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顺应论看中国特色新词的翻译

合集下载

基于顺应论的翻译探讨

基于顺应论的翻译探讨

基于顺应论的翻译探讨【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顺应论,探讨了顺应论与翻译的关系,并从语境因素和语言结构和两个方面对成语英译进行顺应性解释,以期能够对成语翻译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成语翻译;顺应论;语言结构;语境【Abstract】This paper has mainly introduced adaptation,and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adaptation. In order to make some enlightenment for idioms translation,the paper has described idioms translation by using adaptation from two aspects,linguistic structure and context factor.【Key words】Idioms translation;Adaptation;Linguistic structure;Context0 引言翻译是一种复杂的语际活动,涉及到语言的转换,但又比单纯的语言转换复杂。

综观翻译相关研究可知,翻译理论的建立和发展都从其他学科汲取养分作为理论指导。

语用学的研究领域,如预设、顺应论、语篇结构、言语行为理论等都可为翻译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

1987年,Jef Verschueren提出顺应理论,他认为语言使用是一种社会行为,应从认知、社会、文化的角度综合分析其语言行为[1]。

翻译是多种语言间的交际活动,因此,将顺应论应用于翻译实践中,译者能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有一个全新的视角。

1 顺应论与翻译顺议论是指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语言的变异性是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语言的商讨性是指“所有选择都不是机械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基于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完成的”;语言的顺应性是指“让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灵活变通,从而满际需要”。

《2024年顺应论视角下的汉英外交口译研究》范文

《2024年顺应论视角下的汉英外交口译研究》范文

《顺应论视角下的汉英外交口译研究》篇一一、引言顺应论作为一种语言交际理论,在汉英外交口译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从顺应论的视角出发,对外交口译的特点、过程及策略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汉英口译工作,为提升我国外交口译的水平和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顺应论的基本概念顺应论,又称语用顺应论,强调语言交际的动态性和灵活性。

该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不断选择和顺应的过程,包括语言、交际环境、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等多个方面的顺应。

在外交口译中,顺应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语境、文化、语言等多方面的顺应。

三、汉英外交口译的特点汉英外交口译具有政治性、即时性、准确性和文化差异性的特点。

政治性要求口译人员准确传达政策立场和外交态度;即时性要求口译人员在短时间内完成信息的快速转换;准确性则要求口译结果必须忠实于原文,不产生歧义;文化差异性则要求口译人员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解并传达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息。

四、顺应论视角下的汉英外交口译过程从顺应论的视角看,汉英外交口译过程是一个不断选择和顺应的过程。

首先,口译人员需要根据交际环境选择合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其次,在语言转换过程中,要顺应原文的语境和含义,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最后,还要顺应文化差异,理解并传达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息。

这一过程需要口译人员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五、汉英外交口译策略研究基于顺应论的指导,本文提出以下汉英外交口译策略:1. 增强语言功底:口译人员应提高英语水平,掌握丰富的词汇和地道的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进行语言转换。

2. 了解文化差异:口译人员应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解并传达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息,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

3. 灵活运用语境:根据交际环境选择合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使口译结果更加贴合实际。

4. 保持心理稳定:在紧张的外交场合中,口译人员应保持心理稳定,确保口译工作的顺利进行。

5. 强化记忆与预测:利用记忆技巧和预测能力,提高口译的准确性和效率。

从交际语境顺应分析中国特色用语的英译

从交际语境顺应分析中国特色用语的英译

探索研究TAN SUO YAN JIU 从交际语境顺应分析中国特色用语的英译杨婧 鲍成莲河南工业大学 外语学院 (河南省郑州市 450001)摘 要: 以维索尔伦提出的语境顺应论为指导,以习近平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演讲英译本为例,通过研究中国特色用语英译,显示了语境顺应对翻译的阐释作用,指出交际语境顺应下译者在翻译中国特色用语时如何进行文化阐释和语言选择。

为日后中国特色用语的翻译提供参考性。

关键词:交际语境;中国特色用语;翻译1 引言文化与语言紧密相连,语言是文化交流与弘扬的载体。

对语言的研究必然会涉及到一种语言背后的民族性格特征、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发展历程和地域乡情风貌等一系列互变因素。

顺应论是语用综观的核心,由语言学家耶夫维索尔伦提出。

指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选择语言的过程,这种选择发生在每一结构层级中,包括语码、风格、词汇、语音、语调、结构[1],以及语言形式和策略的选择,所以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诸多语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语用顺应论包括语境顺应(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结构客体顺应,动态顺应和意识凸显。

中英语言差异巨大,为了让目标语接受者与原语文本读者具有相近的阅读体验,需按照具体交际语境灵活运用翻译策略。

交际语境顺应论下经常使用的有归化和异化,归化侧重于接近目标语语言结构,而异化顺应了原语的风格和结构。

2 交际语境关系顺应下中国特色用语的翻译语境关系顺应下的翻译受词典语义的限制,但补充增添了词语的省略义与文化含义。

心理世界,物理世界和社交世界为交际语境的三个层面。

2.1 心理世界顺应心理世界的顺应表现在社交双方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中,包含信念,立场,个性,愿望,想象等。

