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古典诗歌的“情脉”——古典诗歌教学方法摭谈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歌教学方法探析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歌教学方法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f1c58886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12.png)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歌教学方法探析古典诗歌作为我国文学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古典诗歌的教学既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又能帮助他们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古典诗歌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面临着一些难题,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何让他们真正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特点,如何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等。
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歌教学方法进行探析,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激发兴趣,增强情感体验古典诗歌的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产生浓厚的情感体验。
因为古典诗歌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故事传神,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老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述诗歌背后的故事、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经历,让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文化背景,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增强情感体验。
老师还可以通过朗诵诗歌、讲解诗歌内容和意境等方式,让学生深刻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他们对诗歌的浓厚兴趣。
二、引导思考,培养鉴赏能力古典诗歌的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鉴赏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让他们逐步领悟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深刻内涵。
老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进行诗歌创作和表达,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境,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多种途径,创新教学古典诗歌的教学要多种途径,创新教学方法。
除了传统的讲解和朗诵外,老师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诗歌创作等方式,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感受诗歌的魅力,理解诗歌的内涵,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学生还可以通过诗歌鉴赏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形式,进行诗歌学习与交流,从而激发他们对诗歌的浓厚兴趣,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注重实践,巩固学习古典诗歌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在教学方法上要多种途径,创新教学,同时要注重实践,巩固学习成果。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歌教学方法探析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歌教学方法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ffe55412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a5.png)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歌教学方法探析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古典诗歌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还要让学生体验到古典诗歌的美学情趣,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爱好。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采用讲解的方式来介绍古典诗歌的背景知识和创作技巧。
通过讲解,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等重要内容,让学生对古典诗歌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诗歌篇目,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主题和形式特点,让学生对古典诗歌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古诗词,让学生进行朗诵和背诵。
朗诵和背诵是学习古典诗歌的有效途径,它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古典诗歌的语言韵律和美感,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在朗诵和背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教学生如何正确地运用声调、节奏和语音语调来表达诗歌的情感和意境,让学生通过声音和语言的表达来体味古典诗歌的美妙之处。
