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ppt

合集下载

第一章 零售导论 《零售学》PPT课件

第一章  零售导论  《零售学》PPT课件

☆ 1.4.1 西方零售业的历史沿革
➢ 1)第一次零售变革:
✓ 1852年世界上第一家百货商店在法国巴黎诞生。
➢ 特点:
✓① 销售方式上的根本性变革。 ✓② 经营上的根本性变革。 ✓③ 组织管理上的根本性变革。
➢ 2)第二次零售变革:
✓1930年世界上第一家超级市场在美国诞生。
➢ 特点:
✓① 开架售货方式流行。 ✓② 人们的购物时间大大节省。 ✓③ 舒适的购物环境舒适。 ✓④ 促进了商品包装的变革。
➢3)零售的意义
✓① 为全社会提供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② 对国民经济各部门都产生着巨大的制会再分配、保障社会稳定、建 立社会和谐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⑤ 零售商同时还起到了平抑市场价格的作用,发达的 零售体系让顾客获得更多的购买实惠。
☆ 1.3.5 辩证过程理论
旧的零售业态为“正” 竞争 新的零售业态为“反” 合成更新的零售业态为“合”
☆ 1.3.6 自然淘汰理论
➢“适者生存” 自然淘汰理论
☆ 1.3.7 商品攀升理论
➢零售组织总是不断增加商品组合的宽度,当 其增加相互不关联的或与原业务范围无关的商 品和服务时,即发生商品攀升。
☆ 1.3.1 循环理论(车轮理论)
☆ 1.3.2 生命周期理论
创新期
发展期
成熟期
衰退期
☆ 1.3.3 手风琴理论
☆ 1.3.4 综合化与专业化循环理论
➢第一阶段:杂货店时期——综合化; ➢第二阶段:专业店时期——专业化; ➢第三阶段:百货店时期——综合化; ➢第四阶段:方便店时期——专业化; ➢第五阶段:商业街、购物中心时期——综合化。
✓①连锁店店长、店长助理 ✓②品类经理 ✓③运营经理 ✓④海报摄影师 ✓⑤采购主管 ✓⑥IT人才

第一章导论 《管理学》PPT课件

第一章导论    《管理学》PPT课件
• 随着社会对综合性人才需求的增强,高校学生对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关注度也 日益增强,在这种情况下,选修名师开设的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学生日益增多
• 在一所以理工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中,管理学院的王老师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 “管理概论”选修课,刚开始时,选修的人大约在60人左右。由于王老师在 课程中能够理论联系实践,以通俗的语言讲解管理知识,选修该课程的学生 逐年增加,从最初的60人到90、120、200、400、600人。由于选修该课程 的人数日益增多,一开始教务处通过将该课程调整到大教室的方式以满足日 益增长的选修需求。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资源有限性与欲望无限性矛盾普遍存在
•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欲望无限与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就一 直困扰着人类。
• 从原始社会如何索取必要的食物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 到奴隶社会如何获得更多的土地、财富和奴隶以满足奴隶 主们奢侈的生活,一直到现在人类如何合理地配置有限的 资源以保持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致力于协调这一 对矛盾的努力从来没有间断过。
三、课程学习要求和方法
思考题
学习是为 了什么?
观点 • 学习是为了“改变” • 从X X+ΔX • 从X Y • 从量变到质变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管理学》课程学习目标:从知识到智慧
教学目标
评价标准
激发管理学学 提前做好预习
习兴趣
及时复习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自发阅读经典著作
愿意继续学管理
养成组织成员 提前到课堂,不迟到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 但学生选修此课程,并不仅仅是为了取得学分。面对学校限选的规定, 仍然有不少没有选上课的学生,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而前去参加旁听, 以至于教室里人满为患。学生为了抢到一个座位,晚上6:30的课常 常需要5:00以前就到教室,并常常会为座位问题而发生纠纷,从而 导致了选上该课程的学生的极大不满。他们纷纷通过校长信箱和其他 途径,要求学校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第一章 导论 《商务礼仪》课程PPT

