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包装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包装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包装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06级)

一、专业基本情况

专业名称:包装工程专业代码:081403

一级学科:工学二级学科:轻工纺织食品类

二、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包装系统设计与管理等方面能力,能在商品生产与流通部门、包装企业、科研机构、外贸、商检等部门从事包装系统设计、质量检测、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三、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保护产品、方便流通、促进销售的包装基础理论,重点掌握销售包装和运输包装的设计原理和方法,掌握包装材料、包装设备、包装测试、包装印刷的基本知识与方法,了解包装艺术设计的基本知识,熟悉国际国内包装标准与法规。

四、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工程力学、材料学、生物学、美学等包装工程的基础理论;

2、系统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包装工艺设计、包装结构设计、包装测试技术、包装辅助计算机设计等基本知识与技能;

3、具有包装制品结构设计和装潢设计的能力;

4、具有合理选择包装材料、包装设备的能力;

5、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具有分析解决包装工程技术问题,研究开发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新设备和工程管理的基本能力;

6、具有包装造型与装潢设计及包装印刷的初步知识与技能;

7、具有独立学习、自主更新知识的能力。

五、主干学科

包装学。

六、主要课程

普通物理学、高分子材料学、包装造型设计基础、包装材料学、包装工艺学、包装容器设计与制造、包装印刷概论、包装机械概论、包装过程自动化、包装测试技术、运输包装等。

七、学制与授予学位

学制:四年学位:工学学士

注:“考核类型”一栏,如果该课程为考试课则填“+”。

注:“考核类型”一栏,如果该课程为考试课则填“+”。

包装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081401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081401) Geological Engineering (081401) 一、专业简介(Ⅰ Major Introduction) 地质工程专业门类为工科,一级学科为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工程是国内最早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的地学类专业之一,是我校双一流学科“地球科学”的主要支撑专业。 地质工程专业是在原成都地质学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探矿工程”两个专业的基础上,经过60余年的艰苦奋斗发展起来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始建于1956年,“探矿工程系”专业始建于1959年。1993年原成都地质学院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探矿工程”专业改名为“勘察工程”专业。1999年,因国家专业目录调整,“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和“勘察工程”专业分别调整为“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工程地质方向和岩土钻掘工程方向,分别隶属于当时的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和勘察与机电工程系。2001年底,成都理工学院重新组建并更名为成都理工大学,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将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岩土钻掘工程方向和工程地质方向统一归属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2012年,按照国家专业目录调整要求,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的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更名为“地质工程”专业并沿用至今,仍设工程地质和钻掘工程两个方向。 地质工程是地质学与工程学相互渗透交叉的学科,主要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关系,以地质学及机械学原理为基础,认识、分析和解决地质工程问题,采用先进的工程技术方法和手段,为工程建设、资源开发和地质环境保护服务。我校工程地质方向主要在山区复杂地质工程问题分析与解决、工程地质勘察设计与施工、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地质环境评价与保护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钻掘工程方向在岩土钻掘工程材料、岩土钻掘机具、定向钻探与取心、非开挖水平定向钻进等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开发与研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本专业人才质量保障体系实现了国家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全覆盖,包括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还入选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本专业达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水平。 本专业全面落实企业导师制度,采用企业导师和专业教师联合指导的教学方式。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大学四年中,每年一次校外实习。 二、培养目标(Ⅱ Academic Objectives) 本专业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系统掌握地质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受到相关工程训练,具有较强创新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人文与职业素养、具备分析和解决复杂地质工程问题能力,能在地质工程相关领域承担资源开发、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管理及研发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5年后经过持续学习和工程实践锻炼达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070702)培养方案(精)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070702)培养方案 Program for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 Resource management 一、培养目标、基本要求与专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和各级行政管理部门从事城市规划与管理、资源开发与利用、气象应用、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旅游资源开发、饭店管理等从事科研、教学、科技开发、规划与管理等工作。 ⅠEducational Objectives and Learning Outcomes This program is designed to train and bring up professional talents acquiring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knowledge & skill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 Resource management. Graduated students can undertake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meteorological applications,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maps and GIS applica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t resources and hotel management in research institutes, colleges and other departments, such as resource, environment, programming, planning etc. 二、主干课程及课程体系: 主要课程包括自然资源学、管理学、经济学、生态学、遥感原理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土地管理学总论、土地利用规划、旅游规划、测量学与地图学、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气象学与气候学等。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配套的实践性课程构成。 双语课程:土地利用规划 专业特色课程:遥感原理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区域规划、气象学与气候学、土地利用规划、旅游规划。 ⅡMain Courses & Courses System Natural Resources, Theory of Management, Theory of Economics, Theory of Ecology, The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The Principle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lobal Position System, AutoCAD, Database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Urban Detailed Planning, Region Planning, General of Land Management, Planning of Land Use, Tourism Planning, Surveying and Mapping, Physical Geography, Human Geography, 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 etc. The courses system is composed of public basic courses, specialized core courses, specialized courses, and elective courses. Bilingual course:Planning of Land Use Characteristic specialized courses: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 The Principle and

