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现状及展望

合集下载

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现状及展望

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现状及展望
2 0 1 4年 1月 撰 文 之 日发 表 的 相关 论 文 有 7 6篇 ,其 中包 括硕
验 。概 念 隐喻体 系的 运作 是 非 人 为 的 、 自动 的、 持续的、 不为 人
意 义 模 态 之 中 。随 着 数 字 技 术 和 多 模 态 交 互 的 普 及 , “ 多 模
态” 已 经 成 为许 多 学 科 关 注 的热 点 话 题 。 多 模 态 隐 喻 是 隐 喻 研 究 和 多 模 态 语 篇 分 析 相 结 合 的产 物 。 近 年 来 . 多 模 态 隐 喻 研究异军突起 , 在 国 际 上掀 起 了 隐 喻 研 究 的 新 热 潮 。 国 内不
少 学 者 已经 投 身 到 多 模 态 隐喻 研 究 的 热 潮 中 , 在 理 论 探 索 和
应 用实 践 方 面 均 获得 了一 定 的 成 果 。多 模 态 隐喻 研 究 的 开 展
关系 ; ( 3 ) 能够 揭示 隐喻 起 源 于身 体 体 验 。作 为 多 模 态 隐 喻 研 究 的领 军 人 物 。 F o r c e v i  ̄ e 从认 识视角对平面广 告、 电视 广 告 、 漫 画及 电 影 中 的 图 像 隐 喻 进 行 了 系 统 研 究 ( 1 9 9 6 ; 2 0 0 7 ; 2 0 o 9 ) 。 虽然 F o  ̄e v i H e开 创 了 多 模 态 隐 喻研 究 的 时代 , 但 其 研 究 仍 然 存 在 一 些 局 限性 , 例如: 模 态分类不足 ; 多 模 态 隐 喻 界 定不 严 谨 :双 域 映 射 模 式 难 以清 晰 地 阐释 多模 态 隐 喻 的构 建
场景( 赵秀凤 , 2 0 1 3 ) 。
三、 国 内研 究 现 状 及 分 析
促 进 了人 类 隐 喻 思 维 的跨 学 科 、 多 角 度 和 纵 深 研究 。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进行连系,来表达复杂的概念、情感或意义。

隐喻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隐喻的认知机制、语言表达方式以及文化背景对隐喻理解的影响。

在国内,隐喻研究的发展与国际上的研究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进展。

首先,国内隐喻研究在理论框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隐喻理论是隐喻研究的核心,国内学者在隐喻理论的运用和发展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

例如,从刘宓庆的“语言—思维转向”的理论框架到韩愈楼的“文化—认知转向”的理论框架,国内学者们为隐喻研究提供了多元的视角和理论支撑。

这些理论框架的出现丰富了国内的隐喻研究领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在隐喻识别和理解方面,国内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探讨了不同语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现象。

这些研究旨在揭示不同语言、文化对隐喻理解的影响因素,以及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认知差异。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中文和英文的隐喻表达方式存在一些差异,中文更倾向于使用“物质概念”进行隐喻表达,而英文更倾向于使用“抽象概念”。

这些研究结果为语言教学、翻译和跨文化交际等领域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此外,国内还出现了一些隐喻相关的应用研究。

例如,在政治语言学领域,有学者通过分析政治演讲中的隐喻使用,揭示政治家的意图与目的,进而理解其宣传和影响手段。

这种政治隐喻的研究为政治语言的分析和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在市场营销领域,隐喻也被广泛应用于广告宣传中,通过隐喻的使用来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和购买欲望。

这些应用研究为实践领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然而,国内隐喻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隐喻研究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证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发展还相对较少。

隐喻理论的进一步应用和验证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其次,国内的隐喻研究还存在着理论上的简化和片面性,部分研究忽略了个体差异和文化背景的多样性,需要更加细致深入地进行研究。

多模态隐喻研究浅析

多模态隐喻研究浅析
人类 概念 体 系的 本质 是 隐喻性 的 ,隐 喻 的实质 是通 过另 一类 事 物来
理解 和体 验某 一类 事物 ,是从 始 源域 向 目 标 域 投射 的结 果 。
三 多模态 隐喻研究 的原 因 多 模 态隐 喻研 究 的出 现有其 必 然性 。首 先是 纯语 言 隐喻研 究存
F o r c e v i l l e是 多模 态隐 喻研 究 的主要 领军 人物 ,其 2 0 0 9 年 出版 的 在很 多 弊端 ,如 完全 基于 语言 现象 归纳 出的隐 喻的 思维本 质 、认知


引 言
隐 喻公 式概 括 为 “ A — I N G 是B — I N G ”似 乎更 为 贴切 。多模 态隐 喻和
隐 喻研 究发 展 经历 了两 次历 史 性 的飞跃 :从 传 统 的隐喻 理论 向
转 喻的互 动性 :多模 态 隐喻很 大程 度上 依赖 转 喻 ,而隐 喻也 限定或
当代 隐喻 理论 的转 变 和从概 念 隐喻 向多 模态 隐 喻 的转变 。在 传统 隐 引导 转 喻关 系 的激 活路 径 。多 模态 隐喻 的鲜 活性 :将 现实 生活 中很 喻理论 中 ,隐喻被 看作 是 一种语 言现象 ,只与 文字 有关 ,与思想 和 难被 感 知的抽 象 思维 借助 多种 媒介 的组 合 隐喻性 地外 化 为可感 知 的 行 为 无 关 。这 种传 统 隐 喻理 论遭 到 了L a k o f f 等语 言 学 家 的质 疑 。他 活生生的现象 。 “ 具体是具体”多模态隐喻的普遍性 :即源域和 目 们指出 “ 隐喻 是 一种 思维 和行 为方 式 ,而语 言 只是 概念 隐喻 的外 在 标域 都可 以是感 官直 接感 知 的事物 ,如 广 告 中的图像 隐 喻 “ 泳 衣是 3 _ 。 表 现 形式 ” 。[ 1 认 知语 言学 将 当代 隐喻 理论 上 升到 概念 层次 ,认 为 海豚 的皮 肤 ”_

