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

合集下载

文言文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文言文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5、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动句
6、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判断句
7、投以骨。 省略句
9、不拘于时。被动句
(屠夫)投(之)以骨
判断句 8、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10、东阿者,汝之东阿也。 判断句
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翻译要点:要翻译出“XX是什么”。“XX不是什么。
2、省略句 翻译要点:要补充出省略的成分。 3、被动句 翻译要点:要翻译出“被XX”。 4、倒装句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5、直接判断(无标志判断句) 名+名
例: 刘豫州王室之胄。
小结:
1、 1、用“者”或“也”表判断
2、用“为”或“是”表判断
判 3、用“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断 句 4、用否定副词“非”、“莫”、“无”等表示否定
则又何羡乎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 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 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 词之后。 格式:主+否定词+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寡人至于国也》)

①籍吏民,封府库 ②火尚足以明也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④渔人甚异之。 ⑤沛公欲王关中 ⑥有泉侧出 ⑦范增数目项王。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⑨项伯杀人,臣活之。 ⑩外连横而斗诸侯 ⒒好游者不能穷也。 12、而其见愈奇。 13、乃我困汝。 14、头发上指。 15、吾得兄事之。 16、手巾掩口啼
马上练一练(请你指出活用的类型)

七年级(上)古代汉语语法总结

七年级(上)古代汉语语法总结

七年级(上)古代汉语语法总结一、通假字1.尊君在不(不同“否”,读fǒu,相当于“吗”)2.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4. 其人舍然大喜 (舍同“释”,解除、消除)5. 止有剩骨(“止”通“只”)二、古今异义1. 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 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文章的义理;今义:文章的意思)3. 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4. 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托。

)5. 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牵引。

)6. 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7. 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8.不亦君子乎(古义:有才德的人;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9.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10.饭疏食,饮水(古义:粗劣;今义:疏通、疏散)11.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12.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13.吾日三省吾身(古义:多次;今义:数词,三)14.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义:精力集中;今义:安静、不嘈杂)15.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今义:危险、不安全)16.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懈怠;今义:速度缓慢)17. 少时(古义:稍微;今义:数量小)18.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的简称)19. 止增笑耳(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今义:耳朵)20. 屠自后断其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21. 身亡所寄(古义:依附,依托;今义:寄托)22.因往晓之(古义:告知,开导;今义:知道)23. 悲守穷庐(古义:寒酸、破旧;今义:生活贫困,缺少钱财)24. 穿井得一人(古义:挖掘,开凿;今义:破,透)25. 国人道之(古义:国都;今义:国家)26. 国人道之(古义:讲述;今义:道理)27. 充塞四虚(古义:处;今义:空,虚伪)28. 因往晓之(古义:开导;今义:明白,知道)29. 若屈伸呼吸(古义:你;今义:像)30. 奈地坏何?(古义:塌陷;今义:不好)31. 奈何忧崩坠乎?(古义:为什么;今义:表示没有办法)三、一词多义1. 日:太阳(“日中不至”)天(“寒雪日内集”)2.为:当,做(“可以为师矣”)替(“为人谋而不忠乎”)3.知:了解(“人不知而不愠”)懂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得到(“温故而知新”)4.学:学习(“非学无以广才”)学业,成就(“非志无以成学”)5.止:仅,只(“止有剩骨”)停止(“一狼得骨止”)6.意:神情,态度(“意暇甚”)意图(“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7.敌:攻击(“恐前后受其敌”)敌人(“盖以诱敌”)8.前:前面(“恐前后受其敌”)上前(“狼不敢前”)9.积薪:堆积柴草(“场主积薪其中”)堆积在那里得柴草(“转视积薪后”)10.乐:愉快,快乐(“不亦乐乎”)以……为乐(“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1.舍:舍弃(“太丘舍去”)通“释”,解除、消除(“其人舍然大喜”)四、词类活用1.友人惭 (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2.学而时习之 (名词作状语,按时)3.吾日三省吾身 (名词作状语,每天)4.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用作名词,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5.传不习乎 (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6.饭疏食 (名词作动词,吃)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8.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作动词,增长)9.狼不敢前 (名词作动词,上前)10.恐前后受其敌 (名词作动词,攻击、胁迫)11.一狼洞其中 (名词作动词,挖洞)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名词作状语,“从通道”)13.其一犬坐于前 (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14.苫蔽成丘 (名词作状语,盖上)15.一屠晚归 (动词作名词,屠户)16.一屠晚归 (名词作状语,傍晚)17.弛担持刀 (形容词作动词,解除,卸下)18.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文言文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一、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判定形式,调整提前宾语到动词后现代文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动词谓语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

