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法方向毕业论文范例-古典诗词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论文一、引言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传承着民族的智慧与精神。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更是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手段。
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如何提高古诗词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成为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
本文试图从教学实践出发,探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二、古诗词教学的意义与价值1.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古人的智慧,感受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审美情趣。
2.传承民族文化。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学习古诗词有助于学生了解民族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育民族精神。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如爱国主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汲取民族精神的营养,培养良好的品质。
三、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1.教学方法单一。
在当前的古诗词教学中,部分教师仍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2.教学内容枯燥。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诗词的背诵和默写,忽视了诗词的意境和内涵,使得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流于表面。
3.评价体系不完善。
在古诗词教学评价中,部分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应试心理。
四、古诗词教学策略探讨1.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应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注重诗词意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品味诗词的意境,让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感受诗词的魅力。
3.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可采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诗词创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完善评价体系。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的表现。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论文(共3篇)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论文(共3篇)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论文(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小学语文古诗课堂古诗教学策略再思考在小学阶段,学生汉语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不断的接触外来汉语的研究。
因为,认识其它事物必须要具有良好的研究与表达基本功,学生积极地参与意识能够得到激发。
因此,再遇到新鲜事物才会表现出良好的语言功底,增强自身的语言理解技巧。
因此,通过创新研究模式教授小学生语文古诗课程,可以激发学生课堂上的主动性,提升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
首先,应该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主动性,这也是开展互动与交流的良好开端。
例如,进行基础语文古诗阅读教学时,不能遵循传统的古诗课教学理念,除了读就是读写,授课教师过多进行说教式授课,即授课教师讲课学生被动研究,这只是一种效果不好的方式,一味的记或者是死记,学生研究的主动性没得到激发,同时也影响了学生课堂互动交流的氛围。
这样的教学模式进程中,学生的言听计从表现良好,课堂参与效果却很差,这根本没有达到学生综合能力的真正提高。
一、以心得交流为契机,增强教室的实效性不能单纯的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来作为学校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方式。
因为,小学生语文古诗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交流主动性,从识字方面的浅显研究再到古诗阅读分析能力的转化,古诗阅读的时效性要得到体现,也是实现学生自主发挥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例如,对于以下问题:低年级出现研究跟不上,理解能力欠佳、较高年级学生不能抓住诗词重点和诗词传递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课程结束没有相应的读书心得或者是古诗研究无重点等等,这些方面都需要从课堂上的交流来获得。
但是,他们往往都是被动的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比如,讲课教师能够给出这样一个课后作业,如收集表达作者对春季的喜爱的古诗词。
《中国古典诗词教学中的有效方法和教学策略》
中国古典诗词教学中的有效方法和教学策略引言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具有丰富的意境和深远的内涵,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古典诗词教学模式往往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此,本文将探讨中国古典诗词教学中的有效方法和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方法一:情境式教学情境式教学是一种将古代社会背景与古典诗词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给予学生真实或虚拟情境来培养他们对于古代社会环境的理解,并将其与相关古典诗词相联系,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
比如,在讲解《静夜思》时可以引导学生设想自己身处当时李白所经历的月下田园景象中,从而增加学生对于诗意的感受。
方法二: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是一种强调师生互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
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朗诵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度。
