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华商名人堂——华裕达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高官挑起创投重担
华裕达至今还担任着多家公司的董事长或总裁职务,但他的同事们一般并不称他为华董事长或华总裁,而是称他为华主任。

这是对他曾经担任8年时间上海科技委员会主任的一种纪念,也是对他在那一时期,为科技产业和创投事业发展所作贡献的一种认可和尊敬。

在大家眼里,他是一位好的董事长和总裁,也是一位好的科技委员会主任。

正是他在主管上海科技事业期间,推动了上海创业投资的起步和发展,并将其带到欣欣向荣的境地。

华裕达1939年4月出生,江苏无锡人。

1957年7月毕业于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后,他考入到西安交通大学动力机械系专业就读,并于1962年9月顺利毕业,然后踏上了工作岗位。

华裕达前半生的工作一直与国防事业紧密相关,因此他不愿意,也不方便过多地讲述过去。

从学校一毕业,他就进入原国防科委第七研究院第701研究所从事舰船装备研究设计工作,后被调入到相同工作性质的第711所工作,先后担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研究室主任、柴油机研究发展部主任等职。

711研究所柴油机研究发展部是专业从事柴油机及其装置的科研、设计、开发、生产、经营的综合性实体。

多年来独立或与工厂联合设计、研制了多种型号的高、中、低速柴油机产品,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国防工办重大技术改进成果奖、并装备了大批船舶,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具有丰富经验的设计、试验和制造技术人才。

文革后期的1974年,华裕达参与并组织国内著名同行专家编制了大型工具书《船用柴油机设计手册》,获国防科技二等奖。

在该机构工作这期间,华裕达经历了国家启动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而且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不能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丝毫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且,先进的、有用的技术也是在应用中不断完善,而我国许多科研成果却只是停留在实验室,无法成为产品服务于社会。

这让他对如何推动科技产业化,特别是如何解决科研投入和产出等等制约科技事业和产业发展的问题作了思考。

1991年,华裕达开始有机会在一个更高的层面来看待并解决这些问题。

当年,他被调任到上海市政府科学技术委员会工作,担任大约1年时间的副主任职务后,于1992年9月被任命为上海市科委主任。

华裕达与创投事业的缘分也在他就任科委主任后结下。

进入地方科委工作后,他有机会接触到很多海外创投机构并被这种模式吸引。

他认为创投的模式正好可以解决他一直困惑的问题,进而促进技
中国创投元老的中国式创投
——上海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华裕达
“政府引导创业投资的发展主要有两条:第一,政府资金做种子,优惠政策作推动,帮
助解决困难作保证。

第二,政府不要直接运作,必须全力支持创业投资市场化运作,不作任
何干预,不介绍人,不介绍项目。

同时要有宽容之心,不急不躁,要给人以时间,要宽容人
失败,时间和局部的失败会造就成功。


——华裕达
华商韬略·毕亚军/文
2
术转化为生产力。

就任上海市科委主任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着手筹建了由上海市政府出资,市科委主管的上海市科技投资公司(上海科投),这是中国最早由地方政府出资设立的创业投资公司。

“为了快速发展高新科技企业,当时的市委书记吴邦国同志提出“拨改投”概念,即将原来政府通过火炬、星火等产业化计划的项目拨款方式改为投资方式。

因为拨款机制钱少,效率又低,而企业运作本身就必须市场化运作。

为此,1992年政府出资1.5亿元人民币,由市科委主管建立了上海科技投资公司,负责管理此工作;次年又再吸引了7家企业1.55亿元人民币创建了上海科技投资股份公司。

” 华裕达回忆说。

为了推动这一事业的发展,在创立上海科投的同时,华裕达也开门迎客,广泛地同国际间优秀的创业投资机构建立联系,甚至借助他们的经验、资金和人才来发展自己。

创立上海科投的当年,华裕达就代表上海市科委与美国著名投资机构IDG集团创始人麦戈文签署了共同组建中外合资创业投资公司的协议,这也是中国向国际知名创业资金打开的第一扇大门。

华裕达认为,因为政府部门本身并不懂得,也不合适直接运作创业投资,所以政府部门设立的创业投资基金应采取财务出资人与管理人相分离的模式,委托懂技术、懂产业、懂资本运作的专业管理人才去负责运作。

