魏晋南北朝重点难点解析
魏晋南北朝高三知识点归纳
魏晋南北朝高三知识点归纳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涵盖了从220年至589年的时间段。
在这段历史时期,经历了魏、蜀、吴三国的战争,晋朝的兴亡,以及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在高中历史学科中,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本文将对魏晋南北朝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这个时期的终结与东晋的建立及南北朝的开始有关。
二、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1.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和兴亡。
2. 晋朝:晋朝的兴起和衰落。
3. 南北朝的分裂: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事件。
三、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特点1. 文学:代表作品有《世说新语》、《晋书》等。
2. 士人风采:文人墨客的活动和成就。
3. 佛教传入: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4. 初唐文风的萌芽:初唐文风的一些特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可见端倪。
四、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经济1. 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兼有麦、豆、麻、薯等作物的种植。
2. 手工业:纺、织、染、陶、瓷等手工业得到了发展。
3. 商业:南北朝时期商业繁荣,与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密切。
五、魏晋南北朝的对外关系1. 与匈奴的战争:北朝经历了多次与匈奴的战争。
2. 与西域的交往:丝绸之路的发展和贸易往来。
六、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教育1. 科技:经济发展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如水力机械和农业工具的发展等。
2. 教育:士族子弟重视教育,私学的发展。
七、魏晋南北朝的宗教与思想1. 佛教的传入和影响:佛教在这一时期受到了广泛的推崇和信仰。
2. 道教思想的传播:道教在这一时期也开始传播和影响。
总结: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涵盖了从220年至589年的时间段。
在这个时期中,发生了魏、蜀、吴三国的兴亡,晋朝的建立和衰落,以及南北朝政权的更迭。
在高中历史学科中,了解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文化特点、社会经济、对外关系、科技与教育、宗教和思想等知识点是十分重要的。
部编教材中国历史第一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古 代科学家,人们将月 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 命名为“祖冲之环形 山”,把小行星1888 命名为“祖冲之小行 星”。
机械制造方面成就 擅长机械制造,设计制造出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
日行百余里
指南车
连环画中的“水碓磨”
千里船
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
其他方面成就 他在音律、文学、考据方面也有造诣,他精通音律,擅 长下棋,还写有小说《述异记》,是历史上少有的博学 多才的人物。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 贾思鳃在《齐民要术》一书中提出农业生产要“顺天 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他的这一观点主要强 调了( B ) A. 昕天由命,逆天无功 B. 不误农时,因地制宜 C.入定胜天,天顺人愿 D.勤劳致富 2.(2016 ·末阳期末)圆周率的推算在当代可谓突飞猛 进。早在1000 多年前,第一个在世界上将圆周率的 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数学家是( C ) A.郦道元 B.贾思勰 C.祖冲之 D.李时珍
书法特点: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被后人誉为: 书圣
王羲之的书 法有何特点?
书法欣赏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人物故事·入木三分
人物故事·书换白鹅
据说王羲之7岁时开始练习书法,他练字十分刻苦, 经常在水池边练字,池水都染黑了。后来因更换写字的木 板,工匠发现王羲之笔力强劲,字迹已透入木板三分深。 后用“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也比喻见解、议 论深刻、确切。
三、书法、绘画与雕塑 (一)书法方面成就 1、钟繇 三国曹魏时期 特点 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 异趣,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
《宣示表》
卫恒语云:“胡昭与钟繇,并师于刘德升,俱善草行。 而胡肥钟瘦,尺牍之迹,动见模楷。”
高中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知识点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既继承与发展了前代成就,又借鉴、吸纳了异域文化的成果,为后世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高中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知识点总结一:考点指南1、科学技术的进步:魏晋南北朝时期,乱世风云对科技文化的发展有阻滞作用,但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里,也蕴涵着许多新的发展因素。
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科学家,此时期数学、农学、地理学等方面成就裴然。
2、宗教和佛学:道教的发展,佛教的盛行以及对社会产生的严重危害;范缜的《神灭论》。
此时期的思想发展,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3、文学和艺术:建安文学及其代表作品,陶渊明与田园诗,南北朝民歌。
书法艺术的发展与王羲之等书法家,绘画艺术与石窟艺术。
高中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知识点总结二:重点难点精析1、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发展的原因(1)经济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2)民族大融合;(3)前代秦汉文化的基础;(4)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5)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2、南北朝佛教的盛行:佛教盛行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兴盛起来。
(1)佛教盛行的原因:第一: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为佛教的盛行提供了相应的社会土壤,苦难中的民众容易接受宗教,以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第二:佛教本身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佛教所宣传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用来世的幸福来麻醉痛苦中无以聊生的广大劳动人民,使人民容易受到宗教的欺骗和麻痹。