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交际双方长期处于截然不同的社会背景,导致双方心理世界的认知差异,所以用翻译弥补认知差异是必要的。

此英译本恰当地顺应了译语接受者的心理世界。

例如:例1:原文:亚洲...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specific Word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Author: Zhang FanTutor: Fang Wei(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Abstract: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and applies it to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specific words to overcome difficulties faced by translators. And it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ideal translation of Chinese-specific words is to achieve the equivalence of both meaning and form i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However,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languages, in most cases we can not achieve the form equivalence and the meaning equivalence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Nida’s Functional E quivalence, meaning should take priority over form when they can not be kept at the same time.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translated text properly conveys the metaphorical meaning of Chinese-specific words, taking its literal meaning into account as well, and retains its national coloring and linguistic features as much as possible.Key words: Chinese-specific word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techniques从功能对等理论看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作者:张帆指导老师:方伟(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沙 410128)摘要:本文对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试图将其应用到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中去。

顺应论视角下的中国特色文化新词的英译

顺应论视角下的中国特色文化新词的英译
关键词 :顺应论 译文词 中国特 色新词 英译
一 顺 应 理 论 与 翻 译 、
比利 时 国 际语用 学 会 秘 书长Verschueren在 “语 用 学新 解 ”中提 出了语 言顺 应理 论。以一 种新 的视 角 考察语 言 的使 用,为语用 学整体 理论 的构建提 供 了新 的思路 。Verschueren 提 出的顺应理 论对 翻译研 究具有 极 大的理 论价 值 .该 理论 为 翻译 实践提供 了全新 的视角,翻译 工作 者在选 择灵 活 、动 态 的翻译策略 时可 以把该 理论作 为理论基础
语言 顺应 理论 提 出变 异 性 、商 讨性 和顺 应 性是 语 言 的 三 大特 征。顺应论认 为语言 的使用,归根结底就是一个 不断选 择语言 的过 程,不管这 种选择是有 意识 的还是无意识 的.也不 管它是 出于语言内部 还是语言外部 的原 因(Verschueren1999: 55-56)。翻译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 的不断选择 的过程 。无论是 文本 的取材还是 翻译 策略的运用 ,都与语言 、社会 、文化 、认 知 等 多种 因素 的互动选择紧密相连 交 际的顺利进行是 选择的 目的,翻译活动 中的各种选择都与交 际的需要有着直接的关系 译者有必要关注话语对语境 的顺应性 和得体性 .在原文理解 和译文生成 的过程 中 ,要着眼于翻译 目的 .有 意识 地进行翻译 策 略选择 ,顺应具体的语言 内外环境 ,完成动态的翻译 过程 。
二、中国特色文化新 词 随着 中 国改革 开放 的 不断 深入 .中 国社 会在 各 个领 域 得 到不 断发展 .新生 事物 层 出不穷 .用来 表达 这些 变化 的新 词如雨 后 春 笋般 不 断涌 现 。例如 :生 态 农家 院 (Ecological farm yard)、超 女 (super只ir1s)、灰 色 收 入 (of—the—books in. come)、福 娃 (Fuwa)、假 日经 济 (Holiday Economy)、剪彩 (rib bon cutting ceremony)、地 沟 油 (rI1le drainage oil)、搞 花 架 子 (do something superficia1)、高考 状元 (top scorer)等 。这些 新 词真实地 反 映了 中国社会 的变迁 和进 步 .蕴含 大量 中 国特 有的文化 、思维 方式和 国情。这些 特色文化 新词 的出现不断 地丰 富了 中国的语言 文化 。随着 我 国的综 合 国力 得 到不断 提升 。与 国 际交 流越 来 越 频 繁 .这些 反 映 中 国特 色 文 化 的 新 词 将融 入西 方 和世 界 文化和语 言 中。如何更 有效地 让 中 国走 向世界 ,让世 界 了解 中国?成功 的 中国特 色文化新 词英 译 必然在 文化交 流 ,促进 民族 间的相 互理 解 .提高 中 国在 国 际政治舞 台上 的形象 等方面起着 非常重要 的作用

顺应论视阈下的中国特色文化词汇英译

顺应论视阈下的中国特色文化词汇英译
t he pe r s pe c t i ve o f a da pt a t i o n t he o r y
Zh a n g Xi u me i
S c h o o l o f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s , E a s t C h i n a J i a o t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N a n c h a n  ̄J i a n g x i , 3 3 0 0 1 3
Ab s t r a c t : t h e a c c u r a t e t r a n s l a t i o n o f Ch i n e s e c u l t u r a l v o c a b u l a r y p l a y s a k e y r o l e i n t he s p r e a d o f Ch i n e s e c u l t u r e . Th e p u r p o s e o f t h i s pa p e r i s t o e x p l o r e t he t r a n s l a t i o n o f Ch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c ul t u r e f r o m 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a d a p t a t i o n t h e o y r A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a d a p t a t i o n t h e o y, r t h e t r a n s l a t i o n t he o r y , t ha t i s , t o c o nf o r m t o Ch i n e s e c ul t u r e , t o r e t a i n t h e o r i g i n a l c u l t u r a l c o n n o t a t i o n o f Ch i n e s e c 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 b u t a l s o t o a d a p t t o t he Eng l i s h r e a d e r ’ S t hi n k i n g h a b i t s . Tr a ns l a t i o n c a n b e

