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网络流行语的隐喻研究综述
网络流行语转喻现象研究
![网络流行语转喻现象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785e397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8d.png)
网络流行语转喻现象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盛行,网络流行语已成为了当下年轻人交流、表达自我和对事件进行评论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网络流行语中,转喻现象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转喻,顾名思义,是一种修辞手法,用一个事物的名称来指代另一个事物,产生一种意义上的转化和隐喻的效果。
网络流行语中的转喻,不仅在语言层面上呈现出了趣味性和创新性,更与社会和文化息息相关,呈现出了丰富的现象和意义。
本文将对网络流行语转喻现象进行研究,探讨其特点、影响和发展趋势,以期能更好地理解当下网络流行语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影响。
1. 创新性网络流行语转喻的创新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言上的创新,将原有的词语进行转换和变化,产生出新的意义和表达方式;另一方面是文化上的创新,利用热门事件、名人名言或流行符号进行转喻,使得原本枯燥的文化和话题焕发出新的生机和趣味。
2. 趣味性网络流行语转喻往往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幽默感,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和喜爱。
这种趣味性的转喻不仅能够促进言语的传播和使用,更能够增加人们的对话乐趣和情感共鸣,提升社交媒体的互动性和娱乐性。
3. 临时性网络流行语转喻往往具有一定的临时性和瞬时性,一些热门的转喻可能仅在一段时间内流行,之后就会逐渐被新的转喻所取代。
这种临时性使得网络流行语的转喻现象更具有时代感和流行感,为网络文化的更新和迭代提供了动力。
二、网络流行语转喻现象的影响1. 社交互动网络流行语转喻为人们的社交互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趣味,不仅增加了社交媒体的互动性和吸引力,更为人们的日常交流增添了一份趣味和乐趣。
通过运用流行语转喻,人们可以更加轻松地交流和表达,增进彼此的交流和理解。
2. 文化传播网络流行语转喻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和分享,使得一些特定文化、事件和形象能够更广泛地传播和接受。
这种文化传播可以加强社会群体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同时也促进了一些特定文化和现象的传播和发展。
3. 价值观传递网络流行语转喻也不乏对一些价值观念和态度的传递和表达。
网络流行语中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
![网络流行语中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ea2a87916fc700aba68fc11.png)
网络流行语中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与流行,互联网不仅给人类的信息互动和交流带来极大便利,同时也产生了极富个性化的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网络语言表达形式,其中蕴藏着大量的隐喻表达。
以往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多集中在本体研究和描述中,而对其生成理据的解释以及跨学科研究的关注有所欠缺。
鉴于此,本文从新浪微博,腾讯、网络论坛,百度贴吧等国内主流门户网站中收集近十五年(2001-2015)来与隐喻相关的网络流行语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重点分析讨论了网络流行语中概念隐喻的构建过程,主要为论坛交际用语的隐喻构建,动物隐喻构建和语音隐喻构建。
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和运作机制。
该理论认为隐喻的本质就是一种思维和认知方式,是始源域到目标域的一个跨域映射。
在概念隐喻理论框架下研究网络流行语,分析发现:(1)概念隐喻理论更够再现人们对网络流行语中隐喻构建的认知过程;(2)网络流行语中大量存在的隐喻表达印证了隐喻在人们生活中的普遍性。
本研究尝试从概念隐喻理论的角度来研究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构建,一方面为网络流行语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便于人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网络流行语,提高人们对网络流行语隐喻现象的认识与感受。
另一方面论证概念隐喻理论较为强大的解释力。
网络流行语部分文献综述
![网络流行语部分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61f2da6b52acfc788ebc97a.png)
网络流行语部分文献综述网络语言,“顾名思义,是伴随网络的发展、普及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是网络独特的传播模式,是计算机键盘书写与屏幕呈现的特殊方式的产物。
”(汪磊.2007)网络流行语即指流行的网络用语。
“目前‘网络流行语’构成方式基本有三类:语音谐音型、符号象形型、英汉简略型。
”(梅艳.2006)这些网络流行语主要来自网络自身生成的流行语,如“9494、斑竹、火星帖”等;网下生成再到网络上流行的流行语,如“RMB”在银行里早就开始运用了,后来在网络上广为流行;源自生活的网络流行语,如“很黄很暴力”原是电视节目中的话语,后在网络上流行。
(盛若菁.2008)对于网络流行语的评价,各关注者有自己的看法。
有点作者认为,网络流行语体现了数异于人的先锋意识、多元文化的接触、社会心理的表达诉求、网络对人的社会化影响。
(盛若菁.2008)也有作者认为网络流行语的变异和流行,是网民们社会互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展示着一种“为快乐而生活”的主张,成为网民表达自我,叛逆性和现代性的直接写照。
(梅艳.2006)不过,有的作者认为它给纯洁的汉语带来了污染,颠覆了当下汉语的言说方式,以致有的地方试图通过立法来限制网络语言在某些领域的使用。
(汪磊.2007)研究网络流行语的作者主要运用了社会化理论、常人方法学和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作为理论支柱。
他们主要的研究方法是统计。
总之,虽然目前研究网络流行语的文献不多,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个领域。
参考文献:汪磊.2007.网络流行语的“非网络化”浅议[J].语文建设(03).梅艳.2006.“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学解释[J].内蒙古电大学刊(07).盛若菁.2008.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J].江淮论坛(04).1、汪磊.2007.网络流行语的“非网络化”浅议[J].语文建设(03). 2007年第3期网络语言曾被许多网民津津乐道,被称作“新世纪的语言方式”;也曾让部分教育工作者忧心忡忡,认为它给纯洁的汉语带来了污染,颠覆了当下汉语的言说方式,以致有的地方试图通过立法来限制网络语言在某些领域的使用。
从隐喻角度对网络热词的研究.doc
![从隐喻角度对网络热词的研究.doc](https://img.taocdn.com/s3/m/ffc181417fd5360cba1adb94.png)
从隐喻角度对网络热词的研究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能及时地在网上获取他们想要的资讯。
