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主题多角度解读
《我的叔叔于勒》疑难解析
《我的叔叔于勒》疑难解析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菲利普夫妇是自私、冷酷、贪婪、庸俗的小市民,在爱慕虚荣这一点上,他们特别相像。
如菲利普看见别人高雅地吃牡蛎,也摆出绅士风度完全是打肿脸充胖子。
菲利普太太明明怕花钱吃牡蛎,却偏说“怕伤胃”,“怕惯坏孩子”,这样既维护了面子,又省下了钱。
但菲利普太太远比他的丈夫精明、泼辣、有心计。
如在船上发现于勒是穷光蛋后,菲利普是内心恐慌、神态异常、语无伦次,只会向妻子讨主意,而菲利普太太则一面大骂于勒,一面果断地带领全家躲开,脱离了“危险区”。
文中的“我”是一个入世未深、比较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虽然他也盼望叔叔发财回来,但当他得知叔叔的真相后,竟不受父母影响,既仔细观察叔叔,心中默念叔叔,还给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
这与父母的自私冷酷形成鲜明对比。
在这个尚未受到腐蚀的孩子身上,作者寄寓着自己的希望和理想。
2、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人和人的关系:这是比较传统的认识,主要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论述:“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
”“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主宰了人的心灵和生活。
货币既然能使互相对立的人亲密无间,同样也能使非常亲近的人分道扬镳。
菲利普为什么不肯和亲弟弟相认?就是因为金钱的作用。
这样残酷的情景,是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社会现实概括。
这篇小说对这样普遍的社会问题,作了真实的艺术的反映。
3、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也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表现的是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从菲利普夫妇立场看,他们为什么不认亲弟弟?首先是于勒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那份家产(在西方文化中,私有制是社会的基础,这点要注意到),菲利普对弟弟还是宽容的,不然不会让他占用自己应得的家产(看来菲利普并不是那么冷酷的人)。
《我的叔叔于勒》解读稿(修改)
《我的叔叔于勒》文本解读一、从艺术特点的角度谈谈莫泊桑小说的风格莫泊桑生前曾戏言:“我进文坛如一颗流星,出文坛要响起一记惊雷。
”他做到了,人们尊称他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莫泊桑的小说是恪守真实的现实主义小说。
他既是一个观察者,又是一个洞观者,他说:“我具有这种第二视力,它既是作家的力量,也是作家的全部苦难。
”这第二社力实际就是精神的眼睛,它既让作家抓住事物的表象,又深入事物的内里,所以莫泊桑说:“一个现实主义者,如果他是个艺术家的话,就不会把生活的平凡的照相表现给我们,而会把比现实本身更完全、更动人、更确切的图景表现给我们。
”莫泊桑的“真实论”首要条件就必须在大量平凡的现实中选择,必须巧妙突出典型的、最有特征的细节,简而言之,就是要表现比现实中选择的真实表现事物深刻而又隐蔽的意义。
莫泊桑善于描写人情世态,他的每片短篇小说都是一幅幅生动的法国生活风俗画。
他的短篇小说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作者本人基本上不直接表达自己的倾向,而是通过故事本身表达这种倾向,尽力做到客观、冷静。
但是小说并不是完全没有激情,它的激情隐藏在内容之中。
“艺术家不该在他的作品中露面,就像上帝不该在自然界露面一样。
”恩师福楼拜的这句话对莫泊桑产生过较大影响。
(主题)在更多时候,莫泊桑把自己的爱憎、褒贬寄托在情节之中。
首先,莫泊桑以有限的篇幅,少许的人物和比较单纯的背景及事件,在不同程度上反映时代的某一侧面或片段本质。
他常常把确定的主题,高度凝练地集中到几个场景和场面中去表现。
不同阶段人们对主题的解读《我的叔叔于勒》一经问世便在欧洲风靡一时,并被译成了多种语言。
《于勒》译文第一次出现在我国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
对于小说的主题及人物形象解读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1986年,主体唯一化解读期,体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批判,由于借鉴了苏联模式的结果,此时的解读是充满了政治性的,凸显出了语文教学中的精神专制主义。
《我的叔叔于勒》主题思想-文档资料
《我的叔叔于勒》主题思想
本篇小说记叙了一个简单而平常的家庭故事,可恰恰是这个平凡小事反映了一个深刻的主题,那就是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正如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菲利普夫妇原来曾把弟弟于勒看成是“恐怖”。
可后来却看成是希望,这难道是手足之情吗?不是,是钱。
是钱使这个原来行为不正的坏蛋、流氓,无赖成为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他的信也成了家里的福音书。
可当他们在船上发现多年盼望的于勒原来是分文不值的穷光蛋时,他们不但不同情他,反面骂他是贼,流氓。
并为躲避这一亲人改乘另一只船……。
金钱使人与人间的关系是多么冷漠呀!小说中的于勒虽然出场不多,但从他的命运我们看出资本主义社会一个人的价值是由金钱决定的,有钱便受到人的尊敬,没钱便一文不值。
再从菲利普一家的社会地位看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风气,菲利普作为一个小公务员,日子过得很拮据,尽管他比起下层的劳苦大众还要好,可他的女儿都二十六七仍嫁不出去,其原因就在于没有豪华的陪嫁,而那位作公务员的青年所以不再迟疑,决定娶二小姐也正因为看了叔叔的来信。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统治一切的黑暗现实:金钱能决定人的感情,金钱能
决定人的地位,金钱能决定人的命运。
金钱使人丧失良知,使人变得贪婪自私、变得冷酷,势利……。
