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概念隐喻在中国的研究现状-精品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7524e20d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1c.png)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进行连系,来表达复杂的概念、情感或意义。
隐喻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隐喻的认知机制、语言表达方式以及文化背景对隐喻理解的影响。
在国内,隐喻研究的发展与国际上的研究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进展。
首先,国内隐喻研究在理论框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隐喻理论是隐喻研究的核心,国内学者在隐喻理论的运用和发展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
例如,从刘宓庆的“语言—思维转向”的理论框架到韩愈楼的“文化—认知转向”的理论框架,国内学者们为隐喻研究提供了多元的视角和理论支撑。
这些理论框架的出现丰富了国内的隐喻研究领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在隐喻识别和理解方面,国内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探讨了不同语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现象。
这些研究旨在揭示不同语言、文化对隐喻理解的影响因素,以及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认知差异。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中文和英文的隐喻表达方式存在一些差异,中文更倾向于使用“物质概念”进行隐喻表达,而英文更倾向于使用“抽象概念”。
这些研究结果为语言教学、翻译和跨文化交际等领域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此外,国内还出现了一些隐喻相关的应用研究。
例如,在政治语言学领域,有学者通过分析政治演讲中的隐喻使用,揭示政治家的意图与目的,进而理解其宣传和影响手段。
这种政治隐喻的研究为政治语言的分析和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在市场营销领域,隐喻也被广泛应用于广告宣传中,通过隐喻的使用来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和购买欲望。
这些应用研究为实践领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然而,国内隐喻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隐喻研究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证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发展还相对较少。
隐喻理论的进一步应用和验证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其次,国内的隐喻研究还存在着理论上的简化和片面性,部分研究忽略了个体差异和文化背景的多样性,需要更加细致深入地进行研究。
《2024年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英外交同传研究》范文
![《2024年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英外交同传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aa5c241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88.png)
《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英外交同传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国际交往的频率与深度不断提升,作为信息桥梁的外交翻译逐渐显露出其重要性。
尤其是在复杂的国际外交环境中,汉语和英语同传更是肩负着连接各国内外信息的重要职责。
特别是在中国这个特定的背景下,将汉语翻译为英语的外交同传过程中,如何有效使用概念隐喻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概念隐喻的视角出发,对汉英外交同传进行研究,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考。
二、概念隐喻理论概念隐喻是一种基于隐喻理论的理解方式,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认为人们在理解和表达抽象概念时,常常借助具体的概念来辅助理解。
这种理论不仅在文学创作中有所应用,也广泛应用于语言交流和翻译实践中。
在汉英外交同传中,通过理解并运用概念隐喻,可以有效提升翻译的准确性和表达力。
三、汉英外交同传中的概念隐喻应用1. 政治概念的翻译:在政治类外交场合中,概念隐喻的运用尤为重要。
例如,“中国梦”可以被翻译为“Chinese Dream”,其中“梦”被理解为一种愿景或目标,通过这一隐喻,西方听众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发展理念和目标。
2. 文化概念的翻译:文化概念的翻译往往需要借助具体的文化背景和语境来理解。
如“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尊贵等含义,而在英语中则更多地被翻译为“dragon”,虽然两者在形象上存在差异,但通过概念隐喻的桥梁作用,我们可以让对方更好地理解“龙”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
3. 军事概念的翻译:在军事领域中,专业术语的翻译需要高度的准确性。
在运用概念隐喻时,我们需要特别注意术语背后的具体含义和上下文环境。
如“瓮中捉鳖”可以翻译为“catching a tiger in a net”,通过这一隐喻,可以更生动地传达出军事行动的决心和信心。
四、汉英外交同传中概念隐喻的挑战与对策1. 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汉英两国在理解某些概念时可能存在偏差。
隐喻研究的发展、现状及影响
![隐喻研究的发展、现状及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56e10d3ea32d7375a41780cc.png)
NO, 4
Au . 01 g2 l
是 由两 种思 想 的互 相作 用得 到 的 。并 且指 出传统
类 。1 2世纪 南 宋 陈骥 第 一 次 在 汉 语 修 辞 学 上 提
隐喻理 论 的缺 陷在 于忽 视 隐喻是 思想 间 的交 流 和 语境 对 其 的作用 。 自2 纪 6 0世 0年 代 以来不 少学 者 在理查 兹 的 互 动论 的基 础上 继 续 研 究 , 出 隐喻 中两 个 词 项 提 或概 念 的相 似点 不一 定 都 是 预 先 存 在 的 , 是 通 而 过 互动 创建 的 , 中 的代 表 人 物 就 有 布 莱 克 。布 其 莱 克发 表 的一 系 列 著 作 有 : dladM tpo: Moe n eahr
现 在 隐喻作 为一 种认 知现 象 , 对人类 的思维方 式 、 语 言使 用 、 艺术创 造 等等 , 响 巨大 而深 远 。本文 影 对 隐喻 研究 的历 史 做 一 个 梳 理 , 总 结其 在 不 同 并
历 史 阶段在 中西 方 的影 响 。
一
段, 两者之 间 的 关 系是 一 种 对 比关 系 。隐 喻 的 主
辞 手法 的局 限 , 隐喻 研 究 从 词 汇 层 次提 高 到 句 把 子 层次 , 以语 义 学 的 眼光 重 新 审 视 这 一语 义 现 并 象 。 “ 动论 ” 互 的思想 在 于 : 喻是 两 种 不 同事 物 隐 的思想 在一 个词 或 短 语 中 活 动 , 这个 词语 的意 义
要作用是修辞功能 , 隐喻与明喻在本质上是一致
的。
在亚 里士 多 德 提 出 “ 比论 ” 的公 元 1世 对 后
纪 , 辞学 家 昆 提 良把 隐 喻 的 研 究 总 结 为 “ 代 修 替
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db34042567ec102de2bd897d.png)
零 跃 升 到第 六 阶 段 的 1 3 % 。 1 . 英汉 概 念 隐 喻对 比研 究
概念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现象 ,是人类 感知世界 、形成概念的重要手段 ,植根于人
们 的语言、思维和文化 中。人类 由近及远 、由实体到非实体 、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决定人体及其器
2
O
1
l
0
4
O
0
4
1
0
O
1
0
2
1
0
l
1
l
2
0
0
2
1
O
2
l
2
3
2
2
O
3
2
2 1
l 4
7
概 念 隐喻 综 合分 析 研 究
概 念 隐喻 在 文学
0 0 0 2 1 1 1 l l O 1 2 l 0
学报 》
2 01 4 . 1 1
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中的概念隐喻及其功能研究
![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中的概念隐喻及其功能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7d2a558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07.png)