从顺应论视角看中国文化特色词德译——以歌德学院中国网文化栏目为例

从顺应论视角看中国文化特色词德译——以歌德学院中国网文化栏目为例

重新编码 时 . 也 要 顺 应 目的 语 的语 言 和 语 境 . 顺 应 其
歌 德 学 院 的 中 国 网文 化 栏 目实 为 原来 的 “ 中德 文 语 法 规 律 、 语言习惯 和文化背景等 , 将 自 己所 理 解 的 化 网” . 其 由德 国歌 德 学 院 和 罗 伯 特 ・ 博 世 基 金 会 合 作
共 同 资 助 .于 2 0 0 7年 上 线 . 2 0 1 3年 起 并 入 歌 德 学 院 的 中 国 网站 ( W v -  ̄ r W . g o e t h e . d e / c h i n a ) 。该 网 站 的 文 章 均 以 中 德 双 语进 行展 示 。 语言表达流畅 , 极少节选 , 而 是 原 文 意义 选 择 最 恰 当 的方 式 表 达 出来
也不管它出自语言内r一1音译和直译部的原因还是出自语言外部的原因语言使用者之所有些文化特色词的德译就是将汉语发音直接展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现出来
安徽文学
ANHUI WE NXUE 文
从顺应谂视 角看中国文化 特色词德 译
以歌德 学 院 中 国 网文 化 栏 目为 例
的使 用 说 到 底 是 一 个 不 断 选 择 语 言 的 过 程 . 不 管 这 种 行 评 析 。
以 能 够 在 语 言 使 用 过 程 中做 出 种 种 恰 当 的 选 择 是 因 为语 言 具 有 三 个 特 性 . 分别为变异性 、 商 讨 性 和 顺 应
性。 顺 应 论 有 四个 主 要 分 析 维 度 : 对 语 境 的顺 应 、 对 语
三、 顺 应 论 视 角 评 析 中 国特 色词 翻 译
想 要 了解 中 国 文 化 特 色 词 的 概 念 则 必 须 先 了解

从顺应论看汉语新词语的翻译

从顺应论看汉语新词语的翻译

[ 关键词 ] 汉语新词语 ; 顺应论 ; 翻译
[ 中图分类号 ] H 1. [ 359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 号] 17 — 752 1)5— 08 0 63 05 (010 09 — 3
吴幼娟 ,00 ,汉 英时文翻译》( 文波 ,0 0 等等 。虽然 20 ) 《 贾 20 ) 我国翻译界在汉英新词 语翻译 的研 究领域 已经取 得 了一定 的成果 , 但是 ,汉语 新 词语 的翻译 一 直处 在 较混 乱 的状 态 中, 机械直译 、 胡译 、 乱译 、 化误 译 , 文 以及 文化缺失等现象还 大量 的存 在。我国 的汉 英新词 语翻译 不论 是理论研 究还 是 翻译 实践都还存在 着诸多 不尽 如人意 的地方 。从 笔者所 收 集到的资料来看 , 今为 止 , 于汉语 新词语 的英 译大 多为 迄 对 技巧和方法的总结 归纳 。虽然 前人 的研究 中有 以不 同理论 来指导汉 语新 词翻译 的 , 大 多都 是 以交 际观 、 但 目的论 以及 认知理论 为视角 , 目前从语 用学 角度进行 研究 的还 很少 , 因
此本 文 在 总结 前人 研 究 成果 的基 础 上 , 以一 个 全 新 的语 用 学
社会语 言学家 陈原先 生说 : 语 言 中最活跃 的 因素—— “ 词汇 , 常常最敏感 地反 映 了社 会生 活 和社会 生 活 的变 化” , “ 凡是社会制 度出现了新 的东西 , 不论 是新 制度 、 新体 制 、 新 措施 、 新思潮 、 新物质 、 新概念 、 新工 具 、 动作 , 新 总之 , 这新 的 东西千方百计要在语 言 中表 现出来 。 … 蔡 富有和郭 龙生 则 ” 指 出: 新词 , “ 又称新词 语 、 新造词 , 系为指 称新事 物 、 新现 象

顺应理论与汉语新词的翻译

顺应理论与汉语新词的翻译

顺应理论与汉语新词的翻译作者:汤蕾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0年第06期[摘要]汉语新词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出现的新词汇。

新词的出现就像一面镜子,体现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反映出我国社会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人们思维的更新。

本文从维索尔伦(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出发,分析汉语新词的翻译过程,以期能指导汉语新词翻译实践。

[关键词]汉语新词;顺应理论;翻译一、引言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基本工具之一,词汇又是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而新词是指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出现的词汇。

它主要是指反映新事物、新概念、新思维、新经历、新问题等出现在书面语以及口语中表义明确、利于交际的词汇。

在我国,这些新词有的指称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中国社会特有新事物或现象;有些是原来就有的但现在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还有些是从国外语言中借来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涌现出了大量的汉语新词,它遍及政治,经济,文化,体育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罗胜雄,2008)。

