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医学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医学总结(人民卫生出版社韦波)
第一章、绪论
1、行为医学是研究和发展关于行为科学中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知识和技术,并把这些知识和技术应用于疾病的诊断、防治和康复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科学。
2、行为医学的研究对象
健康人、有行为问题的人、动物行为医学
3、行为医学的研究任务
研究人类行为的起源、研究人类行为的生物机制
研究行为对健康保障和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影响
研究社会文化行为可能带来的危害健康的问题
研究涉及医疗卫生工作中的各种行为
第三章、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与社会化
一、遗传与人类行为
1、基因:由DNA组成的携带遗传物质的小单元。
2、人类行为遗传学:是在遗传学、心理学、行为学和医学等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
它以解释人类复杂的行为现象的遗传机制为其研究的根本目标。
二、大脑与人类行为
1、前额叶皮质与人类行为
前额叶受损导致的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认知方面:主要表现在注意方面,常见低觉醒、分心、视觉搜索和凝视障碍
能动性方面:运动减少或运动增多。
记忆方面:工作记忆受损
2、颞叶与人类行为
颞叶受损主要的症状表现为
视知觉障碍和记忆障碍;记忆障碍;颞叶癫痫发作。
三、神经递质与人类行为
1、乙酰胆碱:兴奋神经元的作用,与记忆功能关系密切
2、多巴胺:多巴胺含量减少可导致帕金森症
3、五羟色胺:抑制性神经递质,参与痛觉、睡眠和体温等生理功能的调节。
4、去甲肾上腺素:在多种行为中起重要作用,觉醒、认知功能、调节血压。
四、各年龄段行为特点
1、婴儿期
婴儿言语方面:简单发音(0-3个月)、连续音节(4-8个月)、咿呀学语(9-12个月)、说出明确的词(11-13个月)
认知方面:感知觉得到初步发展,注意选择性有一定发展
2、幼儿期
认知发展:不随意性和具体形象性占主导,而随意性和抽象逻辑性初步发展。
性别认同:能够正确说出自己的性别,但是不能认识到性别是不变的属性。
3、儿童期
思维发展:逐步过度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认知方面: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得到全面发展
4、青少年期
思维方面:思维的逻辑性,且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
自我意识方面:自我意识高度发展
情绪方面:狂暴和温和共存、可变和固执共存、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五、男女行为的特点及差异
生理差异、认知差异、智力发展差异、运动技能、情绪情感和意志品质、社会性行为、恋爱观得到差异
六、社会化
1、社会化:是指个体从具有自然属性的“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飞跃,主要研究对象是儿童青少年。
广义的含义是指个体作为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同时还贯穿其一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包括社会价值的内化、学习和模仿社会行为、思维方式以及情感反应模式,学习角色技能及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形成与社会价值相符的道德观及科学文化观念。
2、社会化的内容
生活技能社会化、观念社会化、行为的社会化、角色社会化
3、社会化的条件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实践活动
4、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社会学习理论:注意理论、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七、社会控制
1、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关系通过社会规范,指导和约束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调节和制约各种社会关系的过程。
2、社会控制的基本特点
普遍性、阶级性、强制性、统一性和超个人性
3、社会控制的作用
维持社会秩序、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社会控制的分型
根据控制手段分为积极性与消极性控制
根据是否使用强制手段分为硬控制与软控制
根据控制是否依靠外部力量分为内在控制与外在控
5、社会控制的手段
习俗控制、道德控制、法律控制、纪律控制、宗教控制、舆论控制
第四章、人类的本能行为
一、摄食行为
1、摄食行为:机体为了生存、保障身体各器官的功能活动和从事各种活动的能量需要,所进行的寻食、进食、消化和吸收等各种活动。
2、摄食行为的意义
身份标识、文化标志、社会交往
3、摄食行为的发展模式
个体对食物的选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几个方面
接触时间、社会学习、联想学习
4、摄食行为的认知模式
态度会影响摄食行为、社会标准也是影响摄食行为的重要因素、认知控制包括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