2024年4月第40卷㊀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dition of Social Sciences )㊀㊀㊀㊀㊀㊀Apr.2024Vol.40㊀No.2收稿日期:2023-07-26作者简介:杜永欣(1996 ),女,河南信阳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家传播学;陈汝东(1962 ),男,山东利津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修辞学㊁新闻传播学㊂DOI:10.13216/ki.upcjess.2024.02.0009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中的概念隐喻及其功能研究杜永欣,陈汝东(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100871)摘要:生态文明话语是新时代中国国家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主流话语表达㊂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对中国国家领导人生态文明话语表达的分析发现,借助于隐喻的话语表达机制,中国以 重返自然 的现代性反思,建构了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科学性内涵;通过激发社会的 共同体 想象,凝聚了环境治理共识;并以全球环境危机语境下的 英雄主义 叙事,进行了环境治理的情感动员㊂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隐喻建构,在诠释中国的生态价值理念㊁促进绿色发展共识㊁倡导社会环保行动中发挥着重要的话语功能㊂关键词:生态文明;概念隐喻;话语建构;国家话语;环境治理中图分类号:G206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673-5595(2024)02-0075-08㊀㊀一㊁引言随着中国综合实力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提升,中国国家话语建构及其有效传播日益成为亟待探讨的重要议题㊂中国形象的塑造㊁中国理念的传递乃至中国道路的全球叙事,都有赖于国家话语影响力的发挥㊂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国家话语领域面临话语体系㊁话语能力以及话语传播渠道等方面的困境,难以在国际话语空间中获得与自身实力相匹配的话语权㊂近年来,中国日益重视国家话语的表达,国家话语体系建构已经成为一种国家战略[1],中国的原创性话语概念逐渐成为引领全球话语走向的重要力量㊂在全球环境危机语境下,中国创新性地提出并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生态理念为指引,不断改善国内环境质量,秉承共建 地球生命共同体 的价值追求,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建设性力量㊂生态文明作为国家生态价值表达的主流话语,不仅为中国生态环境治理和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而且也为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㊁环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㊂围绕中国生态文明理念与实践展开的国家话语建构,既是完善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有助于提升中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话语的影响力㊂当前中国生态文明理念如何获得普遍的社会理解与认同,是提升中国话语影响力的关键㊂隐喻作为一种话语策略,其在话语建构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学界关注㊂根据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Theory),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和行为所依据的概念系统本身以隐喻为基础[2],隐喻发生的思维过程表现为概念系统的跨域映射,即从作为喻体的源域向作为本体的目标域的映射[3]㊂隐喻的作用机制实际上是不同事物在认知层面的映射关系,其中源概念通常指向个体的直接经验或具体事物,而目标概念则是较为复杂抽象㊁难以描述的事物㊂隐喻在本质上是 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事物 [2]3㊂批评隐喻分析的方法主要涉及隐喻识别㊁隐喻描述和隐喻阐释三个层面㊂[4]概念隐喻作为话语建构的重要方式,已成为分析阐释政治话语㊁生态话语乃至国家话语的新视角㊂约翰㊃德莱泽克在‘地球政治:环境话语“中就曾揭示 太空船 病毒 等隐喻如何运用于建构特定的环境话语㊂[5]卢雪花和陈汝东关注到国家隐喻对国家价值塑造㊁国家政策建构以及世界目标追求的作用,并揭示了其在国家治理以及全球治理中的功能㊂[6]在环境议题领域,既有研究对隐喻的探讨主要体现在作为话语修辞策略的隐喻㊁隐喻的类型㊁隐喻的意义生成及其作用机制等方面,其探讨的核心问题可概括为:借助隐喻的话语建构呈现公共议题,进而影响人们的社会认知与行动㊂[5,7]作为环境话语建构的概念隐喻能够影响人们的环境认知观念与实践行动㊂罗伯特㊃考克斯指出,环境传播具有建构环境议题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功能㊂[8]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面临的紧迫性议题,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中国与世界密切交织的议题领域,也是实现中国与世界价值融通的重要渠道㊂新时代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具有指引国家环境治理实践与推进全球环境治理的目标指向,其既与国家发展的特定语境密切相连,也发挥着传递国家价值的话语功能㊂围绕生态文明概念,中国相继提出了绿色 一带一路 美丽中国 地球生命共同体 等概念,不仅生动地诠释了中国生态文明的理念内涵,也在凝聚全球生态保护共识㊁促成生态文明的合力共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㊂中国生态文明话语呈现出鲜明的隐喻特色,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等,其在潜移默化中传达了生态文明的价值内涵,影响着社会的环境保护实践㊂因此,本文基于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从隐喻的描述与阐释两大维度对生态文明国家话语建构特征展开分析,探讨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中的概念隐喻类型及其话语功能㊂本文聚焦于我国生态文明话语中的隐喻表征机制,具体的研究问题包括: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中蕴含哪些主要的隐喻类型,我国如何使用特定的隐喻进行生态文明话语建构,隐喻表达在国家绿色发展以及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中发挥着怎样的话语功能㊂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与回答,以期为进一步理解和完善中国生态文明话语提供思路㊂二、生态文明话语中的概念隐喻分析语料库分析法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方法[9],目前已成为探讨话语建构特征较常采用的研究方法㊂在以国家为主导的生态文明建设语境下,国家顶层设计是探讨生态文明概念隐喻表征的重要来源,尤其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对于生态文明的论述,集中体现了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核心内涵㊂因此,本文自‘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和人民网 习近平系列讲话数据库 中,选取了2012 2022年间296段关于生态文明的论述文本,组建语料库①,采用质性数据分析工具NVivo11进行文本编码处理,提炼出主要的7类隐喻(见表1)㊂隐喻分析不仅涉及隐喻类型的识别,还涉及各类隐喻内涵的描述以及隐喻机制的阐释㊂考虑到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话语中的关键主题,本文对于生态文明话语的概念隐喻分析,聚焦于 生态环境 所呈现的隐喻符号及其意义建构过程,并结合语料库文本进一步解释源概念与目标概念之间的隐喻映射关系,从而厘清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中的概念隐喻及其表征机制㊂表1 生态文明话语中的隐喻类型隐喻类型主题词颜色隐喻绿色绿化绿水青山红汤黄水缺林少绿护蓝增绿让大地山川绿起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身体隐喻母体命脉眼泪躯体生命共同体咬住问题携手凝聚合力并肩同行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建筑隐喻建设打造基础根基蓝图顶层设计生态屏障四梁八柱建设生态文明构筑绿色生态体系道路隐喻步子路子轨道坡坎上台阶挂空挡生态文明之路绿化之路可持续发展道路摒弃 先污染㊁后治理 的老路生态治理道阻且长战争隐喻挑战风险方针战略部署胜利报复惩罚消灭牺牲革命安全保障部署安排背水一战功于一役生态环境保护铁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赢蓝天保卫战经济隐喻代价旧账贫困财富效益生产力资本本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欠账太多疾病隐喻顽瘴痼疾体弱多病症结绝症预防治理标本兼治头痛医头㊁脚痛医脚㊃67㊃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4年4月㊀㊀(一)颜色隐喻与经济隐喻:全球共意空间中的自然意象概念隐喻揭示了人们利用直接经验来理解抽象事物的过程,色彩作为描述日常生活事物的直接感知经验,经常成为抽象概念的隐喻表征㊂ 绿色 是自然与生命的象征,在人们日常认知中与自然联系密切,绿色隐喻能够折射出田园风光的自然意象,从而唤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美好感知,并由此激发起人们的环保意愿㊂如表2所示, 绿色 是中国生态文明话语建构所采用的主要隐喻概念,如绿色发展㊁绿色生产㊁绿色金融㊁绿水青山㊁绿色空间㊁绿色共识等,此系列隐喻将抽象的环境治理过程通过颜色认知系统加以阐释,由此表明中国全面进入社会发展的绿色转型阶段,并将保持生态自然的绿色生机作为环境治理的目标; 红色 意味着警戒㊁警示,红色隐喻则表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严峻挑战, 红汤黄水 红灯 警示人们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划定 生态红线 表明中国已采取严格措施保护环境㊂以绿色为核心的颜色隐喻,集中体现了中国生态文明理念所蕴含的生态价值追求,绿色是中国生态文明的自然底色㊂中国生态文明话语广泛运用人们基本认知域范畴的颜色概念,建立起人与自然的连接系统,通过绿色激发人们关于自然的想象,并借助于警示性色彩表征,营造环境危机的紧迫性感知,传达了中国致力于追求绿色环保的价值内涵㊂表2㊀颜色隐喻的跨域映射模式目标域始源域生态环境绿色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环境问题红线红灯红汤黄水环境治理过程爱绿护绿绿色行动绿色发展留白增绿绿色共识经济范畴的概念系统是全球环境认知的共通领域,布赖恩㊃科菲通过对西方国家的环境政策话语进行研究,发现其中蕴含了 自然资本 生态债务 等典型的经济隐喻㊂[10]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中也大量运用了经济隐喻概念㊂如表3所示,生态文明话语中将美好的生态环境喻为 金山银山 本钱 以及 财富 等,由此实现从经济范畴向自然范畴的映射,抽象的自然价值转化成经济价值感知层面;中国环境问题的出现被视为 欠账 和 代价 ;环境治理过程也被比喻为 发展生产力 和 创造综合收益 的过程㊂借由经济隐喻的跨域映射过程,生态环境不再是传统西方语境下与社会发展相对立的客体,而是与人类和谐共生的 共同体 ㊂由社会经济发展所引发的环境问题被视为 欠账 ,中国改善生态环境的过程就是在发展生产力,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能够为社会发展带来可持续效益㊂全球共意空间的经济隐喻话语,反映出中国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关系的重新审视,并选择了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融合的生态文明道路㊂表3㊀经济隐喻的跨域映射模式目标域始源域生态环境生产力金山银山本钱财富环境问题欠账代价环境治理过程发展生产力创造综合收益(二)建筑隐喻㊁道路隐喻与战争隐喻:生态文明建设过程的隐喻表征在中国政治话语中, 建筑 战争 和 道路 隐喻是较为凸显的隐喻类型㊂[11-13]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环境治理与社会发展的国家战略,实现生态文明的发展目标需要长期的建设过程,建筑隐喻贯穿于中国生态文明话语表达㊂如表4所示,生态文明话语中的 根基 基地 屏障 等,描述了生态环境之于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价值;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的理念与实践被视为 顶层设计 和 修复工程 等;生态文明制度的建立健全被映射为提供建筑大厦基础支撑的 四梁八柱 ㊂借助于建筑隐喻的概念系统,作为目标域的生态文明体系被喻为美丽中国 大厦 建设的系统性㊁长期性建筑工程,由此表明生态文明建设正融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各方面与全过程,中国致力于构筑 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旨在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从而表现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和全局性特征㊂与此同时,建筑隐喻不仅表明实现生态文明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也将各方主体纳入到以国家为主导的生态文明建设者范畴,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治理,鼓励人们着眼于当下的环保行动,推进环境问题的协同共治㊂表4㊀建筑隐喻的跨域映射模式目标域始源域生态环境根基基础屏障基地环境治理过程构筑顶层设计修复工程空间格局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大厦四梁八柱蓝图表5展现了道路隐喻模式下生态文明体系与道路系统之间的映射关系㊂在 绿色发展道路 的隐喻话语中,生态文明建设被视为对以往破坏生态环境 旧道路 的摒弃㊂首先,违背自然规律的发展方式被视为 走弯路 ,要坚决摒弃 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在遵循天人合一㊁道法自然的理念基础上,寻求 永续发展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绿色低碳㊃77㊃第40卷㊀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杜永欣,等: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中的概念隐喻及其功能研究循环发展,旨在实现 发展与保护共存的新路径 ,这既是对传统的西方工业化道路的否定,也是对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的反思㊂其次,道路隐喻中 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 体现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艰巨㊁ 道阻且长 ,需要克服重重困难,而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 快车道 ,环境治理被纳入制度化和法制化 轨道 ,由此表明中国建设生态文明虽面临诸多挑战,但已取得诸多突破性进展㊂最后,中国呼吁国际社会 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表达了中国愿意与各国一道,保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㊂表5㊀道路隐喻的跨域映射模式目标域始源域环境问题老路亮红灯走弯路环境治理过程稳步路径爬坡迈坎生态文明制度新道路上台阶快车道轨道出路战争隐喻是人类语言中的基本隐喻表达方式之一㊂[2]2表6呈现的是,中国生态文明话语运用现实经验中的战争情景来描述中国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所展开的环境治理实践,环境问题及其治理的过程,被映射为向破坏生态环境的传统粗放式发展模式开战,由此表明环境问题的严峻性㊁环境治理的紧迫性㊂在 环保即战争 的隐喻模式下,环境危机是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导致的生态 牺牲 ,全面绿色发展转型是一场深刻的 革命 ,中国已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的 战略布局 ,环境污染与破坏被视为社会共同的 挑战 ,只有各方主体协作共治才能 打赢 这场污染防治 攻坚战 ㊂表6㊀战争隐喻的跨域映射模式目标域始源域环境问题牺牲挑战风险惩罚环境保护者优势兵力人民战争铁军环境治理过程攻坚战保卫战重大战役战略布局革命环境治理状态形势严峻高度警觉硬仗苦仗合作共赢(三)身体隐喻与疾病隐喻:生态文明内涵的具身认知诠释如表7所示,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中身体隐喻的跨域映射机制主要从3个方面展开㊂一是围绕 生命共同体 概念,以拟人化的方式建构生态系统的整体观㊂例如,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 山水林田湖是城市生命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都表明生态系统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环境治理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系统性工程,实现绿色发展需要统筹各方,以全局性思维切实贯彻 五位一体 的发展新理念㊂二是借由身体维度的隐喻表达,突显生态环境的宝贵,并指明环境保护的现实路径㊂例如,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表明对环境的珍视;环境治理要有 壮士断腕的决心 ,要 紧抓 紧盯 咬住 环境问题,治理过程中绝不能手软 ,表达出中国对于环境治理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㊂三是倡导环境危机的共同应对㊂例如, 携手合作 同心协力 并肩同行 ,意在鼓励公众参与环保行动,呼吁共同努力,旨在促成全球环境治理合力㊂表7㊀身体隐喻的跨域映射模式目标域始源域生态环境母体命脉消化器官生命共同体躯体生命体环境治理过程壮士断腕携手合作同心协力并肩同行环境治理状态盯住咬住加快步伐一抓到底生态文明建设蕴含着系统性㊁全局性的生态观㊂表8中所展示的疾病隐喻映射模式表明,疾病隐喻话语将生态环境视为一个有机生命体,环境问题和环境治理则被映射为 生病 治疗 的过程㊂疾病隐喻将层出不穷的环境问题表述为自然 生病了 ,其病因则是传统工业文明模式下人们过度追求物质财富所造成的 生态创伤 ㊂当前,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克服多重 顽瘴痼疾 ,环境治理需要找准 症结 所在,不能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而应统筹治理,做到 标本兼治 ㊂改善生态环境虽然需要克服多重 顽疾 ,但环境问题并不是 绝症 ,表明中国对环境问题的切肤之痛,以及扭转环境局势的决心和信心㊂表8㊀疾病隐喻的跨域映射模式目标域始源域环境问题症结绝症顽瘴痼疾创伤环境治理过程预防治理难治头痛医头㊁脚痛医脚环境治理效果标本兼治统筹治理三、生态文明话语中隐喻表达的话语功能(一)以 重返自然 的现代性反思建构生态文明的科学性内涵约翰㊃汉尼根在‘环境社会学“中指出,田园话语将 自然 视为城市化工业化社会及其相关社会病与环境病的对应物,而 返回自然 则代表着一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价值㊂[14]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非传统工业时代 人类中心主义 的自然观,这是对于工业化发展所造成环境问题的反思,也是对于中国现代化道路未来方向的进一步探索,基于中国智慧提出 回归自然 与和谐共生的环境治理方案,对于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世界命题贡献了中国力量㊂㊃87㊃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4年4月生态文明是在环境治理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概念,中国通过一系列隐喻表达,从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纵向维度与国家发展道路选择的横向维度,建构了生态文明理念的科学性内涵㊂以 绿色发展 为核心的颜色隐喻,表明了中国对生态价值的珍视,中国将绿色理念全面融入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呼唤人类社会重新回归山水田园㊂围绕 两山论 所展开的经济隐喻,否定了长期以来以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为核心的㊁传统粗放式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强调生态环境本身所蕴含的经济价值,摒弃了传统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 二元对立 的观念;与此同时,中国通过环境治理的实践经验,对 要经济也要环保 的理念进行论证,虽然建设生态文明仍需要克服多重困难,但由于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和巨大投入,当前中国的生态保护机制日益完善,生态环境质量获得显著提升㊂基于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隐喻表达,表明了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路径,生态文明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方向,全球环境治理需要合力共建㊁责任共担,中国呼吁世界各国一道携手前行,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和清洁美丽世界㊂工业主义所带来的 人化环境 的发展,被视为现代性基本的制度性维度之一,生态威胁则是伴随现代性而呈现的一种新的风险景象㊂[15]中国创新提出生态文明理念,以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话语提供了应对现代性风险的可能路径㊂生态文明话语的隐喻建构,无论是提倡绿色价值的回归,将生态效益与经济价值相联系,还是探索环保与经济并行发展的道路,都共同构成了一种 