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田子坊与新天地案例的对比
(精品)田子坊等几个上海旧城改造案例旅游推荐
![(精品)田子坊等几个上海旧城改造案例旅游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cfae2d9bce2f0066f53322ea.png)
田子坊“田子坊”其名其实是画家黄永玉几年前给这旧弄堂起的雅号,却给曾经的街道小厂,巷子废弃的仓库,石库门里弄的平常人家,抹上艺术色彩。
田子坊简介田子坊是由上海特有的石库门建筑群改建后形成的时尚地标性创意产业聚集区,也是不少艺术家的创意工作基地,人们往往将田子坊称为“新天地第二”。
实际上,除了同样时尚外,她与新天地有着很多不同之处。
泰康路上入驻的艺术品,工艺品商店已有40余家,入驻的工作室、设计室有20余家,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田子坊是上海泰康路艺术街的街标,雕塑上方的飘带将把五大洲四大洋的艺术家们联结在一起。
田子坊展现给人们的更多的是上海亲切、温暖和嘈杂的一面。
只要你在这条如今上海滩最有味道的弄堂里走一走,就不难体会田子坊与众不同的个性了。
走在田子坊,迂回穿行在迷宫般的弄堂里,一家家特色小店和艺术作坊就这样在不经意间跳入你的视线。
从茶馆、露天餐厅、露天咖啡座、画廊、家居摆设到手工艺品,以及众多沪上知名的创意工作室,可谓应有尽有。
交通公交乘坐17,236,304路到瑞金二路建国中路下车,步行可到。
文化地理历史早些时候田子坊是泰康路是打浦桥地区的一条小街,1998年前这里还是一个马路集市,自1998年9月区政府实施马路集市入室后,把泰康路的路面进行重新铺设,使原来下雨一地泥,天晴一片尘的马路焕然一新。
在区委,区府的领导支持下,泰康路依据打浦桥地区的功能定位开始实施特色街的工程。
1998年12月28日,一路发文化发展公司首先进驻泰康路揭开了泰康路上海艺术街的序幕,不久又有著名画家陈逸飞、尔冬强、王劼音、王家俊等艺术家和一些工艺品商店先后入驻泰康路,使原来默默无闻的小街渐渐吹起了艺术之风。
尔冬强工作室每月一次的歌剧演唱会高朋满座。
坐落在泰康路220弄的乐天陶社艺展吸引国际陶艺家前来参展,交流,在世界的陶艺界享誉盛名。
上海自在工艺品公司的缕青竹刻在沪上的竹刻中独树一帜,畅销港台。
小贴士游览建议1、去田子坊可以不带钱包,但一定要带照相机,因为你随时可以发现动人的场景。
旧城更新中基于社区脉络的集体创业以上海田子坊商街为例
![旧城更新中基于社区脉络的集体创业以上海田子坊商街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36556987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8a.png)
基本内容
最后,我们需要发挥集体创业的力量和优势。集体创业是旧城更新中实现社 区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重要手段。通过引导和支持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创业和创 新活动,可以激发社区的潜力和活力。例如,可以鼓励居民开设自己的工作室或 店铺,发展文化产业或特色旅游等新兴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为社区带 来新的经济收益和文化魅力,也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基本内容
田子坊是上海的一个著名文化地标,由一组旧式石库门建筑组成,充满了浓 厚的海派文化气息。然而,在未被开发之前,田子坊是一片破败的棚户区,房屋 老旧,设施不全。1998年,在上海市政府的推动下,田子坊开始进行更新改造, 重点是保护和利用其独特的海派文化,同时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
基本内容
在田子坊的更新过程中,社区的集体创业发挥了关键作用。社区居民在政府 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了田子坊的改造和开发中。他们成立了自己的合作社,负 责与政府沟通,与开发商谈判,同时也负责社区内部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这 种模式不仅保障了居民的利益,也使得他们在整个更新过程中有了更多的参与感 和归属感。
参考内容
基Hale Waihona Puke 内容基本内容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历史街区的改造与重塑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这些街区 既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又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次演示以上海新天 地和田子坊街区为例,探讨历史街区在更新改造中的空间重塑问题。
一、上海新天地
一、上海新天地
上海新天地是上海市中心的一个历史街区,其改造和重塑旨在将这个具有浓 厚历史气息的区域转变为一个集商业、文化和居住于一体的现代化区域。
更新措施
3、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如增设公园、图书馆、学校等, 以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上海中心城区城市更新机制演进研究——以新天地、8号桥和田子坊为例
![上海中心城区城市更新机制演进研究——以新天地、8号桥和田子坊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986f8b204b73f242336c5f1e.png)
[ 金 勇. 5 ] 增进建设环境公 共价 值的城市设计实效研 究—— 以上海卢 湾区太 平桥 地 区和深圳 中心区2 、2- 2 31 街坊城市设计为例(】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06 D. 20.
