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台湾文学

合集下载

台湾文学2

台湾文学2

虽经历了许多痛苦和折磨仍无怨无悔。她 坚决反对致平父母为拆散他们而使出的种 种手腕。她把农场主“有钱便可以把能 移”、“威武不能屈”的高贵品质。
小说中着墨较多的人物还有刘淑华的母亲 阿喜嫂、巡山人姚新华、租佃diàn 人张永 祥等一些可亲可敬的台湾劳动人民形象。 他们身上同样体现出勤劳诚实、心地正直、 虽屡遭磨难仍对生活热情不减的优秀品质 和顽强的求生意志。而他们的不幸命运则 反映出了日据时期台湾农人普通的悲惨境 遇。
光复后的台湾文学
沉闷的台湾文坛: 1.台湾的光复虽然使台湾人民摆脱了日本 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但并不意味着完全 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2. 社会历史巨变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这对大多数作家来说都是陌生的,他们一 时还无法适应,难以用作品做出准确的反 映。
3.日本统治者长期实行同化政策,明令禁止 使用汉文,强迫台湾人民学习日文,造成 多数作家不懂中文,只能用日文写作。 杨逵kuí 《我的小先生》 4.大陆去台的作家、学者如许寿裳、李何林、 台静农、黎烈文、梁实秋、谢冰莹、钟鼎 文等很少发表作品。 “五四” 文化精神。
1953年2月在《野风》月刊发表返台后 第一篇作品《野茫茫》。 1955年写成长篇《笠lì 山农场》,获 1956年“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长篇小说第 二等奖”(第一奖缺)。 1960年8月4日,他在病床上修改中篇小说 《雨》时,旧病复发,咳血而死,年仅45 岁。
钟理和死后,他的文友钟肇zhào 政、林海 音等组成钟理和出版委员会,陆续出版了 他的著作。 1976年成功大学中文系教授张良泽负责编辑 出版了他的全集八卷。又其子钟铁民编辑 《钟理和全集》六卷,于1997年出版。
钟理和的小说内容涵义极其广泛。有的描 写城市平民生活,有的以自己的爱情生活 为题材,有的取材于故乡生活,有的表现 挣扎在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生活惨状。 此外,钟理和还创作了一些表现台湾同胞 与祖国的血肉关系,反映台胞怀念大陆, 回归祖国的美好愿望的作品。

疏离中的恒定——五十年代台湾乡土文学创作基本特征论

疏离中的恒定——五十年代台湾乡土文学创作基本特征论

作者简介 : 周建华 (9 9一) 男 , 16 。 江西吉安人 , 赣南师范学院文学与新 闻传播学院讲师。
土文学观 , 主要是强调 以“ 叶 台湾为 中心” 出来 的作 品 , 写 尉
二、 与主流文学的 自觉疏 离
五十年代 的台湾文坛呈现 出一种奇特 的现象 , 一方 面是 政治借 助国家政权的强大威力对 台湾社会形成 宰制性 影响 , 表现在文 艺方面就是官方所鼓 吹的反共 “ 战斗 文艺 ” 的充 斥 和泛滥 , 另一方面是它 的影响虽然无 远弗 届 , 坛 却仍然 存 文


乡土文学界说
们都从 比较宽泛 的意义 上理解 “ 乡土 ” 强调 写 自己所 关 心 ,
的人和事。 l 【( 加 显然 , 诞生于特定社会历 史背景 中 的台湾 乡土文学 , 经
在 台湾 乡土文学 思潮 演变 中 , 关 “ 有 乡土 ” 的解释 可谓 形形色色 , 五花A I 。这与 台湾特 殊 的社 会历 史背景有 关。 ' - ]
杨 云萍 、 张我军 等人 的创作 成为它 的源头 。3 代 , 乡土 O年 “
文学 ” 口号 被正式 提 出 , 引发 了一场 较为 广泛 的讨论 。 的 并
主义来取代乡土的称谓 ; 第三 , 有的文学 创作 都视作 乡 将所 土文学创作 。基于这种情况 , 我们在对 台湾乡土文学 进行具 体的篮析 时 , 就应该将 它视作 一个 更为宽泛 的概念 , 不仅 而
则从关 怀现实的角 度 出发 ;2 钟 肇政 、 拓等 的乡土 文学 () 王
观 , 氏认为所有 的作 品都是 乡土的 , 钟 王拓则认 为没有 乡土
文学 , 只有现 实主义文学 ;3 黄春 明、 () 王祯和 、 陈映真等 , 他

台湾早期女作家笔下的女性生存状态研究

台湾早期女作家笔下的女性生存状态研究

台湾早期女作家笔下的女性生存状态研究纪忠璇【摘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台湾,封建主流文化中''''男尊女卑''''的观念根深蒂固。

女性沉重的负荷与苍凉的生存状态引起了当时精英女作家们的关注与反思。

作为台湾女性文学拓荒者的林海音、孟瑶、郭良蕙等作家,她们或以强烈的女性意识为在封建泥潭中挣扎的女性呐喊,或用更广阔的视野将女性命运做了整体和深入的思考,以女性的苦难挣扎史来反映现实社会。

她们通过女性形象的悲惨境遇对整个中国女性命运做了痛苦而深刻的反思,但由于台湾的特殊文化环境、女作家本身时代观的限制,女作家们陷入讲述一个个凄惨哀怨的女性悲剧的创作思路,并没有对陷入困境的女性指出一条明确的道路。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00)003【总页数】2页(P60-61)【关键词】台湾早期女作家;女性生存状态;女性意识【作者】纪忠璇【作者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中文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2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台湾,封建主流文化中“男尊女卑”的观念根深蒂固。

女性沉重的负荷与苍凉的生存状态引起了当时精英女作家们的关注与反思。

作为台湾女性文学拓荒者的林海音、孟瑶、郭良蕙等作家,以细腻独特的女性视角,以深厚的文学底蕴和理性的思辨方式,描绘了台湾女性的特殊遭遇,不断探究不同时代女性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以台湾女性为主的女性挣扎史。

五十年代的台湾主流文学被定义为“反共文学”、“战斗文艺”。

文史学家多从政治角度出发,对当时的台湾文学给予了极低的评价。

然而,不可否认,台湾第一代女作家用辛勤的汗水在“反共文学”浪潮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她们继承了“五四”时期反封建的的思潮,开拓了台湾的女性主义文学,为海峡两岸在女性文学的交流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林海音、孟瑶为代表的女作家作品中,充分展现了封建时期女性的生存困境:孟瑶的婚恋题材小说,承袭了反封建主题,写出了不合理婚姻制度下女人的血泪史;林海音则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旧时代“一夫多妻”的悲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林海音的《金鲤鱼的百裥裙》和《烛》。

