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作业-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精编范文】《历史地理学》读书笔记范文-实用word文档 (5页)

【精编范文】《历史地理学》读书笔记范文-实用word文档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历史地理学》读书笔记范文辛德勇先生的《两汉州制新考》行文缜密,旁征博引,洋洋洒洒十余万言,可谓体大思精。

全篇除引文和结语外,共分为九个部分,并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每一部分所要论述和解决的问题。

一、西汉初年至曹操掌权时期的州制建置情况作者介绍了两汉州制研究的现状,并着重阐释了顾颉刚先生及其高足谭其骧的研究成果——自西汉初年至曹操掌权时期的州制建置情况。

为便于直观理解,特绘下表:然而,辛德勇先生却对上述结论存疑,认为“其中绝大部分内容都还有进一步商榷的余地”,尤其是关于西汉时期州制起源的问题。

二、西汉十三刺史部在传世文献中最早记述武帝设置十三刺史部的史料当为东汉班固所撰的《汉书?地理志》。

然其记载却前后矛盾,以致形成两种说法。

其后,宋人吕祖谦又在秉持班固第二说的原则下,依据西晋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中关于东汉州制的记载,补充《汉书?地理志》中缺载上属之州各郡国所应隶属的“州”,借以恢复西汉十三刺史部的原貌。

徐天麟、王应麟、马端临、顾祖禹等学者也赞同吕祖谦说。

为便于直观理解,特绘下表:班固第一说与吕祖谦说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冲突,顾颉刚先生也就此提出三点质疑,并列举了历代学者对这一矛盾记载的解释。

然,诸家论说纷纭,大相径庭。

于是,顾颉刚先生著《两汉州制考》一文,试图解释这一难题。

他将《汉书?地理志》所记诸州州域,统统视作东汉时期的制度;并认为正是因为如此,这部分内容才会与其序论部分所记西汉状况相抵牾。

然而,辛德勇先生却认为顾颉刚并没有能够合理地阐释《汉书?地理志》的矛盾记载,并对其在此基础上所获的研究结论普遍存疑。

三、“州”的出现和演变辛德勇先生认为州与刺史部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管理制度。

汉武帝所设十三刺史部中虽有十一个部采用了“州”的叫法,但其正式名称却应是“部”,而非“州”。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绪论笔记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绪论笔记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绪论笔记中国历史地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领域,涵盖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和地理演变过程。

对于理解中国的文化、社会以及政治制度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十五讲的方式介绍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历史地理的发展脉络。

第一讲:中国的地理环境1.中国处于亚洲东部,地势东高西低,自然地理条件多样。

2.中国的地形地貌包括高山、平原、河流等多种类型,对中国的农业、交通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3.中国的气候分布广泛,北方寒冷,南方温暖,不同气候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

第二讲:中国的历史沿革4.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从夏朝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5.中国的历史可以分为古代、中世纪和现代三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事件和发展特点。

6.中国历史的特点包括封建制度、科举制度、地方政府体系等,这些都对中国的历史地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讲:中国的政治格局7.中国的政治格局一直以中央集权为主导,地方政府相对独立但受中央控制。

8.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帝制、共和、社会主义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政治特点。

第四讲:中国的经济体系9.中国的经济体系一直以农业为主导,近年来逐渐转向工业化和服务业发展。

10.中国的经济发展受到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特点。

第五讲:中国的文化传统11.中国的文化传统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等多种文化形式,对中国的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12.中国的文化传统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发展方式和表现形式,但一直以文化传统为核心。

第六讲:中国的军事制度13.中国的军事制度一直以集权为主导,军队受到政府的绝对控制。

14.中国的军事制度在历史上多次变革,但一直以国家安全为首要任务。

第七讲:中国的外交关系15.中国的外交关系一直以和平、友好为主导,但也保持着政治与军事之间的平衡。

16.中国的外交政策受到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对国家的发展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笔记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笔记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笔记历史时期植被的变迁马年五六千年前,中国大部分地区覆盖有面积广大而丰富的天然植被,根据天然植被分布情况,从东南向西北,大致可分为森林、草原和荒漠两个地带。

【森林原始植被状况】从大兴安岭北段,东南沿嫩江折向西南,经冀北、晋北、陕北、川北至西藏东南一线,此线以南为中国古代主要森林地带,约占中国总面积1/2,可分为四个地区:1、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寒温带、温带林区。

2、华北暖温带林区。

包括辽东丘陵、辽河下游平原、冀北山地、黄土高原东南部、豫中豫西丘陵、华北平原、渭河平原、山东丘陵。

3、华中、西南亚热带林区。

包括秦岭、大巴山、大别山、江南丘陵、闽浙江山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贵州高原、云南高原中北部、南岭山地、两广丘陵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

4、华南、滇南、藏南热带林区。

包括福建福州以南、台湾、两广丘陵中南部、海南岛、南海诸岛、云南高原南部。

【草原荒漠原始植被状况】原始草原地带:大兴安岭南段、呼伦贝尔草原、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西北部、青藏高原中南部。

原始荒漠地带:内蒙古西部、宁夏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盆地、新疆。

【植被的变迁】经过几千年来各族人民的长期开拓垦殖,大规模地改变了中国天然植被的面貌,生产了不可记数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为各族人民的繁衍生息和文化流长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由于对自然界规律认识不足,无计划的滥砍滥伐,尤其是历代统治者无限制地索取,使自然界失去了平衡。