这就是本篇通过平常的家庭琐事所告诉我们的深刻主题,使我们看到资本主义制度下金钱的罪恶。
从叙述视角,多角度解读课文的主旨
从叙述视角,多角度解读课文的主旨--《我的叔叔于勒》微课设计教学目标:通过引入“叙述视角”概念,引导学生从故事中人物的视角解读人物关系,从而多角度理解人物形象和小说主旨,并初步认识到“叙述视角”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这个“我”是谁?明确:小说中的“我”,也就是若瑟夫,是讲述故事的角色。
这是作者莫泊桑有意的选择。
在小说中,我们把这样的角色称作叙述者,他观察人物和事件的视角,就叫做叙述视角。
2、引入“叙述视角”概念[投影展示]叙述视角——观察和讲述故事的角度。
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也会有不同的意义。
叙述故事的人,带领读者去经历故事,让读者通过他的目光观看其他人物,同时也被读者们所审视。
那么,我们通过“若瑟夫”的眼光来读这个故事,会有什么样的独特效果呢?这个故事讲述了菲利普一家人与亲人于勒的关系史。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在若瑟夫眼中,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菲利普是如何看待他们的兄弟于勒的。
二、在“我”看来,父母如何看待于勒设计意图:这个部分借鉴了程红兵老师的经典设计,抓住“称呼的变化”这一文本理解的切入口,迅速梳理主要情节脉络,从而初步理解小说主旨。
1、找称呼:“称呼”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那么,在若瑟夫看来,他的家人,主要是菲利普夫妇,是怎么看待于勒的?请在文中找出他们对于勒的称呼。
2、请同学们把这些称呼分分类, 分类的标准是哪些称呼是在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使用的,并说说是什么情况,他们对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态度。
要求按时间顺序说。
设计意图:学生可拟“人不如钱”“金钱之上”“世态炎凉”等等横批,在此过程中初步理解并提炼小说主旨。
主旨理解(一):表现世态炎凉,展现金钱所主导的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
批判人性的自私冷酷。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由家庭这个细胞,看出社会整个肌体的情况,以小见大,是小说写作的基本手法。
小结和过渡:透过若瑟夫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是如何凉薄。
教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我的叔叔于勒》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文。
这是一篇写金钱的文章,写亲情的文章,更是一篇写金钱和人关系的文章。
二、学情分析小说故事性强,学生有阅读兴趣,但对主题把握较为薄弱,需要重点指导。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学会思考,大膽表达;学习多角度地看待事物。
2.学习运用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多角度解读文章主题。
3.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与亲情观。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学会思考,大胆表达。
教学难点:学习多角度地看待事物。
四、教学方法品读法,探究法。
五、学生学法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朗读法。
2.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导语:亲情是人间最纯真、最温暖的感情。
可是,在19世纪法国,菲利普夫妇却上演了一场丑剧:他们对亲弟弟于勒态度前后截然不同:有钱时就朝思暮盼,没钱了即见面就躲。
这真是:十年期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竟如陌路人。
托尔斯泰说:莫泊桑的作品揭发和暴露事物,让人们恨那应该恨的,爱那值得爱的。
今天,我们在了解内容,分析人物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爱憎之情,探究文章表达的主题。
环节一:一读课文,初探主题(一)请同学速读课文,找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不同称呼,并简单概括变化的原因。
(投影)(二)文中还有谁对于勒有过评价?他的依据又是什么?(投影)(三)文中还有和于勒的钱有关系的人吗?(投影)二姐夫,那个没什么钱却诚实可靠的小公务员,是看了于勒叔叔的福音书才下定决心娶二姐的。
多么荒唐的行为,多么辛辣的讽刺,在那样的一个社会里,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喜怒哀乐,恩怨爱憎,完全围绕一个“钱”,兄弟亲情,同事友情,男女爱情,都打上了金钱的烙印。
我们发现,文章的主题不再只是批判个人的冷酷无情,而是批判金钱至上的社会现实。
(投影)作者表达的仅仅是这些?对课文中的许多细节,我们还没有关注到,对于主题,不能止步于此,还有探究的必要。
《我的叔叔于勒》反复手法的运用
《我的叔叔于勒》反复手法的运用
《我的叔叔于勒》反复手法的运用
法国小说家莫泊桑是一位语言大师,他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摒弃华丽的辞藻,追求“一个字使得其所的力量”,刻画了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冷酷无情和势利。
文中的多种反复手法运用,看似繁复,实质上却为人物的成功塑造做出了不少贡献,从而把人物性格表现得入木三分。
一、词语的反复
“终于”——18段中说:“终于有一个看中二姐的人上门来了”中“终于”一词,说明了二姐的婚事已经等待了很久,没有钱连个人的婚姻问题也很难解决,侧面讽刺了金钱主导爱情的社会现象,推动了后面的情节发展。
20段“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终于”写出了一家人为去哲尔赛岛,等待的时间之久,同时也看出了菲利普夫妇的虚荣,把富人家的旅行作为自己一家人的心事,女儿的婚姻也是充满了交易性的,反复手法让人觉得充满了很大的讽刺意味。
32段中,写菲利普去和船长搭话,又一次写到“我父亲终于说”,“终于”体现了菲利普的虚伪,让人讨厌,呼应了船长对他的态度“冷冷的”。
