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技术创新体系

合集下载

4.3中国国家技术创新体系

4.3中国国家技术创新体系

一、技术创新概念分析1、熊彼特的创新概念A、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熊彼特认为创新是“当我们把所能支配的原材料和力量结合起来,生产其他的东西,或者用不同的方法生产相同的东西”,即实现了生产手段的新组合,出现的“具有发展特点的现象”。

简单说就是“企业家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实行新的组合,从而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坚持了发展的观点,强调了实现创新的“新组合”是通过小步骤的不断调整从旧组合中产生的。

B、要素新组合的五种形式(1)引进新的产品,即产品创新。

制造一种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与过去产品有本质区别的新产品。

(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即工艺创新或生产技术创新。

采用一种产业部门从未使用过的方法进行生产和经营。

(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即市场创新。

开辟有关国家或某一特定产业部门以前尚未进入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

(4)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即开发新的资源,不管这种资源是已经存在,还是首次创造出来。

(5)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即组织管理创新。

如形成新的产业组织形态,建立或打破某种垄断。

2、狭义的技术创新与广义的技术创新查到了两种说法,不知道应该是哪种狭义的技术创新是继承熊彼特的创新思想,主要指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等;而广义的技术创新,不仅包括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还包括产品和工艺创新过程中开展的技术改进及其相关的研究与发展活动等。

从狭义上讲,技术创新是指新技术(含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应用、进入市场并实现商业利益的整个经济技术活动过程,其中每个环节都不可少。

尤其是实现商业利益是技术创新的目的所在,没有实现商业利益的技术发明或创造不能算作技术创新。

从广义上讲,技术创新是一种善于把握市场机会和技术机会,善于创造新的商业机会的能力,是一种不断追求卓越、追求进步、追求发展的理念。

3、技术创新中的几对关系A、技术的利用与技术的获取技术创新是指把技术这种要素引入生产体系,实现技术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的新组合,使得技术发明得到商业应用。

我国创新体系的特点分析

我国创新体系的特点分析

我国创新体系的特点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以及国际比较,研究我国创新体系的特点。

目前,我国研究开发经费的执行结构已经接近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企业在创新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转轨时期,体制改革决定创新动力和模式;政府在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不仅是增加直接投入,更重要的是创造有利于创新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国家创新体系,创新政策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由相互作用的创新参与机构,以及金融系统、教育系统、竞争方式和企业运行机制等影响创新行为的外部环境构成,各种要素和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国家和地区的创新行为。

通常,创新体系不一定是人为设计和建造的系统,并无明确边界。

创新体系的外部环境和创新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了一个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特征。

一、我国创新体系的外部环境特点与国际上主要创新国家相比,我国创新体系的外部环境有以下特征。

(一)经济管理体制不同。

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政府在各种资源配置中处于重要地位;国有经济比例较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运行机制不同于市场竞争条件下的民营企业;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特别是资本市场处于发展初期,创新融资的渠道不健全。

尽管国家创新体系对原有的体制具有一定依赖性,但是,体制改革对创新体系的影响较大,决定了创新动力和创新体系的模式。

(二)经济规模和发展阶段不同。

总体来看,我国是经济总量大国,人均小国。

我国经济规模和结构有以下特点:一是经济规模总量大国,人均GDP处于低中水平。

目前,我国的GDP总量位居世界第四,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排名100位以后。

二是国内市场规模大,出口依存度高。

我国的商品和投资市场开放程度较高,一方面,我国有13亿人口,国内市场巨大;另一方面,我国是世界第三大贸易国,进出口贸易依存度超过60%,出口贸易依存度为30%~40%。

同时,我国是世界上外商直接投资流入最多的国家之一。

加快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加快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动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以下是一些加快建立这一体系的建议: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同时,要发挥企业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的主导作用,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加强人才培养:高校和科研机构要注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加强学科交叉和跨界融合,提高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

同时,企业要加强对技术工人的培训和技能提升,培养一批高技能、高效率的技术工人。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同时,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

加强政策支持:政府要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措施,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提高企业创新积极性。

同时,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保障创新者的合法权益。

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国际先进技术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技术创新的整体水平。

同时,要注重在国际市场上推广我国科技创新成果,提升我国科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通过政策引导、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多方面的措施,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主要由创新主体、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外界互动等要素组成,《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指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四角相倚的创新体系,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紧紧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以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目标,以调整结构、转换机制为重点,取得了重要突破和实质性进展。

