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罗素的历史观
从《西方哲学史》看罗素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
从《西方哲学史》看罗素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曾志远(武汉纺织大学,湖北武汉 430000)摘要:在近代哲学发展过程中,罗素具有自身独特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他创造性地将哲学定义于科学与神学之间的学科,并在他所著的《西方哲学史》一书中进行具体的阐述,并且首次提到哲学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论点,同时他将哲学作为一种宽松的学问,以一种浪漫主义情怀评述哲学史上的哲学家和哲学思想。
通读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一书,可以看出身为哲学家的罗素在阐述哲学思想时的科学与严谨,也可以读出身为普通人的罗素在评述哲学家和哲学思想时丰沛的情感。
在现代社会探讨罗素的哲学观与哲学史观,可为人们研究西方哲学史的现代化嬗变找到明确的研究方向,为哲学家深入了解近代西方哲学的起源与发展提供良好借鉴。
关键词:罗素;哲学观;哲学史观;问题研究中图分类号:B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8)29-0184-002一、引言从现代哲学发展角度来看,罗素是一位兼具数理理性与哲学思辨观念的哲学家,是站在历史角度评述近代西方哲学发展的哲学家,他们以一种创造性的哲学史学观念探讨西方哲学的起源与发展,对罗素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对深入研究与探讨在现代社会有着深刻意义。
《西方哲学史》是罗素一生最为重要的作品,集中表述了他的哲学观与哲学史观念,是学者研究他哲学观念的重要范本。
本文在立足《西方哲学史》详细解读与深入分析基础上,就罗素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进行深入研究,探讨罗素的哲学观与哲学史观。
二、哲学观与哲学史观的定义与内涵哲学观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各种哲学问题的认知和理解,是个体认知世界的方法论和世界观的总称,也是个体的思想认知集合。
哲学史观是指个体在劳动生产实践中对哲学发展史的认知和了解,包括个人对哲学发展历史的观点和认识。
从现代哲学的定义来看,哲学观是人类建立哲学史观的基础和前提,一个人对哲学史的认知和观点包括他的哲学观点,个体认知意识中哲学观与哲学史观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了个体的哲学意识。
罗素:人生而无知,但是并不愚蠢,是教育使人愚蠢
罗素:人生而无知,但是并不愚蠢,是教育使人愚蠢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是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或者不可知论者,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罗素也被认为是与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和怀特海一同创建了分析哲学。
他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对逻辑学、数学、集合论、语言学和分析哲学有着巨大影响。
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
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
War does not determine who is right - only who is left.战争不决定谁对了,只决定谁留下了。
——罗素乞丐并不会妒忌百万富翁,但是他肯定会妒忌收入更高的乞丐。
——《幸福之路》一切伟大的著作都有令人生厌的章节,一切伟人的生活都有无聊乏味的时候。
——罗素你能在浪费时间中获得乐趣,就不是浪费时间。
——罗素人的一生就应该像一条河,开始是涓涓细流,被狭窄的河岸所束缚,然后,它激烈地奔过巨石,冲越瀑布。
渐渐地,河流变宽了,两边的堤岸也远去,河水流动得更加平静。
最后,它自然地融入了大海,并毫无痛苦地消失了自我。
——《怎样变老》凡事不要抱绝对肯定的态度;不要试图隐瞒证据,因为证据最终会被暴露;不要害怕思考,因为思考总能让人有所补益;不要用权力去压制你认为有害的意见,因为如果你采取压制,其实只说明你自己受到了这些意见的压制;不要为自己持独特看法而感到害怕,因为我们现在接受的常识都曾是独特看法;即使真相并不令人愉快,也一定要做到诚实,因为掩盖真相往往要费更大力气。
——《罗素自传》I would never die for my beliefs because I might be wrong.我绝不会为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
罗素
《罗素自传第二卷》P101
世界思想史上的一匹野马 -- 关于罗素和罗素的思想
二、关于罗素的思想
5、关于教育
教育的功能就是把本能引导到能够导致有益的而不 是有害的活动的方向上去。
《性爱与婚姻》P212
中国式教育带来的是稳定和艺术,却没能带来进步 和科学。
世界思想史上的一匹野马 -- 关于罗素和罗素的思想
一、关于罗素
2、各方评价
梁启超
• 真正学者独立不惧的态度,真正为人类自 由而战的豪杰!