第三:统治阶级为维护自身统治,稳定人民情绪,一些政权的统治者提倡支持佛教的传播,修建了大量的佛寺,为佛教的传播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2)佛教兴盛的表现:第一:上至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下至普通百姓,都信奉佛教,人数众多。
第二:佛寺遍布各地,僧尼众多;第三:佛教寺院在政治上势力很大,而寺院经济又是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特征之一。
魏晋南北朝高三知识点
魏晋南北朝高三知识点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涵盖了魏、晋、南朝宋、齐、梁、陈以及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多个王朝。
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重要的变革,成为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本文将为你介绍魏晋南北朝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政治变革1. 魏晋时期政治体制:魏晋时期采用了分封制和官僚制相结合的政治体制,分封制是指皇帝授予诸侯王以封地,以维护统一的政权;官僚制则是指设立中央和地方各级官职,实行官员选拔制度,以确保政府的运行。
2. 社会经济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出现了一系列的变革,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有所繁荣。
特别是在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中心,丝绸、茶叶、陶瓷等商品的生产和贸易非常兴盛。
二、文学艺术1. 魏晋文学: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家和作品。
代表性的作品有曹操的《短歌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王羲之的《兰亭序》等。
这些作品多以描述自然风光、抒发个人情怀为主题,展现了魏晋时期文人的豪放和独特的艺术追求。
2. 南朝文学:南朝时期文学表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特点,以乐府诗和绘画为代表,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著名的文学家有谢灵运、陶渊明、陆机等。
他们的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描绘湖光山色为主题,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
三、思想和宗教1. 道家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道家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
王弼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对庄子和老子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解释,对后来的道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佛教传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佛教的思想与道家和儒家思想相互融合,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著名的佛教石窟和寺庙,如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等都是这一时期建造的。
四、科学技术1. 数学: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数学发展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成就,如晋朝的祖冲之提出了"圆周率"的计算方法,对后来的数学研究有很大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文学重点难点
魏晋南北朝文学重点难点古代汉语文学 2022-05-04 10:02名词解释:建安风骨建安诗坛,指汉末魏初时期诗歌。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简述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一、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造的全盛局面。
借古题写新事,如《薤露》、《蒿里》,乐府旧辞皆为挽歌,曹操却用悲凉苦恨之调。
二、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诗特别能表现出他的个性,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本色质朴大抒情浓郁,表现了他高远的志、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悲歌慷慨,气韵沉雄。
如《短歌行》写得高远阔大,有君临天下之气度,与坚若盘石的信心和意志,能激发起读者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
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一、语言绮丽工练,抒情深婉细腻,形成了便娟婉约的纤丽清新风格。
如《燕歌行》全诗清词丽句,情思婉转,缠绵动人,准确成功地表现了一个思妇在漫漫长夜中牵念夫君的无限情意。
二、曹丕的抒怀之作,写得清俊悲凉,带有拟作性质,然更主要的是藉以抒发战乱中的一种苍凉情怀。
三、发志向记叙军旅的作品,如《黎阳作》气势高昂却亚于曹操。
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王粲诗歌的艺术特点在于抒情深切,慷慨悲凉,文辞秀丽,局面阔大,抒情深切不但指情语凄婉动人,而且指诗中景物描写都笼罩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感情色彩。
取景开阔宏大,具有豪放之美。
试论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思想内容:曹操的诗歌创作分前后两个时期:一、前期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如《白马篇》通过一个青年英雄的机智勇敢英勇卫国的精神,来表现自己对壮烈事业和战斗生活的憧憬。
全诗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的爱国勇士形象,颂扬了他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也寄托了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二、后期的作品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倍受压抑的郁愤心情。
典型代表是《赠白马王彪》,全诗充满了悲苦之辞、愤慨之音。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学分析在历史教育中,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遥的影响。
教材《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正是针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的教材。
本文将对该教材进行分析,探讨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
一、教学内容分析《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制度,帮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格局;第二,详细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包括农业、手工业、医药等方面的发展,使学生了解当时的科技水平宁技术特点;第三,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点,包括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的发展,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文化风貌和思想观念。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进修,学生可以全面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从而认识到这一时期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和影响。