我国多模态话语研究综述

我国多模态话语研究综述

4、技术发展与应用: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多模态话 语研究应技术发展与应用方面的研究。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多模态话语进行自 动化分析、理解和生成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提升多模态话语研究的效率和实用性。
五、结论
本次演示对我国近20年来的多模态话语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可以看到, 我国的多模态话语研究在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应用领域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未来,我们期待这一领域能够继续拓展研究领域、加强方法论研究和国际合作与 交流、技术发展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为推动多模态话语研究的深入发展做出更 大的贡献。
二、多模态话语的研究内容
多模态话语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多模态话语的符号学理论:多模态话语的符号学理论是研究多模态话语 的基础。它主要研究多模态话语中各种符号模态之间的关系和作用,以及它们如 何共同构成意义。
2、多模态话语的认知心理学:多模态话语的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如何 理解和处理多模态话语。它的是多模态话语对人们的认知负荷、注意力和记忆等 方面的影响,以及这些方面如何影响人们对多模态话语的理解。
我国多模态话语研究综述
目录
01 一、多模态话语的定 义
02
二、多模态话语的研 究内容
03
三、多模态话语的研 究方法
04 四、发展趋势
05 参考内容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多模态话语研究逐渐成为语言学、计算机 科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热点话题。多模态话语是指通过多种符号模态(如文字、 图像、声音、视频等)来表达意义的话语。在当今社会,多模态话语的应用越来 越广泛,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次演示将从多模态话语的定 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四个方面来进行综述。

隐喻研究的发展、现状及影响

隐喻研究的发展、现状及影响

NO, 4
Au . 01 g2 l
是 由两 种思 想 的互 相作 用得 到 的 。并 且指 出传统
类 。1 2世纪 南 宋 陈骥 第 一 次 在 汉 语 修 辞 学 上 提
隐喻理 论 的缺 陷在 于忽 视 隐喻是 思想 间 的交 流 和 语境 对 其 的作用 。 自2 纪 6 0世 0年 代 以来不 少学 者 在理查 兹 的 互 动论 的基 础上 继 续 研 究 , 出 隐喻 中两 个 词 项 提 或概 念 的相 似点 不一 定 都 是 预 先 存 在 的 , 是 通 而 过 互动 创建 的 , 中 的代 表 人 物 就 有 布 莱 克 。布 其 莱 克发 表 的一 系 列 著 作 有 : dladM tpo: Moe n eahr
现 在 隐喻作 为一 种认 知现 象 , 对人类 的思维方 式 、 语 言使 用 、 艺术创 造 等等 , 响 巨大 而深 远 。本文 影 对 隐喻 研究 的历 史 做 一 个 梳 理 , 总 结其 在 不 同 并
历 史 阶段在 中西 方 的影 响 。

段, 两者之 间 的 关 系是 一 种 对 比关 系 。隐 喻 的 主
辞 手法 的局 限 , 隐喻 研 究 从 词 汇 层 次提 高 到 句 把 子 层次 , 以语 义 学 的 眼光 重 新 审 视 这 一语 义 现 并 象 。 “ 动论 ” 互 的思想 在 于 : 喻是 两 种 不 同事 物 隐 的思想 在一 个词 或 短 语 中 活 动 , 这个 词语 的意 义
要作用是修辞功能 , 隐喻与明喻在本质上是一致
的。
在亚 里士 多 德 提 出 “ 比论 ” 的公 元 1世 对 后
纪 , 辞学 家 昆 提 良把 隐 喻 的 研 究 总 结 为 “ 代 修 替

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颠 覆 了隐 喻 是 一种 用 于 文 学 作 品 修 辞手 段 的传 统 隐 喻观 , 引起 了 国 内学 界 的 高度 关 注 ,学 者们 争相 从 各 个 层 面对 概 念 隐喻 进 行 了广 泛 的 研 究 。 因而 ,本 文 通 过检 索 过 去 十 七 年 间 发表 在 国 内外 语 类 核 心期 刊 上 研 究 概念 隐喻 的文 献 , 从研 究方 法 与 研 究 内容 入 手 探 讨 国 内概 念 隐喻 的研 究状 况 ,并 对 其 未 来研 究趋 势 做 出预 测 。这 类 回顾 性 工 作 不但 可 以拓 宽 国 内概 念 隐喻
零 跃 升 到第 六 阶 段 的 1 3 % 。 1 . 英汉 概 念 隐 喻对 比研 究
概念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现象 ,是人类 感知世界 、形成概念的重要手段 ,植根于人
们 的语言、思维和文化 中。人类 由近及远 、由实体到非实体 、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决定人体及其器



































2 1
l 4

概 念 隐喻 综 合分 析 研 究
概 念 隐喻 在 文学
0 0 0 2 1 1 1 l l O 1 2 l 0
学报 》
2 01 4 . 1 1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隐喻是理解认知结构的重要方面,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词汇,在使用中拥有非常丰富而有趣的形式。