重返自然 的现代性反思话语,其在解构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合理性的同时,也在建构生态文明理念之于中国发展㊁全球环境危机应对乃至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科学性内涵,这有助于为讲述中国生态文明故事开辟话语空间,从而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经验转化为话语优势㊂(二)通过激发社会 共同体 想象凝聚环境治理共识斐迪南㊃滕尼斯将 共同体 的本质理解为一种关系㊂[16]本尼迪克特㊃安德森用 想象的共同体 概念描述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㊂[17]社会语境下的 共同体 意味着一种关系或者认同,它为集体行动提供了基础㊂在中国主流媒体的话语中, 共同体 概念能够将宏大的民族国家叙事,与细碎的日常生活之间建立勾连, 家国一体 的隐喻能够有效实现国家情感的凝聚与国家认同的塑造㊂[18]生态文明话语中的家国隐喻,较多呈现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与价值的叙事之中, 美丽中国 的美学想象,能够充分激发国民的集体认同与价值共识,生态文明建设被视为国家民族共同体语境下的目标追求,由此能够有效促进公众对于生态文明价值内涵的理解与认同㊂同时,生态文明也具有全球性维度,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世界范围的紧迫议题,保护 地球家园 的隐喻表达塑造了全球环境危机语境下人类相互依存的现实处境,进而中国提倡责任共担的解决路径,表明全人类是命运相连的共同体,这有助于唤起世界各国的绿色共识,推动人类社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㊂生态文明话语中的身体隐喻,进一步将生态系统和社会个体的具身认知相联系㊂一方面,生态系统被类比为人的身体,山水林湖田命脉相联,表明中国提出的生态观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中国环境治理方案表现出全局视野与可持续性;与此同时,提倡像保护人的眼睛一样保护环境,用对待生命的态度对待环境,这既强调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也在重塑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认知㊂另一方面,生态环境危机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生态文明话语以 携手共建 同心而行 等身体隐喻表达,将全人类纳入命运相连的共同体之中,旨在构建全球生态文明共识,呼吁世界各国共同应对环境挑战,为人类的未来发展共谋出路㊂在身体隐喻所构建的共同体想象之外,建筑隐喻塑造了 建设生态文明大厦 的共同体㊂借由 生态文明建设 这一高频隐喻表达,生态环境被视为可持续发展的 基础 ,生态文明制度是 四梁八柱 ,国家顶层设计主体是生态文明大厦建设的 设计师 ,社会公众则是投身于生态文明事业的 建设者 ,由此生态文明建设被建构为一项由整个社会共同努力的系统性工程㊂建筑大厦的稳固性在于根基,生态环境被喻为社会发展之基,更加突显出其重要性㊂另外,建设生态文明是多方协同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社会公众添砖加瓦㊁共同参与,这进一步强化了公众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身份认同㊂与此同时,将实现生态文明描绘为一项具有成就性的事业,充分肯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价值,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能够唤醒人们对绿色生活的向往,从而激发人们参与到环保事业的积极性㊂总而言之,隐喻建构了国家建设共同体乃至地球生命共同体等认知概念体系,构成了塑造环境认知㊁凝聚生态文明共识的创新话语表达㊂承载美学想象或者诉诸于身体的隐喻话语能够唤起人们的直接体验和心理共识[19],由隐喻建构的共同体想象,㊃97㊃第40卷㊀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杜永欣,等: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中的概念隐喻及其功能研究。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f409713c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10.png)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隐喻是理解认知结构的重要方面,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词汇,在使用中拥有非常丰富而有趣的形式。
隐喻作为具有潜在理解能力的语言表达,在语言学界受到了充分的重视,因此,近年来国内隐喻研究领域迅速发展。
本文将进行一次系统和客观的回顾,来评价国内近年来隐喻研究的发展状况,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从研究领域来看,国内近年来隐喻研究的主要方向为汉语隐喻研究、语义隐喻研究、文本隐喻研究、语用学隐喻研究、修辞隐喻研究、认知隐喻研究、社会语言学隐喻研究和跨文化隐喻研究。
同时,隐喻研究还涉及到诸多领域,例如绘画、咨询、戏剧、心理学、社会性格学、社会学、园林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广泛领域。
其次,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国内隐喻研究主要通过观察法和实验法来进行。
首先,观察研究是通过日常生活和文献来观察隐喻的使用和效果。
其次,实验研究主要通过实验、口头报告、访谈、问卷等多种方法,来挖掘隐喻的使用行为和语言效果。
此外,从理论建构的角度来看,当代国内隐喻理论的主要构造为认知隐喻理论和文化隐喻理论。
认知隐喻理论是指按认知结构来解释和分析隐喻,主要着重于隐喻的理解和表达,它指出,隐喻既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句子或文本,也可以用于表达句子或文本。
文化隐喻理论主要探究隐喻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并按文化情境解释隐喻的具体意义,强调文化强烈影响隐喻的使用和理解。
再者,从研究成果来看,近年来国内隐喻研究的成果繁多,有许多论文和著作涵盖了认知隐喻、文化隐喻、文本隐喻、语言表达隐喻、教育隐喻、修辞隐喻以及其他多种隐喻形式。
另外,在实际应用中,国内也有一些研究成果,如在教育咨询、文学创作和戏剧表演中的隐喻使用,从而丰富了研究领域的视野。
最后,从未来的研究方向来看,隐喻研究领域仍然有很大的潜力,未来可以期待几个发展方向。
首先,对跨文化隐喻的研究。
不同文化中的东西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因此,跨文化隐喻可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
其次,对社会语言学隐喻的研究。
中国空间隐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中国空间隐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dcfdbed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e9.png)
心理学探新2020,Vol.40,No.4,302-308PSYCHOLOGICAL EXPLORATION中国空间隐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吴悦李朝旭(曲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曲阜273165)摘要:通过CiteSpace对空间隐喻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中国对于空间隐喻的研究始于1999年,经历了起步探索期、爆发期,现进入平稳深化期;学科分布以语言学为主,文学与心理学为辅;多数研究者更倾向单次独立研究而缺少持续与合作研究,仅构成一个作者群,另外也有一些小合作团队,只局限于两人合作,合作力量较弱;各机构之间合作缺乏;研究热点集中于空间隐喻、隐喻、认知、意象图式、空间、映射汉语、隐喻拓展等,近年来转向了概念隐喻、道德、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和具身认知,且具身认知持续至今;空间隐喻研究主要围绕空间隐喻、认知语言学、意向图式、方位词、映射、隐喻、认知和具身认知这八个主题开展。
由#匕可知,未来的研究中可扩展学科范围、加强各作者和各单位之间的合作、探索其他研究热点。
关键词:空间隐喻;可视化分析;CiteSpace知识图谱;文献计量分析中图分类号:B84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84(2020)04-0302-071引言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亦是人们的认知手段,是用熟悉的简单的具体的概念理解一个不熟悉的复杂的抽象的概念的手段,是从具体概念到抽象概念的映射,反映的是认知空间的关系,其心理基础是抽象的意象图式(彭增安,2006;殷融,苏得权,叶浩生,2013;Lakoff&Johnson,1980,1999)。
这一理论与具身认知一致一认知与其说是抽象的,不如说是基于身体的(Barsalou,1999;Niedenthal,Bar-salou,&Winkielman,2005;Wilson,2002),特别是空间经验,是人们认识空间和身体的结果(鲁忠义,郭娟,冯晓慧,2017;Barsalou,2008;Gibbs,2006),因此在隐喻中,空间隐喻最为常见、最基础、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吕军梅,鲁忠义,2013;张积家,2018)。
中国领导人政治讲话中的概念隐喻研究
![中国领导人政治讲话中的概念隐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e4816f87375a417876f8f51.png)
中国领导人政治讲话中的概念隐喻研究概念隐喻在政治讲话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归纳中国领导人政治讲话中概念隐喻的类型,探讨概念隐喻的特点、认知基础以及概念隐喻的作用和内在诱因,希望能为政治讲话中的概念隐喻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标签:中国领导人政治讲话概念隐喻一、引言政治讲话是一种目的性较强的行为,它主要用来表达讲话者的政治立场,同时说服、激励、领导人民大众团结一致,积极向前。
国家领导人的政治讲话面对整个国家的人民大众,因此其话语应尽量通俗易懂,贴近老百姓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为了让听众更好地理解其演讲意图,中国领导人在讲话中广泛使用隐喻。
