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认同感的缺失及其寻找的焦虑

合集下载

青少年时期的身份认同危机与自我探索

青少年时期的身份认同危机与自我探索

青少年时期的身份认同危机与自我探索青春期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

这个阶段往往在人的生命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因为青春期不仅是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心理发展和身份认同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青少年常常会面临身份认同的危机,并通过自我探索来找寻自己的定位。

青少年时期的身份认同危机主要指的是对自我及其社会角色的感知和认知的混乱。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不再满足于简单地被定义为父母的孩子,他们开始迫切地寻找自己独特的个性和角色。

这种身份认同危机常常使得青少年感到困惑和无助,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也不知道应该朝着哪个方向发展。

青少年时期的身份认同危机与自我探索的过程紧密相连。

自我探索是指青少年主动地去寻找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目标。

通过自我探索,青少年可以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身份认同,并且对未来有一个更清晰的规划。

自我探索可以帮助他们认清自己的优势和潜力,了解自己的喜好和兴趣,进而培养自己特长和发展潜力。

自我探索的方式有很多种。

有些青少年会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和社团来拓宽自己的视野,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

比如,他们可能会加入学校的运动队、学习音乐或者参与志愿者工作。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他们发展和展示自己的特长,并且在团队中获得认可和成就感。

这些经历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理解自己,并且为将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除了参与各种活动和社团,自我探索还可以通过阅读和旅行等方式进行。

青少年可以通过阅读来拓宽知识面,了解各种不同的文化和思想。

他们也可以通过旅行去探索不同的地方,并且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这些经历可以帮助他们对自己的定位有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塑造自己的身份认同。

然而,青少年时期的身份认同危机和自我探索并非一帆风顺。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

他们可能会感到内心的矛盾和焦虑,不知道如何选择和前进。

他们也会遭受到来自社会和同龄人的压力,因为他们的选择可能与大众的期望和规范有所不同。

面对这些困难,青少年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勇气,不断地尝试和探索,直到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如何应对学习中的身份认同危机?

如何应对学习中的身份认同危机?
身份认同危机可能导致个体的心理压力、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解决身份认同危机需要个体进行自我探索、自我接纳和自我成长。
产生原因
社会环境变化:全球化、多元化、信息化等社会环境的变化,导致个体身份认同的危机。
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体制的改革,如高考制度、学科设置等,可能导致学生身份认同的危机。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方式等因素也可能导致学生身份认同的危机。 个人因素:个体的性格、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因素也可能导致身份认同的危机。
建立自信
认识自己:了解 自己的优点和特 长,接受自己的 不足和缺点
设定目标:设定 切实可行的目标, 逐步提高自信心
积极面对:积极 面对困难和挑战, 相信自己有能力 克服
寻求支持:向家 人、朋友、老师 等寻求支持和鼓 励,增强自信心
探索自我价值
自我认知:了解 自己的优点和缺 点,明确自己的 兴趣和价值观
3
应对身份认同危机的策略
调整心态
接受自我:承认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接受自己的身份和背景
寻求支持:向家人、朋友、老师等 寻求支持和帮助,分享自己的感受 和想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保持积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 和生活中的挑战,相信自己有能力 应对
培养兴趣: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 通过参与活动来增强自信心和自我 价值感
参加学术活动:提高学术能 力,增强自信心
参加体育活动:锻炼身体, 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寻求支持与鼓励
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结 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
面对身份认同危机
寻求家庭支持:与家人沟 通,寻求他们的理解和支

寻求专业帮助:寻求心理 咨询师或导师的帮助,获
取专业的建议和支持

焦虑与自我认同焦虑如何影响个人身份认同

焦虑与自我认同焦虑如何影响个人身份认同

焦虑与自我认同焦虑如何影响个人身份认同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状态,每个人都可能会在某个阶段或特定情境下感受到焦虑。

当焦虑频繁、持久并对个体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时,它可能会对个人的自我认同和身份认同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焦虑与自我认同焦虑如何相互作用,以及焦虑如何影响一个人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和认同。

首先,焦虑是个人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不确定事件或结果的担忧与忧虑。

焦虑情绪会导致个体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和负面评价,这可能会对自我认同造成负面影响。

当一个人感到焦虑时,他们倾向于过分关注自己的弱点和不足之处,忽视或低估自己的优点和能力。

这种倾向可能使个体对自身价值的认知产生偏差,进而影响其对自我身份的认同。

其次,焦虑情绪也可能导致对社交关系和集体认同产生困扰。

焦虑个体往往对他人的评价和期望过于敏感,他们害怕被他人拒绝或批评。

这种担心可能导致他们在社交互动中回避社交场合或拒绝与他人建立深层次的关系。

这样的回避行为可能削弱个体的社交支持网络,使其在形成积极的身份认同时感到更加困难。

此外,焦虑也可能导致个体对自我身份的模糊感和混乱感。

焦虑个体会感到困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对自己的兴趣、价值观、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缺乏清晰的认知。

这种自我认知的模糊性可能使个体在身份认同的建立过程中感到困扰和不安,并可能导致他们在不同的情境中表现出不一致的行为和态度。

要应对焦虑对个人身份认同的负面影响,有几个策略是可以采取的。

首先,个体可以尝试增强自信和自尊,培养积极的自我价值认知。

这可以通过正面思考、强调和发展个人优点和能力来实现。

其次,建立积极的社交支持网络也是重要的。

通过与他人建立联系和关系,个体可以寻求他人的支持、理解和认同,从而增强对自我身份的认同。

另外,寻求专业帮助和支持也是有效的应对策略。

心理咨询和治疗可以提供个体需要的心理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应对焦虑情绪,重建对自我身份的认同。

综上所述,焦虑与个人的自我认同和身份认同有着密切的关系。

身份认同感的缺失和寻找

身份认同感的缺失和寻找

身份认同感的缺失和寻找作者:岑粤马远驰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13期摘要:本文从家庭、友情、爱情、价值观缺失的角度对主人公西奥进行人物形象分析,从身份认同感寻找的角度探索西奥进行自我实现的过程,发现家庭、友情、爱情、价值观认同感的缺失会导致人们对自身的不认可;而找回自我,自我救赎能够实现认同感的找回。