台湾现代派小说创作 与代表作家

台湾现代派小说创作 与代表作家

表作品;试验、摸索,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表现作为现代人的艺术感情;用试验和努力得到历 史的承认;尊重传统,但不模仿传统或激烈地废除 传统,不过为了需要,可以做一些“破坏的建设工 作”。
从《现代文学》刊登的内容看,它还是着力于 对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和作家作品的介绍:第一 期是弗朗兹卡夫卡专号,第二期是托马斯曼专号,
美籍台湾文学评论家李欧梵对这个时期的社会、
文化背景作过这样的论述:“‘国民’政府是根据
一种政治神话——他们将‘收复大陆’——进行统
治的。国民党政府全面树立权威的手腕,不是使人
悚惧无言,就是进一步导致人们政治上的淡漠……
无论是从大陆来的还是台湾本地的作家,都逐渐内
向起来,沉浸于个人感觉的下意识的和梦幻的世界
都是同样的。因为他们没有根,就不能根生大地,
也不能根深蒂固发育起来。”
之中。”
2、现代派小说的发端
台湾现代派文学发端于诗歌领域。 1953年诗人纪弦创办了《现代诗》杂志,到了 五十年代中期,在《现代诗》的基础上成立了《现 代诗社》,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现代派阵容, 现代主义的浪潮不久就从诗坛扩大到文学的其 他领域,受影响最大的是小说。对现代派小说的产 生和发展起作用的是《文学杂志》、《现代文学》、 《笔汇》、《文星》、《皇冠》、《小说新潮》、 《中外文学》等刊物,其中《文学杂志》、《现代 文学》的作用尤为重要。
五十年代,台湾当局在思想上采取钳制政策, 禁止五四以来大陆的进步文学作品进入台湾。这就 割断了青年一代继承祖国文化的优良传统,而“反 共、抗俄、复国”的“战斗文艺”却笼罩整个台湾
文坛。
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作家由于对文学政治 化、庸俗化的反感而与涌进台湾的西方哲学思潮、 文艺思潮一拍即合,走上了“回归内心”、“追求 自我”的“纯文学”的创作道路。

港台文学

港台文学

4、70年代文坛状况

七十年代香港小说表现出 “大陆文化向往”和“海洋文化 向往” 的双向选择。 大陆的“文化大革命”在香港被误解为民主化与反传统,和 某些西方观念吻合,因而扩大了大陆的影响力。


崛起了一批“打工仔”出身的作家,像海辛、金依、张君默、 陈浩泉等,他们以工厂、渔村、小镇生活的纯朴古风来对抗 资本主义生活中的厚颜无耻、冷酷无情、斤斤计较、利欲熏 心、追求虚荣。这些来自下层的作家以宣扬下层劳动人民轻 利重义、互相帮助、忠贞爱情等美德作为自己创作的方向, 并希望以此来拯救社会。于是,70年代出现了一批“拯救社 会和自我”小说创作。
二、光复以后文学(50年代):
1.反共文学 2.怀乡文学

林海音《城南旧事》、张秀亚《三色堇》、余光 中《舟子的悲歌》、谢冰莹《爱晚亭》、聂华苓 《台湾轶事》。
3.乡土文学

钟理和《笠山农场》,赖和、杨逵、吴浊流等。
孟瑶、郭良蕙等开启言情小说潮先河。
4.纯情文学

三、60年代文学
(一)现代主义文学 1、现代派文学的产生 背景:向西方倒的政策,崇洋思想,文化高压,割断与大
1927北伐后,结束文白夹杂,开始新文学创作。 1928第一本新文学杂志《伴侣》创刊。 1929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岛上社”成立。 影响最大新文学刊物《红豆》月刊。 拓荒期最有成就作家:侣伦。

(二)发展(1937-1950):
1937大陆作家来港创作:巴金、茅盾、戴望舒、许 地山、萧红、端木蕻良等。 1941香港沦陷,作家回内地;1946再次来港(郭沫 若、茅盾、陈残云、黄谷柳、徐訏等);内地作家 两次来港,推动了香港文学繁荣。
六、90年代台湾文学

9台湾当代文学概述

9台湾当代文学概述

80年代以后——
“主潮更迭”让位于“多元发展”,进入互补共进,多元 化的文学时代,形成“大植物园”的文学生态。
颠覆既有的价值成为一种趋势。 主张国际化(横的移植)、强调民族化(纵的继承)和本
土化(乡土情怀)。 一些新的文学现象—— 女性主义文学高涨; 政治文学潮流兴起,如“牢狱小说”; 同志文学和“酷儿”写作大兴; 都市文学和后现代派潮流交织风行; 原住民文学80年代开始起步并日渐兴盛; “探亲文学”、“眷村文学”成一进热潮; 环保文学与自然写作兴起; 新生代(或称新人类)作家掀起世纪末文学思潮;
50——70年代(一)
50年代初,国民党政府大力提倡“战斗文学”、 “反共文学”;
50年代初,“怀乡文学”风行一时,代表作品有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於梨华的《梦回青河》、 张秀亚的《三色堇》等;
50——70年代(二)
五六年代,现代派文学兴起 诗歌倡导,五十年代前期——
“现代”诗社成立:纪弦、郑愁予等 “创世纪”诗社:痖弦、洛夫等 “蓝星”诗社:覃子豪、余光中等
乡土文学在70年代成为文学主潮。
50——70年代(四)
60年代,反共文学渐遭摒弃,以娱乐消遣为追求 的通俗文学开始兴起。主要有打开言情小说天地 的琼瑶《窗外》;古龙的武侠小说等。
60年代留学生文学渐渐崛起,并延伸至80—90年 代。於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傅家 的儿女们》)、聂华苓(《桑青与桃红》)、白 先勇(《纽约客》)、张系国(《昨日之怒》) 等写出了一批出色的作品。
这些诗社创作主张各有不同,但都表现出现代主义倾向。
小说崛起,五六十年代之交—— 《文学杂志》台大外文教授夏济安等; 《现代文学》白先勇、陈若曦、欧阳子、叶维廉等;

