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罗素符合论真理观

合集下载

符合论与融贯论之争——浅析逻辑实证主义的真理观

符合论与融贯论之争——浅析逻辑实证主义的真理观

第38卷㊀总第161期科学 经济 社会Vol.38ꎬSumNo.1612020年㊀第4期SCIENCE ECONOMY SOCIETYNo.4ꎬ2020收稿日期:2020-07-31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 批判哲学的现象学研究 (16XZX009)ꎻ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维特根斯坦哲学与人工智能 (56120001)作者简介:宋珊(1984-)ꎬ女ꎬ天津人ꎬ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ꎬ哲学博士ꎬ研究方向:分析哲学㊁科学哲学ꎮ符合论与融贯论之争浅析逻辑实证主义的真理观宋㊀珊(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ꎬ甘肃兰州㊀730000)摘要:通常看来ꎬ语句的真就在于其与事实的相符合ꎬ 什么是事实 是符合论的关键ꎬ逻辑经验主义者认为观察语句是对经验事实的表达ꎬ并坚持符合论的观点ꎮ但随着对观察语句定义的不同ꎬ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真理观ꎬ即符合论和融贯论ꎮ石里克认为观察语句是对事实的直接描述ꎬ因此坚持符合论的观点ꎻ卡尔纳普认为观察语句并不是科学系统的唯一决定要素ꎬ除此之外还有约定的因素ꎬ因此他既主张陈述和观察的符合又赞成观察语言和理论语言之间的融贯ꎮ而纽拉特反对观察语句是对事实的纯粹表达ꎬ因此主张融贯论的真理观ꎮ但对于复杂的科学实践而言ꎬ观察语句中总是掺杂着理论ꎬ因此单纯的符合论是无法实现的ꎮ所以符合论和融贯论是两个不同的层次ꎬ符合论表明了知识的基础ꎬ为科学提供了基本的事实内容ꎬ而融贯论则体现了科学语言的系统性和复杂性ꎮ这两种真理观并不是不相容的ꎬ包含了符合论的融贯论更符合科学的实践状况ꎮ关键词:观察语句ꎻ符合论ꎻ融贯论ꎻ逻辑实证主义中图分类号:B151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6-2815(2020)04-0071-0075㊀㊀真理问题是认识论的重要议题ꎬ在究竟 何为真 的问题上历来众说纷纭ꎮ自古希腊以来ꎬ符合论一直是主流的真理标准ꎮ简单来讲ꎬ符合论在于命题和事实的符合ꎬ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对此的表述是: 凡以不是为是㊁是为不是者这就是假的ꎬ凡以实为实㊁以假为假者ꎬ这就是真的ꎮ [1]虽然符合论看似是一个简单明了的真理标准ꎬ实际上什么是 事实 命题 和 事实 如何相符合都是模糊的ꎬ于是又发展出了和符合论截然相对的融贯论ꎮ所谓融贯论ꎬ指的是系统内命题的一致性ꎬ这种观点将真看作是语言本身的性质ꎬ而不是语言和世界的关系ꎮ20世纪重要的思想流派 逻辑经验主义就曾在这两者之间徘徊不定ꎮ他们认为事实是知识的重要来源ꎬ凡是有意义的科学命题都必须还原为包含事实的内容ꎬ出于认识论的需求他们理所当然地拥护真理的符合论ꎮ随着对 什么是事实 的理解不同ꎬ也产生了融贯论的拥护者ꎮ本文试图以逻辑实证主义的三位代表 石里克㊁卡尔纳普和纽拉特为例ꎬ考察他们关于符合论与融贯论的争论ꎬ并借此反思科学认识中的真理状态ꎮ一㊁观察语句的定义符合论的真理观认为命题的真假在于是否与事实相符合ꎮ其关键是 事实是什么? 逻辑实证主义者将经验事实看作是整个知识的来源和基础ꎬ而观察语句则是对经验事实的直接反映ꎮ对于石里克来讲ꎬ事实或实在不是超越的ꎬ但并非意味着它们是不可认识的可见ꎬ观察陈述满足了我们对实在的真正亲知ꎬ其形式是 这里现在是这样的 (Herenowsoandso)ꎮ但严格来讲ꎬ真正的观察语句是不能写下来的ꎬ因为每当我记下 现在 或 这里 的时候ꎬ它们便成了过去或那里ꎬ因此只能靠实指的手势才能实现ꎮ这是为了强调观察语句的原始性ꎬ即未经过任何加工和处理ꎬ直接摹画事实本身ꎮ正是由于其原始性和直接性ꎬ这样的 观察 也具有绝对的确定性ꎬ即它本身没有对错ꎬ是对经验事实的直接反映ꎬ17科学知识就始于这种 当下的观察 ꎮ卡尔纳普认为观察语句经常表现为如下形式: 实验的安排:在这样和这样的位置有如此和如此种类的对象ꎮ 在卡尔纳普看来ꎬ观察语句的 基本(primitive) 性指的是未经过处理的感觉经验ꎮ比如ꎬ 蓝色的圆圈 可以看作是观察语句的词汇ꎬ是一个整体ꎬ不能把其中的词汇 蓝色 或 圆圈 当作是最基本的ꎬ因为蓝色 和 圆圈 是对 蓝色的圆圈 进行分析才产生的[2]ꎮ可见卡尔纳普和石里克都认为观察语句是对直接经验的记述ꎬ在其中必须出现 我(I) 这里(here) 现在(now) 这些词汇ꎬ因为直接经验是针对 我 而言的ꎬ只有 我 的感觉才算是最直接的体验ꎮ这样观察语句不仅是科学知识的内容和材料ꎬ而且强调它在认识上是在先的ꎬ以此表明它们是知识构成的基础ꎮ尽管如此ꎬ他们之间还是存在着差异ꎬ通过一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两人的不同ꎮ比如ꎬ某个人S1说: 我现在很渴 ꎬ石里克认为当另外一个人S2说出同样的话时ꎬ他表达的绝对不是和S1同样的事态和感觉ꎬ因为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不尽相同的ꎬ即语言背后所代表的实在是不一样的ꎮ卡尔纳普不同意这样的看法ꎬ尽管感觉因人而异ꎬ 我现在很渴 却是大家都能共同使用的语言ꎮ也可见ꎬ二人的关注点是不同的ꎬ卡尔纳普更关注观察语言本身而不是其所摹画的事实ꎮ维特根斯坦在其未公开发表的手稿中指出:人们只能通过语言来解释语言ꎬ因此语言是不可解释的 如果人们只(总是)在一个语言系统内表达自己的看法ꎬ因此只能通过该系统的命题来解释一个命题究竟意味着什么ꎬ那么最后意指(Meinung)便被逐出语言之外了ꎬ也即被逐出于我们的考察之外ꎮ只有语言才是我们能够考察的东西[3]ꎮ借用维特根斯坦的这一说法不难发现ꎬ卡尔纳普认为知识就是一个语言系统ꎬ作为其基础的是观察语言本身ꎮ而石里克则是借观察语句指向实在的事实ꎬ知识的基础是事实而不是观察语句ꎮ石里克更关注事实本身ꎬ当他说真正的观察语句甚至不能写下来时ꎬ这就意味着观察语句本身只是一串符号ꎬ一种记述的手段ꎬ核心仍是其所表达的实在ꎮ逻辑实证主义的另一位代表者纽拉特表达了和上述截然不同的观点ꎮ虽然他也将观察语句看作是感觉经验的表达ꎬ但在观察语句中ꎬ最好不要出现像 我 ㊁ 这里 或 那里 这样的字眼ꎬ应该用某个人的名字代替 我 ꎬ用时间㊁地点代替 现在 和 这里 ꎮ在一个合法的观察语句中必须有某个人 说话者反复出现ꎬ一个人的名字在其中出现是很重要的ꎮ由于观察语句具有人名㊁时间㊁地点这样的语词ꎬ因此成为了科学语言系统的一部分ꎮ通过对观察语句定义的考察ꎬ我们会发现ꎬ石里克更注重知识的基础问题ꎬ观察指向了知识的最终基础 实在事实ꎬ因此观察语句没有真假之分ꎬ就是关于事实的真实记载ꎻ卡尔纳普虽然认为观察语句是知识的基础ꎬ但它区分了观察语句的所指和观察语句本身ꎬ试图把知识归结为语言问题ꎬ因此他并没有像石里克一样涉及实在ꎻ纽拉特完全没有执着于知识的基础问题ꎬ他认为观察语句的主语必须是观察者的名字ꎬ这样观察语句成了科学语言的一部分ꎬ与科学系统中其它陈述并无不同ꎮ二、观察语句和真理观观察语句承担了知识的基础ꎬ而知识的基础问题就是真理问题ꎮ上文提到ꎬ对于石里克来讲ꎬ观察语句是对 实在 的直接表达ꎬ 实在 就是 是其所是 ꎬ即经验事实本身ꎮ这就意味着观察语句具有绝对的确定性ꎬ就像分析命题的确定性一样是不可反驳的ꎬ而科学陈述是假设ꎬ观察语句是事实的最直接代表ꎬ它就是我们所接受的那个样子ꎬ它可以检验科学陈述的真假ꎬ但自身不需要被检验ꎮ这样ꎬ所谓的真或假不是传统符合论中命题和事实的关系ꎬ而是观察语句和科学命题的符合与否ꎮ如果一个科学陈述与无法修改的观察语句相符合ꎬ它就是真的ꎬ反之为假ꎮ卡尔纳普同样认为观察语句是不可修正的ꎬ但由于科学陈述具有预测未来的功能ꎬ而科学的基础 观察语句仅指向了过去的个人经验ꎬ所以仅仅依赖观察语句ꎬ无法建立起完整的科学陈述系统ꎮ因此观察不是知识的决定性要素ꎬ同样也需要约定的作用ꎮ可见观察语句不是构成科学语言系统的充分条件ꎬ只是个必要条件ꎮ证实了科学陈述一方面是观察语句和科学系统的关系ꎬ即理论与事实的关系ꎻ另一方面也要涉及到科学语言系统的形式和结构ꎮ这样真理问题就不仅仅是理论与事实的符合所能决定的ꎬ还必须考虑到语言系统内部的形式 即命题之间是否融贯ꎮ纽拉特认为ꎬ一味地强调观察语句是对个人经验的未经处理的直接描述ꎬ根本无法保证科学陈述27具有稳定的意义ꎮ因为个人的体验是转瞬即逝的ꎬ如果不用公共的语言记录下来ꎬ就是没有意义的ꎮ语言必须在历史 社会中被理解ꎬ对观察的描述也就必定加入了人类已有的生活印迹和概念框架ꎬ这意味着不存在纯粹的观察陈述ꎬ理论和观察之间是相互渗透的ꎮ因此ꎬ观察语句成为科学系统的一部分ꎬ同其他陈述一样是可以修改的ꎮ他说: 在统一的科学中ꎬ我们试图创建一个记录陈述和非记录陈述相一致的系统ꎮ当新的陈述呈现给我们时ꎬ我们将它与系统中已有的陈述进行比较ꎬ检验新陈述是否与系统相矛盾ꎮ如果新陈述与系统矛盾ꎬ我们就将其视为无用(错误)的 即使是记录陈述也会遭遇被抛弃的命运ꎮ对于任何陈述都没有例外[4]95ꎮ这里的记录语句就是对观察的记述ꎬ由于所有的陈述都是可以修改的ꎬ所以没有必要一开始就建立完善的语言系统ꎬ这就像在大海中航行ꎬ可以一边航行一边修船ꎬ我们既可以根据科学系统的需要修改科学陈设ꎬ也可以修改观察陈述ꎮ观察陈述失去了其基础性的地位ꎬ从而也就不具备建立符合论的前提了ꎮ于是纽拉特转向了融贯论的真理观:如果一个陈述与系统内部其它陈述不矛盾ꎬ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个陈述是真的ꎮ三、符合论vs融贯论从上文可以看到ꎬ三个人从符合论到融贯论的过渡是与其对观察语句的态度密切相关的ꎬ不同的定义形成了不同的真理观ꎮ对石里克来讲ꎬ观察语句无论如何是不能修改的ꎬ它们作为科学证据的载体ꎬ是科学陈述与实在世界之间的接触点ꎮ石里克一直把事实看作是知识的基础ꎬ观察语句是事实的直接代表ꎬ因此我们必须无条件地坚持符合论ꎮ而卡尔纳普也将观察语句看作是知识的基础ꎬ可是与石里克有所不同ꎬ卡尔纳普清楚地区分了语言和事实这两个方面ꎬ认为自己的工作只是语言层面的事情ꎮ他区分了实质模式和形式模式的讲话方式ꎬ即不谈论对象而谈论对象的名称ꎬ这样科学就变成了一个语言系统ꎬ因此卡尔纳普更看重观察语句自身ꎬ而不是它所反映的实在ꎮ在此基础上ꎬ他接受了塔尔斯基的语义学真理观ꎬ所谓语义学的真理观是指将语言划分为对象语言和元语言ꎬ对象语言的真假是由元语言决定的ꎮ比如将英语看作对象语言ꎬ汉语看作是元语言ꎬ Snowiswhite 的真假需要 雪是白的 来判定ꎮ语义学的真理观不再将真理看作是语言和世界的关系ꎬ而是语言内部之间的关系ꎮ语义学的真理观看起来更能体现卡尔纳普的本意ꎬ卡尔纳普甚至都不打算讨论真理问题ꎬ因为他觉得真理不是语言学的词汇ꎮ于是观察语句和科学命题的符合就可以理解为陈述之间是否融贯一致的问题ꎮ这实际上是对传统符合论立足于语言和世界的关系的消解ꎬ真理成为了语言自身的事情ꎮ如果说卡尔纳普还试图保留观察陈述的基础地位ꎬ并因此徘徊于符合论和融贯论之间的话ꎬ纽拉特则是彻底的融贯论者ꎮ观察语句的不可修改和确定性是符合论成立的重要前提ꎬ在纽拉特这里ꎬ这个前提已经不存在了ꎮ他把观察语句当作是一种语言现象ꎬ并按照科学语言的方式构成ꎬ即观察语句不是对任何实在或个人直接经验的表达ꎬ而是物理学主体在某时间和地点对某个对象的感知ꎮ这样观察语句就成为了科学语言系统的一部分ꎬ也是可以修改的ꎬ并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基础ꎮ 科学有时被认为是一个陈述系统ꎮ陈述是和陈述相比较ꎬ而不是和 经验 世界 或者其它东西相比较 如果一个陈述能够融入其整体ꎬ那么它就可以看作是真的ꎮ [5]这就是融贯论的真理观ꎬ语句的真假必须通过其它语句的比较来决定ꎮ因此科学系统的真假就变成陈述之间的比较ꎬ所谓的真就在于陈述之间的无矛盾ꎮ融贯论的基本想法很简单ꎬ它认为ꎬ如果一个命题与系统中的其他命题相融贯时ꎬ该命题便是真的ꎬ否则便是假的ꎮ这种想法有时换用另一种表述为:真理在于一组信念的各个元之间的一种融贯关系ꎮ [6]139石里克坚决反对融贯论ꎮ他认为ꎬ融贯论只对分析命题有效ꎬ对综合命题无效ꎮ综合命题包含有事实的内容ꎬ如果坚持认为融贯论也适用于事实真理ꎬ那么就不得不承认编造出来的童话小说也可以使其为真ꎮ我们可以描绘一个荒诞离奇的冒险世界ꎬ只要注重内部命题的一致性就够了ꎬ这种做法明显是对经验主义的偏离ꎬ这样的语言系统没有任何认知的意义ꎮ纽拉特反驳道ꎬ放弃符合论并不意味着危机ꎬ相反会更好地支持经验论ꎮ用人名代替 我 ꎬ用时间和地点代替 现在 和 这里 ꎬ以这种方式构成的观察语句具有更为稳定和精确的意义ꎮ在决定科学理论有效性的时候仍然需要观察语句ꎬ纽拉特说: 理论不仅要符合一组特定的语句ꎬ还必须要符合记录语句的需求ꎮ [4]60不管对于观察语句的看法有多么不同ꎬ无法否认的一点是ꎬ他们都把观37察语句当作科学内容的重要来源ꎬ是理论与现实不可动摇的接触点ꎬ从而也成为判断真假的重要标准ꎮ逻辑经验主义者著名的证实原则就是用观察语句检验科学命题为真或为假ꎮ只不过纽拉特持有一种弱的可证实性ꎬ即证实并不意味着断定ꎮ如果一个观察语句与某个知识系统相符ꎬ我们就将它看作是对这个系统的证实ꎬ如果不相符ꎬ我们则可以对理论语句进行修改ꎬ或者暂时搁置这个观察语句ꎮ由于观察语句成了科学陈述的一部分ꎬ科学命题与观察语句的符合变成了科学陈述系统内部的融贯ꎬ作为理论系统一部分的观察语句不再具有判决性的地位ꎮ毫无疑问ꎬ观察语句为科学提供了经验事实的内容ꎬ是构成语言意义最基础和最牢固的地方ꎮ基于常识论的观点ꎬ观察者通常对自己的观察更有信心ꎬ比如我们日常所说的 眼见为实 ꎮ符合论在于科学命题和外部事物或事实的符合ꎬ但是问题也恰在于此ꎬ即什么是外部的事物或事实?对石里克来讲ꎬ观察陈述是对实在的直接代表ꎬ当然很容易满足符合论的标准ꎮ如果考虑到认识上的优先性ꎬ的确应该把这种观察算作知识的基础ꎬ符合论的真理观更能凸显科学陈述系统和观察语句之间的联系ꎮ但是观察语句本身并不是纯粹的㊁只对实在的简单摹画ꎬ而是丰富的ꎬ它本身就加进了已有的理解和认识框架ꎮ一个观察语句包含了许多理论因素ꎬ如特定的光学规律㊁物理对象的时空以及其他规律ꎮ因此纯粹的观察是找不到的ꎬ科学系统也不是一个纯粹事实和理论截然二分的系统ꎬ而是观察和理论相互渗透的陈述系统ꎮ既然我们无法识别出纯粹的观察语句ꎬ也就谈不上真正的符合论了ꎮ纽拉特从科学实践的角度指出符合论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ꎬ戴维森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ꎬ他说由于我们只能基于语言这一工具来讨论事实ꎬ而语言凝结了人类生活㊁实践的精华ꎬ这注定我们无法跃出语言到达真正的㊁中立的事实本身ꎮ 事实 这个概念本身就是模糊的ꎬ它到底是实在的ꎬ还是人类语言的产物?石里克设置了实在对象ꎬ且这个对象是可以通过观察陈述表达的ꎮ但是人们拥有的终究是认识而不是对象ꎬ凡是经由语言ꎬ就已经不是实在本身了ꎮ所谓的语句与 事实 相符合ꎬ也就变成观察语句和科学陈述之间的关系了ꎮ反过来再看融贯论ꎬ大多数融贯论者太过于强调陈述之间的无矛盾性ꎬ当然满足相容性这个要求不难办到ꎬ正如石里克所说的ꎬ一味地强调陈述之间的一致性ꎬ我们可以很轻松地编造出一个融贯的童话系统ꎬ却并不反映任何实际情况ꎬ但相容性只是语言系统的最低要求ꎮ从上文可以看出ꎬ纽拉特的观点显然不属于单纯的融贯论ꎮ虽然纽拉特没有特别强调知识的基础问题ꎬ但也没有完全脱离经验主义ꎬ而是在符合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ꎬ即不但要求理论语句和观察语句的符合ꎬ同时还要求系统命题之间的无矛盾性和融贯性ꎮ正像戴维森所认为的ꎬ融贯论是信念之间的融合ꎬ所谓信念ꎬ不是我发明了信念ꎬ信念是我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关系ꎬ经验依然是所有知识的源泉[6]150ꎮ也就是说ꎬ信念不是空洞的ꎬ是建立在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觉之上ꎬ同时包含了人在交流中所形成的共性ꎮ可见ꎬ合理的融贯论也要求理论语句和观察语句的相符合ꎬ只不过符合论并不是知识构成的唯一因素ꎮ如果说石里克的符合论是一种理想的认识论状况ꎬ纽拉特的观点更像是植根于实践之上的ꎮ他反复提到意义是由社会 历史的因素所决定的ꎬ并建议最好不说 真 或 假 ꎬ而是说 可接受性 ꎬ因为 可接受性 描述的是人类的行为ꎬ属于实践探讨的范畴ꎮ这样真理问题就成了科学实践中的可接受性问题ꎬ而不只是认识论的问题ꎮ当然ꎬ这种倾向也不难理解ꎬ纽拉特讨论的是日常语言ꎬ真理问题也相应地转化为日常生活中接受与否的问题ꎮ相比于纽拉特ꎬ卡尔纳普的观点系统更偏重认识论ꎮ在他的真理观中ꎬ分出了两个层次ꎬ一方面承认观察语句的基础性ꎬ并主张以此为标准的符合论ꎬ另一方面他又主张从语言角度考虑问题ꎬ真理问题就是观察语句和科学命题之间的关系ꎬ从而也披上了融贯论的色彩ꎮ由此可见他们所倡导的是包含着符合论的融贯论ꎬ只不过卡尔纳普更执着于形式化的人工语言ꎬ而纽拉特则考虑到了语言在科学实践中的形态ꎮ综上所述ꎬ石里克是出于认识的理想状态选择符合论ꎬ纽拉特更多的是出于科学实践的要求选择融贯论ꎬ卡尔纳普则徘徊于这两者中间ꎮ实践的状态远比认识的理想状态更为复杂ꎮ 有人认为符合论和融贯论结合的观点是出于实用主义的态度ꎬ同时面对可能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命题ꎬ其指称对象的存在与否需要同时经由两个标准加以判别ꎬ即融贯标准和实用标准ꎮ这里把观察标准或实验标准归入实用标准ꎬ因为完全中立的观察和实验是没有的ꎬ对于观察结果或实验结果的解释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人们实践目的的影响ꎮ [7]科学认识是一个复杂的47过程ꎬ从科学认识的实践出发ꎬ我们应该从两方面考虑符合论和融贯论之间的关系ꎮ一方面ꎬ符合论表明了观察陈述是科学语言系统建立的基础ꎬ为科学陈述提供经验内容ꎬ是科学构成的前提ꎬ因此符合论是一个最基本的需求ꎻ另一方面ꎬ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由于观察的有限性和可修改性ꎬ完全的符合是达不到的ꎬ我们绝不能忽视符合论表达了知识的最基本诉求ꎬ但也不能把符合论当成真理理论中唯一的要素ꎮ融贯论突出了科学作为一个陈述系统的复杂特性ꎬ对符合论构成了补充ꎮ因此ꎬ对于复杂的科学陈述系统而言ꎬ符合论和融贯论都是不可缺少的ꎬ或者说包含了符合论的融贯论更符合科学的实际情况ꎮ符合论和融贯论两者不是矛盾的ꎬ而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ꎬ符合论摹画了知识的基础ꎬ表现了知识和世界的联系ꎬ而融贯论则描述了语言之间的情况ꎬ表明知识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命题ꎬ而是一个完整的系统ꎮ符合论和融贯论是认识的统一过程ꎬ两个都是真理的必要条件ꎬ却都不是充分条件ꎮ参考文献:[1]㊀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鹏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ꎬ1995:79.[2]㊀RudolfCarnap.TheUnityofScience[M].TranslatedwithanIn ̄troductionbyM.Black.London:KeganPaulꎬTrenchꎬTrubner&Co.Ltdꎬ1934:46.[3]㊀鲁道夫.哈勒.新实证主义[M].韩林合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ꎬ1998:211.[4]㊀OttoNeurath.PhilosophicalPapers1913-1946[M].Dordrecht:D.ReidelPublishingCompanyꎬ1983.[5]㊀A.C.格雷林.哲学逻辑引论[M].牟博ꎬ译.北京: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ꎬ1990:195.[6]㊀RamonCirera.CarnapandtheViennaCircle ̄EmpiricismandLogicalSyntax[M].TranslatedbyDickEdelstein.Amsterdam ̄At ̄lanta.GA:Rodopiꎬ1994:139.[7]㊀陈晓平.真之统一多元论[J].科学技术研究ꎬ2014ꎬ31(2):1-8.ArgumentbetweenCorrespondenceTheoryandCoherenceTheoryTakeLogicalEmpiricismasanExampleSONGShan(SchoolofPhilosophyandSociologyꎬLanzhouUniversityꎬLanzhou73000ꎬChina)Abstract:Ingeneralꎬatruestatementisacorrespondencewithfact.Thekeyofcorrespondencetheoryis whatisthefact? Thelogi ̄calempiricismthoughtthatobservablesentencesexpressthefactsandsupportthetheoryofcorrespondence.Butasthedifferentdefini ̄tionofobservationꎬthusitcameouttwodifferentviewsꎬnamelycorrespondencetheoryandcoherencetheory.Schlickinsistedthatob ̄servablesentencesistheimmediatedescriptionoffactsꎬsoheholdthecorrespondencetheory.Carnapbelievesthatobservationstate ̄mentsarenottheonlydeterminantofscientificsystemꎬbuttherearealsotheconventionsꎬsoheadvocatesboththecorrespondencetheoryandthecoherencebetweentheobservationandthetheoreticallanguages.Neurathopposedthatobservationsentencesarethepureexpressionoffactsꎬsoheadvocatedthecoherencetheory.Butconsideringthescientificpracticeꎬitimpossibletofindpureobservationsentence.Sothecorrespondenceandcoherencearetwodifferentlevels.ThetheoryofCorrespondenceshowsthebasisofknowledge.Thetheoryofcorrespondencecannotbearrived.Andthetheoryofcoherencereflectsscienceisacomplexlanguagesystem.Inotherwordsꎬthetheoryofcoherencewhichcontainscorrespondenceismoresuitableforthescientificpractice.Keywords:observablesentenceꎻthecorrespondencetheoryꎻthecoherencetheoryꎻlogicalpositivesm57。

