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由心生-乐者药也

合集下载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礼记》原文、译文及评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礼记》原文、译文及评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礼记》原文、译文及评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①--音乐表现情感而不是形象原文: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②;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③;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⑤;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

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注释:①本节选自《乐记·乐本》。

②噍(jiao)以杀(shai):急迫短促。

③啴(chan)以缓:舒展和缓。

④发:振奋。

散:奔放。

⑤廉:端正方直。

译文:乐是由声音生成的,它产生的本源在于人心受到外物的感动。

所以心中产生悲哀的感情,则发出的声音就急促而低沉;心里产生快乐的感情,则发出的声音就振奋而奔放;心里产生愤怒的情感,则发出的声音就粗纩而激越;心里产生崇敬的情感,则发出的声音就庄重而正直;心里产生爱恋的情感,则发出的声音就和顺而温柔。

这六种情感并非出自人的天性,而是受到外物的激发才产生。

题解:音乐表现情感,不同的音乐是不同情感的表现形式,音乐的动人力量来自它所表现的情感。

儒家学者的这一看法,既是质朴的切合实际的,同时也抓住了音乐最主要的特点。

迄今为止不少人还在喋喋不朽地争论音乐是否有形象,是否具有描述性和形象性。

这种毫无实际意义的争论,在儒家先哲的看法面前,马上就显出了贫血的苍白。

音乐表达情感,音符在时间过程中按情感的波动起伏而发展。

这是一个线形的发展过程。

听到音乐后,在音乐的刺激下产生出想象和联想,想象出事物的刑貌,则是另一回事。

音乐不能告诉我们一个人长得什么样,一朵花的颜色如何,一个物品是什么样子,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它只表达对事物的一种内心感受或内心状态,它通过情感这个中介,把作者与听者、作品和听者、听者与生活联系了起来。

这个道理其实并不深奥。

乐记文言文翻译

乐记文言文翻译

原文:《乐记》曰:“夫乐者,音也。

音之所由生,生于人心之感物也。

人心之感物也,因感而动,动则七情应矣。

七情应,则音生焉。

音者,声之和也。

声之和,以五声为主,五声之序,以宫商角徵羽为次。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将,徵为士,羽为皂。

五声之和,以和为贵。

和者,声之和也,心之和也。

心之和,则天地之和也。

”译文:《乐记》中说:“音乐,就是声音。

声音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心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

人心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产生情感,情感的产生又会引起七情的变化。

七情的变化,就会产生音乐。

音乐,就是声音的和谐。

声音的和谐,以五声为主,五声的顺序,以宫、商、角、徵、羽为次。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将,徵为士,羽为皂。

五声的和谐,以和谐为贵。

和谐,就是声音的和谐,也是心灵的和谐。

心灵的和谐,就是天地的和谐。

”原文:“夫乐者,天地之和也。

天地之和,所以育万物也。

万物育而天地不变,乐也。

乐者,和也。

和也者,天地之和也。

天地之和,所以养性也。

养性者,所以修身也。

修身者,所以齐家也。

齐家者,所以治国也。

治国者,所以平天下也。

”译文:“音乐,就是天地的和谐。

天地的和谐,是用来养育万物的。

万物养育,天地不变,这就是音乐。

音乐,就是和谐。

和谐,就是天地的和谐。

天地的和谐,是用来培养品性的。

培养品性,是为了修养身心。

修养身心,是为了管理家庭。

管理家庭,是为了治理国家。

治理国家,是为了使天下太平。

”原文:“乐者,政之基也。

政之基,所以安民也。

安民者,所以定国也。

定国者,所以平天下也。

故曰:‘乐者,政之基也。

’”译文:“音乐,是政治的基础。

政治的基础,是为了安抚民众。

安抚民众,是为了稳定国家。

稳定国家,是为了使天下太平。

所以说:‘音乐,是政治的基础。

’”通过以上翻译,我们可以了解到《乐记》中的音乐观念,即音乐源于人心,与天地和谐,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作用。

这些观念对于我们今天理解音乐的价值和意义,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以音为药,乐疗于心的意思

以音为药,乐疗于心的意思

音乐可以舒神静性,颐养身心。

在古汉语中,乐、药、疗,三字同源,音乐与药物、治疗具有天然的联系。

音乐可流通气血,宣导经络,与药物一样,对人体有治疗作用。

五音疗法
中国是“音疗”的发源地之一。

两汉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乐书》中提及音乐可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元代医生朱震亨也指出“乐者,亦为药也”。

《黄帝内经》,其记载:“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

证明五音与人体存在关系,构建了中医学中最早的声学医学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最先把五音理论引入医学领域,将五音归属对应五行,即“五行音乐”是将阴阳、五行、五脏、五志、五季等理论与音乐相合,形成了五种不同治疗疾病的调式。

五音疗法是在中医理论基础上通过五种音调组成的乐曲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干预方法。

五音包括宫(do)、商(re)、角(mi)、徵(sol)、羽(la) 五种调式组成的乐曲。

其干预作用遵循了中医五行、五脏相关理论。

因此,五音疗法在临床应用时,应根据患者疾病特点,辨证施乐。

礼记·乐记全文

礼记·乐记全文

礼记·乐记全文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以杀。

其乐心感者,其声噍以缓。

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

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

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

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

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

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声成文,谓之音。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事,羽为物。