二、教学方法分析《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材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多种形式,包括讲授、讨论、实验等。
在讲授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在讨论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在实验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当时的科技成就,增强他们的进修兴趣和亲身感受。
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修和探讨历史知识,提高他们的进修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学效果分析《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材在教学效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起首,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进行深入剖析,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其次,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提高了他们的进修兴趣和积极性;最后,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进修,学生对中国历史的整体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增强了他们的历史认识和文化自大。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材是一本具有一定教学价值的历史教材,通过对这一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和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修养,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高三历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复习材料
高三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复习材料【本课导言】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
尽管战火连绵,形势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进步,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
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重点难点】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脉络;南方经济的发展成就;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难点:南方经济的发展原因;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时空定位】【本单元主要知识】: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治1.政权更迭、政局动荡。
2. 制度:(1)三省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执掌辅助决策和执行等权力。
(2)九品中正制:曹魏时,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和才能并重,发展到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这样,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三、孝文帝改革1.前期——特点:冯太后主持;改革重点是建立新的制度。
2.后期——特点:孝文帝主持;改革重点是实行汉化政策。
3.北魏孝文帝的主要内容四、思想文化1.三教并行:道教、佛教盛行,儒学受到挑战,但吸收佛、道精神,有新的发展。
(佛教传播:西汉传入,南北朝鼎盛;原因是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社会动荡不安,穷苦百姓寻找精神寄托;佛教教义的中国化。
)范缜:无神论者,主张 。
2.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 值(比欧洲早近1千年)。
农学:北朝贾思勰《 》,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3.艺术书法: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门艺术;曹魏钟繇把隶书转化为楷书;东晋 (书圣)。
绘画:东晋顾恺之,擅画人物,《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 和 时期。
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往现融合。
魏晋南北朝知识点梳理
魏晋南北朝知识点梳理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发生了许多变革和重大事件。
在这篇文章中,将对该时期的一些关键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探讨。
一、社会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正处于动乱的时期。
曹魏、孙吴、蜀汉三国鼎立,于晋代灭了曹魏,建立了晋朝。
南方的东晋则接过了这一江山,北方则是五胡乱华。
社会经济发展停滞,民不聊生,各地频繁战乱,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二、玄学和道教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和道教崛起并受到广泛的关注。
玄学强调思辨哲学,追求玄妙深奥之道,主张远离尘世纷扰,追求灵魂的升华。
道教则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求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
三、文学艺术的繁荣在这个动荡的时期,文学艺术却蓬勃发展。
以世称“文豪”的曹操、曹丕等人才辈出,他们的名篇不仅留下了许多千古佳作,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风貌,注重自我情感表达与内心体验的描绘,这与当时社会的动荡与矛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佛教的传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宗教信仰,还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
佛教将对生命的关怀、修行的方式和世界的解读带入中国,影响了那个动荡时期的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五、道家和儒家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和儒家以不同的方式发展壮大。
道家借助了玄学的力量,以追求深奥玄妙的道路为核心,影响了当时的文化和哲学思想。
儒家则继续强调了社会伦理和个人修养,主张通过道德和礼教的规范来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六、北方民族的入侵和南方政权的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鲜卑、羯族、氐、乌桓等民族纷纷南下入侵,对中原的统治形成了重大威胁。
