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知识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上册
模块一教育基础
第一章小学教育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
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历史
一小学教育发展概述
小学为学龄儿童(6至12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先分为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完全小学中心小学以及实验小学五种类型。
二古代的小学教育
(一)先秦时期的小学教育
蒙学教育
夏代的学校除了痒之外,还增加了序、校。
特点:学在官府、以吏为师。
(二)秦汉至明清时期的小学教育
1、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小学教育
2、隋唐时期的小学教育
3、宋元时期的小学教育
宋元时期的蒙学教育发展比较繁荣。
宋代理学家朱熹提出人性就是“理”
4、明末清初时期的小学教育
古代的教育的特点:1、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管制、灌输来进行的。
三近现代的小学教育
(一)近现代小学教育的草创时期
1878年,张焕论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的出现,拉开了我国近代小学教育改革的帷幕。
(二)清末“新政”的小学教育
(三)废除科举制,建立近代新学制是“新政”时期教育的巨大进步。
(四)中华民国的小学教育
(五)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根据地的小学教育
四、当代的小学教育
56年开始,用苏联的学制;66年开始,文革期间学校全部停课;76年粉碎四人帮后,恢复学校搞实验(6-3-3学制、5-4-2学制、九年一贯制)
(一)新中国初期十七年的小学教育历程
(二)改革开放后的小学教育
1986年4月12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并于当年的7月1日开始在全国正式施行九年义务教育。
第二节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要点记住)
一当代教育的一般特点
1、教育结构的多样化,教育的类型、层次、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2、教育功能的全面化。教育的内涵逐渐扩大,教育的政治性、文化性和生产性成为人们关注的教育性质,
3、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趋势明显。
4、教育发展的全民化、终身化和民主化。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已经成为当代最具形象力的两大教育思潮,
二、小学教育的特殊特点
(一)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1、小学生的身心发展,6-12岁
2、小学生的发展的可能性。
3、小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二)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1、社会发展层面的基础性
一方面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另一方面小学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
2、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
3、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
(三)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
(四)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根据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标,我国小学教育的全面性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五个部分组成。
(五)小学教师的特点
1、小学教师的劳动特点。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任务的重要性,小学教师体现了复现性和创造性相结合,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25页
首选是以个体劳动的形式进行的。教师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做好榜样。
2、小学教师的素质
三:我国现行的小学学制
1、九年一贯制,六三分段
2、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
第二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其发展
第一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
(一)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影响
(二)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述
第一次教育改革在20世纪初,改革的核心是课程。以杜威进步主义教育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批判了传统教育的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提倡活动中心、儿童中心、儿童的兴趣中心。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内背景
第一次课程改革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伊始,开始了以“改造旧教育体制,创建新型教育制度”。1950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次教学计划。
第二次课程改革发生在1953-1957年
第三次课程改革发生在“大跃进”时期
第四次课程改革是总结了“教育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后,国家着手对中小学课程进行的改革。第五次课程改革开始于十年动乱结束后。
第六次课程改革开始于1981年
第七次课程改革开始于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规定全国分期分批普及义务教育。
第二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述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一)课程目标“全人发展
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系。
第一本次课程改革改变了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把统和整理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精神建构作为具体改革目标之一。第二国家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
(二)课程内容: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
(三)学习方式:从被动灌输到主动建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课程理念。
(四)课程结构“从分科到综合
(五)课程评价:以评价促发展。
(六)课程管理:从集权到民主。(鼓励老师编教材)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概括地说这次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为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建设成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转变课程的功能
传统的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转变。使课程在促进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积极主动的情感态度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三个方面。
2、改革传统的课程结构
3、改革传统的课程内容。首先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和生活化。其次,要有效地开发和利用
课程资源
4、课程实施的改革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5、对课程评价的改革
6、首先要转变评价的功能其次要改变评价方式
三、基础教育课程的结构
(一)课程结构的含义
课程结构是指在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将所有课程类型或具体科目组织在一起的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
(二)课程的类型
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活动课程)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三)义务教育课程结构50页
1、普通高中课程结构
四、新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标准”的简称。
(一)课程标准的内涵
课程标准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
(三)新课程标准的框架
(四)我国国家课程标准已形成一个尝试性的框架,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