教师还可以通过阅读和分析诗歌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篇幅适中、语言简洁、意蕴深远的古典诗歌,让学生进行独立阅读,并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在学生理解诗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给予一些解读的提示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隐含意义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创作和欣赏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古典诗歌的创作作业,让学生模仿古典诗歌的语言和形式,提高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古典诗歌的欣赏活动,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美学特点和作品的独特之处,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古典诗歌的教学需要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创作和欣赏中全面提高对古典诗歌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只有通过多角度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对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有更深刻的认识,让古典诗歌真正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歌教学方法探析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歌教学方法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ddfa0a6c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10.png)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歌教学方法探析古典诗歌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歌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古典诗歌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古代诗人的文学创作技巧、审美情趣和思想情感,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古典诗歌的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析,为初中语文教师提供一些有效的古典诗歌教学方法。
一、古典诗歌的特点古典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对学生来说,这些特点是值得探究的。
1. 精炼的语言古典诗歌以其精炼、简练的语言著称,每一句都精雕细琢,字字珠玑。
这种精炼的语言不仅展现了古代诗人的审美情趣,也是学生欣赏和模仿的范本。
2. 丰富的意蕴古典诗歌常常以抒情、写景等形式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蕴,需要学生通过深入品读和思考才能领悟其中的哲理。
3. 韵律的规律古典诗歌的韵律十分严格,常常采用对仗、押韵等手法,这种规律性的韵律构成了古典诗歌的音韵美,值得学生去模仿和学习。
古典诗歌具有独特的文学特点,这些特点既是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也是教师进行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依据,需要教师将这些特点融入到教学中,指导学生加深理解和感悟。
二、古典诗歌教学的目标在开展古典诗歌教学时,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古典诗歌教学的目标主要包括:1.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古典诗歌作为文学的精品,其精炼的语言、深刻的意境和优美的韵律都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古典诗歌的语言表达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学生在学习古典诗歌的过程中,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自己的词汇和修辞手法。
3. 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通过古典诗歌的教学,学生能够接触到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习惯和文学素养。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有效方法的探析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有效方法的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48191d51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c3.png)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有效方法的探析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阶段,古典诗歌鉴赏具有重要的地位。
教师通过有意义的情境创设,不仅能够拉近学生和古代诗歌人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能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
基于此,在实际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兴趣引导法,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诗歌鉴赏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需要利用意境创设的方法,带领学生还原并再造诗歌的意境。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取类比迁移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考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修养能够得到大幅提升的同时,为培养出高素质的文学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一、在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意义古典诗歌离高中学生生活的年代相对久远,因此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学生理解起来都存在较多的障碍,他们不仅对于一些文言实词的把握不够明确,而且对意境的理解也存在模糊不清的情况。
基于此,教师通过有效的鉴赏教学,一方面能够拉近古典诗歌作者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也能强化其理解程度,为提高古典诗歌教学水平奠定基础。
其次,有效的鉴赏教学能够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
古典诗歌本身具有现代诗歌和现代语言不具备的意境的含蓄性以及深远性,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困难。
但是这些诗歌仅凭短短几个字便能够将无限的意境呈现在每一位鉴赏者的面前,这对于强化人们的思维意识以及审美能力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诗歌鉴赏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特定时代背景下,诗人创作古代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情感,这一方面能够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力,提高其考试成绩;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在美的感知下强化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升其审美意识。