第一章  导论  《商务礼仪》课程PPT

四 商务礼仪的作用
人是一种感情动物,不论做什么事,都不可能脱离感情而纯粹 地就事论事。而礼仪正是人们互相尊重的一种感情表现形式。 正因为如此,商务礼仪的应用对促进商务活动蓬勃发展所起的 巨大作用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有利于 沟通与交流
有利于 良好形象的塑造
有利于 促进协调
3
泛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及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
4 指礼物。
二 礼仪
礼仪就是礼的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和条理化,即人们在社 会交往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准则。其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1
礼貌
2
礼节
3
仪表
4
仪式
CHAPTER
TWO
第二节
商务礼仪概述
一 商务礼仪的含义
商务礼仪是人们在商务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 形式,多表现在各种礼节和仪式中。
CHAPTER
01
第一章 导论
CHAPTER
ONE
第一节
礼仪的含义
一 礼的释义
中国古代有
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
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
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
1
本义是敬神,即祭祀、烧香、拜神,或表示隆重而举行的仪式,如典礼、婚礼、丧礼
商务礼仪是社会礼仪在商务活动中的体现和运用。在市场经济 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商界人士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 功,保持良好的商业信誉,并长期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了解、 熟悉和正确运用商务礼仪。
二 商务礼仪的特征
文化性
01
时机性
02
04
03
规定性 信用性

第一章 导论 《财政学》PPT课件

第一章  导论  《财政学》PPT课件
财政学的实证分析方法就是关于确定财政经济 的运行“是怎样”的研究,它探讨的是财政经 济活动的客观性。
(二)财政学的发展
与财政的概念和内涵认识演变相一致,财政学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 认识深化和逐步明晰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大体可以划分为两个阶 段:传统财政学和现代财政学。
1、传统财政学阶段(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 2、现代财政学阶段(20世纪30年代以来)
第二节 财政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财政问题不能仅仅以财政部门的收支活动 作为唯一的研究对象,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讲 的“大财政”与“小财政”之分。前者指的是 以整个政府的收支作为考察问题的基础,而后 者仅仅以政府中财政部门的收支作为考察的基 础。
科学的经济学之所以产生于这一时代的必然性 在于,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如何很好地组 织急剧膨胀的要素资源使其得以被有效率地利 用,越来越成为一个在经济领域迫切需要解决 的问题;而在现代,这一问题又远较前代复杂 得多,这时作为一种经济制度的市场的一般形 态也正好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得以迅速地成 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资源配置方式。这样,探 究复杂而非直观的市场制度背后的规律性就成 为了一种时代的要求。
二、财政学源于经济学
亚当·斯密(1776)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 研究》被恩格斯誉为是创立了财政学的著作。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 系统地论证了赤字的经济合理性,冲击了古典 的(量入为出)原则。
三、财政学的发展
(一)财政概念的演变
财政是以政府为主体,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 收支分配,是政府从事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一种公共经济活动。
财政学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图 中所示的路径2上
图1-1 经济行为、制度与结果
第三节 财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研究方法

科学社会学导论 PPT课件

科学社会学导论 PPT课件
科学表现为特殊的意识形态,包括人类对科学活动本身的意识活动;科学 意识和科学活动形成科学文化生态系统并影响着科学的健康发展。
(4)科学意识形态内容 包括观念形态和知识形态;观念形态包括自然观、科学观、 科学精神、人生观等;知识形态是指科学成果。
• (1)发展历史
6.科学是一种方法体系
17世纪以来,经验方法使科学和神学分道扬镳;理性方法使 科学成为理论知识。20世纪以来,经验和理性统一体。 • (2)科学方法包括:各种认识方法与研究方法; • (3)科学认识程序:科学问题、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的设计 和活动;科学理论的形成、特点、功能;科学假说的建立、检 验、转化科学理论的途径和方法等。 • (4)科学方法论核心问题是为科学进行辩护、阐述科学的合 理性;研究科学发现的途径、方法等;解决科学研究的认识论、 方法论、逻辑等之间的关系。
(2)理性批判主义的主张
18世纪,英国科学家达尔文认为科学就是整理事实, 并找出普遍的规律,并利用理性方法构建知识体系。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科学是整理好是知识体系;就是用 理性原则方法建构零散的知识,使之成为符合逻辑规则 的认识体系。 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并不是一些知识的汇集,也不是 许多各不相关的事实的目录。它是人类头脑用其自由发 明的出来的观念和概念所作出的创造”. 英国波普创建了理性批判主义——证伪主义。
表现:科学研究的目的;研究过程;方法和工具等;也存在一些局部的创造等. (4)探索性
一种探索的,没有现成的框架可以遵循。
(5)曲折性 包括客观因素,也包括主观因素——人为的因素等。
(6)高风险性
反对者;高失败率;其他因素等。
第二节 研究科学的各个学科的 出现
一、科学史 科学史是以科学为研究对象的诸学科的“老前辈”,已经有200多 年的历史了。 1、学科史 在科学领域,了解从事研究领域的历史和前沿成果是必须要做的一 个工作。例如化学家普利斯特里撰写的《电学的历史和现状》 (1767)。