台湾文学1-4节

台湾文学1-4节

龙瑛宗是日据时期重要作家之 龙瑛宗是日据时期重要作家之 一。他在光复前发表的中短篇小说 植有木瓜树的小镇》 有:《植有木瓜树的小镇》、《夕 黑少女》 白鬼》 影》、《黑少女》、《白鬼》、 赵夫人的戏台》 村姑》 《赵夫人的戏台》、《村姑》、 邂逅》等二十四篇, 《邂逅》等二十四篇,此外还有文 学批评集《孤独的蠹鱼》 学批评集《孤独的蠹鱼》、随笔集 女性的素描》 《女性的素描》。 • 吴浊流是继赖和、 吴浊流是继赖和、杨逵之后又一位 是继赖和 台湾现代文坛不朽的作家。 台湾现代文坛不朽的作家。他本名吴建 号饶,1900年 日生, 田,号饶,1900年6月2日生,台湾省新 竹县新埔镇人。 竹县新埔镇人。吴浊流早年的文学活动 是从写汉诗开始的, 是从写汉诗开始的,而真正登上台湾文 坛是以1936 1936年 月处女作《水朋》 坛是以1936年3 月处女作《水朋》的发 表为标志。自此, 表为标志。自此,他创作了为数不少的 小说,长篇有: 亚细亚的孤儿》 小说,长篇有:《亚细亚的孤儿》、 无花果》 台湾连翘》 《无花果》、《台湾连翘》等;中篇和 短篇主要有《水月》 短篇主要有《水月》、《泥沼中的金鲤 功狗》《陈大人》 》《陈大人 鱼》、《功狗》《陈大人》、《糖扦 先生妈》 路迢迢》 仔》、《先生妈》、《路迢迢》等,此 还有大量游记、文学评论和杂感。 外,还有大量游记、文学评论和杂感。
• 1922年在台湾出现了最早的白话文学作品。 1922年在台湾出现了最早的白话文学作品。诗歌方面最早出现的是追风用日文创 年在台湾出现了最早的白话文学作品 作的《诗的模仿》四首,这是新诗最早的尝试。小说方面有追风的《 作的《诗的模仿》四首,这是新诗最早的尝试。小说方面有追风的《她要往何处 ——给苦恼的姐妹们 给苦恼的姐妹们》 无知的《神秘的自治岛》 柳裳君的《犬羊祸》 去——给苦恼的姐妹们》、无知的《神秘的自治岛》、柳裳君的《犬羊祸》、施 文杞的《台娘悲史》 杨云萍的《月下》等不多的几篇。其中追风的《 文杞的《台娘悲史》、杨云萍的《月下》等不多的几篇。其中追风的《她要往何 处去》引人注目,这是台湾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小说。 处去》引人注目,这是台湾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小说。

多重话语霸权下的女性文学“命名”——台湾五十年代女性创作生态追思

多重话语霸权下的女性文学“命名”——台湾五十年代女性创作生态追思

2 0
强大 的政 治意识 形态语境 之下 ,乃至于实 际 上已经在发生 且态势 不弱的女性 创作却
女性创作并非因其“ 女性视 角” 的文笔之美 , 而完全因为
符合“ 战斗文艺” 的考量 。诚如潘人木 的长篇 小说 《 漪 莲 表妹》 15 年 台湾 官方颁布 的“ 获 91 中华文艺奖 ”便在其 , 小说重版序中直言不讳 :我现在就提 出控诉 , “ 为我 自己 的冤屈提 出控诉 , 以我 的这本 旧作—— 《 漪表妹 》 为 莲 作 我的状诉 。虽然这个状子写得 不好 , 不及 实情 的万分之
外皆然 。所谓“ 我们通常所说 的文学 史的东西事实上是

种选择的记 录 , 哪个作 者名传 后世 , 个不 , 哪 取决于谁
注意到了他们而且愿意把所注意 到的记录下 来” 台湾 ②。 5 代 “ 个作 者名传后 世 , 个 不”在 当时 , 0年 哪 哪 , 当然 是
校、 家庭 、 教会和 传播媒 介 的非强 制性 , 个人 “ 让 心甘情
本质上说 ,文学无疑具有对人 类普遍 经验 的再现 、 对现实存在 的精神超越 的意 义。但 是 ,文学史” “ 阅读经 验告诉 我们 , “ 其 再现 ” “ 或 超越 ” 的价值确 认 , 必须要 是 经过 “ 政治 ” “ 、社会 ” “ 、历史 ” “ 、主流话语 ” 一类的时政 话
权 的排挤和 “ 压制 ” 。
作, 也就无怪 乎会遭 到文坛 主流 话语 的贬 斥 了 :和 ‘ “ 反
共 文学 ’ 比 ……女性 爱情小说 显得太 ‘ 相 平凡 ’ 了些 , 在 那个 创作 上的狂 飙猛 进时期 ,其在文学史上 的地位 , 就 仿佛茶余饭后 的消遣 , 也是支流。” “ ④ 读她们 的作品 , 仿 佛 不知道在这样惊心动魄的大时代里。” ⑤ 国民党 于 2 0世纪 四五 十年 代政 治 和 军事 上 的败