2016级矿井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6级矿井建设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三年制高职) 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采矿工程系 2016年7月

矿井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编号:520502 二、教育类型及学历层次 (一)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 (二)学历层次:大专 (三)学制:三年 三、招生对象 普通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毕业生 四、专业分析 (一)人才需求分析 根据我院近几年对省内部分大中型煤矿调查,全省煤炭类专业技术人才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16%,远低于全国工业企业12.7%的平均水平,专业技术人员缺口2.34万人,而且专业人员岗位分布呈“生产一线少、辅助单位多”的格局,专业技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学历结构上,大专以上仅占13.4%。根据全省煤矿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到2011年底,全省煤矿企业“六长”和副总工程师专业学历必须具备煤炭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其它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专业学历必须具备煤炭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到“十二五”末,全省煤矿企业“六长”和副总工程师具备煤炭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达到50%以上,研究生学历达到7%以上。其他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具备煤炭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达到50%以上,本科以上学历达到20%以上;全省煤矿企业特种作业人员和班组长具备煤炭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达到10%以上,特有工种中专以上学历达到50%以上。实行变招工为招生制度。从2011年到2015年,新招从业人员中直接招生的比例要分别达到25%、35%、55%、75%、100%。到“十二五”末,全省所有煤矿新招从业人员必须直接从院校合格毕业生中招用,不再从社会上招用。

此外,依照《山西省煤炭专业人才培养规划》(晋政办发[2008]15号)要求,“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年产60万吨以上的煤矿,至少要配备大专以上学历的矿井建设业人员5名,全省需配备高职学历以上毕业生6000多人。矿井建设专业是我院的重点建设专业群,招生形势好,就业率高,专业地位十分重要,属于技能紧缺型人才培养专业,搞好专业建设既是煤矿建设生产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也能对其他相关专业建设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二)职业面向 目前矿井建设已趋向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随着矿井建设事业的发展,“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管理”的广泛使用,煤矿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近年来我院对往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工作岗位调研,与行业企业专家一起,确定了矿建专业的职业面向和人才定位。 矿建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的单位或企业有:省内外煤矿生产企业、煤矿建设单位、项目管理咨询中介机构、矿井建设监理公司、矿井设计部门等,从事矿井设计、建设和井巷工程掘进施工技术和管理工作,以及煤企的计划、预算、生产调度等岗位工作。 (三)就业范围与岗位 通过深入煤矿建设和生产企业调研,召开专业分析研讨会,确定了矿建专业毕业生将来的就业工作岗位。主要有:施工操作岗位、技术管理岗位、技术咨询服务岗位,进一步归纳为三种职业领域。具体见下表4-1: 表4-1矿建专业的就业岗位 职业领域职业岗位 技术操作工作钻眼工、爆破工、机掘工、锚杆支护工、喷浆工、支架安装工、装载机司机、钉道工、防尘 工、注浆注水工、探放水工、配气工、砌料工等。 技术管理工作掘进队、采煤队、支护队、地质队的技术员、技术队长等; 采掘区、通风安全区(科)、生产科技术主管工程师、区(科)长等。 职业拓展岗位工作建造师(矿建专业)、采掘机电设备管理员、开采生产技术主管工程师、井巷工程计量计价 员、煤矿中介服务机构技术工程师、注册安全工程师等