[ 范文兵著. 6 】 上海里弄 的保护与更新[ . M】上海 :上海 科学技术 出版 社,2 0 . 04
[ OL .( 0 7 0 — 1 [01 -5 l 1 ht: n wss .o f nc m/0 70 — EB/ ] 2 0 — 53 ) 2 0 一o . t / e .hs uu .o 2 0 —5 1 p/
3 ,0 7 1 .t 1 】 7 6 5h m.
[ 王 伟强 的博客. 4 ] 信步 在 田子 坊[BO ] 20 .22 )【0 1 5l]ht: E / L .(071-5 2 1— 一o t / 0 p/
与开 发 商 保 持 沟 通 和 交流 才 能更 好 地 控 制 和 引 导 开 发 的 实 施 : ()公 众 在城 市 更 新过 程 中往 往 处 于 弱势 ,但 随 着 民 3 主 制 度 推 进 和 公 众 参 与 技 术 的发 展 ,越 来 越 多 的 市 民 开始 关 心 身 边 的 城 市 变 化 并逐 渐 参 与 到 城 市 更 新过 程 中 。城 市 规 划 是 政府 公 共政 策和 有 效 调 节 手 段 .有 利 于 在 宏观 上 制
约并平衡各方利益。在中心 区应结合具体实例 ,充分 利用
上海 中心城 区城市 更新机 制演进研究— —以新天地 ,8 号桥和 田子坊 为仞
灏带鞲 空 5 9
权 不 变 、房 屋 结 构 不 变 、土 地性 质不 变 )和 “ 个 变 化 ” 五 ( 厂 房 产 业 结 构 变 化 、就 业 结构 变化 、管 理 模 式 变 化 、 老
中国城市再生案例
![中国城市再生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1ec65a45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52.png)
中国城市再生案例今天咱来唠唠中国城市再生的超酷案例——上海田子坊。
以前啊,田子坊那就是一片普普通通的弄堂,有点像那种被遗忘在角落的老街区。
房子破破旧旧的,到处都是岁月的痕迹。
但是呢,上海这个充满魔力的城市可不会让这样有潜力的地方一直“灰头土脸”。
一些有创意的人就像发现了宝藏一样,盯上了这片地儿。
他们开始把那些旧厂房、旧民居进行改造。
你想啊,那些老房子的结构很独特,窄窄的小巷子、小小的阁楼,充满了老上海的韵味。
于是,艺术家们就把工作室搬了进来。
画家们在这儿画画,墙壁上开始出现各种充满艺术感的涂鸦;雕塑家也把那些未完成的作品放在工作室里,游客走过的时候都能看到艺术创作的过程,这就像走进了一个超大的艺术现场。
接着呢,一些小资的咖啡馆、特色的小餐馆也跟着来了。
咖啡馆的装修很有特色,可能在一个小小的角落里保留着老房子原来的红砖墙,桌子椅子也是那种很有设计感的复古风格。
小餐馆就更厉害了,把上海本帮菜做得精致又美味,还在菜单上加上了很多创意菜品。
慢慢地,田子坊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从一个无人问津的老旧街区变成了游客必去的打卡地。
现在你走在田子坊里,既能感受到老上海的烟火气,听到上海阿婆用上海话唠家常,又能被那些时尚的艺术元素所震撼。
这里就像是一个时空交错的地方,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
而且啊,因为田子坊的再生成功,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周边的小店生意也跟着红火起来,这就像是一个小小的“活力源”,让整个区域都充满了生机。
咱再说说北京的798艺术区。
这个地方以前可是工厂区,到处都是冷冰冰的大厂房,生产着各种工业产品。
后来呢,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老工厂渐渐失去了它们原来的生产功能。
可是啊,这么大一片地儿可不能就这么荒废了。
一些有远见的艺术家就发现了这里的独特魅力。
那些高大的厂房空间超级大,对于艺术家来说,这简直就是创作的天堂。
他们开始把这些厂房改造成艺术工作室、画廊。
你一走进798,就能看到那些保留着工业风格的建筑外观,大烟囱还高高地耸立着,像是在诉说着过去的辉煌。
从批判的地域主义到自反性地域主义比较上海新天地和田子坊
![从批判的地域主义到自反性地域主义比较上海新天地和田子坊](https://img.taocdn.com/s3/m/4a7e7d4a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81.png)
从批判的地域主义到自反性地域主义比较上海新天地和田子坊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对上海新天地和田子坊的比较分析,探讨批判的地域主义与自反性地域主义在当代城市更新与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批判的地域主义强调地方特色与文化认同的重要性,而自反性地域主义则更加注重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性与开放性之间的平衡。
本文首先概述批判的地域主义和自反性地域主义的理论框架,随后分析上海新天地和田子坊在规划、设计、功能和文化表现等方面的特点,最后比较两者在实践中的地域主义策略及其对城市更新与发展的影响。