这种破坏越到近代越严重。

5000年来中国植被变迁特点:天然植被逐渐地区缩减,栽培植被代替天然植被。

战国以后,随着铁器的普遍使用,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天然植被迅速遭到破坏。

1、华北平原:是中国历史时期森林和草原植被变迁最大、最频繁的地区,也是人类活动对天然植被干扰最甚的地区。

2、黄河中游地区:3、太行山区、晋北地区:4、豫鄂川陕交接地区:为天然植被破坏较晚而程度极为严重的典型地区。

历史时期水系的变迁一、黄河下游河道变迁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源出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干流全长5464公里。

中国古代地理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地理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地理史读后感中国古代地理史是一本扣人心弦的巨作,让我对中国古代地理的演变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地理环境的适应能力。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分享我对这本书的感悟。

首先,这本书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

通过详细描述中国古代的山川河流、气候和土地分布,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

我看到了黄河流域的肥沃平原,长江的雄伟壮阔,以及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

古代中国人民对于土地的利用和保护,使得这片土地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这让我深感敬佩,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其次,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古代中国人民对地理环境的智慧和勇气。

在古代,中国人民面临着各种极端的自然灾害,如洪水、旱灾、地震等等。

然而,他们并没有被这些自然灾害所击倒,而是积极寻找解决办法。

他们修建了众多的水利工程,如大运河、灌溉系统等,有效地避免了洪水灾害和干旱带来的困扰。

他们也利用地理环境的特点,建设了众多的城市和农田,为古代中国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和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古代人民根据地理环境的特点,形成了中国的农耕文化。

他们根据河流的周期性洪水来计算农作物的种植时间,利用黄土丰富的养分来耕作,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文化。

地理环境还影响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

山水之间的交通不便,使得古代中国形成了以家族为基本单位的社会组织形式。

而且,古代中国的山川地理和风水观念也深深地融入到建筑和城市规划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古代地理史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视角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古代中国地理学家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使我受益匪浅。

我了解到他们通过实地考察、地图绘制和文献研究等多种方式,对古代地理环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他们的研究成果为我们今天对古代中国地理环境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地理史是一本富有启发性的著作,让我对中国古代地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

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

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通用5篇)你是不是也在找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的资料,那就对了,小编精心整理这篇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文章,应该可以解答你的疑惑,更多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相关的资料,可以右上角搜索。

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篇1《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中国国家地理》是一本旨在介绍中国地理的杂志,自20世纪80年代创办以来,一直以深入的报道和精美的图片吸引着读者的目光。

其内容包括了中国各地的地理、历史、文化、风俗等方面的介绍,以及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地理探索。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关于中国各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介绍。

通过阅读这本杂志,我得以了解中国各地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包括黄土高原、青藏高原、长江三角洲、塔里木盆地、西双版纳等,这些地方都是我所不曾了解的。

同时,我也对中国的山脉、河流、湖泊等自然地理特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此外,《中国国家地理》还介绍了一些有趣的人文地理现象,如中国的城乡差异、旅游景点的发展等。

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我的地理知识,也让我对中国各地的人文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总之,《中国国家地理》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杂志,它让我对中国的地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中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对于任何对中国地理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杂志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篇2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在《中国国家地理》中,你会看到很多引人入胜的篇章,关于中国各个地方的探索与记录。

在这里,我们不妨对书中几篇经典文章进行梳理和解读,同时探索其中蕴藏的知识、历史和人生哲理。

首先,我选取的是《茶马古道》这篇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深入阐述了茶马古道的起源、发展和现状。

古道是古代茶马交易的交通要道,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茶马古道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感受到古道所代表的坚韧与毅力。

其次,我选择了《黄土高原》一文。

中国历史地理读书报告

中国历史地理读书报告

从儒学角度看人与自然关系——《天人合一——儒学与生态环境》一、摘要:二十一世纪,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而环境问题作为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而且有愈加紧迫的趋势。

因此在寻求环保思想的过程中,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似乎显得更合理与有效。

因为这些古老的文化人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强调辩证思维的作用,这样,处于二十一世纪的人们就开始在古老的东方文化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儒家环境意识再次被重视起来。

二、关键词:儒学、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三、正文:1.关于本书:书名《天人合一——儒学与生态环境》作者:张云飞出版单位: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内容简介:本书主要从儒学角度来谈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首先分析了儒家环境意识的历史源头,从生态学、早期自然保护以及生态农业方面来说明儒家的环保思想古已有之,贯穿于儒家思想而渗透于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

其生态保护思想丰富而广泛:有“草木零落,再入山林”的保护山林资源的思想、“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保护动物资源的思想、“往来井井,涣其群吉”的保护水源的思想、“得地则生,失地则死”的保护土地资源的思想。

从哲学层面来看,儒学主要以“天人合一”思想作为其环境意识,在现代环境问题的形势下,“天人合一”显示出了巨大的生态价值,表达着儒家对人和自然和谐关系的向往和追求。

儒家的伦理学在解决环境问题中具有独特的作用,生态伦理学的出现则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价值导向,可培养和塑造人们良好的道德风尚。

2.心得体会:环境问题并没有因人们对其探索的久远而得以在理论上澄明。

理论探索的困难并不是人们热爱与追求智慧的挡路石,而是人们继续前行的激励石。

环境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激起人们无限的兴趣。

由于环境问题最初在西方产生,面对西方社会这种“文明病”,有一些西方人士就对处于现代水平的西方文化产生了怀疑,认为正是西方文化所具有的那种外显倾向和机械论思维方式才造成了人对自然的盲目征服,最终造成了环境问题。