关键词:身份认同《金翅雀》自我实现中图分类号:I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120-02《金翅雀》是唐娜耗时十一年出版的第三部长篇小说。

在这部小说中,真实的历史与虚构的小说杂糅。

目前,对小说《金翅雀》的研究大多偏向于故事剧情的解读和艺术方面的鉴赏。

本文以小说《金翅雀》为语料,从身份认同缺失和身份认同寻找两个角度分析《金翅雀》主人公西奥的心灵成长历程。

通过对西奥一些行为习惯、心理活动以及个人经历的观察,探索其不断寻找身份认同感的过程。

身份认同作为一个心理学术语,认同这一术语首先经由精神分析学家E·H·埃里克森(Eric· H·Erikson)在其著作《童年与社会》中最早提出,而后广为学界接受。

埃里克森认为,认同是贯穿一生的自我的心理社会的统一能力,它是在社会现实中不断地发展为有组织的自我的感觉和确信中培养起来的。

寻求认同以获得自身的存在证明,就成为生命个体在其一生中的每个时期都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一、《金翅雀》中西奥的身份认同感的缺失(一)西奥家庭认同感的缺失家庭认同感在家庭社会化过程中对个体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

若是在这一社会化的过程中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对错误行为的纠正,则会对个体未来的人生发展产生较为消极的影响。

西奥的一生中经历了数次家庭方面的变动。

在他最初的家庭中,父亲的离开使得西奥成了一个只有母亲的可怜孩子。

母亲去世后,西奥来到安迪家,他经常会曲解巴伯太太的好意,而感受到心酸和委屈。

随后,到了拉斯维加斯,与父亲、赞卓拉生活在一起,西奥成了一个没人管的野孩子。

大学生身份认同的心理探索

大学生身份认同的心理探索

大学生身份认同的心理探索在大学生活中,身份认同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心理议题。

当大学生进入一个新的学术、社交和生活环境时,他们常常会经历身份认同的挑战和探索。

身份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感,也是构建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大学生身份认同的形成、影响因素以及心理上的挑战与应对。

身份认同的形成大学生身份认同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家庭背景对身份认同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个体在家庭环境中所受的教育、家庭期望与文化传统都会深刻影响其身份认同。

其次,学校环境也是塑造大学生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

学术氛围、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等都会对学生的身份认同产生影响。

此外,社会和媒体对特定群体的认同观念也会对大学生的身份认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影响大学生身份认同的因素在大学生活中,有多方面的因素可能影响到身份认同。

首先,学业压力会对大学生的身份认同产生影响。

学生在应对考试、课业压力时,可能会对自身的学业能力产生怀疑,从而影响到对自己的认同感。

其次,社交圈子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新的社交环境中,学生需要适应新的人际关系,融入社交圈子,这会对他们的身份认同产生影响。

另外,媒体对理想化身份的塑造也可能给大学生们带来认同焦虑和困惑。

心理挑战与应对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常常会面临着身份认同上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心理问题可能会出现。

例如,身份认同不明确可能导致自我认同感缺失,情感上的焦虑和困惑。

对此,大学生需要通过一些适当的心理调适方法来缓解心理压力。

例如,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自我认可的心态。

在这一过程中,家庭、朋友和学校的支持也是至关重要的。

结语在大学生活中,身份认同的探索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心理进程。

身份认同的稳固与认可对大学生成长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大学生应当重视对自己身份认同的认知和梳理,建立积极的认同感,不断完善自我认知,从而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各种挑战,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身份认同障碍诊断标准

身份认同障碍诊断标准

身份认同障碍诊断标准
一、自我认同混淆
这是身份认同障碍的核心特征,表现为个体对自我身份的认知模糊或矛盾。

个体可能感到自己无法明确界定或描述自己的身份,或者对于自己的价值观、信仰、目标等存在内在的冲突和不确定性。

二、持续的认同困扰
个体常常感到对自我身份的不满或不安,这种困扰可能源自于对自我身份的不确定感,或者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迷茫。

他们可能不断地寻求自我确认,但又难以找到满意的答案。

三、缺乏稳定性
身份认同障碍者往往表现出明显的个性不稳定,他们可能频繁地改变自己的价值观、信仰、生活方式等,缺乏持久的自我同一性。

这种不稳定可能源于对自我身份的不确定感和内心冲突。

四、社交障碍
由于个体对自我身份的不确定感和内心冲突,他们可能难以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或者在社交场合表现出明显的局促不安。

他们可能感到自己无法融入特定的社交群体,或者难以理解和接受他人的观点和价值观。

五、伴随情绪问题
身份认同障碍往往伴随着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等。

这些情绪问题可能进一步加剧个体的内心冲突和不安,影响其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和认同。

大学生心理健康如何应对身份认同危机

大学生心理健康如何应对身份认同危机

大学生心理健康如何应对身份认同危机身份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我角色、社会地位、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认识和接受程度。

大学生正处于生活环境和角色转变的重要阶段,很容易面临身份认同危机。

身份认同危机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如何应对身份认同危机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培养自我认知、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和寻求心理咨询等方面,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应对身份认同危机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自我认知培养自我认知是应对身份认同危机的关键。

首先,大学生应当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优点和缺点进行深入了解。

通过认识自己的特点,可以建立自己的个性,进而构建稳固的自我认同。

此外,在面对社会角色认同方面,大学生也应当对自己的价值观念进行思考和定位。

明确自己对人生理想、家庭、职业等方面的立场,有助于增强自我认同感。

二、积极参与社交活动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有助于扩展交际圈子,增强身份认同感。

大学生可以参加学校的社团组织、志愿服务等活动,与其他同龄人互动交流。

同时,大学生还可以在课余时间参加一些兴趣小组或者研讨会,与志同道合的人建立联系。

通过参与社交活动,大学生可以获得成就感和认同感,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三、寻求心理咨询与支持面对身份认同危机,大学生不应当孤立无援,而是应该主动寻求心理咨询与支持。