南方的东晋虽然努力抵抗,但最终没有阻止北方民族的进一步侵略。
但幸运的是,南方政权继承了东晋的江南文化,保留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基因。
总结起来,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混乱的时期。
玄学和道教的兴起、文学艺术的繁荣、佛教的传入、道家和儒家的发展以及北方民族的入侵和南方政权的继承等,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知识点。
高中魏晋南北朝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魏晋南北朝历史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课程的重点之一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这一时期涵盖了220年的时间,尤其是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对高中魏晋南北朝历史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学生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间和地理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持续了220年,从220年到589年。
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都发生在东汉末期到隋朝之间的几百年间。
地理背景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社会已经开始经历北方少数农牧民族与南方多民族的相互融合,大规模的南北迁徙也在这一时期发生。
二、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开始,也是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一个时期。
三国时期指的是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魏、蜀、吴三个政权对峙的历史时期。
曹操、刘备、孙权则是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人物。
三国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包括赤壁之战、蜀汉与吴国的联盟和司马炎建立晋朝等。
三、晋朝时期晋朝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期,它始于西晋的灭亡和司马家的建立,终于前秦的建立。
晋朝时期历经东晋和西晋两个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科技、艺术、政治和军事成就都是离不开以王羲之、阮籍以及庾信等人的奋斗和努力。
四、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后期,它持续了近300年,从420年到589年之间。
南北朝时期涉及不同的政权和王国,其中最为著名的包括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北魏、北齐、北周、前燕、后燕等。
南北朝时期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包括刘裕、萧道成、杨坚、北齐文宣帝等。
五、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中国佛教史的一个重要时期,佛教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南北朝时期,佛教在这一时期成为了中国的主流宗教。
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主要包括天台宗、禅宗、淨土宗等,这些都是非常珍贵和重要的佛教文化遗产。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和充满变革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文化、社会和经济状况都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和影响,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的总结及重点
魏晋南北朝的总结及重点1.三国两晋南北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曾长期被看作是中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社会经济停滞不前。
但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对此时期的历史地位又重新进行了估计和评价。
新的观点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两大经济文化高潮的准备时期,具体表现为:自东汉以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向长江流域、陇西地区、河西地区、东北地区扩张,经济区域分布更为合理。
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内迁对中原经济的恢复起了重要作用,丰富了汉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开创了中原民族处理民族关系的好风尚。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略见雏形,南北朝后期门阀地主日趋衰落,庶族寒人兴起,考试逐渐经常化,成为科举制度的先河。
这一时期,军事制度和地方机构也有变化。
封建生产关系进一步完善和巩固,科学文化的进步引人注目。
总之,在这一阶段封建生产关系发展、演变的基础上,才有隋唐封建社会繁荣昌盛局面的出现。
2.关于江南经济开发和古代经济重心南移(1)江南经济开发的过程:秦朝时征服越族,设三郡、徙民实边、开凿灵渠。
汉武帝时注重加强内地与西南的联系。
但是,早期南方开发并未改变南方的落后面貌,中国的经济重心仍在北方。
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江南,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开始赶上北方,为隋朝大统一提供了条件,我国的经济重心也随之出现了南移的趋势。
后来历经隋唐、五代、两宋,最终南方经济在南宋时期完全超过了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自夏商周三代以来,北方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的经济重心。
但是,随着人口的激增、土地的过度开发以及东汉末年以来频繁的战乱,使北方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不断恶化,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3.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的原因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充分发展,这一时期佛教发展的原因,在史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1)玄学与佛学的相互影响和黑暗统治说。
魏晋南北朝高三知识点
魏晋南北朝高三知识点: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是东汉末年到隋朝初年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的中心地带是中国北方和中原地区。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多次的政权更迭和社会变革,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逐步讲解一些关于魏晋南北朝的高三知识点。
第一步:背景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和经济衰落导致了汉朝的衰落。
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标志着东汉朝廷的崩溃。
此后,中国进入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分裂成魏、蜀、吴三个国家。