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

宫乱则荒,其君骄。

商乱则陂,其官坏。

角乱则忧,其民怨。

征乱则哀,其事勤。

羽乱则危,其财匮。

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

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

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

乐者,通伦理者也。

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

唯君子为能知乐。

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

知乐则几于礼矣。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德者得也。

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

食飨之礼,非致味也。

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

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

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

礼记乐者文言文翻译

礼记乐者文言文翻译

原文: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及于人心,莫不承顺。

故其声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是故其音内而不外,是故其音中正而和。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

其本在人心之感物也。

人心之感物也,故其声哀乐不同。

其哀也,将以感人;其乐也,将以成礼。

故乐者,乐也,非徒乐也。

乐所以导人,使人向善,而乐之。

凡乐者,乐其道也。

乐其道也,故和其声。

和其声也,故乐其德。

乐其德也,故乐其行。

乐其行也,故乐其言。

乐其言也,故乐其志。

乐其志也,故乐其心。

乐其心也,故乐其性。

乐其性也,故乐其身。

乐其身也,故乐其家。

乐其家也,故乐其国。

乐其国也,故乐其天下。

乐者,所以导人也。

导人者,所以导善也。

善者,所以导性也。

性者,所以导身也。

身者,所以导家也。

家者,所以导国也。

国者,所以导天下也。

乐也者,乐天下也。

译文:音乐的起源,源于人心的感动。

人心的感动,是外界事物使之如此。

受到外界事物的感动而激动,因此表现为声音。

声音相互呼应,因此产生变化;变化成为规律,称之为音乐。

按照音乐的比例和节奏,使人心受到感召,无不顺从。

所以,其声音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因此其音乐内在而不外露,因此其音乐中正而和谐。

音乐,是声音产生的根源。

其根本在于人心对外界事物的感受。

人心对外界事物的感受,因此其声音有哀有乐。

其哀声,用以感动人心;其乐声,用以完成礼仪。

所以,音乐,是乐的,不仅仅是乐。

音乐是用来引导人的,使人向善,而乐在其中。

大凡音乐,都是乐其所行之道。

乐其所行之道,因此和谐其声音。

和谐其声音,因此乐其所行之德。

乐其所行之德,因此乐其所行之行。

乐其所行之行,因此乐其所言之言。

乐其所言之言,因此乐其所思之志。

乐其所思之志,因此乐其所感之心。

乐其所感之心,因此乐其所养之性。

乐其所养之性,因此乐其所安之身。

乐其所安之身,因此乐其所居之家。

乐其所居之家,因此乐其所处之国。

乐其所处之国,因此乐其所治理之天下。

凡音 生于人心者也 乐者....原文附翻译

凡音 生于人心者也 乐者....原文附翻译

凡音生于人心者也乐者....原文附翻译一、原文:凡音①,生于人心者也。

乐②者,通于伦理者也。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惑于物也。

是故知声③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

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

唯君子能知乐,是故审④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

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

知乐,则几于礼矣。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

食飨之礼⑤,非致⑥味也。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知好恶,而返人道之正也。

(选自《礼记》,有删改)【注释】①音:歌曲。

②乐:这里是音乐和舞蹈(有事还包括诗歌)相结合的总称。

③声:这里指声音。

④审:仔细观察。

⑤食飨(xiang)之礼:指食礼和飨礼,用于祖宗祭祀或招待宾客。

⑥致:极。

二、翻译:音,是由人心产生的。

乐,是与事物伦理相通的。

乐是由声音生成的,它产生的本源在于人心受到外物的感动。

所以只懂得声音不懂的音乐的是禽兽,只懂得音乐而不懂的乐理的是普通百姓。

只有君子才是能够懂得乐理的人。

所以能由辨别声而知到音乐,由辨别音乐而知乐理,由辨别乐理而知道政治的好坏,就具备了治理天下的方法。

所以不懂的声音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音乐。

不懂得音乐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乐理。

懂得乐理就接近于知晓礼仪了。

礼仪和理乐都通晓,叫做有德!所以乐的隆盛,并不是使声音极尽华美。

在宗庙中合祭祖先的礼仪,并不是使食物滋味极其丰富。

因此先王之所以制定礼乐,并不是它来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用它来教导民众节制自己的好恶之情,从而归于正确的人生正途。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史记》原文及译文

《史记》原文及译文

《史记》原文及译文《史记·乐书》太史公曰:余每读《虞书》,至于君臣相敕,维是几安,而股肱不良,万事堕坏,未尝不流涕也。

成王作颂,推己惩艾,悲彼家难,可不谓战战恐惧,善守善终哉?君子不为约则修德,满则弃礼,佚能思初,安能惟始,沐浴膏泽而歌咏勤苦,非大德谁能如斯!【译文】太史公说:“我每读《尚书·虞书》,读到君臣互相告诫、劳勉,天下由此得到一些安宁,而股肱之臣不贤良,所有事业都毁坏的记载时,常常被感动得涕泪交流。

周成王作《周颂》,推原自身所受的惩创,为国家所遭遇的祸难而悲痛,怎可说他不是小心谨慎,善守善终的帝王呢?在上位的君子若不为简约的政治,就会修治功德,自强不息,否则自满自足,就会废弃礼仪。

