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10章【圣才出品】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章节题库(教学资源)【圣才出品】
第3章教学资源一、填空题1.搜索引擎是一个为人们提供________服务的搜索工具,它能够对用户提出的高中查询做出响应,提供用户所需信息。
[河北大学2011年研]【答案】查询服务2.基于资源的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占有一定________的基础上,以解决某些问题或掌握知识为目标而进行的主动、灵活的学习方式。
[河北大学2011年研]【答案】网络教育资源3.多媒体技术不是各种信息媒体的简单复合,它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_________和________等形式的信息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能支持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
[河北大学2011年研]【答案】音频;视频二、名词解释1.流媒体技术[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研]答:流媒体技术,又称流式媒体技术,是指把连续的影像和声音信息经过压缩处理后放上网站服务器,让用户一边下载一边观看、收听,而不要等整个压缩文件下载到自己的计算机上才可以观看的网络传输技术。
该技术先在使用者端的计算机上创建一个缓冲区,在播放前预先下一段数据作为缓冲,在网路实际连线速度小于播放所耗的速度时,播放程序就会取用一小段缓冲区内的数据,这样可以避免播放的中断,也使得播放品质得以保证。
2.教学媒体[河北大学2010年研]答:媒体是英文media的译名,是指信息的载体和加工、传递信息的工具。
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承载信息所使用的符号系统,二是指存贮和加工、传递信息的实体。
当某一媒体被用于传递教学信息时,就称该媒体为教学媒体或学习媒体。
在教学系统中,包含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即教学信息)和教学媒体等四要素,这些要素之间通过教育信息的流动,维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网络教育[河北大学2010年研]答:网络教育,又称远程教育,是指使用电视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体的教学模式,它突破了时空的界线,有别于传统需要往校舍安坐于课室的教学模式。
使用这种教学模式的学生,通常是业余进修者,由于不需要到特定地点上课,因此可以随时随地上课。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课后习题及详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圣才出品】
第2章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1.什么是从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和三个发展阶段来研究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的概况和特点?答:(1)从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和三个发展阶段分析,教育技术历史的发展概况是:①从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来把握教育技术的内涵教育技术是技术的子范畴,从技术角度来看,教育技术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物化形态的教育技术与观念形态的教育技术,它们构成了教育技术发展的两个主要方向。
实际上,这与教育技术发展史上的“媒体论”和“过程论”的观点相对应,而且涵盖了教育技术发展中出现的两个核心概念,视听媒体和系统方法,它们分别代表了物化形态的教育技术和观念形态的教育技术。
这两个并行的发展方向此起彼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融合起来构成了教育技术学。
②从技术的三个发展阶段来把握教育技术发展概况在人类文明史上,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技术体系;不论技术发展处于哪个阶段,它都包含物化技术和观念技术两方面内容。
由于教育技术的发展起源于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所以可根据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将教育技术的发展也划分为三个阶段: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体系;以机电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体系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体系,并根据各个阶段的特点分别简称为传统教育技术、视听媒体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教育技术。
(2)从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和三个发展阶段来看,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的特点如下:①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体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这个时期的教育技术主要是指教育者的言语技巧和教学技能以及黑板、粉笔、图片、模型、实物等的运用。
②视听媒体教育技术是以各种视听教学媒体的使用为标志,初期只重视硬件的使用,后来逐渐重视软件的开发和应用。
在视听媒体物化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观念形态的技术也取得辉煌的成绩,教育技术中的“过程论”的观点逐渐形成。
这阶段的教育技术的领域既包括媒体又包括系统方法。
③信息化教育技术主要是指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以信息处理为核心,并更加注重对人的作用。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章节题库(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圣才出品】
第2章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一、填空题1.多媒体、数字化、________是信息化教育内容在呈现、存储和传递方式上体现的显著特征,它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学内容呈现、存储和传递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内容。
[河北大学2011年研]【答案】网络化2.现代教育技术在研究、设计学习过程时,着重利用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________。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系统方法二、简答题1.简述信息化教育的特征。
[河北大学2011年研]答:信息化教育相对于传统教育表现出以下鲜明的特点:(1)信息化教育的特点首先体现在终身学习目标的确定。
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可以使用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知识的平均寿命已经缩短到13年。
因此,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成为新世纪教育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2)信息化教育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效果,注重学习者学习之后能够做什么,能够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即学习效果导向问题。
效果导向是指把改善学习效果放在首要地位,内容是可以改变的。
因此,在教学中引入科学的效果导向才有可能打破传统的教学体系,吸收新鲜的教学内容,执行少而精的教学原则。
(3)信息化教育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向导和辅导员,教师的作用是及时而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帮助。
学生所需要的帮助不只是简单的传递和获得信息,而是要把所获得的信息转化为自己能够运用的知识和能力。
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使得学生与教师能够同时获得多种最新的教学信息。
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要研究如何传输自己掌握的知识外,更多的是要持续更新和扩展自己的知识,分析和研究学习者可能发生的种种学习困难,思考和设计出有助于学习者学习的系统科学方法。