这个时期也被称为“三国时代”。
第二步: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
最初,曹操建立了魏国,并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
曹操的儿子曹丕继位后,建立了魏朝。
同时,刘备建立了蜀汉,孙权建立了吴国。
这样,中国分裂成了三个政权。
随后,魏朝的政权逐渐衰落,由于内部的官僚腐败和外部的民族侵略,魏朝逐渐失去了对北方的控制。
而在南方,吴国逐渐壮大,成为了最强大的政权之一。
在吴国的统治下,南方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第三步:文化变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经历了重要的文化变革。
这一时期的文化特点是充满了自由主义和个性化的气息。
人们开始追求个性化的艺术表达和哲学思考。
这个时期的文人墨客纷纷涌现,他们以自己的才华和思想改变了中国的文化风貌。
著名的文人墨客有曹操的儿子曹植、曹操的孙子曹丕、陶渊明、嵇康和王羲之等。
他们以自己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创作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第四步:社会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也发生了重要的变革。
由于长期的战争和政治动荡,社会经济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土地兼并和农民起义成为这个时期的主要社会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减轻赋税负担、减少地主的权力等,以改善社会矛盾和恢复社会经济的发展。
此外,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教义和信仰方式吸引了许多人,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魏晋南北朝高三知识点梳理
魏晋南北朝高三知识点梳理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涵盖了魏、晋、南朝梁、陈、宋、齐、梁和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朝代。
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许多变化和重大事件。
本文将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高三学生回顾相关知识。
一、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1. 三国鼎立: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蜀汉和东吴三个政权并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 魏晋时期的分裂:曹魏灭蜀后,形成了魏晋南北朝的局面。
其中,曹魏为北方政权,晋为中原政权,南方则有吴、越等政权相继兴起。
3. 南北朝时期的分裂:晋朝灭亡后,南方出现了一系列南朝政权,北方则有北魏等政权相继兴起,直到隋唐统一中国。
二、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繁荣1. 九品中正制度的实施:九品中正制在魏晋南北朝得到广泛应用,改革官吏选拔制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 文人墨客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人墨客,如曹操、诸葛亮、陶渊明、嵇康等,他们的作品为后世学习和传承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3. 士族的兴盛:在魏晋南北朝,士族地位得到提高,士族家族结构开始形成,士族成员在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魏晋南北朝的宗教与哲学思潮1. 佛教的传播: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传入中国并融入当地文化,成为重要的宗教信仰之一。
2. 道教的兴起: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与佛教一同成为中国古代宗教中的两大主流思潮。
3. 儒家思想的影响:虽然佛教、道教逐渐兴盛,但儒家思想仍然保持着重要地位,并对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魏晋南北朝的经济发展1. 农业生产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生产得到改善,农田水利和耕作技术得到提高,农业发展对经济的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商业贸易的兴盛: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贸易逐渐兴盛起来,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商业城市,如洛阳、长安等,与中亚、西亚的贸易逐渐扩大。
魏晋南北朝文学重点难点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
魏晋南北朝文学重点难点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时期,时代背景是从晋朝开始征服三国时期到隋朝统一大陆的过程。
由于当时国家政治的动荡和日趋衰败,文学的主体和格局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
下面是几个重难点知识点的总结归纳:一、文学特点:1.白话文逐渐兴起,诗歌严格格律的传统逐渐被打破,诗句用意鲜明,意象贴近生活。
2.散文以杂文为主,多为小品文。
散文追求情感真挚,或俏皮幽默,或痛快淋漓,或感恩戴德。
3.文艺表现倾向于表现悲壮、磨难、溺爱和富家子弟反叛的故事情节。
4.文艺特色为凝炼、含蓄,属于一种高古文学范式。
5.文学的广泛传播和讨论在个人的友情和诗文情趣之间找到了一个公共空间,成为当时社会的一个独特景象。
二、代表作品1.《世说新语》,是著名文化人、难得文学家萧统为训练士人的口语的散文作品,是当时最有影响的文学作品。
2.《文选》是中国古代文学传播力及影响力最广,最长久的一部文集,内容条理清晰,语言简练,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3.《燕子笺》及其它飞花集,是代表魏晋时期文学精华、代表文学形式和艺术价值的一部文集。
它选用了从各地隐士,散文家、诗歌家的文学作品,具有较大的文学代表性和社会历史价值。
三、难点考点1.《世说新语》中的故事情节,对于魏晋文学的历史事件或文化内涵有很好的反映,让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魏晋文学的特点和意义。
例如“祖托之登跋涉者”之故事即是一种宣扬尊劳重贤的思想倾向。
因此,学生们需要掌握这些故事的情节,进一步理解魏晋时期的文化内涵。
3.古文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魏晋南北朝的文学主要表现为小说、诗歌和散文。
其中,散文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文体之一,既有东周的豪放、幽默、活泼的风格,也有楚韵、旷达、优美的笔触,体现出一种含蓄而优雅的文化气质。
而这种文化气质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有非常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文化内涵,需要学生在阅读和学习中有所感悟和理解。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三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高考考点: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江南经济的发展;均田制。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道教与佛教;唯物论思想家;文学和艺术。
二、阶段特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从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到公元589年隋朝统一全国),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开发、发展的时期。