其常见的类型有三种:1.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吾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吾未之见也。

莫我知也夫!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动词宾语的前置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吾谁欺?欺天乎?介词宾语一般也前置微斯人,吾谁与归?君奚为不见孟轲也?国胡以馈之?3.通过“之”、“是”提前宾语: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为我们这些臣子担心)。

率师以来,惟敌是求(只寻找敌人)。

[应用体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

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节选自《吕氏春秋·高义》)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译文:今天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采纳我的建议,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

定语后置句——察看标志词,译成定语修饰中心词定语后置句是指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把定语放到了中心词之后的一种特殊的文言句式。

定语后置句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

亲昆弟在真定者,已遣人存问。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

[应用体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欧阳公讳晔,字日华。

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

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

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

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

高一文言文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整理

高一文言文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整理

(图画—考虑) (盟约—结盟) ——《烛之武退秦师》
1、宦士三百人于吴
2、必庙礼之
(帝王的仆隶—做帝王的仆隶)
(礼仪—礼遇)
3、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衣服-穿)
——《勾践灭吴》
1、朝服衣冠
——《邹忌讽齐王纳谏〉
1、赵王之子孙侯者
2、质于齐
(诸侯国国君的通称-封侯)
(人质-作人质) ——〈触龙说赵太后〉
1、何厌之有? 2、何后之有? 3、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寻找规律和方法 : 1、 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 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四、判断句
1、城北徐公,徐国之美丽者也 2、此则寡人之过也
9、欲有求于我
10、皆以美于徐公
11、能谤讥于市朝 4、遂使之行成于吴 1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3、赵氏求救于齐 14、甚于妇人
5、宦士三百人于吴
6、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7、而磨砺之于义
15、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16、质于齐
8、昔者夫差耻吾军于诸 17、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侯之国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 词之后的现象 1、四方之士来者 2、国之儒者之游者
动词活用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赐”作动词“为” 的宾语,用作名词,恩惠)
——《烛之武退秦师》
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二、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形容词用为名词时,形容词一般 出现在句中宾语的位置上,翻译 时应该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 为定语 1、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深处、远处 2、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小小的赞礼人
2、吾妻之美我者
以…为鄙 ;把…当作边邑
以…为美;认为…美

文言文阅读之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文言文阅读之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文言文阅读之特殊句式一、知识结构文言句式,一般指与现代汉语表示形式有较大不同的几种文言句式。

所谓有较大不同,以判断句为例。

判断句,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用判断词“是”表示,而在古代汉语中则主要用“……者,……也”的形式来表示。

常见的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几种。

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汝是大家子(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贱人。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有标志(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天下人嘲笑)(2)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徒见欺。

(……白白地被欺骗)(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2>无标志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文言文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文言文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5.中心语 + 而 + 定语 + 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至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这么大的天下,有多少个呢
翻译要点:要把定语放回中心词的前面
三 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代词谁何奚、安曷胡恶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 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 + 宾 疑问代词 + 动
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赤壁赋〈苏轼〉 则又何羡乎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以膏泽斯民, 使……得到好处
四、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名词活用作有认为以为意义的动词,表示 主语 认为 宾 语 怎样或 主语 把 宾语 当作什么,
1.形容词用作意动, 形容词不能直接修饰后面的名词
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认为……小
2.名词的意动
如:稍稍宾客其父 把……当作客人
▪ 13、乃我困汝, 困:使……处于困境,使动用法
▪ 14、头发上指, 上:向上,名词活用为状语
▪ 15、吾得兄事之, 兄:像兄弟一样,名词活用为状语
▪ 16、手巾掩口啼 巾: 用手巾 ,名词活用为状语,
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特殊句式 今天的句子,一般是主+状+谓+宾 古代的句子,主语可在谓语后,宾语可在谓 语前,状语可在谓语后,定语可在主语宾语 后,相对今天而言,其语序十分特殊,所以 称为特殊句式,
现代汉语最常用的词性活用为特定环境临时的词性
一、名词、形容词、动词、数词之间的词性转换
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乳二世
沛公军霸上,
喂奶 驻军
2.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燕赵之收藏, 收藏的珠宝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卒使上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古代汉语语法(一)