2 第二讲 台湾乡土文学

2 第二讲  台湾乡土文学

《将军族》选文赏析
‚瞎说。我找你,要来赔罪的。‛伊又说: ‚那天我看到你的银行存折,哭了一整天。他们说我吃了你 的亏,你跑掉了。‛伊笑了起来,他也笑了。 ‚我真没料到你是真好的人。‛伊说:‚那时你老了,找不上 别人,我又小又丑,好欺负。三角脸,你不要生气,我当时老 防着你呢!’’ 他的脸很吃力地红了起来。他不是对伊没有过情欲的。他和 别的队员一样,一向是个狂嫖滥赌的独身汉。对于这样的人, 情欲与美貌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伊接着说: ‚我拿了你的钱回家,不料并不能息事。他们又带我到花莲。 他们带我去见一个大胖子,大胖子用很尖很细的嗓子向我问话。 我一听他的口音同你一样,就很高兴。我对他说:‚我卖笑,不 卖身。‛ ‚大胖子吃吃地笑了。不久他们弄瞎了我的左眼。‛
陈映真 (1937-)
乡土文学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作品有小说集
《将军族》《第一件差事》《夜行货车》《山路》,
以及《华盛顿大楼》(第一部),评论集《知识人的 偏见》《孤儿的历史、历史的孤儿》等。
陈映真创作三个阶段
(1)自传时期(早期):1959年至1965年
《面摊》《我的弟弟康雄》《将军族》 等
材创作的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小说由《惠安馆传 奇》、《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
《爸爸的花儿落了》五个既独立又连贯的短篇组成,
小说是借一个童稚未消的小女孩(英子)的眼睛来 观察和审视发生在她周遭的事、生活在她周围的人, 使人感到真实又充满情趣。作者在小说中只是写了 小孩的五个生活小故事,却通过对这些悲剧故事及 其背景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二三十年代贫穷苍凉 的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令人窒息的空气,表现 了自己对劳动人民悲苦生活的深切同情。
《将军族》选文赏析
他听见伊有些自暴自弃地呻吟了一声,似乎在伸懒腰的样子。伊说: “田不卖,已经活不好了,田卖了,更活不好了。卖不到我,妹妹就完 了。” 他走到桌旁,拿起小喇叭,用衣角擦拭着它。铜管子逐渐发亮了,生着 红的、紫的圈圈。他想了想,木然地说: “小瘦丫头儿。” “嗯。” “小瘦丫头儿,听我说,如果有人借钱给你还债,行吗?” 伊沉吟了一会,忽然笑了起来。 “谁借钱给我?’’伊说:“两万五咧!谁借给我?你吗?’’ 他等待伊笑完了,说: “行吗?’’ “行,行。”伊说,敲着三夹板的壁:“行呀!你借给我,我就做你的老 婆。” 他的脸红了起来,仿佛伊就在他的面前那样,伊笑得喘不过气来,捺着 肚子,扶着床板。伊说: “别不好意思,三角脸。我知道你在壁板上挖了个小洞,看我睡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女性散文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女性散文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女性散文作者:阎纯德, Yan chunde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83刊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年,卷(期):2010(1)1.盛英"属于秋天"的作家--罗兰 19972.姚同发天津情·忠告魂 19973.张秀亚(1919-2001),曾用笔名心井、陈亚兰、陈兰,生于河北黄骅县,祖籍山东平原.其文才早慧,九岁在天津《益世报》《国闻周报》发表小说和诗歌.就读于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和西文系.信仰天主教.曾主编重庆《益世报》副刊"语林",任社论委员.抗战胜利后同辅仁大学任教,1948年赴台湾,任台湾辅仁大学研究教授.后旅居美国.直到病逝.著有《三色堇》、《湖水·秋灯),小说集《大龙河畔》和诗集《水上琴声》等五十来部4.琦君(1918-2007),本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幼读私塾.迁居杭州后人弘通女中读书,1935年考入之江大学国文系,师从词学名家夏承焘,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赴台湾,任职司法界和教育界,业余创作,1977年旅居美国,专事写作.著有散文集《三更有梦书当枕》、《一袭青衫万缕情》,及小说集《菁姐》、长篇小说《桔子红了》四十多部5.艾雯(1923-),本名熊崑珍,生于苏州,江苏吴县人,1937年迁居江西,抗开战争爆发后尝试创作.曾任《凯报》副刊主编,1941年以"艾雯"笔名发表小说《意外》,1949年初赴台湾后专事写作.著有散文集《青春篇》、《缀网集》及小说集《生死盟》、长篇小说《魔鬼的契约》等三十部6.徐钟瑕(1917-2006),江苏常熟人.曾在南京中央政治学校新闻系学习,后随学校辗转江西、湖南和重庆,1944年毕业,先在国民党国际宣传处,后任《中央日报》编辑,1945年担任该报驻英国特派员,1948年赴台湾,与陈纪滢创办重光出版社,1956年随丈夫在美国、加拿大、西班牙、巴西等国生活23年,所写记述海外风物,富有异国情调.著有散文集《多少英伦旧事》和长篇小说《余音)等十余种7.罗兰(1919-),本名靳佩芬,河北宁河人.天津女子师范学院音乐系肄业.抗战胜利后入天津广播电台主持音乐节目,1949年赴台湾,曾仟职台湾广播电台和警察广播电台,开始写作.创作以散文为主,兼及小说.著有散文集《罗兰小语》、《罗兰散文》及小说集《罗兰小说》、长篇小说《绿色小屋》、长篇传记《岁月沉沙》(三部曲)等四十多部8.尉天骄台湾文学名家名作鉴赏 20039.范铭如我观察@我思味@我同情 2005(03)10.张秀亚我与文学@前记 196711.瘂弦张秀亚,台湾妇女写作的燃灯人 2005(223)12.张秀亚文学与我 196713.王宗法台湾文学观察 200014.余光中中华现代文学大系@总序 198915.陈明芳女性诗人及散文家的现代转型 2003(02)16.马星野恍如昨日--重序<多少英伦旧事> 198017.潘人木三更有梦书当枕@序 197518.盛英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 199519.刘登翰;庄明萱;黄重添;林承璜台湾文学史 1995本文链接:/Periodical_njsfdxwxyxb201001006.aspx。

090519-台港文学

090519-台港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流行,冲破了战斗文学教条的束缚,在 促使文学摆脱国民党当局的政治羁绊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从现代诗方面看,作为一种文学运动,它的功绩,主要在于奠 定自由诗体为新诗的主要形式,语言上的勇猛的实验以及导致了 诗人们努力的向人类心灵的内在挖掘。 它的弊病则是逃避现实矛盾,走进个人的象牙之塔。它强调 横的移植,提倡异国情调,形成了盲目西化的倾向;它强调为艺 术而艺术,促使唯美主义的流行和形式主义的泛滥;它向内在挖 掘,导致了矫饰造作、无病呻吟和晦涩如谜、甚至使唯性主义大 行其道。所以,步入70年代,在乡土文学崛起的时候,现代诗受 到了猛烈的批评。 当然,这些弊病是就现代诗总体而言,并非每个诗人,和所 有的诗都如此。现代诗运动中的探求者,如纪弦、余光中、痖弦、 郑愁予等,在创作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 留学生文学:於梨华、聂华苓、丛苏、陈若曦、张系国和 白先勇等 • 通俗文学创作热潮:琼瑶的言情小说、古龙的武侠小说、 高阳的历史小说
• 继纪弦等人的现代派成立之后,夏 济安创办了《文学杂志》。该刊提 倡说老实话的文学,但在艺术上倾向 现代主义。它支持现代诗运动,介绍 欧美现代主义文艺理论和作品,发 表台湾作家的现代主义的作品,对 台湾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起了 推波助澜的作用。1959年夏济安离 台赴美,《文学杂志》停刊。次年 台大外文系学生白先勇、王文兴、 陈若曦、欧阳子、刘绍铭、李欧梵、 戴天等人成立《现代文学》社,出 版《现代文学》杂志,介绍西方现 代主义作家如卡夫卡、卡缪、乔伊 思、托马斯· 曼、詹姆斯、福克纳等 作家,介绍存在主义、意识流、虚 无主义、超现实主义小说。同时也 以西方现代主义作家为师创作小说, 他们跟现代派、蓝星诗社、创世纪 诗社的诗人遥相呼应,形成了现代 文学派。现代主义文学主宰了60年 代的台湾文坛。

20世纪后半叶台湾政坛波动对文学影响

20世纪后半叶台湾政坛波动对文学影响

20世纪后半叶台湾政坛波动对文学的影响摘要:20世纪对台湾的政治来说是风雨飘摇的一个世纪,当然对台湾文学也是如此。

而且每一次政治上的变革和波动都会在文学上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五十年代蒋介石退守台湾所带来的战斗文艺和乡愁风潮;七十年代随着保钓事件台湾在国际社会上被抛弃等一系列事件所带来的乡土文学的复兴;八十年代末由于蒋经国先生的去世和台湾政坛的改革所形成的众声喧哗等。

都是政局的变化对文学界所产生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就这一问题进行一下简要地分析。

关键词:政治波动台湾文学战斗文艺乡土文学众声喧哗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0-0000-01国民党的退守对五十年代的台湾文学的影响——战斗文艺的产生发展与消亡1945年日本战败国民党收复台。

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所以人民无比高兴文学界也纷纷开始了摆脱就得创作模式。

开始了光复文学的创作,时间就是1945年到1949年。

因为1946年国共开始了内战,到1949年战争经行了三年,随着国民党的失败,蒋介石最后别无选择只能带领国民党人退守台湾。

当然,这个时候的蒋介石还不甘心失败,随时准备着反攻大陆。

所以蒋介石要重整军心,所以战斗文艺就应运而生。

随着蒋介石到了台湾,国民党在台湾也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困境,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军事上兵败而来,外交上美国的冷落,内部大陆移民与台湾本岛居民之间的矛盾。