隐喻是一种语言思维手段,它借助简单、形象的话语表达一些复杂抽象的概念,因此在政治讲话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Jeffery(1996:57)指出:“隐喻为政治难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好的方法。
它们为行为框定了方向,政治家总是希望民众按照这个方向前进。
”目前,很多学者对政治话语中的隐喻及其与政治的关系等进行了研究。
如陈勇、刘肇云(2009)对美国政治家的政治隐喻进行了考察,指出美国政治家在使用政治隐喻时,由于他们各自的政治观点或个人的社会经历、爱好等因素不同而采取不同的隐喻表达。
姚雪丽(2009)探究了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衔接和连贯功能,认为政治隐喻能够通过它的框架功能掌控民众的价值观和情感。
隐喻是一种思维的认知方式。
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Lakoff谈到“Whenever in this book we speak of metaphor,such as ARGUEMENT IS WAR,it should be understood that metaphor means metaphorical concepts.”(Lakoff and Johnson,1980:6)(李福印,2007:140)。
也就是说,Lakoff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思维和认知方式,是概念隐喻。
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c392fc896bec0975f465e2e8.png)
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作者:李美彭建武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4年第11期摘要:以1995年至2011年间CNKI收录的概念隐喻研究文献为源数据,重点调查了2000年至2011年间国内八家外语类核心期刊刊载的概念隐喻研究论文。
研究发现:1.概念隐喻研究整体呈上扬趋势;2.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六大主题;3.研究主题以概念隐喻与外语教学和概念隐喻属性研究为主,并向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概念隐喻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一、引言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于1980年出版了《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
他们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不但在语言中,而且在思维和行为中。
我们思维和行动所依据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
”(Lakoff & Johnson 1980:3)概念隐喻是人类用其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认知机制。
人们往往用具体的、熟悉的、简单的、有形的概念去认知和体验抽象的、不熟悉的、复杂的、无形的概念。
这一理论颠覆了隐喻是一种用于文学作品修辞手段的传统隐喻观,引起了国内学界的高度关注,学者们争相从各个层面对概念隐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因而,本文通过检索过去十七年间发表在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上研究概念隐喻的文献,从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入手探讨国内概念隐喻的研究状况,并对其未来研究趋势做出预测。
这类回顾性工作不但可以拓宽国内概念隐喻的研究空间,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概念隐喻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未来研究者对这一研究领域的把握,也有助于他们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鉴于以上考虑,笔者以1995年至2011年间CNKI收录的概念隐喻研究文献为源数据,在借鉴已往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源数据整理归类,重点对2000年至2011年间刊载在国内八家外语核心期刊上的各类文献进行深入研究,对各类主题的研究发展态势进行对照分析,旨在呈现当前国内概念隐喻研究全貌。
隐喻理论视角下中国哲学的当代西方学术研究——基于现象学
![隐喻理论视角下中国哲学的当代西方学术研究——基于现象学](https://img.taocdn.com/s3/m/a305450c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ea.png)
隐喻理论视角下中国哲学的当代西方学术研究——基于现象学隐喻是人类语言交流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汉语和西方语言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隐喻从哲学视角的意义,却是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
而当代西方学术中,对隐喻理论的研究已有一定深度。
本文将从现象学视角出发,探讨隐喻理论在中国哲学研究中的应用,包括现状和未来可能的发展。
一、现象学视角下隐喻理论的当代研究现象学可以被视为是对人类经验的直接分析,其研究的是我们的“经验”这个事实本身,而不是对经验所作的解释或理论性的分析。
在现象学的视角下,隐喻被看作是一种表达方式,它将某种概念、思想或感觉映射到与之不同的领域中。
例如,“生命是一座山”,这句话中的“生命”和“山”都是隐喻性的语言表达,生命和山本身没有任何本质联系,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某些相似性或对应关系。
这使得生命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了,更易于被人们所理解。
在当代西方学术中,浸染着现象学思潮的隐喻理论受到广泛关注。
最为著名的当属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的《隐喻随处可见(The 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该书的出版标志着隐喻理论正式走上学术的舞台。
Lakoff等学者指出,隐喻不仅是人类视野以外,而且贯穿于我们的日常语言之中,是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之一。
他们通过对英文原文语料的细节分析,证明隐喻并不是只存在于艺术文学等高文化作品中,相反,随着语言演化和社会变迁,隐喻已经成为日常语言的基本构成元素之一。
而且,在应该注意到的是,“隐喻是语言知识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Lakoff和Johnson,1980,P6),这个说法似乎在形式语义学中没有多少争议。
另外,隐喻理论在哲学、文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中应用广泛,例如认知语言学、诗歌学、政治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
根据隐喻论文献库(Metadata数据库)现在已有在隐喻领域发表的学术论文8万多篇,涵盖领域非常广泛。
同时,由于隐喻理论对于解释和评价各种文化现象都具备一定的能力,它也成为了文化批判理论的一种重要工具。
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_焦点及趋势
![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_焦点及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3076ae37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cf.png)
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_焦点及趋势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比喻性的语言组织来传递思想或观点。
隐喻研究作为语言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和趋势。
首先,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是多样化和跨学科的。
隐喻研究涉及到语言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哲学和文学等多个领域,并结合实验研究、语料库分析和文本解读等方法进行探索。
这种跨学科的研究势必会促进对隐喻现象的更深入理解。
其次,隐喻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研究者关注隐喻的认知机制,即人们是如何理解和产生隐喻的。
认知语言学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模型来解释隐喻理解的过程,包括联结主义模型、构建主义模型和类比模型等。
其次,研究者关注隐喻在语言使用中的角色和功能。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它还可以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社会交互和社会认知。
此外,研究者还探索了隐喻的语料库分析方法以及隐喻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变化等问题。
最后,隐喻研究的趋势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向。
第一,跨学科研究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随着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进展,隐喻研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将会增加,从而更好地揭示隐喻理解的认知基础。
第二,隐喻的语料库研究将会更加深入。
语料库分析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它可以通过大规模的语言数据来验证和拓展现有的理论框架。
第三,隐喻研究将会更加关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隐喻差异。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将会更加频繁,研究者将会关注隐喻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和影响。