相比之下,东方文化尤其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则显得合理有效。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2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2

中国历史地理重点1、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到两汉时期趋于成熟,其标志性著述为司马迁《史记》中的《河渠书》和《货殖列传》以及班固《汉书》中的《地理志》。

2、齐长城也是先秦长城中建筑较早的一条,从公元前 6 世纪开始修建,历时二百余年才修成。

齐长城西起平阴,东至海滨,横亘于今山东省中部,大约经过今济南市南郊、潍坊、泰安、临沂地区、青岛市南郊等地。

总长度在 1 千里。

3、作为东西分野标志的函谷关4、汉长安城的城墙迄今仍能看到一些遗迹。

城墙周长 25700 米,墙基宽 12 —— 16 米,高度达 12 米以上,长安城中有五大宫殿区,即未央宫、长乐宫、北宫、桂宫、明光宫,占整个城内的一半地方,后因城内面积太小,还在城外西边修了建章宫。

汉长安城的平面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的基本原则,即南部为宫殿区,北部为市场、居民、手工业区,十分整齐,应该说它第一次体现了《周礼》规定的城市布局原则,6、三国鼎立,全国有人口 3000 多万,南方人口首次达到了与北方人口大致相等的数量。

7、地理环境决定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起绝对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称为河西四郡北宋都城开封分内外三重,即外城、里城和宫城。

10、元明清时期的丝织业主要集中在东南地区。

11、秦汉时期的农业地区主要在关中平原、关东地区、成都平原地区。

12、华北通向东北的三关:古北口(北京密云县)、喜峰口(河北迁西县)、山海关(秦皇岛市)。

13、西周在消灭了商王朝以后,对于偌大的疆土如何统治,便采取了分封制。

西周的大分封主要有两次:第一次是武王伐纣以后,二次分封在周公东征以后,14、元代置湖广行省,下辖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以及贵州和四川的一部分,因此称为湖广15、安史之乱后主要钱粮地区在江淮和东南沿海地区。

简答黄河的六次改道为:第一次在春秋中叶,周定王五年(前 602 年),黄河从河南进入河北由天津入海。

中国历史地理读后感

中国历史地理读后感

中国历史地理读后感中国历史,作为华夏文明的源头,博大精深。

而地理,则承载着历史的痕迹与民族的命运。

读完中国历史地理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历史与地理的紧密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对中国文化的塑造和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首先,中国历史地理的逐篇讲述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从目录中可以看出,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不同的篇章,论述了不同时期中国的地理特点和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这种时间序列的叙述方式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顺序,以及地理环境对历史事件的引导和影响。

例如,讲述了黄河、长江、长城等地理要素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揭示了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文化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

其次,中国历史地理通过深入地挖掘地理背后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国历史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举例来说,书中提到了众多古代帝王修建的宫殿、园林和陵墓,这些建筑既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也是各个朝代特定文化的表征。

通过对这些建筑的描述和分析,我得以窥见古代中国帝王思想与审美的特点,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传统文化的承传。

这些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中国历史地理读后感更为丰满。

另外,中国历史地理还充分展示了中国历史上各个地区的差异和特点。

中国的地理环境多样,从北方的辽阔平原到南方的湿润丘陵,山川河流、气候土壤各不相同,不同地区的文化也因此而异。

本书通过对各个地区地理特点的介绍,让我更加清晰地了解了中国各地历史发展的差异性,以及民族文化在地理环境中的多样性。

最后,中国历史地理还提供了很多珍贵的历史地理资料和图片,丰富了读者对中国历史地理的了解。

书中的插图和地图不仅直观地展示了中国历史地理的分布和变迁,还提供了一些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文物图像,使我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历史的魅力。

这些资料和图片的加入,提升了读者对中国历史地理的兴趣和阅读体验。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地理这本书通过对中国历史与地理的有机结合,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多重层次的历史图景。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读后感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读后感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读后感以前我看历史,就光盯着那些皇帝老儿打打杀杀、大臣们勾心斗角的事儿。

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地理就像个隐藏在幕后的大导演,指挥着历史这出大戏的走向呢。

比如说吧,古代王朝为啥爱在中原建都?这其中就有地理的小九九。

中原那地儿啊,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种地就能收获满满当当的粮食,这就能养活一大堆人,人多力量大嘛,当然就适合当都城了。

书中提到的黄河也特别有意思。

黄河在历史上就像个调皮捣蛋的孩子,时不时就发个大水,给沿岸的老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

但也正是因为治理黄河这个事儿,让好多朝代都费尽了心思。

治理黄河可不容易,得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就需要有强大的中央政权来调度。

从这个角度看,黄河简直就是历史发展的一个特殊“推手”,推着各个朝代在治理水患和加强统治方面不断想办法、做改变。

还有那一条条古老的交通线路,像丝绸之路啊,就像连接东西方的超级纽带。

它不仅仅是把中国的丝绸、瓷器这些好东西运出去,把外国的香料、珠宝带回来这么简单。

沿着丝绸之路,不同的文化也在互相碰撞、交融。

各种宗教、艺术、科技就像坐了一趟跨国列车,在这条线路上来来往往,丰富了沿线人们的生活,也让世界变得更加多彩。

再说说那些古代的关隘吧,什么函谷关、山海关之类的。

这些地方就像一把把大锁,牢牢地把控着交通要道。

在战争时期,谁要是占了这些关隘,那就像在游戏里占了个绝佳的防御塔,进可攻,退可守。

而且这些关隘周围的地理环境也特别独特,有的是山谷,有的是河边,简直就是天然的屏障。

这本书还让我对地名有了新的认识。

有些地名背后藏着的故事可多了。

一个地名可能记录了一场战争、一个传说或者一个名人的足迹。

就像赤壁,一听到这个名字,就立马能想到三国时期那场火烧赤壁的大战,曹操的狼狈、孙刘联军的英勇仿佛就在眼前。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感觉自己像是在参加一场超级有趣的寻宝游戏。