面对着各种矛盾,社会上到处是荒火与迷茫,人们感到无助于绝望,再加上兵败的失意。

各种因素都构成了战斗文艺形成的心理背景。

战斗文艺的启蒙阶段是1949年底到1950年初,到了1950年由于“中央改造委员会”吧文艺列入到了政治纲领之中所以文艺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后来又成立了“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这又进一步的刺激了广大作家投身战斗文艺的积极;最后随着“国防部”发出了文艺到军队中去的口号的提出真逗文艺达到了全盛。

在此期间还城里了以张道藩为社长的《文艺创作》和以程敬夫为社长的《半月文艺》等核心刊物,出现了赵友培、孙凌、纪弦、陈纪滢等一大批作家云现了《反攻进行曲》、《保卫大台湾》、《在飞扬的年代》、《荻村传》等一大批作品。

第二节 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学

第二节 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学

社会学等;他们还组织文化剧团到各地演出,激起民众的批评和斗争意识。

台湾文化协会实际上已成为推动全岛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二台湾文学的摇篮期(1923-1926 )台湾的新文学运动是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开始的。

从二十年代初起,一些有识之士就撰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

当时,《台湾青年》就刊发了三篇此类文章。

第一篇是陈发表于创刊号上的《文学与职务》;第二篇是甘文芳发表于第三卷三号的《实社会与文学》;再有就是第四卷第一期陈瑞明的《日用文鼓吹论》。

这三篇文章是最早提出改革旧文学取用白话文的文章,但因文章只是零散发表,以议论和感想居多,很少触及新文学的具体问题,尚未形成体系,因而没有引发强烈反响。

不过他们引发了文化界对白话文学的酝酿与关注,可以说是替白话文呐喊的先声。

1923年1 月,在日本留学的黄呈聪和黄朝琴分别撰文《论普及白话文的新使命》和《汉文改革论》发表于《台湾》杂志上。

这两篇文章是他们在回祖国考察,对祖国大陆新文学有了切身的感受之后写就的。

他们想借鉴“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经验推动台湾社会改革。

以此为转折,台湾新文学开始与中国大陆的新文学运动取得联系,并展开热烈的活动。

1924年4 月21日,受过五四运动洗礼的张我军在《台湾民报》上发表了《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文章以犀利的言辞对台湾文坛上舞文弄墨的旧文人作了毫不留情的揭露与批判。

同年11月又在《台湾民报》上发表《糟糕的台湾文学界》,向旧文界的新人发起猛攻,斥责他们“造出一种臭不可闻的恶空气来,把一班文士的脸丢尽无遗,甚至还埋没了许多有学问的天才,陷害了不少活泼泼的青年”。

这样直接而又尖锐的抨击打响了向旧文学发起进攻的第一枪,迫使旧文学界仓皇应战。

台湾旧诗坛老将连雅堂在自己主编的《台湾诗荟》上,借为林小眉的《台湾咏史》作跋之机,攻击新文学:“今之学子,口未读六艺之书,目未接百家之论,耳又未聆离骚乐府之音,而嚣嚣然曰,汉字可废,汉字可废,甚而提倡新文学。

台湾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台湾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其他一些有影响的诗社 : 1958年由羊令野、罗门创办的《南北笛》; 1962年7月由陈敏华、古丁、文晓村等创办的 《葡萄园》;1964年6月由吴瀛涛、桓夫、詹冰、 林亨泰、白、锦连、赵天仪、薛柏谷、黄荷生、 王宪阳、杜国清、古贝等十二位台湾省籍诗人发 起成立的“笠”诗社。
返回
2、现代小说的出现将现代文学的发展推向了顶峰
怀乡文学在台湾文坛流行主要有以 下几方面的原因: 1、人的情感的自然需求。 2、新的现实刺激的结果。 3、战斗文艺的衰落。
返回
(三)60年代台湾文学的主潮是现代主义文学
台湾现代派文学深受精神分析学、存在主 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等西方现代文艺 思潮的影响,从卡夫卡、乔伊斯、吴尔芙、 福克纳、詹姆斯、劳伦斯等现代作家的作 品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从而形成了自己 的艺术特征。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盛行于台湾文坛的原因 主要是对50年代“战斗文艺”政治化、庸 俗化、公式化的反拨。“战斗文艺”脱离 现实、庸俗化、公式化的现象,使许多严 肃作家感到厌恶和失望,但他们慑于当局 的专制痛治,又不能正面地公开地抵拒, 于是起“纯艺术”的旗帜, 转向西方现代 派文学,探索偏重于艺术的文学之路。
返回
1、现代派诗社的兴起 台湾现代派文学的发端以现代派诗的兴 起为标志,五十年代初期现代派诗社和 诗刊的创办和逐渐兴旺,为台湾现代派 文学的发展拓开了道路。 1953年2月1日,诗人纪弦首先创办了 《现代诗》季刊,并很快集聚了一批现 代诗作者,这是台湾现代派文学发端的 重要标志。 “蓝星”诗社是对推动现代诗发展起重 要作用的另一个诗社。《蓝星》于1953 年6月创刊,次年3月,由覃子豪、钟鼎 文、邓禹平、夏菁、余光中等发起成立 “蓝星”诗社。
返回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台湾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女性散文_阎纯德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女性散文_阎纯德

收稿日期:2009-10-08作者简介:阎纯德,男,1939年生,河南濮阳人。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汉学研究》主编。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女性散文阎纯德(北京语言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0083)摘 要:中国文学的古典神髓,养护了台湾文学的现代繁荣和发展,也滋养了台湾女性散文的文化精神。

台湾女作家多,写散文的女作家更多。

她们的散文不仅多写日常生活、身边琐事———婚姻、爱情、家庭、丈夫、子女及朋友,也写大事、深沉的事、寄托理想的事,所表现的生活和社会,既有“小我”,也有“大我”;艺术上,既有传统,又有现代。

关键词:台湾散文 张秀亚 琦君 艾雯 徐钟珮 罗兰中图分类号:I 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853(2010)01-041-12在中国文学史上,散文与诗歌乃文学之正宗。

从《周易》起,经先秦诸子百家的经营,就形成了抒情、议论两大散文形态;之后,经过文人的刻意营造,尤其唐宋八大家和明清散文大家的精心打造和“五四”新文学运动的革新洗礼,中国散文不断推陈出新,在中国文学史上形成了弥久而不衰的文体和人文精神传统。

“孔孟之温文肃穆,庄列之飘逸灵动,史传之厚重笃实,唐宋八家的风骨兴寄,晚明小品的洒脱情趣”,无不深入中国文人之心,并成为文章典范与艺术命脉[1](P 429)。

这些中国文学的古典神髓,一直养护着台湾文学的现代繁荣发展,也滋养着台湾女性散文的文化精神。

台湾的白话文,或者说深受“五四”新文学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台湾新文学,由于20世纪国共两党的斗争而使文学深深坠入“意识形态”的天罗地网。