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学科门类:工学专业代码:082802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城乡规划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规划师基本训练,能从事城乡规划及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管理等工作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1、具备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素养,具有较高的美学修养和健全的人格和心理素质。 2、具有一定的政治思维、经济分析和领导艺术才能,能很好地综合与协调城市规划中各种问题,了解城市规划、经济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3、具备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环境心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生态学、旧城更新与保护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掌握城市道路与综合交通规划、城市景观规划的原理和方法。 4、具备较强的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社会综合调查和分析研究、计算机辅助绘图、社会交往与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5、掌握城乡规划的基本法规与相关技术规范以及城乡规划的编制审批程序和规划管理的基本知识。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科技研究、项目策划和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三、学制与学分 基本学制5年,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在校修读年限为4―7年,总学分 180 。 四、学位授予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五、主干学科:城乡规划 六、专业主干课程与学位课程 1、专业主干课程 城乡规划原理(二)、建筑设计(一、二、三)、城市详细规划设计、城乡总体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城乡设计、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城市工程系统规划。 2、学位课程 城乡规划初步、建筑设计(二)、城市详细规划设计、城乡总体规划设计。 七、实践性教学环节

地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最新】地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能从事各类工程建设的场地评价,岩土体特性分析,特种地基加固处理,地质灾害评价与治理等地质工程领域的各项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了解当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方面和应用前景,熟悉地质工程勘察.设计施工. 掌握工程地质.工程力学.岩土力学的基本理论,地下工程.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有关电工.工程测量与试验.施工技术与组织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主要测试和试验仪器使用的能力;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外语工具)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初步能力.熟悉国家有关工程勘察,建筑工程等方面的政策.规范和法规.具有进行工程勘察.设计.试验.施工.管理和研究的初步能力. 三.主干学科地质工程 四.主要课程 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普通化学.计算机基础.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岩土力学.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结构.道路勘测与设计.地下结构.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地质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内容.要求) 设计1——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 时间:1周 内容:钢筋混凝土结构 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受到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初步训练.设计分两部分进行,一部分为钢筋混凝土楼盖设计,一部分为单层厂房结构设计.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计算说明书及结构设计图纸. 设计2——岩土体工程课程设计 时间:1周

内容:岩土体稳定性评价.岩土体工程设计 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岩土体稳定性评价及岩土体工程设计的原理.方法和步骤,受到岩土体工程设计的初步训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计算说明书和设计图纸. 设计3——基础工程设计 时间:1周 内容: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及有关资料选择基础方案,并进行设计.计算.绘出施工图. 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基础工程设计的原理.方法和步骤.受到基础工程设计的初步训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计算说明书和设计图纸. 测量实习,安排在第5学期,时间1周,内容为工程测量,要求学生在实习结束后,编写一份实习报告. 认识实习,安排在第4学期,时间3周,内容为地质认识实习. 教学实习,安排在第6学期,时间7周,内容包括工程地质勘察.原位测试.室内资料分析与整理.要求编写一份实习报告. 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第8学期,时间_周. 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使学生达到工程师工作能力的初步训练. 要求:选题尽可能结合生产实践,做到一人一题,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答辩:毕业设计(论文)完成后,由系统一组织答辩. 六.主要实验 室内试验(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测试.建筑材料试验等).野外现场试验(岩土物理力学性质现场原位测试.工程监测及检测等) 七.最低毕业课内总学时:2500学时 最低毕业总学分:模块a:_6学分+9学分模块b:_8学分+7学分

