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2014年版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治疗观察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治疗观察作者:王海飞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06期【摘要】目的研究ATRA(维甲酸)+ATO(三氧化二砷)+小剂量HHT(高三尖杉酯碱)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20例APL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例,两组均进行诱导治疗和巩固治疗,研究组行ATRA+ATO+小剂量HHT治疗,行HA化疗,对照组行ATRA+ATO+DNR(柔红霉素)治疗,行DA化疗。
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研究组治疗费用(19209±4530)元及不良反应率6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ATRA+ATO+小剂量HHT治疗APL临床疗效显著,且治疗费用低廉,不良反应少,是高效、安全、经济的治疗方法,值得重视。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甲酸;三氧化二砷;高三尖杉酯碱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一种特殊类型(M3型),该病多发于中青年群体,据统计,中国APL发病率约高出西方国家10%,占同期世界APL发病率的18%左右。
维甲酸(ATRA)+三氧化二砷(ATO)+蒽环类药物联合疗法是当前APL的主要疗法,高三尖杉酯碱(HHT)是从粗榧属植物中提取的生物碱,能够有效分化、促凋亡白细胞。
作者现结合河南省安阳市安钢职工总医院临床应用ATRA+ATO+小剂量HHT治疗APL的临床实例,分析该种疗法的有效性,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资料选自本院2010~2012年间确诊并收治的APL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经MICM标准确诊疾病[1]。
男11例,女9例,年龄28~42岁,中位年龄38.9岁。
入选患者均无合并严重感染及脏器功能受损。
初诊时MICM监测结果显示, PML/RARa融合基因均呈阳性。
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0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 2 治疗方法1. 2. 1 诱导疗法每日口服ATRA 45 mg/m2;取10 mlATO注射液(0.1%)注入500 ml葡萄糖溶液(5%)中稀释后静脉滴注, 3 h/次,持续用药直至细胞形态学完全缓解(CR)。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国诊疗指南(2011年版)
mg/L;重新评估患者绝对QTc间期>500
ms。
d,间歇
d
5.诱导治疗期间,除非粒细胞缺乏患者感染,~般不推 荐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6.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的预防:诊断时为低/中 危组患者,应进行3次预防性鞘内治疗;诊断时为高危组或 复发患者,因发生CNSL的风险增加,对这些患者应进行6次 预防性鞘内治疗。 八、蒽环类药物化疗毒性 注意监测蒽环类药物累积毒性,尤其是高危和老年患 者。
72
ATO治疗。 (1)药物使用剂量(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适当调整):
ATRA 20 0.16 12 90 150
Illg・m~・d“口服至血液学完全缓解(CR);ATO
8~ 45~
mg・kg~・d“静脉滴注至血液学CR;1DA
mg・m~・d“静脉注射,第2、4、6或第8天;DNR mg・m~・d“静脉注射,第1—7天。
2年内每3个月采用PCR方法检测患者骨髓细胞的融 合基因。融合基因持续阴性者,继续维持治疗;融合基因转 阳性者,4周内复查。复查结果阴性者,继续维持治疗;确实 阳性者按复发处理。 五、治疗后患者随访 完成维持治疗后患者第1年建议每3—6个月进行融合 基因检测,第2年及以后检测间隔可渐变为6~12个月。融 合基因持续阴性者,继续观察;融合基因转阳性者,4周内复 查阴性者进入维持治疗阶段,复查阳性者按复发处理。 对于长期生存患者随访中应关注治疗药物(包括蒽环类 和砷剂)的长期毒性反应,包括心脏毒性和第二肿瘤等。 六、首次复发APL患者的治疗 一般采用砷剂±ATRA进行再诱导治疗。 1.达二次缓解(细胞形态学)者进行融合基因检测,融 合基冈阴性者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或砷剂巩固治疗(不适 合移植者)6个疗程。融合基因阳性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 移植或进入临床研究。 强烈建议二次缓解的患者行鞘内注射,以预防中枢神经 系统的侵犯。 2.再诱导未缓解者可加入临床研究,或行异基因造血干 细胞移植。 七、支持治疗 1.临床凝血功能障碍和明显出血:输注血小板维持
AML诊疗常规2014 (王少元组)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非M3)诊疗规范(2014版初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福建省血液病研究所急性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祖细胞来源的恶性克隆性血液系统疾病。
临床以感染、出血、贫血和髓外组织器官浸润为主要表现。
通常分为急性髓系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两大类。
1 病史与体检1.1 年龄;有无血液病史(主要指MDS、MPN等);是否治疗相关性(包括放疗、化疗);有无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主要指心、肝、肾功能)。
1.2贫血:重点询问有无面色苍白、疲乏、无力、活动后心悸、气促等(问诊注意上述临床表现的发生时间,有无进行性加重。
活动后心悸,气促严重程度可用患者平地步行的距离及爬楼梯的层数来衡量),体检注意睑结膜、甲床、口唇粘膜的苍白程度。
1.3 发热:重点询问发热的程度,热型,伴随症状(有无咳嗽、咳痰、腹痛、腹泻、尿频、尿急),体检重点在咽部(有无咽红、扁桃体肿大),肺部(有无干湿性啰音),腹部(压痛,反跳痛,肠鸣音),肛周等。
1.4出血:重点询问皮肤、口腔、鼻腔、消化道、泌尿道的出血情况,女性患者还需注意月经的量和天数,特别要注意患者有无头痛、恶心、呕吐等颅高压表现。
体检重点在皮肤、眼底、球结膜、口腔,如有颅高压表现要行神经系统检查。
1.5 白血病浸润表现:1.5.1 皮肤浸润:外观呈斑丘疹、结节状或肿块,色泽紫红,可多发而布及全身或少数几个散布于体表。
1.5.2 口腔牙龈改变:注意牙龈增生,严重者牙龈肿胀如海绵状,表面破溃出血。
1.5.3 肝、脾、淋巴结肿大:注意描述肝,脾肿大的程度,质感,有无触压痛,淋巴结肿大的范围,质感,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1.5.4骨关节痛骨关节痛易发生在肋骨、脊椎骨,或肢体长骨及肘、踝等大关节。
胸骨压痛是常见体征,有助于白血病诊断。