新词的出现就像一面镜子,体现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反映我国社会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人们思维的更新。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也越来越频繁,为了对外交往的方便以及向外国介绍中国文化,急需将这些汉语新词翻译成地道的英语。

这一需要直接促使很多翻译者从事汉语新词翻译以及研究工作。

一时间,大量的汉语新词得到翻译,但其翻译中出现很多问题,如机械直译、胡译、乱译、文化误译,以及文化缺失。

同时,虽然前人的研究中有以不同理论来指导汉语新词翻译的,但大多都是以交际观、目的论、以及认知理论为视角,而且目前还没有从语用学角度进行研究的,本文即为填补这一空缺,以一个全新的语用学视角——顺应理论,来解释分析汉语新词的翻译。

二、顺应理论顺应理论由维索尔伦(Verschueren)在1985年提出,在国际语用学研讨会上, 他明确提出了语用学是关于语言的一种综观的观点。

从顺应论视角看中国文化特色词德译

从顺应论视角看中国文化特色词德译

从顺应论视角看中国文化特色词德译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文化特色词为一种文化所有,转换成另一国语言会出现零对应的现象,因此是翻译中的难点。

比利时语言学家Jef Verscheuren 提出了语用顺应论,许多学者发现其对翻译有很强的指导性和解释力,进而将其应用于翻译研究当中。

本文将以顺应论的视角,从歌德学院中国网的文化栏目中选出中国文化特色词,分析译者所采用的翻译技巧并做出评析。

关键词:顺应文化特色词翻译一、歌德学院中国网文化栏目介绍歌德学院的中国网文化栏目实为原来的“中德文化网”,其由德国歌德学院和罗伯特?博世基金会合作共同资助,于2007年上线,2013年起并入歌德学院的中国网站(www.goethe.de/china)。

该网站的文章均以中德双语进行展示,语言表达流畅,极少节选,而是进行全文翻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3]网站的工作内容定为:参与并激发中德文化讨论。

大部分文章聚焦中国和德国问题,分为12个板块,分别是焦点、建筑和城市发展、艺术和设计、教育、舞台、电影、文学和语言、社会与媒体、音乐、环境、人物、城市故事。

本文所选的实例均选自于焦点模块,并且都来源于原文为中文译文为德文的文章。

二、顺应论与翻译Jef Verscheuren1987年在《作为语言适应理论语用学》一书中提出了顺应论,他认为语言的运用是语言和环境相互适应的一个过程。

1999年在《语用学新解》中他又进一步阐述了顺应论的观点。

他认为语言的使用说到底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出自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出自语言外部的原因。

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三个特性,分别为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顺应论有四个主要分析维度:对语境的顺应、对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过程、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

[1] 顺应论应用于翻译中体现为:一方面译者在解码时顺应原语的语境和交际背景,借助源语的语言因素,包括语法规律、语言习惯、文体特征等,以准确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源文内涵;另一方面当译者用目的语重新编码时,也要顺应目的语的语言和语境,顺应其语法规律、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等,将自己所理解的原文意义选择最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顺应论视阈下的中国特色文化词汇英译

顺应论视阈下的中国特色文化词汇英译

顺应论视阈下的中国特色文化词汇英译作者:张秀梅来源:《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第07期[摘要]中国特色文化词汇的准确英译对于传播中国文化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旨在从顺应论视角探讨中国特色文化词汇汉译。

基于顺应论的翻译观,即要顺应汉语文化,尽量保留中国特色词原有的文化内涵,又要顺应英语读者的思维习惯。

翻译时可根据实情灵活运用音译法、音译加解释法、直译法、直译加注法和意译法。

[关键词]顺应论;中国特色文化词汇;英译方法一、顺应论理论与翻译1999年比利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维索尔伦在“语用学新解”中提出了语言顺应理论,该理论以一种新的视角和途径揭示语言使用的本质特征。

该理论认为语言的使用归根结底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是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原因”(Versehueren,1999:55-56)。

语言的选择和语言的顺应密不可分,语言具有三种特性: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

顺应论研究主要涉及语境因素、语言结构选择、顺应的动态过程等方面。

这一顺应理论的提出对翻译研究具有双重价值,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实践价值。

顺应论翻译的主要观点是译者要在跨语言转换活动中不同意识程度地做出动态选择。

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译者要基于具体的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有意识地选择文本和翻译策略,进行灵活动态的顺应性翻译,从而达到顺利完成交际任务的目的。

国内学者中陈喜华最先提出用顺应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

戈玲玲较早地从Verschuere的顺应论视角,探讨了语境关系是如何制约译者的词义选择的,她对翻译标准作出解释并论述了顺应论对翻译的启示。

宋志平从顺应理论角度审视了翻译现及其本质,认为翻译活动是一种不断选择的过程。

二、中国特色文化词汇的英译中国特色文化词汇是指汉语文化的一些特色鲜明的词和词语,例如:成语、歇后语、典故和谚语等。

它们是中国语言独有的语言表达形式,包括政治、法律、经济、宗教、饮食等方面。

从顺应论的角度分析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英译

从顺应论的角度分析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英译

2018年1月第35卷第1期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Jan. 2018Vol. 35 No. 1从顺应论的角度分析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英译杨盼(洛阳理工学院,河南洛阳WIOOO)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汉语网络流行语成为中国大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越 来越受到国外友人的关注。