城乡规划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210124140054)

城乡规划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代码:083300,授工学硕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扎实的城乡规划理论与知识,具有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能全面从事城乡规划研究、规划编制、规划设计及规划管理,并向相关领域拓展的高素质城乡规划专业人才。 二、主要研究方向 1.城乡与区域规划理论和方法; 2.城乡规划与设计: 3.城乡规划技术科学; 4.社区与住房规划: 5.城乡历史遗产保护规划; 6.城乡规划管理;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为3年。 四、学分要求与分配 总学分要求242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要求227学分,研究环节要求注5学分,具体学分分配如下表: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1.对课程教学及存档的相关要求 (1)理论课程考核 校级公共课程采用考试方式:学科专业课程采用考试或考查方式,具体方式由任课教师确定。 (2)补修本科课程 补修课程须在入学一年内完成,根据任课老师要求,参照本科课程结业形式。课程存档:按照研究生课程作业相关要求,自入学起,第三学期结束之前完成存档。 (3)“城市规划设计"课程要求 城市规划设计课程分四个研究方向(区域与城市总体规划研究、历史保护与城市更新研究、城市设计研究、小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研究),由指定教师授课,可口由选题, 也可由授课教师组织参与相关设计竞赛和实践规划项目。每个学生必须选择1门城市规划设计课程。 个人工作量要求为:本人作为学生负责人或主要参与人参加课题;理论研究和规划文字部分不少于10000字,图纸不少于6张规划图纸(或分析研究图纸)。 2.城市规划设计与实践课程(导师口上) 城市规划设计与实践课程由研究生的导师口行安排上课时间和考试方式,最终成绩只计通过与不通过。 本课程任课教师为该研究生指导教师,以研究生参与导师指导的规划设计课题成果完成情况为依据进行评分。课题由导师根据学生研究方向选定,可以是各类城乡规划研究与规划设计类型。个人匚作量要求为:本人作为该项目主耍规划设计负责人或主要参与人完成该项目主要规划研究与设计成果;理论研究和规划文字部分不少于10000字,图纸不少丁? 15张规划图纸(或分析研究图纸)。课程存档要求:研究生认真填写《研究生"规划设计与实践"课程完成情况登记表》,由导师评分并签名。本人成果的文字和图纸用

地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地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地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能从事各类工程建设的场地评价,岩土体特性分析,特种地基加固处理,地质灾害评价与治理等地质工程领域的各项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了解当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方面和应用前景,熟悉地质工程勘察、设计施工。掌握工程地质、工程力学、岩土力学的基本理论,地下工程、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有关电工、工程测量与试验、施工技术与组织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主要测试和试验仪器使用的能力;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外语工具)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初步能力。熟悉国家有关工程勘察,建筑工程等方面的政策、规范和法规。具有进行工程勘察、设计、试验、施工、管理和研究的初步能力。 三、主干学科地质工程 四、主要课程 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普通化学、计算机基础、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岩土力学、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结构、道路

勘测与设计、地下结构、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地质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内容、要求) 设计1——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 时间:1周 内容:钢筋混凝土结构 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受到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初步训练。设计分两部分进行,一部分为钢筋混凝土楼盖设计,一部分为单层厂房结构设计。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计算说明书及结构设计图纸。 设计2——岩土体工程课程设计 时间:1周 内容:岩土体稳定性评价、岩土体工程设计 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岩土体稳定性评价及岩土体工程设计的原理、方法和步骤,受到岩土体工程设计的初步训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计算说明书和设计图纸。 设计3——基础工程设计 时间:1周