1.5.5 粒细胞肉瘤是原粒或原单核细胞组成的一种髓外肿瘤,又名绿色瘤,好发在眼眶、副鼻窦、胸璧、乳房、唾液腺、纵隔、神经、胃肠道和泌尿生殖系等处。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诱导治疗阶段不同辅助治疗方案的疗效比较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诱导治疗阶段不同辅助治疗方案的疗效比较李连文;刘北忠;陈建斌;姚仕菲;陈敏;赵毅;刘路;钟梁【摘要】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for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between different adjuvant therapy used in the induction treatment.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44 patients who newly diagnosed as APL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high risk group ( n=15 ) and low/moderate risk group ( n=29 ) , and were given a fold induction therapy of 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 and arsenic trioxide(ATO),then the two groups were divided intoanthracyclines(daunorubicin) alone group and anthracyclines combined with cytosine arabinoside group(DA group) according to the adjuvant therapy used in the induction treatment. The rate of completeresponse(CR),early-stage mortality,PLT count and coagulation function recovery at the end of chemotherapy, and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ere observed in each group. Results No early-stage death occurred in the 44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APL. In the low/moderate risk group or high risk group,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anthracyclines alone group and the DA group in the CR rate,increment rate of peripheral blood PLT count,recovery rate of coagulation function,peak of WBC, incidence rate of differentiation syndrome, infection rate, rate of abnormal liver function, or deterioration rate of coagulation function (all P>0. 05),however,the time to CR in the anthracyclines alone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in the DA group(P<0. 05). In thelow/moderate group,and the rate of grade 3-4 bone marrow suppression in the anthracyclines alone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DA group(P<0.05). Conclusion On the basis of fold induction therapy of ATRA and ATO,the adjuvant therapy of anthracyclines alone can achieve better efficacy compared to the DA therapy,and it can reduce the rate of grade 3-4 bone marrow suppression in the low/moderate risk patients.%目的比较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诱导治疗阶段不同辅助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APL初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高危组15例及中低危组29例,均接受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TO)双诱导治疗,再根据诱导治疗过程中采用的辅助治疗方案将每组分为单加蒽环类药物(柔红霉素)组和蒽环类药物与阿糖胞苷联用组(DA组).观察各组患者完全缓解(CR)率、早期死亡情况、化疗结束时PLT 及凝血功能的好转情况以及诱导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44名初治APL患者均无早期死亡.低中危组和高危组中,单加蒽环类药物组与DA组的CR率、外周血PLT水平回升率、凝血功能好转率、WBC峰值、分化综合征发生率、感染率、肝功异常率以及凝血象恶化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单加蒽环类药物组达CR所需时间明显短于DA组(P<0.05).低中危组中,单用蒽环类药物组3~4级骨髓抑制率低于DA组(P<0.05).结论在ATRA和ATO双诱导治疗的基础上,单用蒽环类药物进行辅助治疗较DA方案可获得更好的疗效,且可以降低低中危患者的3~4级骨髓抑制率.【期刊名称】《广西医学》【年(卷),期】2018(040)010【总页数】5页(P1121-1124,1144)【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阿糖胞苷;蒽环类;诱导治疗【作者】李连文;刘北忠;陈建斌;姚仕菲;陈敏;赵毅;刘路;钟梁【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检验医学科,重庆市 402160;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检验医学科,重庆市 402160;重庆医科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 400016;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重庆市 400016;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检验医学科,重庆市 402160;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检验医学科,重庆市 402160;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检验医学科,重庆市 402160;重庆医科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 400016;重庆医科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 40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57;R979.1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特殊类型,以外周血及骨髓中异常早幼粒细胞増多、凝血功能异常、出现特异性染色体易位[t(15;17)(q22;q21)]为特征。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pt课件