国家创新体系是社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和基础,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进步的摇篮,是综合国力竞争的灵魂和焦点,其主要功能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运用。

2012年9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

全文如下:为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科技规划纲要),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现就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吴敬琏:构建有效率的国家创新体系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构建有效率的国家创新体系”。

自从2005年、2006年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了加快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以来,我国在技术创新上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就。

并且正像刚才陈清泰先生所讲的,我们面临着一个创新上很有希望的前景。

但是回顾这一段我们取得的成绩,有一个很大的问题。

就是这些成就花了很大的代价,像新能源产业、电动车产业、光伏等等产业的发展,都表现出了高投入、高成本的特征。

中国作为一个基础还很薄弱的国家,要靠用这样的办法去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所付出的成本过高是我们的国力所很难承担的。

这个问题在什么地方呢?在我看来,它主要的症结就在于我们的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低效率的。

技术创新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技术创新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分四类:第一,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合作 研究活动和其它技术合作;第二,公私相互作用, 指企业、大学与公共研究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包 括合作研究、专利共享、合作出版和更正规的联系 ;第三,知识和技术的扩散,包括新技术的工业采 用率和通过机器设备等途径的扩散,这是创新系统 中最传统型的知识流动;第四,不同部门之间的人 员交流,主要是指技术人员在公共部门和私营企业 内部的流动以及在两者之间的流动。
1978年至1992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初级阶段。这 时期,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采取了“复合模式”, 即在传统的计划体系下逐步引入竞争手段。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创立与变革
• 党的十四大召开以后(1992年至今),在国 家创新发展战略上,我们从过去的非单纯经 济指向的结构赶超型发展战略转变为有较强 经济指向的结构赶超型战略,建立“企业主 导模式”成为新时期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工 作重心。
模式
线性推动模式
英国:纯探究传统
▪ 在18、19世纪的英国,从事纯科学研究与从 事技术研究的人群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虽 然有像普利斯特列、道尔顿和法拉第这样的 科学家出身朴素,但那段时期的科学进步大 都是由出身好的、受到过良好教育的人取得 的。
▪ 工业革命的辉煌成就,使英国形成了以科学 家个人独立研究为主要组织形式的科研模式 。这种模式的重点一直放在知识创造而不是 知识应用上。
德国:技术学校
德国人最完整地体制化了这个新体系。为了维 持技术的快速发展,德国注重应用科学及其在 技术学校和工业中的发展,并对他们所建的技 术学校和专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德国人有 一种强烈的意识,即在大学和研究所里,技术 与纯科学是相互分离的。学生们从小就能被引 导到这些供选专业上来。
德国模式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略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

略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的始作俑者是英国著名学者费里 曼。他在1987年研究日本时发现,日本在技术落后 的情况下,以技术创新为主导,辅以组织创新和制 度创新,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便使国家的经济出 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工业化大国。这说明国 家在推动一国的技术创新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在人类历史上,技术领先国家从英国 ,到德国美国,再到日本,这种追赶、跨越,不仅 是技术创新的结果,而且还有许多制度、组织的创 新,从而是一种国家创新体系演变的结果。
现在在国际上对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派。 一派以丹麦阿尔伯格大学伦德沃尔教授及其同事为 代表。这一派分析的侧重点是生产企业和用户、企业和 供应商的互相作用。 另一派以费里曼和美国的纳尔逊为代表。这一派认 为制度的设定和功能是决定创新体系效率的关键。 第三派是现在有人提出跨国家的创新体系概念,即 在某些地区,跨国家的创新体系的作用比国家的作用还 大。
高校
企业
政府
科技中介
科研院所
企业在创新能力和组织建设上都有较大发展,已不再是 过去的生产车间的角色。企业已成为创新体系中的重要 一员。 首先是企业对研究开发的投入不断增加,企业现已占三 分之一天下。 其次,企业办的研究开发机构也不断增加,标志着其技 术开发实力的增强,并将有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第三,企业的创新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就我国而言,国家创新体系的机构包括:经济科技管理 部门,技术标准制订部门,科学技术研究机构,技术中 介服务机构,高校,企业等。制度包括中国的有关法律 和政策,相关的道德规范等。
国家创新体系的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图
国际国内环境 企业
政 府
科学院所
高校
科技中介 产业技术基础 市场环境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现状

