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什么是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有何特征
通货紧缩什么是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有何特征通货紧缩是指经济体中货币供应相对稀缺,导致货币购买力上升的经济现象。
通货紧缩常常伴随着经济衰退、价格下降和失业率上升。
下面将详细解释什么是通货紧缩以及通货紧缩的特征。
通货紧缩是一种由市场供求关系导致的现象,即货币供应量减少或需求量增加的比例失衡。
这种比例失衡造成货币的购买力上升,导致物价下降的趋势。
通货紧缩通常意味着经济不景气和企业利润下滑,进而引发更多的经济问题。
通货紧缩的一个明显特征是价格下降。
当货币供应减少而需求保持相对稳定的时候,人们对商品的购买力增强,压低了市场价格。
价格下降对于消费者来说可能是好事,因为他们能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到所需商品和服务,但对企业来说却带来了压力,推动了进一步的经济放缓。
通货紧缩还伴随着消费减少和投资降低的现象。
当通货紧缩导致价格下降时,消费者将会减少购买,因为他们预期价格还会进一步下跌。
企业也会减少投资,因为他们预见市场需求下降,导致产品销售额下滑。
这种消费和投资的减少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经济的不景气。
失业率上升也是通货紧缩的另一个特征。
当企业面临利润下降和市场需求减少的压力时,他们很可能会降低生产,甚至进行裁员。
此时,失业率上升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失业率的上升加剧了经济的衰退,因为失业者无法消费,造成了需求进一步下降。
为了解决通货紧缩的问题,政府和央行通常会采取一些措施来逆转这种现象。
其中一个常见的方法是通过货币政策来增加货币供应,以提振经济。
央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购买国债或其他金融资产来增加货币供应。
此外,政府也可以采取财政刺激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刺激经济增长。
总之,通货紧缩是指货币供应相对稀缺,导致购买力上升的经济现象。
通货紧缩的特征包括价格下降、消费减少、投资降低和失业率上升。
政府和央行通过采取逆周期政策来应对通货紧缩,以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
通货紧缩的深层原因在实体经济
通货紧缩的深层原因在实体经济在经济学中,通货紧缩是指一种货币供应减少,货币紧缩并导致物价下降的情况。
通货紧缩一般是由经济体中实体经济出现一系列问题所引起的。
实体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实际生产和交易活动。
本文将探讨通货紧缩的深层原因在实体经济中的背景和原因。
首先,实体经济的需求不足是通货紧缩的一个重要原因。
需求不足是指市场中的商品需求量低于供应量,导致商品价格下降。
在一个需求相对低迷的经济体中,企业往往会减少生产,降低工资等成本以维持盈利,这进一步导致了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的风险。
其次,实体经济中的供应侧问题也是通货紧缩的原因之一。
供应侧问题指的是生产效率的低下以及产能过剩等供给方面的困扰。
如果企业的生产效率低下,导致生产成本过高,则供给侧的问题将进一步加剧。
另外,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能过剩,也将导致商品的价格下降,并加剧通货紧缩。
第三,实体经济中的金融问题也是通货紧缩的一个重要原因。
金融问题包括信贷紧缩、银行风险和企业债务等方面的困扰。
当信贷紧缩时,银行倾向于减少放贷,这降低了企业和个人的借贷能力,限制了实体经济中的资金流动。
此外,如果银行风险增加或企业债务过大,也会导致信贷收紧,从而使实体经济陷入困境。
第四,实体经济中的结构问题也可能导致通货紧缩。
结构问题指的是一个经济体中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以及产业转型的困难。
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依赖某一或几个行业,那么当这些行业遇到问题时,整个实体经济都会受到影响。
另外,产业转型也可能导致通货紧缩,因为在转型期间,未来的产业发展不确定性增加,企业倾向于保守和谨慎,从而减少投资和生产。
综上所述,通货紧缩的深层原因在实体经济中涉及需求不足,供应侧问题,金融问题和结构问题等多个方面。
为了解决通货紧缩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采取措施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包括扩大需求,提高供给侧的效率,改善金融环境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等。
只有综合施策,才能够有效解决通货紧缩问题,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通货紧缩
我国通货紧缩一、通货紧缩的概念与特征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
在这里要注意物价变动率是否变为负数以及物价水平下降的幅度和时间长度。
如果只是部分商品劳务价格下降,或者是价格暂时偶然的普遍下降都不能判断为出现通货紧缩,我国由于通货膨胀的压力较大,因此一般认为物价持续下降一年才可以认定为通货紧缩(国外以两个季度为限)。
在以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作为判断通货紧缩主要标准的同时,还可以用货币供应和经济增长率作为衡量通货紧缩程度的辅助指标。
通货紧缩经常都伴随着实际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下降,货币供给相对不足,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GDP负增长或大幅下滑。
但这些并不是必备特征。
如我国1998~1999年物价总水平连续两年持续下降,但经济总体态势仍在快速增长的区间运行,货币供应量增幅与前几年相比虽然减少,但与同期经济增长率(7.8%和7.1%)相比,增长幅度还是比较大的,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的增长幅度1998年为14.84%和11.85%,1999年为14.74%和17.67%。
又如,英国1814~1849年、1873~1896年以及美国1814~1849年、1866~1896年的通货紧缩都伴随着经济的较高或适度增长。