每一页都能发现新的“宝藏”,这些宝藏不是金银财宝,而是对中国这片土地和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历史的全新理解。

《中国历史地理及地名文集》读书笔记模板

《中国历史地理及地名文集》读书笔记模板

精彩摘录
这是《中国历史地理及地名文集》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中国历史地理及地名文集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考证
我国
文集
地名
价值
二帝
研究
历史
研究
历史 历史
政区
地名
地名
考西
刘邦
周营
洛阳
史实
内容摘要
本书分为三部分:一是历史地理研究,包括对中华民族的始祖炎、黄二帝若干史实的考证,对《穆天子传》 及穆天子西征的研究,对西周初年营造成周城的考证及对洛阳城址变迁的研究,对春秋战国至汉代中山国的研究, 对汉初赵佗占据龙川古城的历史影响,以及对大运河的研究等;二是地名研究,主要有《谈地名学与历史研究》, 以及对我国县命名的研究,对有关地名考证的诸多问题的研究等;三是对谭其骧师的回忆文章及一些有关历史方 面的著作。
读书笔记
给有关专业作为学习与参考资料一定很好,从非专业角度来说倘能添加一些图片资料,应该是锦上添花吧。 居然真的读完这本书,虽然是跳着读的。 长见识的一本书。 本来是一本专业的历史地名考证书,有很多独到见解。 先生的学问值得称道,只是此书编排的有些混乱,虽然是按照时间顺序来,但是中间重复的内容太多,给读 者带来很多麻烦,浪费精力。 可以称之为个人论文汇编,内容虽多有重复,但如能通读下来,对了解部分历史事件、古地名的演变、古音 汉字的读法等还是很有帮助的。 本书是一本各种文章堆砌的论文集,形散神散,缺乏整体性,看完全书得不到一个整体性的结论。 谭其骧先生的高足史为乐老师呕心沥血的作品,分两部分,上部写了穆王西征,刘邦沛县考等论文,下部更 精彩,对中国县名起源和变迁做了专业梳理,还写了中国地名词典编纂中的困难,让我感佩不已。 老一辈学者可以耐得住寂寞,自然落在纸上也禁得住推敲。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

2、举例说明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两次气候温暖期, 即两汉温明, 中唐以后中原王朝失去西域的控制权, 也是与气候变化分不开的。

事实上, 隋唐温暖期于中唐后结束。

我们后来的研究证明‘〕, 中唐后期的较寒冷阶段是短暂的, 大约维持了一年。

然而, 就是这样一个短期的寒冷事件, 对中原势力退出西域起了决定性作用。

两次气候温暖期, 即两汉温暖和隋唐温暖期, 对应于强大的中原王朝, 这种王朝, 至少在其前期将它的势力范围有效地伸展到了中国的西域及中亚。

中原王朝势力的伸展与气候关系的一种合理解释是在较稳定的温暖气候条件下, 今干旱气候的西域变得温暖, 因而东域与西域的道路较为通畅, 东域、西域的文化交流增多, 中原王朝伸展到西域在政治上是必要的。

其次, 气候湿润使得东部军队可能开辟西域。

东汉年间, 中原国队经居延海北侧西进, 其行军路线, 今天已经变得极为严酷, 如果依今天的环境条件如此行军, 已无可能。

至唐代, 西域驻军, 屯田是维持驻军的主要方式, 如无相应的气候条件, 屯田是不可能的。

再次, 气候温湿期, 中国人口、政治重心位于西安附近, 人口、政治中心的西偏使得中原王朝后勤上可能及时支援西域的中原军队, 政治上也易于控制。

有证据表明, 中唐以后中原王朝失去西域的控制权, 也是与气候变化分不开的。

事实上, 隋唐温暖期于中唐后结束。

我们后来的研究证明‘〕, 中唐后期的较寒冷阶段是短暂的, 大约维持了一年。

然而, 就是这样一个短期的寒冷事件, 对中原势力退出西域起了决定性作用。

3、古代行政划分的原则边界的概念也是随着行政区划的产生而出现了的。

西周的分封,所建立的是据点式的城邦国家。

星罗棋布的邦国呈点状分布,各国之间存在大块无主的土地和田野,并无明确的边界。

这种情况即使在中原地带也不例外,例如宋郑之间直到春秋末期,还有隙地六邑,两国都未曾占有,这时距两国初封已有整整600年之久了。

又如,公元前672年,秦国出兵攻打郑国,中途经过晋、周(周天子直属区)二国,如入无人之境。

北京大学中国历史地理超级详细版笔记by XJ介绍

北京大学中国历史地理超级详细版笔记by XJ介绍

第一讲什么是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具有久远历史的研究领域,其学术渊源可以追溯到《汉书•地理志》,在其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丰厚的文化底蕴与学术传承。

进入20世纪后的100多年内是中国历史地理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不但在研究方法与研究领域成功地实现了与现代科学接轨,从沿革地理走向当代历史地理,而且直接将研究成果与国计民生结合,走上了学术研究服务社会,服务当代的道路。

