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角下的剩女现象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商》

【摘要】剩女现象已经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高知识,高收入的女性到了适婚年龄却很难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剩女世代已经到来”,剩女现象是有它的社会根源和社会影响的。对这一现象作出社会学的解释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将要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剩女,是个人原因还是社会体制因素的影响。剩女现象对于社会是福还是祸,我们该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和处理剩女现象。

【关键词】剩女;婚姻;社会交换论;社会流动;择偶模式

一、剩女现象的原因——社会学视角下的分析

心理学家,人口学家都对剩女现象作出了一定的解释,而社会学对这个问题关注的相对较少。在这部分中,笔者从社会高度来分析剩女现象出现的原因。

(一)社会结构体系中的男女不平等是剩女现象的社会根源

笔者发现,人们经常会提到“剩女”,“大龄女青年”等字眼,而“剩男”

的提法则相对较少。中国传统的择偶模式是男性在择偶时大都希望选择那些在学历、政治、经济地位上比自己低的女性,而女性则相反。大多希望找到比自己地位高,能力强的男性伴侣。高学历,高收入,个人能力较强的女性身处社会金字塔的中上层,这就使得部分高知女性处于“结构性剩余”的境地。虽然存在着庞大的男性失婚人口,但男性失婚人口绝大部分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身处社会金字塔的下层,和处于上层的高知女性之间很难结合成婚姻夫妇关系。毫无疑问,这种“结构性剩余”状况,加大了高知女性在婚恋中获得成功的难度。剩女的可能性也就相对加大了。这种婚恋观和择偶模式的根源是男女不平等的思想根深蒂固,虽然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尤其是那些高学历,高收入的女性,但是,她们的思想中仍然有很严重的“男强女弱”、“男大女小”、“门当户对”等观念。这种观念严重限制了女性择偶时的选择空间。

(二)婚姻交换关系中的弱势地位

霍曼斯和布劳的社会交换论认为: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是社会关系基础,人们的需要只有在社会相互作用中才能发现和寻求到。个人是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人。他把人的活动看作“商品”。那么人们通过交换自己的活动,得来的“收益”就是报酬。活动的“成本”就是由于从事这项活动而放弃其他活动所能获得的报酬。他指出,一个能产生极大吸引力的人一定是因为他能提供给别人无法从其他地方得到的报酬。互惠是交换的固有特性。交换的过程也是从吸引到交换。(侯钧生,2001)从交换论的视角来看,男性在择偶时多考虑女性的外貌,性情等,而对能力,知识的重视则明显较低。高知识的男性自身拥有能力和知识,高知识,高收入的女性拥有的资源对男性的吸引力比较小,不具有希缺资源的优势。男性更愿意用自身的高学历,高知识换取一个外貌较好,温柔贤惠的女性伴侣,而女强人对他们来说是很难接受的。女性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男性应该承担家庭经济的较大部分,所以在择偶中在意对方的人品与能力。男性的能力和收入才是对有吸引力的因素,而外貌等则考虑的较少。在这种交换关系中,高知识,高收入的女性是处于不利地位的。高知识,高收入的男性选择貌美,性情好的女性,而外形好,能力低的男性则对高知

识女性没有吸引力。这就使这些高知女性陷入一种尴尬的剩女境遇。

(三)社会结构流动对剩女形成的影响

频繁流动会减少婚恋机会。在一个新的环境中,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在短时间里是难以建立起来的。如果频繁流动的话,还会让已经建立的社会关系流失。婚恋机会是和社会关系紧密相关的。一个人在熟悉的社会环境中比在陌生的社会环境中寻找到爱情、缔结成婚姻的可能性要大得多。这对于进入晚婚年龄的女青年来说,尤其如此。对于他们来说,这个时候社会关系网络的大小和疏密,就意味着婚恋机会的多少和好频繁的社会流动影响到婚恋取舍。个人在社会阶梯上的纵向流动,往往是伴随着地域间的横向流动来实现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具有较强的职业流动能力和较开放的社会流动观念。但是,人生进入婚恋年龄,频繁流动,尤其是地域间流动,客观上会减少她们婚恋机会,主观上会影响到她们对婚恋机会的取舍。她们接触的男性会相对受限,尤其是优秀男性。社会流动的影响使高知识,高收入的女性成了“剩女”。

二、剩女现象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剩女现象不是简单的个人问题,而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对社会体系有一定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剩女的行列对于婚姻,家庭结构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女性结婚年龄会有增大的趋势。但是有一点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剩女不应被社会所遗忘或忽视,但是从终身不婚的角度看,除个别“亚群体”外,大龄未婚只是大多数女性人生历程中某一特定阶段的特殊生存状态。而只要我们的现实社会中存在群体差异和社会选择,就会不同程度地存在剩女现象和少数人择偶难的问题,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问题的关键在于社会怎样才能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宽松、和谐的环境与氛围,以帮助那些正在继续寻觅未来伴侣或者暂时处于选择困难境地的“大龄”青年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去生活。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改变传统的婚姻和择偶模式,改变婚姻关系中,“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的思想,只有改变“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模式,使女性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得到真正的提高。并凭借其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在择偶中和男性处于同等的地位,“男高女低”的婚姻模式的改变会使很多的高学历,高收入的女性在择偶时会增加很多选择的机会。其次,女性需要端正自己的婚恋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女性进行婚前的择偶教育。有必要在高校增设有关择偶、恋爱、婚姻等方面的课程教育(比若说家庭社会学),帮助青年学生学会如何与异性交往,如何正确处理将要遇到的恋爱、婚姻与家庭问题。这也有助于新型择偶模式的建立。

剩女现象不仅仅是个人问题,更是整个社会问题。 剩女现象与社会的择偶,婚姻,家庭等都密切相关,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产生与存在既有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也有当事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婚姻对人类社会具有特殊意义。它不仅直接影响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存质量、生活质量及生命质量,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能否健康、协调与可持续地发展。剩女的大量存在对社会的家庭结构,婚姻状况都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社会学视角下的剩女现象分析

黄莎莎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