(4)传统教育偏重于记忆和考试,信息化教育更多的强调思考、理解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获得知识。
(5)教育的整体结构将越来越不强调层次,而会越来越强调交叉和网络。
比如学校和社区的结合、不同背景学校的结合、乡村和城市的结合、社区与社区的结合等。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圣才出品】
第10章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10.1复习笔记一、21世纪对新型人才需求的特点(一)21世纪要求新型人才能合作共事并具有高尚的道德精神教育的“四大支柱”是指能支持现代人在信息社会有效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并能有效地应付各种危机的四种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
1.学会共同生活:要学会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误解与敌对情绪,和周围人群友好相处,并从小培养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团结合作的精神。
2.学会认知:是使学生学会认知的手段、方法,即学会如何学习。
3.学会做事:使学生具有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的能力,包括如何对待困难、解决冲突、承担风险和协调组织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4.学会生存:使学生学会掌握自己的命运、具备适应环境变化、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应变能力。
(二)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新型人才应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1.信息素养的由来信息素养概念最早由图书检技能发展而来。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最早提出了信息素养这个术语,他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
2.信息素养的含义信息素养是指综合运用图书情报检索技能加上计算机技术的操作技能所形成的信息问题解决能力。
3.信息素养的构成主要是指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信息能力。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是指与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利用有关的知识;而相应的能力可以简称之为“信息能力”。
此外,具有在信息社会中生存所需要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也是信息素养的组成部分。
(三)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要求新型人才富有较强的创新精神1.创新人才的涵义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而其核心则是创造性思维。
创新意识主要解决“为什么要创新”即创新的动力问题;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则解决“如何创新”的问题。
创造性思维解决如何形成创新的思想、理论及设计,创造能力则解决如何把创新的思想、理论及设计转化为实际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可见,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与核心。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章节题库(教学系统设计)【圣才出品】
第5章教学系统设计一、填空题教学系统是为了实现特定的________而由多个组成要素通过互相联系、相互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具有一定________的整体。
[河北大学2011年研]【答案】教学目的;教学功能二、名词解释1.系统科学[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研]答:系统科学(系统理论)是以系统为研究和应用对象的一门科学。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科学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开发的学科组成的学科群。
它着重考察各类系统的关系和属性,揭示其活动规律,探讨有关系统的各种理论和方法。
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正在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向社会科学广泛转移。
人们将系统科学与哲学相互作用,探讨系统科学的哲学问题,形成了系统哲学。
2.活动理论[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研]答:活动理论是研究在特定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下人的行为活动的理论。
其基本思想是:人类行为活动是人与形成社会和物理环境的事物以及社会和物理环境所造就的事物之间的双向交互的过程。
人的意识与行为是辩证的统一体,也就是说,人的心理发展与人的外部行为活动是辩证统一的。
3.教学系统设计[河北大学2010年研]答:教学系统设计是以系统观、系统理论为指导,以系统方法分析教育、教学问题,在需要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目标,并应用系统分析方法来设计教学系统、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的方案,评价试行的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
4.专家系统[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专家系统是与人工智能技术息息相关的计算机程序,能模拟人类的思维方式,在面临不同问题情境时做出一定的判断和决策。
要开发教学设计专家系统,最核心的任务就是知识库的建立,以事实和规则的形式清晰地表征各种问题情境。
5.教学设计[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课后习题(教育技术运用)【圣才出品】
第7章教育技术运用1.教育技术运用所包含的内容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答:教育技术运用是教学设计方案和教学开发的产品走向教育教学领域、促进学习者学习活动的实践性环节,又为教育技术应用的管理和评价提供实践依据的标准。
一般来说,教育技术的运用范畴就是教育运用所包含的内容。
(1)教育技术运用的内容教育技术运用的内容不仅包括媒体的运用,还有以下几个部分:①学习资源和教学系统开发结果的利用在学习资源的一切要素中教学媒体和新技术是最主要的两个组成部分,学习资源的利用主要指教学媒体和新技术在教学和管理领域的运用。
②革新推广对于教育技术的运用而言,革新推广这个子范畴的重要性在于:促进革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尝试、采纳和运用新的教育技术成果。
在革新推广过程中通常要考虑四个因素:革新的特点、传播渠道、时间和社会系统。
③实施和制度化实施是在实际的环境中使用革新成果,目的是要确保组织机构中的个人对革新成果的合理使用。
制度化是在一个组织机构中对教学革新成果的持续使用,目的是将革新成果整合到组织机构的运作机制和日常的工作中。
④政策和法规政策和法规是影响和规范教育技术推广和使用的强制性规则和行为。
政策和法规通常受道德和经济问题的限制,它们对实践的影响更大也更直接。
(2)教育技术运用内容之间的关系对于教育技术运用的理论和基本要素,莫达伦总结出这一过程至少包含三个阶段:使用、纳入和制度化。
使用阶段是最低端,运用意味着自发的对学习资源或者技术革新成果的一次性使用;当学习资源或者技术被嵌入到更大的教学包或教学系统后,或者永久性的运用到课程中时,就进入到纳入阶段;把教学革新嵌入一个组织的结构或文化中,就进入到制度化阶段。
教育技术运用各子范畴之间的关系是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为点-线-面的逐步深入,将技术运用从自发的转为永久性的,从一次性的转为在课程中必不可少的,并最终纳入到组织结构中,形成技术使用的制度化。
2.为什么说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技术的运用已不是同一模式、同一要求,请举例说明。
教育技术学何克抗版学习笔记以及课后习题答案
教育技术学(何克抗版)学习笔记以及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教育技术学概述重要名词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技术的子范畴,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它分为有形的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无形的观念形态的技术两大类。
