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动起来,效果更精彩(必修教学论文)
课改论文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
改变过去“我讲你听、我说你做”的授课方式,教师成为教学过程的策划者、组织者、合作者,当“导演”。
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走上讲台当“演员”、当“先生”,或讲解、或纠错、或争辩、或表演、或操作,人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风采”。
围绕着教学目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学习主体地位落到了实处。
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了,学习效率提高了,学习成绩好了,学习负担也减轻了,
对此,我根据本班的情况我先让小组长带动。
每一个小组中,都有好学生也都有许多较差的学生。
其中还有这样许多学生,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没问题但是就是不敢或者是不愿意在班内表现自己。
针对这种情况我给小组长开会,首先以身作则,然后督促其他组员。
一天两次,有组长选出最活跃的和最不活跃的学生各一个。
几天下来,效果不错。
当学生不想开口或不习惯开口的时候,当学生停停顿顿、结结巴巴地表达时时,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之后剩下的就是启发和等待了。
只要问题适当、时间充分、善于启发,学生很快就会奋起而参与。
这时候教学就开始轻松愉快了。
课改的大潮涌动着,我们也努力去做一个好的弄潮儿吧!尽管比较艰难,我们也要勇往直前.。
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
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摘要:新课标指出,教学的实质是指导学生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地位,为学生提供应用实践的机会和自由发展的平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学习过程,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师要做到因学而教、为学而教,彻底摒弃只要求学生“眼看老师手、耳听老师口、思想跟着老师走”的传统做法,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
关键词:参与,探究,体验,交流1、动心——主动参与在教学中我们常埋怨部分学生上课不专心,不主动。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们有不可推御的责任。
我们的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吗?实践表明,学生只有在做他十分感兴趣的事时,才会全神贯注、全力以赴。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出合适的问题情境,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究中来。
那么该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呢?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生活化的、富有挑战性的情境。
首先,要让学生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是否明确讨论的问题关系到每个学生能否积极投入。
其次通过创设情境,唤起原有知识经验,让学生的智慧受到挑战。
学生在面临挑战任务时,往往会释放更多的能量,进而更加有效地学习。
2、动脑——主动探究新课程强调学生知识的获取,是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动脑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而获取的。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感兴趣,教学也不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而是一味地去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不仅会不主动参与学习,而且还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
因此,教师只有将知识贴近学生生活,创设有利地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如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许多教师在课上用这样一个故事来导入新课:(出示课件)有一天,三个猴儿缠着猴妈妈要烧饼吃。
于是猴妈妈买来了三个大小相同的烧饼。
课堂因律动而出彩
课堂因律动而出彩在教育领域,律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形式。
通过律动,学生可以更加轻松地理解知识,增加思维活跃度,提高学习效果。
将律动融入课堂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重点讨论课堂因律动而出彩的重要性以及实施律动教学的一些具体方法。
让我们来看看为何课堂因律动而出彩是如此重要。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积极性。
而律动教学能够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律动,学生可以充分动用自己的身体,增加参与感,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律动教学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课堂因律动而出彩,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那么,如何实施律动教学呢?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具体的方法。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学的律动动作,例如简单的手指操、体操操、跳绳等等。
通过这些简单的律动动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增加活动的乐趣和参与感。
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设计律动教学活动,例如在教学数学的可以设计一些数学相关的律动动作,让学生在律动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律动比赛,增加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教师还可以利用音乐、舞蹈等元素,设计具有情感和艺术性的律动教学活动,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多样性。
通过这些具体方法,可以有效实施律动教学,让课堂因律动而出彩。
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律动教学,律动也可以在课外活动中得到有效应用。
在学校组织的运动会、文艺汇演、校园趣味运动会等活动中,可以融入律动元素,增加活动的艺术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在社团活动、校园公益活动中同样可以融入律动教学,增加活动的吸引力和参与度,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活动中去,发挥个人特长和团队力量,共同完成活动目标。
课堂因律动而出彩是非常重要的。
律动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动起来,让我们的课堂更精彩
动起来,让我们的课堂更精彩【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课堂教学也与时俱进的不断改革探索,在这种形式下就要求老师要改变过去那种多用汉语的教学模式,而采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以便给学生创设真实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