大学校园内通常设有心理咨询中心,他们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服务。

通过与心理咨询师的面对面交流,大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身份认同危机。

同时,家人和朋友也是大学生身份认同危机中的重要支持者,他们可以给予大学生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

四、建立积极心态建立积极心态对于大学生应对身份认同危机至关重要。

在面临危机时,大学生应该学会转变思维方式,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同时,大学生也应该放平心态,对待身份认同危机不要过于焦虑和自责,而是要相信自己在不同角色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

通过保持积极心态,大学生可以更好地应对身份认同危机,保持心理健康。

五、与他人沟通交流与他人沟通交流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协调自身的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窘境与生命意义追寻

身份认同窘境与生命意义追寻

身份认同窘境与生命意义追寻人的生命中常常会出现身份认同的窘境,这种窘境不仅会给人的生活带来困扰,还会对人的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

身份认同窘境既有人生经历与成长环境的限制,也有文化传统与社会期望的压力,这种窘境可能导致人们迷茫和焦虑,甚至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产生障碍。

首先,身份认同窘境与人的成长经历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的性格、价值观、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发展往往受制于家庭、社区、学校等环境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过挫折、失败、困苦,可能会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感失去信心。

同样的,如果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受到过别人的评价、强制、荒谬期待,也可能会对自己的身份和价值感到不安。

这些情境都很可能导致身份认同的窘境,造成人格和心理上的困扰。

其次,身份认同窘境反映了文化传统与社会期望的压力。

不同的文化、社会对人的标准和期望不同,这也会影响人们的身份认同。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传统价值观认为男人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而女人则应该在家庭中扮演积极的角色。

这种文化背景下,男人如果不能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女人如果不能以母亲的身份为重,都可能会感到身份认同的窘境。

同样的,现代社会对个体有许多期望,比如高学历、高技能、高收入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些期望。

这些期望和标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身份认同。

最后,身份认同窘境会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产生影响。

身份认同是人的自我认同的基础,如果身份认同深度受挫,就会影响到人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和对生命的意义的认知。

身份认同窘境下的人可能会产生迷失、失落、孤独等负面的情绪,从而对生命的价值和目的产生质疑。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探索个人生命的意义。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跨越心理层面的困难,但是探索生命意义并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心理健康都是非常有益的。

综上所述,身份认同窘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都可能会遇到这种问题。

但是,只要我们积极探索、了解自己,在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身份之后,生命意义的追寻也会变得更加明确和有力。

大学生身份危机与认同建设

大学生身份危机与认同建设

大学生身份危机与认同建设在当今社会,大学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身份危机。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大学生的身份认同感逐渐模糊,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从身份危机的原因、影响以及认同建设方面进行探讨。

一、身份危机原因大学生身份危机的产生源于多种原因。

首先,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大学生们常常面临着就业不确定性和就业焦虑。

这使得他们对自己的职业选择和未来发展感到迷茫,导致了身份认同的动摇。

其次,社交媒体的兴起给大学生社交带来了新的困扰。

他们常常被社交媒体上的成功案例所冲击,对自己的能力和成就感到怀疑,产生自我认同的不安。

最后,大学生时期处于人生的过渡阶段,由于不断变化的身份角色,他们往往感到不确定和迷茫。

这种身份转变的缺乏稳定性导致了对自我认同的困惑。

二、身份危机的影响大学生身份危机对个人以及社会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首先,对于个人而言,身份危机会使大学生产生自卑感和挫败感,影响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甚至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其次,身份危机还会导致大学生缺乏归属感和责任感。

由于对自己的身份缺乏认同,他们在社会中难以找到自己的定位,完成社会责任感的建立。

最后,社会也将面临大学生身份危机带来的问题。

大学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身份认同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若大学生普遍缺乏身份认同,将导致社会认同感的缺失和社会稳定性的下降。

三、认同建设的策略面对大学生身份危机,我们应该积极采取行动进行认同建设。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策略:首先,大学生需要关注自身的兴趣和优势,并在学业和就业方向上进行规划。

通过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追求的方向,可以增强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感。

其次,大学和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大学可以加强大学生培训与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价值和发展方向。

同时,社会也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职业发展平台,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建立自我认同。

最后,大学生在社交媒体和网络环境中应保持理性和客观。

家庭中的身份认同危机导致家庭不幸福的自我迷失

家庭中的身份认同危机导致家庭不幸福的自我迷失

家庭中的身份认同危机导致家庭不幸福的自我迷失在当代社会中,家庭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位,也是个体身份认同的来源之一。

然而,在家庭中的身份认同危机可能导致家庭不幸福,进而引发个体的自我迷失。

本文将从家庭身份认同危机的原因、影响和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家庭身份认同危机的原因1. 角色冲突与分工不明确在家庭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和责任。

然而,当家庭成员的角色冲突或者分工不明确时,就会导致身份认同危机的出现。

例如,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中,男性通常被期望承担家庭经济责任,而女性则被期望承担家庭抚养子女的责任。

如果一个家庭中的父亲无法提供经济支持,而母亲无法全职照顾子女,就可能导致家庭成员对自己的身份产生认同危机。

2. 代际冲突与价值观差异在不同代际家庭中,人们往往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当不同代际家庭成员之间产生冲突或者价值观存在差异时,就会对家庭成员的身份认同造成困扰。

例如,传统的家庭观念中,父母往往强调孝顺和尊重长辈的价值观,而年轻一代可能更加注重个人独立和自由。

这种代际冲突和价值观差异可能导致家庭成员认同危机的产生。

3. 社会压力与期望过高现代社会对个体的期望越来越高,家庭成员也不例外。

家庭成员可能承受来自社会的各种压力和期望,比如在工作和家庭之间找到平衡、提供足够的物质和精神支持等。

当个体无法满足社会对其的期望时,就会导致家庭成员在身份认同上的困惑和危机。

二、家庭身份认同危机的影响1. 家庭关系紧张当家庭中存在身份认同危机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往往会变得紧张。