在台湾,由于政治的深层介入,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的“战斗文学”时期,台湾文学的“疲态”越来越显明。

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抑或是散文,它们共同建造了一个“反共文学”时期。

这种窒息文学生命的“疲态”现象,把台湾文学引入危险的绝望境地。

但是,散文显然不是那种冲锋陷阵的文学体裁,它没有先声夺人地参与趋时造势,最早走出了“政治”阴影,也没有太受“政治”的驱赶和钳制,只是默默地耕耘,不求得势,反而得势,赢得了读者,也就赢得了历史。

通俗第五章 台湾文学

通俗第五章  台湾文学

通俗第五章台湾文学一、创作概述•反映平民意识的大众文学。

•它是一种健康的大众文学,反映了大众的阅读趣味、娱乐爱好和审美追求。

•三大种为:言情文学、武侠小说、历史小说;•三小类为:科幻小说、推理小说、报道文学。

1、言情文学•言情文学指的是通俗文学中纯粹描写男女爱情的创作。

•从50年代开始得到迅猛发展,在短短10余年间便成为台湾通俗文学的主体。

•著名的言情作家有郭良蕙、孟瑶、琼瑶、玄小佛、朱秀娟、三毛、席慕蓉、姬小苔等。

•特点:第一,作者队伍基本上是由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作家组成;第二,作品人物以女性形象最为生动;第三,作品感触细腻,情愫浓重;第四,随着时代的变迁,婚恋主题也不断变奏,女性意识越来越强。

•琼瑶的言情小说,三毛的散文,席慕蓉的诗,是台湾言情文学的代表。

2、武侠小说•武侠小说是台湾通俗文学的重镇。

50年代初郎红浣以《古瑟哀弦》等作品开启台湾武侠小说先河。

50年代后期,“武侠小说三剑客”——卧龙生、司马翎、诸葛青云登上“武坛”。

•新锐作家有古龙、上官鼎、陈青云、高庸、柳残阳、独孤红、慕容美、陆鱼、于东楼、萧逸等。

•特点:它注重表现“侠”的内涵,多写人性,少写暴力;它撇开具体的历史背景,让武侠人物生活在一个不确定的时空中,更充分地显示出崇尚自由的精神;它继承传统的人文精神,又有意识地学习借鉴西方的文学传统和文化思想,丰富光大了武侠文化的内涵。

•它与香港武侠小说一起,被称为新派武侠小说。

3、历史小说•历史小说也是台湾通俗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小说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题材,用通俗的文学手法加以表现,即历史的内容,文学的方法;“历史”是浓缩了的“小说”,“小说”是艺术化的“历史”。

•高阳的60余部作品构筑起一座雄伟的历史小说大厦。

•高阳:“历史与小说的要求相同,都在求真。

但历史所着重的是事实,小说所着重的是情感。

……以虚构的人物,纳入历史的背景中,可能是历史研究与小说写作之间的两全之道。

历史小说应合乎历史与小说的双重要求,小说中的人物,要求其生动、突出;历史小说中的人物,还得要求他或她能反映时代的特色。

台湾文学与香港文学

台湾文学与香港文学

台湾文学及香港文学一、台湾文学(一)台湾文学概述由于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今天所谓的“台湾文学”,在时间上是指台湾被割让给日本殖民者以后,直至今日两岸尚未统一这一特定时段的称谓。

关于台湾文学的分期,一般认为:台湾新文学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此前为古代、近代文学时期,与大陆文学相一致。

台湾文学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现代文学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初至1945年台湾光复,因这一时期台湾被日本殖民者占领,所以又称日据时期文学。

当代文学阶段,从1945年台湾光复至今。

(1)现代文学时期(又称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学),大体与大陆的现代文学相呼应,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期:指20世纪20年代。

台湾新文化运动是在大陆“五四”新文化革命的直接影响下开始的。

这个时期新文学运动的骁将为张我军,他以《台湾民报》为阵地,发表《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随感录》等,他旗帜鲜明地站在新文化运动的立场,倡导白话文,向旧文学、旧文人开火,言辞激烈。

此外,赖和也是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奠基者。

发展期:指30年代初到1937年抗战爆发,这个时期新文学的阵地逐步扩大,由报纸副刊转向文艺副刊。

主要作家有杨逵、扬华、朱点人等。

低潮期:至1937年至1945年。

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使得进步的文艺团体被迫解散,文艺刊物停刊,新文学运动处于停滞状态。

此时的重要作家有吴浊流(1900-1976),代表作为长篇小说《亚西亚的孤儿》。

(2)当代文学时期:指1945年以后的台湾文学,又称光复后文学。

大体可以以10年为一阶段来划分:50年代:“反共”和怀乡文学。

1950年台湾成立中国文艺协会,推出机关刊物《文艺创作》,大肆鼓吹战斗文艺。

与此同时,文坛出现了怀乡小说与回忆小说,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张秀亚的《牧羊女》等。

50年代中、后期:现代诗歌在台湾兴起,涌现出三大诗社,最早由纪弦、郑愁予发起“现代诗社”,随后,洛夫、痖弦组织的“创世纪”,谭子豪、余光中组织的“蓝星社”成立,这些诗人们的诗歌都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现代向倾向明显。

五十年代台湾文学

五十年代台湾文学
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 《国语日报》编辑。
1953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 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
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 出版社。
长篇小说 《晓云》、《春风丽日》、 《孟珠的旅程》,
短篇小说集《绿藻和咸蛋》、《城南旧 事》、《烛芯》、《婚姻的故事》、 《林海音自选集》,
散文集《冬青树》、《做客美国》、 《两地》、《窗》、《剪影华文坛》、 《家住书坊边》、《芸窗夜读》、《林 海音散文》、《一家之主》,
儿童文学《井底蛙》、《金桥》、《蔡 家老屋》、《我们都长大了》、《不怕 冷的企鹅》、《请到我的家乡来》、 《林海音童话集》、《薇薇的周记》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旋风》被认为是“一部研究共产主义的书”,
作者声称此书旨在探究共产党何以会在中国兴起。
对历史、时代、社会生活做了歪曲性的描写和解 释。
共产党是洪水猛兽,无比凶残、贪婪、奸诈、阴 险,甚至吃活人心者。把暗杀、利用娼妓、鼓励 毒品流通、勾结日军、陷害无辜、残害百姓
恶意的歪曲:
什么是共产主义理想、共产党人为什么要起来革 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具有怎样的品质
百襉裙原本能代表女子的高地位。 能穿百襉裙的,都是「奶奶級」的人物。
女主角金鯉魚的畢生夢想,就是能自由 自在、堂堂正正地穿著百襉裙,在家裡 走來走去,獲得她應有的尊崇。 時過境遷之後,百襉裙成為所有女孩子 都可以穿的普通服飾。 透過百襉裙象徵意涵的變化,呼應時代 的變化
金鯉魚終於有機會可以提升自己的地位 了,即出席兒子的婚禮。傳統的尊母觀 念,這是多麼冠冕堂皇的理由啊!她可 以因此堂堂正正地穿上百襉裙,受到尊 崇。