二、在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方法研究(一)运用兴趣引导法,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诗歌鉴赏的主观能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深入到古典诗歌的具体情境当中,感受诗歌背后隐藏的语言魅力和情感魅力,产生对古典诗歌学习的热情,才能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古典诗歌的诗意
![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古典诗歌的诗意](https://img.taocdn.com/s3/m/edb0c3de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7d.png)
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古典诗歌的诗意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诗意。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古典诗歌的诗意,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点来引导学生。
一、理解古典诗歌的文化内涵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学生在学习古典诗歌时,首先要了解其背景和文化内涵,如何真正理解古典诗歌的诗意,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适度穿插一些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典诗歌创作的环境和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生在学习古典诗歌时,需要全面分析诗歌的语言、修辞、音韵等方面,以准确理解古典诗歌的诗意。
在分析过程中,学生应该借助自身的感官去感受诗歌中的色彩、气息和节奏,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等形式,引导学生用心体味古典诗歌,让学生在审美过程中深入了解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的意义和表达方式,更好地把握古典诗歌的诗意。
三、加强课堂互动,丰富学生的诗歌体验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参与课堂互动,充分发扬学生的思考、分析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体验
和互动。
例如,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联想,在情感体验中进一步深入理解古典诗歌的诗意。
或者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活动,让学生通过更多的创意实践去感受古典诗歌的大美。
总之,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古典诗歌的诗意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
教师需要敏感地把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诗歌体验和创意实践,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古典诗歌的诗意,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歌教学方法探析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歌教学方法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8461735f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d3.png)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歌教学方法探析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古典诗歌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感受古代文人的情感、思想和艺术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古典诗歌教学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古典诗歌教学的方法进行探析,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古文化背景的介绍。
古典诗歌往往离我们的生活较远,学生对古代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知之甚少。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讲故事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古代的文学环境和社会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师需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筛选。
古典诗歌数量众多,内容千差万别。
在教学中应尽量选择那些脍炙人口、易于理解的经典作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供典型的范例供学生仿写。
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不仅应注重对诗歌的语言特色和艺术形式的解读,还应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感。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音韵之美、形象之美和意境之美,通过欣赏、讨论和赏析,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诗卡的方式进行互动教学。
诗卡是将古典诗歌的内容印制到卡片上,供学生选择、讨论和朗读。
教师可以编制一些精美的诗卡,让学生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读,通过互动丰富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通过创作,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的古典诗歌,还能够培养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诗歌形式和技巧进行创作。
略论古典诗歌课堂教学的几种做法
![略论古典诗歌课堂教学的几种做法](https://img.taocdn.com/s3/m/14af7cb80722192e4436f65d.png)
略论古典诗歌课堂教学的几种做法文?广州市广州中学 陈碧蓉 在许多学生看来,诗歌的语言和内涵高不可攀,如冰雪美人一般难以亲近,诗歌的命题方式、得分率低也让他们心生畏惧。
语文老师作为诗歌阅读的引领者,如果能跳出单纯的技术层面指导,借由某些方式和学生一起感受诗歌语言中的意趣和韵味,领略诗歌无可比拟的美,开拓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钟情于诗歌的阅读,该是一件多美的事。
