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语言中“红色”(Red)的词汇联想重合与碰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英语言中“红色”(Red)的词汇联想重合与碰撞

作者:何笑荧宫丽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4年第06期

摘要:立足详尽语料,从语言本身的因素和语言以外的因素(如民族因素和习俗因素)出发,发现“红色”这一颜色词在汉英文化中存在词汇联想重合与碰撞。通过对比研究,可以揭示“红色”(red)一词在联想意义中所积淀的民族文化心理、汉英两种语言间的相互渗透、影响及碰撞。

关键词:红色(red)词汇联想重合词汇联想碰撞

一、引言

颜色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人们可以找到任何颜色的载体,通过对载体的感觉和联想,将抽象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概念映射到具体的颜色词上。如提到喜事时,中国人会习惯性地联想到红色。

人类的视觉系统生理上并无区别,对颜色的感知能力应该也没区别,因此对“红色(red)”这一颜色词的联想具有一定的共识,达到部分重合。但每种语言都有其自身特有的体系,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语言心理、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两种语言间,任何一种颜色在内涵上完全对等的情况是极少见的。相同的颜色也可能激发不同种族人们的不同情感,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故“红色”和“red”在各自文化中的联想也必然存在一定的碰撞。

二、“红色”在汉英文化中的词汇联想重合

词汇联想重合是指某一词汇在两种语言中字面意义完全对等,在许多方面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联系。重合建立在人类文明共性的基础上,只是相对而言,不存在绝对的重合。胡壮麟指出:“不论人们住在地球的什么地方,也不论他们操持什么语言,地球上的所有民族都在生理结构上和文化心理上享有许多共同之处,这些共同特点我们称之为生理共同性和文化共同性,正是这些生理上的共性才造成了两个不同民族文化上的共性。”(胡壮麟,1993)。“红色”和“red”的联想意义存在一定的重合部分,体现了汉英两种文化的共性。

红色是暖色,色彩学中称之为积极的色彩。它是血的颜色,血能使肌肉的机能和血液循环加强;是冲动的色彩,革命中常用红色旗帜唤起人民的斗志;是太阳、火的颜色,易激发内心强烈的情感。对中英两种文化中的人来说,红色都能刺激神经,让人产生兴奋、前进的感觉。

中国人自古偏爱红色。每逢节日和喜事,红色到处可见:红灯、红幅、各种红色装饰的物件,洋溢着喜庆的气氛;中式婚礼上,新郎新娘穿红礼服,戴红绢花,新房里点红烛,家中处处贴红“囍”字,因为红色表示喜庆、吉祥,象征爱情美满;在新生命诞生时,产妇要系红腰带,向亲朋好友分发红鸡蛋,寓意孩子将来走红运;此外,结婚、生子、生日这些大事在中国文化中通称“红喜事”;近年流行许多与红色相关的词语来象征兴旺发达,如“开门红”“满堂红”“红日高照”“走红”等。英美人认为红色(red)是生命和太阳的颜色,也把其当成是喜庆、美好和激情的象征。英美人迎接贵宾时,和中国人一样铺红地毯;英语国家的日历上,节日是用红色标识的;另外,“red-lett er days”表示重要日子;“paint the town red”指狂欢;全世界的股票市场都是用红色代表上涨,由此得出英语国家中红色也象征财富兴旺。

红色能刺激视网膜,使人神经兴奋,因此红色(red)一词在汉英文化中也有消极的联想,如恼怒、危险与暴力。

汉语中常用“脸红脖子粗”“面红耳赤”表示恼怒;“杀红了眼”形容暴力行为。在英美文化中也有相应的消极联想。《圣经》记载,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上帝惩罚夏娃在生产中承受巨大的痛苦,实指妇女在生产中大量出血,解释了为何血之色——红色是痛苦、危险的象征。另外,“red battle”表示血战;“red jungle rules”表示弱肉强食的丛林规则;“like a red rag to a bull”表示恼怒等。

据科学研究,脑电波对红色的反应是警觉。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英语国家,红色均可起警示作用。路口的红灯(red light)是停止信号,提醒人们警惕;财务人员用红墨水记录亏损差额;一些危险物品贴上“red label”(红标签)来提醒人们小心;“高压危险”“易燃易爆”等警示语都是用红色。