二、通货紧缩的分类(一)按持续时间长短可分为长期性通货紧缩、中长期通货紧缩与短期性通货紧缩。
一般将10年以上的通货紧缩划分为长期性通货紧缩,5~10年为中期通货紧缩,5年以下为短期通货紧缩。
(二)按通货紧缩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通货紧缩、中度通货紧缩和严重通货紧缩。
如果物价变动率呈负增长的时间不超过两年即出现转机,可视为轻度通货紧缩:如果通货紧缩超过两年仍无好转,但物价指数降幅在两位数以内,则可视为中度通货紧缩:如果通货紧缩超过两年并继续发展且物价降幅超过两位数,或者伴随着比较严重的经济衰退,则可视为严重的通货紧缩。
(三)按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状况可分为增长型通货紧缩与衰退型通货紧缩。
论中国当前的通货紧缩
论中国当前的通货紧缩一、学术界的争论近两年来,对于中国是否出现了通货紧缩,学术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主要有以下4种观点:①认为中国并未出现通货紧缩;②认为中国仅出现了通货紧缩的压力,或苗头、迹象;③认为出现了轻度通货紧缩;④认为出现了严重通货紧缩,并认为通货紧缩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敌”。
之所以有这些不同的看法,首先是因为对“通货紧缩”一词的理解不同,或者说,各自使用了不同的定义或标准。
归纳起来,主要有3种定义:①“三要素”定义。
认为通货紧缩应包括价格水平、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率这三者共同的持续下降。
但是持“三要素”定义的学者,对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却有两种不同的标准:一种认为,必须是绝对量的下降,即货币供应量的负增长和经济的负增长;另一种认为,不必是绝对量的下降,而可以是相对量的下降,即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的下降。
②“两要素”定义。
认为通货紧缩包括价格水平和货币供应量两者的持续下降。
③“单要素”定义。
认为通货紧缩就是指价格水平普遍的、持续的下降。
但是,持“单要素”定义的学者又有不同的具体标准:第1种标准,认为价格水平持续下降半年以上即为通货紧缩;第2种标准,认为价格水平持续下降两年以上为通货紧缩;第3种标准,通货膨胀率由正变负为轻度通货紧缩,由正变负超过1年为中度通货紧缩,由正变负达到两年为严重通货紧缩;第4种标准,通货膨胀率低于1%,即为通货紧缩。
二、怎样使用通货紧缩一词1.国际学术界也并不统一国内一些学者,在为自己所理解的通货紧缩一词寻找根据时,往往引用了一些国际上的有关文献。
经笔者所查,国际上有的学者采用上述第1种定义,有的学者采用上述第2种定义,还有不少学者采用上述第3种定义。
看来,国际学术界在使用通货紧缩一词时,也并不统一。
但经笔者所查,得到这样一个印象:在国外,经济学教科书的普及版或大学低年级所用的初级教程,往往采用上述“单要素”定义。
如美国经济学家希勒在其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中是这样定义的:“平均价格水平既可能上升亦可能下降”,“通货膨胀是指商品和服务的平均价格水平的上升”,“通货紧缩是指商品和服务的平均价格水平的下降”。
通货紧缩内涵界定及当前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通货紧缩的内涵界定通货紧缩,是指货币的购物力相对于商品和服务的总供应量过多而显著增长,引起物价下跌的经济现象。
通货紧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国民经济总量下降、货币供应过多、投资减少以及商品供给过剩等。
通货紧缩在经济学上有许多不同的定义,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货币价值持续增值。
通货紧缩时,货币的购物力不断增强,导致价格下跌。
而货币的增值会对金融市场、国内外贸易和投资活动产生显著的影响。
2. 需求不足。
通货紧缩时,由于物价下跌,用户开始等待更低的价格再购物商品,使得市场需求继续下降。
3. 实际利率上升。
通货紧缩时,由于通货膨胀导致实际利率上升,使得企业的债务负担增加,投资减少,扩大了财政和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
二、当前问题的应对策略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通货紧缩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
对于国际社会来说,如何应对通货紧缩已经成为摆在眼前的重要问题。
以下是一些应对通货紧缩问题的策略:1. 财政政策调整。
政府可以采取一些财政政策来缓解通货紧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可以通过减少税收、增加政府支出等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使得经济总量增加,从而减轻通货紧缩的影响。
2. 货币政策调整。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来应对通货紧缩问题。
通过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等方式来缓解通货紧缩所带来的影响。
3. 扩大内需。
政府可以通过一些激励政策来促进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从而扩大内需,稳定经济增长。
4. 加强货币政策协调。
国际社会可以加强货币政策的协调,共同应对通货紧缩问题,避免造成全球经济不稳定。
5. 推动结构性改革。
政府可以通过推动结构性改革来提高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增强经济的韧性,从根本上解决通货紧缩问题。
以上是针对通货紧缩问题的一些应对策略,然而,由于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不同,针对通货紧缩问题的具体应对策略也有所不同。
在全球范围内解决通货紧缩问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6.加强监管和风险管理。
在应对通货紧缩问题时,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和风险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通货紧缩问题与解决办法
通货紧缩问题与解决办法通货紧缩指的是货币总量减少,通货价值上涨,物价下跌的一种现象。
通货紧缩对于整个经济系统的影响非常深远。
在一个通胀的经济环境中,消费者会认为钱越用越不值钱,更愿意购买消费品。