论罗素逻辑真理观的特征

论罗素逻辑真理观的特征

论罗素逻辑真理观的特征王爱凤【摘要】罗素的逻辑真理论基于以逻辑原子论为基础的符合论。

他把恒真的命题函项称为逻辑真理。

罗素作为现代形式逻辑的开创者,他的逻辑真理观具有形式性、客观必然性和先验性等鲜明的逻辑特征。

【期刊名称】《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20)002【总页数】3页(P7-9)【关键词】罗素;符合论;逻辑真理;特征【作者】王爱凤【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11.0一、前沿罗素的逻辑真理论基于他的真之符合论。

在逻辑原子论基础上,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罗素建立了自己的真理理论,即真之符合论。

它的基本观点是:真理就是命题与事实的符合。

该理论认为,命题与外部世界具有相同的结构,即它们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

命题可以分为原子命题(或叫基本命题),原子命题遵照一定的逻辑规则又可推论出复合命题(或叫分子命题)。

复合命题(或分子命题)是由逻辑联结词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命题联结起来的一个新命题,因此复合命题(或分子命题)是原子命题的真值函项。

所谓原子命题的真值函项,就是把原子命题加以逻辑运算所构成的否定命题或复合命题。

一个原子命题对应着一个原子事实,原子命题的真假依靠它们与某些相对应事实的符合关系。

而其他复合命题的真假则取决于它们与原子命题的句法关系,也就是说,一个复合命题的真假,可以从检查其前提(即原子命题)是否真实,并且看其所运用的逻辑规则是否完全符合而推论出来。

关于“符合”关系,罗素是使用了一种理想语言的同构原则来解释的。

所谓命题与事实的符合,就是命题的逻辑结构要严格对应于事实的逻辑结构。

在这里罗素运用人工语言把命题进行形式化,即符号化,再进行严格的逻辑推演来求得命题与事实的相符与否,进而说明这种符合关系。

关于什么是逻辑真理,自古以来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罗素对逻辑真理涵义的理解也是建立在逻辑原子主义基础上的。

罗素悖论用逻辑符号证明

罗素悖论用逻辑符号证明

罗素悖论用逻辑符号证明标题:深入理解罗素悖论:逻辑符号证明与哲学思考【引言】作为逻辑学和哲学的经典难题,罗素悖论一直以来都引发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它揭示了命题逻辑自身的内在矛盾,挑战了我们对真理和自指的理解。

本文将以逻辑符号证明的方式,深入探讨罗素悖论,并分享一些个人的观点和理解。

【1. 罗素悖论的定义】罗素悖论最初由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提出,其核心思想是自指命题与自指命题的真值判断出现矛盾。

具体来说,设P为一个命题,表示“P是假的”。

若P为真,则根据定义,P为假,与前提相矛盾;若P 为假,则根据定义,P为真,同样与前提相矛盾。

这一悖论以精妙的逻辑构思揭示了命题逻辑的局限性。

【2. 逻辑符号证明】在逻辑学领域中,为了对罗素悖论进行深入研究,学者们善用逻辑符号进行证明。

我们可以运用谓词逻辑中的“属于”符号和“不属于”符号,来形成数学化的证明过程。

假设x为一个集合,使用R(x)表示“x属于自己”,则根据罗素悖论的设定,R(x)既不能为真,也不能为假。

但通过理性推导,我们可以证明R(x)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为真或必须为假,这与罗素悖论的设定相矛盾。

【3. 罗素悖论的启示】罗素悖论对哲学思考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它揭示了命题逻辑的局限性,同时挑战了我们关于真理和自指的传统观念。

通过深入思考罗素悖论,我们不仅可以对逻辑学的发展进行反思,还能够拓宽对自我认知和哲学思辨的思路。

【4.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罗素悖论不仅是一道逻辑上的困惑,更是对我们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的一种严峻考验。

它引发了人们对自指问题和真理本质的思考,促使我们反思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否存在根本性的局限。

虽然我们无法完全解决罗素悖论,但通过思辨和讨论,我们能够提升我们的哲学素养,并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谨慎地运用逻辑思维。

【5. 总结】通过逻辑符号证明的方式,我们深入研究了罗素悖论这一命题逻辑的经典难题。

从定义上,我们了解了罗素悖论的内在矛盾,从证明上我们得到了逻辑上的严谨解释。

罗素的“符合论”真理观研究

罗素的“符合论”真理观研究

言 作为 表现信念的 直接、 常 用的 方式, 其可 信度会随 着表达 但是, 这一结论并不适用于描述那些比较简单的信念。这 人语言使用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得到提高。在绝大多数 即便语句使用者没有很高的语言天赋, 我们也完全 种信念通常仅需人们在任意场合中用实际行动应付场景中 情况下, 可以在任意现实场合借助于具体的语境完成对隐藏于语句 出现的各种紧急情况 , 并借助行动来表明 自己行动前所持 信念有效的表达 有的信念。“ 一般说来, 事实是离经验而独立的” 。 _ 3 并且, 背后的信念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罗素强调事实具有不以人的主观意见的改变而改变的客观 和传递方式便是语句的功能。
信念对于别种事物的关系” …的, 并且“ 真理是一个信念与
的前提下 , 人们只需借助对命题( 语句) 的“ 真” 或“ 假” 的判 定就可获知信念的“ 真” 或“ 假” 。尽管信念在复杂与简单
这个信念之外的一件或更多件事实之间的某种关系” 。 _ 2
并且“ 在细节和 他将“ 真” 视为用来描述信念( b e l i e f ) 和陈述的一种属性。 方面的区分使其不仅是依靠语言得以传递, , l 2 但是语 信念是否具有“ 真” 的属性不是由信念本身决定的, 而是取 出现在它前后的事物方面信念比句子更丰富”
与否直接加以判定的信息的情况下, 只是根据个人以往的
的一个性质” , l 2 并且这种性质是指“ 一个信念与这个信念

, 而“ 一般说 经验与现有事实之间的直接联系或者由其他事实生成的经 之外的一件或许多件事实之间的某种关系” 事实是离经验而独立的” 。 根据罗素对“ 真理” 的基本 验与现有事实之间的间接联系去断定事实的真假。尽管依 来,
认真思考语 言与事 实之间的对应关 系, 并进一步探 索符合论真理观 的不足与意义。