安逸能不忘当初的劳苦,安逸能想到创始时的艰难,处身于安乐之中而歌颂勤苦,不是具有崇高道德的人谁能像这样啊!传曰“治定功成,礼乐乃兴”。

海内人道益深,其德益至,所乐者益异。

满而不损则溢,盈而不持则倾。

凡作乐者,所以节乐。

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其如此也。

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

【译文】书上说“治定功成,礼乐乃兴”。

天下治民的政策推行得愈是深入人心,帝王的品德越崇高,他所认为欢乐的事情就越不同于常人。

水满了却不减少就会流出来,时机成熟了却不能把握就会跌倒。

大凡作乐的原因,是为了节制欢乐。

使君子以谦虚退让为礼,以自损自减为乐,乐的作用就在于此啊!由于地域不同,性情习俗也不相同,所以要博采风俗,与声律相谐调,以此补充治道的缺陷,移风易俗,帮助政教的推行。

天子躬于明堂临观,而万民咸荡涤邪秽,斟酌饱满,以饰厥性。

故云《雅》《颂》之音理而民正,嘄噭之声兴而士奋,郑卫之曲动而心淫。

及其调和谐合,鸟兽尽感,而况怀五常,含好恶,自然之势也?【译文】天子亲临明堂观乐,而众百姓能受乐的感化而洗荡、涤除人性中的邪恶和污秽,采取健康、饱满的人性,以整饬其性情。

所以说习正派、文雅的诵歌,民众就会持守正道,激烈呼号的音声兴起,战士就会振奋精神,郑、卫的歌曲使人心生邪念。

《礼记》节选

《礼记》节选
2
《礼记》节选
“故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君者所养也,非养人者也。君者所事也,非事人者也。 故君明人则有过,养人则不足,事人则失位。故百姓则君以自治也,养君以自安也,事君以 自显也。故礼达而分定,故人皆爱其死而患其生。
“故用人之知【智】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贪。
“故国有患,君死社稷谓之义,大夫死宗庙谓之变。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 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 继志矣。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 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 唯其师。”此之谓乎?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 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 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脱】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 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 皆进学之道也。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曾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 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炮以燔,以亨【烹】以 炙,以为醴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朔。
“故玄酒在室,醴盏在户,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 钟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

简述八音分类法

简述八音分类法

简述八音分类法上古时期,乐器的类型不多,只有“八音”。

他们分别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礼记·乐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

”这是古人对音乐起源的描述。

为了便于记忆,我把它概括为:上古时期的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主要演奏乐器,演奏时要用手按着发声部位的不同,来调节音量的大小,称为“律”。

如果还要加上打击乐器,则为“十二律”。

可见当时已有了最早的“音乐之父”。

在先秦古籍中提到的“八音”,其实就是古代的乐器。

他们分别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礼记·乐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

”这是古人对音乐起源的描述。

为了便于记忆,我把它概括为:上古时期的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主要演奏乐器,演奏时要用手按着发声部位的不同,来调节音量的大小,称为“律”。

如果还要加上打击乐器,则为“十二律”。

可见当时已有了最早的“音乐之父”。

而“八音分类法”也是从此时开始流传,又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被定名的。

《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郑国子产铸钟,钟成后召乐工试音,一操办不好,就处死刑。

齐侯闻知,就问子产,子产说:“吉者,五声之主,乐之君也。

君子所以乐其政,而其音足以造其和。

今一而不善,则皆弃之矣,其可用乎?且夫金,五声之本也;木,五行之始也;丝,五色之母也;竹,八音之始也。

是故先王制礼,其上公先得钟,春以享钟,秋以享钟。

木之德也,金之德也,土之德也,革之德也,丝之德也,竹之德也,乃无不宜。

所以修八音也,贵贱不乱,所以示民轨也。

”这里虽然未直接说明八音,但我们仍能从文字里,体会出八音指的是当时使用的乐器。

史记乐书的文言文翻译

史记乐书的文言文翻译

《史记》者,司马迁之所撰,史家之巨著也。

其中《乐书》一篇,述上古之音乐,及周、秦、汉之乐制,其言简奥,意蕴深远。

今以文言文译之,以飨读者。

【原文】乐者,音之所由生也。

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是故其哀乐之心感,而音声之道形。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得其所;序故群生不相犯也。

【译注】音乐,是声音产生的源泉。

其根本源于人心对事物的感受。

因此,人心之哀乐之感,声音之道便显现出来。

音乐,是天地之和的表现;礼仪,是天地之序的体现。

和谐,所以万物都能各得其所;有序,所以群生之间不相侵犯。

【原文】黄帝时,以云为名,以雷为鼓,以水为鼓,以山为鼓,以草木为鼓,以禽兽为鼓,以虫鱼为鼓,以鬼神为鼓。

鼓之者,以鼓天地之和,以通神明之德。

【译注】在黄帝时代,人们以云为名,以雷为鼓,以水为鼓,以山为鼓,以草木为鼓,以禽兽为鼓,以虫鱼为鼓,以鬼神为鼓。

击鼓者,以鼓动天地之和,以通达神明之德。

【原文】殷汤之时,有伊尹作乐,以和天下之民。

伊尹曰:“乐者,和也。

和者,善也。

善者,美也。

美者,大也。

大者,圣也。

圣者,仁也。

仁者,寿也。

寿者,福也。

福者,天也。

天者,道也。

道者,自然也。

”【译注】在殷汤时期,伊尹创作音乐,以和谐天下之民。

伊尹说:“音乐,是和谐。

和谐,是善良。

善良,是美好。

美好,是伟大。

伟大,是圣明。

圣明,是仁爱。

仁爱,是长寿。

长寿,是幸福。

幸福,是天赋。

天赋,是自然。

”【原文】周公作《大武》之乐,以昭文武之德。

孔子曰:“乐者,德之华也。

乐正,声之正也。

声正,则万物得其所矣。

”【译注】周公创作《大武》之乐,以彰显文武之德。

孔子说:“音乐,是德行的华丽。

音乐端正,则声音亦端正。

声音端正,则万物都能各得其所。

”【原文】自秦以来,乐制渐变。

始皇始作乐府,采四方之乐,以和天下之心。

汉武帝时,乐府大盛,制乐以昭帝王之德。

【译注】自秦朝以来,音乐制度逐渐发生变化。

秦始皇开始设立乐府,采集四方之乐,以和谐天下之心。

汉武帝时期,乐府兴盛,制作音乐以彰显帝王之德。

礼记文言文翻译乐者

礼记文言文翻译乐者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

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是故其哀乐之发,也必以其道。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志气乐则心乐,心乐则声乐,声乐则音乐,音乐则乐。