然而当时的法制环境和人们对创业投资的粗浅理解不允许这样做。

因此,上海科投仍然采用老机制来发展,其发展一开始不尽人意。

这种不尽人意的局面一直持续到1999年。

当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科教兴市。

在总结了上海科投的运作经验之后,市政府决定再出资6亿元人民币,成立一个按国际规范运作,采取委托管理机制,由专业管理人才进行运作的创业投资公司。

当时,华裕达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但市领导却看中并鼓励他,继续为上海的科技事业,特别是新兴的创投事业贡献力量。

他知道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毫不犹豫地挑起了重担。

政府领导选择华裕达,是因为看好他在30多年基层技术研究和科技体制改革工作中所积累的对技术发展规律的洞察力,对中国数十年科技体制改革的经历与阅历,以及在科委主任岗位上培养出来的对国家宏观技术、经济动向的把握,和在此期间,他本人对创投事业发展的思考和积极探索。

大家相信,有这些条件,他能够更好地执行“建设上海的风险投资体系”这一任务。

还有一个原因也很重要,华裕达是个诚实正直,值得信赖的人。

在当时的环境下,从事创业投资,投给谁,不投谁?该不该投?投了以后赚多少?赔多少?等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本良心帐,能不能做好,会不会做垮,要看能力,也要看良心,因为基本上没有什么制度,这个行业本身也不可能用标准化去管理。

如果手握大量资金的人在品行上有问题,不但事业做不好,恐怕还会捅出大漏子。

华裕达接到使命后,创立了上海创业投资公司(上海创投)。

但政府领导和他都认为,上海创投的主要目的不应该是赚钱。

“如果是为了赚钱,肯定不会找我,很多人比我能赚钱。

”他笑着回忆说。

建立一个创业投资体系
上海创投有两个使命,一是藉助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利用风险投资机制推动上海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支持初创期高科技企业的发展,进而推进上海的创新和创业活动蓬勃发展;另外是要作为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和行业领路人,推动上海的创业投资事业的发展探索和创新适应上海特点的创业投资运行机制,以及培养一批创业投资专家和若干优秀创投机构。

华裕达最看中的是后者,这也是上级给他的第一要务。

为了完成这个使命,华裕达大胆创新,率先采取‘基金的基金’和委托管理的方式,建立了一个由政府引导,各界参与的新型创业投资体系,走出了一条地方政府用现代经济手段引导和扶持科技产业发展的新道路。

这也是他在上海科投时就想做,而且准备做的事情,所以进展相对顺利。

期间,他带领上海创投以政府的6亿元启动资金作为种子基金,广泛与海内外各类民间资本合作,先后与海内外20余家投资机构联手成立了17只合资基金,并透过吸引这些机构的资金投入,让可以应用到实际投资中的总资金规模放大到30亿元。

这个举动的示范效应是巨大的,它除对上海创投事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外,也对全国的创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来曾有人说,“这6亿元资金,创造了政府引导资金的典范,就像一颗火种,引发了全国的风险投资基金的建立。


3
上海创投在管理上告别过去政府部门投资企业时一手包办的传统,首开出资者与管理者相分离的“专家理财”运行机制,形成上海创业投资的创新特色,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

“专家理财”运行机制的核心是,要求基金公司只履行出资人的职责,即选择和评估真正实施投资行为的资金投资管理公司,对于自己选择上的资金投资管理公司的具体运作则不进行干预。

同时,华裕达还努力将各方利益捆绑在一起,以共同利益作为动力之一去保证成功,比如按国际惯例,为资金投资管理公司提取相当于基金规模2%至3%的管理费,并将投资收益的20%至30%和资金投资管理公司分成,从而部分实现了有限合伙制,将投资基金的运作带到了更具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程度。

 
为了将有限的资金用得恰到好处,华裕达坚持按专业化管理运营公司,他不仅让专家参与有关项目的策划,更让专家参与投资并辅导企业创业,以随时纠正不良发展倾向。

他认为,寻找专家,帮助投资者管理和培养专家,是创投公司的老总们应该每天都考虑的问题。

当时,创业投资在中国还没有任何成功的例子可循,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又往往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因此,华裕达带领公司一步一步地探索和实践。

“因为没做过,所以我们会很小心、多卖力。

”他回忆说,“当时,我们都是引进一些先进国家的投资技术,和有经验的专家共同分析,有了相对圆满的意见后才会动手。


期间,华裕达还继续致力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的同业组建了合作基金,并参照美国的模式建立了专业的投资基金,在微电子、软件、生物技术方面进行创业孵化。

2002年,上海创投与新加坡TIF风险基金共同设立了中国的第一只合资基金——华盈TDF,虽然上海创投只在其中出资10%,做了一个小股东,但却从中学习到很多先进的投资理念,而且华盈TDF 还与上海创投的投资模式形成很好的互补。