然而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钱变得越来越值钱,消费品购买力下降,会导致物价下跌和企业利润率下降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本文将讨论通货紧缩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一、通货紧缩的原因通货紧缩通常由于货币政策紧缩、经济衰退、信贷紧缩、金融危机等因素引起。
货币政策紧缩是通货紧缩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当中央银行紧缩货币政策,通常会提高利率和缩小货币供给,这会导致资本投资的减缓,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下降,从而引起物价下降。
同时,在经济衰退期间,消费者的需求严重下降,企业的投资下降,工作岗位减少,这将减缓经济的增长,并减少货币流通。
信贷紧缩是另一个导致通货紧缩的原因。
如果银行开始停止借贷,企业无法获得融资,无法进行投资,这将导致经济增长的进一步减缓。
在金融危机时期,银行的信用风险非常高,银行不愿意承担风险,也不愿意借钱,这也将导致经济的萎缩和通货紧缩。
二、通货紧缩带来的问题通货紧缩对整个经济体系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首先,通货紧缩会导致物价下跌。
虽然这听起来似乎很好,但实际上,这越来越可能会导致产品的品质下降、产品的筹资问题以及潜在的供给短缺。
其次,通货紧缩会导致企业的利润率下降。
如果价格下跌,企业的销售和利润将减少,这将导致企业缩小规模、减少员工数量和市场份额,有可能会导致企业的破产和关闭。
第三,通货紧缩也可能会引发债务崩盘。
因为债务水平不容易降低,并且没有稳定的货币增长,债务占比将变得更高,这将导致个人和企业无法偿还债务,从而引发经济危机。
三、解决通货紧缩的方法1、央行需要根据经济状况制定适当的货币政策。
央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给等措施,促进经济增长,减轻通货紧缩压力。
2、政府需要采取措施刺激经济,促进投资和消费。
政府可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减税降费促进消费,帮助企业推销其产品和服务。
我国通货紧缩的原因与对策
我国通货紧缩的原因与对策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持续下降,它有两个具体表现:一是价格指数出现负值;二是负值状态持续半年以上。
自 1997 年10 月开始,我国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一路下跌, 1998 年 4 月起,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开始负增长, 1998 年全年,这两个物价总水平都出现了改革开放 20 年以来的首次年度负增长。
进入 1999 年市场物价继续走低,上半年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 3 、 2% ,居民消费价格下降 1 、 8% ,可见,我国正处于通货紧缩时期。
一、形成通货紧缩的深层原因通货紧缩的出现,有其直接原因与深层原因。
通货紧缩出现的直接原因,是商品供求总量与供求结构严重失衡,商品供给大于需求,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导致潜在的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结构错位较大,大量的潜在的产品供给得不到实现而沦为无效供给,造成商品价格水平较长时期处于低位徘徊的局面。
通货紧缩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目前特有的体制矛盾与结构矛盾爆发的结果。
(一)体制缺陷。
第一、企业产权制度缺陷。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产权明晰、责任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制度,但是我国目前 90% 的国有企业仍然是独资形式,停留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阶段形成的拥有相当经营自主权,只负盈不负亏的体制水平上,只有 10% 的国有企业完成了向多元投资主体下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转化。
实际上这种制度转化也是很不彻底的,表现在各投资主体的股权代理关系扭曲,企业资产控制权、资产剩余控制权,资产剩余索取权的配置残缺上:作为国有企业所有权代表的国家,授权企业法人和企业内部职工代理经营企业资产,这种承包经营是为了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但产权的国有形式,其剩余控制权归属企业内部人,剩余索取权却归属于国家,这种典型的产权残缺使企业经营决策者为自己及内部人谋利益,追求企业内部人的效用目标,偏离所有者的财富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容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和受到破坏。
论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
论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
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货币政策过于紧缩:当央行采取过于严格的货币政策措施,如高息政策和限制信贷发放,会导致货币供应量不足,从而引发通货紧缩。
2. 生产成本上升:如果生产成本(如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企业为了维持利润率会提高产品价格,从而推动通货紧缩。
3. 国际因素影响:如果国际市场上特定商品价格上涨,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导致通货紧缩。
为了治理我国的通货紧缩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调整货币政策:央行可以适度放松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以降低利率,促进投资与消费,从而增加经济活力。
2. 稳定生产成本:政府可以通过减税和降低劳动力成本等措施来稳定生产成本,减轻企业的负担,避免价格上涨。
3. 加强市场监管:完善市场监管体系,打击价格操纵、扭曲市场竞争等行为,保障市场价格的合理与透明,防止通货膨胀。