“疯了”——这个词语的反复运用,更好地刻画出了克拉丽丝的形象。
当菲利普怀疑水手是于勒时,克拉丽丝说“你疯了”。
一个“疯”字可以看出这对她的打击之大,几乎是无法接受的,极大地表现出她内心的恐慌和不安。
而当母亲知道“我”把十个铜板给了于勒时,她再次说到“疯了”。
在她看来拿钱给于勒,不是正常人做的事情,是无法接受的。
“褴褛”——文中写于勒重点描写细节,而对衣着的描写尤为突出,两次写。
《我的叔叔于勒》的主旨探究教案
《我的叔叔于勒》的主旨探究教案16我的叔叔于勒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挣.钱挣.扎挣.脱挣.开B.煞.白煞.车恶煞.煞.有介事C.蛋壳.牡蛎壳.地壳.金蝉脱壳.D.变更.更.替更.换万象更.新2.结合句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2)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
(3)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这所大学的一些学生的语文水平实在低,传扬出去,准会被人贻笑大方,影响学校的声誉。
B.当灵感迸发、文思泉涌时,美妙的文辞会源源不断地流注笔端,这源于作者平时用心观察,重视积累为基础。
C.“地球一小时”活动虽然只有60分钟,但传递给地球人的节能环保作用却不可低估,它提醒人们:只要时时注意节能,就能为保护地球做出贡献。
D.我们欣赏古代诗词,应该全面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真正走进作品,去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4.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第1段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烘托出人物的心情;第2段环境描写与第1段形成对比,烘托出人物的心情。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于勒的命运构成了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B.本文的线索是“我”的所见所闻。
C.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串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为,都是通过“我”的眼睛看到的。
D.菲利普夫妇是小说的主人公,自私、冷酷、贪婪、唯利是图是他们的性格特征。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
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
《我的叔叔于勒》主题解读
《我的叔叔于勒》主题解读
《我的叔叔于勒》写于一八八三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
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也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起来。
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
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
本篇小说就是以这样的社会背景写出来的。
作者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形象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我的叔叔于勒作品赏析
我的叔叔于勒作品赏析引言《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文学家莫泊桑的一部短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约瑟夫一家与叔叔于勒的曲折经历。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主题思想、生动的人物塑造、独特的写作风格以及广泛的社会意义,成为了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主题思想、人物塑造、写作风格和社会意义四个方面,对《我的叔叔于勒》进行赏析。
一、主题思想《我的叔叔于勒》的主题思想主要集中在揭示人性的复杂性与社会的冷酷性。
通过约瑟夫一家与叔叔于勒的故事,莫泊桑揭示了人们对金钱的狂热追求以及面对亲情与利益时的矛盾选择。
同时,作品也暗示了阶级社会中,人们对于身份与地位的焦虑与追求。
这种主题思想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现实与人们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也能对现实生活有所思考。
二、人物塑造在《我的叔叔于勒》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多个立体的人物形象。
其中,叔叔于勒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角色。
他在年轻时挥霍无度,成为家庭的负担;而在流落美洲之后,则变得勤俭持家,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
然而,在发现自己的侄子约瑟夫一家生活拮据时,他却又选择装作一个穷困潦倒的老水手,默默离开。
这种矛盾的性格,既展现了于勒内心的善良与愧疚,也揭示了社会的无情与冷漠。
此外,约瑟夫的父亲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人物。
在家庭中,他始终处于矛盾的境地,既对叔叔于勒的过去感到不满,又对他在美洲的改变感到欣慰。
然而,在面对金钱时,他却又毫不犹豫地放弃亲情,选择追求自己的利益。
这种矛盾的性格,既揭示了当时社会中普遍的金钱观念,也展现了人性中的自私与冷酷。
三、写作风格莫泊桑的写作风格在《我的叔叔于勒》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的语言简练明快,文字质朴自然,使得作品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同时,作者还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法,如倒叙、悬念、对比等,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这些写作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也使得作品的主题思想更加深刻地传达给读者。