华盈TDF的主要团队来自新加坡和美国,对中国创业团队缺乏了解,因此投资更多地集中在扩张型企业之上,而上海创投却正好相反,因为肩负着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任,所以他们主要都是投资于早期项目,而且越及时退出投资越好,因为华裕达希望用有限的资金支持更多的企业,所以常常是被投资公司刚有起色,他们会退出投资,进而将退回的资金投入到新的公司上。

这样一来,华盈TDF就刚好可以承接一些上海创投所投资的项目。

2003年,上海创投还与美国硅谷著名创业投资公司——橡子园管理公司、上海张江有限公司在浦东软件园合作建立了橡子园上海孵化器,主要通过专业型和导师型的方式,孵化软件、光通信器件、集成电路设计等项目。

专业型指进入孵化器的项目属同一产业领域,甚至可以互相关联整合;导师型指孵化器管理团队都是该专业领域的创业专家,管理着专业孵化基金,将突出指导功能,通过指导被孵项目的创新创业,促使企业快速成长和发展。

专注也是华裕达在发展创投事业中的一大特点和贡献。

为了真正将管理的资金应用到帮助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上,即使在投资退出难的困境中,上海创投在面对股市热、地产热的诱惑时,也始终坚持了投资于早期高科技企业的投资方向,而同一时期成立的不少创业投资公司,很多都变成了只投资中后期阶段或者pre-IPO阶段的股权投资公司,有一些甚至变成了炒买炒卖的投机分子。

“很多公司炒股、炒房,一两年就赚了大钱,我们投资早期的企业,不光是不赚钱,将来前景怎么样都不能看得很清楚。

”华裕达坦言,他的确在心理上承受过一些盈利的压力。

但他认为,在中国做创业投资不能太爱钱,否则会很难抵御各种诱惑。

尤其在掌管上海创投这个肩负了相当多政府使命的“特殊”的投资公司时,他在决策时,首先考虑的都是政府应该怎么做,“我的目标很明确,支持高科技小企业,促进科技创新,单纯赚钱的事情让别人去做。

”他斩钉截铁地说。

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到2003年时,上海注册的创业投资和管理机构已有185家,资金总量超过200亿元,其中政府资金占到1/4左右。

2004年,华裕达从上海创投离任时,上海创投已建立起一个以上海创投为核心,由17家基金及18家投资管理公司,共同构成的覆盖知名科研院所(如交大、复旦、上海中科院等)和科技园区(如张江、漕河泾、紫竹园等)等科技聚集区的风险投资网络,构筑了一条从孵化器橡子园,到扩张期基金华盈TDF 的完整创投资金供给链,能够在企业的种子阶段到中后期的扩张中持续提供资金支持。

华裕达也在期间先后担任8家基金(创投)公司董事长和总裁;并带领这些基金和公司一共投资了近200个项目。

所投企业大多是初创期的高新技术
4
企业,其中不乏分众传媒、睿星基因、拓能医疗、微创医疗器械、生物芯片等今天已经非常成功并上市的著名企业。

他本人还先后出任了上海生物芯片公司等10家科技企业董事长、总裁。

他的这一成就,得到政府、业界和学界的共同认可和赞誉,至今,在谈到政府引导创投事业的发展时,上海的经验依然是全国的榜样。

华裕达一直十分强调政府在推动创业投资中的作用,他认为政府在创业投资中的最好途径应该是:“政府做引导,民间做主角”。

对于政府如何引导,他的建议是两条:第一,政府资金做种子,优惠政策作推动,帮助解决困难作保证,如上海市政府从1992年至今共出资10多亿元, 并从税收等方面出台一些优惠条件吸引民间资金参与,初期还联合科委、计委、财政等成立了指导委员会。

第二,政府不要直接运作,政府必须全力支持创业投资市场化、国际化运作,不作任何干预,不介绍人,不介绍项目。

同时要有宽容之心,不急不躁,要给人以时间,要允许人失败,时间和局部的失败会造就成功。

华裕达坚信,坚持“积极探索,努力实践”的方针,一定会取得最终的成功。

从政府引导到民间促进
2003年4月,华裕达代表上海创投联合几位专业
人士创建了一家新机构——
上海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创投管理公司),并出任
董事长。

当时,华裕达已经
64岁,但他对发展好新公司
充满信心。

他希望通过这家公司,
更深入地参与创投事业的发
展,并且搭建起一座联接产
业界、科技界、金融界、政
府的桥梁,同时他也希望通
过这个平台,培养一批优秀
的专业的创业投资管理人
才,进而继续为创投和科技
事业贡献力量。