例如,在教授《登鹳雀楼》时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角色扮演楼上楼下的不同人物,展示各自对于诗意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方法三: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古典诗词与音频、图像、视频等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古典诗文的背景知识、名家评析、音频朗读等资源,可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古典诗词的艺术之美。
例如,在讲解《长恨歌》时可以播放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和配套音乐片段,营造出唐代盛世繁华的氛围。
方法四:创新评价体系创新的评价体系可以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古典诗词教学。
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只注重记忆和默写,难以真正反映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因此,可采用开放性题目、作品欣赏、口头表达等形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此外,还可以设立鉴赏奖项或作品展示会,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独特的古典诗词才华。
结论通过采用情境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创新评价体系等有效方法和策略,可以提高中国古典诗词教学的效果。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论文10篇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论文10篇第一篇:高中语文古诗词高效课堂教学研究长期以来,高中语文课本都编入了大量古诗词,这些极具代表性的蕴含传统文化精髓的古诗词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在任教学校的高一年级的4个文科班做了一项调查,其结果显示:喜欢上古诗词课的学生仅占21%;认为现阶段中学古诗词课堂教学效果较差和很差的各占36%和12%。
从这些数据反馈,教师认真思考应该如何改善教学模式,达到建立高效课堂的目的?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知识传递方式,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课堂上老师教授的知识是印象最深刻的。
针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教学枯燥、淡化意境、忽视想象等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探索和反思,总结出以下几种打造高中语文古诗词高效课堂的策略。
在导学案中要求学生查找与作者相关的资料和作品的创作背景;设置与所学作品相关的诗句与作品,使学生加强诗词文化的积累,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诗词的思想感情;设计一些鉴赏古诗词的常用方法及示例,如意象分析、比较阅读等,让学生通过导学案的预习,初步了解鉴赏古诗词的一般方法,从而提高诗词的感悟能力。
教学流程在学案中要清晰体现,让学生在课前就知道这节课要做什么。
导学案要求全体学生都参与,教师要具体安排好任务,比如每个小组负责的问题、小组中的成员负责的问题,分工必须明确,这样合作起来才能有效快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要熟知学生的特长,把合适的问题分配给合适的学生,让学生增强自信。
集体备课要多做几种方案,文理生学习可能有不同特点,因此文理科的学案要有所区别,学习程度好的班和稍差的班也要有所区别,对课堂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都要尽可能考虑到。
教师要提高应变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现行的教学体制下,教师并没能拿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从诵读中体会到古典诗词的文字美、情感美、精神美。
在讲授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笔者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很复杂的感情,有对英雄人物的仰慕,有对历史风云更改的慨叹,有对当朝统治者愤懑,有为国献身的豪情,有壮志难酬的苦闷,这些感情学生都可以在朗读过程中区别、体味。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论文10篇【语文论文】
第一篇:高中语文古诗词高效课堂教学研究长期以来,高中语文课本都编入了大量古诗词,这些极具代表性的蕴含传统文化精髓的古诗词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在任教学校的高一年级的4个文科班做了一项调查,其结果显示:喜欢上古诗词课的学生仅占21%;认为现阶段中学古诗词课堂教学效果较差和很差的各占36%和12%。
从这些数据反馈,教师认真思考应该如何改善教学模式,达到建立高效课堂的目的?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知识传递方式,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课堂上老师教授的知识是印象最深刻的。
针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教学枯燥、淡化意境、忽视想象等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探索和反思,总结出以下几种打造高中语文古诗词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运用导学案,让学生充分做好课前预习在导学案中要求学生查找与作者相关的资料和作品的创作背景;设置与所学作品相关的诗句与作品,使学生加强诗词文化的积累,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诗词的思想感情;设计一些鉴赏古诗词的常用方法及示例,如意象分析、比较阅读等,让学生通过导学案的预习,初步了解鉴赏古诗词的一般方法,从而提高诗词的感悟能力。
教学流程在学案中要清晰体现,让学生在课前就知道这节课要做什么。
导学案要求全体学生都参与,教师要具体安排好任务,比如每个小组负责的问题、小组中的成员负责的问题,分工必须明确,这样合作起来才能有效快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要熟知学生的特长,把合适的问题分配给合适的学生,让学生增强自信。
集体备课要多做几种方案,文理生学习可能有不同特点,因此文理科的学案要有所区别,学习程度好的班和稍差的班也要有所区别,对课堂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都要尽可能考虑到。
教师要提高应变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诵读,教师要想法设法让诵读成为诗词课堂的一个亮点在现行的教学体制下,教师并没能拿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从诵读中体会到古典诗词的文字美、情感美、精神美。
教学论文古诗词赏析5篇
教学论文古诗词赏析5篇第一篇:教学论文古诗词赏析学科:初中语文题目:如何教学生应对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的阅读赏析作者:株洲湘渌实验学校刘新内容提要:株洲中考语文卷从2009年开始,加进了对课外古诗词的阅读赏析,一般设有两个小题目,分值为3-4分。