乐者,和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乐者,天地之和也。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地之大经也。

夫乐者,乐其天地之和也。

是故乐者,乐天地之和也。

《乐记》中“乐者”一词的翻译如下:乐者,音乐之根本也。

音乐之起源,源于人心对万物的感受。

因此,音乐中的哀乐之情感表达,必然遵循一定的规律。

所谓规律,是不可离开的,离开了就不是规律。

所以,志气愉悦则心情愉悦,心情愉悦则声音愉悦,声音愉悦则音乐愉悦,音乐愉悦则整体愉悦。

乐者,和谐之谓也。

喜怒哀乐的情感未发之时,称为中。

情感发而皆符合节度,称为和。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各安其位,万物得以生长。

乐者,天地之和也。

春天生长,夏天成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这是天地的大规律。

而音乐,正是为了表达这种天地之和。

因此,音乐是表达天地之和的。

翻译如下:乐者,音乐之根本也。

音乐之产生,源于人心对万物的感受。

因此,音乐中的哀乐之情,必然遵循一定的规律。

所谓规律,是不可须臾离开的,离开了就不是规律。

因此,志气愉悦则心情愉悦,心情愉悦则声音愉悦,声音愉悦则音乐愉悦,音乐愉悦则整体愉悦。

音乐,是和谐之象征。

喜怒哀乐的情感未发之时,称为中。

情感发而皆符合节度,称为和。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各安其位,万物得以生长。

音乐,是天地之和的体现。

春天生长,夏天成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这是天地的大规律。

而音乐,正是为了表达这种天地之和。

因此,音乐是表达天地之和的。

在《乐记》中,乐者不仅仅是指音乐本身,更是一种哲学思想,它强调音乐与人心、天地之间的和谐关系。

乐者,既是音乐之根本,也是和谐之象征,更是天地之和的体现。

通过音乐,人们可以感受到天地之美,体验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达到心灵的愉悦和升华。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音乐具有极高的地位。

礼记乐记原文和翻译

礼记乐记原文和翻译

《礼记.乐记》选段译文凡音之起①,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②,及干戚羽旄③,谓之乐也。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④,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

①以下为《礼记·乐记》文。

《正义》引皇甫侃的话说:此章“备言音声所起,故名《乐本》。

夫乐之起,其事有二:一是人心感乐(lè),乐(yuè)声从心而生;一是乐(yuè)感人心,心随乐(yuè)声而变也。

”②比:随着、顺着。

《易经·比卦》彖辞说:“比,辅也。

下顺从也。

”乐之:乐读如yuè,做动词用,全句的意思是,顺着音调的变化,而将它音乐化,或说是将它变成为乐。

怎样变?《乐记》孔颖达疏说是“言以乐器次比音之歌曲而乐器播之。

”用白话说就是随音调的变化,用乐器演奏之。

③干戚羽旄:按《乐记》郑玄的解释,干就是盾牌,戚指斧(兵器)。

这两种是周武王所制《武》舞中,舞人手执的器具;羽指雄性山鸡尾,旄指旄牛尾。

这两种是文舞中舞人手执的器具。

④由:因缘、缘故。

此句硬译应是:由于乐的缘故,音才发生变化,产生新的乐西。

或者说,以乐为目的,音产生了新的东西。

意译就是:乐是音产生的。

译文:大凡音的起始,是由人心产生的。

而人心的变动,是物造成的。

心有感于物而变动,由声表现出来;声与声相应和,才发生变化;按照一定的方法、规律变化,就叫做音;随着音的节奏用乐器演奏之,再加上干戚羽旄以舞之,就叫做乐(yuè,月)了。

所以说乐是由音产生的,而其根本是人心有感于物造成的。

故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壹其行,刑以防其奸。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译文:因此说礼用以诱导人的意志,乐用以调和人的声音,政用来统一人的行动,刑用来防止奸乱。

礼乐刑政,其终极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齐同民心而使出现天下大治的世道啊。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①。

比音而乐之浅谈

比音而乐之浅谈

比音而乐之浅谈《礼记·乐记》有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

意思是说大凡音的起始,是由人心产生的。

而人心的变动,是物造成的。

心有感于物而变动,由声表现出来;声与声相应和,才发生变化;按照一定的方法、规律变化,就叫做音;随着音的节奏用乐器演奏之,再加上干戚羽旄以舞之,就叫做乐(yuè)了。

所以说乐是由音产生的,而其根本是人心有感于物造成的。

院长认为,“比音而乐”即“音心对映”,是《乐记》和律论音乐美学的魂魄。

这种有别于西方自、他律论,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对音乐美学体系认识论,就像是物理学家几个世纪以来对光的本质的探索研究,最后认为光既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的“波粒二象性”本质特质一样,一次又一次的艺术爬坡与科学实践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推到了发现事物本质属性的殿堂。