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为了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家创新体系,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措施。

而就我国而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亟待加强。

一、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创新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源动力,是一切创造性和创新性活动的基础。

国家创新体系是支撑整个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体系,是国家科技进步的核心。

因此,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对于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对于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世界经济的竞争加剧,中国必须加强自身创新体系建设,才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只有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才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占据有利地位。

其次,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对于推动全面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完善的创新体系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全面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只有在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支持下,才能够实现科技突破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双赢。

最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对于提高全民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想完成创新体系的建设,需要有过硬的科技人才、扎实的创新基盘和不断增强的创新意识。

因此,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必须在增强全民创新能力的前提下进行。

二、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中国在创新方面的成就是卓越的,但与国际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目前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1. 体系不够完善。

虽然我国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方面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但总体上还存在创新链不畅、技术转化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

2. 创新主体不够多元化。

我国现阶段大部分创新活动集中在科研院所、大学等科研机构,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亟需提高。

3. 支撑环境不足。

目前我国的创新体系在金融、法律保障、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仍存在问题。

三、未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方向随着全球科技竞争的加剧,我国必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新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关于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思考

关于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思考
维普资讯
● ■ 分 热 点 - 祈 ■, ■ I ■ , , ■ _I L I , , I -
奠予■■簟术■■ 薯■■■
一陈志强
【 摘
思路 。
洛阳大学
要】通过对科技 发展的历史回顾 ,总结 了我 国经济发展必须要走技 术创新的道路 ,提 出 了构建我 国技 术创新体 系的要 素和
[ 关键词】技术创新 技 术创新体 系 创新要素 系统工程
人类在E新月异的科技发展 中创造 了前所未有的辉煌。经济 见 知识 经济 以 创新 ”为特点创造 的奇 迹 ,拯救 了美国的经济 。 l 获得飞速发展 社会结构 产业结构 、阶级关系发生极大变化 , 2 国外创 新体 系构成要素分析 政治格局多极化 文化 发展 多元化 .明与科学发现呈几何级数增长 , 新技术革命消然改变大 国 间的力量对 比,大国问以科技经济实力 为主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代 替了为谋取战略优 势的军备竞赛 ,掌握和运用高科技的能 力日益 成为综合国力状况 的重要标 志。 创新和产业化是我国十五科技规划的主题 。回顾过去 .我 国 的社会主义建设走过高速 ,低效 、粗放 的路子 ,自然资源浪 费 , 生态环境 恶化 付出的代价十分昂贵。在 2 世纪 以新知识 、 1 新技 术为支点 的新经济 时代 ,构建我国的技术创新体 系 ,实施 国家可 持续发展战略 ,成 为我 国经济发展 的重 中之重 。 科技发展的世纪 回眸与前瞻一 创新是社会 进步 的动力 和源泉 , 中国 2 世纪发展之本 是 1 1 2 世纪知识经济已在少数 发达 国家初见端倪 .O 在发展中国家采用技术转移方式缩短与发达 国家 的差距 ,认 为技术引进是一种对发展 中国家来说节约研 制时间和成本 ,发挥
美 国加州的硅谷原以农业生产为主 .在 2 O世纪 7 O年代还随 但硅谷的成功在 于它的不断创新。从 6 年代硅谷 O 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 人的能 力不断发展 ……回顾历史 . 人类 处可见樱桃树 , O年代的处理器 8 O年代的软件 .9 O年代 的互 知识总量翻番在 1 世纪大约需要半个世纪 ,到 2 世纪初 中期需 主产 的半导体 .7 9 O 要几十年 到了今天 已经只需要3 年 了, ~5 速度增长惊人 !其中 . 联 网 ,它时刻 引导着世界 科技创新的方向 因而有人说 .“ 硅谷

我国科技创新制度体系顶层设计

我国科技创新制度体系顶层设计

应该看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目前,我国的创新能力还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存在较为明显的短板和弱项。

“十四五”时期,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科技自立自强的新格局,以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产业自立自强、经济自立自强,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一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首先,加强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和规划。

围绕科技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人才强国、数字中国等战略目标,在战略关键领域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增强国家科技创新的体系化发展能力。