家庭成员可能会因为角色冲突、代际差异或者社会压力而产生争吵、冷漠甚至疏离等问题,进而导致家庭关系的破裂。

2. 自我迷失与焦虑家庭中的身份认同危机对个体的影响非常深远。

当个体在家庭中无法找到自己的角色和地位时,就会产生自我迷失和焦虑的情绪。

个体可能感到失落、不安和无助,甚至出现自我否定和自卑等问题。

3. 心理健康问题身份认同危机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身份认同的焦虑与找寻——读《追风筝的人》

身份认同的焦虑与找寻——读《追风筝的人》

作者: 李争[1];张秀丽[1]
作者机构: [1]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南232001
出版物刊名: 学术界
页码: 229-236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2期
主题词: 身份认同;焦虑;离散;融合
摘要:借助于细腻的心理描写,胡塞尼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向我们展示了阿米尔内心自我认同感的缺失和焦虑,并在叙事中突出了造成这种焦虑的社会文化原因。

以父亲为代表的阿富汗文化未能向阿米尔打开是造成阿米尔身份焦虑的主要原因,而对象征阿富汗文化中善良隐忍一面的哈桑的伤害最终使阿米尔迷失自我。

然而最重要的是,阿米尔最终战胜了极权主义的胁迫和内心的恐惧,走上了身份认同之路,完成了心灵的救赎。

值得注意的是,阿米尔的身份认同焦虑和找寻过程并非个体现象,在社会大背景下还彰显出更加广泛而深层的意义,对当下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千金》中的身份认同困惑与焦虑

《千金》中的身份认同困惑与焦虑

《千金》中的身份认同困惑与焦虑摘要:身份认同是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热门主题之一。

文章从自我认同、社会认同、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等四个维度分析主人公宝莉的身份困惑与焦虑。

究其原因,是由于美华裔族群因为其中国文化背景被搁置于美国主流社会边缘,又因与母国的情感联系长期处于断裂的状态,他们对母国产生了疏离感。

华裔族群游离于中美文化“夹缝”之间,因无法确定身份认同而饱受困惑和精神焦虑。

他们不断地找寻自我身份意义和价值,以觅得内心的归属与安宁。

关键词:身份认同;缺失;焦虑;困惑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1)08-0060-03(南宁学院广西南宁530200)华裔美国文学是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主要描述美国华人的生活与精神状态。

身份认同是华裔群体长期以来的一个内心症结,影响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身份认同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寻找自我价值与意义的问题。

如果没有明确的答案,华裔群体不能确定身份。

林路德的《千金》较好地诠释了华商美国人精神归属问题。

一、自我认同困惑与身份焦虑发展心理学认为个体身份认同主要形成于青少年时期,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

《千金》中的宝莉其人生观念和身份认同就形成于青少年时期,且稳定而不易变。

当自我身份意义与价值得不到社会认可时,宝莉的自我认同受到否定和挑战,焦虑与困惑随之产生。

同时,“自我认同表现为个体在与社会互动中对自我生存状况的思考和对自我生命价值的探索”。

[1](P11)“千金”的头衔给予宝莉足够的自信,它肯定了宝莉在家庭中的存在价值。

宝莉全然接受中国传统世俗给女性定义的自我价值。

饥荒时期,她想方设法用艰苦的劳作来稳固留在家中的价值。

令她欣慰的是,父亲为保住女儿,无视女子不下地的农村习俗,甘愿忍受流言和嘲笑,让她下地干活。

父亲的忍辱负重更坚定她对“千金”价值的自我肯定,也明确了宝莉的自我重要性的主体意识得以呈现。

因此,宝莉的主体意识强化了她的自我认同感,并使之稳稳植根于血液之中。

身份认同感的缺失及其寻找的焦虑__省略_人_中主人公阿米尔的身份认同轨迹_余钢

身份认同感的缺失及其寻找的焦虑__省略_人_中主人公阿米尔的身份认同轨迹_余钢

叫喊着的孩子们一起奔跑。风吹拂着他的脸 庞,他继续奔跑着,嘴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 希尔山谷那样大大的笑容。
26年后阿米尔在异国他乡追风筝,风筝 可谓失而复得。阿米尔终于躯散了第一次追 风筝时遭遇的心魔,实现了自我救赎,并拯 救了自闭的索拉博。
结束语 《追风筝的人》这部影片最重要的文化 价值和审美价值就在于,这部影片超越了主 人公阿米尔的自我认同,而具有厚重的文化 意蕴。它不仅描写了处于寻找的焦虑之中的 阿米尔的情感生活和精神状态,而且力图展 现出这种精神状态与当代社会、文化等多重 因素之间复杂而紧密的关系,以期引起超越 国界的、更具普遍意义的文化思考。
[1]因此,寻求认同以获得自身的存在证明, 地未能摆脱青春期成长的阴影,因此我们看 东西的理解。知道我是谁就是了解我立于何
就成为生命个体在其一生中的每个时期都 到,影片中的阿米尔过于敏感自尊,缺乏和 处。自我的认同是由承诺和自我确认所规定
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外界正常交往的能力,不愿与人分享关爱, 的,这些承诺和自我确认提供了一种框架和
有文化以来心理生活的重要内容。至于社会 天性懦弱的他无法成为父亲心目中那样铮 罪恶感也包裹了他的心灵。阿米尔无法原谅
认同,是指他者对某一个体的世界观、价值 铮铁骨的男子汉而被父亲所轻视。这件事对 自己对哈桑的“背叛”,不敢面对哈桑那绝望
观和生活方式等的接纳和认可。
他的心理影响很大。但父亲的漠视丝毫不能 而真诚的目光。他制造了盗窃假象“诬陷”哈
四、“风筝”的文化隐喻性 《追风筝的人》影片中巧妙、自然地贯穿 了“风筝”这一具有文化隐喻性的意象,从而 营造了浓郁的诗性氛围。“风筝”作为一个核 心意象象征着友情、亲情、正义、善良、诚实, 以及勇敢、睿智等。对“风筝”的追寻,亦即对 美好人性的追索。风筝,还是阿富汗这个国 度的文化表征,从此种意义上说,“追风筝的 人”隐喻着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追随[。4] 影片通过贯穿其中的风筝意象来隐喻 了阿米尔的身份认同轨迹。观众看到和感受 到的,只是那种弥散的氛围、美丽的风景、阳 光般笑着的孩子和在高空盘旋的风筝竞技。 影片开头,当阿米尔正沉浸在发表了新 书《灰烬季节》的快乐中时,电话铃声打破了 他美国生活的平静,这时他看见了金门公园 上空,一只红色的风筝拖着一个长长的蓝色 尾巴,犹如一只眼睛怒视着旧金山。风筝把 主人公阿米尔拉进了苦涩的童年回忆之中, 电影镜头自然从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切换 到阿富汗的咯布尔。 天色阴沉,乌云密布。一只红色的风筝 和一只蓝色的风筝斗来斗去,相互打转,沾 满玻璃屑的风筝线在冷光中闪闪发亮。 主人公阿米尔第一次追风筝是在他12 岁那年,在冬日里的年度风筝大会上,在看 到哈桑为自己去追风筝、遭遇到阿塞夫并且 被“鸡奸”的时候,阿米尔选择了逃跑,当他 和哈桑相遇时,他从哈桑眼里看到的是真诚 的奉献,风筝失而复得,阿米尔未能追寻到 理想中的“风筝”,却背负了沉重的罪孽,心 灵遭受到严重的扭曲。 当阿米尔埋葬了他的父亲,这只红色的 风筝又把他拉回到现实之中,他要回巴基斯 坦去探望父亲的好友、生了重病的拉辛汗。 阿米尔第二次追风筝是在他即将进入 不 惑 之 年 ,这 次 面 对 的 是 索 拉 布 — — 他 的 同父异母的弟弟哈桑的儿子,为了拯救在塔 利班患了自闭症的索拉布,温暖孩子孤寂的 心,他和孩子一起放风筝。 当阿米尔的黄风筝终于割断了绿风筝 的线时,索拉布撇嘴一笑,他心中的阴影在 这一刻烟消云散,他才真正得到了救赎…… 阿米尔很高兴,他愿意为索拉布去追那只断 线的风筝,就象索拉布的父亲哈桑当年为他 追风筝一样。 阿米尔:为你,千千万万遍。 阿 米 尔 跑 起 来 ,一 个 成 年 人 同 一 大 群