古代汉语语法(一)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⑴在否定词“不”、“未”、“无”、“莫”
构成的否定句中,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 也要至于谓语前面。
• 丘未之逮也。--《大同》 • 不吾知也。--《论语》 否定句和代词作宾语是宾语前置的必要条件 ⑵谓语前有助动词时,常放在前置宾语后面 • 楚君之惠,未之敢忘。--《左传》
•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乎? • 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怨谁乎? ⑶有时,疑问代词“何”可出现在 “如”“若”“奈”的后面,构成“如何”“奈 何”“若何”结构,这种结构其实是“如× 何”“奈×何”“若×何”的缩略 • 与不榖同好,如何?--《左传》 • 一薛居州,独如宋玉何?--《孟子》 在此句中,“何”作谓语,“宋玉”作“如”的宾 语,疑问代词“何”作谓语
形容词作动词
⑴淮南王入朝,素善武安侯。--《史记》 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梁惠王下》 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 年。--《史记.信陵君列传》
数词作动词
⑴势齐则不一,众齐则不使。--《荀子》 统一 ⑵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礼记》 百次地做,千次地做 ⑶庾仲初作《杨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 亲族之怀,大为其名價云:可三《二京》, 四《三都》。 并列为三,并列为四
1.表示主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之间具备等同关系
例:楚左尹项伯者,项羽继父也。--《史记· 项羽本纪》
2.表示主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之间具备种属关系。
例:制,严邑也。--《左传· 隐公元年》
• 此外,有些判断句主谓语之间的关系不能用形式 逻辑来解释,这种情况实际上是用判断句的形式 表达了一种复杂的关系,习惯上称之为判断句的 活用,常见三种情况: 1.表示比喻。 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 王制》 2.说明原因。 例: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过者,冯谖之力 也。--《战国策· 齐策四》 3.表示复杂关系。 例:夫战,勇气也。--《左传· 庄公十年》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自己的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的现象.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很普遍,例如《左传·成公二年》:“从左右,皆肘之.”其中“肘”本是名词,在句中临时充当动词用.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的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一、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动词指某些名词临时转化词义取得动词性质的现象。

其类型有四:1.事物-—成为该事物:微禹,吾其鱼乎!《左传》则蚓而后可者也.《孟子》2.事物——以该事物为工具的动作:从左右,皆肘之。

(用肘制止)《左传·成公二年》范曾数目项王.(用眼睛看、示意)《史记·项羽本纪》3.事物——以该事物为对象的动作: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四》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

《史记·留侯世家》4.方位-—向该方位移动: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为西。

《史记·项羽本纪》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史记·项羽本纪》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史记·淮阴侯列传》候雁北。

《吕氏春秋》二、名词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往往可以直接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这和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需要借助介词的帮助才能充当状语的情况不同。

有些著作把名词作状语称为名词用作副词。

其类型主要有四:1.比喻动作的状态。

例如:豕人立而泣。

《左传·庄公八年》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谢。

《战国策·秦策一》失时不雨,民且狼顾。

贾谊《论积贮疏》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史记·循吏列传》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例如: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首功:谓以斩获敌首计功) 《战国策·赵策三》文史、星历……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