20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从传统历史地理学向当代历史地理迈进,与顾颉刚先生的倡导以及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先生等学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一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与顾颉刚先生创办“禹贡”学会北洋政府至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中最具动荡性的时期,在内忧外患交相压迫的政治与社会环境下,中国学者特别是从事历史地理研究的学者开始从纯学术的考据转向与国家、民族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

回顾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乃至于整个学术界,都应该重重提起的是“禹贡”学会与《禹贡》半月刊创办。

20世纪30年代前期,正值9.18事变之后,东北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内忧外患日益严重,不少历史学家与青年学生怀着满腔热血,力求从学术研究中为振兴中华民族尽些力量,并形成研究边陲民族史、历史地理、民族演进史和地方史的社会风气。

在这一风气的推动下,1933年顾颉刚先生联合北大、燕大、辅仁三校有志于历史地理与民族史的同学,组织成立了“禹贡”学会,并创办了《禹贡》半月刊。

“禹贡学会”的命名寄托着会员全体在民族危难之下,“华夏不可辱,国土不可裂”的深念。

为了实现会员们学术救国,唤起民众的热望,学会成立后,提出的工作计划为:①整理出一部中国地理沿革史。

②绘成若干种详备精确而又合用的地理沿革图。

③编成一部精确而又详备的历史地名词典。

④整理历代地理志。

⑤辑录各种与地理有关的史料,如经济史、移民史等,作专题研究。

随着日本侵华战争步伐的加快,国家正处于“强邻狂施压迫,民族主义正在酝酿激发的时候”的时候1,学会会员认为应将中国民族史、边疆问题的研究列为学会的首要研究任务,为此学会还辑印了边疆丛书,用以激发国人对边事的认识。

中国历史地理作业-读书笔记

中国历史地理作业-读书笔记

《汉书·地理志》读书笔记此书为汉兰台令史班固撰、唐秘书少监颜师古注。

竖排,繁体。

地理志位于汉书的第八部分,分为上下两章,占了150多页。

从黄帝的九州到夏禹的十二州,后又更制九州,开篇主要是谈禹之治水治国,并引夏书禹贡之文详释九州。

时间有限,琐事冗杂,吾阅《汉书·地理志》,行提炼精华之事,取去粗取精之法。

偶行披阅之事,点校之迹斑斑于字里行间,现整理之,录于下:1.尧所都者冀州,禹治水亦从此始;2.今之“土壤”,其“壤”古为柔土之意;3.九河既道:古“道”即今“导”字,治理或疏导之意;4.记田赋品次,书以“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量之,细究之,吾以为即对应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是也;5.《禹贡》以前未曾识之,后从导师周长山从得知是《尚书》之篇章,后人胡渭有《禹贡锥指》一书问世,《地理志》多引禹贡之文;6.“东北入于河”,此“东北”意指“北折而东”,方位词于古之地理书中处处皆是,有些与今义大相径庭,须得引起重视;7.“六府孔修”之“六府”,即金木水火土谷,“谷”与前五者并列之,可窥知谷之重要性,即以农为本,古风皆然;8.“山”“薮”“川”“浸”:“山”与今义同,“薮”指大泽,“川”谓水之通流,“浸”原字上有“穴”,引以灌溉者,即湖之类;9.周代分爵五等:公侯伯子男;土地分为三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10.京兆尹之变迁:(秦)内史-(高帝元年)塞国-(二年)渭南郡-(九年)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右内史-(太初元年)京兆尹。

儿时见祖宗牌位处书有“京兆郡上昭穆祖,家庆堂中福德神”,中间为“天地国君亲师位”,周边亲戚家不同姓氏者,郡有所异,故推测祖上来自京兆郡,即陕西长安人氏,前年去西安,见西安市区地图上标有“段村”,与己姓相同,意欲探源,无奈步履匆匆,时间仓促,终未果。

读《汉书·地理志》,开篇全录《禹贡》之辞,读《禹贡》,不得不先提其两个伟大之处。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 读后感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 读后感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读后感通过阅读关于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的资料,我深切感受到了中国悠久而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家,既有多元的地理环境,又有多样的文化风貌,这使得中国历史文化地理成为一个无穷无尽的探索领域。

首先,中国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的历史。

中国地大物博,南北长,东西宽,拥有广袤的土地和多样的地形地貌,这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条件。

比如,中国的长江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这两条重要的河流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和农业资源,也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发展。

而高山、大海、河流等地形地貌的存在,既为中国的古代文化和艺术提供了灵感,也为中国的人文景观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其次,中国的历史文化地理展现了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多元的文化风貌。

中国地域辽阔,地域之间的差异导致了各个地方有着不同的历史经验和文化特点。

举例来说,北方的草原给予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养成了独特的草原文化;而南方的水乡、山水之间的优美风景融入了江南文化的特点。

同时,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政权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华夏文明的交流和融合。

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使得中国具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如汉族、蒙古族、藏族等,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和传统习俗。

最后,通过对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的学习,我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对中国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感到由衷的骄傲。

中国的历史文化地理是一个庞大而宝贵的遗产,它不仅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这份宝贵的遗产,并将其传承和发扬光大。

总而言之,中国历史文化地理是一个广阔而深奥的话题,通过对其的学习和了解,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中国的地理环境塑造了其历史,而历史又孕育了多元的文化风貌。

这令我倍感自豪,同时也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
中国历史地理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环境和现象,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环境,以及人口、城市、交通、农业、文化等人文环境。