怎样的一个人课文讲解

怎样的一个人课文讲解

怎样的一个人课文讲解
《怎样的一个人》是一部经典的台湾文学作品,描绘了一个努力追求真理和理想的人。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台湾的一个小城镇,主人公面对狭窄的观念而又毫不妥协,他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除了此外,主人公的性格也极具现实主义,他不仅理智又坚定,而且坚持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他的态度对对自己的生活和周围的人都有很大的影响。

作者认为,怎样的一个人就是一个毫不妥协的人,一个具有强烈的追求真理和理想的人,而且他同时还具备独特的理智和坚定的态度。

他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但他不会轻易动摇,只有看到希望才会进行合理的计划。

另外,他也不会屈服于外界的压力,也不会放弃自己的理想。

因此,他能够坚持到最后,做出有意义的成果,而不是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改变方向。

怎样的一个人的另一个特征就是知性的勇气。

这种勇气是由他的谦虚和不畏惧感而来的。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都不会陷入恐惧,而是勇敢地面对它,并努力适应新的环境。

他认为,只有勇敢面对挑战,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另外,他还有一种幽默感,总是能够幽默地调侃自己的过失,也会时不时的发一些有趣的话来增加气氛的活跃度。

总之,怎样的一个人是一个具有坚定的理想和要求的人,一个具备智慧与勇气的人,一个无畏而有趣的人。

他的特质能够影响自身,也能影响周围的人,从而促进社会进步。

而作为一个人,只要我们能
保持谨慎又积极向上的思想,勇敢为自己所追求的东西而努力,经久不息,就能实现一个有价值的自己,成就一个崇高的自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這段故事,許振豐沒有告訴女兒珊珊。 他倒是答應讓珊珊把百襉裙帶去學校參 加晚會的表演,並感慨時代的變化,女 學生只要高興了,就能穿百襉裙。當珊 珊很高興地要試穿時,赫然發現:這是 一件沒做好的裙子,一輩子沒有人穿過。
百襉裙有什麼特殊的象徵意義?
百襉裙原本能代表女子的高地位。 能穿百襉裙的,都是「奶奶級」的人物。 女主角金鯉魚的畢生夢想,就是能自由 自在、堂堂正正地穿著百襉裙,在家裡 走來走去,獲得她應有的尊崇。 時過境遷之後,百襉裙成為所有女孩子 都可以穿的普通服飾。 透過百襉裙象徵意涵的變化,呼應時代 的變化
《金鲤鱼的百裥裙》
/gt/l/linhaiyin/000/00 8.htm 大要: 金鯉魚的孫女珊珊,見到一條漂亮的百襉裙, 問父母它的來歷。父親告知她這是祖母的裙 子。珊珊很高興,因為近日學校要舉辦晚會, 她需要穿一件「民初的新娘服裝」,有了這 條裙子,便可以派上用場。但是這條裙子真 的是祖母金鯉魚在結婚時穿的裙子嗎?因為 珊珊的提問,遂鉤起了一段傷心的故事。
振豐就感受到家中的空氣,自己母親地位卻 遠不如自己。全家把「金鯉魚有一條百襉裙」 當成笑話在流傳。在這個新舊思想交替和衝 突的時代裡,他還是遠離這個家吧!或許他 離開家,母親強烈的身分觀念,會淡下來。 他抱著這種外人難以理解的苦衷,赴日求學, 甚至不打算回國了 十年後,金鯉魚過世了,振豐回國奔喪。 出殯那天,在把金鯉魚的棺材抬出廳堂 時,人們為了旁門太窄、抬不出去而煩惱著。 因為金鯉魚是妾,不能從正門抬出。振豐憤 怒極了,最後,母親在振豐的扶棺下,從正 門抬出。
长篇小说 《晓云》、《春风丽日》、 《孟珠的旅程》, 短篇小说集《绿藻和咸蛋》、《城南旧 事》、《烛芯》、《婚姻的故事》、 《林海音自选集》, 散文集《冬青树》、《做客美国》、 《两地》、《窗》、《剪影华文坛》、 《家住书坊边》、《芸窗夜读》、《林 海音散文》、《一家之主》, 儿童文学《井底蛙》、《金桥》、《蔡 家老屋》、《我们都长大了》、《不怕 冷的企鹅》、《请到我的家乡来》、 《林海音童话集》、《薇薇的周记》

“台湾是我的故乡, 北平是我成长的地方,希 望有一天,喷射机把两个 地方连接起来,像台北到 台中那样朝发而午至,那 时就不会有心悬两地的苦 恼了。” -------林海音
“我愿意回故乡,重返旧家园,众亲友聚 一堂,重享从前乐……”捷克作曲家德 沃夏克