地质工程专业(专升本)培养方案

地质工程专业(专升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专业面宽,具备系统的基础地质、能源地质、固体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地球物理勘探、环境地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扎实的数理化、计算机、外语基础、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人文素养,在能源与矿产资源地质勘查与评价、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管理和地学信息处理等方面,具有较强实际工程能力和一定研究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要求学生在掌握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计算机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地质学基础、能源地质、固体矿产地质、矿井地质、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应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管理知识及相关工程技术知识,懂得一定的社会、人文科学知识、法律和国防知识。掌握运用现代地质学理论和先进科技手段,从事地质研究工作,具备解决能源与资源的勘查工作或与各类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并具有合理利用能源与保护自然地质环境的初步能力。本专业在培养方向上可以在煤、油气资源勘查、矿井地质、固体矿产勘查、矿产资源评价与管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与工程等方面有所侧重。 三、主干学科、主要课程、课程平台及学分比例 1. 主干学科 矿产普查与勘探,资源勘查工程,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 2. 主要课程 普通地质学,结晶学与矿物学,岩浆岩与变质岩,沉积岩石学,古生物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煤及煤层气地质学*,矿产勘查与评价*,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瓦斯地质学*,遗迹学理论与应用*,矿床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为特色课程)

2014级采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4级采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金属矿开采技术 专业代码:540302 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学制与学历三年专科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掌握采矿技术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采矿生产各区域主要岗位操作技能和生产技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现场操作能力,学生毕业后,可在金属矿山生产一线从事矿山各岗位的操作、控制等工作。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技能和文明生产习惯,达到采掘、运输、爆破标准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培养规格 一、能力要求 1.具有应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穿孔爆破、采掘、运输、排岩等生产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具有穿孔爆破、采掘、运输、排岩生产主要岗位的操作能力和处理一般事故的能力。; 3.具有对生产主要设备使用、维修的能力。 4.具有对采矿生产工艺进行初步改进的能力; 5.具有一定的技术管理能力和初步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6.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和营销知识; 7.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的应用能力。 8.具有较好的学习新技术和新知识的能力; 9.具有较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0.具有查找资料、文献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11.具有较好的逻辑性和科学思维方法能力; 12.具有较好的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

13.具有较好的评估工作结果(自我、他人)的能力。 注:应取得至少一种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 二、知识要求 1.掌握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必需的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等必要知识; 2.掌握与职业基础技能相适应的机械基础知识、工程力学、岩石力学、工程制图、工业电气控制等基础知识 3.掌握与职业技术技能相适应的矿山地质、爆破工程、矿山运输、采掘机械、金属矿床开采技术、专业外语等专业知识; 4.具有初步的生产管理、技术经济分析及市场营销基础知识。 5.了解采矿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以及绿色选矿的相关知识。 三、素质要求 1.道德修养:政治合格、品德高尚、行为规范、知法守法、心理健康。 2.人际交往:具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3.职业品质:具有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具有学习新技术、收集信息、科技协作与知识转移能力;具有调查研究与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和市场意识,团队精神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4.方法能力:善于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善于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具有查找资料、阅读文献的能力;具有合理制订工作计划的能力。 就业面向 毕业生主要面向露天矿山及地下矿山等单位,从事矿石的剥离、采掘、产品处理等生产一线的工作,主要生产设备的调试、使用、维护和管理等工作,采矿生产组织、技术管理等工作,以及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产品质量分析和检验等工作。 初始岗位群:牙轮钻机司机、爆破工、电铲司机、采矿工、电机车司机、调车员、推土机司机。 发展岗位群:通过3~5年的工作,各生产岗位班组长、作业长,生产、技术管理、安全、环保和质检等部门。车间主任、调度长、生产、技术管理、安全、环保和质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 职业证书