4. 扩大国内需求: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基础设施投资、调整收入分配政策等方式,鼓励居民增加消费,从而推动经济复苏和通
货紧缩得到缓解。
5. 维持稳定的外汇市场:加强外汇市场监管,稳定汇率,防止由于外汇市场的大幅波动而导致的通货紧缩。
这些对策的实施需要政府和央行的协同配合,并且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我国在经济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关于通货膨胀的议论,因为这是市场经济中经济波动的一种反映,同时相伴而生的则是通货紧缩,如同天气的冷热、阴晴,是一对相对的概念。
那么什么是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呢?如何衡量?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如能正确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能真正了解这两个经济参数的意义,从而正确地应用之以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实质是货币相对于实物增长率的失衡,根据产生程度的不同可以大致分为如下类型:1.温和的通货膨胀:这是一种使通货膨胀率基本保持在2-3%,最多不找过5%,并且始终比较稳定的一种通货膨胀。
人们一般认为,如是每年的物价上涨率在2.5%以下,不能认为是发生了通货膨胀。
当物价上涨率达到2.5%时,叫做不知不觉的通货膨胀。
这种温和的通货膨胀,能像润滑油一样刺激经济的发展,因此被称为“润滑油政策”。
2.快速的通货膨胀:这是一种不稳定的、迅速恶化的、加速的通货膨胀。
这种通货膨胀发生时,通货膨胀率较高(一般达到两位数以上),人们对货币的信心产生动摇,经济社会产生动荡,所以这是一种较危险的通货膨胀。
3.恶性的通货膨胀:也称为极度的通货膨胀、超速的通货膨胀。
这种通货膨胀一旦发生,通货膨胀率非常高(一般达到三位数以上),而且完全失去控制,其结果是导致社会物价持续飞速上涨,货币大幅贬值,人们对货币彻底失去信心。
4.隐蔽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又称为受抑制的(抑制型的)通货膨胀。
这种通货膨胀,是指社会经济中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压力,潜在的价格上升危机,但由于政府实施了严格的价格管制政策,使通货膨胀并没有真正发生.而通货膨胀消极影响:通常认为: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货膨胀的物价上涨,使价格信号失真,容易使生产者误入生产歧途,导致生产的盲目发展,造成国民经济的非正常发展,使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畸形化,从而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
中国未来会是通缩还是通胀
中国未来会是通缩还是通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数次通胀周期,也曾出现过通缩的迹象。
当前,随着国家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和人民币汇率调整,中国经济发展的通胀趋势已逐渐显现。
但是,我们仍需要认真思考:中国未来会是通缩还是通胀?一、通缩的原因通缩的主要原因是供给过剩。
当市场供应的商品和服务大于需求时,价格水平便会下降,导致通货紧缩。
近年来,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和技术进步加速,中国工业部门已经过度扩张,一些传统行业的盈利能力下降,产能过剩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加之疫情的冲击,市场需求不足,企业纷纷降价促销,通缩的巨大压力不容忽视。
二、通缩的危害通缩虽然能够提高消费者的购买力,但其潜在危害也不容忽视。
首先,通缩势必让企业利润率下降,投资收益减少,到处都是降薪裁员的消息,这将极大地削弱社会的创新活力。
其次,通货紧缩也会压缩货币的流通量,导致企业的融资成本上升,股市也将面临较大的压力。
另外,通缩还会加剧社会贫富差距,弱化群众的消费信心,对经济秩序造成广泛的损害。
三、通胀的原因通胀的主要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导致需求疯狂上涨,价格水平一路飙升。
在中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货币供应持续扩大,尤其是新冠疫情爆发之后,中国政府不断推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一步放开财政和货币政策空间,增加了流动性,导致通货膨胀风险开始上升。
四、通胀的影响通胀的影响十分深远。
首先,通胀对消费者的生活造成不小的影响,由于物价上升,消费者的购买力降低,购置商品的费用也增加,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同时,通胀还会导致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企业面临着成本上升的压力,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势必导致一些中小企业失去市场空间,导致一定程度上的产业结构调整。
此外,通胀还会导致投资者的风险加大,一些投资者的资产也会价值流失,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性。
综上所述,通缩和通胀可能会在某个时间段内出现,但我们也需要了解到,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国家政策不断推动经济走向良好发展的方向。
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及对策
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与对策提纲一、当前我国通货紧缩的表现(1)物价持续下跌。
(2)社会消费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
(3)净出口(国外需求)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年降低,(4)货币政策已陷入被动紧缩的境地。
(5)财政支出亦呈紧缩态势。
二、通货紧缩形成的原因(1)投资需求(2)出口需求(3)消费需求(4)供给原因三、我国通缩的治理方略(一)结构调整首先,调整所有制结构。
其次,调整行业结构。
再次,调整产品结构。