AECT' 94定义: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是专门用于研究教育技术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在教育心理学、媒体技术与系统科学方法的发展、彼此渗透、综合的基础上产生的。
系统科学:系统科学把事物、对象看作一个系统,通过整体的研究来分析系统中的成分、结构和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来实现某种控制作用,以达到有目的地影响系统的发展并获得最优化的效果。
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有整体原理、反馈原理和有序原理。
传播理论的7W、六阶段、四律:教学传播过程所涉及的要素(7W ――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产生什么效果、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六阶段一一确定信息、选择媒体、通道传送、接收解释、评价反馈、调整再传送)及其教学传播基本规律(四律一一共识律、谐振律、选择律、匹配律)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用刺激一反应一强化来概括,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外部刺激的反应,而不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向学习者传授知识,而学习者的任务则是接受和消化。
认知主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可以概括为认知结构论和信息加工论,它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教师的任务是要设法激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再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
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继承了认知主义的认知结构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课后习题及详解(学习资源)【圣才出品】
第3章学习资源1.简述学习媒体的特性,结合具体媒体说明学习媒体的分类。
答:媒体是指能够承载并传递信息的任何载体或工具。
也可以被看作是实现信息从信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手段。
媒体有两层涵义:一是指用以存储信息的物理实体;一是指非实物的、承载信息意义的符码系统。
当某一媒体被用于传递教学信息时,就称该媒体为教学媒体或学习媒体,它是教学系统的四要素之一。
(1)学习媒体的特性各种学习媒体对受信者的感官刺激不同,不同的媒体具有各自固有的特性。
除此以外,学习媒体还具有以下特性:①固定性:可以记录存储,在需要时能再现信息;②散播性:可以被远距离传播,突破信息呈现的空间限制;③重复性:可以重复使用,使用者越多越能显示媒体所负载的信息的价值;④组合性:媒体可以组合使用;⑤工具性:媒体是工具,不能替代人(教师)的使用;⑥能动性:在特定时空下,媒体可以脱离人独立起作用。
(2)学习媒体的分类随着科技的发展,学习媒体种类越来越多。
由于分类标准不同,学习媒体的分类方法也不同。
①学习媒体按表达手段可以分为:a.口语媒体:指口头语言,如教师和学生所说出的话;b.印刷媒体:如教科书、报纸、杂志等;c.电子媒体:分为两类,模拟信息的电子媒体如录音磁带、录像带、电视等,数字电子媒体如VCD、DVD、计算机等。
②学习媒体按作用的感官及信息流向可分为:a.视觉媒体:指发出的信息主要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的媒体。
如教科书、黑板、挂图、标本、幻灯、投影等;b.听觉媒体:指发出的信息主要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的媒体。
如广播、录音等;c.视听媒体:指发出的信息主要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的媒体。
如电影、电视、视盘等;d.交互多媒体:指使用多种感官且具有人机交互作用的媒体。
如多媒体计算机。
此外,按历史发展可将学习媒体分为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
传统学习媒体如黑板、挂图等;现代媒体如录像、多媒体计算机等。
2.“我们淹没在网络数据资料(data)的海洋中,却又在忍受着知识的饥渴”。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真题)+模拟试题】
第一部分课后习题第1章教育技术学概述1.技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答:(1)定义①技术是人类在生产活动、社会发展和科学实验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认识、调控和改造的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等的综合体。
包含有形的物质设备、工具手段和无形的、非物质的、观念形态的方法与技能。
②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它分为有形的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无形的观念形态的技术两大类。
③教育技术学是专门用于研究教育技术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在教育心理学、媒体技术与系统科学方法的发展、彼此渗透、综合的基础上产生的。
(2)区别①范畴不同。
教育技术是技术的子范畴,它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而教育技术学这门学科是研究教育技术现象及其规律的。
②内涵不同。
教育技术和技术是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而教育技术学是一门研究现象与规律的学科。
③历史背景不同。
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历史源远流长,而教育技术学是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学科体系。
(3)联系技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这三个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教育技术是技术的子范畴,它是技术在某一个特定领域的运用。
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教育技术发展,同时也扩大了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范畴和应用领域。
2.请你谈谈对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研究方法的看法。
答:教育技术学是专门用于研究教育技术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在教育心理学、媒体技术与系统科学方法的发展、彼此渗透、综合的基础上产生的。
我对这门学科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的看法①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
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的二级学科,是连接教育科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桥梁,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
它的理论部分包括与知识体系有关的概念、理论构架和原理等;实践部分是指这些知识在解决问题上的应用。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课后习题及详解(教学系统设计)【圣才出品】
第5章教学系统设计1.试谈谈你对教学系统设计含义的理解。
答:目前教学系统设计的定义,主要还是强调教学系统设计是一种“过程”或“程序”,教学系统设计是在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系统方法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的设计。
教学系统设计是设计活动的一个子集合,是一种在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后理性认识活动,是理论的应用活动。
它与一般设计不同之处在于教学情境的复杂性和教学对象的丰富的个体差异性。
应用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与实践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创造性地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