隐喻作为具有潜在理解能力的语言表达,在语言学界受到了充分的重视,因此,近年来国内隐喻研究领域迅速发展。

本文将进行一次系统和客观的回顾,来评价国内近年来隐喻研究的发展状况,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从研究领域来看,国内近年来隐喻研究的主要方向为汉语隐喻研究、语义隐喻研究、文本隐喻研究、语用学隐喻研究、修辞隐喻研究、认知隐喻研究、社会语言学隐喻研究和跨文化隐喻研究。

同时,隐喻研究还涉及到诸多领域,例如绘画、咨询、戏剧、心理学、社会性格学、社会学、园林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广泛领域。

其次,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国内隐喻研究主要通过观察法和实验法来进行。

首先,观察研究是通过日常生活和文献来观察隐喻的使用和效果。

其次,实验研究主要通过实验、口头报告、访谈、问卷等多种方法,来挖掘隐喻的使用行为和语言效果。

此外,从理论建构的角度来看,当代国内隐喻理论的主要构造为认知隐喻理论和文化隐喻理论。

认知隐喻理论是指按认知结构来解释和分析隐喻,主要着重于隐喻的理解和表达,它指出,隐喻既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句子或文本,也可以用于表达句子或文本。

文化隐喻理论主要探究隐喻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并按文化情境解释隐喻的具体意义,强调文化强烈影响隐喻的使用和理解。

再者,从研究成果来看,近年来国内隐喻研究的成果繁多,有许多论文和著作涵盖了认知隐喻、文化隐喻、文本隐喻、语言表达隐喻、教育隐喻、修辞隐喻以及其他多种隐喻形式。

另外,在实际应用中,国内也有一些研究成果,如在教育咨询、文学创作和戏剧表演中的隐喻使用,从而丰富了研究领域的视野。

最后,从未来的研究方向来看,隐喻研究领域仍然有很大的潜力,未来可以期待几个发展方向。

首先,对跨文化隐喻的研究。

不同文化中的东西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因此,跨文化隐喻可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

其次,对社会语言学隐喻的研究。

国内多模态隐喻和多模态转喻研究回顾与展望(2011—2018)

国内多模态隐喻和多模态转喻研究回顾与展望(2011—2018)
统计后发现,其中有 55 篇文献是侧重于解构 类研究的,其余涉及到关联类和应用类。根据多 模态文本的不同类型,可将解构类研究分为 10 个 次类进行分类综述。
( 一) 时政漫画 针对时政漫画的研究学者主要关注其中: 第 一,概念隐喻的多模态表征。俞燕明( 2013) 分析 了 21 幅时政漫画中多模态隐喻的表征类型、分布 以及理据,验证了概念隐喻理论,指出多模态隐喻 的特征跟多 模 态 文 本 的 类 型 有 密 切 的 关 系[3]1-9 。 第二,关注概念隐喻的类型和多模态表征,以及隐 喻背后的文化认知理据。潘艳艳( 2011) 和赵秀 凤( 2017) 分别选取 2 幅和 77 幅西方涉华政治漫 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这些时政漫画中概念隐喻 的类 别、多 模 态 表 征,并 给 出 了 相 应 社 会 文 化 理 据。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只分析了 2 幅漫画,而后 者分析 了 77 幅 漫 画[4]11-15[5]26-39 。第 三,概 念 隐 喻和概念转喻的互动问题。王佳 ( 2013) 选取 5 幅政治漫画,探究了两者的互动方式以及两者在 政治漫画中传递信息时 发 挥 不 同 的 作 用[6]20-26 。 张辛未、赵秀凤( 2016) 收集 135 幅反腐漫画构建 多模态文本语料库,归纳出表现概念源域常用的 一些模态类型,着重研究了多模态隐喻和多模态 转喻之 间 的 互 动 关 系[7]36-44 。第 四,多 模 态 隐 喻 和多模态转喻的类型和语用功能。陈俊( 2015) 解读了 1 则“亚投行”政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 和多模态转喻,分析了两种机制及其互动如何传 递漫 画 家 的 交 际 意 图 和 情 感 信 息[8]25-27 。 赵 秀 凤、冯德正( 2017) 以 96 幅《经济学人》中的涉华 漫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特殊隐喻类型—隐转喻 的多模态表征以及模态分布,解释了多模态隐转 喻构建中国形象、传递意识形态的过程[9]8-13 。 ( 二) 平面商品广告 对平面商品广告的研究,主要有两个类别: 第 一,对比分析中美平面商品广告中概念隐喻的类 别和多模态表征。杨友文、桑伟 ( 2016) 和王扬、 向恩白( 2016) 收集中美汽车平面广告构建多模

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_焦点及趋势

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_焦点及趋势

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_焦点及趋势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比喻性的语言组织来传递思想或观点。

隐喻研究作为语言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和趋势。

首先,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是多样化和跨学科的。

隐喻研究涉及到语言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哲学和文学等多个领域,并结合实验研究、语料库分析和文本解读等方法进行探索。

这种跨学科的研究势必会促进对隐喻现象的更深入理解。

其次,隐喻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研究者关注隐喻的认知机制,即人们是如何理解和产生隐喻的。

认知语言学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模型来解释隐喻理解的过程,包括联结主义模型、构建主义模型和类比模型等。

其次,研究者关注隐喻在语言使用中的角色和功能。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它还可以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社会交互和社会认知。

此外,研究者还探索了隐喻的语料库分析方法以及隐喻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变化等问题。

最后,隐喻研究的趋势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向。

第一,跨学科研究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随着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进展,隐喻研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将会增加,从而更好地揭示隐喻理解的认知基础。