总结起来,隐喻研究作为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正在广泛发展。
研究人员关注隐喻的认知机制、角色和功能,并借助实验研究和语料库分析等方法进行探索。
随着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进展,隐喻研究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并关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隐喻差异,在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上将会更加多样化和深入。
近二十年中国学者应用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翻译研究文献综述
![近二十年中国学者应用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翻译研究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ef18808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5a.png)
近二十年中国学者应用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翻译研究文献综述近二十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多,隐喻翻译研究逐渐受到关注。
在这个领域,中国学者在应用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翻译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将对近二十年来中国学者在隐喻翻译研究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期全面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取得的成果。
我们需要理解隐喻的概念。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通过比喻的方式将一个概念转化为另一个概念,常常用于描述抽象或抽象的概念。
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隐喻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学者通过应用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翻译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中国学者在隐喻翻译研究中运用了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是由克劳德·莱维-斯特劳斯提出的,它认为概念是通过对抗和整合的方式形成的。
在隐喻翻译的研究中,中国学者运用了这一理论,分析了源语和目语中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探讨了隐喻翻译的整合过程,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方法。
他们通过对源语和目语概念的对比分析,揭示了隐喻在翻译过程中的转化规律,进一步丰富了概念整合理论的应用。
中国学者还在隐喻翻译研究中进行了详尽的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
他们通过对实际语料的分析,深入研究了不同类型的隐喻在翻译过程中的处理方式,总结了一些规律和经验。
他们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翻译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隐喻翻译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他们还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验证了一些理论观点和方法,为隐喻翻译研究提供了实证支持。
近二十年来,中国学者在应用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翻译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们不仅运用了概念整合理论,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方法,还进行了详尽的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
这些成果丰富了隐喻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为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隐喻翻译研究仍然面临许多挑战,例如如何处理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如何平衡形式和内容等问题。
我们期待未来中国学者在隐喻翻译研究领域能够继续深入探讨,取得更多的创新成果。
我国目前隐喻研究的进展简评
![我国目前隐喻研究的进展简评](https://img.taocdn.com/s3/m/4db9f8d8f78a6529657d5310.png)
我国目前隐喻研究的进展简评孙启耀伊英莉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外语界的研究热点正在从跨文化交际转向隐喻理论。
如果说1996年以前我国外语界语言学刊物发表的有关隐喻的研究论文还不足10篇(束定芳1996:10)的话,那么,从1996年截止本文写作时间为止,据笔者查阅有关资料, 国内有关语言学的刊物发表的有关隐喻的论文已近百篇。
在国内众多的研究隐喻的学者中,对隐喻研究贡献较大的当数北京大学的胡壮麟教授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束定芳教授了。
胡壮麟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隐喻理论方面,包括语法隐喻,隐喻与文体的关系以及对韩礼德隐喻观的介绍与评介等。
束定芳教授的研究在早期侧重介绍引进国外有关隐喻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对亚里斯多德、理查兹的古典隐喻理论做了详尽的评介。
近两年来,束定芳教授潜心研究了隐喻产生的认知、心理及语言等方面的原因并对隐喻意义的推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独树一帜提出了建立现代隐喻学的目标并对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令人耳目一新。
此后,语言学界一发而不可收,许多外语界专家、学者纷纷撰文发表自己有关隐喻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一个对隐喻进行深入研究的热潮正在悄然兴起。
二、有关隐喻理论的研究近三、四年来,一些专家学者胡壮麟、(1996),朱永生、严世清(2000),束定芳(1996),吴莉、(1999),林肖喻(1994),范文芳(1997),刘振前(1999)等人从理论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探讨。
其中比较热门的话题涉及到的是国外古典隐喻理论、隐喻的定义研究、语法隐喻以及隐喻历史的研究等。
1.关于隐喻定义的研究讨论隐喻的人总免不了要给隐喻下一个定义。
国外学者给隐喻下了众多的定义,我们姑且不论,因为本文主要讨论国内学者对隐喻的研究。
国内学者束定芳(1996),王松亭(2000),谢之君(2000 ),李鑫华(1999),胡世雄(1999)等对隐喻的定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束定芳认为“所谓隐喻,主要是因为所用语言字面意义与语境发生冲突时所选择的与语境相符的另外一种理解。
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热点及前沿趋势
![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热点及前沿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bc381aad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7d.png)
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热点及前沿趋势1. 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概述随着我国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学术界的热点。
多模态隐喻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涉及词汇、语法、语义等多个层面,对于理解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中,学者们关注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多模态隐喻的定义、分类与特征;多模态隐喻在不同领域和语境中的应用;多模态隐喻的生成机制和认知过程等。
国内学者还关注多模态隐喻与其他相关领域的交叉研究,如跨文化交际、社会认知、心理语言学等。
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多模态隐喻研究的发展,学者们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
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也纷纷设立了专门的多模态隐喻研究课程和实验室,为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研究环境。
在政策层面,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对多模态隐喻研究给予了大力支持,通过资助项目、举办学术会议等方式,推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我国多模态隐喻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何进一步拓展多模态隐喻的研究范畴,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领域和语境的需求;如何揭示多模态隐喻生成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和规律,以及如何将多模态隐喻与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有效整合等。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国学者将继续努力,以期在这一领域取得更多的突破和进展。
1.1 多模态隐喻的定义与特点多模态隐喻是指在语言表达中,通过将一个概念或对象与另一个具有不同模态(如视觉、听觉等)的概念或对象进行类比,从而产生新的语义关系和意义。