隔岸花分一脉香,透过诗词的历史长河,如何让学生感受着彼岸的一脉花香呢?一、口诵心惟,缘情置境诵读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诵读入诗,不仅可以感知诗歌的音乐美,即音韵美、声调美、节奏美等,而且通过节奏的变化和情感的起伏,会获得对诗歌深层次的理解。
诗歌是听觉的艺术,学生只有通过放声诵读,全身心投入,才能读出诗味,达到自诵自悟。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快速进入诗境,教师可以借助不同形式的诵读来引导学生体味诗情。
如学生表演读、师生同台配乐美读或者名家示范读等方式,都能快速而有效地让学生在富有感情的诵读中都“动”起来,很快进入诗歌意境,走近诗人,感受诗人的情怀,深入体味诗人的创作心境。
【示例一】苏轼《定风波》教学片断(提出朗诵要求,通过朗诵初步理解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第一层次:自由朗诵诵出轻重缓急,长短升降。
(学生边朗读边讨论)第二层次:学生范读(小组1)“一蓑烟雨任平生”:重读“任”,读出作者任由风吹雨打都无所畏惧的心情。
(小组2)“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经历风雨后的一点伤感,可以读得平缓低沉一点。
(小组3)“山头斜照却相迎”:读出经历风雨后的乐观,欢快一点。
(小组4)“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拖长“风雨”“晴”字的读音,诵出作者不怕风雨,无论风雨还是晴朗都无所谓的心情,潇洒、坦荡。
第三层次:名家范读欣赏名家朗诵视频。
第四层次:全班齐读根据刚才的诵读赏析,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词。
这节古诗教学课,充分体现了诵读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诗歌教学的有效性。
古诗词教学方法摭谈
![古诗词教学方法摭谈](https://img.taocdn.com/s3/m/645faa2caf1ffc4ffe47acaa.png)
古诗词教学方法摭谈作者:毛剑勇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2020年第04期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在如今的语文课堂上,学习古诗词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但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初中课堂中,古诗词的教学方式较为机械枯燥,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往往只停留在背诵、默写的层面上。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就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的创新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参考,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增加学生学习深度。
一、兴趣驱动,助力古诗词学习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古诗词时间跨度较大、诗人较广、用典量逐渐增加,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理解的难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畏难心理,失去学习的动力。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除了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更要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护和培养,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知识。
在学习侧重写景的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情景再现,打造一个声色俱佳的立体课堂,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例如,在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多下功夫,找到能够描绘诗中情境的视频,并搭配有感情朗诵的音频。
在课堂上,教师就避免了用单纯的板书,让学生仅凭想象力去理解诗词。
“古道”“瘦马”“夕阳”等意象形象地出现在投影仪上,便于学生去感受词中营造的意境,进而去体会词人的思乡之情、羁旅之感。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背景知识,例如诗人生前的趣闻轶事等,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词,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二、知人论世,注重背景知识讲解古诗词的产生、作品风格、情感表达,往往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时代状况密切相关,而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不甚了解。
如果抛开背景知识单独去学古诗词,往往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也很难形成体系。
教师应该结合诗人的家庭背景、情感经历、仕途浮沉、志趣爱好以及大的时代背景展开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作品脚下坚实的土壤,明白文学作品并非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摭谈
![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摭谈](https://img.taocdn.com/s3/m/81f02d76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54.png)
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摭谈一、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在古诗词教学中,诵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各个学段的古诗词教学都提出了明确的诵读要求。
读,首先要放声读,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抑扬顿挫;其次要熟读成诵,只有反复朗读,熟读成诵,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才能真正走入文本。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如范读、齐读、分角色读等来帮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音韵美和节奏美。
二、激发兴趣,乐在其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送别》歌曲,并配上优美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别离之痛,思念之苦。
又如在教学《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诗的内容画画,比比谁画得最好,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自然非常好。