城市规划专业培养方案

城市规划专业培养计划 一、学制 基本学制四年(弹性学制3至8年)。 二、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三、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热爱祖国,关爱民生,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既能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注重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发展方向: 方向一:城市设计 方向二:城市开发与规划管理 方向三: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三、培养规格 业务要求: 1. 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语言综合能力; 2. 掌握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具有进行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管理的能力; 3、理解环境、经济、社会、建筑、土木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有关城市环境与地理、城市与区域、城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城市与交通工程、城市文化历史、城市工程基础设施、城市设计与管理、城市与法律等相关的知识,具有综合分析城市问题、协调解决城市问题的能力。 4、初步掌握城市市政工程和交通规划、区域规划、社区发展、城市开发更新、建筑设计、城市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作为一名组织者和协调者与其他专业人员共同开展工作的能力。 5、具有城市规划管理能力; 6、具有计算机运用的能力(含运作CAD基本能力和GIS的初步能力)。 四、毕业总学分及课内总学时基本要求与分配(附表一) 五、集中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与要求 1、军训、公益劳动、军事技能:校内,2周 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增强学生“劳动光荣”的意识,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 2、建筑认识实习:市内,1周 使学生增强对建筑形式和城市结构的认识,拓宽学生的空间组织能力。 3、素描实习:外地,2周 通过实地写生,掌握素描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 4、色彩实习:外地,2周 通过色彩实习,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敏感度,并提高其构图造型能力,为今后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设计周:6周, 本设计周安排在六个学期,是为该学期的课程设计留出的专用绘图时间,随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2017级本科培养方案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2017级本科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与代码 专业名称:资源勘查工程 专业代码:081403 二、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油气资源勘查工程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获得作为石油地质工程师必需的基本工程训练,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独立从事油气勘探开发地质领域的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和生产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毕业后经过5年左右实际工作的锻炼,期望能成长为生产岗位的技术管理者、科研岗位和工程设计岗位的骨干。达到: (1)具备合格的地质工程师的素质和能力; (2)能够独立从事油气勘探、开发地质领域的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和生产管理工作; (3)能在一个设计、生产或科研团队中担任领导者或重要角色; (4)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它途径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紧跟相关领域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发展; (5)有良好的修养与道德水准,有意愿并有能力服务社会。 三、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掌握从事资源勘查工程工作所需的数学、物理、化学、工程基础、基础地质、油气地质和地球物理等基础知识,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油气资源勘查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1-1:掌握从事资源勘查工程工作所需的数学、物理和化学知识,并能将其应用于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中复杂地质问题的工程计算和实验。 1-2:掌握从事资源勘查工程工作所需的计算机基础、测量学和地球物理学知识,并能将其应用于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中的地质及地球物理等复杂数据的获取。 1-3:掌握从事资源勘查工程工作所需的基础地质知识,并能将其应用于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中复杂地质体的综合分析。 1-4:掌握从事资源勘查工程工作所需的油气地质知识,并能将其应用于油气资源勘查中勘探和开发地质的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基础地质、油气地质和地球物理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结合文献研究识别和分析油气资源勘查中的复杂工程问题,以得出有效结论。 2-1:能够应用相关数理化知识和地球物理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和分析油气资源勘查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2-2:能够应用基础地质和油气地质知识识别和分析油气资源勘查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2-3:能够结合文献分析油气资源勘查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进行油气资源勘查目标及开发地质评价的方案设计,并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且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3-1:能够进行油气勘探目标评价及开发地质评价的方案设计,并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