三、古代汉语被动句式
被动与被动句式 所谓被动,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 为动作的受事者。 蔓草犹不可除。(《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 五蠹》) 这种句中没有任何特殊词语能体现其被动 含义的被动句,被称为“无标志的被动句”。 被动句式: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 被动性。 现代汉语中典型的被动句式是“被”字被 动句式,而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除“被” 字句外,还有其他的被动句式,如“于”字 句、“为”字句、“见”字句等。
五、名词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一般名词充当状语,必 须靠介词的帮助,即与介词组成介词词组 再作状语。 如:我们[在教室]上课。 只有时间名词和少数一般名词,才能直接 充当状语。 如:我们[明天]看电影。 他[感情]用事。 在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可以不用介 词的帮助,经常直接放在谓语中心语前面 作状语,我们称之为“名词作状语”。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
• 主要内容 • 宾语前置 句 判断句 被动
一、宾语前置
• 词序是汉语表达意义的重要语法手段。 词序:也叫“语序”,即语言中词语组合的 先后次序。 词序在汉语中却十分重要。汉 语的词序一般不能随意变化,如果词序变化 了,句子的意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 汉语的词序历史上比较固定,从古到今 没有太大的变化。即基本次序为:主语—— 谓语——宾语。古代汉语中,在一定的语法 条件下,宾语可以从谓语中心语的后面移至 谓语中心语的前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其为 “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下面几种:
三、意动用法 主语主观认定宾语具有谓语形容词或名词的性 质或身份。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备这个活用的形容词所 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渔人甚异之。(陶潜《桃花源记》) “异之”即“认为之(桃花源的景象)奇 异”。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固定结构·断句翻译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固定结构·断句翻译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固定结构·断句翻译1.【古今异义】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有些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形成古今异义的现象。

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

比如成语“悬梁刺股”中的“股”,我们不能按现代汉语的理解,把它翻译成“屁股”,而应翻译为大腿,“痛哭流涕”中的“涕”,我们也不能把它翻译成“鼻涕”,而应翻译为“眼泪”,否则,我们读文言文时就会闹出很多笑话来。

概括起来,古今异义主要有这样几种: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所发展,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

这种词义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

如“河”,古代仅仅指黄河(饮于河、渭);现在则是一个普通的名词,成为河流的通称。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

词义缩小主要有两类:A.水准减弱。

如“病”,古义指严重的疾病,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水准(君之病在肠胃);而今天的“病”一般指所有疾病,水准减弱了。

B.范围缩小。

如“臭”,古代指气味(左佩刀,右备容臭);现在则仅仅指臭味。

(3)词义转移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

主要有以下几种:A.由表示甲事物转化为表示乙事物。

如“颜色”,古义指容颜、脸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色彩。

B.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表示乙动作。

如“去”,古义指离开、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今义是“到……地方”。

C.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化为表示乙义的范围。

如“鲜美”,古义有“鲜艳美丽”的意思(芳草鲜美);今义则是形容词,指食物味道好。

它所表示的范围就由表示事物外在的颜色转化为表示事物的味道。

D.由表示甲义转化为表示乙义时,词性也发生了转移。

如“烈士”,古义指有远大抱负的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义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生命的人”。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一判断方法在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如果名词带宾语了,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就是词类活用。

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又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二活用形式1.名词十名词(组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其中一个名词用作动词。

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属于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后一个名词作动词的,属于主谓结构)例1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 晋军函陵(军,驻扎.驻军)(《烛之武退秦师》)分析例1中“舍”本是名词,用在宾语“相如”前,活用为动词,是“安置(相如)住宿”的意思,“舍相如”是动宾结构;例2中“军”本是名词,用“函陵”前,活用为动词,是“驻扎”的意思,“军函陵”是动补结构。

2.副词作状语十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3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模仿)(《屈原列传》)例4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寡人之于国也》)分析例3中“祖”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皆”后,活用为动词,是“效法.模仿”的意思。

例4中“王”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不”后,活用为动词,是“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的意思。

3.能愿动词+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5 左右欲刃相如(忍,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例6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劝学》)分析例5中“刃”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欲”之后,宾语“相如”之前,活用为动词,含有“杀”的意思,“欲刃相如”就是“想用刀杀掉相如”的意思。