如果学生平时不加以训练,要想在中考中较好地完成这两个阅读赏析题,获得满分,有些难度。
我个人认为教给学生阅读赏析的方法是突破古诗词阅读赏析的重要途径。
本人采取的方法是第一步课前打下阅读赏析古诗词的知识基础;第二步是课中掌握阅读赏析古诗词的赏析方法。
关键词: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方法从2009年开始,株洲市初中语文毕业升学考试卷中增加了一道题: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
设计有两个小题(通常是第27、28小题),分值为3-4分。
记得2009年担任初三语文教学的我收到这个中考信息时,可“急坏”了,因为我们平时忽视了这个知识点的教学,对古诗词的教学只注重了学生的背诵和默写,“赏析”这一块做的工作很少。
怎么办?在那些复习的日子里,有着二十多年教龄的我试着摸索着为学生补上这一课,这一补还真有成效,以致到现在我都沿用了以下的训练方法教学生阅读赏析古诗词,送走了又几届初三学生,他们也在中考语文中取得了好的成绩。
我的训练方法是:第一步课前帮助学生打下古诗词阅读赏析的知识基础我每教一届学生都会从初一起逐渐输入学生脑子里作为初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初浅的诗歌知识。
如:1、诗歌的种类:①写景诗②咏物诗③咏史诗2、诗歌的语言:①清新②平淡③绚丽④明朗⑤含蓄⑥简洁3、诗歌的形象:①叙事诗塑造的是人物形象;②抒情诗,往往是作者自己;③其它的诗描写景和物。
4、诗歌的意境:就是诗人情感和诗歌中描述的图象的有机结合。
5、思想内容:①主题思想②作者感情③社会意义④作品情调诗歌的特点6、抒情方式:①借景抒情②借物抒情③寓情于景④直接抒情7、表现手法:①托物言志②对比烘托③借用典故④虚实结合⑤善用象征8、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反复……,要求学生了解它们的作用和效果即可。
浅论初中古诗教学法论文
浅论初中古诗教学法论文一、课题的提出:生活中有美,古诗教学中也有美。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中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
它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
它是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的一个切入点,尤其是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70首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体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
中学古诗的教学,对于中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新课程标准指出:“中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始终警策着我们。
中学语文古诗教学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基本上是一个路子教学: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
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来试图改变这一局面:如创设情境教学古诗,利用音乐欣赏古诗,进行美的古诗教学研究,利用网络进行古诗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等,但总觉得这些教学模式内容丰富,且只留于形式,这样的模式教学,也只能是强硬地灌给学生一些知识,而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不到培养,更何况中国的古诗诗情画意充满了美感,这种模式教学却又让学生失去了那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反思过去,我们说中学语文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使学生终生受益。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古诗的教学就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放开自己,放开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8篇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8篇第1篇示例:古诗词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吸引着人们对于古代诗人智慧的探寻和赞美。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帮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一、从情感入手,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美在于情景交融,字里行间抒发诗人的情感。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欣赏古诗词中的景物描写、情感表达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内涵。
可以通过分析古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义。
在教学《静夜思》这首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李白孤独的心情,思考为什么李白会在夜晚独自思念故乡。
通过学生自主的讨论和感悟,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体会。
二、注重背诵,提高记忆和表达能力古诗词是一种具有鲜明节奏和音韵美的文学形式,通过背诵古诗词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记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布置学生背诵古诗词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诵和思考来把握古诗词的韵律和内涵。
除了背诵,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诵、默写等形式来巩固古诗词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拓展思维,引导学生欣赏意境古诗词中常常出现一些寓意深刻的抒情诗句,通过分析古诗词的意象和比喻,可以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深入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
在教学《春晓》这首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中对春天的描写,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美好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通过欣赏和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和审美素养。
四、开展课外拓展活动,提升学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可以开展一些有趣的课外拓展活动。