与此同时,伴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鲜个性的词汇也随之而产生。
这些网络热词的出现激起网民极大兴趣,不仅满足了他们快捷有效地交流的心理需要,还极大地增强了趣味性,并因此而迅速在网上及生活中传播开来。
除此之外,这些词语的流行和使用也引起语言学家及认知方面有关专家的重视,从而让分析和研究网络词汇特征逐渐变成了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本文在借鉴现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将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作为指导,以动态和静态结合的方式从隐喻的角度对网络流行词汇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在原有的研究成果上,试图明确网络热词的定义;立足理论,讨论网络热词的隐喻方式和其在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通过对网络热词的隐喻研究,揭示隐喻性的网络流行词的特点和发展。
本文通过对近年网络流行热词的研究得出以下几个主要结论:(1)新奇隐喻的词占了具有隐喻性网络词语的绝大多数;(2)相较于新奇隐喻词,传统隐喻词存在时间更长;(3)网络流行词的隐喻来源具有多样化;(4)新产生的隐喻性网络流行词认知过程比之前产生的流行词更为复杂。
为支撑文中论点,作者从多方面收集例子作为材料论据。
出于对操作的方便性考虑,文中只选用中文语料加以解释说明。
通过结合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对网络流行词的分析研究,论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网络流行词复杂和抽象的概念。
最后,希望本文能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中英网络新词的隐喻构词研究
![中英网络新词的隐喻构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ba0a25f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bf.png)
中英网络新词的隐喻构词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网络上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汇,并且这些新词汇不断地在演化和发展。
一种非常有趣的新词汇构词方式就是隐喻构词。
隐喻构词是指将一个事物或概念的名称用在另一个事物或概念上,从而形成新的词汇。
本文将通过中英网络新词的隐喻构词研究,探讨网络语言中的创造性和表达方式。
一、隐喻构词的定义和特点隐喻构词是一种比喻的构词方式,通过将某一事物的名称用在另一事物上,形成新的词汇。
隐喻构词的特点在于,它利用了语言中的隐喻手段,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出新的词汇。
这种构词方式通常具有创造性、形象化和生动的特点,能够丰富语言表达,增加语言的趣味性和多样性。
二、中英网络新词的隐喻构词案例在中文网络语言中,隐喻构词方式被广泛运用,形成了大量富有创意和幽默感的新词汇。
“老铁”一词就是通过将“铁”这一坚固耐用的物质名称用在朋友之间,表示友谊牢固、互相信任的意思。
这种隐喻构词方式将“铁”这一物质的特性转化为人际关系中的友情,形成了具有独特含义的网络新词。
另外一个例子是“躺赢”,这个词是将“躺着赢”的意义转化为一种网络用语,表示通过轻松、懒惰甚至不劳而获的方式取得成功。
这种隐喻构词方式将生活中的一种态度转化为网络新词,形象化地表达了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现象。
在英文网络语言中,隐喻构词方式也被广泛应用,产生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新词汇。
“mic drop”一词就是将“麦克风放下”的意义转化为一种表达自信、成功或者挑战的方式。
这种隐喻构词方式将表演中的一种动作转化为了一种网络新词,形象地表达了一种自我肯定和成功的状态。
1. 创意性:隐喻构词方式充分发挥了创造性,通过将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具有新意义的词汇。
这种构词方式能够丰富语言表达,表现出了网络语言的创意特点。
2. 形象化:隐喻构词方式通常具有高度的形象化特点,将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物转化为抽象概念或者特定情境,形成了富有图像感和生动性的新词汇。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的隐喻与转喻现象描述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的隐喻与转喻现象描述](https://img.taocdn.com/s3/m/d2836afc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9f.png)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的隐喻与转喻现象描述标题:网络流行语的隐喻与转喻现象:一个认知语言学视角摘要:本文旨在探究网络流行语中隐喻和转喻现象的认知语言学背景。
特别是,我们将重点探讨如何在这种语言形式中实现跨语义跃迁,发挥对表达内容的增强作用。
通过关于网络流行语的定义、分类和分析,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这种形式的特征,并讨论了它们如何在当代社会中不断演变的原因。
本文的结论是,隐喻和转喻的使用受限于网络社交语境,作为一种全新的沟通载体,它可以模糊话语边界,推动新语言形式的发展,从而丰富人们表达内容的方式。
关键词:隐喻,转喻,认知语言学,网络流行语,沟通载体正文:1. 绪论本文通过认知语言学理论概念来分析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和转喻现象,探讨它们如何在当代社会中不断演变的原因。
本文的特点是探讨隐喻和转喻的使用如何受限于网络社交语言形式,以及如何发挥对表达内容的增强作用。
2. 语言形式的定义和分类网络流行语包括多种形式,从俗语、拟声词和表情符号到图片和视频。
它们都拥有共同的特性,即方便快捷、具有流行性和新鲜感、多样性、实时性和互动性。
根据具体的类别,网络流行语可以分为贴纸、表情符号、流行语句、图片、GIF动画和视频等形式。
3. 隐喻与转喻的现象在这些网络流行语的形式中,隐喻和转喻都是常见的现象,它们通过模糊语言边界来推动新语言形式的发展,并以一种直观而又容易理解的方式来增强表达内容。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隐喻是通过建立语义相似度来将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联系起来的一种表达手段。
而转喻是将一个抽象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抽象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从而实现语义跃迁。
4. 结论综上所述,隐喻和转喻的使用受限于网络社交语境,作为一种全新的沟通载体,它可以模糊话语边界,推动新语言形式的发展,从而丰富人们表达内容的方式。
网络流行语的应用只能说是广泛而又深远,它们在各个领域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语言是人类沟通、表达和交流的基本方式,也是人们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
网络流行语研究的文献综述
![网络流行语研究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56c851284b73f242336c5fb0.png)
网络流行语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信息时代不断迈进,网民群体的规模日益扩大。
网络已语言成为网民之间交流的必备工具。
