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化常识 古代官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考中者
举人 (孝廉)
第一名 解元
贡士
会元
状元
一甲
(鼎元)
三名
榜眼
探花
进士及第
二甲 若干名
进士出身
三甲 同进士出
若干名

校 夏代 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 周代

殷商时 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代
学 校
国 学
稷 下 学 宫
先秦
国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 设
后世的左右拾遗相当。
D.侍郎原来是指宫廷近侍,唐代成为六部尚书的副职;郎中原先是宫廷
侍卫,唐代是侍郎手下的高级官员。
【答案】B(军机处分设满、汉员,一般由亲王,满汉大学士、 各部尚书、侍郎、总督等官员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4.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课堂训练
A.节度使是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官员,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
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B.大司马是汉代最高一级武官,廷尉是它的副职。太尉是宋代最高一
级武官,《水浒传》中的高俅曾任此职、
C.参军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
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
D.都督是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
征 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辟 由中央或地方官署征聘,任以官职。 授予官职常见考点清单:
荐、 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1.多项列举要警惕。
举 任以官职。
2.“除”是授予,“察”推举。
拜 授予官职。
选 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授 除 任命,授职。
予 授 授给、给予官职。
官 赏 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职 封 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起 起用人任以官职。
察 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仕 做官。
仕宦 做官,任官职。
仕进 进身为官。
罢 罢 免去,解除官职。 免 绌、黜 废掉官职。 官 免 罢免。
罢、升官职常见考点清单: 1.迁字正常是“调动”,
升官用右迁,
职 夺 削除。
左迁用来把官贬。
升 升官。 擢 在原官上提拔。
巡抚
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 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知府 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 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令尹 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1.下列各项有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课堂训练
A.古代的爵位常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这些爵位除了同 姓王侯外,其余多是因为事功和世袭而封的。 B.“礼部”管理全国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国子监属于礼部管理的范畴。 C.古代职位中有一些逐步演化为虚衔,例如“太师”“太保” 等,没有具体职权,多表示皇族的信任和恩宠。 D.古代的御史原本是史官,后掌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御史有权弹劾皇帝的过失。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
——古代文化常识
备考策略①关注教材,注重基础常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②明确类别,建立知识框架
③做题积累,总结具体用法
④对比分析,注意模糊考点
(望,既望/守丧、夺情起复/吏部/改元、建元/迁)
答题策略 关注语境 要锁定该专有名词出现的区域,从语义相关处推断。
关注教材 遇到专有名词时,要尽量关联教材,链接教材语境。
调 动 官 职
徙 调 转 出 补
一般的调动官职。 变换官职。 调动官职。 京官外调。 补充空缺官职。
降调兼代常见考点清单: 1.“出”“入”相对是京城。 2.“领”兼任,“假”临时。

改任官职。
3、摄守行权署暂代
告老 官员年老。
解官 辞去官职。
请老 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
乞身 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
都尉 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节度使
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 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刺史 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太守 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都督
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 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3.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课堂训练
A.参知政事是宋代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
合称“宰执”。范仲淹曾任此职。
B.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一般是满族亲王、大学士、
尚书、侍郎兼任,汉人不能任职。
C.屈原曾经任楚国的左徒,左徒的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和
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 方科举考试
县试→府试→院试
院试 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 (童生试) 又叫入学考试。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
后来有时也称秀才为茂才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第一名称案首。
名称
时间
别称
乡试
子、卯、 午、 酉 年八 月
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答案】B,廷尉是掌管刑法狱讼,掌管各地上诉的最高司法官 员。
6.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课堂训练
A.我国古代用以封赐大臣的爵位共五等,分别为“公、侯、伯、子、男”,
一直沿用到清代。
B.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
辞 官
移疾 移病
“乞身”。 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
致仕 交还官职,即退休。
致政 指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解除政务职责,辞
官退休。
乞骸骨 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
辞官退休常见考点清单:
1.“致仕”有双解,辞官和退休。
2.“解官”是辞官,“解褐”与之反。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 往因时而异。
太学 内容都是“六艺”(礼、乐、 射、御、书、数)为主,
小学 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 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学校常见考点清单:
齐国的高等学1府.夏因商设周于,都校城序临庠淄。稷庠下序而倒得序名要记清。
战国时 期
2.六艺双解记李蟠,诗书礼易乐春秋。 当时的儒、法3、.稷墨下、学道宫、在阴齐阳国等,各三学任派祭都酒汇是集荀于卿此。,他们兴 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鲁)和荀子(赵)等
三公,是古代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秦朝设置,秦朝以后
三公
多为虚职。据说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 《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
礼》以为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 大将军 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
或是降职、革职及致仕之后被重新任用; “夺情”是指官员服丧期未满而应朝廷之召出而任职,
或指朝廷要员经皇帝特准,不必去职在家守制,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
7. 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课堂训练
A.御史大夫,秦汉时仅次于丞相的中央最高长官,主要职务为监察、执
法,兼掌重要文书图籍。晋以后,多不置。隋唐以后虽置,但与汉制不同。
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 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院试(即童生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 乡试 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 会试
科 举 考试内容:儒家经义
殿试
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当遇到陌生的文化知识词语时,不妨进行生活常态 关注生活
化、共识性话语的联想。
能追无尽景,始是登高人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
(一)学校与科举 3次 (二)山川与地理 4次 (三)天文与历法 0次 (四)政区与官职 15次 (五)节日与习俗 2次 (六)宗法与祭祀 10次 (七)礼仪与风俗 2次 (八)人名与称谓 11次 (九)文集与典籍 2次 (十)另类与其它 7次
2.陟罚相对要牢记, 破格提拔用“超”字。
拔 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提 迁 一般指提升。
升 陟 进用。
官 晋、进 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 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