关于教学系统设计含义的几种不同观点:(1)“计划”说——把教学系统设计界定为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研究解决问题途径、评价教学结果的系统规划或计划的过程。
这种论点的代表当推美国学者肯普。
(2)“技术”说——“教学系统设计是一种用以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这些经验和环境应该促进学生获得特定的知识和技能”(3)“方法”说——把教学系统设计看做是一种“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
(4)“过程”说——“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资料、教学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2.查阅近几年我国有关教学系统设计的文章和书籍,分析我国教学系统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试提出解决该问题的设想。
答:教学设计作为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应用性学科,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发展起来。
它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很重要的实践领域,因此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且作为知识形态要素的核心成分在教育技术学科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1)我国教学系统设计的现状在我国,由于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的紧密协同发展,理性和创造性的有机结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圣才出品】
第2章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2.1 复习笔记一、教育技术发展鸟瞰(一)从技术的角度看教育技术的发展1.从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来把握教育技术的内涵(1)教育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教育技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物化形态的教育技术与观念形态的教育技术,它们构成了教育技术发展的两个主要方向。
(2)教育技术发展中的两个核心概念教育技术两个发展方向与教育技术发展史上的“媒体论”和“过程论”的观点相对应,而且涵盖了教育技术发展中出现的两个核心概念,视听媒体和系统方法。
2.从技术的三个发展阶段来把握教育技术发展概况由于教育技术的发展起源于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所以可根据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将教育技术的发展也划分为三个阶段:(1)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体系,简称传统教育技术;(2)以机电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体系,简称视听媒体教育技术;(3)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体系,简称信息化教育技术。
3.教育技术发展的“2×3”模型从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和三个发展阶段,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教育技术的发展概况。
这就形成了关于教育技术发展的“2×3”模型,如表2-1所示。
表2-1 教育技术发展的“2×3”模型信息化教育技术主要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以信息处理为核心,并更加注重人的作用。
信息化教育技术不但包括硬件、软件,也包括潜件如各种观念、方法、理论体系和相关科学的研究成果。
与视听媒体教育技术阶段相比,信息化教育技术阶段具有以下重要特征:(1)信息化教育技术是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主要标志。
(2)信息化教育技术将直接用于促进学习,而不仅仅是辅助教学;还要考虑基于信息技术和建构主义理论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3)教育技术在企业培训方面有愈来愈强烈地应用需求。
(二)教育技术发展的特点1.教育技术的发展是非替代性的,而是表现出一点的累积性;2.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即“适者生存”;3.在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对人的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4.教育技术的发展需要新的观念,并且要通过积极推进教育的整体改革才能使自身获得快速发展。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7~10章)【圣才出品】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7~10章)【圣才出品】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7章教育技术运⽤7.1复习笔记⼀、教育技术运⽤概述(⼀)教育技术运⽤的内涵1.学习资源和教学系统开发结果的利⽤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的⼀切要素,其中教学媒体和新技术是其中最主要的两个组成部分。
学习资源的利⽤主要指教学媒体和新技术在教学和管理领域的运⽤。
(1)“3T”模式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计算机专家泰勒指出计算机应⽤于教育有以下三种模式:①把计算机看作指导教师(Tutor);②把计算机看作指导者(Tutee);③把计算机看作⼯具(Tool);由于Tutor、Tutee和Tool三个英⽂单词均以字母T开头,所以这三种计算机应⽤模式也称为“3T”模式。
(2)3E1997年美国总统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教育技术组发表的⼀个“就应⽤技术加强K-12教育给美国总统的报告”,王吉庆认真分析了这篇报告,指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已经发⽣了根本性的变化,并把变化结果表达为3E,即环境(Environment)、设备(Equipment)和评价(Evaluation)。
2.⾰新推⼴(1)对于教育技术的运⽤⽽⾔,⾰新推⼴这个⼦范畴的重要性在于促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尝试、采纳和运⽤新的教育技成果。
(2)在⾰新推⼴过程中通常要考虑四个因素:⾰新的特点、传播渠道、时间和社会系统。
3.实施和制度化(1)实施是在实际的环境中使⽤⾰新成果,⽬的是要确保组织机构中的个⼈对⾰新成果的合理使⽤。
(2)制度化是在⼀个组织机构中对教学⾰新成果的持续使⽤,⽬的是将⾰新成果整合到组织机构的运作机制和⽇常的⼯作中。
4.政策和法规政策和法规是影响和规范教育技术推⼴和使⽤的强制性规则和⾏为。
政策和法规通常受道德和经济问题的限制,它们对实践的影响更⼤也更直接。
(⼆)教育技术运⽤各⼦范畴之间的关系对于教育技术运⽤的理论和基本要素,莫达伦总结出这⼀过程⾄少包含三个阶段:使⽤、纳⼊和制度化。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课后习题(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圣才出品】
第10章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1.请你结合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的特点,谈谈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改革的关系。
答: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传统的教育体制不能满足信息化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进行教学改革,而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应用可以全面促进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师生角色、教育思想理论等方面的变革。
下面我就结合21世纪信息人才的需求特点,来谈谈教育技术与教学改革的关系。