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优化科技资源的配置和共享,促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与产业技术创新形成有效对接。

其次,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

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命脉,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凝聚和集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社会资源协同攻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力争在较短时间内突破卡脖子的遏制,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第三,进一步完善国家科技规划体系和运行机制,优化重点项目、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

进一步扩大科研院所科研自主权,激发科研人员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二是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离市场最近,最了解市场需求,创新动力最强,要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促进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

造就一批拥有核心技术能力的行业领军企业,进一步改善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环境,挖掘、培育出一批掌握“专精特新”技术的隐形冠军,激发中小微企业群体的创新活力。

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使企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支撑产业和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

我国钢铁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浅析

我国钢铁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浅析



钢铁 研究 总 院 、 冶金 企 业 关 键 技 术 与 装 据 不完全 统计 , 目前我 国从事钢 自动 化研究 设计 院 、 铁 工艺 与材料技术 开发 的科研 备、 产业 重大 前沿 技 北 京 冶 金 设 备 研 究 术、 行业 关键 共性 技 机构共 计3 O 余 家, 在产业共性技 关 键技 术 与装 备 、 产 业重 大 前 院 等 国家 级 转 制科 术 术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沿 技术 的供 给 仍然 不 足 , 尚不 研 院 所 能满 足钢铁行 业转 型升级 的发 从 事冶金 相关基 础研究 和教学 展 需求 。科 研 机构 、 大学 等 各 北京 科技 大学 、 东北 冶 金 相 关 基础 研 究 的大学 , 在推广创 新知识 基础 、 自为政 , 缺乏 系 统协 调 和分 工 大学等高校 和教学 促 进知识 流动共 享和人 才培养 的 机制 , 研 究 的方 向 、 模式、 领 等方面起 到举 足轻重的作用。 域趋 同严重 , 学科划分 过细 、 过 在 我 国 钢铁 行业 制造 工 艺 、 工 窄 , 造 成技术 力量分散 、 研究 工 作低水平重复 。 … 备 开 一Biblioteka 大学 、 独立科研 机构
3. 我国钢铁行业创新技术服务能力分析
多方面, 其作用就是为提高行业自 主创新能力以及创新
成果产业化水平服务。
目 前, 我国钢铁行业创新技术服务能力情况见表3 所示。
创新技术服务的主要 内容包括知识产权管理 、 标准
编制及更新、 产品 检测及认证、 技术咨询、 信息服务等诸
术创新 、 重大装备 国产化方面 , 逐步形成 了以集成创新 为特色的自主创新能力。 但 目前我国钢铁行业 自主创新能力仍不足 , 自主创 新更多体现在引进新 日铁、 浦项、 奥钢联 、 J E F 、 西门子 、 西马克等现代化技术装备基础上的新产品及生产工艺 的开发 , 导致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 、 重大关键突破性技 术供给不足 、 没有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主导技术

我国科技创新管理体系与政策-国家科技中心

我国科技创新管理体系与政策-国家科技中心
计划操作者对计划有解释权、分解权、 裁量权和配置权;
计划体系是赋权管理----亦即渠道管理; 渠道决定了信息、机会和流程;
计划体系具有时间性、区域性、领域性 和对象性;
范例
基础


研究


计划


(省自


然科


学基


金)

江苏省十五科技计划 体系
科技

基础

设施

建设

计划



、展标方 重领和针

策专务想小
和项、、于
举 措
规 划
主 要
主 要

、 重 要 政
发 展 领 域
目 标 和 任
; 指 导 思

要 政 策 和
计 划 分 解
重 大 专 项
具 体 目 标
年 ; 主
举项阶和要

目 、 重
段 项 目
任 务 、
思 路 、

注意之处
规划是一种统筹权,主要以文本形式体现, 可公开也可不公开;
科 技 部
教 育 部
中 科 院
工 程 院
中 国 科 协
发 改 委
工 信 部
财 政 部
学自 基然 金科
国资委
大学 科研院所 农业、卫生、交通等
国企
地方科技管理部门
院所、企业
未来国家创新体系
知识创新体系:中科院+大学 技术创新体系:企业主体+产学研联合 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军民融合、寓军于民 区域创新体系:各具特色、支撑区域发展 中介服务体系:市场化、社会化、网络化