其中,网络流行语不仅是网民交流的个性工具,更是网民对社会发出的个性呐喊。
网络流行语反映了各个社会阶层对社会、国家的各种情绪和观点,反映了一个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与时俱进的变化。
而它的流行除了语言因素外,社会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网络流行语影响着现代汉语的前景和发展。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社会汉语研究回顾:一、网络流行语流行的因素语言因素和社会因素是网络流行语流行的两个主要原因。
网络流行语以其简洁、生动、创新、个性、别具内涵、与时俱进的反传统、反规范的新姿态吸引着一大批追随者。
网络流行语的形式多样,有缩写、谐音、符号、数字、单词、语句等各种形式,极具个性和创新。
而网络的普及、网民群体的扩大极大地推动了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传播。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民需要一种新的表达形式来宣泄情绪、发表意见和观点,网络流行语正好体现了这种”“新鲜”。
国家领导和国家政策的支持网络舆情,网民个性表达受到鼓舞,用“替代”、“隐晦”的网络流行语表达个人对社会敏感事件的观点和意见既是被迫也是必然。
这是公民意识提高的表现,是国家政治文明建设的需要。
网络流行语的既是个性化的代表,也是大众性的代表,在一定程度上传达民情民声,记录着社会进程。
网络流行语代表着一种时尚潮流,虚荣心、从众心理等社会心理诉求促使更多网民追随这些流行语,从而推动网络流星雨的传播。
二、网络流行语对汉语的影响网络流行语一反传统汉语的规范,创造了大量的新词汇,丰富了汉语语言词汇,有益于汉语的发展。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网络流行语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会造成信息传输的失真和交流的障碍。
网络流行语看似是书面语,却相当的口语化,这对汉语的书面表达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群体。
我的看法:所参考的四篇文献从社会心理、文化、国家政策、语言学、时代发展这几个方面阐述了网络流行语流行的原因。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397b29c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88.png)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词汇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网络词汇的形成和使用受到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广泛关注。
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框架下,探讨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启发。
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框架下,词汇隐喻是指通过将一个词汇的本义映射到另一个词汇的隐喻义,从而产生新的含义和概念。
网络词汇作为信息时代典型的语言形式,其隐喻属性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隐喻: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一网络词汇可能具有不同的隐喻含义。
“梦醒时分”在传统文化中是指醒来时的时刻,而在网络文化中,“梦醒时分”被引申为思考清醒的时刻,具有了新的隐喻含义。
2. 表意隐喻: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还表现在其表意上。
一些网络词汇常常通过隐喻的方式来表达一些特定的情感或态度。
“曲线救国”这个词汇在网络语境中用来形容通过迂回曲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具有明显的隐喻属性。
3. 结构隐喻: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还表现在其结构上。
一些网络词汇的形式和结构往往通过隐喻的方式来表达特定的含义。
“996”这个网络词汇指的是工作时间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小时,这个词汇的结构隐喻了劳动时间的过长和不合理。
1. 词义转喻:网络词汇的转喻属性在很大程度上与词义转喻相关。
一些网络词汇通过转喻的方式来赋予原本普通的词义新的含义。
“碰瓷”这个词在网络语境中被转喻为通过故意制造意外事故来敲诈钱财。
2. 句法转喻:网络词汇的转喻属性还表现在其句法结构上。
一些网络词汇通过句法结构的转喻方式来表达特定的含义。
“带狗逛街”这个词汇在网络语境中被转喻为带着狗在公共场所故意引起麻烦。
三、案例分析下面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进一步分析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框架下对其进行解读:案例一:鸡汤文化“鸡汤文化”是指一些所谓的励志言论和励志文学,其内容空洞,充斥着虚假的乐观主义和劝诫性的言辞。
网络流行语转喻现象研究
![网络流行语转喻现象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20074c4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fe.png)
网络流行语转喻现象研究网络流行语转喻现象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网络语言现象的特点和规律,还可以为语言的学习和传播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从网络流行语的概念、转喻的本质、转喻现象的特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对这一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网络流行语概念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上被广泛传播和使用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通常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地域性,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流行语通常来源于网络社区或群体,通过不断的传播和演变,逐渐成为一种共识和符号。
网络流行语可以是词语、短语、句子甚至图片、视频等形式,它们在网络上的快速传播和流行往往与当下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表达。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往往受到网络平台的影响。
比如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都是网络流行语传播的重要场所。
在这些平台上,用户可以快速地发布、分享和评论各种信息,从而形成一种信息传播的瀑布效应,使得一些诙谐、有趣、新颖的表达方式迅速传播开来,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话题。
二、转喻的本质转喻是指在语言表达中通过借用其他语言对象的形象、意义、特征、特点等来形成新的比喻、象征、暗喻。
转喻在语言表达中具有拓展意义、丰富表达和增强表达力的作用,能够使得原始词语产生新的意义和内涵,从而使得语言更具有张力和感染力。
在网络上,人们通过对原始词语进行改编和转化,形成一种新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往往能够引起共鸣和关注,成为流行语。