“音”作为音乐艺术的物质性,“心”作为音乐艺术的精神(或者意识)性,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二者可以说成是函数中讲的映射关系。

关于音乐的美感认识,《乐记》有比较深层的论述。

它强调音乐给人们的愉悦感受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它认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由此可见,音心系统正式在人类社会实践过程彼此对映,即“比音而乐”。

音乐表象不寓于声音之中,而是在声音的影响作用之下,形成于解释者的意识之中。

即使音乐符号结构体自身,如果避开听众的心理活动,也不可能进入音乐作品的体系。

人们之所以会认为音乐具有情感内容,是人对不同事物具有通感或者说是格式塔理论中所谓“异质同构”的原因所致。

音乐的情感是独立存在的。

音乐自身并没有情感内容,可是它却可以唤起我们的情感,并且这种“音心相映”的情感与生活中的情感并非是一回事。

我们最初听到某首乐曲时所产生的那种特定的感觉感受,是在生活中从未体验过的,是全新的感受。

关于音乐的古代名言名句大全

关于音乐的古代名言名句大全

关于音乐的古代名言名句大全1.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

——《吕氏春秋·大乐》2.声出于和,和出于适。

和适,先王定乐由此而生。

——《吕氏春秋·大乐》3.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礼记·乐记》4.乐,所以达天地之和而饬化万物。

——宋·欧阳修《乐类》5.钟鼓之声,怒而击之则武;优而击之则悲;喜而击之则乐;其意变,其声亦变。

——战国·鲁·尸佼《尸子》6.因形创声,随时造曲,应物无穷。

——晋·成公绥《啸赋》7.音均不恒,曲无定制。

——晋·成公绥《啸赋》8.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唐·刘长卿《听弹琴》9.古歌旧曲君休听。

——唐·白居易《杨柳枝》10.金石有声,不扣不鸣;管有声,不吹不声。

——隋·王通《文中子》11.音之数不过五,而五音之变不可胜听也。

——《淮南子·原道训》12.不以六律,不能还五音。

——《孟子·离娄上》13.五音之无不应也,其分审也。

——《吕氏春秋·圜道》14.五音不同声而能调。

——《管子·宙合》15.成乐有具,心节嗜欲,嗜欲不辟,乐乃可务。

——《吕氏春秋·大乐》16.务乐有术,必由平出。

平出于公,公出于道。

故惟得道之人,其可与言乐乎!——《吕氏春秋·大乐》17.比音而乐之,及干、羽、旄,谓之乐。

——《礼记·乐记》18.美味期乎合口,工声调于比耳。

——《汉书·扬雄传》19.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

——汉·王充《论衡·自纪篇》20.音以比耳为美,色以悦目为欢。

——晋·陆机《演连珠五十首》21.清浊二声,为乐之本。

——宋·欧阳修《论乐说》22.耳乐和声,为制金石丝竹以道之。

——宋·欧阳修《辨左氏》23.律以声为文,声以律为质。

中国音乐史:《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

中国音乐史:《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
就“声”对于“心”的反作用而言,《乐言篇》讲 “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啤谐(宽和)、慢易 (平缓)、繁文(音调丰富)、简节(节奏简单)之音作,而民 康乐……”,旨在说明音声通过对人心起作用,从 而又对社会音乐风气产生影响。它同《乐记》关于 音乐“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 (《乐施篇》)的认识是相一致的。
如“君子听钟,则思武臣”;“听琴瑟之声,则思 志义之臣”(《魏文侯篇》)。这里有所“听”而 有所“思” 。所谓“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锵而 已也,彼亦有所合也”。这里讲的“有所合”,正 是要求在音乐审美的情感体验中,除了获得感性上 的愉悦之情外,同时还要从精神上得到某种理性上 的启迪。
因此,《乐记》所说的音乐审美中的情感体验,是 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感性的体验溶于理性之中。 这是对《乐记》“心”“声”关系深一层的认识。
“心”“声”关系中的“心”,不同于前面所述 “心”“物”关系的“心”,与 “德”、“静”、 “好恶”、“性之欲”等心性联系更多,而是主要 指人在生活中产生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它是感 性与理性的统一,也是生理与心理的整合。
“心”“声”关系中的“声”,即音声,指音乐的 音响运动形式,其表现对象是具一定情感性质的 “心”。
其一、以快乐、愉悦之情为“乐”的存在的情感特 征。
所谓“乐者乐也”。
有必要指出,《乐记》中“乐”的情感性质规定性, 带有自身理论形成的时代印痕,包含有三层意思: 其一,是强调“乐(yue)”的实施,主要表现的应 为喜乐之情。其二、其所“乐(le)”应有助于提高道 德修养。所谓“君子乐得其道”。其三、以“乐 (le)”的感情上的融洽,来调合由“礼”的等级 规范造成的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差异。
《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
《乐记》其书
《乐记》是在汲取了先秦思想资料基础上,经汉 人的整理而编纂成集,从而形成自身的思想体系。 《礼记·乐记》是汉独尊儒术学术大环境的产物。

五音疗疾中医音乐疗法

五音疗疾中医音乐疗法

五音疗疾一一中医音乐疗法中国是音乐治疗的发祥地之一。

先民们早就探索宇宙旋律与生命节奏的秘密,浩瀚的典籍留下了丰富的资料,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值得含英咀华。

正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在有历史记载的远古时代,音乐就被中国人应用于医学治疗。