我国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与未来规划

我国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与未来规划

我国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与未来规划近年来,我国的创新实力不断提升,先进技术层出不穷,国际声誉逐渐提升。

这离不开我国创新体系的建设不断加强所作出的成果。

然而,即便如此,我国的创新力仍然存在瓶颈,改革和提升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一、我国创新体系的现状我国创新体系的现状是基本完整的,包括国家创新系统、科技管理部门、高端人才队伍、各类科技产业园区等,这些都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我国还加大了创新投入,各类企事业单位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各行各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攻关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以科学技术的创新为例,我国已经在某些领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如人工智能、5G 基站和网络、新材料和器件、生物医药等方面。

特别是在人工智能、5G 基站和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我国已经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二、我国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在某些领域成绩显著,但我国创新体系仍存在以下问题:1.基础研究水平不高,且应用型研究一味追求效益,缺乏长期发展眼光。

2.人才质量不足,缺乏真正的顶尖人才和前沿人才。

3.发展环境缺乏创新氛围,不够具有创新激励机制。

三、未来规划为了推动中国创新体系的发展,未来的重点应该放在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基础研究,重视应用前沿技术的研究,引导科技成果向高精尖端方向发展。

2.加强人才培养,打造更加优秀的科技人才队伍,提高人才的素质,增强人才的创新能力。

3.加强科技创新环境,构建以竞争为主的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市场导向和社会力量等作用。

4.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外交政策支持,积极开放合作,推进与全球科技前沿的交流合作。

总之,我国的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并不少,但与此同时,中国也正处于强大的国家发展阶段,政府将继续推进政策与创新,空前重视知识产权和公平竞争,创造更加开放、公平、公正、可靠、可预期的营商环境,积极促进产学研关系深入发展,不断加强我国创新体系的建设。

只要坚定信心,认真实施各项方案,我国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创新时代。

我国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

我国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

1 我国国家技术创新体 系建设 的战略意义
20 0 6年颁 布实 施 的《 国家 中长期 科 技 发展 规 划
又 要完 成经 济 制度 的变 革 , 务异 常艰 巨。 目前 , 任 我 国 己经 初步 实 现 了邓 小平 同志提 出 的“ 步走 ” 略 三 战
纲要》 提出我国应构建以企业为主体 、 产学研结合的 技术创新体系。这是全面推进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 突破 口, 因为只有以企业为主体 , 才能坚持技术创新 的市场导向。 有效整合产学研各方资源 , 切实增强国 家竞争力 ; 只有产学研结合 , 才能更有效配置科技资 源, 激发科研机构 的创新活力 , 并使企业获得持续创
经过 有效 整 合 。组 成 的一个 相 互 作 用 的 网络 系 统 , 通过系统 的作用 , 减少要素之间的摩擦 , 增强要素
动、 技术成果 的运用就缺少有效的载体 , 技术开发就 失 去 了不竭 动力 ,区域技 术创 新体 系乃 至 国家 技术
创新 体 系就难 以真正 建立 和有 效运 转 。 国家 的繁荣 系 于 区域 的繁荣 .国家与 区域 的繁 荣 系于企 业 的繁
2 0 年 2月 第 1 09 期
第2 2卷
总第 1 7期 2
我国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
张仁开 ,张宏娟 , 杨耀武
(. 1上海市科学学研 究所 , 上海 2 0 3 ; 2中共河北省石 家庄市长 安区党校 , 石家庄 02 5 . 001 ) 5 0 1
摘 要: 国家技 术创 新体 系是 国家创新体 系的有机组成部 分 , 它是 由与技 术创 新相关的机构或组 织构成的 系统 网络 , 其核 心机 构是 企业 。 主要 功能是 组织科技攻 关力量创新技术 。 构建 以企业为主体 、 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 系, 是全 面 推进 国家创新体 系建设的 突破 口。 因为只有 以企业 为主体 , 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 市场导 向 , 有效整合产 学研各 方资源, 切 实增强国家竞争 力; 只有产学研 结合 , 才能更有效配置科技 资源 , 激发科 研机构的创新活 力, 并使 企业获得持续创新 的能力。企业主体缺位 、 术创新 能力不 高, 技 产学研合作机制 不健全 , 技术 中介 服务体 系不 完善 , 有利 于技术创新 的政 府职能发挥不足 , 没有形成 良好 的技术创新文化是我 国构建 以企业为主体、 学研 结合 的技 术创新体 系所面 临的主要 产 问题和 障碍 。 因此 , 需要切 实巩 固企业主体地位 , 增强企业技术创新 能力. 充分发 挥大学和科研 院所创新 源与知识库的 作 用, 建立健 全产学研合作机制 , 完善技 术创新 的基础服务设施 . 建立和优化技 术创新 的宏观 管理体 系。 关 键 词 : 家技 术 创 新 体 系 : 国 国家创 新 体 系 : 术 创 新 技