真理符合论的历史与理论

真理符合论的历史与理论

全部认识论的核心是真理问题 , 而真理问题的要害在于如何判明理论的性质和命题的真 假问题。无论从哪一个方面看 , 符合论都是诸种真理论中最为古老、 最为经典、 且在当代仍不 失其重大影响的一种。何谓 符合 ? 认识与对象、 思想和实在如何才能做到 符合 ? 这是符 合论哲学家长久以来为之殚精竭虑、 苦心孤诣必欲加以解决而又终究未能完全解决的一个重 要问题。从哲学上看 , 符合论表达的是一种从人的知觉经验的可靠性前提出发解决真理客观 性问题的方向和努力。制约着符合论哲学家解决真理客观性问题的基本方式的 , 是对作为符 合之基础的 经验 特性如何加以探究和限制的问题。本文尝试从经验范畴在历史中发生的流 变入手, 比较和探究西方符合论哲学家解决真理客观性问题的理论方式和一般逻辑。
一、符合论: 基础和逻辑
符合论在其最初的意义上 , 表达的是一种认识与对象、 思想和实在之间的契合关系。而任 何认识与对象、 思想和实在的关系 , 无不关涉到两个基本的方面 , 即对外, 涉及知觉与对象的关 系; 对内, 涉及知觉与理性的关系。如何说明这两个问题, 取决于如何看待知觉 , 如何看待主体 与客体, 以及如何看待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性问题。从符合论的立场出发看待真理的性质 , 在哲 学史上始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土多德。亚里土多德给真理所下的一个符合论定义是 : 每一事 物之真理与各事物之实是必相符合。[ 1] ( P33) 黑格尔在其 哲学史讲演录 中分析古希腊斯多ຫໍສະໝຸດ 二、近代符合论: 经验论哲学
符合论在近代哲学中的存在, 主要是通过经验论哲学家的真理理论体现出来的。符合论 如果仅从字面的含义看, 是各种极不相同的哲学都可以为之赞同的理论。因为符合论所强调 的认识与之符合的对象, 思想与之一致的实在 , 哲学家们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之加以规 定。但是 , 从哲学史的实际情况来看, 符合论在其本质上是一种专属于以强调知觉作用为特征 的经验论哲学的真理理论 , 则是无可怀疑的。在近代, 随着作为符合论之基础的知觉概念的内 容在哲学家的视野中发生的变化, 符合论也从它早期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表现为较多地强调 客体对知觉的作用, 转向更多地关注主体因素在知觉过程的作用 , 从而导致对作为知觉活动的 结果的真理本身的理解也发生了重要和深远的变化。下面, 我们以洛克、 见克莱、 休谟的观点 为例 , 说明经验论哲学家面对真理的符合问题分化出来的三种选择。 1. 洛克 在真理问题上, 洛克的符合论是一种间接符合论, 即所谓 图像论 。作为一 个经验论哲学家 , 洛克不否认在人的知觉之外存在着一个独立于知觉的物理世界, 但是, 洛克 又不同意早期经验论哲学家所主张的, 人们意识到的东西与意识之外的物质实体是等同的, 人 们已获得的经验材料与经验所表征的对象是等同的, 人们通过知觉的性质可以直接地、 绝对地 把握外在物体的本然状态的观点。在洛克看来, 我们固然应该承认物理对象的独立存在性, 但 是我们却不能由此认为, 我们的知觉与物理对象就是完全等同的。由于事物的性质可区分为 专属于物理对象本身的 , 以大小、 形状、 重量等方式表现出来的第一性的质, 以及与人相联系 的、 以某种方式存在于人的大脑和感觉器官之中的第二性的质, 这就决定了我们知觉到的东西 决不可能与物理对象是完全等同的 , 它们至多只是对现实的物理对象的一种摹写。不仅如此 , 洛克还认为 , 由于事物本身是否互相契合 , 即事物之间的关系是无法经验到的 , 因而人所能知 觉的只是观念自身是否契合的问题。所谓真理, 只是按照实在事物的契合与否 , 而进行的各 种符号的分合 。[ 5] ( P43) 不难看出 , 当洛克把真理看作代表观念的 各种符号 之间是否契合 的问题时 , 他不仅远离了知觉摹写赖以依存的物理对象 , 而且在逻辑上埋伏下了后来的符合论 哲学家从纯粹主观经验论的角度理解真理问题的先机。 2. 贝克莱 在真理问题上 , 贝克莱也是从符合论的角度提出问题的 , 并且他的逻辑简 洁而明快: 可感觉的东西都是可以直接知觉的 ; 而直接知觉的东西就是观念, 而这些观念只存 于心中。贝克莱的这一推论, 是针对洛克 图像说 的矛盾而发的。在洛克哲学中, 由于存在着 不能解决的物体与观念的对立 , 第一性观念与第二性观念的差异 , 表现出在实体与知觉关系上 彷徨不定的矛盾状况。贝克莱以其作为一个经验论哲学家特有的敏锐 , 发现了洛克哲学的这 一矛盾。在贝克莱看来, 洛克 图像说 承认的知觉与之符合的物理对象实际是不存在的 , 知觉 符合的对象只能是纯粹的感觉经验的事实。贝克莱指出, 就第二性观念而言, 洛克固然指出了 55

关于逻辑真理的认识论思考

关于逻辑真理的认识论思考
逻辑真理在社会文化中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估各种社会现象,促进社会 公正和合理发展。
逻辑真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与理解
01
逻辑真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形式和理解方式可能存在差异。例如,某些 逻辑真理在西方文化中可能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而在东方文化中可能较难被 接受和理解。
02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逻辑真理可能具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符号系统。例如, 某些逻辑真理在中文中可能更容易被表达和理解,而在英文中可能较难被表达 和理解。
逻辑真理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1 2
逻辑真理的深入研究
随着逻辑学和其他学科的发展,逻辑真理的研究 将不断深入,出现更多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跨学科融合
逻辑真理将与心理学、神经科学、物理学等学科 进行更多的跨学科融合,拓展其应用领域。
3
技术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逻辑真理 将在决策支持、智能控制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
逻辑真理与语言的意义
逻辑真理的特性
逻辑真理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和分析性,它是基于语言符号和语法规则的推导而来,不依赖于具体语境或经验世界的存在。
逻辑真理与语言意义的关系
逻辑真理是语言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了语言符号和语法规则的意义和用法,保障了语言的准确性和清晰性。
逻辑真理在语言分析中的应用
逻辑真理在语言分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逻辑推理、论证分析、语义学等,它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解释语言的内在规律和机制。
逻辑真理与语言的理解与应用
01
语言理解的逻辑基础
逻辑真理是语言理解的基础,它提供 了语言的逻辑结构和推理规则,帮助 我们分析和理解语言的含义和关系。
02
逻辑真理在语言应用 中的作用
逻辑真理在语言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 作用,如法律文书、科学论文、商务 合同等,都需要逻辑真理的支撑以确 保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真理,逻辑,范围]浅析论逻辑真理的范围

[真理,逻辑,范围]浅析论逻辑真理的范围

浅析论逻辑真理的范围从古希腊逻辑诞生以来,关于逻辑真理的讨论众说纷纭,特别是伴随着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逻辑学进入了心理主义占主流的时期,当时对逻辑的观点分为经验主义、唯理主义。

经验主义以穆勒为代表,认为逻辑是对经验的归纳总结,比如对矛盾律的解释,穆勒认为矛盾律是对信仰与不信仰这两种精神状态的总结,而且将这两种精神指向外界,可以在外界发现光明与黑暗、声音与寂静、前行与后继等现象,总之每一个肯定的现象都与其否定处在尖锐的对立之中,穆勒把矛盾律总结为对这些事实的一般化。

与此对立的唯理主义却认为逻辑同上帝一样是超验的,不能从经验中得到,他们批评经验主义者,认为从经验中得到的逻辑就不能绝对为真,因为经验总是可错的,比如康德对逻辑的看法就趋向于唯理主义。

在《逻辑学讲义》中,康德区分了一般逻辑和先验逻辑,他认为一般逻辑是其他科学的基础和一切知性的使用入门,不允许从任何一门科学或者任何一种经验中得到它的原理,逻辑的原理是先天的法则,是必然的法则,这种法则的获得方式在它自身那里就可以得到。

在弗雷格发表《概念文字》之后,现代数理逻辑诞生了,对逻辑的看法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罗素的逻辑真理论是基于逻辑原子论的符合论,他把恒真的命题函项称为逻辑真理,所以他的逻辑真理观具有形式性、客观必然性、先验性等特征。

维特根斯坦构造了真值表,从基本命题开始,认为逻辑真理就是析取排列所有的可能,穷尽了这些可能之后就是必然,在二值逻辑系统中,一个基本命题有真假之分,由n 个基本命题构成的复合命题就有2n 种可能性,其中必有一种是重言式,一种是矛盾式,将那些所有重言式命题析取排列就得到了必然的真。

逻辑经验主义关于逻辑真理的观点与康德有渊源关系,而且完全贯彻经验主义的立场,坚持命题的意义在于可证实性,但是逻辑命题原则上是不可证实的,那么只有拒斥逻辑了,这明显同逻辑是有意义的相矛盾,所以逻辑经验主义需要一种摆脱困境的方法。

他们修改了康德的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定义,认为分析命题是没有任何经验内容的重言式,仅仅依靠符号的定义为真,而当一个命题的真取决于经验时就是综合命题,自然地就取消了先天综合命题的存在。

评奥斯汀的符合论真理观

评奥斯汀的符合论真理观

本文从奥斯汀符合论真理观的立场出发,介绍了奥斯汀对真理对象的界定,分析了他的“约定的符合论”以及他与斯特劳森关于真理问题的争论和对冗余论真理观的批驳,并试图在忠于其本人思想的前提下对这种特殊的真理理论加以解释和评述。

关键词:符合论;陈述;约定;事实Abstract:This essay gives an account of Austin’s theory of truth which can be called a conventional correspondence account of truth. The famous debate between Austin and Strawson on the subject of truth is mentioned here to show Austin’s refutation of the latter’s points of view and the exposition of his own ideas. In the last part of the essay, I will try to analyze Austin’s views on the problem of truth from his own position and comment on the correspondence theory of truth in general as well as the version of it held by Austin himself.Key words:Correspondence theory of truth; Statement; Conventions; Fact内容提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真理的载体,即“真”或“假”是对什么作出的 (3)二、约定的符合论 (5)三、奥斯汀与斯特劳森在真理问题上的论辩 (8)四、符合论真理观存在的问题及对奥斯汀真理观的评价 (10)参考文献 (14)致谢 (15)真理问题是哲学中的重要问题。