因此对网络流行语的翻译也日渐重要,但是现今汉语网络流行语 的翻译版本众多,有的甚至直接逐字翻译。

本文旨在运用语用学的顺应论来探究汉语网络流 行语英译中的选择与顺应,以期为网络流行语的准确翻译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顺应论;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_、弓丨言近年来,随着网络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网络流 行语也在不断发展和壮大,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 一部分,也成为年轻一代表达自我和张扬个性的 代名词。

现如今网络流行语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外 国友人的关注,因此网络流行语的英译在各国文 化的交流中也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网络流行语的 翻译版本不一,形式各样,有些翻译甚至将原本的 意思曲解,因此如何正确有效的翻译国内流行语 成为译者们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从顺应论的角 度,用语用学的理论为网络流行语的英译做出指 导,以期能够为网络流行语英译的准确性。

1.顺应理论概述顺应理论是语用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 支,是由 Verschueren(1999)在其 Under- standing Pragmatics —■书中提出的。

Verschueren认为使用 语言就是对语言进行选择,话语的产生是一个对 认知、社会和文化语境进行顺应的过程,即不断选 择语言的过程。

而这些语言的选择取决于语言的 内部结构和一些外部因素,如语境因素。

语境因 素包含物质世界、社会世界和心理世界。

语言选 择不仅包括形式的选择,也包括策略的选择。

在 顺应论当中,Verschueren强调语言的应用是一个收稿日期:2017-11-27作者简介:杨盼(1991-),男,河南巩义人,助教,研文章编号:1674-344X(2018)1^0124^04必然的连续选择,这种选择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 以是无意识的,这是由语言内部结构或语言外部 因素决定的,并且这种选择可以在语言结构的任 何层面进行。

基于顺应论的大学生中国特色词汇英译能力培养

基于顺应论的大学生中国特色词汇英译能力培养
..

。 - - - 一 。 。
≯ §
2 0 1 5 学 生 中 国 特 色 词 汇 英 译 能 力 培 养
张 秀梅
( 华东交 通大学 外 国语 学 院 , 江 西 南 昌 3 3 0 0 1 3 ) 摘 要 : 文章 简要 论述 了大学生 中国特 色词 汇 英译 能力培 养 的重要 性 , 并从顺 应论 视 角探 讨 了大学 生 中国特 色词 汇英
的 核心 。 任何 语 言在 使用 过程 中都要 做 出动 态顺 应 , 动态 性 与语 境 密不可 分 , 作 为交 际 主体 的人 与人 之 间的 社会 交往 、 认 知心 理状态 、 对 事 物 的信念 、 对话 题 的兴 趣等 都影 响 着顺
应 的 动 态 性 。
学提 出 了培 养学 生的三 个层 次 的翻 译能 力 。其 中更 高要 求 是 “ 能借 助词 典 翻译所 学专 业 的文献 资 料 和英语 国家报 刊
外部 原 因 。 在 不 同的 意识 程度 上 不断 做 出语 言选 择 的过程 。 语 言具有 变异性 、 商讨 性 和顺 应性 。顺 应性 是语 言使用 过程
时 代 的发 展 , 为 国家 培 养 复合 型 人 才 . 2 0 0 7 年7 月 国 家教 育
部 发布 了《 大 学 英 语课 程 教 学要 求 》 , 明确 地 对 大学 英 语 教
力培 养的策 略 基于 顺应 论观 点 .中 国特 色文化 词语 英 译实 际 上就 是
汉字 , 译 文 内容 准确 , 基本 无错译 、 漏译 , 文字 通顺达 意 , 语 言 表达 错误较 少 ” [ t ] 。 2 0 1 3 年1 2 月, 大学 英 语 四六 级 考 试 的 翻译 题 型 作 了一 些调 整 。翻译题 型调 整为 汉译英 的段落 翻译 . 内容 涉及 中 国