三、以意入境,境中品情“以意入境”,是指通过教师的语言描绘、音乐渲染、多媒体展示等手段来创设生动、形象、逼真的情境,帮助学生进入诗境;“境中品情”,则是指引导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如在教学《泊船瓜洲》一诗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瓜洲夜晚的景象:江面上点点灯火与天上的繁星交相辉映,两岸的灯火倒映在江水中熠熠生辉。
学生在此情境中体会到诗人离家已久,想念家乡的情感油然而生。
四、抓住“诗眼”,整体感知“诗眼”是诗中最凝练、最传神的词语,它有着统摄全篇的作用。
如在教学《泊船瓜洲》一诗时,“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是本诗的诗眼。
“绿”字不仅写出了春风吹过江南后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还把春风写活了,它饱含着诗人对家乡的无限热爱和思念之情。
通过抓“诗眼”,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五、拓展延伸,提升素养古诗词的拓展延伸训练可以通过比较阅读、配乐朗诵、改编课本剧等形式进行。
如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与杜甫的《望岳》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体会不同风格的诗人笔下的庐山之美;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与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感受不同心境的诗人在面对同一景物时所发出的不同感慨;将白居易的《琵琶行》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琵琶女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摭谈古诗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摭谈古诗文教学的基本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cbd2cbb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a6.png)
摭谈古诗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作者:张小爱来源:《语文世界(小学版)》2024年第05期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古诗文的篇目与其他版本比明显增多。
这是为了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对此,教师要解决传统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的两种偏向:一是偏重“言”的教学,让学生逐字逐字地翻译记忆,课堂死气沉沉;二是偏重“文”的教学,进行大量拓展、人文渗透,导致基础性字词学习缺失。
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方法强化基础性学习,突出传统文化对学生精神成长的作用。
在传统的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熟读成诵,让学生一遍遍地去读,没有具体的要求跟进,结果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对学习古诗文产生反感。
因此,教师以熟读成诵为抓手,就要让学生每次诵读都有不同的目标任务,也有不同的收获,学生读起来才不会产生枯燥感,觉得越读越有滋味,进而渐渐地领略古诗文的魅力。
通常情况下,第一次读,学生要读准字音;第二次读,学生努力做到读得连贯和流畅;第三次读,学生一边读一边查看注释,初步读懂古诗文的大意。
教师根据不同学段古诗文学习要求,循序渐进地安排学生诵读,学生熟读成诵,才能逐渐理解、掌握古诗文。
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学段古诗文学习目标要求进一步学习。
入选小学教材的古诗文都是经典名篇,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
为了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美,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文的意境。
如教学《惠崇春江晚景》,教师可以抓住“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进行提问:“苏轼所写的是一首题画诗,河豚欲上时这种情形肯定是画面上看不到的,诗人为什么要写呢?”这样的问题中包含着认知冲突,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可以通过联想苏轼是一位美食家,尽管河豚是一种无比鲜美又有毒的食材,但在美食家眼里,河豚、蒌蒿、芦芽,合在一起就是一道美味佳肴。
这样的联想,让这首诗展示出独特的美感和意境,让人越读越有味。
在古詩文教学中,教师还应重视对文本中蕴含情感的理解与把握,但小学生受自己年龄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与古诗文作者之间往往存在着很大的距离。
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的做法研究
![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的做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9d14036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97.png)
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的做法研究学校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的做法讨论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对诗歌都再熟识不过了吧,诗歌能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语言的触动。
其实许多伴侣都不太清晰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下面是我整理的学校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的做法讨论,供大家参考借鉴,盼望可以关心到有需要的伴侣。
所谓“诗言志。
”《荀子》中有载:“志,从止从心”。
“志”在古代的写法上面是停止的“止”,下面是“心”。
因此,志,就是指停留在心头上的东西。
所以,诗歌最初是用来抒发个人感情的。
同学学习诗歌,就是要走近诗人,倾听诗人的心声,领悟诗人的意图,体会诗人在诗中用艺术化的语言所传达出的一种情感,从而接受来自古典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熏陶,并转化为自我修为的养分。
同学学习古典诗歌,是对古诗进行的一种再制造,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
精确理解古典诗歌的内涵,界定诗人的情感基调,是同学学习古典诗歌的基础。
下面对古典诗歌教学中常常用到的几种做法加以论述。
做法一:诵读法古人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足见朗读诗歌的重要性。
明白了朗读的重要性之后,许多老师自然利用早读,课前5分钟等时间来支配同学进行古典诗歌的诵读。