第二,隐喻的语料库研究将会更加深入。

语料库分析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它可以通过大规模的语言数据来验证和拓展现有的理论框架。

第三,隐喻研究将会更加关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隐喻差异。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将会更加频繁,研究者将会关注隐喻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和影响。

总结起来,隐喻研究作为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正在广泛发展。

研究人员关注隐喻的认知机制、角色和功能,并借助实验研究和语料库分析等方法进行探索。

随着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进展,隐喻研究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并关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隐喻差异,在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上将会更加多样化和深入。

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_焦点及趋势

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_焦点及趋势
3.重要学术会议、机构和主要刊物 以 下首先概述跟隐喻(这里意指一切比喻)研究 有关的一些学术会议。
1996 年 6 月 23—24 日,在德国汉堡大学 举行“转喻学术研讨会”。这次研讨会表明隐 喻研究的范围有所扩展;有些学者对转喻的研 究,相当重视。论文有,Andreas Blank;共现 与连续:转喻的认知类型(Co-presence and succession: a cognitive typology of metonymy); Rene Dirven:变换是基本事件图式的概念转喻 (Conversion as a conceptual metonymy of basic event schemata):Gilles Fauconnier:转喻在概 念整合中的作用( The role of metonymy in conceptual integration);Raymond W.Gibbs, Jr.: 用转喻说话与思考(Speaking and thinking with metonymy ); Zoltan K vecses and Gunter Radden:转喻理论刍议(Towards a theory of metonymy),等等。
1996 年 9 月 18 日—21 日在柏林举行“历 史语义学与认知研讨会”。
1999 年 7 月 10 日—16 日在斯德哥尔摩大 学举行“第 6 届认知语言学国际会议”,与会 者 447 人,共提交 260 篇论文。有 5 个大会发 言。R. Langacker:认知语法话语研究(Discourse in Cognitive Grammar);koff:整合认知语 言学与语言的神经理论(Integrating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the Neural Theory of Language); C. Sinha:语言,文化与空间认知的体验论 (Language, Culture and Embodiment of Spatial Cognition);E. Sweetser:语义重迭与空间合成: 不同的连词是怎样能(有时)构建相同的心理

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现状及展望

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现状及展望

2192020年10期总第502期ENGLISH ON CAMPUS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现状及展望文/张雅昕【摘要】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国内近十年(2011-2019)多模态隐喻核心研究期刊进行梳理与分析,进而明确国内多模态隐喻的研究现状,展望其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以期为多模态隐喻研究的发展提供新的方向与思路。

研究发现,多模态隐喻从国内兴起发展至今,研究方向与研究视角逐渐呈现多元化,跨学科研究趋势明显增强。

分析认为:多模态隐喻的跨学科与跨文化研究,动态语料分析以及语料实证化将会是未来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国内期刊;研究分析【作者简介】张雅昕(1997-),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大学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三、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现状分析1.研究方向与内容多样化。

概念隐喻是多模态话语研究领域的经典主题。

多模态隐喻理论提出以后,在国内形成了有代表性的多模态隐喻研究方向。

第一个方向是关注多模态语篇中概念隐喻的动态构建与表征类型,突破了以往研究中多限于语言层面的单模态隐喻, 而较少涉及非语言资源与语言元素的多模态隐喻。

(冯德正,邢春燕2011;蓝纯,蔡颖2013;刘熠,刘平2019;)其中有关政治漫画分析与国家形象构建等相关研究呈现明显增长的态势。

(赵秀凤,冯德正2017;刘煜,张红军2018) 第二个方向下,学者们注意到了多模态隐喻在实际教学领域的应用(王林海,刘秀云2013;张维,刘晓斌,周榕,李曼娜2014)。

如李毅,石磊(2010)强调了进行多模态研究教学的发展前景;更有学者探讨了多模态隐喻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梁晓晖2013;张长颉2015;吴菁菁 2017) 第三个方向为多维视阈下多模态认知隐喻的研究增多,打破了一直以来仅从认知理论角度对多模态隐喻意义解构的局面。

2.研究视角多元化。

多维视角丰富了多模态隐喻的研究途径,在国内形成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趋势:1.认知诗学多模态隐喻研究。

我国目前隐喻研究的进展简评

我国目前隐喻研究的进展简评

我国目前隐喻研究的进展简评孙启耀伊英莉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外语界的研究热点正在从跨文化交际转向隐喻理论。

如果说1996年以前我国外语界语言学刊物发表的有关隐喻的研究论文还不足10篇(束定芳1996:10)的话,那么,从1996年截止本文写作时间为止,据笔者查阅有关资料, 国内有关语言学的刊物发表的有关隐喻的论文已近百篇。

在国内众多的研究隐喻的学者中,对隐喻研究贡献较大的当数北京大学的胡壮麟教授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束定芳教授了。

胡壮麟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隐喻理论方面,包括语法隐喻,隐喻与文体的关系以及对韩礼德隐喻观的介绍与评介等。

束定芳教授的研究在早期侧重介绍引进国外有关隐喻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对亚里斯多德、理查兹的古典隐喻理论做了详尽的评介。

近两年来,束定芳教授潜心研究了隐喻产生的认知、心理及语言等方面的原因并对隐喻意义的推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独树一帜提出了建立现代隐喻学的目标并对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令人耳目一新。

此后,语言学界一发而不可收,许多外语界专家、学者纷纷撰文发表自己有关隐喻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一个对隐喻进行深入研究的热潮正在悄然兴起。