四、社会意义《我的叔叔于勒》的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示与批判上。
《我的叔叔于勒》课文赏析
《我的叔叔于勒》课文赏析《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佳作,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家庭中叔叔于勒的故事,展现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艰辛与无奈。
这篇小说在叙事角度、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语言运用和主题探讨等方面都表现出色,值得深入赏析。
一、叙事角度《我的叔叔于勒》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通过“我”的视角展开故事情节。
这种叙事角度使得故事更具真实感,让读者能够深入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同时,“我”的视角也揭示了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使小说更具有社会意义。
二、人物塑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主人公“我”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对叔叔于勒抱有深深的同情。
于勒是一个贫穷的小人物,辛勤努力但命运不济,他对侄子“我”抱有愧疚之情。
而菲利普夫妇则是典型的市侩形象,为了金钱和地位可以抛弃亲情,他们的自私和冷酷与于勒的善良形成鲜明对比。
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使小说更具有层次感和深度。
三、情节安排《我的叔叔于勒》的情节安排紧凑合理,通过“我”的家庭背景、叔叔于勒的遭遇、菲利普夫妇的反应等情节的展开,使故事逐渐走向高潮。
小说中情节转折自然,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四、语言运用莫泊桑在《我的叔叔于勒》中运用了生动、质朴的语言,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细致描绘,莫泊桑为读者营造出真实的氛围。
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夸张、排比等,使得语言表达更具表现力。
五、主题探讨《我的叔叔于勒》的主题探讨了贫困、亲情与金钱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于勒和他的家人的描绘,揭示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苦难和无奈。
同时,小说也批判了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以及亲情在金钱面前的脆弱和不堪一击。
这种主题的探讨使小说更具有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
通过对《我的叔叔于勒》的叙事角度、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语言运用和主题探讨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部小说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弱点。
_我的叔叔于勒_的多元解读
一、应怎样看待作品中的人 物?
《我的叔叔于勒》被编者删去 了开头和结尾,使读者对若瑟夫· 达佛朗司即“我”这一人物形象无 法全面的理解和解读,甚至忽视 了 对“ 我 ”这 一 人 物 形 象 的 分 析 。 因而许多评论文章对人物的分析 评价主要集中在菲利普夫妇身 上,而且对人物的评价也很不公 正。
学教育 2009.04
课文研析
《 我 的 叔 叔 于 勒 》的 多 元 解 读
李天翼
《我 的 叔 叔 于 勒》一 文 ,新 老 教 材 里 都有。把两篇选文比较一下,就会发现课 文内容没有一点变化,但课后习题不同。 在新教材课后有这样一道练习题:
这篇小说在选作课文时,删去了开 头和结尾两部分,现照录如下。和同学讨 论一下,保留与删去这一头一尾,表达效 果有什么不同?
我们从文章中看不出作者对 菲利普夫妇的谴责和嘲讽。如果 加 上 原 文 的 开 头 和 结 尾 部 分 ,我 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文章中的 “ 我 ”— ——若 瑟 夫·达 佛 朗 司 丝 毫 没有对父母的憎恨与厌恶,反而 可以看出“我”对父母和叔叔于勒 的同情与理解。所以我们对菲利 普夫妇的分析不能停留在“虚伪、
他们这样认定文章的主人 公,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通过上 文第二部分的分析,我们知道,小 说要表现的是“对人性的思考和 呼唤”这一主题,而“我”身上,正 体现了对不幸的、可怜的人最自 然、最朴素、最真诚的关心和爱 护,所以,“我”才是小说的主人 公,并且从叙述角度看,《我的叔 叔于勒》 一文的叙述人是“我” —— —若瑟夫·达佛朗司。这就决定 了小说要以“我”这样一个半大孩 子的眼睛来看世界,“我”的视角 是仰视的,对成人世界的复杂与 不可理喻,无法做出解释和判断, “我”更多的是对于勒叔叔和父母 的同情与理解。孩子的视角也就 导致了观察点的不同。这个视角 也决定了这样的叙事是一种“现 在进行时”的叙事,使读者与人物 一同经历着成长的悲欢。因而我 们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评判作品
《我的叔叔于勒》语文教案:探究童话故事的深层含义
《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非常经典的童话故事,它以巧妙的方式探究了人性的深层含义。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童话故事如此精彩,值得我们深入去探究其中的深层含义,这也是我们所谓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三个方面去探究《我的叔叔于勒》所传递的含义:人性的复杂性、幼稚与成熟以及生命的意义。