而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又会影响甚至改变人们的日常用语和表达方式,形成一种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转喻的本质是对事物的重新组合和重新解释。
经典的“葱油拌面”即是通过对食物名称的重新组合,形成了一种具有嘲讽、讽刺意味的新的表达方式,成为网络流行语。
这种转喻的本质将人们对特定事物的认知和理解重新组合和重新定义,从而赋予原有事物新的意义和价值。
三、转喻现象的特点网络流行语转喻现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创新性:网络流行语转喻现象通过对原始词语的重新解构和组合,形成了新的表达方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独特性。
近年来网络热词的来源研究以十大网络用语”为例
![近年来网络热词的来源研究以十大网络用语”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90a492c0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dd.png)
2、互动性强、参与度高
网络热词往往源于网络社区,由网友们自发创造和传播。这种自下而上的传 播方式使得网络热词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参与度。网友们不仅积极使用这些热词, 还参与到热词的创造和改编中,使得热词的生命力更加旺盛。
3、娱乐化、年轻化
3、娱乐化、年轻化
网络热词的传播还具有娱乐化和年轻化的特点。许多网络热词都带有戏谑、 嘲讽等意味,符合年轻人追求新奇、个性的心理特点。同时,这些热词也成为了 年轻人之间的一种社交方式,增强了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网络热词的传播
1、速度快、范围广
1、速度快、范围广
网络热词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往往在短短几天内就能席卷整个互联网。这主 要得益于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网络平台的广泛使用,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大大 加快。同时,网络热词的传播范围也极为广泛,不仅在国内流传,往往还能在国 际范围内产生影响。
2、互动性强、参与度高
3、引导舆论和影响决策
一些网络热词在传播过程中,会引发公众的广泛和讨论,进而形成一定的舆 论影响力。例如,“元宇宙”这个词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 讨论;而“丁真效应”则促使我们对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这些 热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舆论方向,甚至对政府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网络热词的影响
三、网络热词的影响
网络热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对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首先,它 们丰富了语言表达方式,使得人们能够更加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其次, 网络热词具有很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能够迅速传播信息、扩大话题效应,成为 舆论引导的重要工具。然而,网络热词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一些热词带有贬义 或讽刺意味,容易对他人造成伤害。同时,一些热词过于追求新奇和刺激,容易 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和认知混乱。
国内网络流行语的隐喻研究综述
![国内网络流行语的隐喻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027fe27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7d.png)
2021年09期总第553期ENGLISH ON CAMPUS国内网络流行语的隐喻研究综述文/蔡 鹤【摘要】在网络热潮的席卷下,网络语言逐步登上舞台,从而兴起一种新的语言现象,即网络流行语。
各国学者从社会、文化、认知等多角度对网络流行语进行了研究。
本文旨在从认知的角度,结合隐喻和网络流行语,重点梳理国内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文献。
通过分析发现国内相关研究较少且多从理论出发,并提出未来发展趋势应重视将二者结合进行研究,重视从实践出发,有助于为后续相关研究做铺垫。
【关键词】认知;隐喻;网络流行语【作者简介】蔡鹤(1997.10-),女,吉林通化人,长春师范大学202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一、引言随着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交流,随之产生了网络流行语这一语言现象。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定义网络流行语为某一时期社会上广泛流行的语汇。
1980年,Lakeoff 和Johnson首次提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们的认知方式。
”隐喻开始作为一种认知方式被各界学者接受并进行研究,包括G.Fauconnier、M.Turner、赵艳芳(1998)、王寅(2003)、胡壮麟(2004)、束定芳(2011:18-31)等。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以隐喻为指导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首先,发现国内网络流行语的隐喻研究现状主要从四方面展开。
其次,本文也提出了国内网络流行语的隐喻研究所存在的问题。
最后,提出了未来发展趋势,利于后续相关研究。
二、网络流行语的隐喻研究现状虽然关于隐喻和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很多,但是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文献还并不多,主要从2008年开始,至今总体呈上升趋势。
通过对以上文献的分析,发现我国网络流行语的隐喻研究现状主要分为以下四个层面。
1. 对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现象进行研究。
此类研究主要对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现象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网络流行语的隐喻认知功能、认知机制、运作机制和普遍性。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的隐喻与转喻现象描述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的隐喻与转喻现象描述](https://img.taocdn.com/s3/m/86d750dfd4d8d15abf234e31.png)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的隐喻与转喻现象描述论文导读::网络流行语。
这就形成了概念性的隐喻。
由此形成了概念性的转喻。
喻体:一枝花本体:我。
喻体:浮云本体:生活中的一切。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隐喻,转喻,喻体,本体,认知工具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
它是网络媒体发展的必然,体现为互联网文化;是草根文化的一种存在方式,适应了草根阶层的表达需求;某些表达形式有新意和特色,体现出鲜活新奇、方便时尚、生动幽默、个性化色彩强等特点,网络流行语的这些特点与大量隐喻与转喻的运用密不可分。