治疗模式
初治APL ↓ As2O3 +ATRA+CT ↓ HCR ↓ CT×2~3个疗程 ↓ As2O3 / \ ATRA—CT
}
3个月一周期 → ×5周期
ATRA/As2O3/chemotherapy triad
巩固治疗
巩固治疗目标和方案
• 目标:达MCR,90~99%患者PCR(-)
• 标准方案:含蒽环类药物的化疗方案,每
月1次×2-3个疗程。 • 蒽环类单药巩固有相同疗效 • ATRA与蒽环类药物联合似乎更有好处
危险分层治疗
复发预后因子
复发率:10%-15% 危险因子:高WBC计数
PLT 表达CD56 表达CD34或CD2 细胞形态变异型 PML/RAR类型 额外染色体异常影响不大 (在接受ATRA+CT)
儿童患者的治疗
• 儿童APL尽管高白细胞血症发生率较成人的 高(40%vs25%),但用标准方案治疗两 者的疗效相似CRR>90%,DFS>75%
• ATRA的用量可减至25mg/m2/d,以减少脑 假瘤(出现颅内高压症状)的发生
妊娠期APL患者的治疗
• 尽管潜在孕妇发生DIC和ATRA及化疗药物 导致胎儿畸形的危险,迄今为止的文献报 道,孕妇和胎儿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骨髓细胞形态学(包括细 胞形态学、细胞化学、组 织病理学)
典型APL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
• • • • • • • • 占成人AML 10-15% 85%患者白细胞明显减少 凝血异常 T(15,17)染色体异位 PML-RARα融合基因(典型) 对蒽环类药物非常敏感 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 砷剂可诱导细胞凋亡
初治单一化疗诱导凝血异常
APL 初治:80%出凝血异常 化疗:出凝血异常加重 •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输注有肯定疗效 尤在高WBC者(早期出血死亡) • 肝素 —— 疗效不肯定 • 抗纤溶、纤维蛋白原补充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8,39(3) : 179-183. DOI:10.3760/cma.j.issn.0253-2727.2018.03.00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绝大多数患者具有特异性染色体易位t(15;17)(q22;q12),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其蛋白产物导致细胞分化阻滞和凋亡不足,是APL发生的主要分子机制[1,2]。
APL易见于中青年人,平均发病年龄为44岁,APL占同期AML的10%~15%,发病率约0.23/10万[1]。
APL临床表现凶险,起病及诱导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出血和栓塞而引起死亡。
近三十年来,由于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砷剂的规范化临床应用,APL已成为基本不用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即可治愈的白血病[3,4]。
一、初诊患者入院评估1.病史和体检2.血液检查:血常规、血型,外周血涂片,生化,DIC相关指标检查,输血前有关传染性病原学检查。
3.骨髓检查:(1)细胞形态学和组织化学:以异常的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且细胞形态较一致,胞质中有大小不均的颗粒,常见呈柴梱状的Auer小体。
FAB 分型根据颗粒的大小将APL分为:①M3a(粗颗粒型);②M3b (细颗粒型);③M3c(微颗粒型):较少见,易与其他类型AML 混淆。
细胞化学:APL的典型特征表现为过氧化酶强阳性、非特异性酯酶强阳性且不被氟化钠抑制、碱性磷酸酶和糖原染色(PAS)呈阴性或弱阳性。
(2)免疫分型:免疫分型在APL诊断中起到辅助作用。
其典型表现:表达CD13、CD33、CD117和MPO,不表达或弱表达CD34、HLA-DR、CD11b、CD14、CD64、CD56。
少数表达CD56患者提示预后较差。
(3)细胞遗传学:典型APL表现为t(15;17)(q22;q12)。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专家共识
2. 高危组:(诱导前外周血白细胞WBC>10×109/L 血小板<40×109/L) (1)ATRA+ATO或口服砷剂(复方黄黛片) +DNR或IDA三诱导 (2)ATRA+DNR或IDA (3)ATRA+DNR或IDA±阿糖胞的患者: ATRA+ATO或口服砷剂(复方黄黛片)(双诱导 治疗) 药物使用剂量(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适当调整): ATRA: 20mg· m-2 · d-1口服至CR; ATO:0.16 mg· kg-1 · d-1静滴至CR(28-35天); 口服砷剂(复方黄黛片):60mg/kg· d口服至CR; IDA:8-12mg· m-2 · d-1静脉注射,第2、4、6或第8天; DNR:25-45mg· m-2 · d-1静脉注射,第2、4、6或第8 天;Ara-C 150mg· m-2 · d-1静脉注射,第1-7天 化疗起始时间: 低危组患者可于ATRA或双诱导治疗72h后开始,高 危组患者可考虑与ATRA或双诱导治疗同时进行。
四、APL CR患者的维持治疗,建议根据 危险分层进行治疗
(1)低/中危组: ATRA:20mg· m-2 · d-1×14d,间歇14天(第一个 月);ATO 0.16 mg· kg-1 · d-1或口服砷剂(复方黄 黛片)60mg/kg-1 · d×14d,间歇14天后同等剂量 14d(第2-3个月)或ATO 0.16 mg· kg-1 · d-1或口服 砷剂(复方黄黛片)60mg/kg-1 · d×28d(第2个 月);完成5个循环周期
(二)APL初始诱导失败患者的治疗 1. ATRA联合蒽环类药物失败者 ①ATO再诱导口服砷剂(复方黄黛片) 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2. ATRA+ATO口服砷剂(复方黄黛片)±蒽环类 药物失败者 ①临床研究 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一、前言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也称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3,约占儿童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5%-10虬以严重出血倾向和早期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为显著临床特征,多数病例具有特定非随机性染色体易位和融合基因,如t (15; 17)(q22;q21)及PML-RARa融合基因。