但是,我们的学生由于地处在苏北农村,所以很少学生能机会接触到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以致他们只会书本出现的有限的词汇成绩稍差的就更少了,这就给纯英语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因此,为了更好的推动新课改在苏北进行下去,老师就必须用常见的肢体语言来辅助课堂教学以达到精简教学用语、增进师生交流从而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因此,教师在新的教学模式中要有效运用体态语言,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为课堂教学改革增添亮点。
【关键词】英语教学体态语言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之一。
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重要。
培养兴趣的方法很多,大方、自然、得体、恰当的体态语言运用便是其中之一。
这样会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学生喜欢上老师,从而喜欢上这门课。
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
体态语言形式很多,它包括交流中用来表达意思或思想感情的手势、身姿以及面部表情。
语言学家Fen. Lafle说过:“如果没有丰富体态语言,婴儿是很难成长为一个正常人的。
”对于在校的学生也是如此,在中学教育中,体态语言在培养学生性格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总之,教师优雅的体态语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和情感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也可以帮助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
一、体态语言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英语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随着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深入,更多的英语教师采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他们已认识到英语交流的重要性。
用英语教学意味着教师要用英语口语来引导学生理解或解决问题,教师也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用英语回答问题。
然而,就目前来说,中学生要想用英语来回答问题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一是他们对老师的英语问题理解不是很透彻;二是学生的词汇量不足也限制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语文论文课堂动起来学生更精彩
课堂动起来,学生更精彩开放,创新是课改的灵魂,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转移则是课改的一个亮点。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
传统的单纯接受式,封闭、枯燥的学习氛围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是建构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
而课堂要想活起来,学生必须动起来,只有动起来,学生才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真正的发展。
动起来,更精彩。
不妨把新式课堂粗浅的概括为“三动”,让学生在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
一、心动——开启童心童趣,让学生在情境中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求知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乐此不疲。
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将课堂教学内容创设在多个情境中,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一次又一次入境,一次又一次心动,就可以省去教者口干舌燥牵着鼻子学。
1、新课开始,创设情境,让学生耳目一新。
如学习《春雨的色彩》一课,教师播放“春天的景色”片段。
学生在优美的月声中,欣赏着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春雨蒙蒙的美景后。
教师引导:多么美丽、迷人的春天哪!小鸟也来聚会了,让我们听听,他们在说些什么?快打开书读读吧!同学们怀着好奇心,也带着好胜心,兴趣盎然的读起课文来,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举起来,围绕着小鸟的话题(春雨的色彩),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同学们的求知欲、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又怎能不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呢?新课开始创设情境还有很多种方法。
如《小白兔和小灰兔》可以用通话情境导入;如《手捧控花盆的孩子》就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看着课题,自己发展问题,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运用好情境教学,巧妙地牵动一颗颗童心,课堂就能活起来。
2、课中创设情境,让课堂有一种节奏美,让学生始终保持“心动”状态。
如学习《荷叶圆圆》一课,学生借助拼音读通顺课文后。
为了让学生的识字能力再一次被调动起来。
我出示自己采摘荷花荷叶的照片,同学们,你们也想摘一朵漂亮的大荷花吗?同学们异口同声:“想”。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_______“学、教、练、改”教学模式探究回顾与反思邻水县柑子职业技术学校刘朝明【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新教材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落实新课标的理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这是摆在思想品德教师面前不得不思考的迫切问题。
我校在新课改的实施中探索出“学、教、练、改”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思品教学,实践探究,有效课堂一、背景:长期以来,沉闷、无聊、空洞、说教成了思想品德课的代名词。
一方面,学生不愿意学、不喜欢听,老师们总是抱怨学生学习思品不积极;另一方面,教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但教学效果不满意,最终导致思想品德课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我们的教学观念和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是没有关系。
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学生思维过程重视不够,误认为教材内容是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没有充分发掘出教材系统前后的本质联系,也没有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导致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照本宣科讲教材、学生读教材、背教材,另外误以为教师的思维过程就是学生的思维逻辑,将教师的意志强加于学生,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知识基础和思维特点,导致教师教学过程与学生思维错位或脱节。