有的老师更是别出心裁,紧紧抓住诗歌的音乐性这一特点,将古典诗歌与音乐奇妙的结合起来,让配乐为同学的诵读推波助澜。
例如:为了让同学感受“乡情、别情”等相关情感方面的古典诗歌,有的老师就会选择《家乡的亲人》这首歌来配乐,让同学来诵读与之相关的一些古诗,诸如《逢入京使》(岑参)、《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次北固山下》(王湾),等;另外,一些经典的乐曲,如班得瑞所创作的轻音乐(《春野》),二胡曲(《二泉映月》)、钢琴曲(《献给爱丽丝》)等,经常会成为首选配乐。
主题较悲凉的古诗就选择低沉之乐,主题较喜悦的古诗就选择欢快之乐。
这样,在美丽的音乐旋律中,同学一面倾听悦耳的乐曲,一面有感情地诵读高雅的古诗,的确是一种美的`享受。
古典诗歌教学方法浅谈-精品文档
![古典诗歌教学方法浅谈-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870311ffa1c7aa00b52acba8.png)
古典诗歌教学方法浅谈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流淌着诗歌的洪流。
从《诗经》到“楚辞”、乐府,再到唐诗、宋词、元曲,这些诗歌史上的朵朵奇葩,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但是,由于这些古典诗歌距离现实社会比较远,以及古今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加上现在学生审美的多元化和欠成熟,他们很难客观的理解、鉴赏诗歌,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做好诗人、诗歌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将诗歌的精华传授给学生。
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自己能客观的理解诗意,还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就古典诗歌教学方法问题,谈谈个人的浅见。
第一、诵读在古代,诗歌都可以和着节拍,依曲子而歌唱。
诗人以诗言志,不是说或写,而是吟唱。
由于历史原因,诗歌曲谱都已散佚,除少数宋词(如姜夔词)仍保留有谱外,其余绝大部分诗歌,今人都不知道古人是如何吟唱的。
但是汉语四声的抑扬顿挫,诗歌句子的平仄押韵,使得即使按今音今韵来读古典诗歌,依旧可以读出或铿锵、或婉转的韵律感,而只有读出这种韵律感,才能最大限度的接触到诗人的灵魂。
第二、忌翻译在五四运动以前,通行的书面语都是文言文,连写给小孩读的启蒙读本如《三字经》、《声律启蒙》、《幼学琼林》等也是文言文。
所以古人读文章或诗歌只需要注疏,不需翻译。
但是今天则不同,大凡可在市场上看到的古文、古诗辅导书----特别是给中学生的书----都将主要精力放在翻译上。
而我认为,学习古典诗歌,切忌翻译,特别是忌直译,理由如下:1.很多诗歌语言上都是浅易平淡的,无需翻译。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句明白如话,没有生僻字和典故,读完便知其意,如果强行翻译,便显得多余做作了。
2.诗歌翻译,特别是直译会破坏诗歌的形象美。
诗人在表情达意时,不选散文而选诗歌,就是因为诗歌形式在表情达意时的特殊性。
如果把它翻译成现代文,这不仅无益于理解,还破坏了诗歌语言的形象美。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声的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技巧摭谈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技巧摭谈](https://img.taocdn.com/s3/m/de24107f5acfa1c7aa00cc6e.png)
考试园地・解题技巧们总是不安于现状,不重复前人,直面现实,为个人、为国家、为民族、为人类担当起思想和情感领域的艰苦的跋涉者,最终都摘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世人所敬仰。
我们曾悲叹我们时代缺乏大师级人物的诞生,那么,我们是否检点一下我们的教育,有没有采取一种造就大师级人物的教育方式呢?是否一些本该成为大师级人物的学生,在我们的手里,被我们的刻板化、套路化的模式磨去了他的棱角了呢?所以,作为高考作文的辅导的第二步,就是鼓舞和引导学生在对文章先构思的时候,要勇于在思想和情感领域去探幽访胜,勇于发前人所未发的新见解,敢于抒前人所未抒的新情感,不能让他们再做那种人云亦云的“附声虫”了,也不能让他们再做那种罗列名人典籍的“书袋子”了。
教师在学生作文的批阅中就要积极鼓励那些勇于发表个性观点、勇于表达个性情感的好作文,从而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习惯,进而拥有作为高三学生在应试时应具有的,在思想和情感领域“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甚至是“山登极顶我为峰”的豪情和魄力。
这里要避免一种偏向的出现,那就是个性并不代表那些狭隘的个人的东西。
现在的高考作文命题已经完全脱离了抒发个人情感,诉说私人事情的范畴,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真知灼见的考察。
在现行素质教育的要求下,需要学生跳出自我的小圈子,胸怀祖国人民,胸怀人类社会,胸怀世态万象。
有些同学甚少了解高考作文导向的改变,对于个人情感能写得十分细腻、生动活泼,但是对于写大气的话题却无能为力。
我们有些老师平时也要求学生写随笔,但是这些随笔常常没有跳出个人情感的小框框,写的不是现在社会上的热点话题,所以,写出的文章常常奶声奶气、学生腔十足,当然境界不高,拿不了高分。
(作者单位:温州二中国际部)[责编建成]一直以来,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以其主观性强、操作性弱,概念把握易、具体切入难而困扰考生。
然而,综合近年高考此类试题,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一、总体浏览,留心暗示我们都知道,读懂文本是鉴赏的基本前提,那么怎样才算读懂、怎样才能读懂呢?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说的读懂并不是让你完整、深刻、透彻的理解,而是粗略的知晓大概意思。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歌教学方法探析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歌教学方法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23103cf8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4e.png)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歌教学方法探析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通过学习古典诗歌,学生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诗人的文学造诣,更能够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古典诗歌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歌教学方法进行探析,旨在为教师们提供一些实用的教学参考。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古典诗歌教学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体验,可以通过唱、背、诵、赏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展示古诗词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还可以以故事的形式介绍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和意境,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更加感悟其中的美。