二、有关隐喻理论的研究近三、四年来,一些专家学者胡壮麟、(1996),朱永生、严世清(2000),束定芳(1996),吴莉、(1999),林肖喻(1994),范文芳(1997),刘振前(1999)等人从理论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探讨。

其中比较热门的话题涉及到的是国外古典隐喻理论、隐喻的定义研究、语法隐喻以及隐喻历史的研究等。

1.关于隐喻定义的研究讨论隐喻的人总免不了要给隐喻下一个定义。

国外学者给隐喻下了众多的定义,我们姑且不论,因为本文主要讨论国内学者对隐喻的研究。

国内学者束定芳(1996),王松亭(2000),谢之君(2000 ),李鑫华(1999),胡世雄(1999)等对隐喻的定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束定芳认为“所谓隐喻,主要是因为所用语言字面意义与语境发生冲突时所选择的与语境相符的另外一种理解。

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热点及前沿趋势

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热点及前沿趋势

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热点及前沿趋势1. 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概述随着我国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学术界的热点。

多模态隐喻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涉及词汇、语法、语义等多个层面,对于理解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中,学者们关注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多模态隐喻的定义、分类与特征;多模态隐喻在不同领域和语境中的应用;多模态隐喻的生成机制和认知过程等。

国内学者还关注多模态隐喻与其他相关领域的交叉研究,如跨文化交际、社会认知、心理语言学等。

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多模态隐喻研究的发展,学者们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

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也纷纷设立了专门的多模态隐喻研究课程和实验室,为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研究环境。

在政策层面,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对多模态隐喻研究给予了大力支持,通过资助项目、举办学术会议等方式,推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我国多模态隐喻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何进一步拓展多模态隐喻的研究范畴,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领域和语境的需求;如何揭示多模态隐喻生成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和规律,以及如何将多模态隐喻与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有效整合等。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国学者将继续努力,以期在这一领域取得更多的突破和进展。

1.1 多模态隐喻的定义与特点多模态隐喻是指在语言表达中,通过将一个概念或对象与另一个具有不同模态(如视觉、听觉等)的概念或对象进行类比,从而产生新的语义关系和意义。

多模态隐喻的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如认知心理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等。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热点。

多样性:多模态隐喻可以涵盖多种模态,如视觉、听觉、触觉等,以及多种类型,如物体隐喻、行为隐喻等。

这使得多模态隐喻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表达形式。

动态性:多模态隐喻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根据上下文和语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多模态隐喻初探

多模态隐喻初探

多模态隐喻初探隐喻的发展经历了由修辞隐喻向认知隐喻的发展。

然而当前对隐喻的研究多囿于语言模态而很少涉及其他模态。

随着多模态手段在各领域的普及,掀起了多模态研究的热潮,而多模态隐喻作为多模态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

作为认知隐喻的新发展,对隐喻的多模态研究还很少,在国内教学中的多模态隐喻研究至今尚未开展(李毅,石磊2010)。

因此,本文通过介绍多模态隐喻的起源、定义、研究现状,多模态隐喻教学研究的意义及存在的困难,旨在引起人们对多模态隐喻应用于教学领域的关注与思考,以期更好的发挥其积极作用。

标签:多模态隐喻;隐喻;教学一.多模态隐喻的缘起西方隐喻从研究的范围和方法来看分为三个时期,其中第三个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隐喻的多学科研究,分别从认知心理、哲学、语用学、符号学、现象学等角度对隐喻开始了多角度、多层次研究(束定芳,2000)。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多模态研究的快速发展趋势,多模态研究获得了技术支持,对隐喻的多模态研究开始为人所重视。

(谢竞贤,2011)作为认知隐喻的新发展,人的认知基础的多模态性决定了传递信息方式的多模态性。

而在认知基础上的隐喻也拥有多种多样的模态,而非囿于其一。

有学者提出,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一种认知规律,自然也呈现出多模态样式。

(谢竞贤2010)Charles Forceville 在1996年出版的博士论文从分析单一语言层面的隐喻上升到分析视觉层面的隐喻,并对视觉隐喻的定义和理解做了研究。

在此基础上,2009年又出版论文集《多模态隐喻》,对多模态隐喻做了更为详细的阐述。

为隐喻研究开辟了新的空间,弥补了单模态隐喻的局限性。

二.单模态隐喻与多模态隐喻一般认为模态与感官相联系,对模态的界定是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来进行的,因此模态大致上可以分为图画或视觉模态,听觉或者音波模态,嗅觉模态,味觉模态,触觉模态(Forceville 1996),也包括语言、技术、图像、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朱永生,2007)。

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现状及启示

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现状及启示
多模态隐喻研究从内省式到实证化的转向是这一领域研究不断走向成熟的必要条件一方面实证化的研究可以更加科学可靠地反映多模态隐喻的具体特征另一方面实证化的多模态隐喻研究也有利于对人类隐喻思维及其背后的隐喻机制的科学探索为其他跨学科研究发展做出其独特贡献
第 3 3卷 第 2期 2 0 1 7年 6月
焦作 师 范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约 翰逊 ( Ma r k J o h n s o n )提 出 的双域 映射 框架 对 多 。再 后 相 关 学 者 提 出双 域
模 态语 篇 进 行 分 析