卓越采矿工程师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与实践

人才培养 总第259期 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施“卓越工程师计划”提高学生教学效果,工程师,一、式单一,适应性不足;乏工程经历;二、计划”,学体系存在的问题,程实践能力。在于校内实践,更在于在煤矿企业综合实践的实施效果。 为满足以上要求,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与以前的“3+1”定单式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实施校企对接,实行“3+1”培养模式,让企业纳入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学生三年在校重点学习数理基础、人文管理和专业知识,第四年到签约单位进行工程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这一培养模式既为煤矿企业培养了急需的人才,又可有效解决就业问题,突出了对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三、卓越工程师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构建突出特色、强实践、重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采矿工程专业依托专业丰富优质的教学科研资源,并将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贯穿整个四年的教学过程中,构建了横向上相互关联、纵向上相互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系统的教学体系和强有力的保障体系,其中教学体系是核心,主要包含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见图1)。 采”。通过主干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使采矿专业课程体系趋于合理,教学内容和教材选用也将进一步优化。 第二,精炼教学内容,实现七个“结合”:着眼于专业的拓展,实现煤矿开采与非煤固体矿床开采相结合、地下开采与露天开采相结合;满足采矿技术发展的需要,实现采矿与机电相结合、采矿与信息技术结合;体现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实现采矿与岩土工程相结合;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实现采矿与计算机应用相结合、采矿与环境工程相结合。 第三,加强精品课程和特色教材建设。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在矿山压力与控制、矿井特殊开采等方向具有优势和特色,科研成果突出。将优秀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全过程,教学成果突出,建设了“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矿井通风与安全”国家精品课程2门、“矿山压力与控制”校精品课程1门;出版特色教材5本,其中《矿山压力与控制》获省优秀教材一等奖,《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矿井通风 卓越采矿工程师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郭惟嘉?刘?音?陈?静 摘要:在分析当前采矿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建设与改革,提出了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由此制订满足采矿卓越工程师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采矿工程;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郭惟嘉(1957-),男,山东济南人,山东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刘音(1973-),女,陕西杨凌人,山东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山东?青岛?266590) 中图分类号:DOI编码:10.3969/j.issn.1007-0079.2012.36.025 (下转第56页) 网络出版时间:2012-12-06 10:29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7012996651.html,/kcms/detail/11.3776.G4.20121206.1029.025.html

2017年山东科技大学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环境设计专业培养方案 Training Scheme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门类:艺术学;二级类:设计学类;专业代码:130503) 一、专业培养目标 环境设计专业,旨在培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深厚的文化艺术素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环境设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相关学科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具备一定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能在环境设计部门从事居住空间室内设计、展示设计、各类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及园林绿化设计工作,在设计培训机构从事环境设计相关的教学研究工作,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环境设计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要学习并掌握环境设计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在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能够掌握环境设计的基本工作流程,并在各类设计部门或机构从事环境设计的相关工作。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良好的职业道德。 2.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3.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熟练阅读和理解外文专业资料,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 4.掌握本专业领域的设计学理论基础知识、环境设计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 5.掌握环境设计的专业设计知识,熟练运用专业设计的技能和方法,能够从事环境设计领域的相关设计实践与管理工作。 6.具有一定的设计实践与科研开发能力,能够从事环境设计领域的分析、开发衍生品和设计工作。 7.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8.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具有追新创新的态度和意识。 9.对专业发展趋势需持续关注,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采矿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Mining Engineering (门类:工学;二级类:矿业类;专业代码:081501)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发展,致力于培养基础理论扎实、适应面宽泛、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固体(煤、金属及非金属)矿床开采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具备采矿科学与研究及采矿技术与工程基本知识的,能在矿业工程领域从事矿区规划设计、矿山开采及地下空间设计与施工、生产技术管理、安全技术、科学研究等工作,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除了学习工科基础课外,主要学习矿床开采、岩土工程、矿山安全与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受到采矿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矿山规划、开采设计、矿山安全技术及管理、生产技术管理与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到矿山企业就业,也可以到研究院、设计院等部门工作,还可以到高校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 1.工程知识:具备扎实的数学、工程力学、计算机、工程制图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采矿学科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专业知识,并能用于解决复杂的采矿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采矿工程学科的理论前沿、先进技术和发展动态,能够将采矿工程及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用于识别、表达、分析复杂采矿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的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掌握矿区规划、矿井开拓开采设计方法,能够按照安全规程和设计规范等法律法规,在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因素基础上,进行相应设计及规程编制,并在设计中体现一定的创新性及创新意识。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相关科学方法对采矿工程复杂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采矿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新设施的初步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地面、地下及空间三维数据采集、精密工程测量与变形监测、空间大地测量、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及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理论和知识,并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和人文素质,能够从事国家基础测绘建设、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城市轨道工程建设测绘、交通土木工程测绘、水利工程测绘、地质勘查与矿产资源开发测绘、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加工与应用,以及在环境保护与防灾减灾等领域进行测绘工作的应用研究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测绘工程专业学生毕业5年内达到以下目标: 1.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 2.能够胜任国家基础测绘建设、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城市轨道工程、交通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地质勘查与矿产资源开发、地理信息行业等测绘工作。 3.基本具备领导和协调团队工作的能力。 4.在所工作的领域具备一定的创新和研究能力。 5.能够立足贵州、辐射全国、放眼世界。 二、培养要求 毕业生能力要求: 1.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良好 的职业素养; 2.掌握测绘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比较系统地掌握数字化测图原理与应用、大地测量、工程测量、地理信息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 卫星导航定位等测绘技术; 4.掌握地理信息数据采集方法与加工及应用; 5.具备从事国家基础测绘、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及相关信息管理工作的能力; 6.具备从事工程控制网设计、施测与测量数据处理、测绘技术设计与总结报告编写;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8.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基本知识,能进行测绘基础程序设计与编制; 9.了解现代测绘科学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具有运用新测绘装备能力; 10.了解和掌握相近专业基本知识; 11.熟悉测绘法、测绘保密条例、地图出版条例,了解测绘产品生产成本定额方法。 三、所属学科类 1.学科门类: 测绘类0812 2.专业类: 测绘工程081201