通过这一比较研究,本文旨在为理解当代中国城市更新中的地域主义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二、批判的地域主义在上海新天地中的体现批判的地域主义,作为一种建筑设计理念,强调对特定地域文化、历史和环境的深入理解与尊重。
在上海新天地的改造与设计中,批判的地域主义得到了显著体现。
新天地位于上海市中心,原是上海老城区的一部分,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改造过程中,设计团队巧妙地将传统上海石库门建筑风格与现代商业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既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新型商业区。
保护与更新:在新天地的改造中,设计团队并没有完全摒弃原有的石库门建筑,而是选择了保护和修复这些历史建筑。
通过精细的修复工作,保留了建筑的外观和结构,同时也对其内部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造,以适应新的商业和居住需求。
这种保护与更新的方式,体现了批判的地域主义对历史文脉的尊重和对现代功能的追求。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新天地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在外观上,保留了石库门建筑的红色砖墙、老虎窗等传统元素,而在内部空间设计上则采用了现代简洁的风格。
这种融合不仅保留了上海的传统特色,同时也为游客和居民提供了舒适现代的生活环境。
社区与商业的平衡:新天地的设计充分考虑了社区与商业的平衡。
在商业区的规划中,不仅有各种商店、餐厅和咖啡馆,还有公共空间和文化设施,如小型广场、艺术画廊等。
田子坊:不是“新天地”,是老上海
![田子坊:不是“新天地”,是老上海](https://img.taocdn.com/s3/m/c791000aa6c30c2259019e9d.png)
多 ,走 了几 个 来 回 ,发 现 如 同 进 入 迷 宫 ,
曾 占上 海 市 区 全 部 住 宅 面 积 的 六 成 以上 。 装 饰 感 非 常 强 ,配 上 饰 以 铜钮 的对 开黑 木 门 ,给人 一 种厚 重扎 实 的感 觉 。
转 了几 家 ,发 现 石 库 门 与 西 关大 屋 一 石 库 门里 收 藏 的 是 上 海 人 的 生 活 记
石库 门房 子 是 上 海 的 土 特 产 ,雏 形 来
点 。 虽 然 他 家 早 已 搬 出 了石 库 门 ,但 提 位 的 地 方 ,想看 看 名 家们 文 章 里 常 常 提 到
自于 江 南 民 居 ,起 初 一 般 为 三 开 问或 五 开 起 石库 门 ,脑 海 里 总会 浮 现 出孩 童 的嬉 闹、
4条 里 弄构 成 。 这 4条 主 里 弄 为 南北 走 向 , 大 。 据 他 说 ,一 套石 库 门 住 宅 要 住 上 五 六 见的 厢 房 。 这 种 建筑 基 本保 持 了 中 国传 统 都 能 通 向外 面 的 大 路 ,其 间 有众 多 东 西 向 户 人 家 ,多 的 十 几 家 ,曾 经还 发 现 有住 过 住 宅 对 外 较 为 封 闭 的 特 征 ,虽 身 居 闹 市 , 支里 弄 相 通 ,一 幢 幢 石 库 门房 子 整 齐排 列 二 十 几 家 人 的 。 平 时 小 孩 子 们都 在 弄堂 里 但 关起 门来 却可 以 自成 一统 。
堂 ,看 看那 里 的老 石 库 门房 子 。
这 次世博 会,上 海馆 以 “ 远的新 永 天地”为主题将石库门建筑作为上海的文 改 造
化 名 片 向 世 人 派 发 ,使 得 这 次 世 博 之 行 ,
多 了一份 期 待 。 ,
旧建筑保护与开发模式案例分析
![旧建筑保护与开发模式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6c3651ca8114431b90dd8d3.png)
旧建筑保护与开发模式案例分析摘要:本文以南京1912、上海新天地、田子坊为案例进行综合比较分析,探索如何对旧建筑实行保护与适当的开发。
关键字:旧建筑保护旧建筑开发南京1912 上海新天地田子坊0.引言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中期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
一方面,农村多余的大量人口大规模的转化入城镇,成为城市化的动力;另一方面,越来越大的人口压力迫使城市规模不得不扩大,由此带来一系列的新城开发。
但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很多城市都有着富含深厚文化底蕴的旧城旧建筑。
新城开发带来的用地扩张,已经明显威胁到旧城旧建筑的生存。
如何化解这些矛盾,如何利用旧建筑,从功能上获得新生,值得我们思考。
不同的地域特色,不同的文化背景,就要求有不同的保护与开发方式。
本文通过对南京1912、上海新天地、田子坊等三个不同的旧建筑保护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对其共性与差异的研究,探讨如何在新城开发中对旧建筑实行恰当的保护,采取什么样的开发模式,以实现互利双赢。