以下是关于中国历史地理的一些笔记:自然环境变化:中国历史上的自然环境经历了多次变化,包括气候变化、地貌变化和自然灾害等。

这些变化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口迁移: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包括战争移民、灾荒移民和经济发展移民等。

这些人口迁移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发展: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早期的城邑、封建国家的都城和现代的城市等。

这些城市不仅是政治和经济中心,也是文化和交通中心。

交通地理:中国历史上的交通地理发展非常早,包括陆路和水路交通。

中国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著名的国际交通路线,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农业地理:中国历史上的农业地理非常丰富,包括各种农作物和耕作方式。

中国的农业地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地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地理非常多元,包括各种文化区域和民族。

中国的文化地理对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和民族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中国历史地理是一个非常丰富的研究领域,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有助于了解中国的现在和未来。

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精选17篇)

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精选17篇)

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精选17篇)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精选17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篇1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孕育了我们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刻出了神州大地山绝石险的自然奇观。

我们的祖国宽广博大、秀丽天成、历史悠久。

在这本书中,我知道了许多关于中国地理知识,也领略了祖国的名胜古迹。

我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桂林山水,黄山云海,蓬莱仙境,玉宇琼楼等景地的奇妙与美丽,我仿佛来到了祖国的各个地区、省欣赏景色。

翻开这本散发着淡淡清香的书,我便开始了中国之旅。

它向你介绍了中国概况、近海、地貌、水系、气候、自然资源,再介绍了地区,省。

第一个是东北地区,这儿是指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这里的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同时它也是中国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重要木柴生产基地,经济实力雄厚。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对东北地区的真实写照。

这里有一条鸭绿江,因为江水清澈,水声似鸭头颈而得名。

鸭绿江发源于吉林省长白山南麓,流经长白、集安、宽甸、丹东等地。

向南注入黄海,全长795公里,是中朝两国的界河。

区内碧绿的江水蜿蜒,江中翠岛棋布,沿岸群山叠翠,鹤鸟翱翔,景色十分秀美。

在这个地区里,有两种必须要提的动物:东北虎和丹顶鹤。

东北虎又称满洲虎、乌苏里虎。

体色夏毛棕黄色,冬毛淡黄色。

而它身上背部和体侧具有多条横列黑色窄条纹,通常2条靠近呈柳叶状。

这些条纹赤褐色,较窄且稀疏,被毛丰满,毛色较浅。

丹顶鹤,也就是俗称的“仙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北特产珍禽,大部分生活在黑龙江省。

因体态优雅、颜色分明,在这一地区的文化中具有吉祥、忠贞、长寿的寓意。

离开东北地区,我们又来到了各个省,如: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河北省、山西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福建省、广东省、四川省、贵州省和云南省。

中国地理地图1000字读书笔记

中国地理地图1000字读书笔记

中国地理地图1000字读书笔记第一节夏商西周时期中国境内发现的新时期时代遗址有七八千处。

原始社会后期,形成黄河中游的夏人,黄河下游的夷人,江汉流域及以南地区的苗蛮集团为主的三大部落联盟。

先有夏人与夷人交融成夏人部落联盟,夏人部落联盟与苗蛮集团交融成华夏部落联盟,华夏部落联盟也就是现在的中华民族主体。

1.夏朝(公元前21至前16世纪)夏朝统治中心,西至豫西嵩山、颍河上游、伊洛河流域,以及东北至古济水流域、河南黄河北岸,西北至晋西南。

以二里头类型文化为代表的河南登封的禹都阳城,河南巩义、偃师的斟寻,河南禹州的阳翟,以及晋西南的翼城、临汾、夏县、安邑、永济等地的文化遗址。

夏朝统治范围扩大后,东至豫东鲁西一带,有河南濮阳的帝丘,河南陈留的老丘,山东莘县的后期都城斟灌,南至汉江,东近淮泗。

2.商朝(公元前16至前11世纪)商是夏朝东部的古老部落,活动在冀西南、豫北、中部。

鲁西一带。

始祖契至成汤,传十四世八迁。

成汤始居亳,今河南郑州商城或偃师商城。

成汤至盘庚,五迁郑州(隞)、内黄(相)、邢台(邢)、曲阜(奄)、安阳(殷)。

盘庚迁殷,至纣灭不徒。

商朝在武丁东征前,北至冀北易水,南至淮滨,西至太行山、伏牛山,东至泰山。

武丁东征后,东北至辽宁,南至江淮、湖北黄陂等地,西北至山西高原、渭水下游。

商朝周边民族还有东北的肃慎、孤竹,河北北京、易水的燕,内蒙东南、山西北部的鬼方、土方,陕西北部的羌方、犬戎、熏育,西部的周、氐、羌,西南的巴、蜀,长江中游的濮、楚,淮河的淮夷,长江以南的百越。

3.西周(公元前11至前8世纪)周是商朝西部的古老部落,最初在陕西武功一带,一说在陕西汾河流域。

公刘时期,狄人侵扰,迁居于豳,今陕西彬县、旬邑。

古公亶父时期,狄戎侵扰,再迁至岐山周原,今岐山京当乡、扶风黄堆乡、法门乡。

周文王时期,沿沿渭水向东发展,迁都至丰,今西安沣河西岸。

影响力投射西南巴蜀,东至江淮、江汉流域。

周武王时期,为经营东方,迁都至镐,今西安沣河东岸。

【精编范文】《历史地理学》读书笔记范文-实用word文档 (5页)