顺应论关照下的中国特色词汇翻译

顺应论关照下的中国特色词汇翻译
特 色 。 中 国特 色 词 汇便 是 中 国特 色 文化 中不 可或 (nsu)阴 阳(i n ag, 命 年 (n sai f gh i e , y adyn)本 n oe n— 缺 的一 部 分 , 时代 发 展 和 民族 融合 的 大局 势 下 , m l e , 二生 肖(hn s o i ) 等 。 在 a 十 y C ieeZ da 等 c 大量 新 词 涌现 ,极 大 丰 富 了 中国特 色词 汇 的数 量 和 内涵 。因此 , 中国特 色词 汇 的翻译成 为 了外 宣翻
互 联 网在 中国 的普及催 生 了大 量潮 词 ,这类 词 汇 因通 俗易 懂 、 近群众 生 活 、 辟简 练 而脍炙 贴 精 人 口。它们来 自民间 , 鲜 明的“ 根 ” 有 草 色彩 , 通 和
要 直接译 成 w s r eeo m n 便 可 。 et d vl e t e n p
词汇 时 一来 要 保 留原 语 的文化 内涵 ,二 来要 照 顾 时代 特征 。这 类词 汇反 映 了时事 热点 、 民生 问题 和 描 其 目的语读 者 的理 解 能力 。从 这个 角度 看 , 维索 尔伦 中国现 有 的国情 , 述 的是 中 国特有 的事物 , 中 的语 用顺 应 论 为 中国特 色 词 汇 的翻译 提 供 了一 个 有 大量 的词 汇 出 自政 府 工作 报 告 ,相 关 部 门 出台 有 益 的理 论 支撑 。 文 从语 用顺应 论 的 角度人 手 , 的 文件等 。如 : 本 赤脚 医生 (aefo dc r, 腐 渣 hr-ot ot)豆 o
要 来 源 之 一 。如 :伤 不 起 ( odl a er t ect t ba o i eo a bo )给 力 (vn o e)悲 催 ( ta-nuig l , w g igpwr, i a er idcn

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的顺应性阐释

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的顺应性阐释
3 中 国特 色 词 应 下 的 中 国特 色词 汇翻 译 维索 尔伦 把语 境分为交 际语境 与语言语境 。前者 由心
理世界 、物理世界 以及社 交世 界组成 ,后者指 由语篇 因素制 约而进行语言选择 的手段。语言使用者为完成交 际 目的,必 须根据不 同的语境选择合适 的语 言 。翻译 中国特色词 汇同 样也需要顺应不 同的语境 以达到跨 文化交际 的 目的。东西 方文化差异 巨大 ,我们在 翻译 中国特色词汇 的时候就 必须 顺应 中外不 同文化下 的语境 。例如 ,在 翻译我 国传统食 品饺 子 时 ,一 般 将 其 译 成 dumpling。 朗 文 英 语 学 习 字 典 就 dumpling一词 提供 了两 个 释义 :1.a round lump of flour and
商讨性 强调语 言的选择 十分灵活并 在一定 的策 略下 完成 , 不是一成不变 的。顺应 性指人们在可供选 择的语言 中灵活 变通 ,以完成交 际 目标 (Verschueren 1999:59—61)。语言 的变 异性是顺应 的前提 ,商讨性是手段 ,而顺应 则是语 言使用 的 目的与归宿 。维索 尔伦从语 境关系顺应 ,语言结构顺应 ,顺 应 的动态性 和顺应 的意识 程度 四个维度对语 言使用进行 了 阐释 。前两个维度规定 了语言顺应的范围,即语言以及非语 言关 系的总和 ,顺应 动态性与顺应 的意识 程度 贯穿语言使 用 的始终 。语 言顺 应论 强调语言选择 与交 际环境 、交 际对 象 、交际 目标的一致性 ,翻译 同样遵循该原 则。翻译是一种 跨文 化交 际活 动 ,既涉及两种语 言本身 ,又涉及语言外 的文 化 、认知等诸要 素(张晓梅 2005:122)。在源语与 目标语之 间 的转换过程 中 ,译者必须从始 至终 充分顺应语言 的语境 、意 图与内涵 ,结 合 目标语 的语言特点 和读者的预期做 出最佳 的选择 。 自维索尔伦(Verschueren)提出语用顺应论 以来 ,国 内许 多学者 (张 绍 全 ,2016;钟文 2010;曹 群英 ,2007;张 晓 梅 ,2005)就该理论解决 翻译 中的诸多问题进行 了研究 ,本 文试 图以该理论为框架初步探讨 中国特色词汇翻译 的基本 原则 。

从顺应论看中国特色新词的翻译

从顺应论看中国特色新词的翻译

2010年第期安徽文学3一、引言翻译标准之争由来已久,是归化,异化,对等或是等值翻译始终没有定论。

而Jef.Verschueren 的语用综观顺应理论却为翻译的理论研究提供的新视角。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现状及发展通过许多有中国特色的新词语表现出来,而这些新词新语急需被恰当的对外翻译。

另一方面,在现实中,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和表达在西方文化中很难找到对等而成为汉英翻译的一大难题。

本文试通过顺应论这一新的理论视角为中国特色新词的翻译找寻到方法。

二、顺应理论语言顺应论是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教授Jef.Verschueren 在上世纪80年代酝酿,于1999年出版的UnderstandingPragmatics 中提出的一种语用学理论。

以顺应论来考察,语言的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人类的语言具有三个重要的特性:变异性(variability ),协商性(negotiation )和顺应性(adaptability )。

其中,变异性和协商性是条件和基础,顺应性是根本和目的;前两者为语言选择分别提供了可能性和方式,顺应性则是在此基础上以恰当的方式,在可能的范围内做出符合交际需要的语言选择,从而使语言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顺应论强调语言选择与交际环境、交际目的和交际对象的一致性。