身份认同窘境与生命意义追寻

身份认同窘境与生命意义追寻

身份认同窘境与生命意义追寻身份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处社会角色的认同和理解。

一个人的身份认同会受到家庭、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和环境中,个体的身份认同会发生变化。

而当个体身份认同遭遇困境时,往往会引发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本文将探讨身份认同的窘境以及与之相关的生命意义追寻。

一、身份认同的困境身份认同的困境可能来源于多个方面。

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期望、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会对子女的身份认同产生深远影响。

如果家庭环境不稳定,或者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或过低,就容易导致个体在身份认同上产生混乱和困惑。

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个体身份认同的塑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社会对性别、年龄、职业、地域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刻板印象和期望,这会对个体的身份认同产生影响。

尤其是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受到社交媒体和外部舆论的影响,容易导致对自身价值的认同产生困扰和焦虑。

个体内心深处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感知也可能对其身份认同产生影响。

有些人由于内心自卑、自责或者自怜,导致对自己的认同产生困扰,觉得自己不符合社会的标准,从而在身份认同上发生困境。

这些身份认同的困境会导致个体在生活中产生各种问题,比如焦虑、抑郁、自卑、自闭、人际关系障碍等。

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往往可以追溯到个体对自己身份认同的困扰和迷茫上。

二、生命意义的追寻身份认同的困境会导致个体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当个体在身份认同上遭遇困境时,往往会开始思考自己的存在意义和人生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会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自己的目标和价值在何处,如何解决自己的困境等等。

生命意义的追寻是一个关乎人类内心最深层次的问题。

人们常常会陷入对生命的思考:生与死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我会存在?我的存在对这个世界有何意义?这些问题会引导个体去寻找自己的生命意义。

有时候,个体会寻求宗教信仰、哲学思考、社会实践等途径来回应这些问题,从而找到自己内心的答案。

身份认同的缺失与追寻——解读《鸽子飞去》

身份认同的缺失与追寻——解读《鸽子飞去》

身份认同的缺失与追寻——解读《鸽子飞去》张莹;张宛初;冯菲菲【摘要】在欧洲一体化的语境中,“身份认同”已然成为德语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获得2010年德国图书奖的移民小说《鸽子飞去》便深刻地反映了这一主题.小说着重描述了主人公对自己边缘生存的焦虑和身份认同的困惑.在瑞士主流文化面前,作为移居的少数族裔因缺乏认同感使主人公感到愤懑;同时在南斯拉夫-匈牙利文化面前,主人公同样遭遇身份焦虑.基于身份认同理论,剖析了主人公对身份认同的焦虑与追寻的思想历程,展示了欧洲一体化中当代欧洲移民的真实心态和混杂身份.【期刊名称】《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16)003【总页数】4页(P327-330)【关键词】身份认同;身份焦虑;族裔散居;欧洲一体化;混杂身份【作者】张莹;张宛初;冯菲菲【作者单位】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819;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136;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8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移民文学已经成为许多作家笔下的主旋律,从反映第一代移民抱怨与愤懑到第二代移民的漫游与迷茫及第三代移民的个性与多样[1],移民作家笔下的人物在不停地寻求身份认同,寻求精神栖息的家园。

获得2010年德国图书奖和瑞士图书奖的小说《鸽子飞去》真实地反映了这种移民心态。

本文尝试从身份认同的视角来分析小说主人公依迪科的心理历程,以期管窥欧洲一体化政策下当代欧洲移民的生活和心理状况。

身份认同是个复杂的概念,涉及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研究等多种领域,近年来更是受到后殖民主义的特别青睐。

身份认同用英语表述为“identity”,具有“本身、本体及相同性、一致性”等含义。

一般认为,“身份认同是个人或者集体界定自身处于某一特定语境中自我身份的标志”[2],将身份认同用于个人时,是指“人的自我心理认识,特点为主体的自我等同感和整体感,是人对于自己与某种类别、范畴(社会地位、性别、年龄、角色、范例、规定、团体、文化等)之同一性的认识(部分是有意识的,部分是潜意识的)”[3]。