(1)教育技术的应用能促进课程内容及形式的变革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新型人才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所谓信息素养是指综合运用图书情报检索技能和计算机技术的操作技能所形成的信息问题解决能力,而最能体现信息素养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素质是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
教育技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能更好地适应科学技术综合和高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教育技术的应用要求从不同途径获取、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成为对学生的第一素质要求,这就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变革,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教育技术能促进师生教与学模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1世纪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要求新型人才富有较强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紧密联系,而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
技术的发展和建构主义学习思想的共同影响,出现以“学”为主的教学结构,这种教学结构的最突出的优点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教育信息化迄今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答:回顾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迄今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1)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起步阶段(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强调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在数量上的快速发展,并对信息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和教育、教学行政部门的普遍应用做了初步的探索。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教育技术学概述【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技术学概述1.1复习笔记一、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概念(一)技术与教育技术1.技术的涵义在信息社会,技术是人类在生产活动、社会发展和科学实验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认识、调控和改造的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等的综合体。
它包含有形的物质设备、工具手段和无形的、非物质的、观念形态的方法与技能。
2.教育技术由于教育技术是技术的子范畴,因此教育技术就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它可以分为以下两类:(1)有形技术(物化形态)有形技术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运用的物质工具,它往往通过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具,或者幻灯、投影、电影、视听器材、计算机、网络、卫星等各种教育教学媒体表现出来。
(2)无形技术(观念形态)无形技术既包括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过程中所运用的技巧、策略、方法,又包括其中所蕴涵的教学思想、理论等。
(二)教育技术研究对象及范畴1.AECT'94教育技术领域定义(1)AECT'94定义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所发表的教育技术领域定义(简称AECT'94定义)的内容为: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根据谢弗勒对定义的分类,AECT'94教育技术定义是一个规定性定义。
它规定了教育技术的内涵及其理论与实践领域,与其他定义相比,操作性比较强,更便于不同领域的教育技术工作者进行交流。
(2)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有关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其中学习过程既包括无教师参与的学习过程又包括有教师参与的学习过程,即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它有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之分。
人力资源包括教师、同伴、小组、群体等,非人力资源包括各种教学设备、教学材料和教学媒体等。
(3)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目标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目标是影响并促进学习。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课后习题及详解(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圣才出品】
第10章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1.请你结合21世纪信息人才的需求特点,谈谈教育技术与教学改革的关系。
答: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传统的教育体制不能满足信息化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进行教学改革,而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应用可以全面促进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师生角色、教育思想理论等方面的变革。
下面我就结合21世纪信息人才的需求特点,来谈谈教育技术与教学改革的关系。
(1)教育技术的应用能促进课程内容及形式的变革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新型人才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所谓信息素养是指综合运用图书情报检索技能和计算机技术的操作技能所形成的信息问题解决能力,而最能体现信息素养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素质是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
教育技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能更好地适应科学技术综合和高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教育技术的应用要求从不同途径获取、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成为对学生的第一素质要求,这就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变革,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教育技术能促进师生教与学模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1世纪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要求新型人才富有较强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紧密联系,而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
技术的发展和建构主义学习思想的共同影响,出现以“学”为主的教学结构,这种教学结构的最突出的优点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请你谈谈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答: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必然会引起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课后习题及详解(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评价)【圣才出品】
第9章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评价1.教育评价与教育技术领域的评价范畴的关系如何?答:教育评价是指根据教育目标及其有关的标准,对教育活动进行系统的调查,确定其价值和优缺点并据此予以调整的进程。