1.案例介绍1-1 南京1912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纵观南京城几千年了历史,最辉煌的莫过于民国时期了。
作为民国之都,当时的全国政治中心,这里集中了大量的优秀民国建筑。
有建筑学家评论说:“南京地处南北之中,交通便利,形成南京文化兼容并包的特征,其建筑样式既有北方的端庄浑厚,又有南方的灵巧细腻。
比较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民国建筑的‘西化’,南京民国建筑可谓参酌古今,兼容中外,融会南北,有南京文化的王家气度,堪称西风东渐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缩影,全国首屈一指,世界范围内亦有典型意义。
”南京1912,位于南京市长江路与太平北路交汇处,由17幢民国风格建筑及太平、博爱、共和、新世纪4个街心广场组成,占地3万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4万平方米。
这片青灰色与砖红色相间的建筑群,风格古朴精巧,错落有致地呈L形环绕总统府。
街区配备140余个地下停车位及近百个地面停车位。
城市区域更新案例
![城市区域更新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08b53b9c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af.png)
城市区域更新案例
你知道吗?以前的田子坊啊,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小街区,到处是那种有点破旧的弄堂房子。
好多居民在那过着平平淡淡的小日子,房子看起来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那种充满着老上海烟火气,但从城市发展角度看有点落后的地方。
但是呢,有人就发现这里有很大的潜力。
他们没有像一般人想的那样把老房子都拆了重建,而是开始搞起了很有创意的区域更新。
他们保留了老弄堂的格局和那些老房子的外观,这就像是给老上海保留了一个时光的标本。
然后呢,一些很有想法的艺术家、设计师就像发现了宝藏一样涌进了田子坊。
他们把那些老房子的内部改造成了各种各样超级酷的工作室、小店。
比如说,一个小小的旧屋子,被改造成了一家精致的手工饰品店,店里到处都是那种亮晶晶的小饰品,墙上还挂着店主自己画的超有艺术感的画。
还有那些卖复古衣服的店,在老房子里挂着各种各样从世界各地搜罗来的古着,走进去就像穿越到了上个世纪的时尚舞台。
慢慢地,田子坊就变成了一个超级热闹的地方。
游客们也都闻风而来,想要体验这种老上海风情和现代创意融合的独特氛围。
当地的居民也受益了,有些居民把自己的房子租给这些小店主,有了额外的收入。
而且啊,周围的基础设施也跟着改善了,街道变得更干净整洁,交通也更方便了。
现在的田子坊就像是一颗闪耀在上海的创意明珠,既保留了历史的韵味,又充满了现代的活力,就像一个老祖母穿上了时尚的新衣裳,变得又潮又有内涵。
城市街区复兴中的人居环境建设对策
![城市街区复兴中的人居环境建设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fe6a6e40767f5acfa1c7cd8e.png)
城市街区复兴中的人居环境建设对策吴可欣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规划设计系200092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城市街区复兴的意义就街区的建筑本身而言,尤其内在的美学价值。
因为它们的古老而产生出珍稀价值。
相对于平时无华的当代建筑,历史建筑环境比许多“后工业”的办公、住宅和商业中心更为有趣。
老街区的建筑具有独特的品质,它令人回想起一个拥有真实记忆和个性魅力的时代。
在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中,过去所留下的可见、有形的遗产因其所传达的场所感和连续性而体现特殊价值。
各种历史建筑的存在是特定地区时代变迁的见证。
这不仅是一种美学或视觉的连续性,还是一种文化记忆的连续性。
历史建筑无疑是具有稀缺性的。
这种稀缺性也提供了直接的经济收益的机会。
与其他没有什么明显特征的资源相比,历史建筑的稀缺性还可以提供额外的商业价值。
2城市街区更新中聚居环境建设对策的案例分析虽然今天在中国仍是以大规模的改建为主,但也有不少地方在向这个方向实践中努力。
下面以新天地和田子坊两个案例来对城市街区更新中的人居环境对策进行分析:3.1新天地更新案例新天地其聚居环境原为典型的上海石库门里弄居住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卢湾区的太平桥地区,占地3万㎡。
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单位“中共一大会址”和建于二十世纪法租界时期的旧式上海石库门里弄建筑。
其聚居环境功能定位由上海市中心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都市旅游景点演变为国际交流和聚会地点。