多模态隐喻的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如认知心理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等。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热点。
多样性:多模态隐喻可以涵盖多种模态,如视觉、听觉、触觉等,以及多种类型,如物体隐喻、行为隐喻等。
这使得多模态隐喻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表达形式。
动态性:多模态隐喻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根据上下文和语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国内概念隐喻的研究
![国内概念隐喻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f2a84ee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8f.png)
国内概念隐喻的研究
国内概念隐喻的研究是指运用认知语言学或者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汉语中概念之间的隐喻关系。
隐喻是一种通过将一个概念(称为“源”)映射到另一个概念(称为“目标”)来理解或描述某种事物或概念的方式。
国内概念隐喻的研究主要关注中国文化、思维方式和社会背景对隐喻的影响,以及汉语中常见的隐喻结构和隐喻式用语。
在国内概念隐喻的研究中,学者们通过分析文本语料、语言习惯、语义扩展等来揭示汉语中常见的隐喻结构。
例如,有些研究者发现在汉语中,我们常常将时间看作是一个河流,用诸如“过去”、“未来”等词汇来描述,这是一种时间隐喻。
另外,还有一些研究者关注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隐喻,如“中国人的言谈活动常被视为战斗”,这里“言谈活动”是源,战斗是目标,表达了中国文化中强调争斗、对抗的特点。
国内概念隐喻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中国语言和文化中的特点。
它有助于揭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以及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此外,研究者还可以应用隐喻理论来解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政治言辞等,进一步深化对文化文本的理解。
随着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国内概念隐喻的研究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化。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隐喻在中国语言和文化中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其他概
念隐喻的形成和语用功能等问题。
近二十年中国学者应用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翻译研究文献综述
![近二十年中国学者应用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翻译研究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9d0be15d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35.png)
近二十年中国学者应用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翻译研究文献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隐喻翻译作为翻译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探讨了语言间隐喻的转换和传达问题。
隐喻是一种通过比喻或类比来传达抽象概念的修辞手法,常常涉及文化、历史和心理等方面的因素。
隐喻翻译的复杂性在于需要考虑原文隐喻的语言特性和文化内涵,同时在目标语言中找到相应的表达方式,保持隐喻的意义和效果。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发展,隐喻翻译面临着更多挑战和机遇。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对近二十年中国学者应用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翻译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和分析,探讨其在理论探讨、实践应用和研究进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挑战。
希望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隐喻翻译的相关问题和趋势,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近二十年来,中国学者在隐喻翻译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们通过深入探讨隐喻的特点和翻译原则,提出了新颖的研究观点和方法,为隐喻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概念整合理论的引入和应用,学者们在隐喻翻译研究中取得了新的突破,丰富了研究内容,提高了研究水平。
本文旨在对近二十年中国学者应用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翻译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加深对隐喻翻译现象的理解,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系统回顾学者们在隐喻翻译领域的研究成果,可以更好地把握该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学者对隐喻翻译的理论探讨学者对隐喻翻译的理论探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隐喻理论的深入探讨,二是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隐喻理论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围绕隐喻的语言特点、认知机制和文化背景展开讨论。
他们认为隐喻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修辞手段,通过对概念之间的联系与类比来传达更为丰富和深刻的意义。
从认知角度来看,隐喻是人类思维和语言理解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既能够帮助人们理解抽象概念,又能够促进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d968d718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a0.png)
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国内概念隐喻研究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就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作一个简要介绍。
一、概念隐喻研究现状
1. 概念隐喻研究的核心概念
概念隐喻研究包括经典隐喻理论、冲击理论、隐喻理论等关于概念隐喻的文本结构模型。
它们指出,语言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它们之间的表达并非单一的性质,而是不断的变化和创新。
概念隐喻可以提高人们语言信息的理解度,增强概念的吸引力,从而使语言表达更加准确有力。
2. 概念隐喻研究的重要成果
国内概念隐喻研究较为成熟,有一定的论文和著作,被作为重要体系成果。
其中,《国家标准词典》和《国际隐喻和其它象征表达学研究》等文献收集了大量有代表性的语言表达实例;另外,李夏晨、张丛林等学者也在国内概念隐喻表达的研究上做出了一些成绩,他们研究得出的一些理论也有帮助于概念隐喻研究的进展。
二、概念隐喻研究发展趋势
1. 概念隐喻研究中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
目前,随着AI技术的日益成熟,特别是语义分析技术、文本挖掘技术、机器学习
技术等日新月异,将在概念隐喻研究中大放异彩。
另外,国内数据处理技术的进步也将有助于概念隐喻研究的发展。
2. 概念隐喻研究中跨学科融合的发展
概念隐喻的受众出现了多样性,它已不再仅仅局限于语言学、心理学等学科,而被跨学科的研究所拓展。
跨学科的研究可以更灵活的利用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中的有关理论,从而探索更深层次的概念隐喻问题。
综上所述,国内概念隐喻研究已经取得良好的成果,在数据处理技术和跨学科融合发展方面还有许多潜力可以挖掘。
随着研究取得更多成果,概念隐喻研究会朝着更高水平发展。
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现状及展望
![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现状及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b904961804a1b0717ed5ddca.png)
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现状及展望摘要:多模态隐喻将囿于语言层面的隐喻研究推向了更为广阔的多语类范畴并融入了更为宏博的文化蕴涵,已成为当前语言学研究热点之一。
对国内多模态隐喻的缘起﹑现状和进路进行回顾与梳理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加以展望,有利于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思维参考与路径指引,进而将多模态隐喻研究引向纵深。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研究综述;趋势展望一﹑引言Forceville提出的“多模态隐喻”将隐喻研究推向了多种语类领域[1]。
他认为既然隐喻的本质是概念和思维的,那么隐喻就必然渗透于人类思维所涉的各个学科领域,并维系与推动了人类与外部世界的绝大部分联系,进而其研究范围也就不应只局限于语言文字之中,而是应该在更为广泛的语类范畴中展开。
二﹑研究现状曾立(2004)是国内最早的图文隐喻研究者,他对平面广告图文隐喻的主要类型进行了概括性地类属划分。
他认为隐喻研究的对象不能过于单一,必须从语言文字范畴拓展至其他更为广泛的多种语域之中,才能对隐喻的内涵和外延有更加系统而全面的把握,也才有可能实现其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在对隐喻进行分析过程中,虽然他并未对图文隐喻、图像隐喻和文字隐喻做出准确的界定与区分,也未明确提出多模态隐喻的概念,但其主要的思想观点和之后Forceville(2009)对于多模态隐喻的论述极为相似。