据《xx-xx》所载:‘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

’这可以说是最早的以(音乐)舞蹈治病的记载。

《史记》说:“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晋代阮籍在《乐论》中提到:“天下无乐,而欲阴阳协调、灾祸不生,亦已难矣。

乐者,使人精神温和,衰气不入。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用音乐治好了自己的抑郁症。

xx在《送xx真序》说:’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

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 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元代刘郁的《西使记》中记述了一位叫哈利发的阿拉伯国度元首,用观赏中国的琵琶音乐治好痼疾头痛等事件。

元代名医朱震亨主张用音乐治疗疾病,他曾说〃乐者,亦人药也〃。

明代有名的医学家张景岳在《类经附翼》中提到〃十二律为神物,可以通天地而和神明〃。

清代吴师机的著作《理瀹骈文》中说:〃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

〃中国古人对音乐有高深的认识,据《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

〃古人认为声音之本在人的心神,心神所觉而后形于声色。

《庄子。

人间世》曾记载孔子对心斋的见解,日:〃敢问心斋,xx曰:一若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故大音无声,大形无象,声音之始,其为太虚乎?这似乎比古埃及人说的〃音乐是灵魂的妙药。

〃是更为深远的见识。

《吕氏春秋・大乐》在开宗明义中讲:〃音乐之所由来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

《乐记》中的声、音、乐

《乐记》中的声、音、乐

《乐记》中的声、音、乐《乐记》中多次出现“声”、“音”、“乐”的概念:开篇“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音的产生,由于有能够产生思想感情的“心”。

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使感情激动起来,所以表现为“声”。

“声”在互相应和之中,显示出变化来,变化的、有规律的“声”叫做“音”。

把音按照一定的结构关系演奏起来,加上舞蹈,就叫做“乐”。

这段话的意思是:音乐一类的事物是人的精神世界的产物,人的思想感情的产生则是外界事物给予影响的结果。

感情受到客观事物的触动,于是在“声”上表现出来。

表示感情的声音互相应和,就产生高低不同的变化;变化有了一定规律就叫做“音”。

将不同的音组成旋律进行唱奏,同时手持盾牌斧头野鸡毛牛尾巴跳舞,称之为“乐”。

“声”是未经艺术加工的自然之声,即自然人声;“声”既合于律吕,又经过艺术加工,便成为“音”。

所以“音”既可以指自然之声和与自然人声相对立的艺术之声、音乐之声,也可以指狭义之乐,既今日所谓一般音乐。

“乐”狭义之乐配上“干戚羽旄”之舞,即广义之乐,今日所谓乐舞,是一种综合艺术。

可见,音乐产生的过程,是一个从自然的“声”到具有审美的“音”的转化过程,并不是所有的“声”都是音乐。

一个人平静的说或激动的喊或伤心而泣,虽然有声,也有一定的音色与音高变化,但不是乐,“乐”需要有一定的旋律,具有旋律的“音”配以舞蹈便成为“乐”。

而“声”是人感物而发出的声音,是人对外部世界的反应,是情感的外化形式。

“音”则是各种声谐合、变化的产物,含有一定的韵律及节奏,相当于现在的音乐。

“乐”则是熔诗歌、音乐、舞蹈为一炉的艺术形式,是居于中心地位的一种形式。

在《乐记》的《乐本篇》中:“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

乐者,通伦理者也。

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

唯君子为能知乐。

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政道备矣。

音乐起源探微

音乐起源探微

音乐起源探微董妍【摘要】对音乐起源的问题探索和研究由来已久,古今中外的专家学者众说纷纭.音乐起源问题纵观古今中外诸说有:劳动说、语言抑扬说、巫术说、游戏说等十余种假说,虽然诸说都各具自身理论的精到之处,但至今也未能从中择一作为音乐起源问题的唯一的解释.笔者认为,音乐的起源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能只片面的说起源于哪一种学说,应该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期刊名称】《黄河之声》【年(卷),期】2011(000)001【总页数】2页(P18-19)【关键词】音乐;起源【作者】董妍【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万物皆有源.我们在谈论事物的时候总喜欢追本溯源。

然而,溯源又岂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音乐就是如此。

音乐的起源,是音乐学研究需要面对与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般说来,音乐的起源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考古材料证明,早在文字、城邦等人类文明标识出现之前,音乐已经存在并得到极为充分的发展。

关于音乐的起源,归纳一下古今中外具有代表性的音乐起源学说,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劳动说、感情说、语言抑扬说、模拟自然说、巫术说、游戏说等十余种假说等。

无论是哪一种观点,好像都有它的合理性,也有他的片面性。

笔者认为,音乐的起源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能只片面的说起源于哪一种学说,应该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传统意义上看,在众多音乐起源说中居主导地位的是劳动说。

音乐起源之“劳动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经济学者布赫等,他们认为音乐起源于人类的劳动,人类的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也创造了音乐并赖以存在、产生的一切必须客观条件,人类的劳动是音乐得以产生的重要物质基础。

人们歌唱的歌喉、奏乐的双手、欣赏音乐的耳朵以及赖以艺术思维的大脑,都是在漫长的劳动活动过程中逐步发展而完善的。

同时,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不得不集体劳动,在集体性劳动中,人们的劳动活动本身,给音乐以内容,其动作和呼声,给音乐以节奏和音调。

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其中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是‘抗育杭育派’”。