政治方面:封建国家长期分裂,南北长期对峙,政权并立且更替频繁,地主阶级内部分化,形成了士族制度。
经济方面:江南经济大开发,北方经济在破坏与恢复中交替发展,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
民族关系方面:民族融合出现高潮,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
对外关系方面:中国与周边国家仍保持着密切联系。
文化方面:承上启下,成就辉煌,一些领域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三、重点难点问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变化、主要特点、经济地位及启示变化:(1)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特点:①江南经济迅速开发,中原相对停滞。
②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③商品经济水平较低。
④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其中,江南经济赶上北方是最重要的特点。
(2)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一方面是江南经济的开发;另一方面是北方农业虽屡遭破坏,但总体还是在恢复和发展。
江南经济开发从江东扩展到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
(3)魏晋南北朝手工业门类与秦汉基本一致,但品种更丰富,产量增加,技术有所进步,突出的手工业部门有纺织业、冶矿业、制瓷业和造纸业。
发明灌钢法,开始利用石油和天然气,白瓷产生。
(4)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畸形发展,钱币衰落,布帛、谷物等食物货币盛行。
但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
这一时期对外贸易不逊于前代。
主要特点:金太阳考案P21地位及启示:这一时期的经济从宏观上看,在纵的方面表现为艰难曲折、波浪式的前进。
魏晋南北朝知识汇总word版本
魏晋南北朝知识汇总word版本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基本知识点:被鲁迅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的诗人是曹操。
世称“陈思王”的是诗人曹植。
曹植的诗文喜欢以“美女”和“少年”为描写对象这五位诗人:曹植、刘桢、应玚、阮瑀、蔡琰属于建安七子的是刘桢、应玚、阮瑀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是建安时期的七位作家王粲、孔融、陈琳、刘桢、徐干、阮瑀、应玚的合称。
这七人都是建安时代比较重要的文学家。
他们与三曹、蔡琰等人并出,共同开创了建安文学的兴盛局面。
与“七子”齐名并称的女诗人是蔡琰《悲愤诗》中的句子:“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厉。
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
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诗人阮籍担任过步兵校尉一职。
“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的诗人是阮籍。
重点和难点: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答:1.曹植为“建安之杰”,是建安诗人中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
其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他的诗虽然大多仍袭用乐府古题,但同时吸收了汉末文人古诗的成就,在许多情况下具有浓重的主观抒情性,在艺术上又加以创造和发展,这样就自然地把乐府诗过渡到“徒诗”,淡漠了乐府诗与文人徒诗的界限。
②他的诗注意对偶、炼字和声色。
如“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被”字,“冒”字见出作者选词用字的匠心;而“秋兰”、“绿池”更是有声有色。
③曹植的诗工于起调,善为警句,如“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等,每每以高屋建瓴之势,振起了全篇。
曹植这方面的成就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明显地表现出文人卓越的艺术才华,也标志着文人在学习民歌基础上的艺术提高。
就曹植整个诗歌创作而言,其艺术成就之高、篇章之美在建安时代是首屈一指的。
三曹的文学成就“三曹”不但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而且也是建安文学的领袖人物,他们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曹操诗作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①能冲破传统文人偏见的束缚,接受汉乐府民歌的影响,运用乐府古题抒写现实的生活和感情,继承并发扬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开文人拟古乐府进行诗歌创作的端绪。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重难点突破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重难点突破【贾思勰和《齐民要术》】贾思勰和《齐民要术》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教材主要从《齐民要术》的内容和地位来谈农学方面的成就。
教师在向学生介绍《齐民要术》之前,可简单介绍一下贾思勰。
贾思勰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北朝人。
他刻苦钻研大量古代农业文献和农谚,进行艰苦、众多的实地考察,撰写了这部书。
这本部书的完成还有一定的客观条件,即北魏统一后,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北方民族交融加强,社会经济恢复发展,这才出现了总结北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的教学,以教材上讲述的内容为主,教师不必过多补充,结合材料研读完成这个部分内容即可。
至于其地位,在本课第一句话就点明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而且这本书在世界农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科学家祖冲之】科学家祖冲之,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祖冲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首先讲述数学方面的成就,这方面是祖冲之取得的主要成就。
他与其子合作了《缀术》一书,收集了他在数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这部书在唐朝时被朝廷规定为算学的主要课本,后来传到日本、朝鲜,也被用作学校的课本。
他的最杰出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
祖冲之利用并发展刘徽创造的“割圆术”,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 592 6 和3.141 592 7 之间。
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1000 年。
祖冲之是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精确值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的科学家,所以有人将圆周率叫作“祖率”。
其次是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
祖冲之在天文历法方面的卓越贡献,是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在祖冲之之前,人们使用的历法是天文学家何承天编制的《元嘉历》。