真理为什么在于符合事实——从需要角度看符合论与融贯论、实用论的争论

真理为什么在于符合事实——从需要角度看符合论与融贯论、实用论的争论

哲学前沿2022年第4期真理为什么在于符合事实从需要角度看符合论与融贯论㊁实用论的争论刘清平摘㊀要符合论㊁融贯论和实用论的支持者在争论中往往忽视了认知需要尤其是求知欲作为认知行为动机源头的关键作用,结果没能看到问题的要害:由于求知欲是为了弥补知识缺失形成的对于事实真相的惊诧好奇,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人们追求的真理知识只能在于符合事实的本来面目㊂相比之下,尽管认知需要中还包含了求晰欲,尽管认知行为往往有非认知需要的参与,它们分别追求的逻辑融贯和实用成效却有可能干扰求知欲的趋真目标,产生扭曲真相的负面效应㊂所以,从需要的角度看,在真理本质的问题上,只有符合论才能成立,融贯论和实用论等则难以成立㊂关键词真理㊀求知欲㊀求晰欲㊀非认知需要㊀符合论㊀融贯论㊀实用论作者简介:刘清平,哲学博士,武汉传媒学院电影与电视学院教授㊂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79页㊂出于行文统一的考虑,本文引用西方译著会依据英文本或英译本略有改动,以下不再注明㊂在有关真理本质的问题上, 符合论 长期以来面临着 融贯论 和 实用论 等不同看法的严峻挑战,甚至在争论中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㊁节节败退㊂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争论各方的聚焦点主要集中在作为认知行为成果结晶的真理知识本身之上,却很少注意到 需要 特别是 求知欲 作为认知行为的动机源头在背后发挥的决定性作用㊂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进行批判性分析,并论证一个观点:按照求知欲的本性,只有符合论才揭示了真理知识的根本标准,融贯论和实用论等其他看法都存在严重的漏洞,难以成立㊂㊀㊀一㊁从求知欲看符合论的优势在西方哲学史上,主张真理在于符合事实的观点源远流长,可以回溯到巴门尼德有关 思维与存在同一 的理念那里,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主张: 说 存在 不存在,或者说 非存在 存在,就是假的;说 存在 存在, 非存在 非存在,就是真的㊂ ①不过,进入现代后,94阅江学刊2022年第4期这种历史悠久的观点逐步受到融贯论㊁实用论等新颖见解的抨击,被认为漏洞百出,陷入困境㊂①面对这些指责,符合论者也难以展开有力的回应和反驳,只好步步退让,甚至觉得有必要放弃 符合事实 这一核心理念,倡导 没有 事实 概念的新符合论 ②㊂然而,争论各方在专注于考察 符合事实 的说法能不能用来描述真理知识的本质特征时,却似乎忽视了一个更关键的因素:认知需要特别是求知欲作为认知行为的动机源头所发挥的决定性效应㊂毕竟,失去了这个动机源头,人们根本就不会从事认知行为,也谈不上出现真理本质的问题了㊂对于符合论者来说,这种忽视的反讽意味显然更浓郁一些,因为他们没有注意到,亚里士多德已经讨论过这个动机源头㊂他在‘形而上学“里开门见山地指出: 求知是人的本性㊂我们乐于运用感觉就是证明;哪怕与实用无关,我们也喜欢感觉,尤其喜欢观看㊂ 接着他又强调: 古今人们开始哲理思索,都是来自他们的惊诧好奇㊂ 感到困惑惊诧的人总是认为自己无知;既然人们探索哲理只是为了摆脱无知,他们研究科学显然也只是为了知识,没有任何实用的目的㊂这能从下面的事实中得到证明:人们总是在获得了几乎全部的生活必需品㊁舒适品和娱乐品后,才会从事这类研究㊂所以,我们追求知识不是为了其他任何利益㊂如同我们把一个只为自己存在㊁不为他人存在的人叫做自由人一样,我们也把这样的知识当成唯一的自由科学来追求,因为它只为自己存在㊂ ③从心理学视角看,这些论述已经指认了求知欲或好奇心作为认知需要的特定属性了:如果说 需要 是人们由于自身存在出现缺失所形成的旨在弥补这些缺失的行为动机,④那么,就像人们会在实利(实用)和炫美(审美)这类 非认知需要 的推动下从事相关行为,以获得生活必需品㊁舒适品和娱乐品来弥补自己在这些方面的匮乏㊁缺失一样,他们也会在求知欲这种 认知需要 的推动下从事认知行为,以获得知识来弥补自己在知识方面的匮乏㊁缺失 用亚里士多德自己的话说就是 摆脱无知 ㊂于是,鉴于求知欲旨在摆脱的 无知 或 知识缺失 只能是指 人们不知道或不了解各种事实是怎样的 ,他们在 感到困惑惊诧 的时候想要追求的,也就只能是如实揭示各种事实的本来面目,能让人们知道或了解它们是怎样的真理知识,而不会是别的任何东西了㊂原因很简单:只有 符合事实 的真理知识,才能弥补人们的知识缺失,让他们免于无知的束缚,从而享受到实现了认知自由的快乐㊂亚里士多德当然还没有如此清晰地把求知欲的本性与他认同的符合论理念直接挂起钩㊂不过,考虑到他强调人们研究科学只是为了知识本身,没有任何实用的目的,并且还将 为求知而求知 的哲学说成是一门 只为自己存在 的 自由科学 ,特别是考虑到他在彰显了好奇心作为动机源头的重大效应后进一步指出:由于各门科学都是以为求知而求知的方式探索各类事实的原因,第一哲学更是以同样的方式探索 存在自身 这个所有事实的第一原因,所以 把哲学叫做真理的知识是对的,因为理论知识以真理为目的,实践知05①②③④曹剑波:‘符合论的困境“,‘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年第1期㊂陈波:‘没有 事实 概念的新符合论(上)“,‘江淮论坛“,2019年第5期㊂陈波:‘没有 事实 概念的新符合论(下)“,‘江淮论坛“,2019年第6期㊂[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1㊁3-5页㊂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70页㊂哲学前沿识则以行为为目的 每个东西的存在也就是它的真理 ①,我们显然很难否认,在他有关求知欲的论述与有关符合论的见解之间,存在清楚明晰的实质性关联㊂不仅如此,也只有从好奇心这个动机源头出发,我们才能进一步解释认知维度上的 真 和 假 为什么会分别具有正面和负面的价值,甚至还会与道德上的狭义 善 和 恶 ㊁ 美 和 丑 并肩成为人生在世必须面对的三对基本价值的根本原因:如同人们的其他需要会促使其依据各种事实是否满足这些需要的标准赋予它们或善或恶的价值属性一样,人们也会依据各种知识是否满足求知欲这种认知需要的标准,赋予它们或好或坏的价值属性:既然正确的知识揭示了事实的真相,弥补了知识的缺失,自然就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让人们产生快乐愉悦的体验,并觉得它们是 好 的或 对 的㊂反之,既然谬误的知识遮蔽了事实的真相,加重了知识的缺失,自然就会挫败人们的求知欲,让人们产生沮丧失望的感受,并觉得它们是 坏 的或 错 的㊂②如前所述,亚里士多德已经指出,即便与实用和娱乐无关,人们也会出于 求知 的本性, 乐于运用感觉 去认知事物㊂遗憾的是,尽管后来学者们时常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这些论述,甚至还会表达自己对于古希腊人以这种方式献身科学事业㊁追求真理知识的由衷景仰,但即便在认识论领域,他们也大都将焦点聚集在认知行为及其成果结晶本身的特征属性上,很少注意到亚里士多德将认知行为及其成果结晶回溯到好奇心的动机源头那里,并将它与非认知需要分离开来的重要意义,尤其很少注意到这种追根溯源对于我们从 非认知价值中立 的视角指认科学之为科学的独特定位具有的重要意义㊂③就符合论者而言,这种忽视尤其难以得到原谅,因为对于像融贯论和实用论这类试图颠覆符合论的新颖见解来说,无论它们给出的理据看起来如何丰富多彩,听起来如何头头是道,都没法绕过求知欲这道关口:既然一切认知行为都是以好奇心作为动机源头,既然好奇心的形成又是来自人们由于知识匮乏所产生的困惑惊诧,人们在它的驱使下从事认知行为的时候,要是不以符合事实㊁揭示真相的真理知识为目的,怎么可能以其他任何东西为目的呢?一言以蔽之,求知欲如果不是旨在追求符合事实的真理知识,它还有资格叫做 求知欲 吗?可以想象,倘若符合论者仍然像以往那样无视支撑自己立论的这条关键理据,他们在未来的争论中还是会像以往那样,落入左支右绌㊁难以回应的窘境㊂㊀㊀二、从求晰欲看融贯论的缺陷如果说符合论的核心理念是强调 知识与事实符合 ,融贯论的核心理念就没有这么明晰了,因为迄今为止很难找到一个公认的 融贯 定义㊂这自然构成了它的软肋之一:倘若连自己的标志性概念都界定不清,融贯论如何维系自己的逻辑融贯呢?为了讨论方便,本文将把下面这个相对流行的说法视为融贯论的基本立场:真理在于命题之间不存在15①②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3-7㊁33㊁56页㊂刘清平:‘ 需要 视角下的 存在 概念 兼析存在论的人生哲学定位“,‘阅江学刊“,2020年第4期㊂刘清平:‘人是有需要的存在者 人生哲学的第一命题“,‘南京社会科学“,2021年第3期㊂刘清平:‘价值负载㊁价值中立和价值重载 人文社会学科的构成和使命“,‘兰州学刊“,2021年第1期㊂阅江学刊2022年第4期自相矛盾的逻辑自洽㊂①当然,如果融贯论的立场仅限于此,也算不上是对符合论的严峻挑战,因为符合论并不反对真理知识在符合事实的基础上具有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特别是具有能与事实之间的因果关联一致的逻辑体系㊂毕竟,古希腊哲学 逻各斯(logos) 精神的一大特点,就是把符合世界万物的必然规律与符合思维语言的逻辑法则看成一回事,②以致后来许多科学分支的英文名称都是以 ology 为后缀,并努力诉诸严谨细密的逻辑推理建构自身的理论体系㊂就此而言,融贯论强调的 逻辑自洽 本身当然不是错误的,也不是与真理相抵触的,反倒还有帮助正确知识保持清楚明晰㊁构成理论体系的积极动能㊂所以,如果说融贯论仅仅主张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理论越是逻辑自洽就越有可能为真 ,或是主张 逻辑融贯在于符合因果必然的溯因推理 ,它就不足以构成符合论的严重威胁了㊂毋宁说,只有以否定真理在于符合事实为前提,单纯强调真理在于逻辑自洽,融贯论才会与符合论相抵触 换言之,在与符合论尖锐对立的情况下,融贯论的核心理念其实是:真理的本质不在符合事实,而在逻辑自洽㊂如同对符合论的最有力论证来自事情的动机源头一样,对融贯论的最致命反驳也是来自这一点:人们为什么要追求知识的逻辑自洽呢?这种认知需要与求知欲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只有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符合论才能决定性地回应融贯论的挑战㊂尽管迄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很少自觉地注意到人们追求逻辑自洽的认知需要(可以仿照 求知欲 或 好奇心 的模式称之为 求晰欲 或 好明心 ),③但从以往哲学家们对于逻辑自洽的大力推崇中,不难发现这种特定认知需要的本质使命㊂在‘形而上学“中指认了求知欲后不久,亚里士多德就在谈到学习知识的问题时指出: 有些人要求一切都精确,另一些人却讨厌精确 并非所有情况下都需要高度的数学精确,只是对无质料的东西才有这个必要㊂所以,自然科学的方法就不精确㊂ ④换言之,在他看来,只有一部分人才会产生追求精确知识的意欲诉求;并且,越是不涉及质料的知识(如数学)就越是追求精确,而涉及质料的自然科学则是看重 正确 胜过了 精确 ㊂在‘工具论“中,他进一步讨论了逻辑推理旨在使科学知识保持清晰明确的特殊使命,指出 科学或证明三段论不会涉及不明确的东西 ,强调 意见是不确定的 知识则是关于必定如此的命题的 ,并认为造成 定义不正确 的主要原因就是使用了含混不明的语言㊂⑤从这个角度看,求知欲与求晰欲的关系就比较清楚了:首先,人们只有在求知欲的基础上才会产生求晰欲,因为不愿追求知识的人也谈不上追求知识的清晰明确㊂其次,求晰欲也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存在意义,因为它追求的是知识在思维形式上的清晰明确,不是知识在质料内容上的正确无谬㊂就此而言,亚里士多德已经自发地把在原初逻各斯精神那里还是合二为一的 符合因果必然 与 符合逻辑法则 区分开了,因此也可以说蕴含着将25①②③④⑤梁贤华:‘融贯论的理论价值和挑战“,‘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2月6日㊂陈嘉映:‘语言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0-62页㊂汪子嵩㊁范明生㊁陈村富等:‘希腊哲学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54-466页㊂刘清平:‘合乎事实之 真 与合乎逻辑之 明 析维特根斯坦 逻辑哲学论⓪的悖论“,‘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㊂刘清平:‘作为 认知需要 的 求知欲 和 求晰欲 “,‘长白学刊“,2021年第5期㊂[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35-36页㊂[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工具论“,余纪元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13㊁306㊁472页㊂哲学前沿两种认知需要分离开的潜在契机㊂不幸的是,一些西方现代哲学家沿着这个思路前行的时候,却以异化的方式把 追求精确 凌驾于它本来源自其中的 追求正确 之上㊂例如,笛卡尔就把 辨别真假的认知能力 与追求 清楚明晰(netetdistinct) 的 理性 等同起来,断言 凡是我们清楚明晰地理解的东西都是真的 ①㊂尽管他没有完全否定真理符合事实的一面,某些学者还主张他归根结底也是个符合论者,②但这些论述已经无可否认地流露出将清楚明晰说成是真理本质的自觉意向㊂此后,康德也主张逻辑是 其他一切科学的基础 而不能是科学工具 ,高度肯定了 知识通过逻辑的完善性具有的内在价值 ③㊂在‘逻辑哲学论“里,维特根斯坦虽然开始时宣布 要知道图像是真还是假,我们必须拿它与现实比较 ,以至于有些学者认为其立论还带有反映论的印迹,④但他接下来就强调,思想的先天 无条件真 高于思想的符合事实之 可能真 ,理由是 由原初记号构成的逻辑结构必须是清晰的 ; 因为某件事发生导致另一件事发生的必然性是不存在的㊂只存在逻辑的必然性 ,结果凭借逻辑的必然性否定了因果的必然性㊂⑤不难看出,正是这些哲学大师明确主张 符合逻辑的理性融贯 能够压倒 符合事实的正确知识 的见解,才为融贯论后来居上地凌驾于符合论奠定了权威的理论基础㊂然而,这些见解内在蕴含的异化悖论也充分暴露了融贯论的严重缺陷:既然精确明晰只是对知识在推理思维上符合逻辑㊁在言语表述上融贯自洽的形式化意欲诉求,它们怎么可能摆脱自己原本所处的从属地位,取代对知识在内容上符合事实㊁揭示真相的实质性意欲诉求,一跃成为真理的本质呢?诚然,如前所述,求晰欲对于求知欲也有相对独立的意义㊂不过,富于黑色幽默意味的是,这一点非但不足以让作为工具的逻辑融贯压倒了作为目的的符合事实,反倒还折射出了把它说成是真理本质的深度荒诞:由于求晰欲的特定使命在于达成形式上的逻辑融贯,它甚至可能转而追求谬误知识的精确明晰;但如同那些想 把谎说圆了 的努力以反讽形式所表明的那样,无论在逻辑上达到了怎样融贯自洽㊁前后一致的地步,谎言终究还是谎言,并不会因为看起来不存在自相矛盾的缘故,就摇身一变成为揭示真相的真理㊂所以,理性思维的逻辑融贯最多只是真理知识建构体系的必要手段,不可能取代符合事实成为真理知识的本质特征㊂从这里看,那些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在融贯论立场上的大师们,往往由于看重逻辑必然性的缘故陷入并不融贯的自相矛盾,就不奇怪了㊂例如,韦伯虽然提出了与符合论一致的 价值中立 理念,却未能从这个角度界定科学真理的本质,反倒随大流地凸显了逻辑融贯的决定性作用,结果在谈到神学 超出了 科学 的界限,不是通常理解的 知识 ⑥的问题时,就面临着某种难以自圆其说的逻辑窘境:假如逻辑融贯就是真理的决定性因素的35①②③④⑤⑥[法]笛卡尔:‘谈谈方法“,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3-4㊁28页㊂王太庆:‘笛卡尔生平及其哲学“,[法]笛卡尔:‘谈谈方法“,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XIV-XV页;张伟特:‘笛卡尔的真理理论:一种间接要求融贯性的符合论“,‘哲学研究“,2018年第5期㊂[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9卷,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2㊁40-41页㊂陈嘉映:‘语言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43-144页㊂[英]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郭英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28㊁54-55㊁66㊁94页㊂参见刘清平:‘难以确定的 确定性 析维特根斯坦哲学生涯的一个内在悖论“,‘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㊂[德]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生活㊃读书㊃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31-32㊁46-47页㊂阅江学刊2022年第4期话,在这方面十分擅长且往往因此具有理性化严密体系的西方神学,为什么不是通常理解的 知识 ,甚至还常常与科学发生激烈的对抗呢?显而易见,韦伯要摆脱这个逻辑上的自相矛盾,让自己的见解保持融贯自洽的明晰性,就不得不否定融贯论的立场,转而依据符合论的理念,才能揭示事情的要害所在:神学不可能单凭自己的逻辑融贯,就成为能与符合事实的科学和谐无间的真理知识㊂综上所述,在真理本质的问题上凭借融贯论否定符合论,就意味着颠倒求知欲和求晰欲的主次地位,将追求明晰知识的从属性意欲诉求凌驾于追求正确知识的主导性意欲诉求之上,甚至以偷换概念的方式,把作为工具的逻辑融贯之 明 说成是作为目的的符合事实之 真 ,从而在两种认知需要的互动关系中造成种种逻辑上不融贯的自相矛盾㊂也是在这个意思上说,从需要的视角针对融贯论的批判,是一种最致命的自我批判:倘若在解释自己的动机源头 求晰欲 这个关键点上,融贯论都难以维系逻辑上的自圆其说,它又如何能够清楚明晰地证明真理的本质不在符合事实,而在逻辑融贯呢?㊀㊀三、从非认知需要看实用论的软肋与融贯论相似,实用论(实效论)的核心理念也不是很清晰,只能大体概括为:凡是具有广义上的实际效用,能够帮助非认知行为(广义实践行为)取得成功的知识就是真理㊂例如,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威廉㊃詹姆士在介绍另外两位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和席勒的真理观时曾指出: 真理是 工具 我们观念中的真理就意味着 起作用的 能力 ①㊂并且,同样与融贯论相似,倘若我们是在符合论的基础上肯定真理的实用价值,也不会造成什么严重的问题,因为揭示真相的正确知识的确经常(也只是经常)有助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成功地达成非认知的目的㊂不过,同样与融贯论相似,假如我们凭借实用论否定符合论,主张真理不在符合事实㊁而在实用成效,它也不可避免地落入荒诞的境地㊂换言之,实用论的错误也不在于它如实指出了真理本身具有能够满足人们非认知需要的实用价值,而在于它把真理的实用价值当成了真理的本质,结果忽视甚至否定了符合事实对于真理之为真理的决定性意义㊂当然,能够帮助我们最清晰地看出实用论的这个致命缺陷的,同样还是动机源头的需要视角㊂如前所述,亚里士多德在彰显好奇心与真理的本质关联时,并没有否认认知行为与包括狭义实用需要(实利需要)在内的各种非认知需要的紧密交织,某些看法至今还有启发意义㊂例如,他指出当时不少人都做出了种种既有实用娱乐价值㊁又包含聪明智慧的技艺发明,②就等于承认了人们也会为了满足实用娱乐的非认知需要,从事运用聪明智慧的认知行为㊂事实上,由于人的存在充满了远比认知内容丰富得多的非认知内容,不可能单一地还原为认知维度,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往往是因为受到非认知需要的激发,才会启动求知欲,试图了解各种事实的本来面目 认识来自实践 的说法主要就是在这个意思上成立的㊂由于同样的原因,即便在纯粹基于好奇心获得了真理知识45①②[美]威廉㊃詹姆士:‘实用主义“,陈羽纶㊁孙瑞禾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33页㊂赵士兵㊁刘爱军:‘实用主义真理观之管窥“,‘北方论丛“,2008年第4期㊂胡文臻㊁孙伟平:‘论价值与真理的互渗㊁互动与统一 从实用主义的真理实效论谈起“,‘学术研究“,2008年第8期㊂[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3页㊂哲学前沿的情况下,人们也常常会把他们与自己的非认知需要结合起来,指导自己从事旨在达成各种非认知目的的实践行为 认识指导实践 的说法主要就是在这个意思上成立的㊂典型的例证就是自然科学了:科学家们在凭借 非认知价值中立 的态度得到了有关自然界的真理知识后,往往会通过 非认知价值重载 的过程将它们转型成应用技术,以满足人们的非认知需要特别是狭义的实用需要㊂①就此而言,真理知识一方面构成了好奇心追求的唯一目的,另一方面又是人们在实践行为中达成非认知目的的重要手段㊂此外,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还经常通过运用某种知识指导非认知行为㊁看它们能不能成功实现目的,检验这种知识是不是如实揭示了事实的真相㊂就此而言,实用论特别强调非认知需要与真理知识的内在关联,这无疑是有道理的㊂不过,也应当看到事情的另外一面:如同大量事例所表明的那样,非认知需要一旦参与认知行为,哪怕是通过激发求知欲这条不可避免的途径,也容易对好奇心产生干扰妨碍的负面效应㊂原因在于,非认知需要的本质使命不是推动人们获得正确的知识以弥补认知方面的缺失,而是推动人们获得各种有益的东西以弥补非认知方面的缺失;所以,尤其在符合事实的真理知识不利于人们满足非认知需要的情况下,它们就可能促使人们为了实现非认知的目的,不惜遮蔽事实的真相㊂注重逻辑融贯的西方神学,主要就是因此才不是通常理解的 知识 ,并与同样注重逻辑融贯的科学形成张力的:由于神学理论归根结底是研究者的信仰需要激发了认知需要,促使他们从事认知行为的成果结晶,当他们在认知过程中察觉到了事实的真相与信仰的理念出现抵触的时候,就可能放弃非认知价值中立的态度,凭借信仰的需要压倒好奇心,结果不是按照事实的本来面目,而是按照自己的信仰需要描述事实㊁建构理论,甚至让求晰欲也成为达到信仰目的的工具,通过赋予不符合事实真相的知识以合乎逻辑的融贯形式,让它们充分满足人们的信仰需要(而非求知欲)㊂毋庸讳言,除了信仰的需要外,类似的负面效应也会出现在道德㊁实利和炫美等非认知需要参与人们认知行为的情况中,所以可以说是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㊂从这个角度看,如果说融贯论的弊端在于把求晰欲凌驾于求知欲之上,颠倒了两者主次地位的话,实用论的缺陷则在于:它把非认知需要凌驾于认知需要特别是求知欲之上,将其看作认知行为的动机源头和终极目的,结果取消了求知欲对于认知行为的自律性主导作用,不是把真理的本质归结为好奇心追求的符合事实,而是归结为非认知需要追求的实用成效㊂具体分析如下㊂首先,虽然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的确是在非认知需要的激发下才会启动求知欲从事认知行为,但这一点并不足以否定认知行为只能由好奇心这种认知需要直接引起,因而也只能以揭示真相作为直接目的的事实㊂换言之,虽然认知行为的起源在许多情况下都要依赖于非认知需要,但这一点并不足以否定认知行为区别于非认知行为的独立性或自律性,否则我们就会把两者混为一谈了㊂其次,由于认知行为的独立性或自律性,虽然 实践知识 的确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不是以获得真理为目的,而是以实用成效为目的,但即便在人们运用它们指导非认知行为取得成功的情况下,它们本身是否是真理,依然取决于它们是否符合事实,而不是取①刘清平:‘大数据研究的非认知价值中立和重载“,‘长白学刊“,2020年第5期㊂55。