根据我们在前文的论述,图文隐喻实际上就是多模态隐喻的一个常见种类,因此可以说,我国学者在本世纪初就已经开始了对于多模态隐喻的初步研究,只是当时未能引起学者们的广泛注意,相关研究成果也未能形成燎原之势。
近十几年来,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成果百花齐放,层出不穷。
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国内外多模态隐喻研究进展的一般介绍与综述(赵秀凤,2011;陈风华,2017),多模态隐喻的哲学源起与脉络梳理研究(王凤,2013;崔鉴,2015),多模态隐喻的运作机制与理论构建研究(冯德正,2011;张德禄和郭恩华),多模态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周花平,2014;王扬和向恩白,2016),多模态隐喻与手势语言关系研究(江桂英和王容花,2013;李恒,2013),多模态隐喻与身份构建研究(潘艳艳,2011)以及多模态隐喻与文化认知研究(才亚楠,201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隐喻在中国的研究现状
一、引言
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于1980年出版了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
此书中将概念隐喻定义为人类用其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认知机制。
这一理论颠覆了隐喻是一种用于作品修辞手段的传统隐喻观,引起了国内学界的高度关注,学者们争相从各个层而对概念隐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林书武作为国内最早系统研究国外隐喻理论的学者,发表了一系列著作。
胡壮麟老师的《认知隐喻学》(2004),束定芳先生的《隐喻学研究》(2000)以及赵艳芳老师的《认知语言学概论》(2001)等隐喻研究著作,全都表明了我国对隐喻现象研究的兴趣和研究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笔者以2005年至2015年间中国知网中收录的概念隐喻的核心期刊为源数据,以主题词为检索项,对“概念隐喻”进行高级检索。
根据检索结果,笔者将对近10年(2005-2015)概念隐喻在中国的发展进行简要回顾。
二、数据分析
根据检索,从2005年至2015年,我国共发表相关文献507篇,并且对概念隐喻的研究基本呈逐年上升状态。
如表1所示:
三、内容分析
笔者通过进一步对内容分析发现关于概念隐喻的研究大致涉及三大主题:1.英汉概念隐喻对比研究;2.概念隐喻与外语教学;3.概念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1.英汉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对概念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至今涉及到了多个方面。
空间方面:有陈燕平(2011)关于“上、下”方位的概念隐喻对比的具体实证研究。
江静(2006)认为方位隐喻与本体隐喻在汉语和中的体系较为相似,从中可以找到人类把抽象概念方位化和实体化的共同经验。
经济社会方面:胡志清(2008)认为英汉财经报道中有相同的概念隐喻并可以分类。
而对经济活动的不同理解导致了语言实例、语言百分比、语言实体和语言实体频率方面的差异。
时间方面:邵军航、樊葳葳(2014)认为对抽象的时间概念的认知与理解要借助于概念隐喻。
时间概念隐喻及表达因的不同而不同。
英美人主要是面向未来,中国人既面向未来,又面向过去。
总的看,概念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与文化和社会实际情况和人类经验相关,因此要也要对这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相关,不同领域中概念隐喻的共性和差异性共同存在,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需要结合语料库和文化、社会和人类经验进行综合考量。
2.概念隐喻与外语教学
朱建新(2009)认为学好英语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即帮助学生建立起目的语的概念系统。
近年来,概念隐喻理论全面应用到词汇、阅读、文化等二语习得环节中,与外语教学的联系逐步密切。
词汇方面,刘启成(2011)认为用概念隐喻理论指导英语词汇习得,为词汇习得提供了一种新视角。
陈海燕、汪立荣(2013)认为在EFL词汇教学中的隐喻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对词汇的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和自主学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一
词多义和短语动词等问题。
介词方面,刘艳、李金屏(2011)以“in”为例,吴白音那(2013)以“within”为例,对在介词教学中运用概念隐喻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
习语方面,吴莉、崔红弟(2008),李秀芝(2009)的研究认为,隐喻理据能促进非本族语英语学习者的习语学习。
张少云(2007)认为应注重培养学生对母语和目的语之间文化差异及隐喻表达的敏感度,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语言理解与运用上的失误。
孙岚(2015)认为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对于,尤其是词汇、写作和语篇教学,有重大的启发作用。
3.概念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探讨,是概念隐喻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趋势。
梅德明与高文成(2006)以Lakoof的概念隐喻认知理论为出发点,从“道”“无为”“德”和“辩证法”四个核心概念的隐喻对《老子》展开探讨,例如,“道是水”“强势是牡,弱势是牝”。
从而折射出老子光彩夺目的思想。
赵秀凤(2009)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到灯塔去》,使读者能重构和体验人物心灵深处纷繁复杂的生活直觉和人生感悟,并引发情感认同,传达普通语言文字无法表白的强烈情感和意识状态。
梁晓晖(2013)从认知的概念隐喻角度,着重研究翻译家葛浩文在《丰乳肥臀》中的翻译策略,分析原作两大概念隐喻,即乳房隐喻和动物隐喻,表明译文直译了大部分隐喻,其翻译忠实于原作。
吴永强(2014)从认知角度探讨了《飞越疯人院》中的概念隐喻,小说中的“机器”概念隐喻,以一个精神病人“异常”的感知世界的视角,揭露和控诉了充斥着“机器”的疯狂世界对人性的禁锢和摧残。
姜波(2015)以《指环王》为例,探析大量的物体类事件结构隐喻,在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基础上,对戒指的物体类事件结构隐喻进行逐层剖析。
四、结语
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等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多视角、多维度概念隐喻研究的理论基础,也使得概念隐喻研究内容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通过对近十年的概念隐喻的研究,笔者发现在国内概念隐喻研究中,概念隐喻仍旧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且研究内容也早已摆脱了概念隐喻只是一种修辞手段的传统观念,其在英汉对比、外语教学以及文学作品中的应用为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视角,进一步推动了概念隐喻研究内容的多元化发展态势。
:
[1]陈燕平.空间隐喻概念上、下的英汉对比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11:38.
[2]陈海燕,汪立荣.隐喻意识培养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3).
[3]龚穗丰.英汉“悲伤”情感概念隐喻对比研究[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4,(4).
[4]胡志清.英汉财经报道中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J].高等工程研究,2008,(S1).
[5]姜波.以《指环王院》为例探析事件结构隐喻[J].外语学刊,2015,(3).
[6]江静.三种概念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6,(3).
[7]李秀芝.以概念隐喻理论为视角的英语习语语义解读及教学[J].民族教育研究,2009,(2).
[8]梁晓晖.《丰乳肥臀》中主题意象的翻译——论葛浩文对概念隐喻的英译[J].外国语文,2013,(5).
[9]刘启成.概念隐喻理论观照下的英语词汇习得[J].教学与管理,2011,(2).
[10]刘艳,李金屏.在介词教学中运用概念隐喻的可行性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2).
[11]梅德明,高文成.以《老子》为语料的概念隐喻认知研究[J].外语学刊,2006,(3).
[12]孙岚.概念隐喻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对英语教学的影响[J].外语学刊,2015,(1).
[13]吴白音那.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介词教学研究——以介词“within”教学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
[14]吴莉,崔洪弟.概念隐喻理论与英语习语教学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7).
[15]吴永强.疯狂的机器——从认知角度探讨《飞跃疯人院》中的概念隐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4,(1).
[16]张少云.概念隐喻的理解与表达——兼谈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17]赵秀凤.意识的隐喻表征和合成——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的认知文体学分析[J].外国语文,2009,(2).
[18]朱建新.概念隐喻与外语教学[J].外国语文,2009,(6).
(谢维维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 100083)
出处: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作者:谢维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