无序的知识硬塞到学生的脑海中,学生负担重而收效微,结果只能是学生学习思品的不积极。
而且教师一味地按照课本顺序“照本宣科”,教学效益也必然受损。
因此本人认为要想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就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动起来,把学落到实处,杜绝“照本宣科”现象。
新一轮课程改革把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点改革目标之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要从以前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即采取有效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从2010年来,我们教研组从“教”的研究转向“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论文
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摘要:良好的课堂师生互动环境,是提高思想品德学习效果的重要前提。
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善待学生,对学生要有积极的期望,帮助他们建立自尊、树立自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创造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要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个性;要积极挖掘学生的学习资源。
通过学生自身的合作、探究等获取知识,把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有机融合,使学生在一个和谐平等的情感环境中学习,从而激发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效率,落实课堂效果,实现学生、教师的个体发展,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师生互动教学实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互动是指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依据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而创设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同参与的,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思想品德学习内容,促进学生动脑、动手、动嘴等实际操作能力,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情境。
一、融入生活,让学生心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合一”。
这就要求一切课程理念的贯彻和课程改革的推进都要立足于课堂,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
曾经在杂志上看到一个教师上过这么一堂课,课题是《依法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上课刚开始,老师就用多媒体播放著名歌手韩红的《天亮了》,并在歌声中讲了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一对夫妇带着他们的孩子乘坐的缆车不幸发生故障,就在缆车就要坠落下来的时候,爸爸妈妈用力将孩子高高托起,孩子由于力的缓冲作用得救,而父母永远离开了……。
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都被故事和歌曲深深打动了,教师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自己被故事中伟大的母爱感动时,也非常气愤,为什么呢?学生们马上七嘴八舌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此时教师很自然地切入主题:在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该怎么办?大家展开热烈地讨论,争先恐后地发言,最后得出结论,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必要时依靠司法机关,运用法律武器。
动态生成 让课堂更精彩论文
动态生成让课堂更精彩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利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
动态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想法等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
“动态生成”既是教师课堂应变能力和素质的表现,又是对教师教学机智的考验。
有生成的课堂就是高效的课堂,充满魅力的课堂。
那么,如何促进课堂资源的生成,构建课堂动态生成的教学呢?一、巧妙设置情景促生成新课程的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来安排课堂教学,要为学生努力构建一种开放、和谐、愉快的、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知识的平台,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不断生成促进课堂发展的教学资源。
为此,教师应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课堂环境,使教学在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
教师要做到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现实思考,尊重每一个学生在互动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使学生乐于交流。
二是教师应为互动创造条件。
对应该进行互动的教学内容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即兴创造,实现师生、生生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纠正,并产生新的视界,从而为动态资源的生成创造条件。
二、预设留白促生成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但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们在设计时往往喜欢环环相扣。
殊不知这样精细的课堂设计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动态的课堂生成从何而来?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变得灵动活泼,不再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教学目标必须是潜在和开放的。
课堂需要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但预设与生成要和谐统一起来。
教师既要紧扣文本,吃透教材,把文本读活了,不要把教学环节设计的过于精细化,应当在适当的地方预留空白,让课堂预设弹性化,以接纳一些始料未及的学生即兴的创造。
语文课堂要精彩,先让学生动起来论文
语文课堂要精彩,先让学生动起来摘要语文教学效果要看语文课堂教学是否很精彩。
课堂教学关键在于师生的配合程度,老师若能先让学生动起来,那精彩的效果一定能呈现。
让学生课前、课堂、课后动起来,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关键词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怎样才能让学生动起来,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呢?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环节着手。