台湾作家中最早在其作品中 为妇女不幸的命运呐喊和抗争的作家。 关心妇女命运并为之抗争是 她小说的第一大主题。
二、产生的原因: (一)、服务于“反共复国”政治路线 的御用工具。 (二)、在国民党的直接领导和组织下 产生的 (三)、台湾当局为了稳定混乱的社 会心理之急需 稳定人心、欺骗民众、 加强“心防”所采取的一种应急措施, 大陆来台人员抚慰动荡不安心理的麻醉 剂
三、发展阶段: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城南旧事》小说构成 五个既独立又连贯的短篇 《惠安馆传奇》、 《我们看海去》、 《兰姨娘》、 《驴打滚》、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借一个童稚未消的小女孩的眼睛来观察 和审视发生在她周遭的事、生活在她周 围的人, 英子以一双天真的眼睛,观察20年代北 平城南一四合院里发生的悲欢离合的故 事。
百襉裙,它代表身分、地位。金鯉魚六歲被許大 老爺買回家裡當丫環,但是許大太太把她收在房 裡當女兒看待。許大太太幫許老爺生了五個女兒, 卻一個兒子也沒有。許大太太安排讓金鯉魚嫁給 老爺作妾。(古時男人三妻四妾雖是常事,然而 擇妾的主動權如果操之在丈夫身上,元配仍是容 易吃醋。如果是元配為夫婿選妾,主導權在女人 身上,那就另當別論了。 金鯉魚生下了兒子許振豐,許大太太很高興, 她僱了奶媽,自己撫養孩子,不讓金鯉魚「勞累 操心」。她的想法是:「許大老爺?就讓他歸了 金鯉魚吧!我有振豐就夠了。」 人人都覺得金鯉魚好福氣,遇到寬宏大量又 照顧人的大太太。金鯉魚心想:確實是好福氣, 但不是因為大太太,而是因為自己肚子爭氣,使 自己有著奇妙的地位。(已經是老爺的妾了,都 還是把她當成丫環在稱呼,總是稱她「金鯉魚」, 大太太生的五個小姐也這麼叫她,只有振豐會叫 她一聲「媽」。她確實是受到老爺的寵愛
陈氏的结论: 使战斗的文艺表现在“创作”与“生 活”两方面,而“创作”与“生活”必 须密切结合,“战斗文艺‘才能有良好 的效果’”。
姜贵(1908—1980),经胡适大力推荐才得以出版, 获1955年“中华文艺奖”,一下子成了台湾著名 的反共作家。写了《重阳》、《碧海青天夜夜 心》、《白马篇》、《桐柏山》 《旋风》被认为是“一部研究共产主义的书”, 作者声称此书旨在探究共产党何以会在中国兴起。 对历史、时代、社会生活做了歪曲性的描写和解 释。 共产党是洪水猛兽,无比凶残、贪婪、奸诈、阴 险,甚至吃活人心者。把暗杀、利用娼妓、鼓励 毒品流通、勾结日军、陷害无辜、残害百姓 恶意的歪曲: 什么是共产主义理想、共产党人为什么要起来革 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具有怎样的品质
“战斗文艺”的实质
即军中文艺 称为“大兵文学”: 写兵、颂兵, 反共八股,颠倒历史,歪曲抗日斗争 胡编乱造,丑化土改和抗美援朝
“战斗”文学 ——迁台初期心态的必然表现
Hale Waihona Puke 一、特征 : “战斗文学”强调政治性: 宣扬国民党“反共抗俄” “反共复国”的 工具(概念化的宣传) 政治功利性强 (官方意志、官方形式和官方 色彩) 八股气重,(官方话语霸权、钳制文学领域) 衰落快(缺乏艺术生命力)
《金鲤鱼的百裥裙》中被纳妾的金鲤鱼,一 生过着没有尊严、没有人格的生活。故事发 生时已是民国,小说通过这位女性不幸的遭 遇,深刻揭示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婚姻制度的 顽固与无情。她一生的最大愿望是在儿子婚 礼上,穿上红色的百裥裙,以此显示自己与 大太太的同等身份而不得,这位在不平等中 忍辱一生的女性最后郁闷死去。死后,小妾 的身份仍不能改变,她的棺材只能走侧门, 人死了灵魂还不能超脱。 写出了小妾至死不能翻身的残酷事实,揭出 了封建婚姻的无比残忍。
代表性的小说 聂华苓《失去的金铃子》、 於梨华《梦回青河》、 林海音《城南旧事》 “怀旧文学” 30多年来一直未断, 五六十年代之交集中
林海音
台湾女性文学的最重要的 奠基人,台湾文学史上第一 位本土女性小说家
林海音(1918—2001)
生平: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湾省苗栗县。1918年3 月生于日本大阪,1921年随父母返台。1923年举 家迁居北京,林海音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 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 记者。不久与担任编辑,笔名何凡的作家夏承楹 结婚。 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 《国语日报》编辑。 1953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 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 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 出版社。

振豐十八歲了,父母安排他跟端木家的四小姐成親。 振豐雖不樂意(覺得自己還很年輕),但仍然接受這個 安排。 為了在振豐的婚禮上用母親的身分(而非丫環金鯉 魚)出席,金鯉魚自己去找龔嫂子,希望龔嫂子幫她作 一件百襉裙,上頭繡喜鵲登梅的圖案。當龔嫂子得知金 鯉魚這件裙子是自己要穿的時候,非常訝異,因為連龔 嫂子也覺得在規矩極多的許家,依金鯉魚的身分地位, 她不配穿這百襉裙。但既出於顧客要求,龔嫂子仍是做 了。做好後,龔嫂子很懂事地將裙子包好,親自送到金 鯉魚的房裡。然而,這件事情,仍是被龔嫂子散播開來。 所有人其實都已經知道金鯉魚有一條老奶奶、少奶奶、 姑奶奶才能穿的百襉裙。金鯉魚想,我在我兒子的婚禮 上,難道不能當一回奶奶嗎? 但是到婚禮將屆之時,許大太太:大少爺振豐娶親 那天,家裡婦女一律穿旗袍,因為現在已經是民國了, 人人平等,外面已經時興穿旗袍了。金鯉魚覺得挨了一 記悶棍。 振豐婚禮那天,金鯉魚也穿旗袍。她多年來的夢想, 名正言順地穿著百襉裙在家裡走來走去,破滅了。
“他们鼓励乱伦/ 实行配给婚姻/ 不问年龄大小/ 长幼卑尊/ 共产党有权指定/ 只要是——/ 男人和女人/ 就可以结婚/ 不问女儿和父亲/ 因为这样很合乎唯物论”。 墨人(1920一 )《哀中国》第二部《秧歌 王朝》
陈纪滢(1908一 ),河北安国县人。曾任国民党 立法委员,1949年8月去台湾,主要从事写作。 60年代以后,较多地创作游记和传记之类作品。 40年代参加文化工作,去台后是“中国文艺协 会”总干事,写了不少反共作品,是50年代有 名的反共作家,在反共文学中以手法巧妙出名, 他的《荻村传》、 《华夏八年》被吹成“史 诗性”的作品,获“特等奖”。 《荻村传》长篇小说,1951年初版。 小说的主人公是阿Q式人物傻顺儿,描写北 方农村40年的历史。 通过傻顺儿的一生活动,诬蔑攻击共产党领 导的农民革命斗争。
脱离了文学自身, 充当了政治宣传的工具, 颠倒历史是非, 歪曲客观现实, 概念化、公式化 虚假的“反共八股” 表达政治观念甚于表现作者的心灵, 欺骗性和明显公式化 50年代后期急剧衰微
同时期的非战斗性文学
一、现代派文学 逃避现实政治转向内心世界,50年代初萌芽, 60年代成为影响台湾文学发展的最重要流派。 二、乡愁文学 去台的大陆人士“怀乡病”的反映,民族情结 (人情、人性的层面) 三、乡土文学 表现台湾传统农村社会,(台湾省籍的作家为主 力) 四、纯情文学 女作家为主,描写男女爱情,寄托浪漫理想, 很有读者的“言情派”
充满悲情的怀乡文学
怀乡文学: 台湾文学中怀乡思亲的文学创作。 50年代初、中期开始 50年代末、60年代高潮
怀乡文学的出现与兴盛原因
一、现实社会政治的强刺激 200多万人流亡台湾,背井离乡,痛别 亲朋,面对国民党“反攻复国”神话破 灭、海峡两岸隔绝的现实,思乡、绝望 的心境,反映特定社会现实和心理现实 二、历史文化传统的潜在影响 强烈的乡土意识和亲情观,(中华民族 久远的文化传统心理) 历代文人之思(官场之斗、政见相左、 贬官流放、羁旅他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