多模 态 隐 喻
映射 框架 虽 具一 定 说 服 力 , 但 多 模 态 隐 喻 研 究 需 要 具有 普遍 意 义 的理论 模 型 以阐释 多模 态 语篇 中更 为
丰 富的 隐喻 现象 。因 此 , 赵 秀 风 将 认 知 语 言 学 体 系 下 的空 间整 合理 论 纳 入 多 模 态 隐 喻 分 析 之 中 , 提出
了多 模态 隐 喻 和 解 读 的整 合 模 型 ; 此后, 赵 秀 风
大类 。多模 态 隐喻 , 就 是 由两 种 或 两 种 以上 的模
的发展隐喻 ; 跨 学 科 发 展
中 图分 类 号 : H 0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3 4 6 5 ( 2 0 1 7 J 0 2一 O 0 l 4— 0 3
乔治 ・ 莱 考夫 ( G e o r g e L a k o f ) 与马克 ・ 约翰 逊 ( Ma r k J o h n s o n ) 合 著 的里 程 碑 式 著作 《 我 们 赖 以生

2 0 1 0年兴 起 并发 展至 今 , 虽时间较短 , 但成果颇丰。 对 国 内近 几 年 ( 2 0 1 0 —2 0 1 6 ) 多 模 态 隐 喻 研 究 的 成 果进 行纵 观分 析 , 有 利 于 理 清 我 国 当前 多模 态 隐 喻

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现状及展望

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现状及展望

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现状及展望摘要:多模态隐喻将囿于语言层面的隐喻研究推向了更为广阔的多语类范畴并融入了更为宏博的文化蕴涵,已成为当前语言学研究热点之一。

对国内多模态隐喻的缘起﹑现状和进路进行回顾与梳理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加以展望,有利于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思维参考与路径指引,进而将多模态隐喻研究引向纵深。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研究综述;趋势展望一﹑引言Forceville提出的“多模态隐喻”将隐喻研究推向了多种语类领域[1]。

他认为既然隐喻的本质是概念和思维的,那么隐喻就必然渗透于人类思维所涉的各个学科领域,并维系与推动了人类与外部世界的绝大部分联系,进而其研究范围也就不应只局限于语言文字之中,而是应该在更为广泛的语类范畴中展开。

二﹑研究现状曾立(2004)是国内最早的图文隐喻研究者,他对平面广告图文隐喻的主要类型进行了概括性地类属划分。

他认为隐喻研究的对象不能过于单一,必须从语言文字范畴拓展至其他更为广泛的多种语域之中,才能对隐喻的内涵和外延有更加系统而全面的把握,也才有可能实现其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在对隐喻进行分析过程中,虽然他并未对图文隐喻、图像隐喻和文字隐喻做出准确的界定与区分,也未明确提出多模态隐喻的概念,但其主要的思想观点和之后Forceville(2009)对于多模态隐喻的论述极为相似。

根据我们在前文的论述,图文隐喻实际上就是多模态隐喻的一个常见种类,因此可以说,我国学者在本世纪初就已经开始了对于多模态隐喻的初步研究,只是当时未能引起学者们的广泛注意,相关研究成果也未能形成燎原之势。

近十几年来,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成果百花齐放,层出不穷。

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国内外多模态隐喻研究进展的一般介绍与综述(赵秀凤,2011;陈风华,2017),多模态隐喻的哲学源起与脉络梳理研究(王凤,2013;崔鉴,2015),多模态隐喻的运作机制与理论构建研究(冯德正,2011;张德禄和郭恩华),多模态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周花平,2014;王扬和向恩白,2016),多模态隐喻与手势语言关系研究(江桂英和王容花,2013;李恒,2013),多模态隐喻与身份构建研究(潘艳艳,2011)以及多模态隐喻与文化认知研究(才亚楠,2014)。

多模态蓄意隐喻场景的关联性研究

多模态蓄意隐喻场景的关联性研究

多模态蓄意隐喻场景的关联性研究目录一、内容概括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3)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多模态蓄意隐喻的理论基础 (6)1. 蕴意隐喻理论概述 (7)2. 多模态隐喻理论发展 (8)3. 多模态蓄意隐喻的定义与特征 (10)三、多模态蓄意隐喻的场景分类 (11)1. 自然场景 (13)自然景观 (14)自然现象 (15)2. 社会场景 (15)人物关系 (17)社会事件 (18)3. 文化场景 (19)文学作品 (20)艺术形式 (22)四、多模态蓄意隐喻的场景构建与分析 (23)1. 场景构建的方法与步骤 (24)2. 关联性的分析方法 (25)语义关联 (26)情感关联 (27)视觉关联 (28)3. 具体案例分析 (30)五、多模态蓄意隐喻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31)1. 跨模态教学资源设计 (32)2. 育学策略的制定 (33)3. 教育评估与反馈 (34)六、结论与展望 (35)1. 研究成果总结 (36)2.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37)3.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38)一、内容概括本研究旨在探讨多模态蓄意隐喻场景的关联性,以期为理解和分析人类在不同情境下的沟通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对多模态蓄意隐喻场景的定义和分类进行梳理,明确研究对象的范围和特点。

从语言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个角度对多模态蓄意隐喻场景的关联性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其内在机制和规律。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验证所提出的理论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为进一步研究多模态蓄意隐喻场景的关联性提供实证支持。

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入发展,社会进入到了一个复杂、丰富的传播语境之中。

在当前多模态的交际背景下,人们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方式传递信息,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符号交流系统。

隐喻作为一种普遍的认知现象和文化表达手段,在多模态语境下呈现出更为复杂和丰富的形态。

蓄意隐喻作为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多模态传播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国内外多模态隐喻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国内外多模态隐喻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国内外多模态隐喻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史旭摘要:多模态隐喻是多模态语篇的认知范畴,其意义和目的是隐喻理论。

当今世界正日益朝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多模态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多模态隐喻的相关分析和研究也越来越多。