焦虑症和自我认同建立积极的身份认同感

焦虑症和自我认同建立积极的身份认同感

焦虑症和自我认同建立积极的身份认同感焦虑症和自我认同:建立积极的身份认同感焦虑症是一种精神疾病,它使人们感到过度担心和不安。

这种心理状态可能会对个人的自我认同产生负面影响。

然而,通过建立积极的身份认同感,我们可以帮助焦虑症患者更好地理解和接纳自己,从而缓解焦虑症的症状。

身份认同感是个人对自己是谁以及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的认识和接受。

当我们对自己的身份有清晰的认识并且积极接受时,我们往往更容易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压力。

然而,焦虑症患者常常缺乏这种积极的身份认同感,他们常常对自己感到不安、质疑和无力。

那么,如何建立积极的身份认同感呢?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身份是个多维度的概念,它包括了我们的性别、年龄、职业、家庭背景等方面。

我们的身份不是仅仅由焦虑症定义的,而是由多个方面综合构成的。

因此,焦虑症患者要学会从更多的角度看待自己,不要仅仅将焦虑症作为唯一的身份特征。

其次,建立积极的身份认同感也需要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来实现。

与亲朋好友保持良好的关系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让患者感到被理解和接纳。

此外,参加群体活动和社交聚会也有助于焦虑症患者拓宽社交圈子,从而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己。

另外,培养个人爱好和兴趣也是建立积极身份认同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焦虑症患者可以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增强对自我的认识和接受。

不论是艺术、音乐、阅读还是运动,都可以成为患者寻找自我的途径。

此外,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也是帮助焦虑症患者建立积极身份认同感的重要手段。

通过与心理专家的交流和指导,焦虑症患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并学会应对焦虑的方法。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寻找并改变负面和自我否定的认知,从而建立起积极的身份认同感。

总结起来,焦虑症患者建立积极的身份认同感对于缓解焦虑症症状非常重要。

通过多角度看待自己、与他人交流互动、培养个人兴趣爱好以及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焦虑症患者可以逐渐建立起积极的身份认同感,从而更好地应对焦虑症的挑战。

自我认同感不强的原因

自我认同感不强的原因

自我认同感不强的原因以自我认同感不强的原因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自我认同感是指个人对自己身份和价值的认同程度。

一个拥有强烈自我认同感的人会感到自信和满足,而一个自我认同感不强的人则可能感到迷茫和不安。

在现代社会中,有许多因素可能导致个体的自我认同感不强,下面我将分析其中的一些原因。

第一,家庭环境对于塑造个体的自我认同感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成员的态度和行为会对个体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在家庭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和支持,他或她可能会感到自己不被重视,从而导致自我认同感的不强。

此外,家庭中的冲突和不和谐也会影响个体的自我认同感,使其感到困惑和不安。

第二,社会压力也是导致自我认同感不强的原因之一。

在现代社会,社会对个体的期望和要求不断增加,个体可能面临来自家庭、学校、工作等方面的压力。

如果个体无法满足这些期望和要求,他或她可能会感到自己的价值受到质疑,从而导致自我认同感的不强。

此外,社会的评判和偏见也会对个体的自我认同感产生负面影响。

第三,个人经历和成就对于塑造自我认同感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个体在学业、职业或个人生活中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和成功,他或她可能会感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受到质疑,从而导致自我认同感的不强。

此外,个人经历中的挫折和困难也会影响个体的自我认同感,使其感到失落和无助。

第四,文化和社会背景也会对自我认同感产生影响。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个体可能因为与主流价值观的不一致而感到自我认同感不强。

此外,社会的歧视和排斥也会对个体的自我认同感产生负面影响。

第五,个体的性格和心理状态也会影响自我认同感的形成。

一些人天生性格内向、自卑或敏感,他们更容易对自己产生负面的评价,从而导致自我认同感的不强。

此外,一些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等也会对个体的自我认同感产生负面影响。

自我认同感不强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家庭环境、社会压力、个人经历、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及个体的性格和心理状态都可能对自我认同感产生影响。

现代社会的身份认同与心理危机

现代社会的身份认同与心理危机

现代社会的身份认同与心理危机现代社会,随着社会进步的发展,我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以及全球化的影响,在各个领域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然而,在这个高速发展的背后,我们不得不关注人们身份认同的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危机。

身份认同是指个体对自我的认同感,以及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现代社会中,身份认同更为复杂多元。

我们可能是一个职场上的成功者,一个家庭中的英雄,一个社群中的领导者。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能是一个雇员、一个父母、一个朋友,在这些身份认同的同时,我们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完成多样化的任务。

然而,随着身份认同的增多,人们面临的心理危机也相应增加。

首先,身份认同的多元化导致了个体在扮演不同角色时的冲突。

比如,一个职场上的成功者可能需要在家庭中尽到责任,但工作的压力可能导致个人时间和家庭关系的疏远。

这种冲突可能给个体带来巨大的压力,进而导致心理健康的问题。

其次,现代社会对成功的追求也给身份认同带来了挑战。

在当今社会,成功往往被定义为物质财富、社会地位和职业成就。

因此,很多人为了追求成功而不断努力奋斗,但当他们达到一定成就后,常常会感到内心的空虚和不满足,产生心理上的困惑与焦虑。

再者,社交媒体的普及也对身份认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社交媒体,人们可以展示自己的生活、追求和成就,与他人建立联系。

然而,这也带来了一种比较心理,人们容易陷入对他人生活的羡慕和不满足中,进而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产生自我怀疑和不安。

因此,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认识到身份认同与心理危机之间的关系,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首先,我们应该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兴趣爱好以及优势和劣势,从而建立一个真实的自我形象。

同时,我们要学会接受自己,不要过于追逐外界的认可,而是注重内心的平衡和自我满足。

在面对身份冲突时,我们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

这可能包括时间管理、沟通技巧和自我调节的训练。

比如,我们可以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的时间,与家人、朋友沟通交流并获得支持,在压力大的时候寻找适合自己的释放和放松的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身份认同感的缺失及其寻找的焦虑作者:余钢来源:《电影评介》2009年第05期[摘要]德国导演马克·福斯特导演的影片《追风筝的人》这部影片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就在于,这部影片超越了主人公阿米尔的自我认同,而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蕴。