完善我国的自主科技创新体系

完善我国的自主科技创新体系

一、完善我国自主科技创新体系的重大意义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讨论时指出: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2018年5月,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又说: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习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提到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尤其是中美贸易战以来,我们对“卡脖子”问题有了更深的体会。

以中兴事件为例,2018年4月,美国商务部宣布在未来7年内,禁止中兴通讯向美国企业购买敏感产品。

2018年7月,在中兴公司罚款10亿美元、缴纳4亿美元保证金、几乎更换所有高管后,这个禁令才得以解除。

之后,美国政府开始持续打压华为,2020年5月15日,美国商务部发布了对华为的新制裁,其中指出,任何利用美国软件工具设计的华为/海思设计都需获得美国许可;任何根据华为/海思设计生产的芯片都需事先获得美国许可。

我国的产业已然面临非常严峻的“卡脖子”问题。

除产业之外,一些国际竞争激烈的基础研究前沿领域也存在“卡脖子”问题。

以量子信息技术为例,二十年前,我国量子研究刚刚起步阶段,国外实验室对我们是敞开的,器件也可随便购买。

经过十年左右的发展,当我们取得一定成绩时,我国的高端器件和材料进口开始面临许多限制,我们就引进设备,自己试制这些器件和材料。

当器件和材料问题基本解决、我们已经处于部分引领阶段时,用于自主研制器件和材料的工具性设备又面临禁运。

因此现在高档次的光刻机,我们始终没能真正进口。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美经贸摩擦表面是贸易战,更深层次则是未来科技主导地位之争。

目前中美科技已出现局部脱钩的态势,为了应对全面封锁这一可能变局,必须保持底线思维,尽快完善我国的自主科技创新体系。

过去,我们习惯在全球化的基础上进行科技创新;现在,我们必须对这种创新方式加以改进,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同时,考虑在“自主”上布局。

浅论我国的技术创新体系

浅论我国的技术创新体系

二 我 国创新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划纲要 ( 案) , 草 ) 这是我国的第三个科 和 技 术 发 展 规 )
06_ 学技术发展长远规划。 此后 , 陆续制定 划纲要 Q 0_ 静
建国以来 ,在我 国的科技发展史 出我 国第 四、第 五个 科技发展规 划 : 22 } 0 ̄ ,并 提 孙 上 ,共召开过 四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 国家 中长期 科学 技术 发展 纲 领) ) 和 出加强自主创 志
的认 识 的 进 一
步 升 华 和 发
第 四 阶
十年文化大革命对科学技术响 和知识分子 的严 重摧残 ,使我 国同世
的国际组织都先后发展 了对 技术创新 界先进科技水平本来 已经缩小的差距 段 :建 设创新
理 论 和 政 策 的 研究 , 过 政 策 、 律 和 又拉开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粉碎四 型 国家 通 法
家聚集在北京的西郊宾馆 ,研究 制定 产力 转化 的能力 ,提高全 民族 的科技
出新 中国第一个 科技规划 —— “9 6 文化 素质 。八届全 国人大 四次会议正 15 ”
中央在北京召开关于知识分 子问题会 民为代表 的第三代领导人 的主持下召 进 步和 创新 作 为经 济社 会 发展 的 首 议, 周恩来作了 《 关于知识分子问题 的 开的全国科学 大会,江泽 民指 出:科 要推 动力量 , “ 把提 高 自主创 新能力 作 报告) 深刻地 阐明 了知识分子的地位 教兴国 ,是指全面落实科学 技术是第 为 调整 经 济结 构 、转变 经 济增 长 方 ) , 和作用 。 知识分子会议 吹响 了“ 向科学
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 ,大幅度提高 化 ”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 、知识 国家第 四代领
科技投入 , 加快 科 技 事 业 发 展 , 重视 基 分 子是工人 阶级 自己的一部分”的著 导 人 的 主 持 下