最后,调整技术结构。
(二)货币政策(三)财政政策(四)解决供需问题应与推进体制转轨和结构调整相结合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与对策一、当前我国通货紧缩的表现(1)物价持续下跌。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去年6月份,全国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已经分别连续下跌21个月和16个月;另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批发物价指数已经连续下跌50多个月(其中仅有几个略有回升)。
物价的下跌,使得企业亏损面扩大,失业率上升,居民收入水平下降,并最终导致全社会有效需求不足。
(2)社会消费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
1998年已经降到58%这种状况,使得消费需求难经发挥启动经济的作用。
消费难以启动,使得增加投资需求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然而,从1996年以来,我国投资的增长长期徘徊在较低的水平,去年以来更有下降的趋势。
(3)净出口(国外需求)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年降低,去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微不足道。
(4)货币政策已陷入被动紧缩的境地。
货币供应所增长看起来似乎呈扩性的。
但是,注意到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较快,存款增量连续数年大于贷款增量(所谓存差扩大),以及M0/M1,M1/M2连续数年下降的事实,应当认为,货币政策已陷入被动紧缩的境地。
利率虽然连续下调数次,但由于物价下跌的幅度更大,实际利率仍然连续数年保持较高水平。
问题是,考虑到稳定汇率的目标,名义利率下调的空间已经十分有限。
(5)财政支出亦呈紧缩态势。
中国的通货紧缩
对于通货紧缩来说,重要的并不是货币发行 或货币供应量增加不增加,而在于货币的流 通量是不是真实地增加,发行和供应是一回 事,真实流通多少货币量又是另外一回事。 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增加货币发行,但它能不 能变化成为流通货币量,还取决于相当多的 因素,主要的是经济因素,如有没有好的货 币资金使用项目等。人民银行是增加了货币 发行,但由于市场的饱和程度较大,新的经 济增长点没有形成,发行出来的货币到人民 手中后,人们不去消费和投资,而是大量存 入商业银行。货币发行是主观的,货币流通 则是客观的。
贷”现象。同时非国有银行并没有随着非国 有经济的增长,而同步增长,使许多非国有 经济得不到贷款,投资乏力。 三是社会缺乏资产重组机制。通货紧缩是同 供给过剩直接相关的。供给过剩又是同重复 建设密不可分的。重复建设形成的过剩生产 能力,在完善的市场机制下本来可以通过企 业关闭、资产重组及时加以解决,但在目前 中国缺乏破产倒闭等“退出机制”的情形下, 必然导致矛盾不断激化。
2、治理通货紧缩同治理通货膨胀 相比更加困难 不怕物价降不下来;治理通货紧缩,在 打开货币闸门后,并不会水到渠成,还 需要改变经济主体的预期和行为,以及 踏踏实实地对结构和制度进行痛苦的调 整,这些恰恰都是宏观政策最头痛的事。
反通货紧缩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增长。促进 经济增长的手段则应根据一国出现通货紧缩的 原因不同,采取相应的对策。可以通过“需求 剌激”促进经济增长,也可以通过“供给管理” 促进经济增长。前者的主要主张是通过运用财 政赤字手段支撑国家投资,扩大国内需求。后 者主要是通过启动消费和民间投资、改革金融 体制、发展中小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以及 通过推进产业结构转换、城乡结构转换、地区 结构转换来获得长远的发展空间。也就是主张 从结构和制度入手,解决中国的经济紧缩问题。
浅析我国的通货紧缩
浅析我国的“通货紧缩”王月兴通货紧缩是我国近几年才出现的经济现象。
教学“通货膨胀”时,我们应该对通货紧缩有所认识和思考。
通货紧缩一般是指由商品和劳务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所引起的物价总水平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的一种经济现象,是与通货膨胀相对应的概念。
一、对通货紧缩的辩证分析通货紧缩从一定程度对人民生活有好处,人们可以购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但它会严重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强化居民的“惜购”心理。
如:增产不增收,企业销售额增加利润减少,投资者不愿投资,消费者不愿消费,失业人员增多,存款增加,大量资金闲置,抑制社会总需求,制约国民经济增长,进而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
二、产生通货紧缩的原因(一)宏观经济环境由商品短缺转为相对过剩是主要原因。
根据最新完成的国内市场主要商品供求情况调查:2002年国内86%的商品供过于求,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
目前,我国许多重要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都很低,从而形成严重的供给相对过剩。
造成生产能力过剩的根源是长期以来的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是以往速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结果。
各地方和各行业的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作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的顽固病症,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长期积累形成的负面效应表现为经济效益低下,资源严重浪费,库存大量增加和各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加剧了我国生产能力过剩。
生产能力的过剩必然导致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降。
与此同时,生产者还可能进行过度竞争,引起价格的进一步下跌。
(二)有效需求不足带来的供求失衡,形成买方市场是通货紧缩的内在根源。