真之符合论及符合多元论探究-逻辑学论文-哲学论文

真之符合论及符合多元论探究-逻辑学论文-哲学论文

真之符合论及符合多元论探究-逻辑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真之问题是哲学的核心问题,因为真之问题直接涉及本体论和认识论,甚至与道德哲学密切相关。

关于真的问题说到底是: 真的本质是什么? 对这一问题的最古老也是最自然的回答是: 一个命题( 或语句或信念或思想) 的真在于它对事实( 或事态或现实) 的符合。

这就是所谓真之符合论的核心观点。

然而,这一回答立刻引起何为事实的本体论问题和如何判定是否符合的认识论问题,而这两个问题又是异常艰深的。

这后两个问题的艰深性和对之回答的多样性地动摇了符合论在真理论中的权威地位,从而使符合论降至诸多真之理论的一个。

在诸多真理论中比较重要的包括: 实用论、融贯论、等同论和冗余论等。

这些真之理论在一个世纪之前已经形成,它们长期相持不下的结果是使真之多元论应运而生。

然而,真之多元论面临的一个问题是: 如何使这多元的真具有某种单义性? 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于,真的单义性至少对于逻辑推理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其诸多前提可能得自不同的领域因而具有不同性质的真,而演绎推理的逻辑保真性从真前提必然得到真结论所保的那个真却是单义的,否则逻辑保真性无从保起。