祖冲之经过多年的观测和推算,发现《元嘉历》存在很大的差误。
祖冲之制定的《大明历》,最大的特点是改变“闰法”和采用“岁差”。
《大明历》的编制成功,是我国历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魏晋南北朝重点难点整理
秦暴政而亡,汉初统治者为什么还要采用秦制?一,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和统治者的需要,有利于保护小农经济,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二,经过秦的暴政和秦末战争的双重破坏,西汉初年经济萧条,秦制符合需要三,汉初“布衣将相”文化水平不高,建立新制度难度较大西汉初年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其根源是春秋战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刘彻为什么要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一,早在汉初,儒家统治思想就已经很受重视二,前期推行“清静无为”的思想,诸子学派众多,不适合大一统的帝制三,汉武帝时期提倡儒学的人比较多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一,二(见教材)补充三,形成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共同心理,有利于教化民众,提高吏治水平,创建大一统帝国和礼仪之邦四,形成“经世致用”、读书做官的社会风气,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忽视自然科学的地位,带来严重负面影响汉武帝的主要过错?改变了文景的恭俭,对民力爱惜不够“光武中兴”怎样理解?一,光复了汉政权二,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三,天下出现了盛世现象“光武中兴”是怎样形成的?客观原因:西汉后期土地兼并现象出现缓解,人民需要休养生息。
主观原因:刘秀知晓民心,以“柔道”治理天下隐患:没有根本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并且豪强地主享有特权,日趋膨胀,危及中央集权。
“光武中兴”的种种措施和西汉初年实行的“休养生息”有何异同?同:背景相同,经济萧条,统治者参加过农民起义,知晓民心,吸取前王朝教训目的相同,缓和社会矛盾,实现统治的需要,恢复经济措施相同结果相同:社会经济复苏+豪强势力膨胀异:政策特点不同:西汉初年政策的特点是“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不积极作为,而光武帝采取作为的态度解决棘手问题政策影响不同:西汉“休养生息”的政策带来的成果为汉武帝的“作为”和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而东汉的“柔道”带来了分裂割据的应还,只维持了两代就进入了衰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对东汉有何影响?一,豪强地主势力膨胀,皇权日趋衰弱,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二,豪强势力与外戚宦官、士大夫联合,造成政局更加混乱(形成一套扩充实力的办法)四,豪强地主趁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之际,纷纷扩充实力,形成军阀大混战局面,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从宏观角度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需要抓住三个要点
从宏观角度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需要抓住三个要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社会中十分混乱的一个历史阶段,关于这一历史时期的起点,史学界一直存在三种不同观点。
有学者认为,应该从黄巾起义开始算起。
另外一派的观点是从曹操平定黄巾起义开始算起。
还有少数派学者认为,应该从建安元年开始算起。
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起点就有这么多争议,可见这一历史时期是多么混乱。
有很多后世的史学家都把这一历史时期当作研究的重点,并形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研究明白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就基本上了解了朝代更替的规律。
为此,提出了“框架”、“骨骼”、“脉络”一起研究的方法。
所谓“框架”就是,这一历史时期的历史大事件、历史人物、疆土地域。
所谓“骨骼”就是各种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以及典章制度。
所谓“脉络”就是这一时期的文化思想。
三者相互结合,就可以站在更高的视角“俯视”这段历史。
比如,魏晋南北朝期间最主要的矛盾是统治者内部之间的矛盾。
三国鼎立、三国归晋、晋朝皇族与门阀贵族的斗争、南朝内部的篡权、北朝内部的民族对立等等,这些历史大事件都有一些相似之处。
如果想要弄懂这段历史,必须要站在宏观角度。
研究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不得不提到士族这个群体。
士族是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他们垄断着社会财富和朝政大权。
士族拥有至高的社会地位,与士族相对立的群体被称为“寒族”或者“庶族”。
两个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贯穿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
直到隋唐年间有了科举制度,才让庶族子弟有了改变命运、提升社会地位的机会。
换而言之,士族和庶族的对立导致了门阀制度必将被历史所淘汰。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化思想蓬勃发展的时期,出现了很多名垂千古的文学家、艺术家。
《文心雕龙》、《说文解字》、《诗品》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古人心中的经典著作。
王羲之的字,顾恺之的画都是艺术宝库中的无价瑰宝。
此外,魏晋时期的文人清谈带动了哲学的发展,佛教的传播促进了道家思想的完善发展,文人除了研究人文科学,也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出现了以祖冲之为首的科学工作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重点难点解析
魏晋南北朝各项具体的政治制度承袭秦汉而又有变化发展,成为隋唐制度的渊源。
由于社会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皇权有所削弱,门阀士族专政更使皇权衰弱不堪,经历了一个低潮。
但南朝各代皇帝宠任寒人,削弱门阀。
北朝少数民族政权从部落制走向中央集权,又是少数民族政权汉化深入的标志。
中央官制因袭东汉发展趋势,尚书台的权力越来越重,中书省、门下省相继没立。
西晋时。
三省分立制基本确立。
地方行政制度上,承袭东汉末年制度,以州、郡、县三级行政为核心,也有许多变化,如在重要州和战略要地设都督。
州、郡、县各级行政机构因其所在地理位置及所统民户多少。
分为不同等级,其长官待遇不同。
这一些变化为隋唐所继承。
这一时期经济从宏观上看,在纵的方面表现为艰难曲折、波浪式的前进;横的方面,由于北方屡遭破坏,江南以及西北的发展,向着全国均衡发展的方向跨进了一步。
上述经济的进退,都与一定的政治环境相关,国内相对安定,经济就前进,反之亦然。
发展经济要同本国实际结合才能奏效。
例如曹操把汉代边疆屯田经验,同曹魏统治区内人民流亡,“土业无主,皆为公田”的现实结合,实行屯田,取得成功。
经济的持续深入发展,要靠逐步深入的改革来推动,例如北朝经济中孝文帝改革、北周武帝改革。
发展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要求有一定良好的政治环境与政策措施相配合外,就经济内部而言。
也需要许多措施的配合。
如农业的发展,就与水利的兴修、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与推广密不可分。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只是破坏,更不是一团漆黑,它也有光明,也有创造和启示。