技术创新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技术创新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技术创新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技术创新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则是优化技术创新环境和推动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从技术创新的意义、国家创新体系的特点、建设目标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能为促进技术创新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首先,技术创新的意义不言而喻。

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通过技术创新,企业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利润。

此外,技术创新还能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提高国家的产业竞争力。

同时,技术创新也对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是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

国家创新体系是以国家为主导,通过组织、机制和政策等手段,协调各类创新主体的行为,推动创新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全链条、全要素的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要包含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创新主体,涵盖科技研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等全过程的创新活动,形成各个环节的协同创新。

第二,市场导向的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为创新主体提供政策和资源支持的同时,鼓励企业主动参与创新活动,引导创新成果向市场转化。

第三,开放创新的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应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科技和人才,构建国际合作平台,推动科技创新与国际交流融通。

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目标是为了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创新竞争力。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第一,提高科技研发能力。

通过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提高科研机构的科研水平和创新效能。

第二,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衔接。

通过构建技术转移体系、加强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三,培育创新人才。

通过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人才引进与储备,培养和吸引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提升国家创新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的技术创新体系1、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其核心内涵是实现国家对提高全社会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有效调控和推动、扶持与激励,以取得竞争优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基础成为企业、区域乃至国家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平台,因此国家创新体系既包括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率,也包括提升全社会的知识基础等重要内涵。

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中国科学院借鉴国外对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成果和实际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在《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中,提出了关于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主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和高技术企业为主)、科研机构(包括国立科研机构、地方科研机构和非赢利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广义的国家创新体系还包括政府部门、其他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等。

”这表明中国创新体系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并举的系统。

2、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构筑主要有以下几点:(1)创新是具有经济和社会目标导向的行为,创新的实质是发展经济。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必须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实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提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提高国家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2)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必须从中国自己的国情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既要有在世界最前沿领域开拓进取,也要有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战略与重点,发展高技术产业、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

(3)在中国,创新的核心是要从体制上、机制上解决好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创新的关键是提高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实力。

(4)创新不仅表现为知识和技术的转移,而且表现在创新系统多元化的要素有效地使用与协同,构成知识与技术的创造、获取、转移和应用的网络。

3、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四个系统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

⑴知识创新系统知识创新系统是由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核心部分是国立科研机构和教学科研型大学。

知识创新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转移,基本上是政府起主导作用,以政府行为为主。

对于知识创新系统,国家实施了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计划(攀登计划)、重大科学工程、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等。

⑵技术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是由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核心部分是企业。

技术创新系统在进入国家创新体系之后会发生许多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它和知识创新一起丰富自己的内涵,成为因知识的应用和传播而效益更为显著的创新行为。

对于技术创新系统,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计划、“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计划、技术创新工程等。

⑶知识传播系统知识传播系统主要指高教系统和职业培训系统,其主要作用是培养具有最新知识、较高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

国家知识和信息基础设施、知识和信息传播网络等在知识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于知识传播系统,有国家“211工程”、跨世纪人才培养工程等。

⑷知识应用系统知识应用系统的主体是企业和社会,其主要功能是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

知识应用主要是市场机制起主导作用,社会和企业是行为主体;政府的作用是制定并执行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监督和宏观调控社会及企业的行为,应用知识作出科学的决策,以提高知识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和效率,促进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对于知识应用系统来说,有国家“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等。

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网络系统,是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整体。

国家所实施的“中国2l世纪议程”、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和超级“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对于国家创新系统的相关子系统的建设都有积极作用。

尤其是“211工程”、“技术创新工程”、“知识创新工程”等三大工程的实施,构成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内容,在国家层次上形成了建设国家创新系统的战略布局。

4、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是由创新资源、创新机构、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四个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的主要部分构成的。

推进国家科技创新,要充分发挥国家创新体系在合理配置创新资源,促进各类创新机构密切合作和良性互动,完善创新活动的运行机制,保持创新活动与社会经济环境相协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创新资源是创新活动的基础要素,要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促进创新的核心资源,高度重视知识信息、知识及知识产权等战略型资源在创新活动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

创新机构是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是国家创新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充分激发各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促进各创新主体间相互协调与联合。