它不仅描写了处于寻找的焦虑之中的阿米尔的情感生活和精神状态,而且力图展现出这种精神状态与当代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之间复杂而紧密的关系,以期引起超越国界的、更具普遍意义的文化思考。

[关键词]阿米尔身份认同曾以指导了《死囚之舞》和《寻找梦幻岛》而闻名的马克·福斯特(Marc Forster),这次因《追风筝的人》这部影片让他再次享誉世界。

这部影片改编自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同名小说,是一个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的故事。

本文尝试运用社会学的认同理论来揭示主人公阿米尔的身份认同轨迹。

一、身份认同感的缺失“认同”(identity)一词在哲学中是指同一性,而在社会学中是指人的思想观念上的一致性。

一般来说,人的认同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人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

所谓自我认同,是指将自己的价值选择和精神追求与某种更有地位、有影响、可以包容自己的价值体系和文化体系相联系,并在这其中获得对自己的身份或角色的自我确认,回答“我是谁”或“我的身份是什么”等问题,从而获得心灵的慰藉。

自我认同是个体摆脱孤独、寻求精神寄托的恒常现象,是人类自有文化以来心理生活的重要内容。

至于社会认同。

是指他者对某一个体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的接纳和认可。

作为一个心理学术语,认同这一术语首先经由精神分析学家E·H·埃里克森(Eric·H·E rikson)在其著作《童年与社会》中最早提出,而后广为学界接受。

埃里克森认为,认同是贯穿一生的自我的心理社会的统一能力,它是在社会现实中不断地发展为有组织的自我的感觉和确信中培养起来的。

正是人的认同决定了他的生存感:“在人类生存的社会丛林中。

没有同一感也就没有生存感”。

[1]因此,寻求认同以获得自身的存在证明,就成为生命个体在其一生中的每个时期都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影片《追风筝的人》主要描写了主人公阿米尔的身份认同的缺失和他试图寻找的努力,着重描写了阿米尔自我身份认同的寻找与探索过程。

影片描写了阿米尔内心生活,他充满了躁动不安和怀疑、无奈的情绪,急欲冲破旧的观念,对封闭、僵化的传统秩序不满,但却没有明确的方向。

他具有青春期男子忧郁、苦闷、孤独和叛逆的情绪,这种情绪由于缺乏岁月沉淀后的反思,更像是一种青春期的宣泄。

美国学者埃里克森在论述他的认同理论时借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成果,把人生划分为八个阶段或周期。

[1]此时阿米尔应该处于埃里克森所说的认同的第五个阶段,既儿童期向成年期的过渡,其心理状态是认同对混乱。

青春期随着儿童期的结束而开始。

它要求从先天资质发展起来的适应感与社会角色认同。

这是一个自我发现和自我丧失同时兼具的时期。

在走向青春期认同的关键时期,主人公阿米尔失去了自己的母亲,他的母亲生他时难产而死,缺乏母爱的他渴望父爱。

可是。

天性懦弱的他无法成为父亲心目中那样铮铮铁骨的男子汉而被父亲所轻视。

这件事对他的心理影响很大。

但父亲的漠视丝毫不能抑制阿米尔对父爱的渴望,整个童年时代阿米尔都在苦苦追寻。

最让阿米尔难以忍受的是,父亲居然对仆人的儿子哈桑关爱有加。

有时甚至超越了对阿米尔的喜爱,甚至在哈桑过生日时父亲送给他礼物——一只风筝。

由此,阿米尔嫉恨哈桑,把他当作了争夺父爱的“假想敌”,阿米尔希望哈桑远离父亲的视线,竭力阻止父亲带他和哈桑一同出游。

这些成长的伤痕使阿米尔的心态长久地未能摆脱青春期成长的阴影,因此我们看到,影片中的阿米尔过于敏感自尊。

缺乏和外界正常交往的能力,不愿与人分享关爱,虽然在身体上已经长大成人。

但在心理上依然维持着对父亲的依恋,不愿独自去面对外面的世界。

他重要的精神痛苦即来源于人与人的无法沟通,人与世俗的抵牾,与父亲在感情上相疏离这种苦恼一直纠缠着他。

影片中的阿米尔充满了一种青春期的孤独情绪和迷惘心情的宣泄,他试图通过创作来确立与外界的关系,寻找真实的自己。

“人是从他与他人的关联中获得其最初的自我体验的,一旦他感到孤独,失去了对他人的依傍,他怕他就会失去这种作为一个自我而存在的体验。

人这种生物社会意义上的哺乳动物。

不仅在漫长的童年时代出于自己的安全需要而依赖于父母,他同样也需要从这些早期关系中获得他的自我意识。

这种自我意识,乃是他能够在生活中确立方位的基础。

”[2]应当说。

寻求认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心理需求,人正是在与他人的关联中获得自身存在的意义。

阿米尔不断地在寻求寄托,希望能从宗教信仰、文学艺术中获得自我认同或社会认同,进而获得心灵的安慰。

然而。

人际交往的困难及其不被父亲认可所产生的消沉和恐惧。

却始终笼罩着他的心灵,使他所希翼的认同难以达成。

而在成长过程中认同感的匮乏使阿米尔不可避免地出现焦虑的情绪,这种焦虑也同样反映在影片中。

二、寻找的焦虑及走向身份认同在一次盛大的冬季风筝大会上,阿米尔和哈桑取碍了第一名,按照当地习俗。

斗风筝者的最高荣誉在于追回那只被最后斗败的风筝,为了帮助阿米尔获取最后的胜利。

更为了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的承诺,哈桑不顾一切、奋力去追那只象征胜利的“蓝风筝”。