红色(red)一词在汉英文化中还可以使人产生情色的联想。在中国文化中,水性杨花的女人穿的衣服是红的,影视作品中妓院女子总穿红色衣服出现。“红杏出墙”表示妻子对丈夫不忠;“依红偎翠”形容男子寻花问柳。“西方人认为红色具有激发人情欲的特点,属于刺激性色彩或色情色彩。”(胡文仲,1995:323)《启示录》里大淫妇穿朱红色的衣服;霍桑的长篇小说《红字》中,红色“A”字是通奸的标志;“red-light district”比喻城市里性交易集中的场所,即中国人所说的“红灯区”;乔叟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为了体现女修道院长Madam Eglantyne 凡心未泯,便用红色形容她的嘴唇:“her mouth was small,soft and red”。

三、“红色”在汉英文化中的词汇联想碰撞

词汇联想碰撞是指一种语言中的某个词汇能在另一语言中找到字面意义完全对等的词,然而两词的文化寓意却相异甚至相反。因为汉语和英语分属于不同的文化价值系统,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往往会影响人们对语言的理解。“红色”与“red”之间就存在着联想碰撞,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跨文化交流起到阻碍作用。

中国人常把“红颜”与不幸联系在一起,“红颜易摧”“红颜薄命”便是指美貌女子易遭逢疾病或灾难,命不长久。而在英文中“pink face”却是形容人(尤指女子)面色红润健康,“in the pink”表示人身体健康。

汉语中的“红豆”是爱情的信物,而在西方却是愚蠢的象征。圣经中Esseau为了要一碗红豆汤(red bean stew)充饥,竟出卖自己的长子权。《红楼梦》中的《红豆词》感人肺腑,为避免文化碰撞,香港梁丽芳女士将“红豆”译作“lover beans”,而不是直译为“red beans”。

英语中“red”象征人的粗俗。如“red-necked”形容粗俗的红脖子乡巴佬;“red-bricked”形容俗气的暴发户做的二流红砖房。然而在汉语中,“红色”却用来形容人忠义或是风流倜傥。京剧中,关羽的红脸象征他的耿直、忠义。英国翻译家David Hawkes在翻译《红楼梦》的书名时为了避免“红色(red)”的联想碰撞,采取了“The Story of the Stone”(石头记)这个别名;将“怡红公子”译为“green(绿色)boy”,来准确传达贾宝玉翩翩风流公子的形象。

汉语中的“红旗”可用来指先进个人或者单位。我们中国的国产汽车品牌就叫“红旗”,来源于毛泽东主席创刊的《红旗》杂志,代表着革命、先进、向前。然而英语中,“red flag”却用来表示危险。众所周知的扫雷游戏来源于英语国家设计的Windows系统,其中用来标示某处有地雷的便是小“红旗”(red flag)。

英语中“Red May”指1968年5月的巴黎学生动乱;美国畅销军事小说作家汤姆·克兰西(Tom Clancy)于1984年出版的处女作《猎杀红色十月号》(The Hunt for Red October),后改编成同名电影,灵感来源于恶性间谍组织“Red October”。这两个例子中“red(月份)”传达的含义都是“暴力、流血、动乱”。而在中国,人们却是因为五月的重要纪念日多而称其为“红五月”:如劳动节、青年节、马克思生日等都在五月,且多为与革命和先进相关的节日,与“Red May”所代表的意义截然不同。至于“红色十月”,可以查找到的是一家军品店,联系到军队,所指的也是“革命、奋斗”的意义。

四、结语

通过对比分析“红色”和“red”的联想意义,可见其既存在联想重合,也存在联想碰撞。在中西文化中,红色都有或“喜庆”或“暴力”或“色情”方面的联想,两者之间存在共性。同时,也存在着不少差异,容易引起两种文化人们之间的误解。通过比较“红色”和“red”在各个方面的异同,可以了解英汉两种文化价值观念的异同及其对词语语义的影响。语言作为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我们感知、认识世界的工具。胡文仲指出:“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学习它所构筑的一整套文化世界;掌握一门外语,就意味着获得一种新的对世界的看法。”(胡文仲,1997:4)如果人们在文化交流中只注重字面信息的传递而忽略文化联想的差异,是很难在另一种文化中达意的。

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