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 景物描写 动静结合.教师版 专题训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物描写动静结合

课前预习

鲁讯小说中的景物描写

鲁迅一生创作了近三十篇小说,收录为《呐喊》《彷徨》两个集子。由于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他在小说创作中极其节省笔墨,他说:“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都没有。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但现在的花纸却有背景了),我深信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所以我不去描写风月,……”(《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正因为如此,他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多用白描的手法,只是三言两语的勾勒,以交代环境,推动情节的发展。如:“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今天全没有月光”,“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狂人日记》);“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孔乙己》);“有一日很温和,微风拂拂的颇有夏意,阿Q却觉得寒冷起来”,“这一夜,未庄在黑暗里有些寂静,寂静得像羲皇时候一般太平”(《阿Q正传》)。但鲁迅反对的是拖带和唠叨,并非绝对地排除陪衬,有时候,他也会细致地多角度地描绘环境;而且用的都是冷色调,渲染了一种阴冷、灰暗、沉闷的气氛。

鲁迅主要生活在封建势力日趋崩溃而暂时还很强大、人民群众灾难深重而尚未普遍觉醒的历史时期,他目睹了封建礼教的吃人,看惯了人们的麻木和愚昧,他感到如同身处令人窒息的铁屋子。所以,掀翻这压抑人的铁屋,唤醒其中熟睡的人们,便成了他创作小说的目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表现“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揭露封建主义的罪恶,反映处于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双重压力下的农民生活的面貌,描写激烈社会矛盾中苦苦挣扎着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是他小说的内容。这些因素决定着他笔下的自然环境当然是灰暗、凄冷,给人以“重压之感了。

不过,也不能一概而论。在《故乡》和《社戏》中,作者也为我们描绘了清新明远的水乡夜色和海边西瓜地,遗憾的是它们只存在于“我”童年的生活中,或者说只存在于“我”的想象中,眼前的现实全然不是这样。

知识精讲

同学们在习作中经常要描写景物,有的片断练习要写景物;春游、秋游等各种游记要写景物;有的命题习作也要求描写景物。但有的同学在平时的习作中,遇到景物描写时,往往一写到春天就是“春光明媚,

百花齐放,鸟语花香”;一写到鲜花总是“张开了笑脸,风一吹,像翩翩起舞的蝴蝶,散发着阵阵清香”。要么就是说空话,什么“这里的景色多美啊!”“眼前的美景太迷人啦!”其实,北方的三月,还看不到绿色,有的花儿并不飘香,眼前的景色到底有多美,多迷人,别人还是不知道。那么,如何写好景物呢?

一、确定顺序

如同观察一样,将景物特点转化为文字叙述时,也要注意顺序。其顺序大体有以下两种:

1.时空顺序。景物描写类文章的常见结构形式一般根据时空顺序安排。空间顺序有由中心到四周,或由左至右、由上到下、由前至后等形式;时间顺序类的文章多为游记类文章,从到达观察的景点的时间先后不同来安排文字的组合顺序。

2.逻辑顺序。此种顺序不常用于写景类文章中,但有时根据写作需要也采用。例如,为了描绘某景点最突出的某一景物时,就可以安排一个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就有这样一段描写:“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段描写就是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先概括整体状况,再用“单是……”凸显“泥墙根一带”景物的特点的。

二、调动多种感官

多种感官主要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感觉等,充分调动多种感官才能使笔下的景物细腻传神、感染力强。如,《春》中作者朱自清就调动了多种感官:视觉有“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听觉有“鸟儿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买弄者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嗅觉有“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泥土里酝酿”,感觉有“‘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运用,把春天的妩媚、柔情、生动地展现给我们。有许多中学生不知如何写景,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三、动静结合

从表面上看,动景,就是动态的景物,如:江、河、虫、鸟等。静景,就是静止的景物,如:山、川、草、木等。文章中只写静景,画面显得呆板,如:学生习作“池塘是四方形的,左半边荷叶碧绿,荷花红艳,十分美丽;右半边池水清澈见底,还可以看见许多红鲤鱼呢。池塘的四周花草树木的影子也倒映在池塘里。整个池塘,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这样的画面就显得呆板。如果这样改后,效果就会明显不同。如,“池塘里的荷叶随风摆动,青蛙在荷梗间跳来跳去,小鲤鱼在水底互相追逐着,花草树木的倒影,也在水中随波荡漾,晃动着”。只有动静结合,所写景物才能浑然天成,充满生机与活力。当然,在写作中如果能寓静于动或者寓动于静,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如,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巧妙的化静景为动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既形象的写出了山、原的形态,又富于动感,同时把山、原人格化,含义深刻。又如,在《海滨仲夏夜》中“这些灯光倒映在海面上,随着海水的晃动而闪烁起来,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静态的灯火写活了,写美了。

四、虚实结合

这就要求在写实的基础上发挥合理的想象。景物描写不能只是如实地绘景的形、色、动态变化,还要发挥合理的想象,把不会传言的景物写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把概念化的景物特征形象化。如《春》在绘春花时,由花香、花多联想到“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就是一种合理而大胆的想象,增强了文字的表现力和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如《沁园春·雪》中“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充分展示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

五、情景交融

“万般景语皆情语”“情动而辞发”道明了情景交融的关系,作者总是带着主观情感去感受大自然,又是在情感的驱使下去遣词造句成文,所以写景类的文章肯定应蕴含某种情感。在写作中如何融情于景?

融情于遣词造句的细微处,不直接表露情感。行文过程中,描绘景物特点只是写景文章的表象,更重要的是在字里行间不经意地融注作者的主观情感,让读者眼前出现的是一幕幕景物,而头脑中却充盈着由景物生发出的情感,这样的行文才是成功的。例如朱自清绘春,字字写春景却处处显爱意,即便文字中无赞美之言却让读者心头存惊羡喜爱之情,这就是将情感融于遣词造句细微处的原因。像这样写景,笔下的景物怎能不显情?文章怎能不生辉?

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选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恰当的修辞是使文字生动化、形象化的必要方法。写景物时为了把静态的景物写活、写传神,很有必要选用一些修辞。《春》中作者在描绘春花竟相争春用了拟人手法“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又用了排比列举春花的颜色“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描绘春风轻柔、温暖的特点时就用了这样的一个句子:“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本句用了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将景物特点通过感官传神地表现出来。另外,对比、对偶、反问等也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精彩赏析

写景五要点及案例解析

一、目的明确立意高远

写景同记事、写人一样,也要有明确的中心,既不能随心所欲,也不能为写景而写景,否则,都是不足取的。

写景记叙文表达中心的方式,一般有两种:

一是借景抒情。比如:《海上的早晨》一文,作者运用手中之笔,描绘了了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美丽、壮观的景象,并以那喷薄而出、冉冉上升的江日象征出伟大祖国蒸蒸日上,蓬勃向上的新气象,字里行间充溢着对人、对自然、对祖国热爱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