文言文语法

文言文语法


例句:
① 驴不胜怒蹄之. (用蹄子踢) ② 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刃杀害) ③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识水性,游泳) ④ 客初至,不冠不袜. (戴帽子,穿袜子) 其中①②句带宾语,③④受能愿动词\副词修饰限制.
(二)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在句中充当 谓语(不带宾语)或定语.在古文中形容词往往 临时改变它原有的语法功能,转而表示与其相 关的行为或发展变化,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和语 法功能.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三、翻译的程序: 1、先读懂原文的大意,在此基础上结合上下文翻译句子。 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点。 3、进行初步的字字落实的翻译,特别注意一些容易理解 错的字和关键的字的翻译。 4、对文句中一些特殊情况如各种修辞、文化常识、专有 名词、习惯用语的处理。 5、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文言句子准确表达出来。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①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句子的特点: 1、都是否定句 2、代词分别是“自”“之” ,它们分别作 “信”“有”的宾语 3、宾语都前置 三、用 “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 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之”只是 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无乃尔是过矣?《季氏将伐颛臾》
1、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2、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文言文语法简析
一、 词 类 活 用

一般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4、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3、动词活用为名词
5、普通名词作状语

特殊活用:

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详解

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详解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性态。 ①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 ② 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诸侯会聚订立盟约,从而图谋使秦国的力量弱下来。 ③ 君子正其衣冠。(《论语·尧曰》) —君子应该使他的衣服和帽子端正。 ④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促织》) —(他)想保存这只蟋蟀来发财,使它的价钱升高。
(1)将军被坚执锐,伐无道。(《陈涉世家》) ——将军身披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讨伐无道的昏君。
(2)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 ——你的理论是不杀少数人,却杀众多的人,这不能叫作了解事类。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齐醒晋文之事》) ——尊敬我的老人,从而推及别人的老人。
(4)乘坚策肥,履丝 缟。(《论贵粟疏》) ——驾着坚固的车子,骑着肥壮的骏马,穿着丝鞋,拖着丝绸的长衣。
4.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作状语直接修饰谓语动词的,而古代汉语里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 遍的现象。表时间、处所以外的其他名词,也能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比喻性的,可译为“像……一样”。 ①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像北斗七星那样地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地弯曲,或隐或现,隐约或见。 ②(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项伯)常常用身子像鸟的翅膀那样遮蔽沛公。 -3- ②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天下的人像云彩那样地汇集,像回声那样地应和,扛着粮食,像影子紧随形体那样跟从着。
(4)方位名词作状语 ①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从小丘往西走一百二十步。 ②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向上吃到尘土,向下喝到泉水。 ③ 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过秦论》) —在国内建立法令制度,……在国外采用连横的策略使诸侯互相争斗。

文言知识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文言知识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 不善者而改之。
省略宾语句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 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 以事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兰芝出还时,府吏见丁宁
这两句中的“见”不表示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一种 客气说法,相当于“我”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 结于君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倒装句(变式句)
现代汉语句式顺序:(定)主﹝状﹞谓﹤补﹥ (定)宾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
古代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 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在 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或叫主语后 置。
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
被动句
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即主语是谓语动词 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 施事者, 这样的句子叫被动句
1、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 式,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时,可在动词后面加 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用介词“于” 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

上海市中考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上海市中考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文言文-词类活用概念:是指某一类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词性和语法功能,而具有了另一类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特点:1.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

2.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

活用的词类:在文言文中,通常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才出现活用现象。

一、名词的活用:(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1) 名词后面带宾语 (名词+宾语)例如:①驴不胜怒,蹄之。

②今王鼓乐于此。

③冠切云之崔嵬。

“蹄”本是名词,在句中却接了宾语“之”,这时“蹄”起到了动词的作用,所以应该活用为动词,是“踢”的意思;名词“鼓”带宾语“乐”,用作动词:弹奏;名词“冠”带宾语“切云之崔嵬”,用作动词:戴。

(2)名词后面带补语,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补语)例如:①今王鼓乐于此。

②郑商人弦高市于周。

名词“鼓乐”带补语“于此”,用作动词:击鼓奏乐;“市”带补语“于周”,用作动词:做买卖。

(3)前面有能愿动词或副词(能愿动词+名词)例如: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②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水”前带副词“非”和能愿动词“能”,用作动词:游水;名词“王”前有副词“则”,用作动词:统治天下、称王。