广告策划学PPT课件全篇

广告策划学PPT课件全篇

10.10.2024
.
10
广告的功能与类型
扩大销售,加速流通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一个企业不仅要生产出 好的产品,还必须把好产品顺利地卖出去,并且要 不断扩大市场。在这里,广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好产品如果没有好宣传,同样有卖不出去的危险。 广告的扩销功能也不可盲目夸大,一家企业的生存 和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广告只是其中的一个 重要因素,而不是惟一因素。
10.10.2024
.
11
广告的功能与类型
指导消费,便利购买
广告有助于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 广告为消费者提供购物便利。
10.10.2024
.
12
广告的功能与类型
树立形象,塑造名牌
形象和品牌是现代企业的无形资产,受到广泛的重 视。要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塑造名牌产品同样离 不开广告。通过广告,企业可以告知消费者自身的 规模、发展战略、业绩、贡献等情况,从而树立起 良好的企业形象;通过广告,企业也可以告知消费 者所生产经营产品的特色、质量、价格、服务等情 况,从而扩大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创造出国内名 牌乃至国际名牌。
销售性广告 :
销售性广告是以打开商品销路为直接目的的广告。 这类广告的立足点是宣传产品的主要功能、特点、 作用、质量、价格,如何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以 及产品能给客户带来什么好处等内容,以此达到指 导消费、沟通产销,引起消费者的兴趣,诱发消费 者产生购买的欲望。
10.10.2024
.
38
第三节 广告的产生与发展 早在三千年前我国出现了口头广 告,以后又有了招幌广告、招牌 广告等。随着印刷术的发明与使 用,我国又产生了印刷广告
10.10.2024
.
5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伦理学第一章 导论 ppt课件

伦理学第一章 导论 ppt课件

13
(三)德性论:是指以个人内在 德性完成或完善为基本价值(善 与恶、正当与不当)尺度或评价 标准的道德观念体系。
2020/5/23
14
目的论和义勡论的判断基于行为, 德性论的判断则基于品质。
2020/5/23
15
四、学习伦理学的旹法和意义
1.学习伦理学应坚持唯物主义旹法。
2.学习伦理学应坚持理诺联系实际方法。
2020/5/23
6
1.作为日常用法,“伦理”更具客观、外 在、社会性意味;“道德”更多地或更有 可能用于个人,更含主观、内在、个体性 意味。
2.作为规范,伦理具有普遍性,道德具有 独特性。
3.作为评价尺度,伦理的尺度是对与错, 道德的尺度是好与坏、善与恶。
2020/5/23
7
伦理学是一门对全部人类道德现象 进行系统的、理论的概括和总结的
2020/5/23
18
第一,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体现了伦理学研究 对象的矛盾特殊性。 第二,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 一切伦理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第三,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贯穿于伦理思想发 展的始终。
2020/5/23
10
三、规范伦理学的基本类型
(一)目的论 (二)义务论 (三)德性论
2020/5/23
11
学问。
2020/5/23
8
二、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 有学者认为善与恶的矛盾问题是伦理学 的基本问题。
• 有学者认为道德与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 问题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 有学者认为应有与实有的关系问题是伦 理学的基本问题。
2020/5/23
9
目前占主导地位的观点:伦理学的基本题,就 是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原因如下:

第一章 经济学导论《经济学》PPT课件

第一章 经济学导论《经济学》PPT课件

方面的需要;②安全需要,即希望未来生活有保障,如免于失
业、免于受伤害等;③社会需要,即感情、爱、归属感的需要
等;④尊重需要,即需要有名誉、威望和地位等;⑤自我实现
的需要,即实现个人价值和理想等。这些欲望从低到高依次排
列,当前一种比较低层次的欲望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后,后一
种更高层次的欲望便会产生,因此,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
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 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财政与货币政策理论 等内容。
1.2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1.2.3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中互为前提、彼此补充的两个分 支学科,经济学之所以有宏观与微观之分,主要是因为研究对象与 方法有着明显的差异。微观经济学以资源配置为研究对象,采用个 量分析方法,而假定资源利用问题已经解决;宏观经济学以资源利 用为研究对象,采用总量分析方法,而假定资源配置问题已经解决。
微观经济学主要包括: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 成本理论、厂商均衡理论、收入分配理论、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 政策以及福利经济学和一般均衡分析等内容。
1.2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1.2.2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 经济问题和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及其相互关系 如何。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主要研究人类的行为,尤其是市场 体系中人的行为,而市场经济则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 起而产生的,因而在历史上的绝大部分时间里,经济学不是脱 离一般社会思想的独立体系,甚至到了18世纪晚期,经济学的 创造人亚当·斯密还把经济学看作法律学的一个分支。
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学思想与理论的发展特点,经济学可以 分为这样几个阶段:前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 学、当代经济学。

第一章 金融营销导论《金融营销学》PPT课件

第一章  金融营销导论《金融营销学》PPT课件

5、管理决策简单化。一些金融企业运用单 一指标或不科学的业绩考核办法开展经 营,甚至把营销策略简单等同于价格竞 争,致使恶性竞争事件时有发生。 例如,高息揽储现象在金融系统就尤为 突出,在某一时期甚至愈演愈烈,结果 自食恶果。
6、投机意识浓重。在金融领域中,投资 和投机往往难以从行为本身加以界定, 同时,我国金融体制和金融市场还不 完善,一些金融企业有法不依、有规 不循,不注重扎实经营,只关心政策 动向,把经营的主要精力放在搜寻投 机炒作题材上,违规拆借炒作现象时 有发生,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当前,我国的金融营销还停留在第三 、四 阶段,仅有少数金融企业达到第五、六阶 段。而若想在变化莫测、竞争激烈的营销 环境中获得成功,就必须达到第七阶段 , 这就需要金融企业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营 销系统,进行分析、计划、执行与控制。 面对新的营销环境,金融管理部门必须采 用系统思考的新方法、新观念。
二、金融营销的核心概念
在以客户需要为中心的金融营销概念的指 导下,金融营销管理必须从客户的需要出发, 科学、系统地安排金融企业的营销活 动。而以下这些概念则是现代金融企业实 施营销管理的基础。
(一)需要、欲望与需求 (二)投资与融资 (三)金融产品 (四)机会、成本、风险、效用与满足 (五)金融交易 (六)金融市场 (七)金融消费、金融消费者与营销者
(一)生产观念
生产观念也称生产导向,是一种传统的、原 始的经营理念。20世纪20年代以前它在发达 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占据着统治地位,这种观 念强调以生产和效率为中心,其实质就是 “以产定销”。
(二)产品观念 产品观念也称产品导向,是一种与生产观念 相类似的经营理念。它认为消费者总是喜欢 优质的、有特色的产品,只要产品好,就不
(四)市场营销观念