世界思想史上的一匹野马 -- 关于罗素和罗素的思想
一、关于罗素
2、各方评价
诺贝尔文学奖
• 1950年罗素获世界诺贝尔文学奖,世界用这种 形式表彰他的“哲学作品对人类道德文化做出 了贡献”。
世界思想史上的一匹野马 -- 关于罗素和罗素的思想
一、关于罗素
3、自我评价
追求爱情
我追求爱情,首先因为它叫我消魂。爱情使人消魂的魅 力使我常常乐意为了几小时这样的快乐而牺牲生活中的其他 一切。我追求爱情,又因为它减轻孤独感--那种一个颤抖 的灵魂望着世界边缘之外冰冷而无生命的无底深渊时所感到 的可怕的孤独。我追求爱情,还因为爱的结合使我在一种神 秘的缩影中提前看到了圣者和诗人曾经想像过的天堂。这就 是我所追求的,尽管人的生活似乎还不配享有它,但它毕竟 是我终于找到的东西。
世界思想史上的一匹野马 -- 关于罗素和罗素的思想
一、关于罗素
中文名: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
毕业院校: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外文名:
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3rd Earl Russell
信仰:
无神论或不可知论
国籍:
论罗素的中西文化观
罗素的中西文化观摘要:罗素是20世纪最早认真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西方思想大家。
他从自己的文化观出发,分析了中西文化的构成要素,并主要从价值取向、宗教信仰、性格品质和教育传统四个方面对中西文化的不同特质与孰优孰劣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比较。
认为中西文化应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并希望二者逐渐结合起来,这是中西文化最理想的前景。
关键词:罗素;文化观;中西文化;优劣伯兰特·罗素(Berlrand Russell,1872-1970)是英国20世纪的哲学巨匠,又是一位声誉卓著的伟大思想家。
罗素的思想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而巨大的影响,被人们誉为“世纪的智者”。
罗素早在幼年时期便从其父辈的藏书中了解到中国及古老的中国文化。
但对中国产生真正的兴趣并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则始于一战。
一战的爆发,将不少西方人推入了失望的深渊,时刻关注着人类整体命运的罗素则首当其冲。
他既哀痛西方文化的“破产没落”,又恐惧西方文化将在战火中彻底的毁灭。
俄国十月革命之后,罗素去了俄国,但此次俄国之行带给他的是可怕的心灵痛苦,他看到苏俄并未为西方文化开辟光明的前途,觉得西方文化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在这样一种心境下,罗素产生了从古老的中国文化中寻找某种积极的因素以补救西方文化的强烈使命感。
1920年10月,罗素应梁启超之邀来到中国,当时中国正处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该时期是“中国知识界千载难逢的‘黄金时代’”。
古今中外各种思潮激烈碰撞,人们的思想非常激进。
罗素来华后,与中国各界人士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发表了五大演讲,一时间,“罗素热”风靡全中国。
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传统的中国文化作了深层的剖析,站在全人类文明进步的角度,评价了中西文化的优劣。
罗素是20世纪最早认真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西方思想大家,被孙中山先生称为唯一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
因此,研究罗素的中西文化观对现实仍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一、文化观罗素认为无论对于中国还是对于世界,文化问题最为重要。
罗素的历史哲学思想的述评
罗素的历史哲学思想的述评名扬四海的英国人伯特兰?罗素拥有众多的头衔,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着名学者,他甚至因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成为聒噪一时的文学家,他也写出了诸如《自由与组织》、《1902-1914年协约国的政策》的历史专着。