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古诗词朗诵比赛、古诗词创作比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的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初中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领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感悟人生的真谛。
中国古典诗歌教学论文
中国古典诗歌教学论文摘要: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诗歌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提高人文素质,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等方面都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教师必须具备较为全面的理论知识和必备的鉴赏水平;教学中,紧扣“三美”,创新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善于吟诵,感染学生,在带领学生细心体会诗歌之美的同时,并授予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古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在语文教学中理应占居重要地位。
但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弱化,尤其是古诗词教学弱化的现象十分普遍。
一方面教师感觉诗词难教,另一方面学生认为学习枯燥。
那么该如何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语文教育本应是美的教育,诗歌教学更应该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教师必须结合职业学校的实际,以作品欣赏为目的,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含蕴美、音乐美,培养学生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一、意境美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有境界,有意境是诗歌美的最高境界。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领略作品的优美意境,确非易事。
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鉴赏水平和教学能力。
诗的形象来源于生活或想象中具体可感的事物,诗歌中无论记叙、描写、抒情、议论,都会用到形象。
意象是诗歌中富有典型意义、渗透着情感和意蕴的形象。
意,是作家的思想情感;象,则是客观的具体物象。
作品中的“意”、“象”,一旦凭借文字表达出来,便形成了一个合成的统一信息作用于读者,给人以完整的意象美。
意境在意象的基础上形成,它是意象的组合,是意象的综合与升华后,形成的深邃内蕴,不是简单的情、理和景、境的叠加。
意境是在“意”和“境”有机统一中所反映出来的客观生活的本质的真实。
作为教师不能空洞地介绍诗歌作品的艺术手法或写作特色,关键是充分调动学生想象,指导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感知,分析“象外之象”,挖掘“文外之旨”,并最终能帮助学生品味到诗歌的意境之美。
二、含蓄美情感是诗歌的基础,诗歌可以直抒胸臆,但更多的是通过间接抒情方式来实现情感的含蓄表达。
小学古诗词教学论文(5篇)
小学古诗词教学论文(5篇)学校古诗词教学论文(5篇)学校古诗词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一、提高老师自身教学力量老师的专业水平对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有着很大的影响,而古诗词鉴赏对老师的专业力量更是非常依靠。
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很多老师由于自身古诗词鉴赏力量不足,讲解的内容只停留在诗歌表层意识,没有达成对古诗词的完整解读。
例如,部分老师在讲解古诗时只是简洁的概括一下、创作时间和创作背景,然后照着教参上诗歌的翻译进行讲解。
既没有做到对诗歌的深化讲解,也不利于同学理解诗歌内容和意义。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必需加以重视,支配充分的课程时间。
此外,老师要多多进行诗歌方面的讨论、学习,如参与古诗论坛和诗词讲座等,不断累积学问和阅历,提高自身的诗歌鉴赏力量。
二、老师优化教学方式(一)多次诵读,体会情感朗读是学校生深化理解诗词内容,加深对诗词印象的重要手段。
在新课标的要求中也提到要让学校生通过反复朗读,积累美词美句,从而提高对诗歌的鉴赏力量。
因此,老师要重视古诗词朗读学习,结合实际状况和同学特征,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有针对性的穿插朗读教学。
例如老师在讲解一首新诗的开头,可以先让全体同学齐声朗读,这样既可以让同学快速进入新诗的学习氛围中,又能在开头将同学发音不准、字词读错、平仄音不分等问题找出来订正。
而后,老师在课上进行一次示范朗读,老师要把握诗词情感,旨在将诗歌的美感传达给同学,进而让同学体会到诗歌的节奏之美、韵律之妙。
最终,在老师讲解完新词后,可以抽取同学进行个别朗读,指导同学在把握生词和情感上的综合理解,把握正确的朗读力量。
但无论哪一种朗读方法,都要让同学读有所得,让同学把握朗读的各种技巧。
通过多种多样的诵读,同学不仅能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也为他们进一步学习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氛围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强对意境的讲解关心学校生理解诗词意境可以说是诗词教学中最为困难的一步,但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
老师通过指导,让同学感受到诗词中的意境美感,不仅是同学理解诗词的必要步骤,同时也是充分调动同学乐观性,提高同学对诗词爱好的重要做法。
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方法论文
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方法探讨【摘要】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初中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中,不仅要结合初中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篇章的实际内容,还应当根据初中生生理、心理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实现语文学科的文学性和趣味性的双赢。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方法古典诗词作为初中语文的教学的重点之一,原因在于其独特的缜密构思和凝练语言以及优美的意境,在数千年的中国文化传统中,诗词一直是为历代文人所青睐的文学样式。
因此,在初中语文的古典诗词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文本本身所具有的韵律、意境的感性之美,同时也要分析出诗词中推敲、雕琢的理性之美。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
”吟诵诗歌是感受古典诗词意境美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古典诗词所特有的字句整齐,以及其特有的押韵,使得它不仅便于吟诵和记忆,诵读起来往往琅琅上口,还能让人感受到诗词中强烈的音韵美和节奏美。