发展经济学ppt课件

发展经济学ppt课件
2005 25 22 20 20 20 19 20 17 26 25 20 24 30 20 23 19 23 28 16 20 17 18
1251.5
1.2.3 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
❖ 1.世界银行使用人均GNP这一简单的指标来衡量各 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优点:易于操作;缺陷:因为 它只是一个平均值,因此不能反映收入的分配状况。
Industry
Services
2005 13 0 4w 22 10
2005 46 10 28w 28 37
2005 41 90 68w 50 53
13
41
46
7
32
62
12
36
52
13
45
42
8
32
60
8
32
60
11
41
48
19
27
54
17
32
51
2
26
72
Household final cons. expenditure
1.1.3. 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特征
1. 收入水平低下 2. 生活水平低下 3. 生产率水平低下 4. 人口增长率高、赡养负担重 5. 失业问题严重 6. 农业部门和农村人口所占比重大 7. 初级产品出口比重大而且品种单一 8. 二元经济结构显著 9. 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的地位
9
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
❖ United Kingdom;
United States
6
7
Note: This table classifies all World Bank member economies, and all other economies with populations of more than 30,000. Economies are divided among income groups according to 2006 GNI per capita, calculated using the World Bank Atlas method. The groups are: low income (LIC), $905 or less; lower middle income (LMC), $906–3,595; upper middle income (UMC), $3,596–11,115; and high income, $11,116 or mor8e.