根据AECT’94教育技术领域的定义,教育技术领域的评价主要是对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评价,包括问题分析、标准参照测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四个子范畴。
教育评价与教育技术领域的评价范畴的关系是教育技术通过教育技术领域的评价范畴的四个子范畴实现教育评价的功能。
2.学习资源评价和学习过程评价的着重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答:(1)学习资源的评价主要是指根据教学目标,测量和检验教学产品所具有的教育价值。
学习资源评价的着重点在于评价方案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一般包括目标分解、归类合并、评价标准的建立、评价标准的描述、指标权重的设计等方面。
例如,对校园教育网络系统之类的教学产品的评价。
(2)学习过程的评价着重点是测量与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就是针对不同的学习形式和方法,依据一定的标准,采用适当的测量工具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描述,并根据教学目标对所描述的学习过程或结果进行价值判断。
例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对于小组成员的人际关系、收集资料的过程、讲解过程、课堂讨论和结论等各个环节进行评价。
3.查找有关资料,谈谈你对第四代教育评价的看法,它对教育技术的评价范畴有何启示?答:(1)美国印第安大学教授枯巴和维德比尔大学副教授林肯1989年合作出版了《第四代教育评价》一书,依据各种评价出现的先后时间顺序,将教育评价分为四代。
此书的出版标志着第四代教育评价的开始。
第四代教育评价主要内容包括:心理构建论;价值协调论;评价结果认同论;应答性模式;对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关注程度增大。
下面是我对第四代教育评价的看法:第四代教育评价是基于两点:应答模式和构建方法论。
应答式评价就是强调评价者都有权利提出他们的要求、担心以及争议,以便评论者对其进行思考及反应。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深化)【圣才出品】
第10章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深化10.1 复习笔记一、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一)21世纪要求新型人才具有创新能力和高尚的道德精神1.教育的“四大支柱”的含义教育的“四大支柱”是指能支持现代人在信息社会有效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并能有效地应付各种危机的四种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
2.教育的“四大支柱”的具体内容(1)学会共同生活要学会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误解与敌对情绪,和周围人群友好相处,并从小培养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团结合作的精神。
(2)学会认知是使学生学会认知的手段、方法,即学会如何学习。
(3)学会做事使学生具有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的能力,包括如何对待困难、解决冲突、承担风险和协调组织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4)学会生存使学生学会掌握自己的命运、具备适应环境变化、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应变能力。
(二)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新型人才要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1.信息素养的由来信息素养概念最早由图书检索技能发展而来。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最早提出了信息素养这个术语,他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
2.信息素养的含义信息素养是指综合运用图书情报检索技能加上计算机技术的操作技能所形成的基于信息和信息技术的信息问题解决能力。
3.信息素养的构成主要是指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能力素质。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是指与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利用有关的知识;而相应的能力可以简称之为“信息能力”。
此外,具有在信息社会中生存所必须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也是信息素养的组成部分。
(三)现代教育技术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持1.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1)创新人才的涵义21世纪(即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2)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①创新意识是指具有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贡献的远大理想、有为科学与技术事业的发展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进行创造发明的强烈愿望。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第2版)(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深化)【圣才出品】
第10章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深化论述题1.试论述教育技术支持教学改革的策略和方法。
[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研]答:将信息与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多媒体课件,另一种是网络课程。
目前中小学应用较多的是多媒体课件方式,高等院校则两种方式都很常用。
(1)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运用多媒体课件是指通过辅助教师的“教”或促进学生自主地“学”,来突破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即通常所说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或计算机辅助学习软件。
多媒体课件可大可小,小的多媒体课件只涉及一两个知识点,较大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涉及众多知识点,例如,涉及一个教学单元,甚至一门课程。
对于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要想取得较理想的效果,达到显著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关键是要把握住以下几点:①要充分了解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适用场合。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一般适用于以下三个环节:创设情境、突破重点难点、促进自主学习。
②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要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最有效地利用多媒体的图、文、声特性,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③多媒体课件设计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不要把多媒体课件仅看作是教师演示的直观教具,更要把多媒体课件看成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认知工具和协作交流工具。
④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要正确、形象、生动、丰富。
多媒体课件的内容涉及动画、照片、图表、声音和视频,所有这些内容都要首先满足正确性要求,保证无科学性、政治性错误。
在此前提下,还应满足形象、生动和丰富的要求。
(2)网络课程的有效运用网络课程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
应当指出的是,由于教学内容包含教学资源,所以网络课程通常应当包括教学资源(以及学科资源网站)。