我所欣赏音乐的方式

我所欣赏音乐的方式

音由心生、乐者药也我喜欢根据乐曲所表达的感情,结合自身处境心情加以理解。

音乐的词和曲都会影响我的心情。

同时,我的心情也会影响我选择不同的音乐。

当自身的生活经验与歌曲所表达的感情交融一体时,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以达到一种身临其境,闻其声见其景的效果了。

在感知与感情的体验中,唤起对相关生活形象和意境的联想。

我喜欢的歌,它的歌词能够激励我或是能切合我的心情。

在高三那年,范玮琪《最初的梦想》、张雨生《我的未来不是梦》、赵传《我是一只小小鸟》、五月天《倔强》、等励志歌曲都是我所喜爱。

我喜欢这些歌曲的歌词。

这些歌词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的信念。

《最初的梦想》的歌词唱道:“如果骄傲没被现实大海冷冷拍下,又怎会懂得要多努力,才走得到远方。

如果梦想不曾坠落悬崖,千钧一发,又怎会晓得执着的人有隐形翅牓,把眼泪装在心上,会开出勇敢的花。

“高三的小考,我一旦考试没考好,我就会听这首歌曲。

歌曲里面的歌词特别能鼓励我不能放弃自己,要更加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开出最勇敢的花。

歌曲有时像心理医生一样,能让一个沮丧的人看到光明,改变自己的心态,重新看待生活。

特别是在逆境的时候,歌曲能改变一个人的未来。

众所周知,高中生是观念培养的关键时期。

这一学期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等都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这一阶段的学生有的已经成年了,有的处于成年与未成年之间,因此这一学期的学生审美观等的培养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我在高中这三年里,也通过音乐缓解了紧张又善变的情绪。

音乐使人心理活动的产物,音乐实现自己多方面社会功能的方式和途径主要是音响体验、情感感受、想象引导直觉等心理活动;音乐作为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之一,对健康能够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具有治疗效果。

我平时主要是通过广播来听音乐。

在主持人的介绍下,我能更深一步了解有关歌曲诠释的意义,还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歌曲进行自我诠释。

电台播放音乐一般是在点歌节目中出现的。

主持人会问观众点这首歌的原因,我也能从中得到更多感动地理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由心生-乐者药也
音由心生樂者藥也
【摘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音乐不仅为个体提供了审美欣赏的对象,也通过自身的魅力影响着现实社会生活。

合适的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情感,完善个体人格。

同时,音乐所包含的丰富内容也有着迥然不同的特点,不同类型的音乐对人产生的效用也不同。

音乐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和最具魅力的领域,它伴随着人类的整个历史进程,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并且还在继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巨大作用。

音乐是人心理活动的产物,音乐实现自己多方面社会功能的方式和途径主要是音响体验、情感感受、想象引导直觉等心理活动;音乐作为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之一,对健康能够发挥不可忽视作用,具有治疗效果。

音乐疗法是集心理学、医学、生理学、哲学、音乐、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的新兴学科,作为一门应用科学,逐渐被社会所接受,并日趋成熟。

音乐治疗的作用已经受到心理学界的关注,目前国内也有研究成果,但在个性化方面甚少,而某些成果,也还不够深入。

这种学术研究的滞后性,直接影响了对涉及音乐治疗等现象和方法的深入研究和运用。

基于这种情况,本研究从心理学、健康学等角度,结合实验研究、调查统计分析以及相关个案,对个性化音乐治疗予以深入系统地探讨。

本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音乐治疗研究综述。

讨论音乐治疗的概念、意义,考察国内外音乐治疗的发展历史,总结音乐治疗的新视角和方法并予运用前景展望。

我国现代关于音乐心理和音乐治疗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大多为介绍国外
音乐治疗的文章,有关音乐治疗和发展的本土化特色还需研究。

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论著中就有关于音乐心理活动的描述和对某些音乐心理规律及的研究。

从关注音乐与自然的联系到重视音乐与人心理、情感的密切联系,研究历时达二千多年;研究成果从古代文献的语录,发展到独立的篇章论述和专门的乐论著作,从理论分析到实践验证;研究领域都大多涉及到了现代音乐治疗学的命题,如音乐与人心理的关系、产生音乐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音乐的心理效能、音乐的社会作用、音乐欣赏心理、音乐表演心理、音乐创作心理、音乐对塑造个体具有完备性格的作用、音乐养生及治疗思想等。

中国有丰富的音乐治疗的思想。

特别是五音疗法,反映了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

五音疗法整合了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体现了对音乐与情绪及脏腑之间的互动关系;突现了音声与人格情志、脏气等的关系。

五音疗法匹配了人体的不同脏腑,把五音、五行、五脏、人格配属用于音乐治疗实践。

第二部分探讨了音乐的功能和音乐治疗的原理机制等,在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以个性化差异为主旨的音乐治疗模型。

并且通过实验验证模型。

本研究旨在从心理学和医学的角度,通过个性化音乐使用,测查被试的行为特征变化(学习、睡眠)、心理特征变化(性格、情绪)、生理特征变化(心率、皮温、皮导)三个方面,证实个性化音乐的效果和相关变化,从而对如何使用音乐治疗进行探讨。

本研究将所有被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实验,测定实验组前后心率、皮肤电传导、皮温的变化,同时对实验组与对照组测试心理量表、压力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有些指标差异显著。