【精编范文】《历史地理学》读书笔记范文-实用word文档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历史地理学》读书笔记范文辛德勇先生的《两汉州制新考》行文缜密,旁征博引,洋洋洒洒十余万言,可谓体大思精。

全篇除引文和结语外,共分为九个部分,并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每一部分所要论述和解决的问题。

一、西汉初年至曹操掌权时期的州制建置情况作者介绍了两汉州制研究的现状,并着重阐释了顾颉刚先生及其高足谭其骧的研究成果——自西汉初年至曹操掌权时期的州制建置情况。

为便于直观理解,特绘下表:然而,辛德勇先生却对上述结论存疑,认为“其中绝大部分内容都还有进一步商榷的余地”,尤其是关于西汉时期州制起源的问题。

二、西汉十三刺史部在传世文献中最早记述武帝设置十三刺史部的史料当为东汉班固所撰的《汉书?地理志》。

然其记载却前后矛盾,以致形成两种说法。

其后,宋人吕祖谦又在秉持班固第二说的原则下,依据西晋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中关于东汉州制的记载,补充《汉书?地理志》中缺载上属之州各郡国所应隶属的“州”,借以恢复西汉十三刺史部的原貌。

徐天麟、王应麟、马端临、顾祖禹等学者也赞同吕祖谦说。

为便于直观理解,特绘下表:班固第一说与吕祖谦说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冲突,顾颉刚先生也就此提出三点质疑,并列举了历代学者对这一矛盾记载的解释。

然,诸家论说纷纭,大相径庭。

于是,顾颉刚先生著《两汉州制考》一文,试图解释这一难题。

他将《汉书?地理志》所记诸州州域,统统视作东汉时期的制度;并认为正是因为如此,这部分内容才会与其序论部分所记西汉状况相抵牾。

然而,辛德勇先生却认为顾颉刚并没有能够合理地阐释《汉书?地理志》的矛盾记载,并对其在此基础上所获的研究结论普遍存疑。

三、“州”的出现和演变辛德勇先生认为州与刺史部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管理制度。

汉武帝所设十三刺史部中虽有十一个部采用了“州”的叫法,但其正式名称却应是“部”,而非“州”。

中国地理读书笔记

中国地理读书笔记

中国地理读书笔记中国地理读书笔记篇1中国地理读书笔记:文化、历史与自然在众多地理书籍中,《中国地理》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视角吸引了我。

这本书不仅介绍了中国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还深入探讨了中国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

下面是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一些主要观点和思考。

首先,我被书中对中国地理环境的描述所吸引。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地貌的国家,从高耸入云的山脉到广阔的平原,从浩瀚的河流到茂密的森林,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的文化和历史。

例如,山区的人民通常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独特的文化传统,而平原地区的人们则更注重农业和定居生活。

其次,书中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探讨也让我受益良多。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而文化又反过来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例如,长江流域的文明以其独特的诗歌和哲学传统而闻名于世,而黄河流域的文明则以其农业和政治传统而著称。

这些文化差异反映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最后,我认为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如何将地理学与文化、历史和社会结合起来。

地理学不仅仅是关于地形和气候的科学,更是关于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这一点,让我更加欣赏地理学的多元性和实用性。

总的来说,《中国地理》是一本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地理、文化和历史的优秀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中国丰富的地理和历史知识,还对中国的自然、文化和人类活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地理读书笔记篇2中国地理读书笔记我很高兴能够分享我读《中国地理》这本书的体验。

这本书是由中国地图出版社于20XX年出版,由胡序方和王思明共同编著的。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涵盖了中国地理的各个方面,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地理的独特魅力。

中国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既有广袤的大陆,又有浩瀚的海洋;既有高山峻岭,又有平原湖泊。

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塑造了中国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多样的生态环境。

让孩子着迷的中国地理读书笔记

让孩子着迷的中国地理读书笔记

让孩子着迷的中国地理读书笔记【实用版5篇】目录(篇1)1.介绍中国地理的重要性2.孩子们对中国地理的兴趣3.推荐中国地理相关的读书笔记4.读书笔记对孩子的帮助5.结论:鼓励孩子阅读中国地理读书笔记正文(篇1)中国地理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涉及到我国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地理风貌等诸多方面。

对于孩子们来说,了解中国地理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祖国,还能激发他们对自然和人文的兴趣。

因此,让孩子着迷的中国地理读书笔记成为了越来越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孩子们天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而地理正是一个包罗万象的领域,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通过阅读中国地理读书笔记,孩子们可以了解到我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名山大川、动植物等丰富多样的知识,从而拓宽视野,激发他们对中国地理的兴趣。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地理,这里推荐几本优秀的地理读书笔记。

首先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它以丰富的图片和翔实的文字,向读者展示了中国的地理风貌、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

另外,《中国地理百科》也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籍,它详细阐述了我国的地理环境、行政区划、民族风俗等内容,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本很好的启蒙读物。

阅读中国地理读书笔记不仅能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还能帮助他们积累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读书笔记可以让孩子们更加系统地了解中国地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此外,读书笔记中涉及的地理知识还能够为孩子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有益的指导,例如在旅行中,了解地理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当地的环境,更好地欣赏风景名胜。

总之,让孩子着迷的中国地理读书笔记对于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阅读这些书籍,让他们更好地了解祖国,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素质。

目录(篇2)1.孩子们对中国地理的兴趣2.中国地理读书笔记的价值3.如何让孩子们着迷于中国地理读书笔记4.总结正文(篇2)对于孩子们来说,中国地理是一门既熟悉又陌生的学科。