为了达成交际目的,发话人会采取不同的策略,也会根据释话人或可能的释话人,以及其它相关因素来调整自己的策略。

所以发话人对于“策略”的选择是受到多方因素制约的,比如:双方的心智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

当然,其交际的成功就在于对所有这些因素的顺应。

三、顺应理论与翻译维什尔伦(Verschueren)的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即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顺应交际的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

而翻译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言使用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翻译也可从顺应论的视角去研究。

同一切言语交际活动一样,翻译也是一个连续选择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期安徽文学3一、引言翻译标准之争由来已久,是归化,异化,对等或是等值翻译始终没有定论。

而Jef.Verschueren 的语用综观顺应理论却为翻译的理论研究提供的新视角。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现状及发展通过许多有中国特色的新词语表现出来,而这些新词新语急需被恰当的对外翻译。

另一方面,在现实中,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和表达在西方文化中很难找到对等而成为汉英翻译的一大难题。

本文试通过顺应论这一新的理论视角为中国特色新词的翻译找寻到方法。

二、顺应理论语言顺应论是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教授Jef.Verschueren 在上世纪80年代酝酿,于1999年出版的UnderstandingPragmatics 中提出的一种语用学理论。

以顺应论来考察,语言的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人类的语言具有三个重要的特性:变异性(variability ),协商性(negotiation )和顺应性(adaptability )。

其中,变异性和协商性是条件和基础,顺应性是根本和目的;前两者为语言选择分别提供了可能性和方式,顺应性则是在此基础上以恰当的方式,在可能的范围内做出符合交际需要的语言选择,从而使语言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顺应论强调语言选择与交际环境、交际目的和交际对象的一致性。

为了达成交际目的,发话人会采取不同的策略,也会根据释话人或可能的释话人,以及其它相关因素来调整自己的策略。

所以发话人对于“策略”的选择是受到多方因素制约的,比如:双方的心智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

当然,其交际的成功就在于对所有这些因素的顺应。

三、顺应理论与翻译维什尔伦(Verschueren)的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即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顺应交际的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

而翻译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言使用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翻译也可从顺应论的视角去研究。

同一切言语交际活动一样,翻译也是一个连续选择的过程。

从文本的取材到翻译策略的运用,翻译行为的每个阶段都包含译者对多种选择的确定。

“从译什么”到“怎么译”,无不贯穿着语言符号之外的社会,文化,认知等多方面因素的互动选择机制。

选择的目的是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翻译活动中的各种选择都与交际的需要有着直接的关系,译者必须能够从特定的翻译语境中选择一种具体的翻译目的,而翻译活动的每一次选择都是为了顺应这个翻译目的做出的。

译者在面对多种选择的前提下,只要能从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翻译目的出发,顺应具体的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有意识地选择文本和翻译策略,做出灵活动态的顺应性翻译,从而顺利地完成交际任务。

四、中国特色新词语言是跨文化交际的载体,词汇作为语言中最具活力的元素,体现了社会发展中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动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进步为语言使用多样化带来了一个发展契机,每一个特色新词的背后都是一种新文化,新发展乃至新感受的体现,如“富二代”,“豆腐渣工程”,“草根”,“拳头产品”,“抓大放小”等。

这就需要我们用准确有效的语言对外传达,努力提高新词的反馈时效性,促进交流,从而在各个方面得到国际的理解继而被尊重。

一些与政治有关的新词如果得不到很好的翻译,还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造成恶劣的影响。

因此英语特色新词的英译问题意义重大,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探讨。

五、中国特色新语的顺应翻译就语言的顺应性而言,译语要有策略地进行选择,并顺应双方交际的目的。

从语言的顺应性出发,即译语要顺应语境因素,顺应原语的语言结构成分,而且这一顺应选择是意识的认知过程。

为了最大限度的达到双方有效的沟通,就要做到顺应交际语境,交际语境包括交际双方及其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

在翻译中国特色新词的过程中也要遵循这一理论准则。

下面就来看看中国特色新词翻译如何顺应其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达到最佳翻译效果的。

(一)对读者社交世界的顺应社交世界包括社交场合,社会环境,规范交际者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准则。

对中国特色词翻译取向的选择正是为了从顺应论看中国特色新词的翻译◎苏怡(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036)摘要中国特色新词的翻译由于其“新”的特点,翻译时往往没有借鉴,而新词汇不断涌现的现状又迫切需要建立翻译标准以提供对外宣传质量。

维什尔伦的顺应论为翻译提供了新视角,对中国特色新词的翻译亦具有积极地启示意义,本文对此作了探讨。

关键词顺应论中国特色新词翻译策略文章编号1671-0703(2010)03-222-022222010年第期安徽文学3实现交际目的对社会大环境的一种顺应。

如中国特色词语“红包”的对外翻译,汉语中“红包”指包着钱的红纸包,用于馈赠或奖励等,英语中现成的释义就是“a red paper enve -lope containing money as a gift,tip,bonus,etc.”但在具体的语境中,如:“文章呼吁各医院加强对医生的医德教育,不得向病人索取红包。