一、人性的复杂性在《我的叔叔于勒》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多重性格。
彼得的叔叔于勒是一个聪明、但也非常自私的人,他追求的是自己的幸福和快乐,而不关心他人的感受。
在他的眼中,正义和道德并不重要,他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虽然他的行为非常自私,但大家都对他充满了爱意,因为他是一个真正的人。
这也说明了人性的多重性格。
一个人可能会有自私、独立,也可能会有慷慨、善良。
但我们不能只看到一个人的负面品质,而应该看到一个人的全貌。
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并包容他们的不足之处。
二、幼稚与成熟在《我的叔叔于勒》中,彼得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他邀请叔叔来玩耍,但却需要为叔叔的幼稚行为付出代价。
在故事的结尾,我们看到彼得已经成熟了,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为叔叔赔偿了损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成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每个人都需要在成长过程中体验到幼稚与成熟之间的过程。
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并且向前看,追求更成熟、更聪明的自己。
三、生命的意义每个人的生命都有意义,在《我的叔叔于勒》中也强调了这一点。
叔叔于勒虽然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快乐,但他也是一个真正的人。
他对彼得的爱是无私的,他乐于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小秘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应该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同时也要明白,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并不在于个人的荣誉和地位,而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人生,把握每一个机会去创造美好的回忆。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教学设计和方法。
这样才能真正地让学生了解、体验这个经典故事所传达的深层含义。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去感受这个故事所涵盖的思想,让学生在真正理解故事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感悟出这个故事所表达的道理。
《我的叔叔于勒》三度解读
《我的叔叔于勒》三度解读作者:董晶晶尤昌镇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4年第04期众所周知,“教无定法”、“教是为了不教”这两句教学经典语言,共同指向一个目标:以学生为中心。
对此,王荣生教授在《语文课程论基础》里谈及“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建设”也这样阐述:“参与课程研制、用教材教、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将成为语文教师专业工作的三大准则。
”并在论述“语文教学内容”时指出: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中重构“师本—生本”状的“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
它既包括对既定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对既定课程内容的改造,还包括教师乃至学生在教学中所产生的课程内容;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既定教材内容的“重构”—改编乃至增删、更换等,还包括由其他途径的种种材料的呈现。
这段话说浅了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量体裁衣”,一切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求知的训练场,思维的发散场,情感的体验场;课堂的教学形态立足于为了学生的发展。
因此,尤其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要有“生本”意识,找准文本与学生心理需求的契合点,从而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到达“不教”之境界。
那么,确立怎样的教学内容,设计怎样的问题,才能有效地刺激学生元认知的思维、心理及情感体验的需求,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呢?鉴于这样的思考,笔者在执教《我的叔叔于勒》时,针对学生学习小说大都有较浓厚的兴趣,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对于小说中的字、词、句,大部分学生不会感觉有难度的现状,试图通过“重构”教学内容去引领学生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体会主旨上有深层的认识,并能引发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再说,课文是一篇删节小说,对照原作,很显然,删节以后不利于对人物、小说主题的深入认识,如果通过与莫泊桑原著小说的比较阅读,在人物形象的理解上去突破,指导学生阅读完整的作品,养成思考、探究与体验的阅读品质,从而培养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达到深层解读小说主题之目的。
《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
《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
这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