建设改造的基本构思是采用“保留建筑外皮、改造内部结构和功能、并引进新的生活内容”,该规划将原有居民全部迁出,把修复和“嫁接”处理后的传统里弄赋予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等商业价值,实现街区功能置换性改造。
历史的价值、传统文化的价值在这里重新得到强调。
聚居活动多元化,商业化。
更新改造后的新天地由南里和北里两部分组成,均由多幢石库门老房子组成,并结合现代化的建筑、装修和设备化身成多家高级消费场所及餐厅,娱乐、休闲中心。
新天地充满张力的后现代设计手法成为商业和旅游的热点。
田子坊与新天地案例的对比
![田子坊与新天地案例的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9c369d0d0b4c2e3f57276361.png)
建筑。
2
"细" ——田子坊第二个特点是
,表现为细致、细密和细微。
3
"精" ——田子坊第三个特点是
,表现为精致、精明、精辟。
田子坊的开放空间
块状开敞空间
田子坊的街巷空间
从田子坊的文化特点说起
田子坊要对我们展示的文化特点:
—————————————————————————————————
“在怀古的外表下面,每座里弄建筑的内部,则按照二十一世纪现代都市人 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情感世界度身定做,无一不体现出现代休闲生活的 气氛。”
家 上海钟塑配件厂
作
坊 上海人民针厂
式 里 上海新兴皮革厂
弄 工
上海纸杯厂
厂 上海华美无限厂
产业结构调整下,工厂遭到长期弃用,破旧不堪
里弄住宅改造与居民的里弄生活
居民的生活与商业活动相互混杂
田子坊的开发模式
“没有国家的资金投入,没有土地的开发,没有居民动迁房,却能使历史 的以保护和发展,使群众生活改善,城市形态更新,功能提升。”
与其他上海内城的历史街区相比,田子坊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街区,其发展
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再开发模式。田子坊的发展源于艺术家这个特殊群体的进
入。
发起
知名人士的入驻 陈逸飞
田子坊总策划吴梅森 《浔阳遗韵》
黄永玉
王劼音画室
尔冬强艺术中心
纯粹的工作与生活空间
田子坊被改造前……
弄堂工厂改造
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
六
旧式里弄——居民自行出租 改变原有居住 性质
所有的房子还是属于居民自己的,他们经过协商后把 房子借给入驻企业,由企业按照自己的风格装修经营, 居民则拿着租金去附近的公寓租房,除去租房的房租 后还能有剩余,既提高了居住水平,还有收益。
新天地,田子坊改造
![新天地,田子坊改造](https://img.taocdn.com/s3/m/089a26acf7ec4afe05a1df3a.png)
卢湾石库门建筑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新天地、田子坊一、改造背景在上海建设现代化和国际化城市的背景下,上海的旧城改造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纵观上海过去和当前的旧城改造,从小规模渐进式成套改造到成片拆旧建新式改造,到注重城市历史风貌、局部保留改造,根据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出现了多种改造模式。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不断的加深,旧城改造不断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上海,历史风貌的保护是上海旧城更新改造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城市发展是一个过程,应该让后来者看到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烙印,这是不能割裂的城市文脉。
在上海,保存着大片石库门街区,既是上海建筑文化的代表和城市建设的一笔文化财富,同时也是城市建设的难题之一。
石库门曾经庇护了六成的上海人,浓浓的“石库门情结”,凝结的是上海的风俗文化。
随着时光的流逝,石库门居住区已成为城市中居住环境较差的部分,成为上海老城区改造的主要对象。
正是石库门这样的特色建筑的改造,也让上海的城市更新创造出更加多样的模式,让城市的形态更加丰富和多彩。
新天地和田子坊就是在城市更新与城市经济发展过程相结合的两个典型代表。
新天地一、石库门建筑的简介石库门建筑因其最外之门选用石料为门框,故称石库门。
石库门布局和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洋建筑的特征,它选用黑色厚重的木料为外门扇,单体平面及结构脱胎于中国传统院落式住宅,有天井、客堂、厢房、灶间、晒台。
石库门门框上欧式的花纹,欧式的屋顶,排联式的结构,都是西洋建筑的特征。
石库门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也是华洋混居的开始,这种生活方式形成了一种地方文化,上海石库门的生活方式引出了弄堂文化,也影响了上海人的群体性格。