在引导学生进行古诗鉴赏的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根据语言的节奏诵读。
所谓节奏,指的是长短强弱不同的声音按照一定的规则反复交错形成的抑扬顿挫的音乐感。
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采薇》)韵律则指的是诗词的韵脚以及格律,古诗词一般把同韵的字放在句尾,也成韵脚,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在诗中,”流”和”楼”就是由于押韵而形成声调和谐的韵律美。
朗读应当作为课程教学的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只有这样才能在每一个教学阶段更好地引导学生把握和欣赏。
[1]2.隔岸观火,不如身临其境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的先生曾经说过:”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
”因此,在欣赏短小精悍的古典诗词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多的引导学生领略古典诗歌的整体意境美,感受古典诗词中的诗言之道,诗话之景。
[2]具体说来,就是在诗意的酝酿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知,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情感。
如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初春漫步湖岸愉悦而欣喜地领略诗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场景,甚至可以让学生作画,在想象中激发学生对诗词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力。
唐诗三百首论文(五篇)
唐诗三百首论文(五篇)第一篇:唐诗三百首论文《唐诗三百首》课程报告一:带有“花”字的唐诗(30句)1.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李白《月下独酌》)2.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白居易《琵琶行》)3.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韩竛《寒食》)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5.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李白《赠孟浩然》)6.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白居易《琵琶行》)7.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刘方平《春怨》)8.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崔曙《九月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9.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王维《青溪》)10.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李白《长干行》)11.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锁。
(王维《洛阳女儿行》)12.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常建《宿王昌龄隐居》)13.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韦应物《长安遇冯著》)14.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15.先帝玉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杜甫《丹青引赠曹霸将军》)16.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17.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18.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杜甫《佳人》)19.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张旭《桃花溪》)20.昔日太宗拳毛騧,近时郭家狮子花。
(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2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无题》)22.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杜甫《丽人行》)23.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杜甫《哀江头》)24.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王维《桃源行》)25.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杜甫《春宿左省》)2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常建《破山寺后禅院》)27.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元稹《行宫》)2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古典诗词 新式教学论文
古典诗词新式教学【摘要】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它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最好渠道之一,而这一学期要搞好语文素质教育,诗歌教学肯定是一大突破口,人说“教无定法”,鉴于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对诗歌学习缺乏兴趣,我在诗歌教学中,尝试运用了一些方法,例如:“墙上”阅读法,放手让学生上台讲课,引导学生尝试写诗,开展诗歌朗诵等。
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诗歌阅读比较赏析素质教育【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a)-0073-01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六单元第二册第五单元都是诗歌,能不能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关键就在这高一语文诗歌单元。
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诗歌单元时有几点尝试,记下来抛砖引玉,以期大家指正。
第一、讲授诗歌,传统加创新。
1、引导学生多读、多背、多抄、多悟、多写感受。
虽然“修行在个人”,但“师傅领进门”非常重要。
读、背、抄、悟、写是领会诗词的可行方法,因此,开学以来,强调摘抄抄诗,阅读读诗,闲谈谈诗。
说诗,可说诗的发展、诗的风格、诗的内容和特色。
老师本着一个理念:只要动口、动手,就是成功,一段时间来,学生对诗有了一些认识,并且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2、比较赏析。
诗歌教学,如果就诗论诗,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而比较赏析的方法非常适用。
比如写作风格上比较、体会诗人不同的写作风格、感情寄托。