熟悉是因为他们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陌生则是因为地理知识涉及到广阔的领域和复杂的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禹贡》乃天下奇文,令人叹为观止。在我以后的学习中,我还会继续品读。
1.尧所都者冀州,禹治水亦从此始;
2.今之“土壤”,其“壤”古为柔土之意;
3.九河既道:古“道”即今“导”字,治理或疏导之意;
4.记田赋品次,书以“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量之,细究之,吾以为即对应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是也;
5.《禹贡》以前未曾识之,后从导师周长山从得知是《尚书》之篇章,后人胡渭有《禹贡锥指》一书问世,《地理志》多引禹贡之文;
9.周代分爵五等:公侯伯子男;土地分为三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10.京兆尹之变迁:(秦)内史-(高帝元年)塞国-(二年)渭南郡-(九年)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右内史-(太初元年)京兆尹。儿时见祖宗牌位处书有“京兆郡上昭穆祖,家庆堂中福德神”,中间为“天地国君亲师位”,周边亲戚家不同姓氏者,郡有所异,故推测祖上来自京兆郡,即陕西长安人氏,前年去西安,见西安市区地图上标有“段村”,与己姓相同,意欲探源,无奈步履匆匆,时间仓促,终未果。
伟大处之二:抛却神话意识,倡导人本位。大禹治水的记载,多见于古代神话传说,因为上帝降怒发洪水,禹变动物以治水,并与诸水神斗争,如《诗经》、《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都间有记载。而《禹贡》作者能抛却神话成分,专就人类的力量所能及来写大禹的平治水土之功,并在多处暗示洪水的来源为山洪暴发和河道不修,治水重在“导”,这在当时生产力落后,神鬼观念盛行的年代,有如此眼光,实为难能可贵。其人定胜天的主格调,更是与同处战国时代的荀况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3.青州:兖州往东南,即今山东半岛。
4.徐州:泰山南至淮水,即今鲁南、 Nhomakorabea北、皖北。
5.扬州:淮水南至东海,即今苏南、皖南、赣东、豫及鄂东边一角。
6.荆州:扬州以西,即今鄂、湘大部,赣西。
7.豫州:荆山而北至黄河,即今鄂北、豫大部。
8.梁州:今陕陇之秦岭以南,川全境。
9.雍州:秦岭以北,东达黄河,西至陇西。
读《汉书·地理志》,开篇全录《禹贡》之辞,读《禹贡》,不得不先提其两个伟大之处。
伟大处之一:具备一统意识,总体划分区域。倘若《禹贡》真成书于战国,遥想当年邦国林立,学派纷呈,各国文人皆著书立说,为自己国家自己阶级利益服务,而《禹贡》却能抛却家国概念,打破大小邦域界限,以证实为目的,用统一的眼光把当时所了解到的地方作一总体分划,用“九州”代替国界,其分区标准,乃因于名山大川的自然界划,可谓眼光超前,胆识过人,大胸襟书大地理,实为了不起。
可以看出,九州制是根据实际地形分划出来的,《禹贡》关于每州土壤、物产等的记载是具有一定科学成分的。不过九州制在上古是否存在,值得怀疑的。其一,从古代州县制度的演变可以推知,禹贡时代不可能有如此明确的州界地理划分,那时版图到夏商时还只是中国一隅,即黄河中游以济水一带,直到周朝起源于西方,西面疆界才得以扩展,但也只限于渭水下游和黄河中游,其他诸如汉水等流域只是分封之地。直至春秋战国,始有五霸和七雄在各地的崛起,《吕氏春秋》才开始有了豫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等的记载,故禹贡时代有九州一说,值得考证。其二,在禹贡时代,尚无可行的交通工具,依当时人力在九州所及之地作测绘和统计是难以完成的,更何况面对滔滔洪水进行导山导水!《禹贡》一文对九州建制及其有关风物的描述如此确切详备,令人无法不质疑此文的形成年代。
6.“东北入于河”,此“东北”意指“北折而东”,方位词于古之地理书中处处皆是,有些与今义大相径庭,须得引起重视;
7.“六府孔修”之“六府”,即金木水火土谷,“谷”与前五者并列之,可窥知谷之重要性,即以农为本,古风皆然;
8.“山”“薮”“川”“浸”:“山”与今义同,“薮”指大泽,“川”谓水之通流,“浸”原字上有“穴”,引以灌溉者,即湖之类;
古代山川浸薮之名,非常人所能熟识,《禹贡》所载山川众多,其所提界限,都以古地名划之。概览《禹贡》全文关于九州记载,大致为今天中国版图的雏型,又经历代人民的拓展,才最终形成今天幅员辽阔的中国。《禹贡》九州之具体分划,如下:
1.冀州:即尧都所在地。如下图所示三角区域,古称“两河之间”。
2.兖州:冀州东河南至济水,含今豫东北、冀南、鲁西。
《汉书·地理志》读书笔记
此书为汉兰台令史班固撰、唐秘书少监颜师古注。竖排,繁体。
地理志位于汉书的第八部分,分为上下两章,占了150多页。从黄帝的九州到夏禹的十二州,后又更制九州,开篇主要是谈禹之治水治国,并引夏书禹贡之文详释九州。
时间有限,琐事冗杂,吾阅《汉书·地理志》,行提炼精华之事,取去粗取精之法。偶行披阅之事,点校之迹斑斑于字里行间,现整理之,录于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