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概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

黄老之学继承、改造了老子“道”的思想,认为“道”作为客观必然性,“虚同为一,恒一而止”,“人皆用之,莫见其形”。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学强调“道生法”,主张“是非有分,以法断

黄老之学

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上述主张在汉初产生了一定影响,出现了“文景之治”。东汉时黄老之学与谶纬迷信相结合,演变为自然长生之道,对原始道教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

究竟什么是“黄老之学”?它到底又体现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概貌?学术界目前或以新道家名之,或以道家统而称之。但对于这个所谓的“黄老学派”有着怎样的一种思想内涵,尽茫茫然。笔者因此而斗胆怀疑起这个学派的是否存在。我认为,这是中国思想史上必须搞清楚的一个问题,而只有搞清楚这个问题,才有可能正确认识战国秦汉以来的思想融合,也才有可能正确评价道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为此,笔者不揣浅陋,试图在此问题上,谈谈自己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当否,尚祈方家指正。[1]

2产生

历史根据

关于黄老之学的形成和发展的问题,学术界还有争论。我们认为黄老之学形成于齐国的稷下学宫,时间在战国中期。黄老之学主要是由稷下先生们从老子学说进一步发展而来的。他们把老子学说从消极导向积极,把老子的唯心主义改造为唯物主义。虽然他们基本上站在道家的立场,但是又倾向法治,成为了道家的左翼。稷下黄老之学一开始就受到齐国封建统治者的支持和利用,它在稷下学宫中居于主导地位。这是因为齐国的田氏政权是取代姜氏而成立的新政权,它需要对其合理性进行辩护,以巩固统治地位。那么,这种学说是怎样建立的呢?因为老子是陈国人,而田氏的祖先公子完正是在春秋中期齐桓公时由陈国避乱逃到齐国的。所以,田氏政权选择了来自南方陈国的老子学说,同时又抬出传说比尧、舜、禹、神农更早的黄帝来。一方面是要以此压倒儒、墨、农等家,更重要的是齐威王把黄帝作为田氏的始祖,确是下了一番苦心琢磨出来的。因为田氏是黄帝的后裔,而姜氏是炎帝的后裔。黄帝战胜炎帝而有天下的传说,就为"田氏代齐"的合法性找到了历史的根据。

建立霸业

同时又打着黄帝的旗号来建立霸业,甚至统一六国。古器物铭文《陈侯因敦》记载:"其唯因,扬皇考昭统,高祖黄帝,迩嗣桓文。"大意是齐威王(因即因齐)要发扬他父亲桓公午的光荣传统,远要以黄帝为祖宗,近要继承齐桓公、晋文公的霸业。齐威王把黄帝作为田氏的始祖,此说是有历史根据的。齐威王在铭文中宣扬田氏的祖先是黄帝,又把黄帝与老子的学说结合起来形成黄老之学,以此作为稷下学宫的主体,为田氏建立的政权进行辩护,造成"田氏代齐"的合理观念。在这样政治背景下,黄老之学在齐国的稷下学宫形成了。因此,郭沫若说:"黄老之术。。。事实上是培植于齐、发育于齐,而昌盛于齐的。"①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黄老之学是继儒、墨、杨、法之后兴起于齐国的学派,因其有田齐政权的支持,它在齐国的势力相当大。《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慎到,赵人。田骈、接子,齐人。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而且著作也很多,"慎到著十二论,环渊著上下篇,而田骈、接子皆有著焉"。稷下黄老之学按郭沫若的意见,分为三派:一派是宋钘、尹文;一派是田骈、慎到;一派是环渊。《老子》一书是环渊整理出来的,这一派较多的保留了老子的虚静无为思想;田骈、慎到一派,则提出"以道变法",①比较接近法家。而刘尉华、苗润田《稷下学史》认为《黄老帛书》可能是环渊的著作。②这种意见比较谨慎,又照顾到《黄老帛书》多楚语,其作者应是楚人,而环渊正是楚人,同时又是稷下先生,属于稷下黄老之学的创始人之一。因此,说他著《黄老帛书》应当是有道理的。战国时期有名的黄老学者还有申不害、鹖冠子、文子等,而在思想史上地位更为重要的则是宋钘、尹文一派。

1973 年长沙马王堆3 号汉墓出土的《老子》乙本卷前有《经法》、《十六经》、《称》、《道原》4 篇古佚书,共一万一千多字。唐兰《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佚书的研究》一文中认为,这4 篇古佚

书就是《汉书·艺文志》里所说的《黄帝四经》(《考古学报》1975 年第一期),这4 篇古佚书与《老子》合在一起,应是黄老之学的主要经典之一。人们又把它叫做《黄老帛书》。据《史记·乐毅列传》介绍汉初治黄老之学的有名学者盖公的师承关系,一直上朔到战国中期赵国的河上丈人。因此,有人推测,《黄老帛书》的作者即是河上丈人。③又有人认为河上丈人是齐闵王后期稷下诸子各分散时,隐居在齐之高密一带的稷下黄老学者。④《黄老帛书》的发现,为研究黄老之学提供了宝贵的材料。但学术界对它的研究,意见分歧较大,这里不再详细介绍。

除《黄老帛书》之外,黄老之学的代表著作,主要是《管子》中的《心术》上、下,《白心》、《内业》、《宙合》、《枢言》等篇。近年来,有的学者提出,过去认为是伪书的《尹文子》、《鹖冠子》,其实不伪,①也属于黄老之学的著作。另外,在《吕氏春秋》中也保留了不少黄老之学的篇章。

3 兴起原因

1.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2.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3.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适应了汉初的休养生息的政策的需要。

4盛行时间

盛行的时间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

5地位

是汉初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6含义

黄老之学指道家学说中的两派,即黄帝和老子,包括治身(养+生)和治国两个方面。

7来源

基础是早期的道家理论;同时又兼采儒家,法家,墨家等各家学说,可以说具有兼采众家的特点。

8主要思想

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9西汉影响、作用

使汉初的社会迅速地恢复了元气

所谓“老”,本属道家无疑,而“黄”又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常言道;有比较才能鉴别。下面我们就先对“黄”、“老”来进行一下比较。

先看“老”。老,就是老子,以老子为其主要代表的道家学派,在先秦诸子中,是以其本体论思想而见长的。道家最高的哲学概念,既不是天,也不是上帝、鬼神,而是其哲学理念上的“道”,在老子的学说中,“道”既是“万物之母”,同时又是宇宙的最高原则,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本体论思想。如:《老子·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道。

本体论

对于老子的本体论思想,郭沫若在他的《先秦天道观》一文中,曾给予了恰当的评价,他认为:

老子的最大发明便是消除了殷周以来人格精神天之至上的权威,而建立了一个超绝时空的形而上的本体,这个本体,他勉强给它一个名字叫“道”,又叫“太一”。老子发明了本体的观念,是中国思想史上所从来没有的,老子对于殷周传统思想的确是起了一个天大的革命。(见郭沫若著《青铜时代》)

可见,在先秦诸子中,老子的最大特点就是发明了本体论思想。老子强调“道法自然”,在“道法自然”的前提下,在社会政治思想方面,它是以批判礼制为特征的。认为:“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三十八章》)极力反对仁义、礼,忠、信等伦常道德,在他看来是“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老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十八章》)因此,他要求人们“绝圣弃智”,“绝仁弃义”,主张实行愚民政策,取消文字、工具和商品,而其社会理想则是主张回复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