隐喻思维模式在网络流行语中的运用说明:1. “人生就像是一个”易中天因为在一期《百家讲坛》中瞪大眼睛感叹了一句“悲剧啊”,结果就被网友截了图并上传到了网上,随即成为无数网友争相引用的签名档。
其实,这句流行语的句式模板来自张爱玲笔下的———“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 “杯具”一词诞生后,网上出现了“杯具党”,网友们又创造了“餐具(惨剧)”、“洗具(喜剧)”和“茶具(差距)”。
在网友看来,“杯具”这个词比“悲剧”能表现内心的无奈,同时又多了一分自嘲的乐观态度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比之前单纯的悲观也多了一分希望。
细观其构词过程,除了谐音的构词法外,我们不难看出把源域的喻体特征———茶几(这一用于摆放茶具、餐具、洗具等生活日用品的的家具)映射到目标域的本体———人生(包括顺境、逆境等不同经历),这就形成了概念性的隐喻,也就是对抽象范畴“人生”形成概念化的语言描述,其过程反映出网民对茶几、人生这不同认知范畴内在结构或关系上具有相似性特质的心理认知的趋同,即两者都具有“储物箱”的功能,茶几储存着洗具、杯具、餐具等日用品,人生储存着顺境、逆境等不同经历。
2 “被到了”雷:指对方说话让自己出乎意料,就说被雷到了,源自2008年08月26日的一则新闻“男子发誓欠钱被雷劈话音刚落被雷电击伤”,从此以后,“被雷到了”成为让人感到很无语,很无奈,很”冷”的代名词。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eba846a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ea.png)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词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
这些网络词汇不仅仅是为了方便我们的交流,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在这种背景下,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词汇研究也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本文将以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为基础,探讨网络词汇中的隐喻和转喻属性,并分析其在社会语境中的表达和影响。
二、网络词汇中的隐喻属性隐喻是一种通过比喻的方式来传递信息或意义的语言手段。
在网络词汇中,隐喻常常被用来表达抽象概念或情感色彩,通过将某种概念比喻成另一种容易理解的形式来传达信息。
以“毒鸡汤”为例,这个网络词汇源自于“一碗毒鸡汤”的隐喻,用来形容一些没有价值或者消极情绪的言论或文章。
这个词汇本身就是一个隐喻的体现,通过将“毒鸡汤”比喻成一种消极的情感,来表达对消极言论的厌恶和不认同。
在网络词汇中,“梗”也是一个典型的隐喻表达。
梗原指植物的茎干,而在网络用语中却引申为“梗图”、“梗音”等形式,用来形容一些经典的、广为流传的段子或表情包。
这里的隐喻在于将植物的茎干比喻成一种广为流传的笑话或段子,以表达对这类内容的推崇和赞许。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网络词汇中的隐喻属性是其独特的语言特征之一。
不仅为语言的表达增加了趣味性和生动性,更是一种反映当下社会文化和情感认知的重要方式。
转喻是一种将原本的词义转化为新的词义的修辞手段。
在网络词汇中,转喻也是常见的语言现象。
“躺平”在日常语境中是指躺倒,而在网络语境中却被转喻为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用来形容一些对生活消极、不积极向上的状态。
这种转喻表达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社会心态的反映,揭示了当下社会中的一些人群对于生活状态的焦虑和消极态度。
“黑话”也是一个典型的转喻表达。
黑话原指黑社会使用的暗语,而在网络语境中则指一种让人摸不着头脑、难以理解的语言,常常被用来形容一些特定群体或者文化圈内的独特用语。
这种转喻体现了对语言形式和语言使用的一种反思和批评,也是对日常对话和传播的一种变化和重构。
网络语言中的隐喻现象研究
![网络语言中的隐喻现象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9bd18db76eeaeaad1f3304c.png)
I ( 三 常用 句 式 如
,
“ 个理 由先 ! 给 ”
三 、隐 喻 的研 究历 史 和现 状
传统语言学将隐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 的修辞手段,是修辞学研究的内容。修辞学家更关心 的是隐喻语言的表达效果 ,
即注 重 研究 一种 语 言 效果 上 由内 向外 的表 现 。 认 知 语 言 学和 心 理 学 的 研 究表 明 , 隐喻 是 人 们 认 识抽 象 概 念 的 一 种重 要 的认 知 途 径 。人 们 通 过 隐 喻 手 段来 创 造 新 词 或 者 新 的概 念 , 同 时也 通 过 隐喻 来 认 识 新 事 物 , 建立 新 理 论 ,因 而 它 必 然对 人 类 的认 知 方 式和 认 知 结 果 产 生 重要 作 用 。隐 喻 具有 重 要 的 认知 功 能 ,隐 喻 的认 知研 究重 在 探 索其 产 生 根源 ,是 一 种语 言认 知 上 由外 向 内的追 溯 。 胡壮 麟 (0 4 2 0 )认 为 ,从 当代 隐 喻 理 论 的情 况 来看 ,隐 喻 的实 质 大 致 可分 为 三类 : 1隐 喻 是表 达 词 语 的 “ 代 ”, 如 “ . 替 山麓 ”可 以说 成 “ 山脚 ”;
浅析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
![浅析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https://img.taocdn.com/s3/m/5f21916b5acfa1c7aa00cc81.png)
例 3发帖 ,晒照 片 ,大 家最近 都在忙 着分 享 自己的暑 隐喻是 人类语 言无 处不在 的原 动力 ,我们 的 日常生活 中充 满 了隐 喻 。根据 O a o n y ( 1 9 7 9 ) ,所有 语 言都 具 隐喻性 假生活 。 质 ,那么 网络流行语 同样 也存在着 隐喻 的性质 。 “ 晒 照 片 ” 即公 开 展 示 照 片, 类似 的还 有 “ 晒 桌面 ” L a k o f和 J o h n s o n( 1 9 8 0 ) 认 为 ,隐 喻性语 言是 隐喻性 等 ,可 “ 晒 ” 的不 仅 有 网友 们 想 要 公 开展 示 的 一 部分 东 思 维 的反 映, 是人 类 认 识世 界 的 一 种 思维 方 式 ,即 隐 喻 西 ,另一 方面还 可是 一些消 极 的、黑暗 的一 些事件或 者事 概念体系 ( c o n c e p t u a l s y s t e m) , 其 本 质是 “ 通 过 另 一 种 事 物 , 以此 接受大 众 的监督 或引起 相关 部门 的重视 ,比如 晒 物 来 感 知和 体 验 某 一种 事 物 ” ,“ 另 一种 事 物 ”指 的是 源 账 单、晒 议案等 。 域 ( s o u r c e d o ma i n ) ,“ 某 一 种 事 物 ” 指 的 是 目标 域 ( t a r g e t 例4 是因为 临近七 夕情人节 的缘 故吗?怎么 最近各 大网 d o ma i n ) 。 目标 域 所 代 表 的 事物 通 常 是抽 象 的、 陌 生 的 , 站都在大 晒各种恩爱活动呢 ,让我们这种单着 的情何 以堪 ! 而 源域所 代表 的则 是具体 的 、熟悉 的事物 ,隐喻 就是源 域 例 4中 ,晒的是 开心 的事情 , 目的是想 与大 家一起 分 向 目标域 映射 ( ma p p i n g 1 的一 种过 程 。隐 喻是 人们 大脑 对 享 ,另 外, 网络 上还 出现有大 量 的晒 结婚 照、晒鳝 等 。 不 同事 物特征 建立 联系 的机制 或方 式,而 建立联 系 的基础 例5 初 中 同学 晒宝宝 ,高 中 同学 晒工 资,像 我这样 还 就 是不 同事物 间 的隐 喻相似 性 ( m e t a p h o r s i mi l a r i t y ) 。 在 上学 的只好 晒被子 了 …. . 网络流行语 中隐喻的认知功能 不论是 “ 晒 宝 宝 ”还 是 “ 晒工资 ” ,都 体 现 出炫 耀 、 隐喻功 能与 隐喻机 制密切 相关 , 已有 不少 学者 对隐 喻 攀 比心 理, 只有 各 自显 示 出 自己的所 有 ,才 能一 比上下 , 的 功能 做 过 不少 研 究 。L o w ( 1 9 8 8 ,转 引 自刘 先 宽 ,2 0 0 8 ) 还 比如 “ 晒 学历 ”等等 。可 以看 出 “ 晒 ”的流 行搭配 可为