创投管理公司旨在通过
商业化运作、专业化管理、
个性化服务,以及广泛的国内外人脉关系与丰富的经验,为上海创投以及其他投资基金公司提供高效、安全、可靠的资金管理服务和运行保障,进而促进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在帮助科技企业形成与发展的同时,为投资委托人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

该公司同样按照国际惯例,在内部实行了模拟合伙制的运行模式——通过由管理专家(合伙人)组成的富有经验的管理团队募集资金,然后进行投资选项、评估、策划、增值管理和资本运作等专业化运作,并帮助提升所投企业的价值、进而实现退出和获利。

目前,创投管理公司已受委托管理了总额将近4亿元人民币的投资基金,其中包括:上海创投的2亿元人民币资金;上海市信息技术创新基金资金的6000万元人民币,以及4项上海市科教兴市的重大项目资金共计9800万元人民币。

其中,上海市信息技术创新基金是由上海市信息化办公室、上海创投联合北京清华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徐汇软件基地等单位共同发起设立的创业投资基金。

基金专门培育、扶植国内信息技术领域中处于种子期或初创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良好市场前景的创新型企业和项目。

和上海创投相比,创投管理公司更贴近了企业,而且在运作模式和目标上都有根本性改变,此
前是将资金委托给别人去管理,而现在他需要自己
5
管理并应用好这些资金。

以前赚钱不是主要目的,而现在的主要目的就是赚钱。

这些改变给华裕达带来一些挑战,但他适应得很好。

将近5年时间过去,创投管理公司取得良好的发展。

创投管理公司的投资对象是处于早期和扩张期的具有高速成长潜力的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投资地点主要集中在上海,投资领域包括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环保与新材料等,投资规模为300至500万人民币,投资回收期设定在3到5年之间。

除提供资金之外,创投管理公司还致力为被投资企业提供包括为创业企业的发展计划、市场定位、财务管理、组织架构以及法律事务等提供战略性指导;帮助招聘及培训高级管理人员;帮助与其他商家建立战略性合作关系,以取得更具有竞争力的市场地位;引荐其他国际国内的投资机构,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帮助设计财务管理、私募融资、资产重组、兼并收购及风险管理等方案;完成相关的前期调查、财务评估、方案设计、条件谈判、协议执行以及配套的融资安排等配套服务。

因为创投管理公司直接面向市场,所以华裕达得以有机会去更微观地研究、考察和落实投资行动,进而积累了对投资项目、创业家的很多选择和评估经验与能力。

华裕达从创业项目和创业者两个角度去评判一个投资。

选择项目时,他会
注重看的因素包括,一
看商业模式是否与众不
同,他只支持创新的理
念和商业模式;二看技
术基础是否成熟或比较
成熟;第三要求市场前
景相当广阔,而且这是
决定是否投资的重要考
虑;第四是项目的资金
需求能够满足,否则就
不投资;第五是技术定
价要合理适中,初始创业
队伍人员结构要合理。

对于创业者的评
估,华裕达说:“创业
投资家对创业者的判别
标准通常是:第一是创业者的诚信值得信赖,这是基础。

第二看创业动机。

如果是单纯为了赚钱,就难成大业。

应当有事业心,对他提出的项目表现出一种热情和信心,令人感到他确实是图谋发展,投资人才有提升投资价值的空间。

第三是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充满朝气和活力,才能在创业的道路上化解风险,取得成功。

第四是思路清晰、敏锐,并有较高的悟性,以及学识广博和较丰富的实际经验。

心有余而力不足,也是不成功的。

创业投资家有一名言,最大的能耐是在同乘电梯的时间内能把你的商业模式说清楚。

第五是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因为创业是群体活动,不是个人英雄主义。


华裕达对如何做好创业投资家也有自己的见解。

“一个优秀的创业投资家应当具备以下素质:一是有事业心、责任感和追求成功的心态。

二是有成功的经历和丰富的经验,有敏锐的商业直觉。

三是有丰富的待人处事经验,既要善于识别人,又要具有宽容之心和团结人的气度。

四是在一个以上的专业领域里具备专业知识和经验,并与金融界、科技界、法律界、政界保持良好的人脉关系。

”华裕达说:“中国的创业投资界和高科技产业界应多一些成功的故事,以激励欲创业的年轻人。

同时,也要允许失败,要宽容,允许失败者继续创业,不能浮躁、不能急功近利,中国需要发展风险投资的良好‘生态环境’。


在公司上下的努力下,创投管理公司至今已投
项目40余个,实现退出项目10项,部分退出项目1
6
项,所退出项目均实现不同程度的投资收益。

投资项目包括有上海生物芯片技术有限公司、上海杰事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杰出高科技企业。