真的单义性体现在哪里? 它如何同真性质的多元性相协调? 这是摆在真之多元论面前的难题,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导致向真之符合论回归的趋向,即在命题与事实的符合上寻找真的单义性,其结果便是真之符合多元论的出现。

笔者也持某种符合多元论的观点,本文将对此观点进行考查和论证。

真之符合论与真之等同论密切相关,让我们从考查二者之间的关系入手。

一两种符合论和两种等同论传统的真之符合论定义是: 命题p 是真的,当且仅当,p 符合事实。

文献中有时把命题p 称为真之承担者( truth -bearers) ,而把事实称为真之制造者( truth -makers) ; 前者是语言性的或观念性的,后者是于语言或观念的。

然而,传统的符合论面临一个问题: 命题是否符合事实由谁来判定? 如果事实是于人的语言或观念的,那么判定权只有才有,因为只有才知道于人的事实是什么。

《逻辑哲学论》中的真理概念

《逻辑哲学论》中的真理概念

《逻辑哲学论》中的真理概念【内容提要】维特根斯坦在其《逻辑哲学论》中集中讨论了真理概念,他处理这个概念的方式表明了如何理解语言与实在的关系,以及在何种意义上没有否定记号所代表的实在之物。

本文从维特根斯坦关于真理符合论的表述是否会遭到弗雷格的批评这个问题入手,对照戴尔蒙德关于维特根斯坦真理概念的解释,给出了自己的解读,按照这种解读,真内在于使用命题的活动。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真/涵义/使用通常认为,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给出了一种关于真的符合论。

这种符合论与逻辑图像论联系在一起,例如2.222节这样说,“图像的真或假在于它的涵义与实在是否一致”①。

但这就立即面临弗雷格在《思想》这篇著名文章中对于符合论的批评,按照这个批评,不仅符合论是不可能的,而且真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不可定义的。

这就自然产生一个问题:维特根斯坦关于真的符合论,是否因为这个批评就垮掉了呢?本文就以这个问题为起点,整理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给出的真理概念。

弗雷格的批评大意是这样的:如果用与事实符合来定义某个命题是真的,那么要使用这个定义来判定命题p是否真,就要先考虑p是否符合事实,也就是说,先考虑“p符合事实”是否为真,而这就预设了真,从而使对这个定义进入了无穷后退;同样的思路适用于所有关于真的定义,因此真是不可定义的。

②沃克尔③认为这个批评适合于融贯论,但不适合于符合论。

他区分了关于真的理论和关于事实的理论。

如果符合论是一种关于真的理论而不是关于事实的理论,那么它就可以避开弗雷格的批评。

为看到这一点,考虑“p符合事实”这个命题,要使其为真,所要求就是“p符合事实”这个命题符合事实。

如果视事实这个概念为初始概念,那么由p符合事实,就可以得到“p符合事实”这个命题符合事实,这一点就相当于说由p得到p为真,由p为真得到“p为真”为真,这个过程可以无穷继续下去,但不是恶性循环。

但是,沃克尔的策略不适合于维特根斯坦。

浅议罗素论真理和虚妄的意义

浅议罗素论真理和虚妄的意义

浅议罗素论真理和虚妄的意义英国的斯科罗夫斯基曾说,罗素在《哲学问题》中论真理部分是如此之明晰,毫不武断而又流畅,清澈得光彩照人,值得永续流传。

本文就着重讨论罗素在《哲学问题》中对真理的讨论。

标签:罗素;真理论;真理和虚妄一、正确和虚妄的意义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以自己的知识为限。

很多人都会对虚妄的知识抱有坚定地信念。

在很多问题上没很多人都持有不同的见解,这其中可定有人是正确的,有人是错误的。

错误的信念有时候会像正确的信念一样被人们坚持,那么,什么把错误的信念从正确的信念里面剥夺出来就显得十分重要。

对这个问题的追问有助于我们认识什么是正确和虚妄,什么是正确的信念?什么是虚妄与哪些是正确的信念,哪些是虚妄。

要发现真理就必须要认识真理的三个必要条件,即,1)我们要讨论的真理是有反面叫虚妄的东西存在的。

这个条件很重要也很具有迷惑性,以至于很多哲学家在讨论这个问题时都没能很好地满足这个条件,一般他们讨论的时候,都是根据我们平常认为正确的东西,压根就没有给虚妄留下位置。

认识论不需要反面,而我们要讨论的信念论必须要有反面虚妄。

2)真理和虚妄是相互关联的,没有信念就不可能有虚妄,没有了虚妄,也就没有了真理。

如果一个纯粹的没有虚妄的物质世界。

那么在这个世界里,就算有可以称之为事实的东西,也不可能有真理的存在。

真理和虚妄属于同一类的事物。

事实上,罗素认为,真理和虚妄属于信念和陈述的范畴,一个纯粹的物质世界既不包含信念也不含有陈述,当然就不可能有真理和虚妄。

3)信念属于真理还是虚妄,其实是有赖于信念本身之外的东西的。

在这里,罗素举例说,例如我的第一信念是查理是死在断头台上的,那么,这个信念就是正确的,这不取决于信念的任何内在的性质,因为我们只要翻开历史书,查证下历史事实就知道了的事情。

如果我的信念相信查理是死在床上的,那么,这个信念就是虚妄的。

无论如何确定,都无法否认这个信念是虚妄的这个事实,因为取决于历史事实,而不取决于信念的任何内在的性质。

罗素

罗素

试析罗素符合论真理观【内容摘要】:罗素一生思想变动较大,其思想历程大致可以被划分为三个时期,而真理问题却是其贯穿始终的核心论题之一。

他在不同时期从不同方面对此进行论述,并从不同的方向进行了发展。

从总体上看,罗素的真理观是符合论的。

他认为真理是信念的性质,而这种性质是通过对信念的表达——命题或语句——与事实的关系判断的。

罗素通过对真理的探讨取得了开创性的丰硕成果,并且他从逻辑等不同的方面对符合论真理作出的论证更是开创出哲学研究的新的方向,这些都是不容置疑的。

同其他理论一样,这种真理理论同样存在诸多困难。

对真理的追求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但是,正像罗素所说的那样,我们应该为之作出自己的贡献,努力将由不确定性的事物构成的“带子的宽度无限地加以缩小”,或许追求真理本来就是人类的本性之一。

【关键词】:符合真理经验命题信念自我Abtract:Bertrand Russell’s fluctuant thougt could be devided into three periods,all through which the theory of truth discussed from several different aspects is the one of the center thesis. This theory of truth could be accordance. Russell consider that the truth is the property of our beliefs, and this property is dualism. In his opinion, we could get our judgement by observ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our beliefs and the facts. Though the correspondence theory of truth had been facing many troubles, Russell’s effort in this theory had achieved plentiful and substantial successes, and he also developed a new aspect for philosophy to study by this theory. Though could encounter many troubles, we can’t stop our steps in in persuit of truth. We should do what we can to get it.Key word:correspond truth experience proposition belief self【正文】导言探求真理是人类的本性之一。

实用主义的真理观与“符合论”的真理观的几点区别

实用主义的真理观与“符合论”的真理观的几点区别

实用主义的真理观与“符合论”的真理观的几点区别作者:苗鹏玉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09期摘要就真理的“词典意义”——真理是我们某些观念的一种性质,它意味着观念与实在的“符合”而言,实用主义的真理观与“符合论”的真理观存在着几点区别。

关于真理的形成过程,符合论的真理观强调真理是观念与实在相符合,真理体现为一种惰性的静止的关系。

而詹姆士认为真理是对观念发生的,是一个被证实的过程。

关于真理与经验的关系,符合论认为真理超越经验之上,詹姆士认为真理是在经验过程中形成的。

同时实用主义的真理观与“符合论”的真理观在“实在”与“符合”这两个概念上也存在分歧。

关于追求真理的目的,符合论认为我们追求真理是无条件的,与价值无关。

而詹姆士认为我们追求真理是有条件的。

我们不是为了追求真理的绝对无条件和超验而去追求真理,而是为了有用。

关键词真理观符合实在价值中图分类号:B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3-278-02西方哲学史上有三种关于真理的学说,“符合论”、“融贯论”以及“实用主义的真理观”。

“符合论”认为真理是观念与实在的相符合。

实在通常被认为是现实的或假设的事件或事情的状态。

符合则指认识者的观念描写、摹写并相似于它们所指的事实,或者说,表达这些观念的命题与它所指的事实之间有一种结构上的类似性。

这种理论认为事实是客观的,完全不依赖于关于它们的理论。

真理的获得是被动的,似乎是由对象强迫予以认识者的。

詹姆士把“真理是与实在相符合的观念”作为自己理论的出发点。

他一方面没有真正摆脱近代以来建立在二元论基础上的真理的实在论思想,即认为真理的性质应该是与外在的客观实在相符合。

但另一方面,他又开始摆脱传统实在论的观点。

他理解的实在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实在。

他又把实在与人的价值处理相结合。

他不再把理论的关注焦点放在真理性质的讨论上,而是着重追究真理的发生形成过程。

詹姆士与“符合论”都肯定真理是观念的一种性质。

真理符合论论数学真理观的后现代转向论文

真理符合论论数学真理观的后现代转向论文

真理符合论论数学真理观的后现代转向论文【内容提要】在数学思想、内容与方法的历史性变革过程中,数学真理的观代性开始发生转向,逐步表现出一些后现代特征:数学真理从追求形而上学的目标与价值转向追求相对的、多样化的理论构建;数学真理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性和等级结构的开放体系;数学真理超越了自然真理的范畴,开始生长出一种新维度——可选择性;形式化与非形式化都是获得数学真理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数学真理/后现代转向/哥德尔定理/形式化/非形式化【正文数学真理作为数学认识论的核心问题,既是关于数学知识真实性、客观性、可靠性、可信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人类科学发展水平的一个基本尺度。

文艺复兴以来,随着近代数学的诞生,人们对数学真理的理解达到了新的高度,逐步形成了现代性的数学认识,其主要标志就是以形而上学和柏拉图主义为基调的绝对主义和基础主义的真理观。

随着后现代思潮的崛起,现代性的科学观念受到强烈的冲击。

在后现代哲学的语境中,人类以往创造的所有知识的合法性都受到了质疑。

后现代主义者解构现代性的气势不仅有些咄咄逼人,而且其对现代性的批判的确也不乏深刻性和合理性。

当后现代主义对普遍真理、宏大叙事、逻各斯中心主义、本体论和本质主义提出质疑并予以解构之后,作为现代性和科学真理的一个典范——数学,将如何应对后现代的挑战并对其真理性重新定位?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科学认识论问题。

置身于后现代的语境之中,透过后现代独特的话语视角对数学真理的现代性观念及其内在演化机制进行解读和反思,我们会看到,从1世纪到20世纪,数学无论从思想上、内容上、方法上和体系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许多变化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