买方市场的特征是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消费者成为市场的中心。
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需求包括四个方面: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支出和出口。
1.从居民消费角度分析,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放慢,加上对未来就业岗位以及住房、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不确定性的预期支出明显增加,尽管目前居民储蓄存款已达10万亿元,但人们花钱消费仍然是小心翼翼,非理性预期导致的持币待购现象严重。
通货紧缩的标准
通货紧缩的标准
通货紧缩是指经济中货币供应量减少,导致物价水平下降、经济活动萎缩的现象。
通货紧缩的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
1. 通货膨胀率:通货紧缩时,物价水平下降,通货膨胀率为负值。
通常,通货膨胀率超过2%的下降被认为是通货紧缩的标准。
2. GDP增速:通货紧缩通常会导致经济活动减弱,GDP增速下降。
当GDP增速持续为负值,或者显着低于正常水平时,可以被视为通货紧缩的标准。
3. 失业率:通货紧缩常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和企业倒闭等情况,失业率上升是通货紧缩的一个重要指标。
当失业率显著上升,达到一定比例(通常为自然失业率的两倍以上)时,说明经济处于通货紧缩状态。
这些是衡量通货紧缩的主要指标,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实际情况还可以结合其他经济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我国通货紧缩的特点_成因及对策_胡鞍钢
我国通货紧缩的特点、成因及对策t胡鞍钢改革以来,中国经历了2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时期,先后出现了4次高通胀率,我们在与高通胀反复较量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首次实现宏观经济/软着陆0。
出人意料的是,刚刚形成的/高增长、低通胀0的局面在一二年之后迅速变为/增长下降、通货紧缩0的状态。
这不仅是中国所面临的新问题,也是一个全球性的新现象,正如英国5经济学家6(1999)所指出,虽然作为一个老牌敌人)))通货膨胀似乎受到遏制,但一个新的、可能是更加危险的敌人正在蓄势待发,它就是通货紧缩¹。
对中国是否已出现货币紧缩存在不同看法。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王煜、高材林(1998)认为,目前我国只是出现了/通货紧缩0的某种迹象,但整体上没有出现/通货紧缩0。
不能把物价持续下降简单地等同于通货紧缩º。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1999)在回答中国是否存在通货紧缩的问题时认为,不能把我国目前内需不足简单地说成是通货紧缩,更不能说已经出现严重的通货紧缩。
物价下降不是因为货币供应紧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产品价格下降。
他谈到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既不是紧缩银根,也不是无条件地放松银根»。
其货币政策目标没有涉及如何抑制和治理通货紧缩。
作者则认为,中国已出现全面性的严重的通货紧缩,成为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大敌0,应当实行旨在治理通货紧缩的货币政策及相关政策。
如果中央银行过于谨慎,目标含糊,行动迟缓,有可能中国将陷入通货紧缩的螺旋(Deflatio nary spirals)陷阱之中。
当央行意识到危险的性质已改变时,再采取行动为时已晚¼。
中国出现通货紧缩的全球背景是什么?中国通货紧缩的特点和后果是什么?造成通货紧缩的国内因素是什么?针对这一日趋明显的通货紧缩,为什么要采取/通货非膨胀0的货币政策和相关政策?对此作者将逐一做简要分析。
本项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0资助。
中国通货紧缩问题分析和未来经济发展思考
我国通缩概况
VAR结果还表明,民间投资不足的主要原因 在于紧缩的货币政策, 如“软着陆”时期 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货币政策取向 的未能及时调整及信贷政策对民间投资的歧 视性;另外投资者的不良预期所导致的投资 意愿不强也是民间投资下降的重要影响因素 之一。
通货紧缩的原因分析
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
消费支出
消费支出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消费支出
消费支出在这段时期虽然不断增长,但有 效需求却不足。
有效需求不足及其原因
二是社会收入分配结构迫切需要调整, “有钱的人该买的都买了,没钱的人想 买也买不起”,收入差距扩大是形成消 费“断档”的重要原因之一;三是消费 环境改善缓慢,不仅“乱收费”屡禁不 止,过去在短缺环境中形成的各种抑制 消费的政策规定仍严重制约着新的消费 热点的形成。
产品过剩 价格下跌
在传统物质产品全面过剩的同时,高科 技产品也出现了明显的过剩态势。1998 年是世界计算机产业进入90年代以来价 格下滑与销售疲软形势最严峻的一年。 其中全球半导体芯片的市场销售额比上 年下跌了9%。
物价的连续走低
中国早已不是一个封闭的经济系统。外部需求低 迷不仅导致了出口不振和外部供给对国内市场的 激烈竞争,而且不断下滑的外部市场价格实际上 形成了对国内市场价格的巨大压抑。1998年,在 价格不断趋降中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比 1997年增长了6.89%,这说明什么?说明市场的 实物销售量并未减少。物价的连续走低在很大程 度上是受到强大的外部竞争价格牵制的结果。
中国通货紧缩的 过去和未来
我们专注,我们善思!!!
回顾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就是中 国宏观经济问题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一直经历着通货膨胀,在 1994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一度达到24.1%。 90年代中后期价格指数 自1998年3月以来连续15个月同比下降;失业状 况严重以及开工不足,下岗”人数猛增到1996年 的891万人;GDP增长率下降,
什么是通货紧缩?什么引起了通货紧缩?