古诗词的美,不仅仅是表现在语言上,更多的是蕴含在其中的文化和历史的沉淀,学生要能够感受到这些内在的美。
二、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古典诗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需要注重其传承。
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相关文化知识的普及,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的风采和生活习俗,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风情,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更好地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
三、注重情感体验的培养古典诗歌的特点之一就是情感深沉,可以通过古诗词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赏析古诗词,让学生通过古诗词感悟其中的情感,让学生在赏析古诗词的过程中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细腻度和审美情趣。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创作,让学生通过模仿古诗词的形式和意境来进行创作,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初中语文 文学讨论(美文荐读)把准诗的“情”脉——古典诗歌阅读鉴赏方法摭谈
![初中语文 文学讨论(美文荐读)把准诗的“情”脉——古典诗歌阅读鉴赏方法摭谈](https://img.taocdn.com/s3/m/f618f309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e0.png)
把准诗的“情”脉——古典诗歌阅读鉴赏方法摭谈“情”,可谓诗的气脉。
没有了“情”,诗的气数也就尽了。
泱泱华夏的诗歌历史,就是盛开“情”之花的历史。
因此,把准诗的“情”脉,也就成了阅读鉴赏古典诗歌的关键之所在。
那么如何把准诗的“情”脉呢?一、追溯“情”缘唐代诗人以为“诗歌合为事而作”,也就是说优秀的诗歌作品绝非是诗人“为赋新词强说愁”。
无论是惆怅迷茫,还是恬适安闲;无论是激越慷慨,还是悲怆伤怀,都是诗人心迹的真实披露,而这些情感的流泻,都有其特定的缘由。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追溯诗的“情”缘,也就是了解诗的写作背景,这背景包括诗人当时的生活际遇、思想状态以及社会情形等等。
而这些又常常在诗人的作品中借助于种种不同的方式反映出来。
(1)诗题明示“情”缘杜甫《闻官收复河南河北》,曾被誉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而诗题就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安史之乱之后,杜甫饱尝漂泊之苦,如今听到“官收复河南河北”,其惊喜之情,便如万斛泉源,一下子涌出胸臆,奔流直泻。
后人评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可谓中的之语。
杜甫的《蜀相》,诗题同样也就表明了诗人心念武侯,高山仰止,而这样的一腔崇敬钦慕之情,无疑也暗含了诗人的伤怀之感。
(2)诗序表述“情”缘白居易《琵琶行》的序言,就交代了诗的写作背景,而“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更直接说明了写作的原因之所在,“迁谪意”,是一种悲凉和凄切,而这样的一种“情”,又缘于“沦落”。
姜夔的《扬州慢》,序言中记载了诗人所见扬州的衰败之况,“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而《黍离》之悲,也正是全词情感的格调。
(3)诗句隐含“情”缘李煜的《虞美人》,词中“往事”、“故国”等词,就隐含了此词写作的背景,一个曾经的一国之君,沦落为他人的阶下囚,亡国之恨,物是人非之叹,也就全汇集为“愁”了。
浅析语文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
![浅析语文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a9466f3aaea998fcd220e1c.png)
浅析语文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下埠镇中胡小丽摘要:古典诗歌在语文教学内容中占据着一定的比例,学习古典诗歌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能够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一篇篇古典诗歌闪耀着情感的智慧的审美的光辉,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李元洛先生所说:“美人之光,可以养目;智者之诗,可以养心。
”关键词:古典诗歌;教学方法;语文教学由于古典诗歌距离学生时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差很大,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加上传统教学,一些老师采用“字字解释、句句翻译”八字真经教学法,大大破坏了诗歌的美,使一篇篇充满灵性的古典诗歌变得索然寡味,毫无生机,因而一些学生对古典诗歌不免敬而远之。
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教师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教师教得很活,学生学得有味。
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谈四点看法,以就正于方家。
一、兴趣引路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典故、趣闻、轶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在教李清照《醉花阴》这首词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为人,并对这首词发生兴趣,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李清照和他丈夫赵明诚打赌的故事:李清照写了这首,《醉花阴》,寄给他的丈夫赵明诚,赵明诚觉得词写得太好了,自己写的不如妻子,但他不甘心,于是赵明诚废寝忘食想了三天三夜,写了十五首词,把李清照的《醉花阴》混杂在这十五首词中,然后拿给朋友看,要朋友评选哪首写得最好,朋友欣赏了半天,说道:“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
学生听了这个故事都发出会心的微笑,不禁对这首词产生兴趣和期待,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诗的主动性,课堂效果显著增强。
但是提高学生兴趣不过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关键是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
如何体悟古典诗歌中的情(粤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论文)
![如何体悟古典诗歌中的情(粤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67f35873c1ec5da51e27043.png)