作为科学知识之主要标志的数学真理及其观念也相应地展现出许多不同于现代性观念的后现代特征。

这些新特征极大地丰富了数学真理的内涵,深刻地变革了关于数学真理的现代性观念,开拓了人类理性认识的新维度。

可以说,数学真理观正逐步从现代性转向后现代性。

符合论真理观及其问题

符合论真理观及其问题

出了符合的实用标准而已。 最有影响、 被最广泛接 受的还是真 理的符合 论, 其基本思想在于强调命题或判断的真假取决于 它们是否与客观实在相符合。我们可以把这种观 点追溯到亚里士多德 , 他认为命题或判断是对客观 事物的性质、 状态或关系等的描写或陈述 , 命题或 判断的真假取决于它们是否如实地描写或陈述了 客观事物的性质、 状态或关系等, 也就是说, 真理是 命题和世界上有关实在间的符合关系。这种观点 的现代主要代表有罗素、 卡尔纳普和奥斯丁等人。 罗素在逻辑原子论时期认为, 命题和事实之间存在 着严格的对应关系或逻辑同构关系 , 这种关系的成 立决定了命题的真理性。他认为基本命题的真理 性取决于它们与某些事件的关系, 而其他命题的真 理性原则取决于它们与基本命题的句法关系。卡 尔纳普等逻辑实证主义者持与此类似的观点 , 认为 陈述直接感性经验的命题的真理性可以通过它们 是否与事实相符合而得到证实或证伪, 其他命题的 真理性则通过它们与这类命题的关系而加以确定。 日常语言学派的哲学家奥斯丁也持符合论观点, 但 对这种观点的表述和论证有所不同。他主张一种
语言并不是表达 思想的 惟一形 式 , 不过 我们可 以把 两者看 做 是同构的。
差别, 但两者表达的是同一命题, 也就是 对 雪 、 白的 以及世界上的雪、 白之间的关系进行断定, 如果前者符合后者, 那么 雪是白的 就为真 , 否则 为假。因此我们可以看出 , 除了语词和实在之间的 断裂外 , 命题概念的引进还带入了另一条需要架通 的鸿沟 : ( 1) 自然语言与命题 之间的鸿沟。是否能把 所有由自然语言组成的陈述化归为由抽象符号组 成、 语言上中立的命题结构 ? 这一任务现在看来是 一种不太切合实际的梦想。 ( 2) 符号结构与世界 之间的鸿沟。与以前所 面临的问题一样, 符号 化的命题如何 能跟实在对 应 , 在身心二分的理论传统中, 似乎仍旧无法解决。 形式化的分析哲学还在符合论中引进了一种 更为复杂的层次 , 也就是情景模型。该模型的基本 思想是 , 世界的状态是由实体、 属性以及实体间的 关系所组成的集合构成, 而这种状态可以由集合论 结构来进行模型化, 符 号的意义由集 合论模型提 供。这样一来, 陈述和世界的存在方式之间的符合 变成了三种符合 , 因此鸿沟也变成了三条 : ( 1) 自然语言和形 式语言中用来表示它的符 号之间的符合。 ( 2) 形式语言的符 号和此语言中集合论模型 里任意抽象的实体集之间的对应。 ( 3) 世界的集合论 模型与世界本身之间的符 合。 符合论在所有这些方面都面临着如何架通这 些鸿沟的问题。人们以为自然语言和形式符号系 统之间的鸿沟可以通过形式语言学来填补 , 但这个 任务并没有完成。第三条鸿沟 , 即集合论模型与实 在世界之间的鸿沟, 是最难以架通的。传统的哲学 一般都认为 , 世界是由彼此独立的实体构成 , 它们 有着确定的属性和关系, 这些实体根据充分必要条 件而划分为不同的范畴 ; 如果情况真 的是这样的 话 , 那么集合论模型确实可以与世界对应起来, 即 抽象实体对应于实在世界中 的个体, 集合对应属 性 , n 维集合对应于关系。但是从上面的例子我可 以看出 , 这种简单的对应是毫无根据的 , 事实上认 知科学关于 范畴化活动的发 现 集合论模型那些天真的想法。

罗素 数学原理15章真理的定义

罗素 数学原理15章真理的定义
总结起来说:实用主义投合一种脾气,那种脾气在地球上找得着一切所想象的材料;这种脾气对于进步是确信的,对于不属于人的世界给人的力量所加的限制是没有注意到的;这种脾气喜爱战争以及一切和战争相伴随的危险,因为这种脾气以为胜利是有把握的;这种脾气要宗教,也就和要铁路跟电灯一样,是把宗教当做人世的一种慰藉和帮助,不把宗教看做是能给我们以人世以外的东西,来满足希求至善和绝对崇拜的东西的渴望。但是有些人觉得,若不是因为有通往另一个大的世界的窗户,住在这个世界上就是监狱的生活;有些人以为,相信人万能是妄自尊大的,他们宁愿意要斯多葛哲学的自由,这种自由是来自对于情欲的克制,而不愿意要拿破仑式的统治,这种统治雄视各王国列在脚下--总而言之,有些人认为人不是他们所崇拜的适当的对象,对于以上所说的这些人来说,实用主义者的世界近乎狭隘褊浅,劫夺了人生价值的来源,并且由于使人所沉思默察的宇宙失掉它所有的光辉灿烂,就把人弄得渺小了。(《哲学论文》,第125-6页)。
一元论用配合来为"真理"下定义。一元论主张没有一个真理是完全与别的真理无关的,而是每个真理如果完全说出来没有遗漏,没有不合理的抽象;结果就成了关于整个宇宙的整个真理。根据这个学说,虚妄是在于抽象,在于把部分看做独立不倚的全体。正如究钦所说:"一个意见错误的人深信他的所知就是真理,这正是错误的特色,而且把真理部分的了解变成了虚妄。"关于这一个定义,我曾经说过:
这种信仰对基督徒是有用处的,但是不可能两方面的信仰都是合乎事实的。
除了实用主义在理论上的缺陷以外,五十年前在两次世界大战以前我认为,实用主义不但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实用主义这种哲学在社会方面害处是很大的。我这种见解历史已经证明是正确的。那时我对实用主义的批评最后是这样说的:
对于国际和平所抱的希望,正如获得国内和平一样,是有赖于在舆论上创造一种有效的力量,这种舆论是由是非的判断形成的。所以若说争论是由武力来决定,而不附加一句武力是靠正义,是误人的。但是能不能有这样一种舆论是要看能不能有一种正义的标准,这种标准是社会的愿望的原因,不是社会愿望的结果;这种正义的标准似乎是和实用主义的哲学相矛盾的。所以这种哲学虽然是从自由和容忍开头的,却由于内在的必然性发展为诉之于武力和大军的裁决。由于这种演变,这种哲学在本国适合民主政治,在国外又适合帝国主义。所以,在这一点上,这一种哲学又是比任何别的前此所发明的哲学更为巧妙地合乎时势的需要的。

符合与证实:罗素的真理论探析

符合与证实:罗素的真理论探析

你好!明天作文650字_初二作文望海潮,海浪朝海岸边拍打。

潮起潮落,生命的点点滴滴流过。

一道绿光闪过,微微一笑,站在山巅,迎来清晨的太阳。

——题记朝着反方向走去,遥望太阳初升的地平线。

盛夏的到来,让我措手不及。

一朵朵绽放的夏花,娇美而动人。

漫步沙滩,享受着海风的吹拂,柔软的细沙轻轻地触碰着我的脚,一片生机之景,使人动容。

还记得过去不久的冷冬,一切生物经过寒风的吹袭仿佛还在瑟瑟发抖。

然而,看看眼前的一片生机,清晰的感觉到夏的到来。

为补习班忙碌的孩子们,赶公车的大人们,晨练的老人们……一切都在井井有序的忙碌着,感受到一份汗水,一份奋斗,一份努力。

或许是因为工作,或许是因为学习,这一切,应该都是凡尘中的忙碌。

为了自己而奋斗,为了自己而滴下汗水。

看着这一切,阳光不知不觉间照在脸庞,感觉暖暖的。

伸个懒腰,新的一天到来。

写下心情,挥洒笔墨,一种莫名的喜悦缠绕心间,看看博友们一条条的留言,仿佛在这个炎热的夏带来了一阵阵的凉爽,无比的惬意。

倾洒的阳光照进窗来,一种莫名的幸福感紧紧跟随着我。

身边笼罩着温暖,想到这一切,嘴角时不时的上扬。

学会努力,学会拼搏。

拼搏的盛夏,我乐在其中。

还记得曾与朋友在分界洲岛写下的永远,不知那两个字是否早已被大海冲淡。

还记得在高山之巅的一声大喊,天空回荡我的余音,心中无比的自豪。

然而,长大后才发现原来茫茫人海中我扮演的只是一个小角色,太渺小。

渺小的身躯,泪水在脸庞缠绕。

它告诉我:要坚强。

清晨第一道逆光,它告诉我:要坚持。

为破茧的碟,它轻轻一动,告诉我:要勇敢。

去年的我,为分离举杯,脸上的笑容,仿佛是泪水后的阳光。

成长,我还在成长。

面对困难,含着泪微笑,收起一触即发的泪水。

我学会坚强。

失去,感谢曾经带给我的一切,认真对待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想必这就是珍惜。

快速奔跑,不断前进。

带着坚持的信念,迎接下一个天亮。

面对昨天,问心无愧。

面对今天,倍加珍惜。

面对明天,信心百倍。

云,拉开层层面罩。

太阳露出了微笑,此情此景,不禁高呼——明天,你好。

罗素谈人的理性

罗素谈人的理性

罗素谈人的理性人的理性罗素习惯上我常把自己看做是一个理性主义者,而且我认为一个理性主义者必是一个希望人们是有理性的人。

但是,如今理性已经受了许多严厉的攻击,以致难以弄清楚人们说到它指的是什么,或者,即使弄清了它的意思,也不知道它是否是人类能够获得的某种东西。

理性的定义包含两个方面,即理论的和实践的。

什么是一个合乎理性的意见?什么是一个合乎理性的行为?实用主义强调意见的非理性,心理分析学派强调的是行为的非理性。

受这两派学说的影响,许多人认为世界上不存在人们向往的理性,使得人们的意见和行为在它面前趋于一致。

由此引起的结果似乎是,如果你和我各持己见,用不着诉诸争辩,也用不着去找一个公正的局外人裁决,惟一可做的就是按照我们的财力和武力强弱,用词藻,用广告或用战争等手段来决一胜负。

我相信这样一种看法是十分危险的,而且最终将危及文明。

因此,我将竭力表明理性这一理想丝毫没有受那些危及它的意见所影响,它仍然保留着它所具有的指导思想和人生的全部意义。

在阐述理性之前,我想仅把它定义为在达到一种信仰时所考虑一切有关证据的习惯,当不能获得确定性时,一个有理性的人特别注意的是那种具有【最大】或【必然性】的意见,而将其他具有较小或偶然性的意见存于心中作为假设,以待今后获得新的证据来证明它们是可以的。

当然,这就假定我们在多数场合下可以凭借一种客观的方法去确定事实和可能性。

这常常引起人们的怀疑。

有许多人认为,智力的惟一功用是促使个体欲望和需要得到满足。

柏列伯士教科书委员会在他们编写的“心理学大纲”中说:“在所有事物中间,智力是一种偏私的工具,它的功用足保障那些有利于个人或氏族的行动得以实施,那些利益较少的行动得以禁止。

”但是,就是这些作者在同—个国家里、同一本书中也陈述了下列的话:“马克思主义者的信仰同宗教信仰有着深刻的区别,后者的依据仅仅是愿望和传说;而前者却是根据对客观现实的科学分析。

”这似乎同前面我们所引证的有关智力的说法不一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