什么是通货紧缩?什么引起了通货紧缩?提起通货紧缩,我们可以和通货膨胀相对比,这样更容易理解一些。
通货膨胀就是市场上的钱太多,导致你手里的钱不值钱。
相应的,通货紧缩可以理解为市场上的钱少了,你手里的钱更值钱了。
如果这么直观的理由,通货紧缩应该是好事情才对吧?事实上并非如此,适当的通货紧缩可以激发市场竞争,对市场是有利的,但过度通货紧缩对市场和经济的负面影响就会非常大,接下来我们就细致分析一下。
一、什么是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包括三方面:一是物价普遍持续下降;二是货币供给量连续下降;三是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全面衰退。
不过在通货紧缩方面并没有一个权威的解释,所以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只有这三个条件都具备才算通货紧缩,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只要具备前两个条件就算是通货紧缩。
还有经济学家认为,只要具备第一个条件就算是通货紧缩。
物价普遍持续下降也是我等吃瓜群众最直观可以感受到的,所以我们也可以认为,物价普遍持续下降就是通货紧缩。
一定要注意一点,是普遍、持续下降,如果只是某一天,或者某个月下降,那是商场促销,不是通货紧缩。
二、通货紧缩的危害就像本文刚开始说的,通货膨胀大家都知道对自己不是好事,因为自己手里的钱不值钱了,可通货紧缩自己手里的钱更值钱了,按说这应该是好事才对呀。
本来10块钱一斤大米,现在降到8块钱,这得是多大的好事呀。
从这个角度讲确实是有好处的,但通货紧缩的坏处危害更大,只是全球大多数国家都处在通货膨胀中,通货紧缩的很少,研究通货紧缩的经济学家也不多。
所以坤鹏论尽量用可以理解的语言来说一下通货紧缩的危害。
1、加速经济衰退我们还是举个例子吧,这样更容易理解一些。
物价下跌最直接的受害者是企业,原本企业生产一批产品可以卖1000万,其中500万用于还即将到期的银行贷款,另外500万用于原材料采购,但因为通货紧缩最终只卖了800万,还贷款的500万是不能少的,于是只能把用于采购原材料的500万减少成300万。
虽然因为原材料价格也下降,但因为有生产周期,销售价格不断下降,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企业利润在不断减少,直到亏损,然后开始裁员。
中国通货紧缩的经验性分析
中国通货紧缩的经验性分析通货紧缩是指货币供应量减少,货币购买力增强,导致物价下跌的经济现象。
通货紧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若过度,可能会对经济稳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中国在历经多个周期的通货紧缩之后,积累了一些经验,本文将就此展开分析。
一、通货紧缩的表现在进行通货紧缩的经验性分析之前,我们需要先对通货紧缩的表现进行一定的了解。
通货紧缩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通货膨胀率下降。
通货紧缩会导致通货膨胀率下降,物价不断走低。
2. 银行贷款利率上升。
银行在通货紧缩时不愿将过多的资金流向市场,因此会提高贷款利率。
3. 实体经济承压。
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实体经济承受的压力会增加。
4. 货币需求增加。
通货紧缩会导致货币需求增加,因为人们购买力增强,所以钱币的 value 会增加。
二、中国经历的通货紧缩周期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曾历经多个周期的通货紧缩,主要包括80年代初、90年代初和21世纪初三个时期。
80年代初期,由于中国逐步转向市场经济,市场主体缺乏经验、国内环境改变快速,导致物价飙升。
此时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对价格进行调整,逐步降低因石油涨价带来的心理预期和通货膨胀预期,最终控制了通货膨胀。
90年代初期,中国的通货紧缩是与亚洲金融危机有关的。
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家出于稳定经济的考虑,采取了紧缩政策,降低了经济增长速度,控制了通货膨胀率,阻止了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
21世纪初期,中国推行了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的发展战略。
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经济受到了冲击,通货紧缩带来了较明显的经济影响。
国家采取了适度紧缩和稳增长政策,控制通货膨胀率,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中国应对通货紧缩的对策中国历经多次通货紧缩,积累了一定的应对经验。
其中,主要应对策略如下:1. 调整货币政策。
在通货紧缩出现的时候,国家可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来减轻影响。
采取货币政策紧缩措施,增加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降低银行贷款、储备、拆借等交易的流动性,从而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通货紧缩措施
通货紧缩措施概述通货紧缩是指经济体内的货币供应减少,导致货币价值上升、物价下降的一种经济现象。
为了应对通货紧缩带来的负面影响,政府和央行可采取一系列的紧缩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通货紧缩措施,并探讨它们的效果和影响。
1. 财政紧缩财政紧缩是指政府通过减少支出和增加税收来削减财政赤字,从而减少货币供应。
财政紧缩的措施包括削减政府开支、增加税收和提高利率等。
财政紧缩可以通过削减政府开支来减少货币供应。
政府可以通过裁减公共部门的支出、调整社会福利计划和公共项目来降低开支。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增加税收来减少货币供应。
增加消费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税,都是常见的税收增加措施。