”此翻译却不确切,无法使外国读者明白其意。

因为作为外国人,他们的社交世界中的“红包”没有如今有指送礼和行贿的钱,是一种不正之风的表现的概念。

从顺应读者的社交世界的角度出发,我们把“向病人索取红包”调整译作“solicit under the table payments from patients ”。

这样译生动形象,言简意赅,更重要的是为外国人点出了“红包”的本质,顺利达到意义的交流目的。

(二)对读者心理世界的顺应心理世界主要涉及交际者的性格,情感,信念,意图等心理因素,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

话语的需要和说话人的心理世界是要相互顺应的。

例如“龙”这一意象,中西方文化在该词上有巨大文化差异,“龙”在汉语文化中有着独特丰富的国俗语义,传说中的龙是造福万物的神物,权威吉祥的象征,但在西方文化中,“dragon ”一词含贬义,是凶残,邪恶,罪孽的化身。

而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中的“虎”都有“威武”,“勇猛”,“雄壮”和“力量”之意。

因此在翻译“亚洲四小龙”时,应调整其译为“Four Asian Tigers ”,而不是“Four Asian Dragons ”,这样在对外宣传中容易更好的相互理解而不至于造成误会和尴尬。

由此可见,为了成功地进行交际,准确地表达和理解言语,译者需要顺应读者的心理世界,使交际双方必须求得认知心理的平衡,克服交际中的文化隔阂。

通过对读者心理世界的最佳关联,以求顺应读者心理世界,达到交际目的。

(三)对读者物理世界的顺应物理世界因素主要指时空的指称照应关系,也包含了交际者的身体姿势、手势和外表形象等。

例如,《云南印象》是张艺谋导演的大型实景演出系列之一,在对外宣传中,这一剧名最先使用的是英译“Yunnan Impression ”,但这个英译在对外宣传中没有达到吸引外国观众的预期效果,经过研究后将英译改为“Looking for Shangri-la (寻找香格里拉)”后,顿时吸引了大批海外观众。

抛开其中的商业宣传因素不提,仅从语言翻译的视角看待这一问题,我们从这一翻译的改动成功案例中可以看出是顺应读者物理世界的翻译策略在起作用。

因为对中国观众来说,“云南印象”这一名字已足够,我们会立刻领悟到其中意境,与云南清新脱俗,纯朴秀美的景物产生联想;对于外国人来说,对中国地理,及云南省能有我们这般了解和领悟的恐怕只有少数,而香格里拉对于西方人来说却是最能和云南印象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形成对等关联的,寻找到心中的香格里拉是每个人的梦想。

所以这一改译顺应了读者的物理世界,顺利的达到了翻译的目的。

六、结语我们把交际看作是个明示—推理过程、一个不断做出顺应与选择的过程。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对目的语的认知语境进行推理,做出语境假设,寻找最佳关联的文化信息,要顺应语境中读者的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及社交世界,把握好原语与译语的文化取向,选择最佳的译语。

参考文献:[1]JefVerschueren.UnderstandingPragmatics.London:Arnold ,1999.[2]Jef Verschueren.Understanding Pragmatics.钱冠连,霍永寿(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曹群英.顺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作用.外语学刊,2007,(6).[4]何自然,于国栋.《语用学的理解》———Verscheren 的新作评介.现代外语,1999,(4).[5]胡桦.顺应论视角下的归化与异化.学科园地,2008,(12).[6]宋志平.翻译:选择与顺应———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中国翻译,200(42).[7]王建国.从语用顺应论的角度看翻译策略与方法.外语研究,2005,(4).[8]张健.报刊新词英译纵横,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9.[9]张晓梅.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阐释力.山东社会科学,2005,(12).[10]卓新光,王晶.顺应论视角下的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3).(上接第224页)合人们的心态,而且它本身又是一个象形汉字,应该加积极使用。

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加以引导使用。

首先,从语言角度看,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向前进步的,它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集合体,它处于一个开放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是一个动态的平衡。

如果大家使用新词语没有异议,都能够接受的话,这个词语就有可能固定下来,形成新词新语。

“囧”这个字在时代的发展中,变了词义,由旧的含义转为新的含义,而原有的含义不再体现,我们又能够接受它的新的含义,所以这可以看成是一个新词语,广泛的应用现实生活中。

其次,从社会角度看,人们向来都追求时尚,追求一种全新的理念。

这种新的理念是一种创造,创造一种新的文字,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这种变化要求我们不能一成不变,要不断的变化,不断的推陈出新。

“囧”字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现的,它体现了80后和90后求新的一种心理。

当然,除了追求“新”,新新人类更追求个性。

使用“囧”字可以彰显新新人类用文字来表达形象,用陌生来标榜自己的个性。

最后,它也是现代社会群体认同感的体现。

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的提高,人与人之间陌生化程度提高,人们就迫切需要一个集体来认同自己。

而“囧”字是年轻一代人寻找自己集体的标志。

有的网友说,在网络聊天中,如果我发一个“囧”字给对方,但对方反而问我怎么读,那很明显,我们不在一个圈子里,没有必要再把谈话进行下去。

注释:①沙玉伟.“囧”字新用.汉字文化,2008(5):21.②蒋瑞.甲骨文“囧”形义新证.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1):60-62.2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