(4)前面有结构助词“所”(“所”+名词)例如:置人所罾鱼腹中。

名词“罾”前有结构助词“所”。

用作动词:用网捕捉。

小试身手:1、杖汉节牧羊。

2、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3、寻向所志。

4、二月草已芽。

5、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6、一狼洞其中。

拄着,拿着;修建坟墓;做标记;发芽;吃饭;打洞(结合练习,再帮助学生回顾一下名词作动词的一般规律)二、名词的活用:(名词活用为状语:)主语 + 【名词】+ 谓语活用为状语1、名词表示时间①时汉连伐胡。

②日侍坐备顾问。

③怨酷日深,艰辛历尽。

“日、月、岁”在动词前作状语,含有“每日、每月、每年”之意。

用在形容词前,含有“一天天”意思。

2、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像狗那样)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古代汉语语法特殊句式1

古代汉语语法特殊句式1

(二)、用“为”“为…所”“被”“被… 所”“受”“受…于”表被动。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卒为天下笑。 3、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5、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6、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 7、晋惠公被秦所纳,既而背秦。秦伯伐之,战于韩, 被秦所获。 8、达非司马懿对手,必被所擒。 9、晁错受戮。 10、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所谓句子成分的省略,是今人对古汉语句子成 分分析时的一种认识; 可省略的成分很多,有主语、谓语、宾语、动 宾短语、兼词、定语中心词、介词、介宾短语。 翻译时,如果省略成分为实词或短语,必须补 充完整翻译。
1、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4、归至家,妻不下絍,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5、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6、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7、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8、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9、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 10、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 山下。
(三)、用“见+动词”“见+动词+于”表被动。 1、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注: 1、“见+动词”形式中,“见”要么表被动,要么 表“对我…”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后布诣允,陈卓几见杀状。 2、文言文中“被”常作动词,译为“遭受”。 如被冰雪。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二、按类型分析 1、判断句 2、被动句 3、省略句 4、倒装句
判断句

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作出判断的句子。判断句 的主要作用是对事物进行解释或分类,表明人 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属于某种类型或不 属于某种类型。

高中文言文的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的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的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总结1、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活”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之”,成为使动用法。

“活之”即“使之活”。

②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例如: .谨食之,时而献焉。

(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 (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

“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3)名词的使动用法①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例如: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②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

例如: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 (不能和他作朋友)。

③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修起房屋,四周墙壁一百方丈,将一座座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

“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4)数词的使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B的“四”“六” )或以数量为比喻的。

2、意动用法(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鸿门宴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鸿门宴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鸿门宴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本文将介绍《鸿门宴》中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06年。

在此次宴会上,项羽诱骗刘邦,险些将其囚禁。

这一事件被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中,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鸿门宴词》。

一、词类活用1. 动词《鸿门宴词》中使用了大量的动词,使句子更加生动。

例如:“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在这句话中,“起”和“飞”都是动词,用来形容风和云的状态,表现出大自然的力量。

2. 形容词形容词在《鸿门宴词》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它们用来描绘人物的性格和行为。

例如:“翩翩君子,八妻美人。

”这句话中,“翩翩”和“美”都是形容词,用来形容君子和美人的外表和风度。

3. 名词名词在《鸿门宴词》中也是重要的成分,它们用来描述人物和事件。

例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这句话中,“鸟”和“人”都是名词,用来比喻生命的短暂和珍贵。

二、特殊句式1. 并列句并列句是《鸿门宴词》中最常用的句式之一,它们用来表达并列的意思。

例如:“霸业未成兮掌在人,笑逐颜开兮生又何妨。

”在这句话中,“霸业未成”和“掌在人”是并列句,用来表达项羽在鸿门宴上的复杂心理。

2. 定语从句定语从句是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的句子,它在《鸿门宴词》中也有所体现。

例如:“楚楚衍兮悲且哀,九州生民兮何有于我哉。

”在这句话中,“楚楚衍”和“九州生民”都有一个后置的定语从句,用来进一步说明他们的状态和身份。

3. 反问句反问句是用来表示反问的句子。

在《鸿门宴词》中,反问句被广泛使用,用来表达人物的感情和态度。

例如:“仆何敢为君死?”这句话中,“仆何敢为君死?”是一个反问句,用来表达伍子胥对于吴王的不满和不信任。

以上就是《鸿门宴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的内容,希望能够对学习古代汉语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在七年级下学期的语文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大量的古代文言文。