例如在教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我将重点确定为对诗的音乐描写的赏析。
并将本篇与作者的《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做比较,比较两诗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与刘鹗的《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做比较,比较音乐描写及表达情感的方面的异同点;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做比较,比较音乐描写的异同;与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做比较。
这样比较,做到了由点到面,举一反三。
还将《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作比较,比较情景、情事和情感的不同,使学生感受凄美和壮美相对,缠绵和豪迈相比。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论文(优秀11篇)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论文(优秀11篇)小学语文古诗词篇一【小学一年级】上册:《静夜思》李白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下册:《春晓》孟浩然,《村居》高鼎,《所见》袁枚,《小池》杨万里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村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学二年级】上册:《赠刘景文》苏轼,《山行》杜牧,《回乡偶书》贺知章,《赠汪伦》李白赠刘景文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回乡偶书贺知章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下册:《草》白居易,《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望庐山瀑布》李白,《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甫草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小学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叶绍翁,《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王维,《望天门山》李白,《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①萧萧:风声。
②挑:捉。
③促织:俗称蟋蟀。
④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论文《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5篇范文
论文《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5篇范文第一篇:论文《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浅谈小学古诗词的教学孝昌县农庄小学胡晓凤摘要: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引人注目的奇葩,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
关键词:语文古诗文教学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引人注目的奇葩,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
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呢?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意义及其重要地位中国古典诗歌是华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它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
它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淌的是祖先们沉重的生活;它抒情真挚、感人肺腑,道不能道之景,抒难抒之情;它写景自然、怡人耳目,引人遥看“西岭千秋雪”,注目“万里送秋雁”,听得“十里蛙鸣”,闻到“十里荷香”。
故而,古诗词当之无愧成为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最佳启蒙教材。
加强古诗词习诵,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小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原则1、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则语文课程标准在“古诗文阅读的评价”一段明确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的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这就表明,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要以阅读和记诵为主,强调要有一个对古诗文阅读记诵的“过程”。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我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说明书要多读才能通晓其义。
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古诗时,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的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
在低年级的古诗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
初读古诗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划出生字,做到读准音,不丢字添字,把诗读正确流利。
这样做有利于复习汉语拼音,也有利于学生克服依赖思想,提高朗读能力。
古诗词教学论文
试论古诗词教学中国古典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瑰宝。
但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这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积淀,鉴赏能力的训练,更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丰富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融入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在诗歌教学中体会归纳以下四法:一、在背景中激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典故、趣闻、轶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在教李清照《醉花阴》这首词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为人,并对这首词产生兴趣,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李清照和她丈夫赵明诚打赌的故事:李清照写了这首《醉花阴》,寄给她的丈夫赵明诚,赵明诚觉得词写得太好了,自己写的不如妻子,但他不甘心,于是废寝忘食想了三天三夜,写了十五首词,把李清照的《醉花阴》混杂在这十五首词中,然后拿给朋友看,要朋友评选哪首写得最好,朋友欣赏了半天,说道:“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
