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第八单元信息窗一教学目标:
1、借助于故事情景,初步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认识直尺,建构1厘米和几厘米的长度观念。
3、能熟练掌握并正确使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4、逐步培养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做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和几厘米的长度观念;熟练掌握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和几厘米的长度观念。
突破措施:
(1)根据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先从具体形象思维着手,让学生充分感知1厘米的火柴棒、1厘米宽的大拇指、1厘米长的图钉等事物,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然后根据直尺上的刻度,用手比划出5厘米、10厘米的大约长度,构建几厘米的长度概念;课后让学生测量数学书本的长、宽,以及一拃的长度,逐步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
(2)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仅有的经验,测量线段的长度,然后根据学生出现的测量错误,进行全班讨论纠正,最后归纳出正确的测量方法。
教学用具:
白板课件、大约1厘米长的塑料小棒、图书钉、直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下面请欣赏《阿福的新衣》(播放动画)
师:图片中的徒弟很疑惑“这是怎么回事呢?”你知道吗?
(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点拨:由于师傅一拃的长度和徒弟一拃的长度不一样,所以才出现了上面的错误。
师:如果不想出现这种失误,你有什么方法吗?
(生交流)
点拨:用同一个人的拃量就可以了;或者是借助于一种工具,能够不受手的大小的影响,测量出相同的长度。(引入直尺)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认识直尺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手中的直尺,你都发现了什么?
(1)学生观察直尺
(2)交流自己的发现
生1:有长短不一的线。
生2:有一些刻度,从数字0开始,由小到大。
生3:有个符号cm
(3)教师讲解
A:刻度线B:0表示测量的起点C:cm叫做厘米
(4)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
师:请伸出你的右手的食指,放在“0刻度线”上,慢慢的滑动到刻度“1”,这段长度就是1厘米。
师:如果有一根小棒,它正好占据0——1的一个大格,我们就说它的长是1厘米。
如果这根小棒,占据了5——6的一个大格,它的长度是多少厘米呢?如果这根小棒,占据了8——9的一个大格,他的长度是多少厘米呢?师:把这三根小棒,合起来,组成的新的小棒,你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厘米吗?
(5)认识生活中的一厘米
A:学生用手比划直尺上1厘米的长短。
B:学生感知1厘米塑料小棒的长度
C:学生感知长约1厘米图书钉的长度
D:根据直尺,学生用手比划直尺上的5厘米、10厘米…的长短。(6)说一说“通过测量,你觉得这些长度都怎么样呢?”
总结:厘米是测量较短物体长度时,用的长度单位。
活动二:测量线段的长
师:老师这里有条线段(水平线段),但是我不知道它有多长,谁能用直尺帮我测量下呢?
(1)学生思考测量的方法
(2)学生到讲台测量线段,对学生结果全班进行点评,分析正确与否。
(3)结论:测量线段时,注意刻度尺的0要和线段的左端充齐。
师:想不想接受更大的挑战:谁能测量一下这条斜线段的长度呢?(1)学生到讲台测量线段,对学生结果全班进行点评,分析正确与否。
(2)结论:测量线段时,注意刻度尺要和线段重合。
(3)学生总结测量方法,教师给予系统总结。
三、巩固练习
1.快速判断,下面的测量方法对吗,为什么?
2.测量线段的长度
3.测量一拃的长度。
四、总结提升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掌握了哪些知识呢?回顾《阿福的新衣》这个小故事,你觉得是用直尺测量好呢,还是用拃测量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