为了守护这个战利品,他却被不良少年阿塞夫和他的哥们儿强暴,虽然这一切都被躲在一旁的阿米尔看在眼里,但他没有勇气站出来阻止这一切,相反,怯懦的阿米尔选择了逃跑。

当他从哈桑的手中接过那只蓝风筝时,当他终于得到了父亲的赞许之时,罪恶感也包裹了他的心灵。

阿米尔无法原谅自己对哈桑的“背叛”,不敢面对哈桑那绝望而真诚的目光。

他制造了盗窃假象“诬陷”哈桑,逼走了哈桑,阿米尔从此陷入了罪恶和良心上的折磨,无法自拔,这成了他成长的梦魇。

加拿大哲学家查尔斯·泰勒(ChariesTayIor)在《自我的起源——现代认同的形成》中指出:“(认同)经常同时被人们用这样的句子表达:我是谁?但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一定不能只是给出名字和家系。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意味着一种对我们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东西的理解。

知道我是谁就是了解我立于何处。

自我的认同是由承诺和自我确认所规定的,这些承诺和自我确认提供了一种框架和视界,在这种框架和视界之中我能够在各种情景中尝试决定什么是善的,或有价值的。

或应当做的。

或者我支持或反对的。

换言之,它是这样一种视界,在其中,我能够采取一种立场。

”[3]阿米尔形象的意义在于,他不仅凸现了个人的现代处境,而且暗示了自救而不是他救的精神途径。

而他的自救过程是灵与肉的双重历险过程。

阿米尔通过救赎最终长大成人。

这时时逢苏联攻打阿富汗,阿米尔随父亲流亡美国,在那里他和父亲建立起了他们的家业,阿米尔也在美国找到了自己的终身伴侣。

后来,他的父亲病逝,这依然没能成为他走向认同的契机,然而,他的父亲的好友拉辛汉的一个从巴基斯坦打来的电话却打破了所有的平静。

他还告诉阿米尔。

叫他速到巴基斯坦见最后一面,并且告诉他:“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阿米尔开始了自己的漫长的自救之路。

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拉辛汉向他揭开了一个弥天大谎——哈桑居然是他的同父异母的兄弟,并且为了保护他家的房子而被塔利班杀害,留下了一个儿子索拉布,阿米尔决定面对自己的心魔。

勇敢地迈出了走向救赎之路的第一步,他要正视长久以来困扰自己的那些秘密。

找回那个被遗失在过去的自我。

他最终战胜了怯懦,九死一生,从塔利班手中搭救出了已沦为玩物的索拉布。

三、文化身份的困惑与认同《追风筝的人》影片中的主人公阿米尔的身份认同感的缺失及其寻找的过程其实也是阿富汗这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的认同与追随。

影片给我们描绘了一个饱满而丰富的阿富汗,还有同样饱满而丰富的穆斯林文化。

这部影片中反映了阿富汗人流亡他国的尴尬境遇,时逢苏联进攻阿富汗,当阿米尔离开自己原来居住的阿富汗而移居美国时,文化冲突和认同危机更加强烈了。

他开始受到双重文化的冲击。

一方面,美国社会文化的大熔炉特征不断地使他美国化,被赋予美国人的特点;另一方面,由于他从小生活在阿富汗,所以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对他仍然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得他在潜意识中存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穆斯林文化情结。

这种长期生活在文化夹缝中的处境,使阿米尔具有一种自我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同时,民族身份在他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

同样的,对于阿富汗这个饱受动乱、战乱之苦的国家来说,国家的命运如同被拽在他人手中的风筝,抑或是断线的风筝随风飘摇。

阿富汗尽管也充满了苦难、贫穷、战乱与歧视,但它曾经是和平而美丽的,并且正在向现代文明逐步演进。

只是这个过程被大国的铁蹄、被独裁者的淫威所打破了,就像一只被割断的风筝,从明朗的天空向下急坠。

但正如影片中所描述的一样,有一群勇敢执着的阿富汗人象哈桑、阿米尔、阿米尔的妻子索拉雅、阿米尔的父亲、拉辛汗等,仍然在追那只风筝,他们不仅期盼祖国的安宁,也在坚守着自己的文化与传统,因为这是放飞他们生命的长长丝线,这是他们的根。

四、“风筝”的文化隐喻性《追风筝的人》影片中巧妙、自然地贯穿了“风筝”这一具有文化隐喻性的意象,从而营造了浓郁的诗性氛围。

“风筝”作为一个核心意象象征着友情、亲情、正义、善良、诚实,以及勇敢、睿智等。

对“风筝”的追寻,亦即对美好人性的追索。

风筝,还是阿富汗这个国度的文化表征,从此种意义上说,“追风筝的人”隐喻着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追随。

[4]影片通过贯穿其中的风筝意象来隐喻了阿米尔的身份认同轨迹。

观众看到和感受到的。

只是那种弥散的氛围、美丽的风景、阳光般笑着的孩子和在高空盘旋的风筝竞技。

影片开头,当阿米尔正沉浸在发表了新书《灰烬季节》的快乐中时,电话铃声打破了他美国生活的平静。

这时他看见了金门公园上空,一只红色的风筝拖着一个长长的蓝色尾巴。

犹如一只眼睛怒视着旧金山。

风筝把主人公阿米尔拉进了苦涩的童年回忆之中,电影镜头自然从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切换到阿富汗的咯布尔。

天色阴沉,乌云密布。

一只红色的风筝和一只蓝色的风筝斗来斗去,相互打转,沾满玻璃屑的风筝线在冷光中闪闪发亮。

主人公阿米尔第一次追风筝是在他12岁那年。

在冬吕里的年度风筝大会上,在看到哈桑为自己去追风筝、遭遇到阿塞夫并且被“鸡奸”的时候,阿米尔选择了逃跑,当他和哈桑相遇时。

他从哈桑眼里看到的是真诚的奉献。

风筝失而复得,阿米尔未能追寻到理想中的“风筝”,却背负了沉重的罪孽,心灵遭受到严重的扭曲。

当阿米尔埋葬了他的父亲,这只红色的风筝又把他拉回到现实之中,他要回巴基斯坦去探望父亲的好友、生了重病的拉辛汗。

阿米尔第二次追风筝是在他即将进入不惑之年,这次面对的是索拉布——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哈桑的儿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