然而,他始终不是一位职业历史学家。
但是他的历史学思想被归之自由主义的史学理论当中,那也许可以把他称之为非专业的历史哲学家。
这是本文研究罗素历史哲学的前提。
一、反思的历史哲学罗素生于1872年,卒于1970年。
他人生的大半是在二十世纪度过的,并且跨越了两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三十年代的“大萧条”,见证了欧洲的衰弱和美苏争霸。
这些历史变迁对于他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表现在他的历史哲学思想中具有思辨和分析批判的双重性。
他虽然与其他分析的历史学家一样反对用外在于历史学的框框来图解历史,却仍然执迷于属于思辨的历史哲学的论题,如历史的进程是否具有规律性?历史发展的动力来自何处?等等。
罗素没有一个完整的历史哲学体系和一套严谨的方法,只是他的历史观带着浓厚的自由主义的色彩。
例如,他认为总的来说,人类历史是在不断前进的,由专制而民主、由愚昧而启蒙、由残暴而宽容、由迷信而科学。
这是一种来自反思的信念,而不是从某种思辨体系或逻辑分析推导出来的结论。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悉尼?胡克就把罗素的这种历史哲学称为“反思的历史哲学”。
二、历史是科学,还是艺术罗素倾向于认为,历史学既不是科学,也不是艺术;但就其社会功能而论,历史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在这里,罗素像一个分析的历史哲学家一样探讨历史的性质问题。
但是他又不同于其他的历史哲学家,认为历史学要么是科学,要么是艺术,而是认为,它既是又是,既不是又不是。
这似乎像是折中主义和诡辩论的结合。
广泛去涉猎罗素的作品,就会发现,罗素对历史的这种态度其实源于他的常识论和道德主义倾向。
在道德主义的视角认识罗素,我们会发现这位智者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他讴歌善良、真诚、友爱,鄙夷丑恶和愚蠢。
解读罗素((西方哲学史》的方法论
解读罗素((西方哲学史》的方法论内容来源: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第22卷第4期OF THE GRADUATES Vol2001 SUN YAT一SE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22 NQ4.2001解读罗素《西方哲学史》的方法论肖经纬【内容提要】本文从方法论的角度,分别从罗素的哲学现、历史观及方法论三个层面上对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一书进行剖析,尝试通过对其写作的立场、态度、取材及评价标准、视角等方面的探讨逐一考察罗素如何解读西方哲学发展史以及如何解释西方哲学发展史。
【关键词】罗素西方哲学史方法论哲学大师写哲学史彭在历史上并不多见。
而且,不管有意还是无意,他们都不可避免地将自己的哲学观点带进哲学史,所以,他们所写的哲学史,或多或少都寄托了自己的哲学理念。
十九世纪黑格尔所写的《哲学史讲演录》,至今仍是人们研究黑格尔哲学思想的重要文本,尤其是他在书中所表达的哲学史方法论,比如把哲学史看作是一串圆圈的圆圈等等,迄今还在影响着我们不少人的哲学史研究。
现代逻辑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liy)中,以哲学大家的手笔,高屋建瓶,恢宏磅礴,以独到的视角论述了两千多年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
本书不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而且也是我们研究罗素本人哲学观的重要资料。
一、哲学的定义t要考察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就不能不考察罗素的哲学思想。
事实上,如果说,罗素的哲学只是他所从事事业(寻求确实知识)的一个副产品[’〕的话,《西方哲学史》亦只是其哲学研究的一个副产品而已。
这本广为哲学爱好者所熟知的书,在罗素所有的著作中,并没能占据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即使罗素本身丰富的哲学主张在其写作《西方哲学史》过程中亦没有留下什么烙印,他始终坚持着一个客观的、解释者的立场,但他对哲学研究所持的态度及其所运用的方法在本书中仍然得到了一贯的应用。