本文题材是小说,我将从单元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标和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练习设计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单元分析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小说,从内容看:或涉及少年成长这一话题,或从少年视角观察世间百态,取材独特而广泛。
阅读这些作品,可以激发中学生对人生社会的思考,进而推动自我的成长。
本单元单纯地涉及到了情节、人物以及主题。
这是小说的主要要素,在此基础上,才需要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了解小说的艺术特点以及语言特色等。
所以本单元是小说教学的起始课,情节上“学会”梳理,人物上“试着”多角度分析,主题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学生在本单元将学到学习小说最基本的方法,形成最基本的能力,为后面两个小说单元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教材分析《我的叔叔于勒》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相较于《故乡》,法国作家莫泊桑的这篇小说情节波澜起伏,张弛有节;人物寥寥却个性鲜明;立意深刻,语言简洁明快而富有个性。
作者用平常的的人物,平常的情节,表现一个普通的主题,可是能表达得深刻,能够给人启发,耐人寻味。
三、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初中生,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都渐趋强烈,因此,学习本单元三篇小说,可以加深他们“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更好地成长”,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通过上一篇小说《故乡》学生对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有所了解,但是理解、分析、鉴赏主题和写作手法还没有形成系统,感性多,理性少。
本文文字浅显,通俗易懂,情节引人入胜, 所以应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积极阅读、体验感知,去思考领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课标分析及教学目标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发展个性。
《我的叔叔于勒》人物形象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人物形象分析《我的叔叔于勒》是中国作家鲁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叙述主人公与叔叔的亲近与彼此疏离的故事,展现了一个在传统与现代、个体与集体之间犹豫不决、迷茫失落的普通人的形象。
通过对主人公“我”与叔叔的描写,可以看出他们在思想、情感和行为上的差异和冲突,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新旧时代的不同价值观。
首先,主人公“我”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年轻人,还未定性的青年。
他在小说中代表了传统文化下的个体,对叔叔充满敬畏之情,尊重长辈的传统观念深深烙印于他的内心。
他描述叔叔时用了“凶猛”、“迅迅”、“威风凛凛”等词语,表明他对叔叔的威严与威仪十分畏惧。
主人公对叔叔的崇敬不仅仅源自血缘关系,更是受到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的束缚。
他把叔叔塑造成伟岸的形象,将其与尊贵、权威、威武等特质联想在一起。
而叔叔则是一个被现代社会冲击后渐渐消沉的人。
他曾是一位受人敬仰的文人,可现实生活的压力让他不得不靠写公文为生。
叔叔的职业从文学家变成了职务,这一转变是他所处时代的无奈之举。
叔叔的形象在主人公的描述中失去了传统价值的光辉,成了一个逐渐远离儿时自由与理想的普通人。
他的形象在小说中被黯然忧伤的色彩渲染,主人公在认识到叔叔没有了曾经的荣耀后,再也找不到以前对他的崇拜和敬畏。
叔叔的命运代表了那个时代物化现象逐渐凸显、价值观多元化的过程中,弱势群体的无奈与沉默,同时也被视为鲁迅对当时文化情况颇有讽刺的一种方式。
叔叔内心浓郁的忧愁和对奋斗目标的迷失在小说中被深刻地揭示出来。
他的身份与职业转变,以及金钱带来的物质追求,使得他丧失了他的灵魂。
叔叔的形象正是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化的一种象征。
通过对主人公“我”与叔叔形象的分析,可以看出《我的叔叔于勒》以及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鲁迅对当时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文化问题的关切。
小说通过两代人的对比,让读者对追求个人的理想和自由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鲁迅借叔叔的形象,又让人们反思传统文化下的束缚与僵化是如何影响个体的成长和自由发展的。
《我的叔叔于勒》解读
《我的叔叔于勒》解读《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超级有趣又让人深思的故事呢。
我刚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啊,就感觉像是自己走进了一个有点奇怪又很真实的世界。
故事里的“我”一家啊,那可真是把金钱看得太重啦。
你想啊,就因为于勒叔叔一开始没钱,在外面乱花钱,家里人就都特别讨厌他,把他当成是一个大麻烦。
就像我们身边有时候会有那种调皮捣蛋还总是闯祸花钱的人,大家都会躲得远远的,对吧?这家人也是,一提到于勒叔叔就唉声叹气的,觉得他是个败家子。
“我”的父母啊,尤其是妈妈,总是在那里念叨着于勒叔叔的不好。
他们那副样子就好像于勒叔叔是个恶魔一样。
可是呢,当听到于勒叔叔在外面发了财,你再看这家人的态度,那简直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啊。
爸爸开始在那里畅想于勒叔叔回来后怎么带着他们过上好日子,妈妈也不再说于勒叔叔的坏话了,还会带着那种很期待的眼神说于勒叔叔的好话呢。
这就好比一个人之前嫌弃一块石头,觉得它又丑又没用,可是突然听说这块石头其实是个宝石,马上就把它捧在手心里,当成宝贝了。
再说说于勒叔叔本人吧。