只涉及教材本身的网络课程不是真正的(至少是不完整的)网络课程;但是,在实际开发过程中,为了便于开展工作,有时也把教学资源独立出来,甚至将它与网络课程并列——称作“网络课程与网络资源开发”。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教育技术学概述1.1复习笔记一、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概念(一)技术与教育技术1.技术的涵义在信息社会,技术是人类在生产活动、社会发展和科学实验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认识、调控和改造的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等的综合体。
它包含有形的物质设备、工具手段和无形的、非物质的、观念形态的方法与技能。
2.教育技术由于教育技术是技术的子范畴,因此教育技术就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它可以分为以下两类:(1)有形技术(物化形态)有形技术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运用的物质工具,它往往通过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具,或者幻灯、投影、电影、视听器材、计算机、网络、卫星等各种教育教学媒体表现出来。
(2)无形技术(观念形态)无形技术既包括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过程中所运用的技巧、策略、方法,又包括其中所蕴涵的教学思想、理论等。
(二)教育技术研究对象及范畴1.AECT'94教育技术领域定义(1)AECT'94定义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所发表的教育技术领域定义(简称AECT'94定义)的内容为: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根据谢弗勒对定义的分类,AECT'94教育技术定义是一个规定性定义。
它规定了教育技术的内涵及其理论与实践领域,与其他定义相比,操作性比较强,更便于不同领域的教育技术工作者进行交流。
(2)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有关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其中学习过程既包括无教师参与的学习过程又包括有教师参与的学习过程,即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它有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之分。
人力资源包括教师、同伴、小组、群体等,非人力资源包括各种教学设备、教学材料和教学媒体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教育技术学概述1.技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答:(1)定义①技术是人类在生产活动、社会发展和科学实验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认识、调控和改造的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等的综合体。
包含有形的物质设备、工具手段和无形的、非物质的、观念形态的方法与技能。
②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它分为有形的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无形的观念形态的技术两大类。
③教育技术学是专门用于研究教育技术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在教育心理学、媒体技术与系统科学方法的发展、彼此渗透、综合的基础上产生的。
(2)区别①范畴不同。
教育技术是技术的子范畴,它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而教育技术学这门学科是研究教育技术现象及其规律的。
②内涵不同。
教育技术和技术是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而教育技术学是一门研究现象与规律的学科。
③历史背景不同。
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历史源远流长,而教育技术学是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学科体系。
(3)联系技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这三个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教育技术是技术的子范畴,它是技术在某一个特定领域的运用。
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教育技术发展,同时也扩大了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范畴和应用领域。
2.请你谈谈对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研究方法的看法。
答:教育技术学是专门用于研究教育技术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在教育心理学、媒体技术与系统科学方法的发展、彼此渗透、综合的基础上产生的。
我对这门学科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的看法①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
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的二级学科,是连接教育科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桥梁,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
它的理论部分包括与知识体系有关的概念、理论构架和原理等;实践部分是指这些知识在解决问题上的应用。
②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研究中的技术学层次的学科。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存在三种不同的研究层次,即教育哲学层次、教育科学层次和教育的技术学层次。
教育哲学的研究目的是探索教育的本质,研究内容是教育的本质、价值、目的;教育科学研究的重点在于研究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在关系和规律;教育的技术学层次研究在于探索如何分析、解决具体教育、教学问题的办法,获取改善教学的处方。
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内容是有关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所以,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研究中的技术学层次的学科。
③教育技术学是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目标是影响并促进学习,它的学科特点在于达到既定目标而采用的方法——系统方法,所着重研究的是运用系统方法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具体操作过程、操作方法及方法论。
所以,教育技术学是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
除此之外,教育技术学还具有明显的应用性学科和综合性学科的特点。
(2)对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看法教育技术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使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类:①哲学方法。
如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它是研究教育技术的宏观性的、指导性方法。
②一般研究方法。
它是指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针对某类学科、某些问题而使用的方法。
一般研究方法又包括三种:a.质性研究方法,如访谈法、实地观察法、社会调查法、实务分析法、行动研究法;b.量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法、追因法、统计法、测量法、建模方法等;c.综合的方法,包括系统论方法、信息论方法、控制论的方法、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及软件工程的方法。
③专门研究法,是指针对专门问题所采用的特殊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以及课堂信息分析法,基于量规或者学生档案的评价研究法等。
3.请你谈谈对教育技术概念的认识?答: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出版了《教育技术:领域的定义与范畴》一书,书中给出的教育技术的定义和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这就是著名的AECT’94定义。