学生听了这个故事都露出会心的微笑,不禁对这首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期待,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词的主动性,课堂效果显著增强。
但是提高学生兴趣不过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关键是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
二、在吟读中积累古人曾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得入情入理,不少学生现在最大的缺憾就是积累,文化积淀浅薄。
同时,诗歌的学习不能缺少朗读,因为诗歌具有极丰富的情感,通过朗读学生能初步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除了朗读外,还可以让学生采取默读、轻吟、诵读、配乐朗诵等形式进行阅读,最终达到熟练背诵的目的。
例如,《天净沙﹒秋思》可以这样指导学生朗读:曲子的情感基调是凄苦愁楚,总体要求是语速稍舒缓,音调低沉。
在具体的朗读过程中要注意情感的跌宕起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这三句中九个词语均为偏正结构,“正”是叙述的事物,“偏”是对所叙述的事物加以最简洁、最鲜明的描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法方向毕业论文范例-古典诗词————————————————————————————————作者:————————————————————————————————日期:内容摘要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积淀起来的瑰宝,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语言素养的民族之魂。
但现在的古诗词教学大多还在走模式化的道路,即以讲解为主,强调字词与解释,强制性背诵。
这种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热情,达不到陶冶性情,涵养心灵的审美目的。
古典诗词大多感情丰富,形象鲜明,意境深远,是诗人心物交感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情感美,独特的意境美,读起来给人以美妙的艺术享受,而且古诗词语言含蓄精炼,音律和谐悠圆,充分体现了汉语的艺术魅力,有很强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要走出古诗词教学的困境,必须把握古诗词的上述特征及其鉴赏规律。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声情并茂的诵读——品味语言的优美;二、身临其境的感悟——再现意境美;三、知人论世的讲演——体验诗词的情感美。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情感意象意境语言AbstractClassical poesy is the rarity that the accumulation stands up for thousands of year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f our country, improve student's humane accomplishment and national soul of the language accomplishment. But present ancient poesy teaching is still taking the road to pattern, rely mainly on explaining, emphasize the words , recite mandatorily. This kind of teaching way has strangled students' enthusiasm, can not mold one's temperament, aesthetic purpose to nourish and cherish soul. give somebody wonderful artistic treat, and the ancient poetry word speech is refined implicitly, there is very strong examine American value, It must hold the characteristic of ancient poesy described above and appreciate the law to go out of the predicament of teaching of ancient poesy. I think I can proceed with several following respects: Read aloud and excellent in voice and affectionly --Sample the grace of the language; Second, feeling on the spot in person --Reproduce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beautifully; Third, know person's theory generation's lecture --It is beautiful to experience the emotion of the poesy.Key words: Teaching of ancient poesy Emotion Image Artistic conception Language抓住意象入情入境——中学古诗词教学方法探微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璀璨夺目。
这些古典诗词感情丰富,形象鲜明,意境优美,是我国古典文化艺术遗产的精华。
中国自古就有“诗教”的传统,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伯语·泰伯》)这指出了古诗教学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概说诗词明其现状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言素养。
语文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迁,积淀着社会文明的精髓,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首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同时,语文和生活紧紧相连,语文教育还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