APL既往病死率很高,预后凶险,但由于采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 ATRA)等诱导分化治疗并结合联合化疗,APL的预后也得到显著改观,长期无病生存率已达80%以上,成为预后最好的一种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亚型。
为规范我省儿童新发APL的诊断和治疗,特制定本诊疗指南,供我省儿童白血病定点医疗机构参考。
二、诊断依据1.临床表现:除发热、贫血和肝脾淋巴肿大外,APL临床上往往具有显著的出血倾向,表现为皮肤出血点及瘀斑,甚至因早期合并DIC而发生严重的腔道器官出血甚至颅内出血,危及患儿生命。
2.血液常规检查:可出现不同程度Hb降低和血小板减少, WBC计数多增高,但也可正常或降低。
有时可查见异常早幼粒细胞。
3.凝血功能检查:APL患儿往往具有凝血功能异常,如PTXX、APTTXX. FIB降低;D-二聚体及FDP增高,结合血小板计数降低,提示存在DIC。
4.骨髓穿刺涂片检查和细胞化学染色:骨髓增生明显或极度活跃,以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25%)。
根据异常早幼粒细胞胞浆嗜天青颗粒的粗细,分为粗颗粒型(M3a)和细颗粒型(M3b)两种亚型。
白血病细胞髓过氧化酶染色呈强阳性。
5.免疫分型检查:表达髓系抗原,如CD13+, CD33+和MPO+ 等。
6.细胞遗传学异常和融合基因检测:APL患者t(15;17)(q22;q21)染色体易位为本病特异性染色体结构异常,占90%以上,导致形成PML-RARa融合基因。
我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2015版]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2014年版)中华血液学杂志2014-05-25发表评论分享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e leukemia,APL)是一种有着特异基因与染色体核型改变的特殊类型急性白血病。
临床表现凶险,起病及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出血和栓塞而引起死亡。
近二十年来,由于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砷剂的临床应用,APL已成为可以治愈的白血病之一。
APL易见于中青年人,平均发病年龄为39 岁,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国外APL发病率占同期白血病的5.0%~23.8%,占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6.2%~40.2%。
国内多位学者报道发病率占同期急性白血病的3.3%~21.2%。
第一部分初诊患者入院检查、诊断一、病史采集及重要体征1. 年龄。
2. 此前有无血液病史(主要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等)。
3. 是否为治疗相关性(包括放疗、化疗)。
4. 有无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主要指心、肝、肾功能)。
二、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的目的是为明确诊断、治疗方案选择、疗效分析、预后分析和复发预测提供依据。
1. 血常规、血生化和出凝血检查:(1)血常规:WBC、HGB、PLT和白细胞分类的检测对于诊断和预后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2)血生化:常规生化电解质、肝肾功能。
(3)出凝血检查:由于APL 极易发生出血,因此需要检测出凝血指标,如纤维蛋白原定量(F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3P试验及D-二聚体。
(4)血液、指(趾)甲和(或)毛发砷含量测定(不是必须项目)。
2. 骨髓细胞形态学:(1)细胞形态学:以异常的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比例>0.300 即可诊断APL),且细胞形态较一致, 胞质中有大小不均的颗粒,常见呈柴梱状的Auer 小体。
FAB分类根据颗粒的大小将APL 分为:①M3a(粗颗粒型):颗粒粗大,密集或融合染深紫色,可掩盖核周围甚至整个胞核;②M3b(细颗粒型):胞质中嗜苯胺蓝颗粒密集而细小,核扭曲、折叠或分叶,易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混淆;③M3c(微颗粒型):少见,易与其他类型AML混淆。
APL 2014方案治疗PML-RARα阳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l672-9463.2020.0&009•临床经验•APL2014方案治疗PML-RARa阳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疗效朱莹莹郭明发宋丽丽管玉洁刘炜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约占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的5%~ 7%叫该病发生的主要分子机制是特异性的染色体异位t(15;17)(q22;ql2),形成PML-RARa融合基因,其编码的蛋白产物引起细胞凋亡不足和分化受阻a】。
过去,APL被认为是最凶险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早期死亡率极高、预后极差。
我国是最早将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神(ATO)用于APL治疗的国家,开启了APL治疗史上的新篇章。
现在,APL已成为基本可治愈的白血病。
本研究就近5年采用《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2014年版)沪中的诊治方案治疗儿童APL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价,为APL患儿的治疗及进_步研究提磐考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6月-2018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初治APL患儿38例,除1例男性患儿未开始正规治疗即在入院第2天因DIC、颅内出血死亡外,余37例均给予APL2014方案治疗。
依据方案危险度分层,37例APL患儿中,低危组8例,中危组16例,高危组13例。
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儿家长均知情同意并签字。
1.2疗效评估血液学缓解(HCR)定义为临床无白血病浸润的症状及体征,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M1.5x109/L和血小板计数M100x且外周血作者单位:450018河南郑州,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朱莹莹、宋丽丽、管玉洁、刘炜);河南省小儿血液医学重点实验室(郭明发)通讯作者:刘炜,E-mail:*************************不存在原幼细胞,骨髓原始细胞W0.05;分子学缓解(MCR)为病初阳性的PML-RARa融合基因转为阴性叫复发:包括髓内复发(骨髓原始细胞30.05)和(或)髓外复发(骨髓以外的其他脏器或组织发现白血病浸润的证据)。
最新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低中危组)中医诊疗方案