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 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兼 兼任。
降 低 官 职

①降职。②降职并外放。
【答案】D,御史无权弹劾皇帝。
课堂训练
2.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即一切财政事宜, 其长官称尚书,下设副职称侍郎。 B.翰林院学士在唐代是皇帝的秘书、顾问,他们学识渊博,明 清时期长负责给皇帝讲学。 C.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职位,是秉承君主主旨综理全 国政务的人。有的朝代不设丞相职位。 D.刺史本是中央的官员,东汉以后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的 朝代称为太守、知州、知府、知县,藤子京曾任巴陵郡太守。 【答案】D 知县是管理县政的最高 ,职位低于知府。
放 窜 左迁
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放逐,贬官。 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
兼 代 官
左除/左降/左转 降职

出宰
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领 判 假 行 署 权
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 高位兼低职。 临时的,代理的。 代理官职。 代理、暂任。 暂代官职。
摄 暂代官职。

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守 代理官职。
B.知县为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仅管理一县行政,无权管理兵事。
C. 吏部,属六部之一,掌管文职官吏的任免、考绩、升降、调动、封勋
等事务。
D. 翰林院是中国古代以文学供奉宫廷的官署,随时准备给皇帝讲经论典
或作辞赋,或草拟诏令,或应和文章。
【答案】B.(“知”是主持的意思,唐代称佐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 宋初用中央官员知某县事,简称“知县”,有戍兵驻县,更兼管兵事。 明正式将“知县”用为一县长官的名称。清沿用不改。)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
教育与科举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 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 察举 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
良文学、茂才等
辟公府不就。”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 察1征.察举辟举征汉式孝辟代廉常选下见拔到考官上点吏,清制帝单度征:的府一辟种上形到下要辟官职。吏职。,任是。用中属央官吏署。的可高自级行官征僚聘或僚地属方,政任府以的官
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军机 大臣
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分设满、汉员, 一般由亲王,满汉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总督等官员兼任,称 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 臣”。
御史 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
太尉 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ຫໍສະໝຸດ Baidu
忧”,又称“丁艰”。一般子遭母丧称丁内艰,子遭父丧称丁外艰。
C.“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任用,回到原职。
D. 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名称为“三公”。但朝代不同、时
期不同,因而三公之官名称不同,职掌也不同。
【答案】C C.“起复”是指古时遭父母丧的官员守制尚未满期而应召任职,
直延续到 清末。
仆射 刑部 管司法刑狱
三省六部常见考点清单:
工部 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长官: 尚书
↓ (副) 侍郎
↓ 郎中 员外郎 主事
1.隋唐→清末
2.三省职能:中书决策,门下审,尚书六部管执行
3.六部长官要记清:尚书、侍郎与郎中
4.六部主事要分明:文官吏部武将兵;科举礼部屯田
工。 户部户口财税征;刑部司法定狱讼。
秋闱 秋试
会试
乡试次年春 季
礼闱 春闱
地点
主考官
京城和各 省贡 院(省城)
皇帝 委派
礼部主持,
京城贡院 皇帝任命
(礼部) 正、副总

发榜 桂榜
杏榜
殿试
会试同年春 季
御试 廷试 廷对
皇宫 (宫殿)
皇帝亲自 策问/委派 大臣主管
金榜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
连中三 元
续获得第一名,称“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
古代官职
中书省 决策 中书令→中书侍郎→中书舍人
三 省 六 部
隋唐时, 三省同为 最高政务 机构
六部制从 隋唐开始 实行,一
门下省 尚书省
审议 执行
侍中→门下侍郎→给事中
吏部
官吏(文官)的任免与考核 等
尚书令 户部 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 → 礼部 管典礼、科举、学校等
左 、 右 兵部 管军事( 武将)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