第一章 导论 《劳动经济学》 PPT课件

第一章  导论 《劳动经济学》 PPT课件


家章 与

知 识

员 工

的 薪


第 第第
十 十十
章 失 业
一二 章章 劳社 动会



关保


系障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人的劳动与人 力资源
一、人的劳动概述
(一)劳动是人的本质
⒈劳动(Labor)创造了人
对人起源的研究是19世纪的重点课题 达尔文——《物种起源》 1859年;
《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1871年 赫胥黎——《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 1868年 海克尔——《自然创造史》 1868年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
(一)我国古代的劳动经济思想与劳动管理
1.我国古代学者的劳动经济思想 2.我国古代的劳动管理
(二)民国时期一些学者对劳动经济问题的研究 (三)建国后我国劳动经济学发展状况
1.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劳动经济学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经济学的发展
第二节 劳动科学体系
劳动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范畴,几乎是各门社会学 科都应涉及的,因此,劳动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对劳动理论研究分别融合于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 等学科之中。
(二)基本概念。“基本概念”是构成理论大厦的砖 瓦,是对社会现实加以定义的最小单位,也是理论的浓 缩。
(三)现象范围。“现象范围”指的是某种研究所确 认的最重要的社会现象。现象范围是一门学科或一门学 科内的某一领域的研究有别于他种研究的基本特征之一。
(四)特定理论。“特定理论”是区别其它学科 的不同理论。
➢物质劳动、精神劳动
按其繁重程度
➢重劳动、轻劳动 按其复杂程度
➢简单劳动、复杂劳动 按劳动者熟练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美德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或渴望具有的 一种气质和习惯。
2、德性论的论证
(1)中国的儒家学说和古希腊的主导伦理 体系是人类文明史上两个最为成熟的美德伦理 谱系。
(2)麦金太尔提出现代伦理的任务在于告 诉人们如何认识自己的生活目的,并为实现一 种善的生活而培植良好德性。
(3)在德性论看来,道德及其产生并不存 在是否“为人”的问题,它本身就是人的生活 所固有的价值尺度。
和德性论三种理论形态。其中目的论和
义务论基于行为的判断,而目的论基于 行为效果的判断,义务论则基于行为动 机的判断。德性论则基于品质的判断。
目的论和义务论都涉及到两组伦 理学范畴:一组是正当、应当、义 务等;另一组则被人们称为好、善、 价值等。“正当”主要是针对行为、 过程及规则而言;“好”则主要指人们 所欲的生活目标、性质、品格、趣 味、实际状态以及行为结果中一切 有正面意义的东西、人们希望得到 的东西。
有许多美德或品质是人们普遍认可的。 如礼貌、善良、宽容、谦逊、虚心、忠诚、 公正、同情、友爱、仁慈、慷慨、怜悯、 感恩、自重、羞耻、勇敢、坚韧、节制、 负责任、关心别人、平等待人、有献身精 神等。
1、德性论的内涵
(1)德性论是基于人的品质做出的判断。
(2)我们通常总是要对一个人是好人还是 坏人作出判断,要对一个人的品质特征作出判 断,要对他履行行为的“意愿性” (willingness)作出判断。我们判断一个行为 者的道德价值,不仅仅在于他履行了义务或他 的行为产生了善的效果,还在于他是否具有某 些美德或品质。
定。 目的论由于对以下两个问题的 不同回答,显示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1)什么是要予以最大实现的善或价 值的性质?
目的论者对什么是善或恶有不同的 看法 。答案一般包括:快乐、幸福、 知识、爱情、权利、健康、智慧、勇敢、 漂亮、权力、财富、真理、自由、友谊、 安全、成功、地位、征服、自我实现、 反省、慈爱之情、各种品质特征等等。 但目的论一般都根据能否使善最大限度 的超过恶来确定什么是正当的或尽义务 的。
(4)道德内在于人,是人们的自我肯定、 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
3、德性论的缺陷
(1)德性论避而不谈责任和权利问题。
(2)分析行为的道德性质仅仅根据对人的 品质的评价,显然是不充分的。
(3)伦理学的重要任务似乎应当是处理基 本生活领域的事情,而非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
(一)伦理学基本问题的争论
有学者认为善与恶的矛盾问题是伦 理学的基本问题;
有学者认为道德与社会历史条件的 关系问题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有学者认为应有与实有的关系问题 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道德与利益 的关系问题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二)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是伦 理学基本问题的原因
(2)道义论更像是一种道德理想主义 的设想,而不是一种实际有效的道德理论。 道德义务本身并不具有独立自足的和持久 有效的规范力量。
(3)义务论隐晦地诉诸效果。
(4)义务论不是一个统一的、连贯的、 成体系的理论系统。
(三)德性论
德性论(virtue ethics)是指以个人内 在德性完成或完善为基本价值(善与恶、 正当与不当)尺度或评价标准的道德观念 体系。
狭义的规范伦理也有两种理解:一 种观点认为主要包括目的论、义务论和 德性论;另一种则认为包括规范、信念 和美德伦理三个部分。
规范伦理学关注正确与错误、正当
与不正当、善与恶的标准及其证明和应
用问题,并提出一系列道德原则和规范,
以指导人类的行为、品性、生活方式和 社会制度。
规范伦理学以人的行为和品行作为 判断标准,它主要包括目的论、义务论
“ethic” ( 伦 理 ) 源 自 希 腊 文 的 “ ethos” 。 最 初 只 表 示 一群人所共居的地方,公元前三 世纪,亚里士多德对伦理问题进 行了有史以来最为系统的研究, 创立了伦理学专门学科,并留下 了《尼各马科伦理学》等伦理学 专著。
总之,“伦理”一词,原 指人与人之间微妙复杂而又和 谐有序的辈分关系,后来进一 步发展演化,泛指人与人之间 以道德手段调节的种种关系, 以及处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 应当遵循的道理和规范。
规则义务论认为,各类行为之所以是正确 的或错误的,是因为它们符合或违背了一项或 多项原则或规则。规则义务论中,设想只有一 个最高原则的叫做一元论规则义务论,设想有 许多原则的叫做多元论规则义务论。
相比于行为义务论,规则义务论得到了更 多的支持。