其中,成立于2001年,华裕达担任董事长的上海生物芯片技术有限公司,于2003年被国家计委批准建设“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中心”。

公司和中心以功能基因组为基础,开展生物芯片应用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建成了基因芯片、蛋白芯片、组织芯片以及微统体芯片实验室等一系列生物芯片技术及产品开发平台。

通过融资、技术转让、参股、产业合作、股权合作等多种形式和渠道进行生物芯片产业的扩大和集成,如今已是中国的生物芯片产业化基地。

作为创投事业的开路先锋和领军人,华裕达致力从多个角度推动创投事业的发展。

2000年11月,他筹建成立了上海创业投资企业联合会并任会长(后更名为上海市创业投资行业协会),由此踏上了一条在更大范围内推动上海创业投资事业健康发展的道路,而且至今仍然走在这条路上。

华裕达通过上海市创业投资行业协会联合各种力量一起推动行业的发展。

他除了注重联合本地力量之外,也注重联合外地力量,成功地推动了上海创投业界与各国、各地区同行的友好往来与合作。

在协会成立的第3个月后,华裕达就亲自率领协会代表团访问了台湾地区,与台湾的创业投资业各界人士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并于2001年5月份在上海接待了台湾创业投资同业公会组织的代表团。

之后,协会还先后赴美国硅谷及东部与当地风险投资机构及专业人士进行了广泛地交流;并与麦肯锡公司在上海合作举办了“2001年上海创业国际论坛”,把全国和世界风险投资业的目光聚焦到了上海。

华裕达也积极和国内兄弟省市的创投业界展开合作。

2002年7月16日,在他的倡议下,苏、浙、沪创业投资协会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在上海市创业投资行业协会召开。

会上,三地协会讨论并通过了合作协议文本,华裕达与江苏、浙江两省创业投资协会的负责人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由此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跨省的区域性创业投资合作框架。

到2006年时,上海市注册登记的创业投资公司已达240多家,拥有资金规模达到250亿元人民币左右,其规模可占全国35%,如再连同江浙两省,将占全国一半。

2003年以后,上海创业投资协会还特别加强了同海外类似协会团体的往来,比如和韩国创业投资协会合作了一次活动,和日本创业投资协会进行了联谊。

“他们希望我们一起发起成立亚洲创业投资联盟,都是积极性非常高。

”华裕达说,“欧美地区也一样有投资热情,我经常会接待一些著名投资基金,他们希望我们帮忙介绍项目,想和我们合作,非常看好中国和上海市场。


作为协会会长,华裕达也积极促进会员之间的联系、合作以及共同进步。

从2005年起,在他的大力倡导以及创业投资管理公司的积极协办下,创业投资协会定期组织 “管理者沙龙”,邀请会员们一起参加,以达到行业交流,以及共同探讨行业发展的目的。

同时,华裕达还以上海市创业投资企业协会为平台,积极探索出一些有助于行业整体发展的创新举措,比如与上海联交所合作,探讨让受资企业在联交所挂牌,以实现退出的操作模式。

目前,他还在牵头酝酿议和“创业投资补偿基金”,计划由市政府出资50%,其余50%由参与补偿计划的创业投资公司自愿认缴一定数额,共同组成一个补偿基金,对于创业投资公司因投资早期高科技公司失败而遭遇的损失,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偿。

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措施的出台,将极大鼓励本土创投机构投资早期的高科技公司。

补偿基金将由上海创投协会负责筹集和运作,华裕达希望,整个基金可达到1亿元以上。

把脉中国创投业
华裕达在创投事业上取得卓越的成绩,但也有不少遗憾,其中就包括对从上海创投孵化的泽生和睿星基因等几家公司的退出。

这几家公司的创业团队来自国外,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

华裕达非常希望能把它们培育为中国的品牌药业公司,但因没有国内机构接手,最后不得不出售给海外公司。

虽然上海创投获得了满意的回报,但是“这么好的技术和团队却成了外国公司”,华裕达还是觉得十分遗憾。

华裕达十分看好创业投资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他说,世界上先后出现过三次后发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成功范例。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超过英国,二战后的日本经济起飞和20世纪60年代以来亚洲四小龙的崛起。

它们走过的道路都是跨越式发展,与高新技术相伴相生的创业投资在其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