一、课前让学生动起来(一)预习解决生字难词字词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是语文的根基。
初中语文教学对字词的解决,主要是学生自学。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画出文中带生字的词语,动手查阅字词典,读准字音、看清字形、联系上下文了解词义,扫清学习课文的拦路虎,培养学生动手自学的能力。
(二)预习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在课前预习中,让学生去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积累丰富的知识。
鼓励学生把搜集的资料以读书笔记或读书卡的形式记载下来,形成一笔“财富”。
通过阅读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拓宽学生视野,开拓学生思维,让作者和课文、课文和写作背景在学生头脑中发生联系,使学生的联想动起来,把握写作目的、意图及课文的基调。
(三)预习有目的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去朗读课文是预习的最基本要求就。
学生预习时每篇课文至少读三遍,三遍不是连在一起读,而是分开读。
第一遍读通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词圈出来,查阅相关工具书加以解决。
然后在没有生字词障碍的情况下读第二遍,争取做到正确,比较流利,读完思考课文的大概内容。
接着读第三遍,让学生质疑思考,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这样做了,学生就会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对课堂学习就有了一定的目的性,从而可以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
二、课堂让学生动起来(一)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上动口读和说动口读主要指朗读。
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安排学生读书,在初中阶段,要以多种形式反复进行朗读的训练。
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读书更应该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
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应当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和最主要的活动,课文应当主要放在课堂上读通、读懂、读熟。
动起来让课堂更精彩
课堂聚焦 师道·教研 2019年第7期动起来 让课堂更精彩文?湛江市第十八小学 庞可彬 在教学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孩子们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使他们的探究欲望和创造精神在丰富多彩的自主学习中得以充分释放,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著名心理学家杜威曾指出:教育并不是一种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和建设性的过程。
就学生的学习过程而言,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一种认知意义上的“重演”,是对人类大致所经历的某些必要过程的“亲历和再现”,是带有创新、发现性质的学习。
在教《我们成功了》一文时,我借助活动来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在客观上保证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让学生在活动的教学中自始至终是自觉主动的行为者,而不是教师的追随者。
上课伊始,我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了北京申奥成功后,人们欢庆的场面中。
学生们看得兴致勃勃,我不失时机地说:“同学们,看着这激动人心的一幕,你会怎样想,又会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吗?”“老师,我想说当我知道北京申奥成功后,看到这令人兴奋的场面,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现在,我恨不得身上长出一对翅膀,飞到北京和各族人民一同庆祝!”“我现在的心情十分激动,我想大声地说‘我们赢了!北京赢了!祖国万岁!”。
这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话语表达了孩子们的心声,这一切是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自在地进行想象,自由抒发真情的结果,是在学生情感被激发的基础上学习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的体现。
二、变接受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长期以来,传统教学视教学过程为间接经验过程,是掌握和占有人类知识经验的过程,因此注重分析、演示、讲解。
学生的任务是在教师帮助下学习和掌握书本知识,他们的学习活动是“接受活动”。
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难以充满激情地参与活动,难以真正确立自身在教学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难以实现自身的主动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以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路,把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学生在教学设计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参与、体验、思考、讨论、交流、合作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知识,促进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全面发展,更好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小学英语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可把以下几点作为参考。
(一)寓教于乐,教师的人格魅力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1、心理学研究证实,人们在良好的情绪状况下,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且效率高;然而心境低沉或是郁闷时,则思路阻塞,动作迟钝,无创造性可言。
幽默风趣的语言具有极强的情绪感染力,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且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
例如一位地理教师在讲恒量运动的内容时这样说:“最早发现恒量运动的是我国唐代天文学家曾一行。
他说,其实横星运动的速度很快,比如`牛郎`和`织女`两人跑来跑去。
牛郎每秒能跑26公里,织女每秒14公里。
牛郎跑得比较快,这大概因为他是男生吧!1201年后,明眸皓齿的织女将靠近北极,牛郎和织女分道扬镳。
也许有些同学会感到惋惜——多么亲密的一对恋人啊!怎么能分开呢?其实他们并不相配,织女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她的亮度是牛郎的6倍,体重是牛郎的3倍!”同学们在笑过之后得到启示,受到教益。
原本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在教师幽默风趣、极为拟人化的讲解中,成了有趣的小故事,帮助学生的理解记忆。