网络语言的隐喻性浅析
![网络语言的隐喻性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97bd34a8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e6.png)
网络语言的隐喻性浅析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语言的使用日益普遍。
网络语言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当时一些技术先驱开发出聊天室(Chat Room),它使网民可以在虚拟空间里交流。
网络语言也由此得以革新性地发展,它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以缩略语和象形文字(Emoji)为主,非常简洁明快。
在网络社交中,网络语言用于给对方传达态度,也用来表达情绪。
在网络交流中,网络语言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
尽管网络语言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但里面的隐喻性被忽视了。
本文旨在通过对网络语言的隐喻性浅析,来揭示网络语言在社会传播中所起到的作用。
第一,网络语言可以使用比喻、隐喻等修辞手法,表达出思想。
比喻是一种以具体形象来抽象概括的手法,它可以让听者快速理解发言者的意思。
例如,“我考试太水了”,说话者使用水这一象征,比喻自己的考试结果不好。
另一方面,隐喻是一种抽象的比喻手法,它通过语言的联想,来暗示某种内容或概念。
例如,“一只老虎跳出来,惊动了四周的森林”,老虎象征着力量,暗示了发言者强烈的表情。
正是由于这种隐喻性,网络语言在社交圈中被广泛应用。
第二,网络语言的隐喻性还可以表达普遍的情绪。
网络语言的使用不仅是一种交流手段,也是网民表达自己情绪的一种方式。
例如,“我看见了太多酸涩的笑容”,说话者用“酸涩”这个隐喻性词语,表达了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失望和悲伤。
这种情绪可以激发更多的同理心,从而增强互动。
此外,网络语言用缩略语也可以代表特定的情绪,比如“lol”,表示大笑;“ttyl”,表示告别;“wtf”,表示大吃一惊。
正是由于这种表达情绪的方式,网络语言在社交圈中受到广泛的欢迎。
第三,网络语言的隐喻性还可以表达态度。
网络语言常常被用来表达发言者的态度,它可以让对方更快地了解发言者的概念,减少沟通的麻烦。
例如,“angry”,表示发言者很生气;“hate”,表示发言者很讨厌某件事;“doubt”,表示发言者对某件事表示怀疑。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8c3a55d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40.png)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认知社会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认知和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跨学科领域。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词汇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无法忽视的语言现象。
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下,网络词汇不仅具有语言学特性,还涉及到认知和社会的因素。
而隐喻和转喻作为语言的重要现象,也在网络词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旨在揭示网络词汇背后的认知和社会意义。
认知社会语言学将语言视为一种认知和社会交往的工具,强调语言与认知、文化、社会的联系。
在网络时代,网络词汇作为新兴的语言现象,具有明显的认知和社会属性。
网络词汇的产生和传播与认知过程密切相关,如“刷存在感”、“躺赢”等词汇的流行,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认知和评价。
网络词汇的使用受到社会环境和群体影响,如“996”、“996.icu”等词汇涉及到劳动和就业问题,反映了社会热点和民生关切。
从认知和社会角度分析网络词汇的语言现象,对于理解当代语言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二、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研究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它通过映射关系将一个概念转化为另一个概念,从而赋予原概念新的意义和表达形式。
在网络词汇中,隐喻表达具有显著的特征,反映了网络语言的创新和丰富性。
“躺平”一词原指“躺着不动”,在网络语境中被用来形容“放弃抵抗,接受现实”,通过隐喻的方式呈现了一种对生活与社会的态度。
又如,“996”一词原指“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9小时以上”,在网络中被用来贬义化描述公司的加班文化,隐喻了对劳动权益的关切和批判。
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方式,更反映了网络社会的认知和文化现象。
网络流行语的隐喻机制探析
![网络流行语的隐喻机制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9670c82e770bf78a6429542c.png)
网络流行语的隐喻机制探析网络流行语是在网络环境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
随着网络科技的日新月异,网络语言也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而隐喻作为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在人们认识网络世界的过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从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方式和工作机制的角度阐释网络流行语的隐喻性。
标签:网络流行语隐喻相似性映射一、引言当今社会,计算机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网络作为便捷的通讯、资讯、娱乐方式,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它营造出了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创造出了新的生活方式。
新的生活必然催生出新的语言,作为网络交际的载体,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因其经济性、形象性和幽默性等特点,日渐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Crystal(2001)在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一书中说道:“如果网络的出现可以被称为20世纪的信息技术革命,那么网络语言的出现便是一场语言革命。
”二、网络语言的定义和特点语言是时代的反映,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当前网络时代的反映,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状态密切相关。