他在故事里好像一直是个被谈论的对象,真正露面的时候已经是很落魄的样子了。
我就在想啊,于勒叔叔之前也许是真的想改变自己,想要发财然后让家人看得起他呢。
他在外面经历了那么多的苦,最后却还是被家人嫌弃,他得多伤心啊。
就像一只在外漂泊了很久,想要回到温暖的家的小鸟,可是到家了却发现家人们都不欢迎它,甚至想把它赶走,这多可怜啊。
在那个船上的情节啊,真是太精彩又太让人心酸了。
“我”的父母看到那个像于勒叔叔的人,一开始是满心欢喜,觉得终于要过上好日子了。
爸爸那小心翼翼又激动的样子,妈妈在旁边那种又期待又紧张的神情,就好像他们已经看到了无数的金钱在向他们招手呢。
可是啊,当发现那个穷苦的于勒叔叔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个有钱人的时候,他们的表情瞬间就变了。
爸爸变得慌张又愤怒,妈妈也是一脸的嫌弃和失望。
他们对自己的亲弟弟啊,就因为没钱,就像躲瘟疫一样躲开了。
这让我觉得,钱这个东西啊,有时候真的能把人的感情变得很丑恶。
《我的叔叔于勒》课文解析
《我的叔叔于勒》课文解析《我的叔叔于勒》课文解析本课需反复吟味,理解并学习小说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学习文章个性化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体会文章巧妙的构思与层层铺垫又在曲折跌宕的情节中逐步揭示社会现实问题的写法。
小说阅读中重点抓好文章情节脉络,围绕于勒由穷到富又到穷的过程,仔细分析“我”的父母的态度变化,进而捕捉决定他们态度的真正原因是亲情?还是金钱?这便是文章主旨所在。
整篇小说采用平常的人物、平常的情节表现一个深刻的主题,靠的是作者平实朴素又有些幽默化的描写手法,如着墨最多的菲利普夫妇,作者紧紧扣住两人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进行多角度的描写、菲利普面对亲弟弟于勒三度起落所持“憎恨惧怕──奉为福星──深恶痛绝──避之不认”态度,分别从其神态、语言、动作中展现,其自私、冷酷、势利、贪婪的嘴脸很清晰的展现于读者面前,对“我”的母亲克拉丽丝这个人物更是刻画生动鲜明。
“我”只是一个叙述人物,在“我”的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故而笔墨不多。
对于于勒作者以其巧妙构思进行暗线处理,轻描淡写,目的在于突出菲利普夫妇对待他的态度,从而突出文章批判的对象、揭露的社会罪恶。
在理解课文中心与人物时,大家应注意几点:1、课文本身反映出的故事社会背景。
一是开头展示出十九世纪法国小职员家庭的经济生活情况:收入不多,日子拮据,却死要面子。
二是从叙述两个姐姐的情况中告诉我们:法国当时的婚姻是以经济条件为基础的。
三是从选择哲尔赛旅行及途中吃牡蛎的情况,反映出法国当时市民阶级爱慕虚荣的习俗。
四是从船长对于勒的侮辱性的介绍可看到人的荣辱尊卑是以金钱和地位来区分的。
2、对人物认识不应简单片面。
于勒并不只是花花公子,我们可以从于勒的信的内容看出于勒的诚恳,有手足情,还可以分析船长的话“不愿回到亲属身边。
”得出于勒已变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了。
对于克拉丽丝也不应抱着一种厌恶的态度认为她非常势利,其实她也是值得同情的,尽管她势利,但她的境况非常困难,社会使她染上虚荣习气,但终究她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受害者。
多角度还原人物——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浅谈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
多角度还原人物——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浅谈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发布时间:2021-04-30T14:31:33.267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第3期作者:朱莉[导读] 《我的叔叔于勒》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
朱莉山东省博兴县实验中学《我的叔叔于勒》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
小说的情节跌宕曲折,围绕着于勒贫富的变化,一步一步推向高潮。
本课的重难点为菲利普夫妇人物形象的理解和主题的挖掘上。
解读《我的叔叔于勒》的路径有很多,但万变不离一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而这正是通过菲利普夫妇前后变化时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表现出来的。
“人物的语言往往更能够泄露人物的内心世界。
”而人物形象并不是纸片式的,“人物为“圆形人物”而非“扁形人物”。
如何与人物对话,还原人物,我主要抓了几处细节进行突破,还原人物。
一、抓细节反复朗读,走进人物内心。
师:在这一波三折的故事中,菲利普夫妇的表现可谓精彩至极。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菲利普夫妇前后变化明显的语句,借助文字还原人物的形象,走进人物的内心。
(学生阅读的时候提醒学生动笔标划,及时记录所思所想)同桌交流——自主发言师:当听说于勒有钱时,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呢?菲利普常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呢?生1:“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师:你在这句中读出了什么?生1:菲利普盼望于勒归来。
师:你能带着你的理解把这这句读一下吗?生读(读得很平淡。
)师:那你去掉“竟”再读一下。
有什么感受?生1:原句中菲利普盼望的急切呼之欲出,我仿佛看到了菲利普脸上的渴望。
师:把“唉”去掉再读一读。
生读。
生1:这个语气词让我看到菲利普此时有急切地盼望,有盼望不得的失望,又有失望中更想获得惊喜的心情。
师:看来你真的走进了菲利普的内心,假如现在你就是菲利普,你会如何说出这句话呢?生1饱含情感读出“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师:一年过去了,菲利普夫妇拟定了几十种计划等着于勒回来,每到周日,一看见大轮船从天边驶过来,他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你读——“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生2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叔叔于勒》主题多角度解读