5、摄食行为的心理生理模式
二、性行为
1、性心理是指性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指与性有联系的或以性为内容的各种心理过程以及与人格特质相联系的关于性的心理活动。
2、性心理
性意识:性认识、性情感、性意志
性人格:性自我意识、性需要、性动机、性能力、性兴趣、性度
性无意识
三、睡眠
1、睡眠机制
下丘脑腹外侧视前区是调节慢波睡眠的主要中枢
延髓和脑桥是执行快速眼动睡眠的基本结构
2、睡眠的特征
3、睡眠的功能
消除疲劳、睡眠有保存能量的作用、睡眠是为了适应生态环境、睡眠有促进身体和大脑生长发育的作用、睡眠可以增强记忆、睡眠是维护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睡眠能增强免疫力4、个体对睡眠剥夺的抵抗力受很多因素影响
生理节奏和昼夜长短、既往睡眠史、个体差异、健康状态、体育锻炼
5、自我防御行为:是指对危及自身生命的损伤刺激通过生理反应以避开,对动机受阻产生的挫折、心理冲突而导致的心理不平衡,通过应对、心理防御机制,以摆脱心理紧张并取得心理平衡和心身安全感。
第五章、行为与健康
一、健康与健康行为
1、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包括身体、心理、社会方面和道德健康的完好状态。
2、健康行为:是指人们为了增强体质、维持和促进身心健康和避免疾病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3、健康行为的含义
健康行为是个体身体、心理、社会各方面均健康时的外在表现
健康行为的产生能对自己、他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带来有利影响
健康行为知识个体行为的善感变性
4、健康行为的特征
有利性、规律性、和谐性、一致性、适宜性、行为动力定型
5、健康行为的分类
根据行为主体的多寡:分为个体健康行为和团体健康行为
根据行为表现的可观察性:分为外显的健康行为和内隐的健康行为
6、健康行为的建立
树立健康信念是健康行为建立的标准
掌握和运用相关理论有助于健康行为的建立
行为干预是实现行为转变的重要手段
健康宣教是指导建立健康行为的有效形式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实现健康目标的重要途径
二、亚健康与健康危险行为
1、亚健康状态:又称第三状态、灰色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期、临床前期、潜病期等,包括无临床症状或症状感觉轻微、但已有潜在病理信息,是人们在身心情感方面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
2、亚健康状态的表现
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粘度、高体重、免疫功能降低
3、危害健康的行为:是指个人或群体在偏离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期望方向上表现出的给健康、完好状态乃至终生的生活质量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害的行为。
三、生活方式与健康
1、生活方式: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特定的行为模式,收个体特征和社会关系所制约,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环境、经济条件和家庭影响下形成的一系列的生活习惯、生活节奏和生活意识。
2、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
生活活动条件、生活活动主体、生活活动形式
3、健康期望寿命:具有良好健康状态的生命寿期及个体能在如此舒适状态下生活的平均预期时间长度。
4、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消除疲劳、戒烟限酒、心理健康、自我保健
四、行为健康咨询
1、行为咨询:是给来访者以心理行为上的指导和帮助的过程。
主要工作对象是正常人,所着重处理的是人们的正常需要和问题。
2、行为健康咨询:是提供咨询的人与来访者进行关于行为健康、行为问题及有关控制、预防知识的信息沟通过程。
3、行为健康咨询的程序
了解情况,建立合作关系
分析讨论,找出问题
提供建议,改变认知结构。
第六章、行为与疾病
一、不良行为习惯
1、习惯:是指长时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动作、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
2、习惯的特征
简单性、自然性、后天性、可变性、情境性
3、不良行为习惯:有可能危害健康和导致疾病的行为习惯。
二、不良饮食习惯与疾病
1、常见不良饮食习惯
饮食无规律、挑食与偏食、不良嗜好、饭后缺乏运动
2、不良饮食习惯与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营养不良、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肥胖
3、不良饮食习惯的干预
加强营养知识教育,提倡科学饮食
控制饮食质量,戒掉不良嗜好
注意饮食结构的营养均衡
控制饮食量
饭后适量运动
三、吸烟与疾病
1、吸烟的危害
吸烟成瘾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对心血管的影响
恶性肿瘤
其他影响
2、如何减少吸烟的危害
大力宣传吸烟危害,减少社会吸烟人口
营造无烟环境
积极干预和治疗
限制烟草供应和宣传
四、不良睡眠习惯与疾病
1、睡眠的作用
消除疲劳,恢复体力。
保护大脑,恢复精力
增强免疫力,康复机体
促进生长发育