最新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低中危组)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西医诊断标准参考《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四版)[1]、《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2014年)》[2]拟定。
1.具有典型的APL细胞形态学表现,骨髓中以异常的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比例>30%),且细胞形态较一致,胞质中有大小不均的颗粒,常见呈柴梱状的Auer小体。
2.根据颗粒大小可分为:M3a(粗颗粒型)、M3b(细颗粒型)、M3c(微颗粒型)。
3.过氧化物酶强阳性。
细胞遗传学检查t(15;17)阳性或分子生物学检查PML/RAR融合基因或其变异型阳性。
4.低/中危组为诱导治疗前患者外周血WBC≤10×109/L。
(二)证候诊断本病主要是辨病施治。
在治疗并发症或合并症时,需要进行辨证分型。
二、治疗方法(一)抗白血病治疗[3-7]1.诱导治疗(1)治疗方案:诱导治疗前外周血WBC≤10×109/L,(低危组:PLT>40×109/L,中危组:PLT≤40×109/L)。
方案包括(具体药物剂量根据患者情况适当调整):①口服雄黄制剂+ATRA20 mg·m-2 ·d-1双诱导治疗,至完全缓解(CR);②亚砷酸0.16mg·kg-1 ·d-1静脉滴注+ATRA20 mg·m-2 ·d-1双诱导治疗,至CR。
治疗过程中若白细胞大于10×109/L时可以加用羟基脲控制白细胞。
双诱导72小时后,可根据治疗过程中白细胞数量变化酌情加用蒽环类药物(IDA:8~12 mg·m-2 ·d-1静脉注射,第2、4、6 或第8 天;DNR:25~45 mg·m-2 ·d-1静脉注射,第2、4、6 或第8天)。
药物使用剂量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适当调整。
(2)诱导阶段评估:骨髓评价一般在第4~6周、血细胞计数恢复后进行,分子学反应一般在巩固2个疗程后判断。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规(年版)一、概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占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
的临床表现与相同,但出血倾向明显,常以严重出血的弥散性血管凝血(, )为首发表现,起病可十分凶险,导致早期死亡。
以往预后很差,主要是由于化疗后细胞促凝血颗粒释放、形成弥散性血管凝血,导致患儿严重出血而死亡。
近年来采用全反式维甲酸(, )联合砷剂诱导分化治疗后,的预后得到极大改善,近年来年无病生存率达以上。
二、本规适用围本规适用于α阳性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三、诊断(一)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骨髓造血衰竭的临床表现:贫血、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贫血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和纳差;粒细胞减少表现为发热、感染;血小板减少可出现皮肤瘀点瘀斑、鼻衄和牙龈出血。
()白血病细胞浸润脏器:常合并严重的出血和,早期死亡风险高。
此外,可有骨痛、肝脾肿大、中枢神经系统等受累如表现为面神经瘫痪。
. 体征:发热、皮肤粘膜苍白、皮肤粘膜出血点及瘀斑、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胸骨压痛等。
(二)实验室诊断基本标准根据诊断标准,常有典型的形态学特征以及特征性的融合基因α。
偶有形态学不典型但同样具有α的病例同样可以诊断。
(三)实验室必需完善检查. 血常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呈不同程度降低。
白细胞大多增高,也可正常或减低。
外周血片可以找到异常早幼粒细胞。
血小板常降低。
外周血白细胞数高、血小板降低明显者更易发生,合并严重出血。
. 凝血功能病人一般都存在凝血功能异常。
确诊或疑诊时应及时检查凝血功能,以便及早预防治疗严重出血。
凝血异常表现为:延长,延长,降低;二聚体及增高,结合血小板降低,提示存在。
. 骨髓表现()形态学():骨髓以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细胞胞浆中含嗜天青颗粒。
()免疫分型():白血病免疫分型,至少应该包括以下所有抗体,并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必要抗体,免疫表型分析明确为髓系白血病。
①系:、、、μ、、、、、②系:、、、、、、、αβ、γδ、③髓系:、、、、、、、、、、、④其它:、、、()细胞遗传学() 及分子生物学( )检查:以特异的染色体易位()()为特征,易位使的基因和的α基因形成α融合基因,α融合基因不但是的分子遗传学标志也是发病的分子基础。
国内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指南解读(全文)
国内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指南解读(全文)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年龄调整后的年发病率为0.23/10万,中位年龄为44岁,比其他类型的白血病中位发病年龄早[1]。
与其他类型白血病不同的是,APL可以在各个年龄组中发病[2],年轻患者的治愈率高于年长患者[3]。
APL主要表现为以血小板数降低和凝血紊乱为主的出血,典型体征为皮肤黏膜出血。
早在1949年,法国血液病学家首先描述了某些类型白血病会有严重的出血综合征。
1957年,Hillstad从临床和形态学角度命名了该病。
由法、美、英协作组(FAB)分型的M3转变为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的APL。
在没有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TO)治疗前,APL是最凶险的急性髓系白血病。
我国最早将ATRA和ATO用于APL的治疗,但目前国际上与国内的治疗方案不统一,关于哪种治疗方案长期生存率更高、治疗相关死亡率更低、患者长期生存质量更好、是否长时间应用ATO会有砷剂重金属残留,目前国内外APL的治疗指南仍有一定差异,涉及APL的指南主要有中华医学会2014年版[4]、欧洲临床肿瘤学会(ESMO)2013年版[5]及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的指南[4]。
我们主要以我国APL指南为基础,对国内外指南进行分析解读,以探讨APL的规范诊疗。
1 APL的实验室检查1.1 血常规诱导治疗时NCCN指南推荐血小板数维持在50×109/L,但临床很难达到;ESMO指南推荐诱导治疗时血小板数维持在(30~ 50)×109/L。
对于血常规的检测频率,NCCN指南推荐诱导化疗期间每天检测,除非白细胞数恢复至0.5×109/L以上后可隔天查1次。
缓解后化疗期间血常规检测2次/周。
诱导治疗时不推荐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以免增加诱导分化综合征的风险。
巩固治疗过程中,G-CSF对于长期生存率是否有影响目前尚鲜见循证医学证据。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一种严重的血液病,通常表现为血小板减少、潜在出血和凝血障碍等病症。