本文首先主要从定义和分类两方面对国内外多模态隐喻进行总结;接着是对多模态隐喻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该部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理论的引进、研究对象以及研究视角等方面;最后探索了多模态隐喻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单纯的语言隐喻在认知语言学领域存在许多不足。

一直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交流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如语音、图像、文字、手势等。

通过这种方式,隐喻现象在非语言领域得到了逐步的普及和扩展,弥补了纯语言隐喻的不足,也促使学术界对多模态隐喻进行了研究。

关于多模态隐喻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研究多模态语篇分析,研究认知语言学隐喻概念理论中的双域映射理论。

其次是以理论的实际应用、海报、广告、电影、政治漫画等语言类别作为多模态隐喻的研究对象,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本文将国内外关于多模态隐喻的研究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考察其多模态隐喻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关于隐喻的相关研究(一)隐喻的定义隐喻理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语言学家对隐喻的定义也有不同的看法,主要定义如下。

根据Aristotle的理论(1967),隐喻是通过描述一件事来理解另一件事,Aristotle相信这个比喻是一种礼物和智慧的象征。

(1)根据Burke(1945),隐喻被定义为修辞手段,用来以其他事物的形式来看待事物。

(2)根据Derosia,E.D (2010)的研究,隐喻是一种工具,通过它,词语可以获得新的或更广泛的意义。

(3)Crystal(1990)将隐喻定义为暗示了两个不同概念的实践,表示了不同时期之间的相似性隐喻是语言创造的核心部分。

(4)据Matthews(1997)的研究,隐喻是一种普遍的模式,其中一个语域可以被系统地用于另一种方式谈论或表达词语。

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国内概念隐喻研究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就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作一个简要介绍。

一、概念隐喻研究现状
1. 概念隐喻研究的核心概念
概念隐喻研究包括经典隐喻理论、冲击理论、隐喻理论等关于概念隐喻的文本结构模型。

它们指出,语言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它们之间的表达并非单一的性质,而是不断的变化和创新。

概念隐喻可以提高人们语言信息的理解度,增强概念的吸引力,从而使语言表达更加准确有力。

2. 概念隐喻研究的重要成果
国内概念隐喻研究较为成熟,有一定的论文和著作,被作为重要体系成果。

其中,《国家标准词典》和《国际隐喻和其它象征表达学研究》等文献收集了大量有代表性的语言表达实例;另外,李夏晨、张丛林等学者也在国内概念隐喻表达的研究上做出了一些成绩,他们研究得出的一些理论也有帮助于概念隐喻研究的进展。

二、概念隐喻研究发展趋势
1. 概念隐喻研究中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
目前,随着AI技术的日益成熟,特别是语义分析技术、文本挖掘技术、机器学习
技术等日新月异,将在概念隐喻研究中大放异彩。

另外,国内数据处理技术的进步也将有助于概念隐喻研究的发展。

2. 概念隐喻研究中跨学科融合的发展
概念隐喻的受众出现了多样性,它已不再仅仅局限于语言学、心理学等学科,而被跨学科的研究所拓展。

跨学科的研究可以更灵活的利用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中的有关理论,从而探索更深层次的概念隐喻问题。

综上所述,国内概念隐喻研究已经取得良好的成果,在数据处理技术和跨学科融合发展方面还有许多潜力可以挖掘。

随着研究取得更多成果,概念隐喻研究会朝着更高水平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现状及展望
摘要:多模态隐喻将囿于语言层面的隐喻研究推向了更为广阔的多语类范畴并融入了更为宏博的文化蕴涵,已成为当前语言学研究热点之一。

对国内多模态隐喻的缘起﹑现状和进路进行回顾与梳理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加以展望,有利于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思维参考与路径指引,进而将多模态隐喻研究引向纵深。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研究综述;趋势展望
一﹑引言
Forceville提出的“多模态隐喻”将隐喻研究推向了多种语类领域[1]。

他认为既然隐喻的本质是概念和思维的,那么隐喻就必然渗透于人类思维所涉的各个学科领域,并维系与推动了人类与外部世界的绝大部分联系,进而其研究范围也就不应只局限于语言文字之中,而是应该在更为广泛的语类范畴中展开。

二﹑研究现状
曾立(2004)是国内最早的图文隐喻研究者,他对平面广告图文隐喻的主要类型进行了概括性地类属划分。

他认为隐喻研究的对象不能过于单一,必须从语言文字范畴拓展至其他更为广泛的多种语域之中,才能对隐喻的内涵和外延有更加系统而全面的把握,也才有可能实现其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在对隐喻进行分析过程中,虽然他并未对图文隐喻、图像隐喻和文字隐喻做出准确的界定与区分,也未明确提出多模态隐喻的概念,但其主要的思想观点和之后Forceville(2009)对于多模态隐喻的论述极为相似。

根据我们在前文的论述,图文隐喻实际上就是多模态隐喻的一个常见种类,因此可以说,我国学者在本世纪初就已经开始了对于多模态隐喻的初步研究,只是当时未能引起学者们的广泛注意,相关研究成果也未能形成燎原之势。

近十几年来,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成果百花齐放,层出不穷。

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国内外多模态隐喻研究进展的一般介绍与综述(赵秀凤,2011;陈风华,2017),多模态隐喻的哲学源起与脉络梳理研究(王凤,2013;崔鉴,2015),多模态隐喻的运作机制与理论构建研究(冯德正,2011;张德禄和郭恩华),多模态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周花平,2014;王扬和向恩白,2016),多模态隐喻与手势语言关系研究(江桂英和王容花,2013;李恒,2013),多模态隐喻与身份构建研究(潘艳艳,2011)以及多模态隐喻
与文化认知研究(才亚楠,2014)。