那么,究竟什么是网络语言?张坚认为,网络语言是网络交际文本中基于网络环境和网络文化背景创造出来的语言,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网络语言指的是各种各样的计算机编程语言和文化中人际交流所使用的语言,而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借助于互联网来进行交际的语言(张坚,2010:49)。
本文所谈的网络流行语主要论及后者,即狭义的网络语言。
网络是语言的一个新载体,该载体比其它方式更为快捷、自由和方便。
载体的变化造成了语言风格或者语体上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催生了网络语言这种新语体。
网络流行语之所以能够深受网民的喜爱并广为传播,与其本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一)经济性经济性是网络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表现,网络语言是通过进入网络的计算机屏幕与键盘得以实现的,这就决定了网络语言与思维的同步性不如一般的语言,同时为了节省时间、缩减开支,以最短的时间传递出最大的信息量,网络语言呈现出了明显的简约、经济的特征。
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
![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4a7be532bcd126fff6050b01.png)
从而 能更好地 对学生进 行心理健康 教育 ,更 有针对性地 开 蝶 ,2 0 1 1 ;郇 昌鹏 、汪 红 , 2 0 1 1 ;胡 青青 ,2 0 1 2 )
1 . 语 义 角 度 : 许 多 语 言 学 者 主 要 对 网 络 流 行 语 语 义
有 助 于 开 拓 新 的 分 支 学 科 , 对 汉 语 网络 流 行 语 进 行 综 述 研 当代 语 言 学 中最 有 活 力 的分 支 学 科之 一 。
究 ,不但 有社会语 言学意义 ,还有汉语 词汇学价值 ,可 以
展趋势 ,把握社会 发展潮流 ,促进社会 更好更快 地发展 。 2 . 学术意义 :追踪时代前 沿,掌握最 新的语言文 化动态 ;
了 《 网络语言学 的范围》一文 ,就网络和信息技术对语言产 生影响的问题作了较 为深入的探 究。 目前网络语言学 已成为
近 些 年 , 国 内语 言界 学者 主 要 从9 个 角 度 对 网 络 流 行 语
助 于指导青少 年正确对待 社会新潮流 。4 . 文 化意义 :随着 不 确 定 性 的 原 因 等 方 面 进 行 探 讨 , 揭 示 了 网 络 流 行 语 的
网 络 流 行 语 在 大 学 校 园 的 传 播 与 发 展 ,该 研 究 有 助 于 深 入 成 因 、 变 异 规 律 及 发 展 趋 势 , 以 及 其 所 反 映 的 社 会 心 理 了 解 大 学 生 的 社 会 心 理 特 点 ,探 究 大 学 生 网 络 语 言 使 用 与 状 态 , 探 讨 了 社 会 状 况 和 语 言 本 身 的 规 律 对 词 汇 发 展 的 社 会 文 化 生活 的 相 互 影 响 ,进 而 可 以准 确 地 了 解 校 园 文 化 影 响 。 ( 丁 加 勇 ,2 0 0 4 ;杨 文 全 、程 婧 , 2 0 0 6 ;孙晓玄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网络流行语的隐喻研究综述作者:蔡鹤来源:《校园英语》 2021年第9期文/蔡鹤【摘要】在网络热潮的席卷下,网络语言逐步登上舞台,从而兴起一种新的语言现象,即网络流行语。
各国学者从社会、文化、认知等多角度对网络流行语进行了研究。
本文旨在从认知的角度,结合隐喻和网络流行语,重点梳理国内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文献。
通过分析发现国内相关研究较少且多从理论出发,并提出未来发展趋势应重视将二者结合进行研究,重视从实践出发,有助于为后续相关研究做铺垫。
【关键词】认知;隐喻;网络流行语【作者简介】蔡鹤(1997.10-),女,吉林通化人,长春师范大学202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一、引言随着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交流,随之产生了网络流行语这一语言现象。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定义网络流行语为某一时期社会上广泛流行的语汇。
1980年,Lakeoff和Johnson首次提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们的认知方式。
”隐喻开始作为一种认知方式被各界学者接受并进行研究,包括G.Fauconnier、M.Turner、赵艳芳(1998)、王寅(2003)、胡壮麟(2004)、束定芳(2011:18-31)等。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以隐喻为指导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首先,发现国内网络流行语的隐喻研究现状主要从四方面展开。
其次,本文也提出了国内网络流行语的隐喻研究所存在的问题。
最后,提出了未来发展趋势,利于后续相关研究。
二、网络流行语的隐喻研究现状虽然关于隐喻和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很多,但是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文献还并不多,主要从2008年开始,至今总体呈上升趋势。
通过对以上文献的分析,发现我国网络流行语的隐喻研究现状主要分为以下四个层面。
1. 对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现象进行研究。
此类研究主要对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现象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网络流行语的隐喻认知功能、认知机制、运作机制和普遍性。
对网络流行语中隐喻的认知功能的研究。
从认知的角度,以隐喻为基础,分析了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现象,阐述了网络流行语隐喻的认知功能(罗丹和曾洁2012,于为漫2016)。
对网络流行语的隐喻认知机制进行研究。
芦晓莉(2014)介绍了隐喻的认知机制,然后从人类认知的视角对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进行了简析。
分析隐喻在网络流行语的运作机制。
章凤花(2014)揭示了隐喻在流行语流行过程中的运作机制,为流行语产生和迅速传播提供认知基础。
对网络流行语中隐喻的普遍性进行了深入分析。
杜瑞田(2014)揭示了网络流行语的概念隐喻的经验基础和生成理据,验证了隐喻在人们生活中的普遍性。
2. 通过隐喻对网络流行语进行研究。
多数关于网络流行语的隐喻研究都是结合隐喻对网络流行语的认知理据、构词方式、产生与发展、分类与特征、功能与应用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研究。
首先,从隐喻的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构词方式及特征(常楠2008),并结合隐喻等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发展(詹娇2010,郭蕾2012)。
其次,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的分类及其特点,并从隐喻的角度来研究网络流行用,(薄婷2015,方梦菁2015),并对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功能和基本语义功能进行了探究(杨娟和曾贤模,2020)。
最后,从多维视角下的跨学科,分析大量网络流行语,阐释了其来源、特点、产生、传播机制和功能以及发展趋势等(安乐天2012,张馨正2017)。
3. 结合隐喻对单个网络流行语进行研究。
通过对单个网络流行语的分析,发现主要对两类网络流行语进行研究。
一方面是以人体隐喻为基础,分析与人有关的网络流行语。
郑梦苑(2014)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分析了网络流行语“X哥”的形成和发展;田萍(2017)对网络流行语“小鲜肉”进行研究;倪淑珺(2019)对网络流行词“X精”进行了探究。