该疾病的早期治疗非常重要,而且需要通过综合治疗方案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在以下的文章中,将详细介绍APL的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1. 化疗:化疗是APL的首要治疗方法。
综合治疗方案中通常包含了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烷化剂(如阿糖胞苷)等。
ATRA可以通过促进白细胞分化来抑制APL细胞的生长。
烷化剂则可以诱导APL细胞的凋亡。
此外,常配合靶向治疗药物,如阿那曲唑(Arsenic trioxide,ATO)能够进一步增加治愈概率。
2. 阿糖胞苷和三氟嘧啶:这些烷化剂被广泛应用于APL的化疗中。
他们通过插入DNA链中,阻断细胞分裂,引起癌细胞凋亡。
3. 全反式维甲酸(ATRA):ATRA是APL的标准治疗药物。
它通过促进病变幼稚形态的细胞分化,抑制了白血病细胞的生长。
通常与其它药物如化疗疗法结合使用,提高治疗效果。
4. 靶向治疗药物:除了传统的化疗药物,靶向治疗药物也被应用于APL的治疗中。
其中一种广泛使用的药物是阿那曲唑(ATO)。
ATO能够针对特定的白血病细胞,引起其凋亡,并且有较低的毒副作用。
5. 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复发或高危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重要的治疗选择。
通过将健康的造血干细胞移植至患者体内,可以重建患者的免疫系统,并有效控制癌细胞的复发。
选择合适的供者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可以选择同胞供者或无关供者。
6. 支持疗法:APL患者通常会伴有严重的血小板减少,这可能导致出血的风险增加。
因此,血小板输注成为支持疗法的主要方法之一。
此外,对于伴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患者,静脉应用血小板块因子或凝血因子可能是必要的。
这些治疗方法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治疗的。
主要基于化疗和细胞凋亡的治疗手段,可以有效地控制APL的发展,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2014年版)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4-05-25发表评论分享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e leukemia,APL)是一种有着特异基因与染色体核型改变的特殊类型急性白血病。
临床表现凶险,起病及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出血和栓塞而引起死亡。
近二十年来,由于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砷剂的临床应用,APL已成为可以治愈的白血病之一。
APL易见于中青年人,平均发病年龄为39 岁,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国外APL 发病率占同期白血病的5.0%~23.8%,占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6.2%~40.2%。
国内多位学者报道发病率占同期急性白血病的3.3%~21.2%。
第一部分初诊患者入院检查、诊断一、病史采集及重要体征1. 年龄。
2. 此前有无血液病史(主要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等)。
3. 是否为治疗相关性(包括放疗、化疗)。
4. 有无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主要指心、肝、肾功能)。
二、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的目的是为明确诊断、治疗方案选择、疗效分析、预后分析和复发预测提供依据。
1. 血常规、血生化和出凝血检查:(1)血常规:WBC、HGB、PLT和白细胞分类的检测对于诊断和预后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2)血生化:常规生化电解质、肝肾功能。
(3)出凝血检查:由于APL 极易发生出血,因此需要检测出凝血指标,如纤维蛋白原定量(F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3P试验及D-二聚体。
(4)血液、指(趾)甲和(或)毛发砷含量测定(不是必须项目)。
2. 骨髓细胞形态学:(1)细胞形态学:以异常的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比例>0.300 即可诊断APL),且细胞形态较一致, 胞质中有大小不均的颗粒,常见呈柴梱状的Auer 小体。
FAB分类根据颗粒的大小将APL 分为:①M3a(粗颗粒型):颗粒粗大,密集或融合染深紫色,可掩盖核周围甚至整个胞核;②M3b(细颗粒型):胞质中嗜苯胺蓝颗粒密集而细小,核扭曲、折叠或分叶,易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混淆;③M3c(微颗粒型):少见,易与其他类型AML混淆。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
游建华;付亚凯;沈杨
【期刊名称】《临床荟萃》
【年(卷),期】2014(29)10
【摘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一种特殊亚型.全反式维甲酸(ATRA)的应用使其从一种高度凶险的疾病转变成为一种高度可治愈的疾病.三氧化二砷(ATO)在治疗复发难治性APL取得成功后,也逐渐被引入APL的一线诱导治疗.危险度分层治疗的提出、口服砷剂的使用进一步提高了APL的疗效.本文就APL的治疗现状及其最新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总页数】4页(P1104-1107)
【作者】游建华;付亚凯;沈杨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上海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上海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上海200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3.71
【相关文献】
1.三联序贯治疗乳腺癌治疗相关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例 [J], 李晓青;黄仁魏;林东军;肖若芝;刘加军;李旭东;何易;方志刚
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诱导治疗阶段不同辅助治疗方案的疗效比较 [J], 李连文;
刘北忠;陈建斌;姚仕菲;陈敏;赵毅;刘路;钟梁
3.维A酸与复方黄黛片联合化学治疗用于治疗相关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分析——附6例报告 [J], 郭明;薛华;化罗明;郝淑香;韩颖
4.应用诱导缓解及干细胞疗法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策略特点 [J], 成玉斌;黄世林;向阳;陈楠楠;孙锋
