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华商名人堂——华裕达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高官挑起创投重担

华裕达至今还担任着多家公司的董事长或总裁职务,但他的同事们一般并不称他为华董事长或华总裁,而是称他为华主任。

这是对他曾经担任8年时间上海科技委员会主任的一种纪念,也是对他在那一时期,为科技产业和创投事业发展所作贡献的一种认可和尊敬。在大家眼里,他是一位好的董事长和总裁,也是一位好的科技委员会主任。正是他在主管上海科技事业期间,推动了上海创业投资的起步和发展,并将其带到欣欣向荣的境地。

华裕达1939年4月出生,江苏无锡人。1957年7月毕业于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后,他考入到西安交通大学动力机械系专业就读,并于1962年9月顺利毕业,然后踏上了工作岗位。

华裕达前半生的工作一直与国防事业紧密相关,因此他不愿意,也不方便过多地讲述过去。从学校一毕业,他就进入原国防科委第七研究院第701研究所从事舰船装备研究设计工作,后被调入到相同工作性质的第711所工作,先后担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研究室主任、柴油机研究发展部主任等职。

711研究所柴油机研究发展部是专业从事柴油机及其装置的科研、设计、开发、生产、经营的综合性实体。多年来独立或与工厂联合设计、研制了多种型号的高、中、低速柴油机产品,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国防工办重大技术改进成果奖、并装备了大批船舶,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具有丰富经验的设计、试验和制造技术人才。文革后期的1974年,华裕达参与并组织国内著名同行专家编制了大型工具书《船用柴油机设计手册》,获国防科技二等奖。在该机构工作这期间,华裕达经历了国家启动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而且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不能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丝毫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先进的、有用的技术也是在应用中不断完善,而我国许多科研成果却只是停留在实验室,无法成为产品服务于社会。这让他对如何推动科技产业化,特别是如何解决科研投入和产出等等制约科技事业和产业发展的问题作了思考。

1991年,华裕达开始有机会在一个更高的层面来看待并解决这些问题。当年,他被调任到上海市政府科学技术委员会工作,担任大约1年时间的副主任职务后,于1992年9月被任命为上海市科委主任。

华裕达与创投事业的缘分也在他就任科委主任后结下。进入地方科委工作后,他有机会接触到很多海外创投机构并被这种模式吸引。他认为创投的模式正好可以解决他一直困惑的问题,进而促进技

中国创投元老的中国式创投

——上海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华裕达

“政府引导创业投资的发展主要有两条:第一,政府资金做种子,优惠政策作推动,帮

助解决困难作保证。第二,政府不要直接运作,必须全力支持创业投资市场化运作,不作任

何干预,不介绍人,不介绍项目。同时要有宽容之心,不急不躁,要给人以时间,要宽容人

失败,时间和局部的失败会造就成功。”

——华裕达

华商韬略·毕亚军/文

2

术转化为生产力。就任上海市科委主任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着手筹建了由上海市政府出资,市科委主管的上海市科技投资公司(上海科投),这是中国最早由地方政府出资设立的创业投资公司。

“为了快速发展高新科技企业,当时的市委书记吴邦国同志提出“拨改投”概念,即将原来政府通过火炬、星火等产业化计划的项目拨款方式改为投资方式。因为拨款机制钱少,效率又低,而企业运作本身就必须市场化运作。为此,1992年政府出资1.5亿元人民币,由市科委主管建立了上海科技投资公司,负责管理此工作;次年又再吸引了7家企业1.55亿元人民币创建了上海科技投资股份公司。” 华裕达回忆说。

为了推动这一事业的发展,在创立上海科投的同时,华裕达也开门迎客,广泛地同国际间优秀的创业投资机构建立联系,甚至借助他们的经验、资金和人才来发展自己。创立上海科投的当年,华裕达就代表上海市科委与美国著名投资机构IDG集团创始人麦戈文签署了共同组建中外合资创业投资公司的协议,这也是中国向国际知名创业资金打开的第一扇大门。

华裕达认为,因为政府部门本身并不懂得,也不合适直接运作创业投资,所以政府部门设立的创业投资基金应采取财务出资人与管理人相分离的模式,委托懂技术、懂产业、懂资本运作的专业管理人才去负责运作。然而当时的法制环境和人们对创业投资的粗浅理解不允许这样做。因此,上海科投仍然采用老机制来发展,其发展一开始不尽人意。

这种不尽人意的局面一直持续到1999年。当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科教兴市。在总结了上海科投的运作经验之后,市政府决定再出资6亿元人民币,成立一个按国际规范运作,采取委托管理机制,由专业管理人才进行运作的创业投资公司。

当时,华裕达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但市领导却看中并鼓励他,继续为上海的科技事业,特别是新兴的创投事业贡献力量。他知道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毫不犹豫地挑起了重担。

政府领导选择华裕达,是因为看好他在30多年基层技术研究和科技体制改革工作中所积累的对技术发展规律的洞察力,对中国数十年科技体制改革的经历与阅历,以及在科委主任岗位上培养出来的对国家宏观技术、经济动向的把握,和在此期间,他本人对创投事业发展的思考和积极探索。大家相信,有这些条件,他能够更好地执行“建设上海的风险投资体系”这一任务。

还有一个原因也很重要,华裕达是个诚实正直,值得信赖的人。在当时的环境下,从事创业投资,投给谁,不投谁?该不该投?投了以后赚多少?赔多少?等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本良心帐,能不能做好,会不会做垮,要看能力,也要看良心,因为基本上没有什么制度,这个行业本身也不可能用标准化去管理。如果手握大量资金的人在品行上有问题,不但事业做不好,恐怕还会捅出大漏子。

华裕达接到使命后,创立了上海创业投资公司(上海创投)。但政府领导和他都认为,上海创投的主要目的不应该是赚钱。“如果是为了赚钱,肯定不会找我,很多人比我能赚钱。”他笑着回忆说。

建立一个创业投资体系

上海创投有两个使命,一是藉助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利用风险投资机制推动上海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支持初创期高科技企业的发展,进而推进上海的创新和创业活动蓬勃发展;另外是要作为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和行业领路人,推动上海的创业投资事业的发展探索和创新适应上海特点的创业投资运行机制,以及培养一批创业投资专家和若干优秀创投机构。华裕达最看中的是后者,这也是上级给他的第一要务。

为了完成这个使命,华裕达大胆创新,率先采取‘基金的基金’和委托管理的方式,建立了一个由政府引导,各界参与的新型创业投资体系,走出了一条地方政府用现代经济手段引导和扶持科技产业发展的新道路。这也是他在上海科投时就想做,而且准备做的事情,所以进展相对顺利。期间,他带领上海创投以政府的6亿元启动资金作为种子基金,广泛与海内外各类民间资本合作,先后与海内外20余家投资机构联手成立了17只合资基金,并透过吸引这些机构的资金投入,让可以应用到实际投资中的总资金规模放大到30亿元。

这个举动的示范效应是巨大的,它除对上海创投事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外,也对全国的创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来曾有人说,“这6亿元资金,创造了政府引导资金的典范,就像一颗火种,引发了全国的风险投资基金的建立。”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