2019级采矿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019级采矿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1501) 一、专业简介 采矿工程专业主要学习、研究固体矿产开采的理论和方法,包括井巷工程、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采矿方法、通风安全技术、矿山机械等分支的多项内容。主要任务是依靠科学技术,发展采矿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保障安全、环境、经济效益良好和可持续发展。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工程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具有良好的人文和科学素养、较宽厚的基础理论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具备固体矿产开采的基本理论与技术以及工程师的基本能力,能够在固体矿床开采领域从事生产运行与管理、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与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达到以下目标: 1. 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 2. 能够胜任固体矿床开采领域生产运行与管理、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3. 基本具备领导和协调团队工作的能力。 4. 在所工作的领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5. 能够服务贵州、面向全国、放眼世界。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采矿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受到课程设计、实验设计及操作、现场实习等方面的工程师基本训练,毕业生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1. 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采矿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固体矿床开采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 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采矿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能够针对具体工程问题设计有效的解决方案,并能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法律、安全、文化及环境因素。 4. 了解采矿工程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固体矿床开采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 能够针对具体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 掌握与采矿工程设计、生产、管理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能够基于工程背景利用专业知识正确理解、评价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 7. 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固体矿床开采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 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 能够就固体矿床开采领域内的问题与同行和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11. 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四、毕业学分要求 本专业总学分为185学分。 五、学制与学位 标准学制:四年;修业年限:四至六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六、主干学科 力学、矿业工程。 七、专业核心课程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矿山岩体力学、采矿学、井巷工程、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矿山机械与设备、矿业系统工程。

地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2016版)

地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2016版) 学科门类:工学专业大类:地质类专业名称:地质工程 专业代码: 081401 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国际视野和面向未来的高级专门人才。地质工程专业本科生要求掌握地质工程领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水利工程的基本概念,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学生毕业5年左右,具有从事资源地质勘察的初步能力和解决常见地质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能在资源勘察、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管理等领域从事勘察与评价、管理和各类工程建设等方面工作,具备工程师或与之相当的专业技术能力;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终身学习渠道增加知识和提升能力,为国内外地质工程相关事业服务。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质工程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基础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应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从事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知识和地质工程相关知识用于解决地质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地质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地质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地质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地质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