5.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高缓解率与长期生存治疗方案的研究 [J], 黄世林;向阳;王晓波;郭爱霞;魏艾红;孙淑君;成玉斌;张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路径
初治APL临床路径一、初治APL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标准住院日为40天内。
(二)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C92.4,M9866/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疾病编码,行诱导分化治疗。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三)明确诊断及入院常规检查需3-5天(指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血型、输血前检查;(3)胸片、心电图、腹部B超、眼底检查。
2.发热或疑有感染者可选择:病原微生物培养、影像学检查。
3.骨髓检查(形态学包括组化)、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白血病相关基因(PML/RAR及其变异型)检测。
(四)化疗前准备。
1.建议对发热患者立即进行病原微生物培养并使用抗菌药物,可选用头孢类(或青霉素类)±氨基糖甙类抗炎治疗,3天后发热不缓解者,可考虑更换碳青酶烯类和/或糖肽类和/或抗真菌治疗;有明确脏器感染患者应根据感染部位及病原微生物培养结果选用相应抗菌药物。
2.对于Hb﹤80g/L,PLT﹤30×109/L或有活动性出血的患者,分别输浓缩红细胞和单采血小板;若存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倾向时,当PLT﹤50×109/L即应输注单采血小板。
有心功能不全者可放宽输血指征。
3.对于有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输注相应血液制品。
纤维蛋白原﹤1.5g/L时,输注新鲜血浆或浓缩纤维蛋白原。
(五)化疗开始于诊断第1天。
(六)化疗方案。
1.诱导治疗:可选用下列方案之一进行治疗(1)ATRA方案:ATRA 25-45mg·m-2·d-1×28-40d。
(2)ATRA + DNR方案:ATRA 25-45mg·m-2·d-1×28-40d,DNR 在ATRA治疗后第4天开始,最大量可达135mg·m-2,至少拆分为3天给予。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展开全文【声明】公众号发布指南/共识仅作为学术传播,不涉及任何商业营销,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8年3月第39卷第3期制定者: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绝大多数患者具有特异性染色体易位t(15;17)(q22;q12),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其蛋白产物导致细胞分化阻滞和凋亡不足,是APL发生的主要分子机制。
APL易见于中青年人,平均发病年龄为44岁,APL占同期AML的10%~15%,发病率约0.23/10万。
APL临床表现凶险,起病及诱导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出血和栓塞而引起死亡。
近三十年来,由于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砷剂的规范化临床应用,APL已成为基本不用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即可治愈的白血病。
【第一部分】初诊患者入院评估1.病史和体检2.血液检查:血常规、血型,外周血涂片,生化,DIC相关指标检查,输血前有关传染性病原学检查。
3.骨髓检查:(1)细胞形态学和组织化学:以异常的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且细胞形态较一致,胞质中有大小不均的颗粒,常见呈柴梱状的Auer小体。
【小编补充】以下为柴捆细胞,来自@王霄霞_血液学检验教师新浪微博:FAB分类根据颗粒的大小将APL分为:①M3a(粗颗粒型);(小编补充:如下图 [1])M3b(细颗粒型):(小编补充:如下图 [1]);M3c(微颗粒型):少见,易与其他类型AML混淆(小编补充:如下图 [1])。
细胞化学:APL的细胞化学具有典型特征,表现为过氧化酶强阳性,(小编补充:如下图 [1])非特异性酯酶强阳性,且不被氟化钠抑制,碱性磷酸酶和糖原染色(PAS)呈阴性或弱阳性。
【小编注】实际上,FAB并没有M3a、M3b和M3c的分法,只有M3和M3 variant的分法[2-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4-05-25发表评论分享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e leukemia,APL)就是一种有着特异基因与染色体核型改变的特殊类型急性白血病。
临床表现凶险,起病及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出血与栓塞而引起死亡。
近二十年来,由于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砷剂的临床应用,APL已成为可以治愈的白血病之一。
APL易见于中青年人,平均发病年龄为39 岁,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国外APL发病率占同期白血病的5、0%~23、8%,占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6、2%~40、2%。
国内多位学者报道发病率占同期急性白血病的3、3%~21、2%。
第一部分初诊患者入院检查、诊断一、病史采集及重要体征1、年龄。
2、此前有无血液病史(主要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等)。
3、就是否为治疗相关性(包括放疗、化疗)。
4、有无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主要指心、肝、肾功能)。
二、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的目的就是为明确诊断、治疗方案选择、疗效分析、预后分析与复发预测提供依据。
1、血常规、血生化与出凝血检查:(1)血常规:WBC、HGB、PLT与白细胞分类的检测对于诊断与预后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2)血生化:常规生化电解质、肝肾功能。
(3)出凝血检查:由于APL 极易发生出血,因此需要检测出凝血指标,如纤维蛋白原定量(F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3P试验及D-二聚体。
(4)血液、指(趾)甲与(或)毛发砷含量测定(不就是必须项目)。
2、骨髓细胞形态学:(1)细胞形态学:以异常的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比例>0、300 即可诊断APL),且细胞形态较一致, 胞质中有大小不均的颗粒,常见呈柴梱状的Auer 小体。
FAB分类根据颗粒的大小将APL 分为:①M3a(粗颗粒型):颗粒粗大,密集或融合染深紫色,可掩盖核周围甚至整个胞核;②M3b(细颗粒型):胞质中嗜苯胺蓝颗粒密集而细小,核扭曲、折叠或分叶,易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混淆;③M3c(微颗粒型):少见,易与其她类型AML混淆。