创新机制是保证创新体系有效运转的关键因素,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分配激励机制,有利于创新资源和要素流动与互动的公平竞争机制,保证创新活动客观、公正和科学。

创新环境是维系和促进创新的保障因素,要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的法律法规、政府激励政策、信息网络、大型科研设施与创新基地等国内软硬环境,逐步形成能有效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国际互动外部环境。

三、加强创新主体间的有机联系与分工合作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5、我国创新体系的作用国家创新体系的作用体现在对其组成主体的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组织与协调,使它们相互作用,发挥各自的优势,其本质是在创新主体间形成协调机制。

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加强政府、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之间的有机联系与分工合作,使技术创新成果更快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

”国家创新体制作为科技体制的一种新形式,其性质属于科技政策,即调整各科技创新主体间的相互关系,优化科技发展的外部发展环境。

政府是创新的发起者、组织者和推广者,通过投入、科技计划、立法和政策手段、制定科技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

政府的职能是对创新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和正确引导,以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政策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做好为国家创新体系健康发展的服务工作。

具体来讲,政府的作用是目标设定、实施保障、提供辅助、组织与实施。

目标设定是指制定、评价创新政策及相关的国家科技活动计划,与国家产业政策等目标一致。

实施保障是为激励和刺激创新发展设立一系列手段和机构。

组织与实施是国家对一些重大创新项目可以采取直接由政府组织的方式予以实施。

政府通过立法、政策手段来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通过制定国家创新战略,确定有带动作用的新兴产业和重点战略产业作为国家扶持的重点,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以实现经济发展的跨越。

国家创新政策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经济政策的实施,协调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在技术创新上的合作关系,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

国家技术创新政策是一国创新要素运用效率和创新能力的决定要素,对一国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国家创新政策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技术创新的风险性、效益的外部性使得技术创新出现市场失灵,国家创新政策从全社会利益出发,通过各种政策手段,形成一种机制,使国家创新系统内部各要素不断的创新,从而达到国家整体技术水平提高的目的。

企业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创新水平。

企业不仅是创新体系中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研究开发经费的主要承担者,同时也是新技术的使用者。

企业主要承担技术创新和知识应用的任务,通过技术创新和知识应用,改进产品,占领市场。

即江泽民同志所指出:“技术创新,主要是企业应用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的产品,增强市场竞争的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相对于技术创新而言,知识传播对企业来说是次要的,它没有对社会成员进行知识传播的任务,只对内部职工和用户进行培训。

大企业与小企业相比有不同的比较优势。

大企业资金多,技术能力强,有能力从事大规模的工艺创新的研究。

它有一个较完善的创新组织,容易实施技术创新战略。

小企业因机制灵活,创新动力大,一旦有资金帮助,便更愿意从事大创新。

譬如,许多微电子行业的创新都是当时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发明的。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创新的作用点应是通过科技计划在创新战略上引导大企业,以提高整个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在政策和资金上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积极发展和扶持多种所有制、多种形式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科研机构既是基础知识的生产者,也是应用知识的生产者,是重要的创新源和新兴产业的重要创业者。

国家科研机构的主要任务就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进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1999年8月23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的讲话中,充分肯定了中国科学院实施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在创新目标、组织机构、人员机制、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了力度较大的改革,在应用科技领域推动创新技术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由于科研机构进行知识创新的目的要落实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上,落实到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上,因而它也承担着知识转移的任务。

因此,江泽民同志提出:科研机构也要成为人才培养的基地,纳入国家高级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之一,成为培养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摇篮。

地方科研机构是全国科研机构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它的任务则偏重于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方面的工作,它们与企业之间存在着一种更为紧密的联系,更加面向市场和需求。

大学是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和知识创新的策源地。

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进行知识的传递。

但是高等院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也是知识创新源。

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是相辅相成的,即通过知识创新培养人才,再利用人才进行知识创新。

一个大学如果不进行知识创新,拿不出自己的科研成果,就无法承担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一个大学拿不出可向企业转移的科技成果,也就无法与企业形成紧密的联系,无法取得企业对它培养出来的人才的认同。

因此,江泽民同志把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概括为“主要基地”和“重要摇篮”,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

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

”随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以及研究型大学和国有大企业为主力军的骨架创新体系已经形成,并进入实际操作阶段,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