文言文以其独特的语法结构和特殊的字词用法而闻名。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词语存在着古今异义,即同一个词在古代和现代的用法及意义上有所不同。

此外,文言文中还涉及到通假字、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的使用。

下面将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古今异义词义对比在古代和现代语言中,由于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的差异,许多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发生了变化,这就是古今异义。

举个例子,文言文中的“典”一词,在古代意为“规范、准则”,常用于表示法律、文化等方面;而在现代,我们更多地把“典”用于表示经典、典范等方面。

再比如,文言文中的“令”一词,在古代意为“使”,表示动作或命令;而现代汉语中,“令”多用于表示感叹或表示结果的词义。

这些古今异义使得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需要更加理解上下文的意思,以正确理解词语的使用。

二、通假字的运用文言文中常常使用通假字,即一个字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以有不同的读音和意思。

这种字的运用增加了文言文的多样性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举个例子,文言文中的“草”,在某些情况下读作“cao”,表示草木的总称;而在另一些情况下读作“cao”,表示草原、旷野。

这种通假字的运用常常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对其进行正确理解,以正确领会作者的意图。

三、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除了古今异义词义和通假字的使用外,文言文中还存在着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的运用。

在古代汉语中,许多词语的词类变化很灵活,能够根据上下文的需要进行活用。

举个例子,文言文中的“如”,既可以是动词,表示“像……一样”,也可以是连词,表示“如果”。

这种词类活用的运用增加了古代汉语的表达能力。

此外,文言文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如倒装句、排比句等。

倒装句常常用于表示强调或转折,增加语气的表达效果。

排比句则经常用于修辞手法,使句子更加生动、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自己的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的现象。

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很普遍,例如《左传·成公二年》:“从左右,皆肘之。

”其中“肘”本是名词,在句中临时充当动词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的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一、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动词指某些名词临时转化词义取得动词性质的现象。

其类型有四:1.事物——成为该事物:微禹,吾其鱼乎!《左传》则蚓而后可者也。

《孟子》2.事物——以该事物为工具的动作:从左右,皆肘之。

(用肘制止)《左传·成公二年》范曾数目项王。

(用眼睛看、示意)《史记·项羽本纪》3.事物——以该事物为对象的动作: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四》戚夫人泣。

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

《史记·留侯世家》4.方位——向该方位移动: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为西。

《史记·项羽本纪》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史记·项羽本纪》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史记·淮阴侯列传》候雁北。

《吕氏春秋》二、名词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往往可以直接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这和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需要借助介词的帮助才能充当状语的情况不同。

有些著作把名词作状语称为名词用作副词。

其类型主要有四:1.比喻动作的状态。

例如:豕人立而泣。

《左传·庄公八年》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谢。

《战国策·秦策一》失时不雨,民且狼顾。

贾谊《论积贮疏》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史记·循吏列传》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

例如: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首功:谓以斩获敌首计功)《战国策·赵策三》文史、星历……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汉书·司马迁传》陛下父事天,母事地,子养黎民。

《汉书·鲍宣传》3.表示动作凭借工具、依据或进行的方式等。

例如: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蓤水。

(橐:盛物的袋子)《战国策·秦策三》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

(臣:指田延年。

)《汉书·霍光传》无庆赏之劝,刑罚之威,释势委法,尧、舜户说而人辩之,不能治三家。

(译:没有表扬奖赏的勉励,没有刑法的威严震慑,抛开权势、放弃法治,让尧、舜挨家挨户、一个人一个人地去辨析道理,那么他们连三家人也治理不了。

)《韩非子·难势》4.表示动作的处所。

例如:舜勤民事而野死。

……冥勤其官而水死。

……稷勤百谷而山死。

《国语·鲁语上》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理之。

《国语》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战国策·齐策一》三、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某些词作谓语时其意义是使令性的。

这类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在主语的作用下,谓语使宾语施行谓语所代表的动作、具有谓语所代表的性状、成为(或具有)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等。

例如《史记·项羽本纪》:“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为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活之”意为“使他活下来”。

使动用法是古汉语的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它实际上是用动宾式的结构去表达兼语句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的内容主要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以及数词的使动用法等。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充当谓语时其意义是使令性的。