压力
舒解、有效睡眠时间延长,情绪特征也有变化。

心率有起伏变化,皮肤温度降低,皮肤电传导水平升高。

实验研究证实使用个性化音乐有好的效果,尤其是在压力应激效果上反应了身心状态的恢复。

本研究考察了不同类型音乐对不同个体、病症的影响。

得出如下结论:(1)不同类型的音乐对个体有不同的影响;(2)不同个体、相同问题也需要个性化音乐;(3)不同气质类型的个体,对音乐偏好不同;(4)相同个体在不同治疗阶段需要配制不同的个性化音乐。

第三部分为个性化音乐治疗理论模型的实践运用。

通过个性化音乐治疗在学习减压、改善睡眠、危机干预中的运用,验证了个性化音乐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论文最后讨论了需要继续研究的命题和音乐治疗的功能和意义。

一方面,有助于建立音乐欣赏与健康层面上的动力关系,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和帮助音乐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临床、教育、健康等领域服务,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一定的努力。

通过对个性化音乐治疗模型的建构、探索、分析实践运用,人可以借助一定的音乐认识人自身,进一步理解了人格差异的内涵,音乐差别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音乐治疗个性化匹配机制身心疾病气质改善睡眠危机干预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J618.9
【目录】:中文摘要11-13英文摘要13-16前言16-19第一部分音乐治疗研究综述19-53第一章音乐治疗研究现状19-33引言19-271音乐疗法(MUSICTHERAPY)的定义27-311.1侧重于音乐治疗的功能28-291.2侧重于音乐治疗的方法形式29-301.3侧重于音乐治疗所属领域30-312从音乐治疗的定义看世界音乐治疗的发展状况31-33第二章音乐治疗的意义33-381理论意义33-342实践意义34-353教育意义354个体成长意义35-365生命探索意义36-385.1音乐的进化性隐喻36-375.2音乐治疗的生命探索意义37-38第三章音乐治疗发展概述38-531国际音乐疗法的发展历史38-462中国的音乐治疗历史46-53第二部分个性化音乐治疗模型研究53-132第四章音乐治疗的原理机制53-761音乐治疗流派体系概况54-591.1精神动力学派的音乐治疗54-551.2自由即兴演奏音乐治疗55-561.3行为主义音乐疗法56-592音乐产生系列效应59-643生理机制64-673.1神经系统机制65-663.2全脑激活机制66-674行为改变67-704.1音乐与人的行为方式67-684.2人的行为与音乐的关系68-705演唱时的健康机制70-716音乐引导想象(GIM)71-727中国古代音乐治疗的理论基础72-767.1“天人合一”的思想72-737.2个性化的治疗机理73-747.3音乐产生的心理机制747.4音乐与情绪的协同关系74-76第五章音乐治疗的个性化设计模型76-1321研究综述76-841.1音乐与人格的对应关系801.2选曲类型个性化80-821.3传统的中医音乐疗法82-841.3.1中医五音治疗
82-831.3.2五音属性831.3.3五音五行的匹配方法83-842个性化设计84-972.1病症类型:以治疗目标84-852.2个体因素85-882.2.1个体的素养背景862.2.2丰富的文化修养有助于音乐欣赏的情感体验86-872.2.3丰富的人生阅历更有助于音乐欣赏者对音乐的体验和领会872.2.4形成对音色主观评价不同的心理因素87-882.3环境因素(灯光、噪音、音频、播放方式)88-973音乐因素(音乐要素、乐器、歌词、演唱者、引导)97-1043.1响度97-993.2音高99-1023.3音色102-1033.4音程和音阶103-1044乐器104-1055演唱者105-1066治疗模型设计1067个性化实验研究106-1327.1研究目的106-1077.2研究方法1077.3实验程序设计107-1327.3.1预备实验107-1177.3.1.1目的1077.3.1.2被试107-1087.3.1.3结果108-1147.3.1.4讨论114-1177.3.2正式实验117-1327.3.2.1实验被试117-1187.3.2.2实验材料1187.3.2.3实验方法118-1207.3.2.4实验结果120-1277.3.2.4.1气质分布状况120-1217.3.2.4.2压力状况的干预效果1217.3.2.4.3干预后的心理症状状况明显改变121-1227.3.2.4.4个性化音乐干预后的生理指标变化122-1277.3.2.5讨论127-132第三部分个性化音乐治疗模型的实证研究132-209第六章音乐治疗干预学习的研究132-1571影响学习成绩的心理因素研究132-1422预备实验研究(考试心理素质调查表的编制)142-1492.1设计背景1422.2问卷设计方法:使用调查法、因素分析法、聚类法142-1432.3结果143-1452.4因子得分145-1462.5聚类分析146-1482.6聚类分析所用程序148-1493实证实验研究149-1523.1研究方法1493.2研究目的1493.3研究过程149-1503.4结果与分析
150-1524讨论:音乐治疗配合咨询的优势设计152-1574.1学习方面153-1544.2考试心理素质154-157第七章音乐干预睡眠的实验研究157-1891睡眠的研究概述157-1622睡眠疾病危害162-1673睡眠问题状况167-1784使用音乐治疗对睡眠问题研究综述1785音乐治疗干预睡眠的实验研究178-1835.1被试选择178-1795.2实验材料1795.3实验程序179-1805.4实验结果180-1836讨论183-189第八章音乐治疗的危机干预(自杀)个案研究189-2091危机干预文献回顾189-1912自杀的外因191-1943自杀的内因194-1974自杀的诱因197-1985自杀过程的理论分析198-2006个案研究200-2096.1被试状况2006.2研究目的2006.3研究设计200-2016.4结果201-2026.5小结202-209结语209-213附录213-230参考文献230-239后记239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