延缓衰老,促进长寿
保护人的心理健康
有利于皮肤美容
第七章、常见行为障碍
一、成瘾行为
1、成瘾:是指个体强烈地或不可自制地反复渴求滥用某种药物或进行某种活动
2、成瘾分类:物质成瘾、行为成瘾
3、成瘾的原因
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生物学因素
二、精神活性物质成瘾
1、精神活性物质:指能够影响人类心境、情绪、行为、改变意识状态,并有导致成瘾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
2、耐受性:指长期使用精神活性物质过程中,机体对原有剂量的成瘾药物变得不敏感,使用者必须不断增加剂量才能达到最低剂量即可产生的精神效应。
3、戒断综合症:指停止或减少药物的使用,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的心理生理症状群。
4、阿片类物质成瘾治疗
脱毒治疗、防复吸及心理干预、社会干预
5、物质成瘾危害
生理改变、心理改变、危害家庭和社会
三、酒精成瘾
1、饮酒行为分类
社交饮酒、酒精滥用、酒精成瘾
2、酒精成瘾的危害
生理损害、心理损害、社会功能损害
三、赌博成瘾
1、赌博:是一种一财物作为赌注进行冒险的活动,赌博的结果是偶然的、不可预知的。
2、赌博成瘾的危害
健康损害、心理行为障碍、社会生活障碍
四、网络成瘾
1、网络成瘾:是指人与计算机交互的过程中产生的对计算机特殊的嗜好或迷恋,并由此而产生心身依赖现象。
2、网络成瘾的干预
心理治疗、个人自助、加强网络管理、药物治疗
五、暴力行为
1、攻击行为:是任何形式的有目的的伤害另一生物体,而为该生物体所不愿接受的行为。
2、暴力行为:蓄意的运用躯体的力量或权力,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
3、暴力行为的分类
自身暴力、人际暴力、群体暴力
4、特殊暴力行为
暴力犯罪、家庭暴力、校园暴力、网络暴力
5、暴力行为的成因
生物学因素: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内分泌因素、脑损害
心理学因素:个性特征、精神分析的观点、挫折-攻击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因素: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其他
第八章、医患行为
一、患者角色与行为
1、患者角色:是指那些有疾病行为、就医行为和治疗行为的社会人群。
2、患者的权利
平等的医疗权
疾病的认知权
知情同意权
隐私保护权
免除一定的社会责任权
诉讼权和赔偿权
3、患者的义务
及时就医的义务
配合诊治的义务
遵守医院规章制度的义务
病愈后及时出院的义务
4、患者角色适应不良
角色行为缺如
角色行为冲突
角色行为减退
角色行为强化
角色行为异常
5、患者的疾病行为
主动疾病行为
被动疾病行为
医源性疾病行为
6、患者的心理与行为反应
认知功能的变化:感知觉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
情绪的变化:焦虑、恐惧、抑郁
意志行为的变化:意志行为的主动性降低、自我控制能力下降、意志的坚韧性下降
人格的变化
二、就医行为与遵医行为
1、就医行为:通常是指当人们觉察到自己身体不适或出现某些症状之后,寻求医疗帮助的行为。
2、就医行为的类型
主动就医、被动就医
3、遵医行为:是指人们为了健康的目的,按照义务人员的指导而发生的行为。
4、不遵医行为的原因
病人对医生的满意程度
病人对医嘱内容的理解
病人对医嘱内容的记忆程度
治疗效果
病人的主观意识及行为自控性
5、提高遵医率的措施
提高医护质量,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增强病人对医嘱的理解、记忆和执行
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
三、医患沟通与医患关系
1、医患沟通:是指在医疗卫生和保健工作中,医患双方为了治疗患者的疾病,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在诊治过程中进行的多途径交流。
2、医患沟通的意义
医患沟通是疾病诊断的需要
医患沟通是临床治疗的需要
医患沟通是减少纠纷的需要
医患沟通是现代医学教育与发展的需要
3、医患沟通应注意的问题
消除沟通的障碍
注意提高医患沟通质量
注意沟通中的道德和法律问题
换位思考促进医患沟通
4、医患关系的类型
主动-被动型
指导-合作型
共同参与型
5、我国医患关系现状及影响因素
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突出、医疗纠纷时有发生
经济因素、患者因素、医务人员因素、医院管理因素、部分媒体因素
6、医患关系对患者就医的影响
良好的医患关系会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
良好的医患关系有利于患者树立信心
良好的医患关系有利于患者获得医学知识,自我保健
良好的医患关系有利于解决医患纠纷
7、医患关系对医务人员行医的影响
有利于医务人员了解和诊断疾病
有利于医务人员积累丰富的临床知识和经验
有利于提升医务人员的社会声誉及价值感
可以减少不当医疗行为的发生
有利于医务人员的自我实现
8、医患关系的调试
政府确保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加强监管
健全卫生相关法规,创建良好社会氛围
正确舆论导向
医院深化内部改革,提高服务质量
医务人员更应注意
第九章、保健行为
一、保健行为的概述
1、保健行为:是指正确、合理地利用卫生保健服务,以维护自身心身健康的行为。
2、保健行为的原则
保健行为是一个人的自主权
保健行为因人而异
保健行为需要讲究科学
3、保健行为的分类
主动与被动保健行为
病前保健、病中保健、病后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