另一方面是基于情感隐喻对与感情相关的网络流行语进行研究。
颜晓丹(2018)从隐喻视角下研究网络流行语“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中的认知机制;周萍(2020),从隐喻视角探析了网络流行语“上头”。
此类结合隐喻对单个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主要以人体隐喻和情感隐喻为基础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网络流行语的特点、产生机制和使用方式等特点。
4. 结合隐喻和网络流行语,对其他领域所发挥的作用进行研究。
最后,部分文献通过隐喻和网络流行语的分析,对翻译、对外教学等其他领域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乔彦娜(2012)从概念隐喻视角出发,分析总结网络流行词汇的翻译技巧。
张春凤(2018)引申出网络隐喻在同样热门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三、存在问题由以上研究现状可知,越来越多的学者从隐喻的角度对网络流行语进行研究,并且取得了相关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通过知网输入关键词搜索网络流行语和隐喻,仅仅得到了49篇文献,说明我国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学者还很少;此外,虽然已经有很多学者通过隐喻对网络流行语的认知机制进行了研究,但没有提出一套具体可行的理论来支持这一认知过程;最后,现在的研究大多从理论开展,从实践意义进行的研究还不充足。
四、发展趋势第一,要注重网络流行语和隐喻的结合。
隐喻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而网络流行语反映了当今时代下人们的整体生活状态和社会现象,因此将二者结合进行研究的意义匪浅。
第二,通过隐喻在网络流行语中的研究,发展出具体可行的网络流行语认知理论。
第三,结合理论与实践,从实际出发,开展更多有现实意义的有关隐喻和网络流行语的研究。
五、结语通过对隐喻和网络流行语的研究的相关文献梳理,本文发现将网络流行语和隐喻结合起来的研究还很少,并主要从四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对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现象进行分析,通过隐喻分析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发展、特点等现象,对单个网络流行语的隐喻分析,以及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隐喻分析对其他领域产生的作用效果。
由此,可以看出国内对隐喻和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和相应成果,此外也提出了很多观点,并且阐述了将二者联系研究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但是,我国现阶段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的文章对网络流行语的隐喻研究尚有不足,主要包括对二者结合起来的文章很少,没有提出相关理论且从实践意义进行研究的文章较少。
隐喻作为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而网络流行语反映了当下人们内心最真实的一种情感,因此,将隐喻和网络流行语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1]Fauconnier, Gilles. Mapping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2]Lake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3]Turner M. Cognitive Dimensions of Social Science[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4]安乐天.多学科视角下对国内网络流行语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5]薄婷.网络流行语的隐喻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报,2015 (10):183-185.[6]常楠.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现象研究[D].山东大学,2008.[7]杜瑞田.网络流行语中的概念隐喻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4.[8]方梦菁.网络流行语的概念隐喻研究[J].才智,2015(10):282-283.[9]郭蕾.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视角分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 (5):94.[10]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芦晓莉.浅议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1):46-48.[12]罗丹,曾洁.网络流行语的隐喻特征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8):89-92.[13]倪淑珺.网络流行词“X精”探究[J].汉字文化,2019(S2):22-23.[14]乔彦娜.隐喻形式下网络流行词的英译讨论——来自媒体资源的启示[J].现代交际,2012(7):34-35.[15]束定芳.论隐喻的认知功能[J].外语研究,2001(2):28-31.[16]田萍.网络流行语“小鲜肉”探微[J].陇东学院学报,2017(2): 31-34.[17]王寅,李弘.中西隐喻对比及隐喻工作机制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6-10.[18]颜晓丹.隐喻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J].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8(4):168-169.[19]杨娟,曾贤模.网络流行语隐喻特征及其传播功能研究[J].汉字文化,2020(22):5-6,9.[20]于为漫.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网络流行语隐喻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21]詹娇.网络语言形成发展动因分析及其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 2010.[22]张春凤.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8(3):91.[23]张馨正.表征与隐喻:新世纪以来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D].兰州大学,2017.[24]章凤花.网络流行语隐喻运作机制分析[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4):22-25.[25]赵艳芳.认知的发展与隐喻[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10):8-10,57.[26]郑梦苑.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看网络流行语“X哥”的形成和发展[J].艺术科技,2014(10):217-218.[27]周萍.从隐喻视角探析网络流行语“上头”[J].汉字文化,2020 (20):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