三﹑趋势展望
近年来,国内的多模态隐喻研究蓬勃兴起,已经成为隐喻研究也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与多模态隐喻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出以下三方面的趋势:多模态隐喻个案研究在越来越多的语类范畴中广泛展开;多模态隐喻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日益增多;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互动研究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我们在下文中对这三个趋势进行详细阐释。

第一,多模态隐喻个案研究在不同语类范畴中广泛展开。

多模态隐喻研究不但在平面/电视广告、音乐、漫画和海报等常见语类范畴中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在国旗、校徽和叙事绘本等并不太常见的语类范畴中也渐次展开。

霍颍(2012)分析了一则保险产品平面广告语篇,具体阐释了广告语篇中图像、文字、色彩和构图等等表征模态的协同和多模态隐喻的动态构建与理解过程,探讨了多模态隐喻在广告中的有效劝说性和多模态隐喻语篇的高效认知功能。

程瑾涛(2014)探讨了社论漫画中多模态图像隐喻的识解路径及其始源域与目标域映射的实现方式,丰富了多模态隐喻的识解方式并完善了运作规律。

杨友文(2015)以恒大足球队在赛前发布的系列比赛海报为例,发现在海报语篇中存在六种主要的多模态隐喻表征方式,并且分析了这些表征类型背后的认知理据。

以概念整合为理论基础,孙毅和周婧(2016)选取了多国国旗中的多模态隐喻作为研究个案,诠释了多模态隐喻意义的整体构建过程,为多模态隐喻的理论丰富与完善做出了一定贡献。

赵秀凤和李晓巍(2016)以几米的叙事绘本为研究语料,概括总结了“愤怒”这一情感的图像表征手段,提炼了“愤怒”多模态隐喻的构建规律及其认知效果。

综合来看,多模态隐喻研究所涉语类范畴十分广泛,这也是其区别于概念隐喻研究的重要特征之一。

可以预见,随着学科之间交叉融合趋势的日益增强,多模态隐喻会受到越来越多语言学以外学科研究者的重视,相关的研究也会在越来越多的语类范畴中渐次展开。

第二,多模态隐喻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学者们创造性地将多模态隐喻的研究成果引入到英语教学当中,这极大地拓展了多模态隐喻的应用范围,延展了它的研究路径,同时也丰富了它的理论基础,这一点与当时概念隐喻的研究发展趋势基本一致。

张维,刘晓斌,周榕和李曼娜(2014)将多模态隐喻理论观点引入大学英语词汇教学,通过一项对比性质的教学实验,研究结果印证了多种模态意识的培养与加强能增强对词汇隐喻含义的理解效率与记忆时长。

张长颉(2015)认为传统英语写作课程往往忽视非语言素材以及思维模式,即多模态隐喻模式对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提高的效力,建议将多模态隐喻
应用到英语写作教学中,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多模态隐喻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具有以下三点特征。

第一,学者们大多以实证方法为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大胆引入了多模态隐喻的相关理念,为多模态隐喻的应用研究开辟了全新进路。

第二,相关教学实验的数据分析表明,研究结果基本符合研究假设,这表明多模态隐喻对大学英语教学有比较确定的积极作用,研究成果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实践推广。

第三,在上述研究中,多模态隐喻较多应用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多项研究取得了相近的研究结果,可相互交叉印证,但阅读和词汇等方面的研究数量不多,相关研究亟需进一步展开。

第三,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互动研究正成为学者们新的研究兴趣点。

在多模态隐喻研究领域,多模态隐喻研究者大都认为隐喻和转喻并列存在,区别在于前者跨域映射,而后者是同域映射,转喻往往起到激活隐喻始源域和目标域的作用,是隐喻映射实现的前提条件。

为表达准确,我们借用Goossens(1990)提出的“隐转喻”这一概念来指称有转喻参与的隐喻,或者说是指以转喻为映射前提的隐喻。

钟书能和李丹婷(2014)以一则网络视频广告为葛个案,分析了多模态隐喻和转喻之间的互动模式,并且指出多模态隐喻的映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转喻为运作前提的。

赵秀凤和冯德正(2017)在对94篇涉华多模态语篇中的隐转喻现象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发现转喻和隐喻之间的标量关系更加复杂。

随着多模态隐喻研究走向纵深,学者们开始逐渐关注到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以及相互融合,这对于多模态隐喻理论的全面构建不可或缺。

另外,诸如认知分类和工作机制在内的多模态转喻的理论构建研究也正开始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可以说,多模态转喻是多模态隐喻研究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它不但为多模态隐喻研究开拓了更深层次的全新空间,同时也能够丰富与完善概念转喻相关理论成果。

四﹑结语
多模态隐喻具有跨学科研究和多种模态表征的显著属性与区别特征,其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大大超越了既往的修辞隐喻与概念隐喻,其相关的研究成果为既往的隐喻研究甚至是宏观的语言学研究和哲学研究可能会带来实质性的推动作用,甚至会对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起到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Forceville, C. & E. Urios-Ararisi. Multimodal Metaphor[M]. Berlin/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2009.
[2] Goossens,L.Metaphtonymy:The interaction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in
expressions for linguistic action [J].Cognitive Linguistics,1990(1):323-340.
[3] 张长颉.英语写作错误实证分析与多模态隐喻教学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2):
[4] 赵秀凤.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J].外语研究,2011(1):1-10.
[5] 曾立.广告图文隐喻运作机制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6):11-14.
169-172.
-全文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