2、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上借助简笔画,可丰富教学语言,化解教学难点,变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吸引学生注意力,给课堂教学注入活力。
教学中教师边讲边画,语言信息、图像信息同时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学生视听结合,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简笔画是运用最简单的线条和平面图形概括地勾画出物象主要特征的画,它只是一种符号式的绘画,却概括了事物的所有显著特征。
下面的表格是学生认知的结果,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简笔画的使用对学生记忆力的保持的积极作用。
论文让学生动起来 让数学课堂更精彩(李国凤)
让学生动起来让数学课堂更精彩古浪县城关一小李国凤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是的数学不仅仅是告诉,更需要经历,充分地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帮助学生丰富活动经验,深入理解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一般都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的数学课,让很多孩子望而生畏…。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新课改的核心是让教育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孩子的发现眼光、思考习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何让枯燥远离小学数学课堂呢?关键是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必须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真正动起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必须让课堂充满活力,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什么叫“动”?那就是让学生动眼、动耳、动手、动脑。
通过“动”,使学生在精神、心理、思维和身体活动诸方面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从而激发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课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在动手实践中达到深化理解、有效教学的目的?一、创设生动的情景教学,让学生动起来。
小学生天生好动,针对这些情况,教师不妨来个以动制动,把学生无意识的上课乱动转为有目的、有组织的动作,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设计了观察、操作、想像、思考、交流等多种活动。
首先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观察、欣赏民间剪纸、脸谱、雪花、建筑物等,直观认识轴对称现象,再经历“折一折、剪一剪、猜一猜”等操作活动,逐步感知轴对称现象的整体特征;为了进一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我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轴对称图形,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
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极大的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造意向,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动”起来语文学习更有效论文
“动”起来的语文学习更有效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学习方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但是仍然存在以教材为教学目的,以教师讲解为主要教学方式,以大量练习和学生记忆为主要学习方式的问题。
教材作为教学的平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语文教材的编写思路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思路。
教材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应该实现自己功能的转变,变静态的知识体系为动态的学习体系。
一、让学习过程“动”起来《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学生要成为课堂的主人,必然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教材中的很多设计,让教师和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参与者、评价者。
整个学习过程,从单元组的整合,从课内外的结合,从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从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设计,都能够让学习过程成为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中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交流、拓展,每个单元的活动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
整册书的学习就变成一个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活动的组合。
不同单元的学习活动,都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文素养为目的。
整册书成为一个开放的活动体系,每一个单元都可以向阅读开放,向学生的生活开放,向学生的实践开放。
所有活动始终和听、说、读、写结合在一起,以锻炼听说读写能力为最终归宿,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让语言学习“动”起来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语言。
每个单元组除了阅读主题鲜明外,还明确提出了语文学习的目标。
如:第一组导读中写到:“学习这组关于读书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读书乐趣,并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这些语文学习目标提示教师在每单元的活动中要有意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文素养,不因阅读等活动冲淡了语文本体。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动起来,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动起来,让语文课堂更精彩“高效课堂的一个中心是——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只有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课堂效益才能好起来。
下面以教师展示课《散步》为例,浅谈一下“动起来”这一话题。
一让学生的心动起来执教老师在导入新课时,首先运用了创设情境的方法,由《我爱我家》这一歌曲入手,让全班同学和着音乐齐声高唱两遍。
多媒体的精美画面和动听的音乐立即把学生带进了歌曲所营造的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去。
课堂气氛立即高涨起来,因为学生的心被唱动了。
整堂课在良好的开端下,成功了一半。
传统的课堂更注重课堂环节和程序的编制,而高效的课堂更关注学生的学情、学习氛围和师生间的关系。
魏书生在激发学生兴趣十三法中也提到“一般讲课时我不精雕细刻,从不逐句逐段地分析,但决不意味着好的段落不引导学生去仔细品味。