海派文化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了石库门上。
二、上海新天地的改造背景太平桥地区是卢湾区历史上发展较早的地区,房龄较长,环境较差,该地区从“九五”时期开始就列入了卢湾区的重点改造地区。
太平桥总体开发项目规划占地51公顷,上海新天地位于太平桥规划改造地区,项目于1998年正式启动,范围在黄陂南路以西、马当路以东、太仓路以南、自忠路以北,占地约3万平方米。
三个风格相似的公共空间案例分析
![三个风格相似的公共空间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4b251d1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45.png)
3
案例三:成都 宽窄巷子
案例三:成都宽窄巷子
-
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THESIS DEFENSE POWERPOINT
会交流
2
案例二:北京 798艺术区
案例二:北京798艺术区
北京798艺术区是一个由废弃的工业园区改造而成的艺术区,其公共空间的设计风格以 现代、前卫、艺术为主。园区内有多个艺术馆、画廊和艺术家工作室,还有不少咖啡 馆和小型广场供人们休闲和交流
在公共空间设计方面,798艺术区注重艺术性和独特性,充分展现了当代艺术的魅力。 比如在道路两侧和空地上设置了大量的雕塑和装置艺术,让人们可以近距离地欣赏和 感受艺术的魅力;小型广场上也经常举办各类艺术活动和演出,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 艺术体验
供人们休息和交流
在公共空间设计方面,田子 坊注重人性化和实用性,充 分考虑了人们的需求和习惯。 比如在道路两侧设置了大量 的座椅和垃圾桶,方便人们 休息和使用;小型广场和空 地上也经常举办各类文化活 动和展览,为人们提供了丰
富多彩的公共文化生活
田子坊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将 工业遗存和文化创意产业完 美地结合在一起,打造了一 个充满创意和活力的公共空 间。这种设计理念不仅可以 保护和利用历史建筑,还可 以促进城市的文化发展和社
三个风格相 似的公共空 间案例分析
xxxxxxxxxxx
-
1 案例一:上海田子
1
案例一:上海 田子坊
案例一:上海田子坊
COMMENDATION CONGRESS
石库门:承载上海历史与文化的符号
![石库门:承载上海历史与文化的符号](https://img.taocdn.com/s3/m/8f5d6082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ac.png)
石库门住宅不仅是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也是城市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文化和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Le « Shikumen » est non seulement un style architectural, mais aussi une partie importante de l’histoire de la ville, et un élément indispensable dans son développement culturel et social.45/// 作者 | 张慈贇Zhang Ciyun 杨其帆 Yang Qifan 翻译 | 陈伟 Chen WeiShikumen :un symbole de l’histoire et de la culture de Shanghai5677生活在中国广袤大地上的人们,顺应各地的地理、气候和文化,因地制宜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民居风格。
诸如北京的四合院、陕北黄土高坡上的窑洞、湿热南方高高架起的吊脚楼、东南地区的福建土楼、东北地区的泥砖房等等。
同样地,上海也有其别具一格的“石库门”住宅。
这一独特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元素。
在上海的不少地区,石库门老建筑经过重新修整,被保留为城市遗产的一部分,在新时代依旧焕发光彩。
石库门建筑是用砖木构造、沿巷而建的两到三层联排式房屋,最早出现于太平天国时期(公元1851年—公元1864年)。
周边地区的富商、地主和官宦为躲避战乱,一时间纷纷涌入上海。
外来人口的增多迅速提升了住房需求,在沪的外国开发商趁此良机建造了大量民居——石库门建筑应运而生。
这些新式建筑融合了江南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
譬如,踏入正门后往往便身处前庭。
正门门板由乌漆实心厚木做成,门框则是石质材料,因而被称为“石库门”,意即“用石头箍成的门”。
门楣形状各异,如半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或梯形,且常常装饰以精美的石雕或浮雕。
案例分析:上海田子坊(详细)
![案例分析:上海田子坊(详细)](https://img.taocdn.com/s3/m/d6e3e7968762caaedd33d479.png)