如何体悟古典诗歌中的情(粤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论文)如何体悟古典诗歌中的情万树相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情是诗的魂,构思是它的骨,文字是它的血肉。
我们只要根据它的骨骼脉络,透过文字表象,抓住了诗歌内里的情,就等于抓住了诗歌的灵魂。
但是情就像散落在草丛里的珍珠,夜空里时隐时现的星星,使我们感到无从下手,难以捕捉。
因为诗歌是借助纷繁多样的形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是极精粹极凝练、蕴涵丰富的艺术。
但是,诗歌的一切语言(包括景语)都是包含情感的,都是用来抒情的,懂得了这一点,就抓住了阅读诗歌的把手。
阅读诗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析题目,辨内容。
阅读诗歌,首先要看题目,揣摩题目的内涵,题目往往蕴涵着诗歌的诗眼,能够体现诗歌的主旨。
抓住诗眼,既可以确定诗歌的内容范围,还能体察到诗歌的感情。
比如《哭晁卿衡》《哀江头》,题目里就已经点出了诗歌悲哀愁苦的感情基调。
《丁都护歌》既是叙事诗亦是抒情诗,“歌”表明这是一个乐府诗题,李白借这个旧题来写时事,在标题上就已营造了凄切悲苦的基调。
像《辛夷坞》《登岳阳楼》等的题目就是以写景来抒情的。
《积雨辋川庄作》里的“积雨”表明是写久雨之后的景物的,《又呈吴郎》《观猎》是写事的。
如《蜀相》就是借古抒怀,借古人之事浇胸中块垒的;《送沈子福归东》一个“送”字,表明是写朋友惜别之情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记述梦境赠别朋友的;《越女词》是写人的……这样分析之后,就明白了诗歌所写的大致内容,也就能够较准确把握住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抓字眼,定基调。
不管是什么内容的诗歌,总有可以显示思想感情的字眼,我们在阅读诗歌时如果能够有意识地捕捉这样的字眼,根据语境细心体会,就能很容易地驾驭诗歌的思想感情。
诗中有直接表达感情的字眼,还有包括心理心情变化在内的动词、名词、副词等字眼的。
比如“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泪”这个名词,表达了缅怀古代先贤,表达自己壮志未酬,功业无成的悲哀。
杜甫“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我们通过对“无”“一字”,“老”“病”,“涕泗”“流”等词语的揣摩,就可以断定此诗表达的感情是漂泊生涯中的穷困孤独和为国事忧愁的悲哀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现 象 的泛 滥蔓延 ,对语 文教 学的 隧差 费“ ” 功 不可 没 。 由于各 种 文 体打 一枪 换 一个 地 方 , 以 。 所 学 生 学 了多年 语 文 ,还 不 会读 写各 种文体的文章 ,甚至连最基本的 知 识 、 力都 没有 。换 句话说 , 能 以 “ 文主题 ” 为纲 编排 的教 科 书 , 人 过 分 注 重 了让 学 生 读 什 么 写 什 么 ,而 对怎 么读 怎 么 写却 并不 在
教 i 铸1 吉i 主
盾 ,抡起 自己的 巴掌打 自己的脸
吗? 叶圣 陶先 生对教 科 书 以“ 文 人 主 题 ” 编排就 很 不 赞 同。他说 : 的 “ 下颇 有 好 几 种 国文课 本是 以 时 内容 分类 的 。把 内容 相 类似 的 古
教 育 了; 一教 师上 《 乐 巨人 贝 多 音
他们 表 现 能力缺 乏 了。” ②
我 国是 诗 歌 的 国度 , 秀 的 优 诗 歌 在 历 史 长 河 中浩 如 烟 海 、 灿 若 星辰 。 每每 捧读 , 感人 至深 。 丰 富 的 诗 歌 资 源 本 为语 文 教 学 搭 建 了 绝 好 的 平 台 , 而 , 语 文 然 在 教 学 中 诗 歌 教 学 始 终 是 一 个 瓶 颈 , 难 突破 。如 何 让 学 生 走 近 很 诗 歌 , 欢 诗 歌 呢 ?我 想 可 以 回 喜 到 诗 歌 本 身 , 诗 歌 的灵 魂 — — 从 “ 感 ” 人手 ,逐 步 引 导 学 生读 情 诗 、 诗 , 至 写诗 。 情 ” 若 诗 爱 甚 “ , 仿 的气 脉 。 泱 华 夏 的诗 歌 历史 . 泱 正 是一幅书写“ ” 情 的长 卷 , 助 学 帮 生把握诗歌 的“ 情脉” , 遂成 诗歌 教 学 的关键 。
老 师上课 , 主 题 而行 , 果把 语 先 结
闻一多先 生说过 : 诗是 被 “ 热 烈 的 情 感 蒸 发 了 的 水 气 之 凝
结 。” 中 的 每一 个 细 节 都 可 能 诗 成 为 我 们 成 功 解 读 这 首 诗 的 关 键 。下 面从 诗 歌 情 感 入 手 , 析 分 解 读鉴 赏诗 歌 的几 个 角度 。 万 水 千 山总 是 情— — 把
力多而收获 少。竞有许 多青年在 学校里 学过 好 几年 国文 ,而文 章
还是 写不通 的 。其原 因也许 就 在 学 习未得 要 领 。他 们 每 日在 教 室 里 对 着书或 油 印的 文选 ,听教 师
讲故事 , 故事是记得 了, 而对 于那 表 现故 事 的方 法仍 旧茫然 。难 怪
乎 , 从 过 分 关 注 “ 文 性 ” 个 即 人 这 极 端凡是 学 “
范 围里 ,不 同体 裁 的作 品便 纷 纷 登 场 。 因此 , 同一单 元 , 在 看到 各 种 不 同文体 、 不 同风 格 的 文章 混 杂在 一起 ,甚 至文 言与 白话 携手
此外,教科书还存在着现代
应 致 力于 学生语 文素 养 的形 成与 化 的步 伐显 然 滞后 、与 时代 要 求 发展 。 而“ 文 素养 ” ” 语 主要 是 正确 歌教学 方法摭谈 书 中 古典诗 脱 节 、时代 性 的学科 在 教科
理 解和运 用祖 国语 言文 字 ,语 言 体现 不足 ,课 文 内容 远 离学生 生
习语 言 文 字 如 不 着 眼 于 形 式 方 面, 只在 内容 上去 寻 求 , 果是 劳 结
出现 , 也是 司空见 惯 的现 象 。 文体 混杂, 犹如 一锅 大杂烩 , 大地 忽 极 视 了语 文教 学的特殊 规 律 ,知识
的 系统 性 、延 伸 性和 连贯 性 基本 被 忽略 , 别是 文 白混 杂 , 学 生 特 让 更 是无 所适 从 。学语 文难 道 只是 为 了让 学 生 了解一篇 篇 的相 对独 立 的 课 文 内容 并 进 行 人 文 教 育 吗 ? 新 课 标 明 确 指 出 :语 文课 程 “
文 字的理 解 和运 用是 基本 的教 学 活/ “ ◎浙江 、学 生难 以产 生 共鸣 ,学 以致 林 爱 体 应 目 ,学 习课 文 重在 理 解作 者是 用 ” 现 不 足 、 用 文 体 被 忽 略 , 标 如何运用语言表达的,即它的言 课后练 习实效性不强等等问题 , 语表 达 形式 ,而不是 它 的表 达 内 这 里就 不再 赘述 了。 些瑕疵 , 这 严 容 。 这 是 语 文 课 程 与 其 他 课 程 的 重影 响 了教 科 书的质 量 ,对教 育 本 质 区别 。 忽略 了这 一点 , 文就 教 学也 产 生 了一 些 负面 影 响 , 语 这 不 是 语 文 了 。语 文 课 也 就 不 是 语 的 确应 该 引起教 材 编写 部 门的 高 文课 了。 笔者 不 曾一 次看 到 , 些 度 注意 。 语 文课程 标 准》教 材 编 有 《 “
说 , 主题 先 行 的理 念下 , 文 教 在 语 学真 的是 买 了椟 还 了珠 ,丢 了 西
瓜捡 了芝麻 。 非 语 文” “ “ 、 泛语 文 ”
面失去 了 国文 科 的立 场 ,我 们 未 敢 赞 同。” ① 另一方 面 , 由于编 者 太 注重 “ 元主题 ” 单 ,因此 为 了主题 的 统 不得 不搜 肠 刮肚 地搜 寻相 关 作 品 , 同一 主题 的 文章 , 裁 一 而 体 致 的 、易 于 同一 水平 学生所 能接 受的 又很 少 , 以 , 同一 主题 的 所 在
芬》初步 了解 了晚年的贝多芬的 ,
生活后 ,就 运 用 多媒 体 欣 赏起 了 贝 多芬 的名 曲 ,直 到 下课 。可 以
今现成 的文章几篇合成一组 , 题
材 关 于 家庭 的 合在 一 处 ,题 材 关 于爱 国的合 在 一 处。 这种 办 法 , 一
方 面 侵 犯 了公 民 科 的 范 围 ,一 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