2、义务论的论证
人与道德的关系并不只是一种外在 的手段(条件、工具)关系,道德还有 其内在的、独立的价值。
(2)从长远看,行善更符合一个人的自身利益。 基于自身利益,我们完全能够证明,行善一般要比 作恶好,创造好的世界一般要比创造坏的好。
(3)这是文化传统的需要。每个个体从懂事起, 家庭、学校和社会就通过各种途径以各种方式向其 灌输道德,使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把历代承袭的道 德规范视为“天经地义”的东西而予以信奉和遵循。
(一)道德概念
“道”最初的含义是四通八达的路, 后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则或规律,引申为 做人做事应该遵循的原则、规范和途径。
“德”最初的字形是表示直立行走而 前视之义,意即把心思放正。
东汉刘熙说:“德者,得也,得事宜 也。” 许慎说:“得,外得于人,内得 于己。”
“morality”(道德)一词起源于拉 丁文“mores”。“Mores”(风俗)是 拉丁文“mos”(习俗,性格)的复数, 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从“mores”一词创 造了一个形容词“moralis”,后来英文 的“morality”沿袭了这一含义。
第一,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体现 了伦理学研究对象的矛盾特殊性。
第二,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是研 究和解决其他一切伦理问题的前提和基 础。
第三,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贯穿 于伦理思想发展的始终。
(三)道德与利益的关系的 基本内容
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 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经济利益 和道德的关系问题;另一方面是 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 问题。
第一章 导 论
本章教学要点: 1.道德与伦理及其区别。 2.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3.规范伦理学的基本类型。
本章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伦理学 二、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三、规范伦理学的基本类型 四、学习伦理学的方法和意义
一、什么是伦理学?
(一)道德概念 (二)伦理概念 (三)道德与伦理的区别 (四)道德的定义
1、义务论的内涵
某一行为的善恶性或对该行为正当与否的
判断,不取决于该行为是否带来或可能带来怎样 的实质性价值或效果,而取决于该行为是否符合 某一相应的普遍道德规则,是否体现了一种绝对 的义务性质,或者说,是否出自行为者纯真善良 的行为动机。
当一个行为符合某一超越性的(非功利的)
义务所要求的规则时,即使其效果差强人意,该 行为也是正确的。当一个行为包含着严重的道德 上的背离时,即使产生了好的效果,该行为也是 错误的。
(四)道德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 作为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 会生活中特有的现象。它是最终由 社会经济生活条件所决定,以善恶 为评判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 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维系的,调 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 人与自我生命等关系的原则规范、 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二、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规则功利主义认为,一个人在决定某一行 为是否正确时,应根据某些已得到证明的道德 规则,而这些道德规则能否得到证明,要看它 是否导致人们的最大福利。
2、目的论的论证
(1)这是人作为类存在的共同要求。人作为类 的存在物,显然有许多共同的需求、愿望和目的。 这一切既是自己所需要的,也是他人和社会所需要 的。为了满足和调节这些需要,人们除了确立法律 规范外,还需要确立更普遍、更有渗透力的行为规 范,这就是道德。
(2)什么是所主张的善的聚集点?
这里是指理论所主张的是什么人或集团的 善?最大的加以实现的善是为了谁的利益?
由于对以上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目的论 区分为伦理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
伦理利己主义:在可能的选择中,一个
行为或其准则是正当的,当且仅当对选择者来 说,它在长期内所促成的善至少超过恶,反之 则是不正当的。伦理利己主义者并不一定是日 常生活意义上的利己主义者或自私自利的人。 利己主义无法成为一个我们据以进行道德判断 的普遍原则。
义务论关注的不是行为要达到什么目的和效 果,而是行为在道德上属于什么性质。
正当是优先于“好”的,是不依赖于“好”
来确定的。
(1)义务论的终极原则
义务论者所确定的终极 义务原则或最终道德标准有: 神圣命令,行为的本性,理 性,直觉,人的尊严,历史 的进展,社会契约等等。
(2)义务论的形式分类
行为义务论认为,在任何既定情况下,个 人无需借助规则而直接领悟到什么是应该做的。 一事当前时,只有个人的直觉和良心才能使我 们觉察到什么是人们应该做的。
(5)目的论取消了道德判断或道 德评价的独立性和可能性。目的论是 用某种外在的、非道德的标准来判断 道德行为的内在价值属性 。
(6)目的论容易走向道德相对主 义。因为人的行为目的常常与人的主 观欲望和需求直接纠缠在一起。
(二)义务论
义务论或道义论(deontology) 是一种认为人们的行为或行为准则 的正当性并不由行为的功利后果或 期望的功利后果决定,而由它自身 固有特点和内在价值决定的伦理学 理论。
总之,无论中西,道德一词都是社 会人伦秩序与个体品德修养二者的统一, 都包括规范准则、风俗习惯、品质修养、 善恶评价等含义。
(二)伦理概念 “伦理”一词,最早出现在 《礼记‧乐记》:“乐者,通伦理者 也。”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对“伦理” 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解释。 郑玄:“伦,犹类也;理,犹 分也。” 许慎:“伦,从人,辈也,明 道也;理,从玉,治玉也。”
作为有尊严的文明人,人是有理性 的,理性是普遍必然的。理性使人选择 了道德的行为方式。正是道德,使人真 正成为目的,获得其独特的价值和尊严。 道德——也唯有道德——见证人的本体 自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