PART I 综合概述
5. 田子坊的街巷空间
田子坊的街巷空间是具有生活化的场所空间,它是流动的、内敛的又是包容的、多元着 的,承载的是城市的人文活动,是城市文化的代表。
PART Ⅱ
创意园区
1. 创意园区的两种发展模式
2. 上海创意园区分布概况 3. 田子坊模式 4. 同类案例对比分析
PART II 创意园区 模式一:高建造成本的新建模式
二期
一期
出入口
出入口
出入口
出入口
PART I 综合概述
田子坊的业态由商业 画廊和工艺美术、视 觉艺术、建筑设计类 的创意办公发展为创 意工艺品、首饰、服 装等创意商业为主, 配以少量酒吧和特色 餐饮的业态模式。
3. 田子坊业态
PART I 综合概述
4. 田子坊的建筑 建筑形式:上海老石库门里弄建筑,带西 式建筑特点的新式里弄建筑;
3. 田子坊模式
田子坊位于淮海路商圈的辐射 区内,周边商圈以现代商业为 主,发展较为成熟,决定了田 子坊发展差异化路线。
PART II 创意园区
(2) 田子坊市场定位
3. 田子坊模式
田子坊二期最早因满足一期的消费需求而产生少量服务餐饮,逐渐 向全市、全国范围辐射,成为旅游和体验式文化的集聚地。
田子坊一期厂房开始对外出租 , 随着陈逸 飞的入住吸引了大批画家的集聚形成一定的品 牌效应。 初期画家的集聚产生了商业消费需求, 主要体现在少量的休闲、酒吧及餐饮类。 石库门居民开始自发对外出租给画家, 周边居民纷纷效仿,服务、餐饮、工艺类商家 纷纷进驻,田子坊二期开始产生并迅速扩展。 2005 年政府出台居改非政策, 授牌田子 坊为创意产业集聚区。开始引导支田子坊向全 市、全国范围辐射。 2008 年田子坊定位为 创意产业集聚地、
1、上海田子坊案例分析
![1、上海田子坊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3effe13f78a6529647d5329.png)
田子坊案例分析一、田子坊简介1、田子坊发展缘由田子坊位于中国上海市泰康路210弄。
田子坊的街区形态基本形成于上世纪20年代,处于原法租界和华人居住区,是商业居住街区和工业区的过渡地带。
集中了上海从乡村到租界,再到现代城市发展的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历史建筑,是上海保存历史文化遗存类型最丰富的街区之一。
泰康路是打浦桥地区的一条小街,1998年前这里还是一个马路集市,自1998年9月区政府实施马路集市入室后,把泰康路的路面进行重新铺设,使原来下雨一地泥,天晴一片尘的马路焕然一新。
1998年12月28日,一路发文化发展公司首先进驻泰康路揭开了泰康路上海艺术街的序幕,不久又有著名画家陈逸飞、尔冬强等艺术家和一些工艺品商店先后入驻泰康路,使原来默默无闻的小街渐渐吹起了艺术之风。
1999年著名画家黄永玉将志成坊改名为“田子坊”。
4、田子坊的构成要素●建筑变迁:历史建筑——典型的江南民居、西式洋房、中式石库门和新式里弄建筑,是海派文化兼容并蓄特质的空间意向表达●艺术百态:画廊+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家的生态社区●里坊风貌:真实的里弄生活——上海历史风貌和石库门里弄生活的“活化石”●时尚创意:时尚设计&创意店铺——尤以旗袍、高级成衣等为代表●休闲元素:美食与娱乐相结合——云集了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风味美味二、田子坊建筑1、建筑形式:上海老石库门里弄建筑,带西式建筑特点的新式里弄建筑;2、建筑功能:20世纪20年代的居住区形式的里弄工厂,20世纪70年代的居住区。
3、建筑装饰:现代主义简洁装饰、中国传统木构装饰、新艺术运动装饰风格、巴洛克风格。
4、街巷空间:田子坊的街巷空间是具有生活化的场所空间,它是流动的、内敛的又是包容的、多元着的,承载的是城市的人文活动,是城市文化的代表。
5、完整性:区块方正规整,与周边的城市环境以道路隔开,有利于整体保护;6、完好性:整个区块内并没有因多少拆建、改建、新建等行为而被破坏;7、地域性:区块是上海历史街区中最具里坊风貌的代表,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子坊的开放空间
块状开敞空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田子坊的街巷空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充斥着的海派文化
“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上海海派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上海新天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二期
2004
旧式里弄
动力机制
管理责任
政府的形象代言 人——泰康路艺 术街管委会
居民自发——业 主管理委员会
老厂房的招商监管 田子坊里弄的民居出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老工厂与旧式里弄的改造
两种土地租赁模式
弄堂厂房——租赁方式获取
从田子坊的文化特点说起
田子坊要对我们展示的文化特点:
————————————————————————————————— “在怀古的外表下面,每座里弄建筑的内部,则按照二十一世纪现代都市人 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情感世界度身定做,无一不体现出现代休闲生活的 气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与其他上海内城的历史街区相比,田子坊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街区,其发展
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再开发模式。田子坊的发展源于艺术家这个特殊群体的进
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新天地的由来——太平桥地区重建计划
太平桥地区重建计划位于上海市中心卢湾区,占地五十二公顷,是一 个市中心商住综合发展项目,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上海新天地(国际知名的娱乐购物热点项目); 翠湖天地(豪华住宅项目); 企业天地(包括甲级写字楼、酒店及商业设施的项目。 整个计划的中央地带开辟了占地四万四千平方米太平桥人工湖绿地。
居民的生活与商业活动相互混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田子坊的开发模式
“没有国家的资金投入,没有土地的开发,没有居民动迁房,却能使历史 的以保护和发展,使群众生活改善,城市形态更新,功能提升。”
一期
时间 1998
改造类型 老厂房
通过泰康路艺术街管委会负责招商和市场监管,知名 人士的入驻。
旧式里弄——居民自行出租 改变原有居住 性质
所有的房子还是属于居民自己的,他们经过协商后把 房子借给入驻企业,由企业按照自己的风格装修经营, 居民则拿着租金去附近的公寓租房,除去租房的房租 后还能有剩余,既提高了居住水平,还有收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发起
知名人士的入驻 陈逸飞
田子坊总策划吴梅森 《浔阳遗韵》
黄永玉
____王___劼___音___画___室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尔冬强艺术中心
纯粹的工作与生活空间
田子坊被改造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也面临着城市更新带来的种种问题。田子坊由上世纪30年代典型的弄堂工厂群 和周边的石库门里弄组成。20世纪90年代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这些工厂的效益 逐年下滑,有些房闲置多年。1998年,上海艺术家陈逸飞带着他的工作室来此, 田子坊开始脱胎换骨,走上Loft之路,画廊、酒吧、咖啡吧、艺术工作室一家家 出现。然而由于大量艺术家的涌入,原有的老厂房不足以满足艺术家的需求, 开始往周边的里弄街巷延伸,发展到现在周边的街巷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田子坊——
上海的“SoHo”视觉艺术的“硅谷”上海创意产业的发源 地
政居 自 府民 下 引自 而 导主 上
渐进更新,有机增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从田子坊发展沿革
发展——居民、商业、艺术家混合的自下而上开发的历史街区
田子坊是上海内城的一个历史街区,与其他很多的历史街区一样,田子坊
从田子坊的空间特点说起
1
"小" ——田子坊第一个特点是
,表现为小尺度、小规模、小
建筑。
2
"细" 密和细微。
3
"精" ——田子坊第三个特点是
,表现为精致、精明、精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田子坊的开发模式的好处
一种新的城市更新改造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居民和企业参 与里弄的更新改造,避免政府在现阶段经济力量不足的情况下, 依靠开发商进行城市更新造成大拆大建,隔断城市历史文脉的 后果。同时由于新兴产业的进入,是的居民得到了租金,改善 了生活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弄堂工厂改造
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
六
家 上海钟塑配件厂
作
坊 上海人民针厂
式 里 上海新兴皮革厂
弄 工
上海纸杯厂
厂 上海华美无限厂
产业结构调整下,工厂遭到长期弃用,破旧不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里弄住宅改造与居民的里弄生活
田子坊的现实问题与矛盾
真正受商业和艺术家喜爱的是底层的居住空间,这就造成了居住生活与 商业空间的混杂,留守居民生活并不方便。
居
开发
民
商
政 府
居民
租户 (商铺 和艺术 家)
政 府
新进入者(城市游荡者、商铺、艺术家)与留守居民之间的矛盾冲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