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奥米勒斯的人》 精神分析法浅谈主题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开奥米勒斯的人》精神分析法浅谈主题思想
摘要:《离开奥米勒斯的人》是厄休拉· K·勒奎恩的一篇经典短篇预言小说。通过一个构建的城市的三件事,表现出作者深受道家思想影响,无意识的描绘出我们社会的现象,年轻人处于两难的境地,追求快乐幸福又对代价犹豫不决的心理。
关键词:《离开奥米勒斯的人》;厄休拉·K·勒奎恩;精神分析法
厄休拉 K. 勒奎恩是继玛丽·雪莱夫人—世界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1818)的作者—之后世界上第二位伟大的科幻小说女作家,有“科幻小说界女皇”之称。勒奎恩一生获得五次雨果奖、五次星云奖、一次国家图书奖及其他众多奖项。勒奎恩为人低调,公共活动多限于美国西部海岸。《离开奥米勒斯的人》是勒奎恩创作的一部寓言故事,获得雨果奖最佳短篇小说奖。该小说副标题为“威廉·詹姆斯对一个主题的多角度阐述”。勒奎恩着迷于詹姆斯的实用主义理论—思想会引导人的行为,人的信仰就是自己的真理—在此基础上虚构了奥米勒斯城。
整个故事有三个主要事件构成。第一个是描写了乌托邦式的城市奥米勒斯城夏庆节的欢乐气氛。在场景的描写中,作者穿插介绍了该城的生活和居民:没有国王、秘密警察、奴隶、生活和谐幸福;人们成熟睿智,热情奔放。他们的快乐和自豪来自于“与一切美好的心灵以及光辉灿烂的自然世界产生共鸣的胜利”。其后,作者在询问了读者们是否相信真的存在这样的地方后,笔锋突转,讲述了一个孩子的凄惨生活:常年被囚禁,饱受折磨,弱智而孤苦。然而问题在于人们的幸福康乐是以这个孩子的痛苦为代价的,一旦孩子被释放,奥米勒斯的安乐就彻底结束。最后,作为结束,人们大多数了解并接受这一事实,但是,也有些人在目睹了孩子的凄惨处境后离开了这个城市,再也没回来。这个故事中很多模糊神秘的地方,作者没有提及细节,而是把空间留给读者。
一,“病症的初诊”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指出自由联想法,强调任何联想都不会无因而生,都有一定的意义。通过自由联想,可以挖掘出深埋心理底层的动机与欲望,即无意识的欲望。无意识是一种本能,核心是性本能冲动。它犹如一团混沌,毫无理性;它处于大脑的底层,个人意识不到,但能从根本上影响人的行为。文学作品可以说是作家无意识的发泄,思想情绪的反应。意识与无意识相互对立。作者在构建这个城市时,有意识的构建这样一个城市:“人们在也不把快乐一类的字眼挂在嘴边了,因为快乐的欢笑已经过时了”、“他们的头脑并不比我们的简单”“他们的社会既不存在君主制和奴隶制,同样也没有股票交易,没有商业广告,没有秘密警察,没有原子弹。然而,我再次说明,这些人并不是头脑简单的原始人,不是温厚善良的牧羊人,不是出身高贵的野蛮人,也不是温文尔雅的乌托邦主义者。”然而,在我们的真实生活中是这样的吗?不是的,应该是正好相反的。作者不对问读者相信有这样的城市吗。因为所有人都没有见过这样的城市,所有作者不断的问读者。这个城市的一切,都是人们藏在心里的欲望,而这种欲望就是追求快乐的欲望。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面,人们幸福快乐的生活,他们的幸福快乐的基础是能够分辨出什么是生活必需之物,什么是既不必需又无危害之物以及什么是有害之物。这个美好的城市,讽刺的反映出我们现在城市生活的让人不满,失望。
个人的精神活动遵循两条原则:一是快乐原则,二是现实原则。快乐原则可视为生命的最基本原则,它旨在消除和缓解紧张或压抑给人带来的不快感觉,这意味着任何一个过程如果源自不愉快的紧张状态,都必定要做出反应以使结果发生改变。人之可以无拘无束产生各式各样与道德规范背道而驰的意象、情感和欲望,都源于快乐原则。在这城市里,人们也是不断的追求快乐,虽然,“人们在不把快乐一类的字眼挂在嘴边了,因为快乐的欢笑已经过了时。”他们依旧会感到巨大的喜悦,那是心灵对于一切美好事物的喜悦。这里就看出,不管怎样人们都是追寻着快乐的。我们的社会弊病太多,特别是一些卖弄徐闻的人让我们都养成了一种不好的习惯,让我们认为快乐是无聊乏味的东西。让我们扭曲的去赞美绝望,拥抱暴力。这一切都是错误的。就是因为什么失去了一切,再也不知道快乐的人是什么样子,所以无法轻易的描绘,我们也无法轻易的去相信。虽然我们无法轻易描绘,无法轻易相信,但是,我们依旧无意识的追求着快乐。我们需
要去追求这那纯粹的快乐。那么,追求快乐的代价又是什么呢?
二,“诊断”——无意识下的纠结矛盾
我们本能欲望追求这快乐,然而对于代价,我们又犹豫不绝。作者对于那些美好的生活的描绘,知道不论如何描绘,我们都不轻易相信,她又讲述了这个城市美好所付出的代价。和这个城市的阳光美好比起来,这个小孩生活在黑暗潮湿的地窖。人们幸福快乐,而他(她)充满了恐惧。城市的人们不头脑简单,懂的一起快乐的所需,而这个孩子确是个低能儿。人们都知道他(她)在那儿,但是,也知道他们美好的一切有赖于孩子所遭受的苦难。了解这个事,有的人也厌恶自己,但是,想到自己的美好生活,又犹豫不决。给自己找各种借口,以缓解那种心理的负罪感。
我们的生活也是这样。作者构建了这样一个美好的城市,把自己对于快乐的欲望都添加给这城市,又讲述这样一个悲剧的代价,让城市的人们陷于两难的境地。社会现在也是陷入这样的两难的境地。我们追求发展,发展赖于消耗与破坏。我们追求快乐,一些人的快乐可能源于另外人的退让或苦闷。不管是一座城,一个人,幸福总要有代价。
三,“病因”——渴望的根源
对于这种对快乐的追求,又对代价的犹豫,正是我们心理最底层的反应。作者对道家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研究。作者曾在谈到文学创作过程时说过“我对《易经》和道家哲学的兴趣之根源明显表现在我大部分作品中。道家世界井然有序而不是纷乱无章的,而它的秩序不是人类或个人及人的神化所强加的。真正的法则,不论是伦理的、审美的还是科学的,都不是某权威强加的,而是存在于事物之中,是被人们去找到去发现的”道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遵循万物往复循环的规律,只有了解自然的常规,才能做到坦然大公,万物有序,否则祸患产生。如何实现自然有序?作者这样说:“我们必须回归、循环,向内心去。”所以,作者在讲述了那个小孩子的处境之后,再一次的问读者,是否相信。然后,作为最后,有的人去看了那个小孩子后,就独自离开了奥米勒斯,去想哪儿,没人知道,但是,他们自己似乎知道他们的目的地。这一切的安排,只是遵循着我们内心底层的声音。快乐,代价,取舍都只是我们无意识欲望的表达。
对于奥米勒斯的美好、快乐,作者是无法表达清楚,因为,我们每个人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