讲到文章的妙处,我不仅让学生把文字变成画面,而且力求将学生导入情境之中”。
让学生心动,上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喜欢的语文课。
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课堂。
从思想上看,要改变传统的只重语文知识的训练这一思维定势,应更注重培养学生做人的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有时代性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
从内容上看,语文教师也应把适合学生阅读、学习的时代读物引进课堂。
比如电视节目中的优秀作品《感动中国》、《百家讲坛》、《子午书简》、《对话》等。
课文只不过是一个例子而已,语文学习的世界不应只是语文书本那么一点大。
开窗放入大江来,会发现生活有多丰富,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广,给孩子一片广阔的空间,他们会成长得意外的精彩。
从教学的模式上看,多媒体的运用大大扩展了课堂的信息量,丰富了教学手段。
课堂的表达形式也多种多样,艺术化的手段精彩纷呈。
这些都为吸引学生增加了砝码。
让学生心动,做一个与时俱进的、受学生喜爱的老师。
被学生喜爱的老师,总有被喜欢的理由,或是有真才实学,或是包容关爱,或是风趣幽默,或是慈爱严厉。
高效课堂要求老师成为“四者”:促进者、学习者、决定者、幸福者。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动起来,让课堂变得精彩
动起来,让课堂变得精彩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只有学生真正参与的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
为此,要改革现行的评价机制,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需要。
关键词:以人为本思想政治课教学今天的教育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教育的功利性色彩日益浓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普遍以实利性的眼光来看待教育、从事教育,将接受教育的过程纯粹视为“就业准备的过程"、“智力投资的过程”、“价值积累的过程”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考分、升学率成了社会公认的衡量教育成败与否的标准,而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了空洞无力的口号.在这样的背景下,原本就被扣上“假、大、空”帽子的政治课更陷入了困境:理科班的政治课,学生早已自觉地将其改为了自修课;文科班的也大都神情呆滞、气氛沉闷。
因此,许多政治教师发出了“这课没法上了”的哀叹。
政治课必须寻找出路了,新课程改革为政治课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政治教师应该积极地转变观念,探索新方法,重新使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
我觉得要让思想政治课活起来,首先就得让学生动起来。
学生只有动起来了,才能活起来。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动起来呢?一、解放学生,首先要解放教师。
很多人在评价政治课的现状时,指出了传统政治课的很多弊病,矛头直指教师,几乎把所有的压力都推向了政治教师.诚然,政治课存在的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某些政治教师应该负起一定的责任,但是,不可否认,现行的教育体制特别是教育评价机制也应该负起很大的责任。
如果评价机制不改革,教师就难以解放出来,就更谈不上解放课堂了。
虽然评价机制改革搞了很多年,但是,现行的还是以考分评价为主.考分评价制度,其实施的本意是想以此作为教育评价的手段,检验学生智力的阶段性发展水平,以激励学生维持学习动机,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但是,学校“以分数定成败”、家庭“以成败论英雄”的重“结果”而轻“过程”的教育思想,束缚了学生的求知的乐趣,致使学生们以争取考试分数为读书的唯一目的;同时也束缚了教师的创新,教师教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考出高的分数。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的对策论文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的对策论文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让学生全身心活跃起来,那么要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呢?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策略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策略论文篇1:《数学课堂如何让学生“动”起来》例如,在进行“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时,教师出示了一幅某公园大门口的示意图,说道:“同学们,这个周末,某班有27名少先队员去公园活动,公园的票价是每人5元,一次性购买满30张,可每张票少收1元,当领队小王准备好了零钱要买27张票时,爱动脑筋的李敏喊住了他,提议买30张票,但有的同学不明白,我们只有27人,买30张票,不是‘浪费’了吗?那么,李敏的提议究竟对不对呢?是不是真的‘浪费’呢?请大家对此加以讨论.”学生们热情高涨,议论纷纷,很快形成了两派:一派认为应该买27张票,如果再买3张票就浪费了,肯定不合算;而另一派则认为应该买30张票.接着教师进一步鼓励学生充分发表他们的见解,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在这种质疑情境下,会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火花,达到了“课未始,兴已浓”的效果.二、创设和谐平等师生关系,鼓励学生们“敢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教师就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研究发现,促使学生产生良好反应和保持学习动机的最好策略是采取积极的态度肯定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学生回答问题缺乏自信时,教师要通过激励给予力量;学生回答问题有独特见解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当学生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适当给予支持;当学生顺利将问题成功解决时,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总之,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们不用担心自己的想法、意见、回答、板演、解法或做法被批评.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无论回答得好还是不太好,教师都要让学生体面地坐下,把教室变成一个相互尊重、共同提高的场所,温暖融洽而有鼓励性的教学气氛能够在心理上给学生一种安全感.三、创设铺垫型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们“能动”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过于浅显、容易或超前、深奥、太难的问题,都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创设层次化的问题情境,设置恰当的问题“坡度”,有层次、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索,给学生思维活动提供一个自由、广阔的空间,激起追求成功的欲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展现自我,学生在课堂中也就“能动”起来.例如,在“探索规律”的教学时,教师出示如下的问题.(1)计算并观察下列每组算式:8×8=7×9=5×5=4×6=12×12=11×13=(2)已知25×25=625,那么24×26=.