(1)AECT’94教育技术定义与认识①定义,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程度理论与实践。
这个定义是一个规定性的定义,它规定了教育技术的内涵及其理论与实践领域。
②认识,该定义也存在一些不足:a.局限于美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与行业背景,强调了定义的实用性和规定性,对教育技术本质的认识仍不够深入;b.在一定范围内强调教育技术实践的道德规范性是必要的,但要注意避免矫枉过正。
(2)教育技术研究对象是有关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但这里的学习过程是广义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与教”的过程。
学习是指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知识、能力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影响并促进学习既是教育技术的出发点,又是目的和归宿,教育技术所包含的各部分都要围绕学习来进行,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
(3)教育技术的范畴教育技术的范畴包括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它们既是工作过程,也是工作方法。
这五个范畴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
4.教育技术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答: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能够为描述教育技术现象、揭示教育技术规律提供获取信息、加工整理信息的方法和步骤,从而为做出科学的解释、预测和控制,建立理论,推进应用实践创造条件。
教育技术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使用的方法有:(1)哲学方法。
这是研究教育技术宏观的、指导性的方法,如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
(2)一般研究方法。
是指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针对某类学科、某类问题而使用的方法。
一般研究方法包括三种:①质性研究方法。
如访谈法、实地观察法、社会调查法、实物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等;②量的研究方法。
如实验研究法、追因法、统计法、测量法、建模方法等;③综合的方法。
如系统论方法、信息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定性定量结合的方法以及软件工程的方法。
(3)专门研究法。
是指针对专门问题采用的特殊研究方法。
如内容分析法、任务分析法、解释结构模型法(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Method,简称ISM法)以及课堂信息分析法(S-P表分析法)、基于量规(Rubric)或者学生档案的评价研究法等。
5.为什么说系统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是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答: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受很多学科相关理论的影响,这些学科的相关理论逐渐形成了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
其原因具体分析如下:(1)系统论是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系统论包括系统科学和系统方法两部分。
①系统科学系统科学是从现代工程科学、生物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中抽象处理的共同理论,是研究一切系统的原理、模式和规律的横断学科。
系统科学为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使人们摆脱了传统思想的束缚,摒弃了那种静止、孤立、僵化的眼光去看待运动的、相互联系的事物的观点;改变了那种企图把复杂系统分解为互不相关的简单系统,再用简单系统来解释复杂系统的传统习惯。
教育技术以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合理运用为出发点和归宿,把系统科学的思想渗透到教育技术的各个领域,从而促进了教育技术中的各个分支的融合,并直接孕育了教育技术学。
系统科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对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教育技术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②系统方法系统方法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
它侧重于系统的整体性分析,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中去发现系统的规律性,从而指明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一般步骤、程序和方法。
上世纪60年代末期至今,许多教育技术研究者一直致力于系统方法应用于教育实际的研究。
到70年代,由于系统方法在教学媒体设计、个别化学习过程设计和教学系统设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使得媒体教学、个别化教学和教学设计三者综合为一个以系统方法为核心的整体教育技术领域。
(2)传播理论是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传播是由传播者运用适当的媒体,采用一定的形式向接受者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用传播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解释教育现象,探索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是教育技术学的一个传统研究领域,并由此诞生了教育传播学。
教育传播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传播理论对教育技术学的主要贡献是它对教学传播过程所涉及的要素、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及其教学传播基本规律的归纳。
由于教学过程也就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过程,所以传播理论是教育技术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在认识教学传播现象和规律的基础上,为改善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功能条件和追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
(3)学习理论是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学习理论历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不同发展阶段,对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影响特别显著。
由于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育技术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因此研究人类学习过程内在规律的学习理论,显然在教育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教育技术学的核心——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即学习理论应当是教育技术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4)教学理论是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学习理论是教学技术学的理论基础,在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对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影响特别显著,是教育技术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但是,教学与学习毕竟是两个不同的研究对象。
要运用教育技术的思想解决教育问题,不但要有正确的学习观,还要对教学过程的性质和规律有清楚的认识,后者是教学理论要着重研究的内容,同样也是教育技术学重要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