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冲击了地主阶级统治,军阀混战也扰乱了原有的统治秩序,因而汉代的察举征辟制等选官制度已无法实行。
曹操为扩充实力,延揽人才,惟才是举,用人不拘一格。
到曹丕称帝后,为巩固统治,创立了九品中正制。
据《通典·选举典》载:“按九品之制。
初因后汉建安中,天下兴兵。
衣冠士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
魏氏革命,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部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品。
”
九品中正制,初创时,中正考评士人、家世、才能并重;发展到西晋,主要看重门第和家世。
才能已无足轻重。
而中正是品评官,中央有关部门依据中正对士人评定的品第,选拔官吏时授子相应的品级或等级。
九品中正制是对曹操唯才是举的否定,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定程度的产物。
曹丕创立九品中正制,借助世家高门以巩固曹魏政权,而世家高门借政治地位和九品中正制以发展世家大族的势力。
到西晋时,已呈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
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
士族以外的地主称为庶族。
士族形成于汉魏之际,西晋时得到巩固,东晋时达到鼎盛,南朝时逐渐衰落。
九品中正制的推行。
使得世家高门的势力扩充和发展。
西晋政权以士族作为其统治基础。
士族制度与士族政治得以巩固和发展,西晋政权完全被土族垄断。
到东晋时,门第成为衡量贵贱的惟一标准,士族势力膨胀。
到南朝末年,南方士族衰败,腐朽性日益显露。
士族成员的无能。
使庶族地主势力抬头。
士族制度贯穿整个魏晋南北朝,在九品中正制基础上完善、发展,决定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官僚门阀特色。
对后世影响深远。
从东晋建国到南朝陈灭亡,汉族封建政权在南方一直坚持了二百七十多年。
汉族封建政权在南方之所以长期存在,其原因如下:
第一,由于当时民族矛盾的存在。
南方政权具有华夏正统地位。
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他们代表着汉族的统治。
不论是否抗战,客观上起着对北方少数民族贵族抵抗的组织和鼓舞作用,因而能得到南北方贵族地主和人民的广泛支持。
第二,南方经济相对发展,提供了较可靠的物质基础。
江南经济开发,农业迅速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第三,南方汉族政权,代表了当时先进生产力,在一定时期内起着保卫封建经济、文化的积极作用。
第四,南方封建政权得到了南北方地主的广泛支持。
其政权,基本是以北方大地主为主体,南北地主的共同专政。
第五,南方统治集团有一些比较有作为的人,其政治比西晋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相对清明一些。
如东晋时的王导、谢安、南朝时的刘裕等人。
当时虽然士族占统治地位,但这些较有见识的士族大家,也采取了一些较清明的政治、经济、军事政策。
第六,南方有着长江、淮河等天然屏障。
对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起了一定作用。
纵观这分裂动荡达300年。
其总体特征是:分裂不是辐射式,而是向心式的;不是越分越散,而是越分越合,蕴含着统一因素;统一趋势明显发展。
其表现:
①江南经济发展,南北经济发展差距逐步缩小。
②民族融合加快,通过民族迁徙、联合斗争、友好交往、政治改革等途径而与汉族大融合,民族隔阂和民族矛盾减弱。
③局部统一的实现。
先是三国的局部统一,西晋后五胡十六国时,前秦统一黄河流域;继而又北魏统一,最后北周统一,连续出现了天下归二的局势;
④一些有识见的政治家,如曹操、渚葛亮、祖逖、孝文帝等人,都为实现统一进行了一系列斗争和活动。
⑤国家的分裂给人民带来苦难,人民渴望统一。
总之,在长期的分裂中,仍孕含着统一因素。
正是在民族融合加强和经济文化发展的情况下,统一因素逐渐增强。
从而为实现更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融合的高潮时期。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在民族迁徙、杂居相处、长期交往、矛盾斗争的过程中,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因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多是当时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少数民族的汉化通常是民族融合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点的吸收。
从社会进程看,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另外,也是汉族吸收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
其表现:
东汉末年以后迁居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族四百年左右的通婚杂居,相互学习。
生产互补,至北朝末年,胡汉差异逐渐消失,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等方面基本汉化,汉族吸收了胡服、胡食、胡乐等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
南方以及西南、西北等地,也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民族融合。
少数民族接受汉化,实现封建化,封建化又促进某些民族间的融合,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大特点。
民族融合的实现,为隋唐时期的繁荣统一准备了条件。
从公元220年曹魏政权创立到263年蜀汉灭亡,三国鼎立达43年,若以280年孙吴灭亡作为这一时期结束的标志。
则长达61年。
这种鼎立局面相对大一统来说是种倒退。
但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乱,则是局部统一,是进步的,这种局面形成的原因有:
经济因素:东汉以来,江东的浙东平原和益州的成都平原经济状况虽不及黄河南北,但都有很大进步。
而北方战乱,人口户数不及汉代全盛时期。
经济趋向平衡是三国立国基础。
政治因素:随着经济发展成长起来的地方大族则是其政治基础;吴、蜀二国在短期交战后,长期结盟;在三国鼎立中形成南北对峙的格局,虽进攻不足,但自保有余。
地理因素:在依靠步兵,以骑兵为惟一机动力量的时代。
地理条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孙吴占据长江天险。
刘备进入
益州。
“保其岩阻”,曹魏只得“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因祁山”,处处设防,暂时承认对峙局面。
佛教盛行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①佛教盛行的原因:第一,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为佛教流行提供了社会土壤,人民容易接受宗教信仰,幻想摆脱痛苦。
第二,佛教本身有很大的欺骗性,佛教所宜传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世幸福上,很容易欺骗和麻痹广大劳动人民。
第三,统治阶级的提倡。
②佛教盛行的表现:信奉佛教的人多,上至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下至背通百姓,都信奉佛教;佛寺遍布各地,僧尼众多;佛教寺多院在政治、经济上有很大势力。
③佛教的影响:同佛教有关的建筑和石窟艺术得到迅速发展。
佛教没有解脱人民的灾难。
反而大大加重厂人民负担;出现了反佛教的斗争,以范缜最为突出,范缜的《神灭论》揭穿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进行的欺骗。
秦朝时征服越族设三郡、徙民实边、开凿灵渠。
汉武帝时注重加强内地与西南的联系。
但是早期南方开发,并未改变南方的落后面貌,中国的经济重心仍在北方。
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江南。
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开始
赶上北方,为隋朝大统一提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