然而,财政紧缩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减少政府开支可能导致失业率上升,经济活动减缓,并影响到社会福利计划的执行。
增加税收可能加重了个人和企业的负担,影响了他们的消费和投资决策。
2. 货币紧缩货币紧缩是指央行采取措施减少货币供应,以抑制通货膨胀和促进货币价值稳定。
央行可以通过提高利率、减少贷款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来实施货币紧缩政策。
提高利率是央行常用的货币紧缩手段之一。
通过加息,央行可以鼓励人们储蓄而不是消费,从而减少货币供应。
此外,央行还可以减少贷款额度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收紧信贷条件,抑制货币供应。
然而,货币紧缩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高利率可能导致借款成本增加,抑制了企业的投资和消费者的购买力。
减少贷款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能降低银行的盈利能力,并导致信用紧缩。
3. 减少物价下降预期在通货紧缩期,人们有可能预期物价会持续下降,从而导致消费和投资的降低。
为了打破这种物价下降预期,政府和央行可以采取措施来提振信心和稳定预期。
政府可以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提振经济信心。
这包括增加政府支出、实施经济刺激计划和鼓励消费者和企业增加支出。
央行可以通过宣布稳定物价的目标和政策,向市场传递对物价下降的抵制态度。
减少物价下降预期的措施有助于恢复消费和投资活动,促进经济增长。
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和对策分析
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和对策分析摘要:通货紧缩由于市场上的流通货币减少,先进生产力导致生产成本降低、失业率上升,致使消费者收支能力下降,供需关系失衡,最终导致社会经济市场物价下跌,如果较长时间处于供需结构失衡状态,则会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阻碍经济长期有效的增长。
关键词:金融监管;通货紧缩;消费降级;城投债前言:通货紧缩是一种宏观经济现象,是社会经济中货币供应量减少、消费力下降、市场价格下降、供给不平衡等现象。
这种现象是在一些特定的经济条件与货币政策下出现,而出现通货紧缩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采取多种合理有效的措施,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通货紧缩的概念通货紧缩的产生通常来源于货币供给的减少、有效需求的不足、供需结构的不合理以及国际市场的冲击。
通货紧缩的到来伴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持续下滑,会导致社会总投资减少、消费需求下降,并影响社会收入的再次分配。
要解决通货紧缩问题,应扩大有效需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再辅以公共预期的积极引导,才能舒缓通货紧缩的威胁。
1.1需求不足型通货紧缩需求不足型通货紧缩,是由于社会生产能力的有效需求不足而降低了社会经济货币流通量,消费者购买能力降低,导致市场经济活动降低,使得企业投资的有效需求不足,投资减少,降低了经济活动。
1.2供给过剩型通货紧缩供给过剩型通货紧缩,是指由于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在一定时期产品数量的绝对过剩而引起的通货紧缩。
周期性生产过剩或压力造成产品供过于求,制造商们必须通过降低产品价格来促销库存,这将逐渐导致价格下降,市场金融活动体系政策不完善,供需结构调整不平衡的推动下,必然会导致产能过剩。
这种通货紧缩如果严重的话,反应市场金融监管机制存在较大弊端,如果不加以完善和改进会对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造成严重的后果。
通货紧缩其实是一种货币现象,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能够用市场物价水平的涨降浮动来衡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通货紧缩
中国根本不存在什么通货紧缩,
不应依靠政府去打破通货紧缩,而应依靠市场力量打破通货紧缩。
1929至1933年美国的利率水平为1%-2%,而物价指数则为-9%左右,实际利率高达10%-11%
二中国通货紧缩的根源是制度陷阱
()由于消费需求不足及大量的储蓄没有转化为有效的投资,因此,货币供应量的长期高速增长并没有导致物价水平的大幅上升,这样,货币主义汇率理论在人民币汇率决定上就不是有效的。
()中国是有效率的投资需求不足和有购买力的消费需求不足(三农问题,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失业,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由于就业增长有限,居民可支配收入有限,消费需求的增长相对缓慢,因此,推动GDP增长的总需求就只是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袁志刚,何樟勇,2004),我国是用国外需求(出口)补充国内需求的不足。
内部需求不足说明我国国内经济缺乏市场自行理顺机制,根据萨伊定理,“需求不足并不是由于货币过少,而是因为缺少其他产品的供给”(萨伊,143页),因此,“最有助于促进一种产品的需求的,无过于另一种产品的供给”(萨伊,146页)。
正是由于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重复建设,产品结构雷同),因而使产品需求受到限制,这样,国内经济必然缺乏需求拉动。
因此,中国的经济问题并不在于总需求的不足,而在于总供给缺乏弹性,且总供给中的结构不合理。
中国的“通货紧缩”并不是货币短缺,而是因为可获得货币的生产不能有效的进行,这实质上是中国的市场机制还不完善。
我国的总需求不足是相对于总供给而言的,是总供给中的结构不合理,引起某些产品过剩,这不是总需求的问题,而是总供给的问题,因此,仅仅增加总需求并不能解决我国的总需求不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