经典古诗词蕴涵哲理,思想健康,意境高远,其中的人文内涵十分丰富,是符合语文教育课程目标的极好教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的浩然正气;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爱国情怀;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洒脱;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雄心抱负……这些古典诗词在深化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全的品格、提高学生的人文内涵中可以产生深远的影响,是语文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语文教学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古诗词的语言精炼,辞采华美,意蕴深远,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清新,“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的凝重;“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喜悦,“枯藤老树昏鸦”的凄凉……这些描绘自然景物的诗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使人遐思不已,读起来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自然风光之中。
诗词中还有许多言简意赅富有哲理的名言警策性的诗句,如“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千磨万击还坚挺,任尔东西南北风”;“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等写出了深刻的哲理,经常诵读这些古诗词,不断积累,学生对语言文学的的敏感力、洞察力会有很大的提高,说话写文章适当运用这些名句,使语言新颖生动富有感染力,增添了文彩,因此,学习古诗词是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有效手段。
古诗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中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因此,古诗词教学近年来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四个学段的阶段目标,其中后三个阶段目标都对古诗文的积累作了要求,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的目标中明确规定“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古典诗词在各版本的教材中所占的比重也很大。
以“粤教版”为例,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必修)共有5册,5册总共安排了5个“语体单元”,其中2个单元都是古典诗歌,即《诗经》《离骚》汉魏晋诗歌单元和唐诗宋词单元。
在教材的“基本阅读”篇目中,5册必修教科书一共50课,古代诗文占了10课,占了20%。
在选修课程中,专门安排了一个“诗歌与散文”系列,里面的阅读篇目共24课,古典诗词就占了19课,选取了唐宋著名诗人的优秀之篇。
不但“粤教版”的教材重视古诗词教学,古诗词在“语教版”和“人教版”中所占的比重也很大。
“语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全套教材有20个单元,其中古典词曲占了3个单元,占选文总量的15%。
“人教版”全套五册必修教科书共80课,涉及98篇作品,古代诗文作品在全套教科书中占的比例,约占45%。
同时,高考作为一种选拔和导向,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对古诗词的重视,诗歌鉴赏题加上名句默写,在整张试卷分值也占一定的比例。
可见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然而现在很多学生对古诗词没有多大的热情,他们不是古诗词学习的“好之者”和“乐之者”。
追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热情。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大多数老师在走模式化的道路,“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思想,齐背诵。
”[1]在这种模式下,不少老师都把教学的时间花在翻译层面上,逐字逐句串讲,似乎古典诗词鉴赏课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课,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注释上,讲完就要求学生背诵,这种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很难体会到古诗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同时老师也缺少了上课的热情,没有用对古诗词的喜爱之情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学生不能体味到古诗词的魅力,课后的背诵也只是机械的死记硬背,觉得既难懂又乏味,对古诗词提不起兴趣,甚至看到课后“背诵”两个大字就顿生反感。
课程标准关于鉴赏古诗词的目的和态度中认为:“鉴赏文学作品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主体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跃是根本的要求,不能只有审美的分析而没有审美的体验,而审美活动的目的,是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诗人赋予其作品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这可以大大拓展学生的精神领域,滋润他们的心灵世界,在情感熏陶中体验并提升人生境界。
”[2]而现在的古诗教学,大多违背了这一鉴赏目的和态度。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一首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背景,而且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见解,所谓“诗无达诂”。
但现在的古诗教学中,教师通常以自已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把自已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不重视学生对古诗词的个性化理解。
[3]学生没有独特的感受,因而不能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和领悟。
新课标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已的情感体验和思考”,[4]这就要求老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求学生结合自已过去的生活经验对古诗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在鉴赏过程中要注重感受、品味、领悟、体验和思考。
要走出古诗教学的困境,让学生真正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走进文学的殿堂去感受语文的魅力,我们有必要对古诗词的特征及其鉴赏接受规律进行深入探讨。
二、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古诗词是诗人之心与外在之物交相感应而发自性情的产物,所谓“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5]而古人抒发表达自已内心对人和事物的感动多借助于外在的自然景物,将景物的描绘与诗人情感的表达发展到一个情景交融、妙合无垠的艺术境界。
(一)万水千山总是情---言志与缘情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中国古代诗歌的诞生伊始,就十分注重言志与抒情。
诗人往往哀乐过于常人,对时代的兴衰、社会的不平与自我的遭遇特别敏感,他们的理想与现实形成深刻的矛盾,便借助诗歌这一形式来抒发心灵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