(2)细胞化学:APL的细胞化学具有典型特征,表现为过氧化酶强阳性,非特异性酯酶强阳性,且不被氟化钠抑制,碱性磷酸酶与糖原染色(PAS)呈阴性或弱阳性。
(3)组织病理学:对于高凝状态下的APL患者可通过骨髓活检,在HE染色与组织化学染色下诊断。
3、细胞遗传学:包括常规染色体与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
二种技术可检测约90%典型的t(15;17)与约5%不典型易位,如t(11;17)、t(5;17)、15q24 异常与17q21等。
5%的APL患者核型正常。
常规染色体检测还可发现除t(15;17)以外的染色体异常。
FISH可快速报告,利于尽早靶向治疗。
4、免疫分型:多参数流式细胞仪(MPFC)检测,典型的APL 表达CD13、CD33、CD117 与MPO,不表达或弱表达CD3、CD7、CD14、CD64、HLA-DR、CD34、CD56。
部分治疗后与复发的患者部分免疫表型发生改变,如CD2、CD34 与CD56 等。
由于MPFC检测快速、特异、敏感,其可与实时定量PCR(RQ-PCR)检测结合用于APL 患者的诊断与微小残留病(MRD)的检测。
5、分子生物学:(1)PML-RARα融合基因:RQ-PCR 可检出99% APL 患者的PML- RARα 融合基因,APL 患者99% 存在着PML-RARα融合基因,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就是诊断APL的最特异、敏感的方法之一,也就是APL 治疗方案选择、疗效分析、预后分析与复发预测最可靠的指标。
但仍有1%的APL患者可出现假阴性。
(2)基因突变:部分APL患者可伴有FLT3-ITD突变。
三、诊断具有典型的APL 细胞形态学表现,细胞遗传学检查t(15;17)阳性或分子生物学检查PML-RARα阳性者为典型APL ( 非典型APL 显示为少见的PLZF- RARα、NuMA-RARα、NPM-RARα、Stat5b-RARα、F1P1L1-RARα、PRKAR1A-RARα、BCOR-RARα等分子改变)。
第二部分APL的治疗一、诱导治疗诱导治疗按危险度(WBC、PLT)分层。
1、低/中危组:诱导治疗前外周血WBC≤10×109/L,低危组:PLT>40×109/L,中危组:PLT≤40×109/L。
方案包括①ATRA + 柔红霉素(DNR)或去甲氧柔红霉素(IDA);②ATRA+亚砷酸或口服砷剂+蒽环类药物;③ATRA+亚砷酸或口服砷剂双诱导治疗。
2、高危组:诱导前外周血WBC>10×109/L。
方案包括①ATRA+亚砷酸或口服砷剂+蒽环类药物;②ATRA+蒽环类药物;③ATRA+蒽环类药物±阿糖胞苷(Ara-C)。
3、药物使用剂量(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适当调整):ATRA:20 mg•m-2 •d-1口服至完全缓解(CR);亚砷酸:0、16mg•kg-1 •d-1 静脉滴注(静滴)至CR(28~35 d);口服砷剂:60 mg•kg-1 •d-1口服至CR;IDA:8~12 mg•m-2 •d-1静脉注射,第2、4、6 或第8 天;DNR:25~45 mg•m-2 •d-1静脉注射,第2、4、6 或第8 天;Ara-C 150 mg•m-2 •d-1静脉注射,第1~7 天。
化疗起始时间:低危组患者可于ATRA或双诱导治疗72 h 后开始,高危组患者可考虑与ATRA或双诱导治疗同时进行。
4、诱导阶段评估:ATRA的诱导分化作用可以维持较长时间,在诱导治疗后较早行骨髓评价可能不能反映实际情况。
因此,骨髓评价一般在第4~6 周、血细胞计数恢复后进行,此时,细胞遗传学一般正常。
分子学反应一般在巩固2个疗程后判断。
二、APL初始诱导治疗失败患者的治疗1、ATRA联合蒽环类药物失败者:①亚砷酸或口服砷剂再诱导;②临床研究;③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2、ATRA+亚砷酸或口服砷剂±蒽环类药物失败者:①临床研究;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三、APL缓解后巩固治疗建议根据危险分层进行治疗。
(一)ATRA联合蒽环类药物达到CR者1、低/中危组:ATRA+蒽环类药物×3 d,共2 个疗程。
2、高危组:(1)ATRA + 亚砷酸+ 蒽环类药物× 3 d + Ara- C 150mg•m-2 •d-1×7 d ,共2~4个疗程。
(2)ATRA+高三尖杉酯碱(HHT)2 mg•m-2 •d-1×3 d+Ara-C 1 g/m2每12 h 1 次×3 d,1~2个疗程。
以上方案ATRA用法为20 mg•m-2 •d-1×14 d。
(二)ATRA+亚砷酸或口服砷剂达到CR者1、ATRA+ 亚砷酸× 28 d,共巩固治疗6~8 个疗程或ATRA+亚砷酸×14 d,共巩固治疗12~16个疗程。
2、以蒽环类为主的化疗:蒽环类药物×3 d+Ara-C 100mg•m-2 •d-1×5 d ,共3 个疗程(备注:以ATRA+口服砷剂达到CR者的缓解后巩固治疗,依据J Clin Oncol 2013 年发表的中国多中心临床研究)。
3、亚砷酸0、15 mg•kg-1 •d-1,每周5 d,共4 周,间隔4 周,共4 个循环周期,ATRA 45 mg•m-2 •d-1,共14 d,间隔14 d,共7 个循环周期,结束治疗(备注:ATRA+亚砷酸达到CR者的缓解后巩固治疗,依据N Engl J Med 2013,Lo-Coco F,etal)。
巩固治疗结束后进行患者骨髓细胞融合基因的定性或定量PCR 检测。
融合基因阴性者进入维持治疗;融合基因阳性者4 周内复查,复查阴性者进入维持治疗,复查阳性者按复发处理。
四、APL 化疗方案CR患者的维持治疗建议根据危险分层进行治疗。
1、低/中危组:①ATRA:20 mg•m-2 •d-1×14 d,间歇14 d(第1 个月);亚砷酸0、16 mg•kg-1 •d-1×14 d,间歇14 d 后同等剂量再用14 d(第2~3 个月)或亚砷酸0、16 mg•kg-1 •d-1×28 d(第2 个月);完成5 个循环周期。
②ATRA:20 mg•m-2 •d-1×14 d,间歇14 d(第1 个月);口服砷剂60 mg•kg-1 •d-1×14 d,间歇14 d 后同等剂量再用14 d(第2~3 个月);完成8 个循环周期(2 年)(备注:以口服砷剂达到CR的APL患者,需用3 个疗程的蒽环类药物进行巩固维持治疗。
请参照J Clin Oncol2013年发表的中国多中心临床研究)。
2、高危组:①ATRA:20 mg•m-2 •d-1×14 d,间歇14 d(第1 个月);亚砷酸0、16 mg•kg-1 •d-1×14 d,间歇14 d 后同等剂量再用14 d(第2~3 个月)或亚砷酸0、16 mg•kg-1 •d-1×28 d(第2 个月);甲氨蝶呤(MTX)15 mg/m2 ,每周1 次,共4 次或6-巯基嘌呤(6-MP)50 mg•m-2 •d-1 共2~4 周(第3 个月);完成5 个循环周期。
②ATRA:20 mg•m-2 •d-1×14 d,间歇14 d(第1 个月);口服砷剂60 mg•kg-1 •d-1×14 d,间歇14 d 后同等剂量再用14 d(第2~3个月);完成8 个循环周期(2 年)(备注:以口服砷剂达到CR的APL患者,需用3 个疗程的蒽环类药物进行巩固维持治疗。
请参照J Clin Oncol 2013 年发表的中国多中心临床研究)。
2 年内每3 个月应用PCR检测融合基因,融合基因持续阴性者继续维持治疗,融合基因阳性者4 周内复查,复查阴性者继续维持治疗,确实阳性者按复发处理。
五、治疗后患者随访完成维持治疗后患者第1 年建议每3~6 个月进行1 次融合基因检测,第2 年以后间隔6~12 个月检测。
融合基因持续阴性者,继续观察;融合基因阳性者,4 周内复查阴性者进入维持治疗阶段,复查阳性者按复发处理。
对于长期生存患者随访中应关注治疗药物(包括蒽环类与砷剂)的长期毒性,包括心脏毒性与继发性第二肿瘤等。
六、首次复发APL患者的治疗一般采用亚砷酸±ATRA进行再次诱导治疗。
诱导缓解后必须进行鞘内注射,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