(3)你能举出一个类似的例子吗?(4)从以上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用语言叙述这个规律吗?你能用代数式表示这个规律吗?(5)你能证明自己所得到的规律吗?设计这几个问题,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激发学生的探索激情,并且能从解答问题中享受到获取新知识的乐趣,同时又分层照顾了全体学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学生能真正“动”起来.四、创设开放型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们“互动”在教学中,教师要会把握时机,大胆放手,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究式学习,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例如,在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学时,教师出示一个思考题:有一种“二十四点”的游戏,其游戏规则是,任取四个1到13之间的自然数,将这四个数(四个数用且只用一次)进行加减入乘除四则运算,使其结果等于24.现若把数的范围扩大到负整数,试解答下列各题:(1)现有四个有理数3,4,-6,10,请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运算使其结果等于24;(2)另有四个数3,-5,7,-13,设计一种运算使其结果等于24.问题提出后,让学生进行几分钟的自行探究后,交流各自的探究成果,学生一个接着一个纷纷展示自己的结果,经过讨论、探究、再继续探究,最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在整节课中,教师只是一个问题的提供者、讨论学习的组织者,而因为有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在整堂课中,同学们兴奋异常,算的算、议的议,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参与了学习活动.这样让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策略论文篇2:《如何在高中英语课堂上让学生“活”起来,让课堂“动”起来》摘要:教学中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感,亲切感。
动感课堂教学的论文
动感课堂教学的论文【关键词】课堂动感在英语课堂上有很多相对静止的因素,比方老师、教材、教学原则、教学策略、教学时间、教学打算等等,但同时也有很多不断改变的因素,比方老师的指导方式、同学的联想方式、问题的分析角度、师生的沟通过程等等。
假如用动态的过程实现相对静止的教学目的,我想效果肯定会比较好。
这样的课堂就是我要说的“动感课堂”。
这样的课堂正应了这样一句话:“文似看山喜险峻,课如作秀需震动。
”很多同学喜爱相对静止的东西。
他们喜爱老师讲语法条框,喜爱用单一的方法记单词、背课文,喜爱把英语和汉语进行一一对比,一有改变他们便无所适从。
这样的学习习惯不利于他们学习力量的提高。
明显,多样的课堂指导方式和动态的学习过程才有利于同学的学习和进展。
1“动感课堂”的好处1.1 多样化的课堂指导方式可以给同学多种不饱和刺激,可以更多地吸引同学的留意力,从而提高学习爱好,降低劳动强度。
这是一个简洁的心理学原理。
与此同时,假如同学学习时能曲线式改变内容和形式,他们可以使自己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这有利于他们提升记忆力,深化分析现有的问题,或发觉新问题。
比方要记住一个单词,你连读二十遍,可能后十遍就会失去效果,假如你通过拼读、比较、联想、造句、大写等方式,进行动态学习过程,就会印象特殊深刻。
1.2 动感课堂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力量。
老师不断转变指导方式能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教学任务和同学不同的思维模式。
同学努力适应动感课堂有利于不断调动大脑潜力。
同学用动态的方法学习既能加深对学问的理解,又能实现活学活用。
比方讲travel这一单元时,老师提问同学到过什么地方,同学的回答可能很单一。
接着老师说我们的旅游条件可能还不成熟,那么旅游需要什么条件呢?同学的回答可能比较全面。
复习这一课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同学用写的方式回答下面的问题:假如我们能到某地旅游,我们会做什么?假如我们不去旅游,我们会有什么好处……这样一来,同学不仅用到了听和说的学习方式,而且用到了读和写的操练方法;不仅谈旅游而且谈不旅游,形成了较全面的熟悉,也切合大多数同学的实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动起来,效果更精彩(必修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语文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
新课程呼唤动态生成的课堂,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细心地呵护学生,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充分发扬自主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
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用变化的、动态的、预设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着力建构开放和谐、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
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致力于课堂教学的改革,从如何处理教材和教学过程方面,对语文学科的生成性课堂作了初步的思考和探索。
一、开放教材,促使课堂动态生成
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教科书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老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教与学中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或添或删,灵活使用教材,使教材更具开放性。
1、开放教材,创设新角色
创设新角色是在课文原有角色的基础上,增添新角色,让学生扮演或担任。
由学生参与课文中发生的事件,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自主地感受理解。
例如学习《桃花源记》一课时,我让学生担任记者,来到桃花源的现场进行采访。
小记者们的问题还真不少:“请问渔人,你来到这个地方,第一感觉是什么?”“请问桃源人,你们是否愿回到外面的世界?”“如何开发桃园,请谈谈你的设想。
”……面对小记者们的提问,扮演渔人、桃源中人的同学一一作答。
采访完之后,记者们马上作现场报道或写新闻报道。
这样,让学生通过体验新角色,把自己融入课文情景,自始自终处于人为创设的大语言交际场景中,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兴致勃勃地参与教学过程,实现了课文和学生的深层对话,突破了教材的束缚,教学中生成了出人意料的新体验、新思维。
2.突破教材,设计新的训练点
这个新是有新意,能够启迪新的思维,新的想象,富有诱惑力,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教学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斑羚飞渡》是一篇极其悲壮感人的散文。
我在该文的教学中,尝试着设计了新的训练,让学生与课文之间做了一次情感交流,深有开启学生发散思维、打动学生心灵的感触。
我在备课中反复诵读此文,每次都被斑羚种群那种最本质、最原始、最淳朴的自救自生精神感动得潸然泪下。
镰刀头羊、老
斑羚那种为了种群的生存,毫不畏惧、甘愿牺牲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
在较圆满地欣赏了《斑羚飞渡》一文的精妙之后,我尝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探讨。