这类谓语和宾语的关系是:在主语的作用下,谓语使宾语产生谓语自身所代表的行为动作。

1.不及物动词的使用方法。

例如:庄公寤生,惊姜氏。

《左传·隐公元年》晋魏錡求公族未得而怒,欲败晋师。

(公族:官名,即公族大夫。

败晋师:使晋师打败仗。

)《左·宣十二年》二子在幄,坐射犬于外,既食而后食之。

(二子:晋大夫张骼、辅跞。

射犬:郑大夫。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

《史记·淮阴侯列传》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多数都带宾语,也有承前或蒙后省略而不带宾语者。

例如: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之)。

《荀子·天论》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之)。

《论语·季氏》2.及物动词的使用方法。

例如:晋侯饮赵盾酒。

(晋侯:晋灵公。

赵盾:晋大夫。

)《左传·宣二年》阳货欲见孔子。

(见:音现。

使拜见)《论语·微子》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战国策·齐策四》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在形式上和一般的宾动结构没有两样,区别主要是根据语意和上下文。

例如: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孟子·公孙丑上》(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形容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后其意义是使令性的。

这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在主语的作用下,谓语使宾语具有其自身所代表的性质或情状。

例如: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战国策·秦策一》前日,闻王发兵于边,为寇不止。

当其时,长沙苦之,南郡尤甚。

虽王之国,庸独利乎?必多杀士卒,伤良将吏,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父母,得一亡十,朕不忍为也。

刘恒《赐南粤王赵佗书》高其闬闳,厚其墙垣,以无忧/客使。

《左传》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形容词用作使动时,其宾语也可以省略。

例如: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

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

《韩非子·说林下》(三)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名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后其意义是使令性的。

这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在主语的作用下,谓语使宾语成为(或具有)它自身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如: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

《孟子·公孙丑下》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史记·晋世家》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生死肉骨:比喻恩施深重,恩同再造)。

《左传》故扁鹊不能肉白骨,微箕不能存亡国也。

《盐铁论·非鞅》方位名词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老子·七章》四、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

这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主语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谓语自身所代表的性状,或者把宾语当作谓语所代表的人、事物去看待,去评价。

例如《韩非子·说难》:“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智其子”意即“认为其子聪明”。

和使动用法一样,意动用法也是古汉语中的重要语法现象之一。

意动用法的内容包括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形容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

这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谓语所代表的性质和情状,它可能与事实不相符,也可能相符。

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下》见姜棠而美之。

《左传》人主自智而愚人,自巧而拙人。

《吕氏春秋》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

(认为舜贤能则必须否定尧的所谓圣明,认为尧圣明则必须否定舜的所谓道德感化。

)《韩非子·难一》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汉书·食货志第四上》(二)名词的意动用法这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主语在主观上把宾语当作谓语所表示的人、事物去看待或评价。

例如:不如小决使道。

不如吾闻而药之也(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然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左传》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礼记·礼运》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

(藉:践踏、欺凌)《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扁鹊过齐,齐桓公客之。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一、宾语前置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何为则民服?《论语·为政》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天下父母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微斯人,吾谁与归?”《国语·晋语八》(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所谓否定句是指含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或无定指代词“莫”的句子。

例如: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左传·宣公二年》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论语·里仁》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礼记·礼运》(三)宾语在代词复指的条件下前置。

为了强调宾语,将宾语置于动词谓语之前,在宾语之后用“之”、“是”等代词进行复指。

例如: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 (译:作为统治民众的君主,应当尽力除掉祸害,而现在却加速祸害的到来,这恐怕是不行的吧)《左传·隐公三年》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

《论语·阳货》固定格式:“是以”——以是——因此;“是之谓”、“此之谓”,也作“是谓”,即“谓是”,译为“人们把它叫做……”。

现代汉语中有“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成语,即为此类句式的保留。

二、定语后置(一)中心词+之+形容词:安能以身之察察,受勿之汶汶者乎?(怎么可以用洁净的身体去承受污秽的东西呢)《楚辞》(二)中心词+者字结构: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吕氏春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列子》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

《战国策》(三)中心词+数词:吏二缚一人诣王。

《晏子春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