横看成岭侧成峰:《我的叔叔于勒》主题多角度解读
角度一:金钱至上的人际关系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故事情节大起大落大开大合,“金钱”实际上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原动力。
情节的开端,小说着力渲染于勒在菲利普一家人心目中的地位:“全家惟一的希望”,他的信是“家里的福音书”,一家人望眼欲穿,盼于勒盼到“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而这些都只是因为于勒的两封来信。
第一封来信说他“赚了钱”,并表示愿意赔偿菲利普过去的损失;第二封来信,不仅表示愿意赔偿损失,而且愿意有福同享,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与哥嫂一起快活地过日子。
于是菲利普他们“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打算置一所别墅,而且就买别墅问题已经同人进行了商谈。
”因为金钱的魔力,于勒一下子从过去那个“坏蛋、流氓””变为“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变成“福星”,二姐也因此促成了婚姻。
可是后来当菲利普夫妇在海轮上真的见到穷愁潦倒的于勒时,却如临大敌,视若毒蛇猛兽,躲之惟恐不及,避之惟恐不远,害怕于勒重新回来吃他们。
于勒此时又成了“贼、流氓”。
家里人对于勒的评价、他们的一言一行,喜怒哀乐、恩怨爱憎,完全围绕着金钱转动,兄弟手足之情、二姐的爱
情都打上了金钱的烙印。
真正是富居海外盼相聚,穷在身边不认亲。
角度二: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谁不希望衣食无忧亲人团聚生活幸福?菲利普一家人当然也是如此。
可是他有个败家子弟弟于勒。
菲利普对弟弟还是宽容有情的,以致于勒不仅挥霍尽自己应得的那份财产,还大大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那一部分遗产。
菲利普只好打发他到美洲去。
菲利普一家受尽拖累的情况显而易见:“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
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花几分钱买点零碎,也要讨价还价,争论半天;大姐、二姐的婚事迟迟没有着落。
然而困窘的生活并不会磨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所以接到于勒在海外发财的来信,全家人的喜出望外也就不言而喻了。
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他们摆脱窘迫生活的救命稻草,成了他们生活的精神支柱。
后来在轮船上遇上无脸归来的穷困潦倒的于勒,菲利普夫妇不愿也不敢相认,实在是出于生活所迫,万般无奈。
为了避免生活更加穷困,为了避免女儿好不容易得来的婚姻不因此夭折。
贫贱家庭百事哀。
旧中国劳动人民卖儿卖女的惨痛生活,不也如此同类吗?我们又怎能苛求他们呢?
角度三:浪荡子的警世录
小说故事说的是于勒一生贫富生活境况。
作为一个浪
荡子,于勒身世浮沉,际遇坎坷,年轻时浪荡,中年时得意,老年时沦落。
他为世人提供了一个反面教材。
应该说菲利普于勒的上辈还是有一些遗产的,但于勒游手好闲,糟蹋钱,不但花光了自己所得的遗产,又大大占用了菲利普的那一部分遗产。
结果连自己的哥哥也无法容留他,只好把他送到美洲去。
一方面是让他到海外淘金,另一方面更有“送瘟神”的意思。
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于勒居然“阔绰过一个时期”,开了一个大店铺,做了一桩很大的买卖。
这应该是可信的。
当时的美洲充满着机会,是冒险家的天堂。
但以于勒的懒散成性挥金如土,不可能经营管理好一个大店铺的。
在竞争中失败、破产是必然结局。
最终到处流浪,有家不得归,被收容在海轮上,靠卖牡蛎为生,过着猪狗般的生活。
所以小说不可避免地具有警醒世人的作用:人啊,应该好好地生活,走正道才是正经。
角度四:保持你的赤子之心
小说以一个少年人的眼睛、心灵在观察感受着成人的世界。
于勒在文中是个败家子,被骂作骗子、流氓、无赖,但文题“我的叔叔于勒”,让我们感到的是亲切、亲近,是一个与“我”有着密切关系的人的称谓。
“我”对于勒充满同情之心还表现在“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
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有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我”为何如此近距离仔细地观察
呢?因为“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同义反复的三个判断句,深切地表达了“我”对于勒叔叔的同情,对父母认钱不认人的迷惘不解,以致在付牡蛎钱时,自作主张地给了于勒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作为一个未成年人,还没有成年人不能不有的强烈的经济意识和金钱意识,“我”对人的感情还是朴素的、自然的,是从人与人的自然联系中产生的。
“我”既同情于勒的悲剧命运,也同情父母的悲剧处境。
小说让我们反思金钱之外的东西,要求我们的灵魂从现实的物质的金钱的关系中升华出来,提醒我们不要失去对人的真诚的爱心和同情,提醒我们把对人的自然、朴素、真诚的爱和同情,保留到自己的成年,不要被现实的金钱关系所异化。
因为,只有这样的心灵,才是人类最健全、最美好的心灵。
结合原文被删去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作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悲悯情怀,更显而易见。
附:原文开头: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若瑟夫达佛朗司竟给了他五法郎的一个银币。
我觉得很奇怪,他于是对我说:
这个穷汉使我回想起一桩故事,这故事,我一直记着不忘的,我这就讲给您听。
事情是这样的……
原文结尾:此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父亲的弟弟。
以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
要饭的,其缘故就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