我给学生布置了书面作业,要求以"这是一次飞渡"为题,完成一篇课堂随笔。
学生的思维极其活跃,真正调动了他们的参与意识。
学生的填写情况可谓是百花齐放,如“生死抉择的”、“跨越生死线的”,“超越生命极限的”、“心灵升华的”,“启示人类的”等。
学生一改往日作文的头痛惆怅,写起来神采飞扬,妙笔生花。
由此看来,学生经过与语文的内在交流后,所产生的丰富的联想和心灵的震撼,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的最佳表现,是任何一位教师在课堂上精彩的说教所不及的。
3.不拘泥于教材,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语文不仅仅是语文,它蕴含着天文、地理、历史、科学、美学,甚至流淌着音乐。
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教材时完全可以打破学科间的隔阂,向邻近学科开放,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学生的视野,产生更多的感受,促使课堂的动态生成。
例如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时,我让学生边看课文边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来感受贝多芬的生活遭际、个性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面对生活的窘迫和苦难的压力,他对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在悲
怆激昂的音乐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在阅读中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内心体验。
音乐元素的引进,有力的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4.发散教材,拓展阅读
语文课仅仅靠课本是不行的,必须把书本变厚,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开放必须是有机的、有效的。
所谓“有机”就是课外阅读不仅要与课文相关,而且阅读是由教师引导、有时间保证,有读后反馈。
所谓“有效”,就是学生进行的课外阅读确实丰富了对课文作研究的材料,有助于提高课内阅读的效率。
教学《荒岛余生》时,在通读课文之后,我向学生推荐阅读《鲁宾孙漂流记》这部小说。
到第二课时深读时,学生由于及时了解了这一故事的详情,丰富了研究材料,课堂交流时表述的头头是道,取得了良好的、出人意料的阅读效果。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对于丰富学生的体验,了解更多的知识,是大有裨益的,也有助于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开放教学过程,促进课堂动态生成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应让教学过程走向开放。
教师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依据学生心理的、情感的、知识的需要随时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艺术地将教学常式和变式相结
合。
正如布鲁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及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1.灵活的板块设计,促进课堂动态生成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们设计教学过程往往丝丝入扣,环环相接,追求精致完美,滴水不漏。
而从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教学过程应该向“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板块型”教学设计转变。
在教学中可将教学分为若干板块,每个板块之间没有纷繁的头绪,没有生硬的环节,板块之间可以随机自由调整。
这样有助于课堂的动态生成。
例在执教《春》一文时,我根据学情反馈,发现他们对课文内容很熟悉,上课时,我及时作出调整,把“字词教学”板块挪后,把“读通课文,理清脉络”板块舍去,直奔重点板块,进行品读赏读的学习。
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欣赏课文,品味课文,使他们享有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
2.引导自读自悟,使课堂灵动飞扬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因此,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在教学中,由于个人生活经验与相关知识积累不同,所以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千人千面,常常因许多不同声音的存在而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例如在学习《安塞腰鼓》一课,同学们尽情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安塞腰鼓是古代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它气势磅礴,它置死地而后生,它充满激情与力量,它是生命的舞蹈与狂欢”……学生读出了涌动的灵气,这样的自悟自得,抛却了固定程式的束缚,使课堂中自由陈述的气氛很浓。
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发表独特的见解,张扬个性;分享学习成果,体验成功快乐,学生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上展现生命的色彩。
3.倡导“质疑──探究”学习,促使课堂动态生成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教师与学生共同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景,激励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进行扎扎实实地独立思考学习,获得独特感受与体验。
然后再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彼此交流启发,共同探讨,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以此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和习惯,培养他们辨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他们喜欢的方法探
究,分析、解决这些问题。
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去读文章,并且主动地进行讨论交流,在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的乐趣。
总之,课堂是师生生命的一段独特经历,我们无法预料其中的每一个细节。
教师要重视挖掘教材内涵和拓展外延,充分发挥文本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并且注重在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始料未及的体验、出现的偏差、甚至与预计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将其作为一种新的、不可重复的、可开发的教育资源,使学生不断生成问题,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生成新的知识,有新的收获。
我相信教师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细心地呵护学生,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充分发扬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那么我们的新课程语文教学效果必将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