深入了解罗素其人其事其思想与名言
思想-政治学
政治上罗素的立场接近于民主社会主义。罗素是一个自由主 义者,但他反对一切反抗行为所怀有的那种天生的激进态度和同 志感情,却使他对社会主义者反抗贫困的斗争深表同情,因而他 的自由主义并不是古典自由主义,而是具有浓厚社会主义倾向的 自由主义。
思想-政治学
作为一名自由主义者,罗素坚持个人的基本自由不应受到侵犯。他认 为,实践中的个人学说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个人除了经过应有的法律程序以外,不应接受处罚; 另一方面,应当有一个范围,在这中间个人的活动不受政府控制。
生平
在1964年还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罗素二十世纪的影响力士伟大的, 他是影响最大、声望最高的思想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位罕见的博学多才的作 家,罗素给后人留下了七十多部论著和几千篇论文,都是涉及到政治、历史、 文学、哲学、数学、伦理和教育等诸多领域。1970年2月2日罗素卒于梅里 奥尼斯郡彭林德拉耶斯附近,在这之前两天,罗素还在为谴责以色列袭击埃 及和巴勒斯坦的难民营写声明,以此我们可以看出罗素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 在为世界和平事业和人类的前途操劳。这就是罗素简介,他的一生都是值得 后人称赞的。
我为何而生ຫໍສະໝຸດ 名言战争不决定谁对了,只决定谁留下了。 乞丐并不会妒忌百万富翁,但是他肯定会妒忌收入更高的乞丐。 你能在浪费时间中获得乐趣,就不是浪费时间。 一切伟大的著作都有令人生厌的章节,一切伟人的生活都有无聊乏味的时候。 人的一生就应该像一条河,开始是涓涓细流,被狭窄的河岸所束缚,然后,它激烈地
奔过巨 石,冲越瀑布。渐渐地,河流变宽了,两边的堤岸也远去,河水流动得更加 平静。最后,它自然地融入了大海,并毫无痛苦地消失了自我。
名言
言论自由只有在政府认为它自身安全的时候才存在。 不用盲目地崇拜任何权威,因为你总能找到相反的权威。 恐惧是迷信的根源,也是造成残忍的主要原因之一。 智慧始于征服恐惧。 人生而无知,但是并不愚蠢,是教育使人愚蠢。 眼光长远是理性的,但也是苦闷的,因为美好永远在将来,当下永远有苦难。 不要为自己持独特看法而感到害怕,因为我们现在所接受的常识都曾是独特看法。 放弃自己想要的某些东西是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罗素事实观评述
罗素事实观评述罗素以前的一些评论家们在对事实进行评价时,不是坚持唯物主义原则,而是站在历史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立场上,片面地夸大精神作用,歪曲历史事实。
例如:卢梭认为,只有那些受宗教观念支配的人才能够真正享有自由,卢梭把社会经济关系混同于道德关系,因此完全否定了法国革命以后,资产阶级所建立的社会关系,其结果必然导致革命。
在他看来,共产主义也就是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的真正基础是私有财产。
[1]又如:黑格尔把道德概念看成社会发展的内部规律,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向着最合理的方向前进”的过程,没有绝对的善,没有绝对的恶。
他既反对宗教信仰,也反对无神论。
黑格尔把人看做是一种精神存在物,这种看法明显具有唯心主义特征。
同样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许多马克思主义者把意识、人性、本质、属性等一类的词汇视为科学真理的定义,把意识与生俱来,无需解释、质疑,任何意志活动都可以使意识得到改造。
这显然也是唯心主义和非历史主义的表现。
[2]他们把马克思的学说中包含的“真理”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客观真理性。
这种认识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根源于他们对历史规律和唯物主义原则的割裂。
实际上,这些思想家并未能正确处理历史主义和唯物主义之间的关系,有意无意中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这样的历史主义必然走向极端,由此产生了一种以事实为依据的历史主义,即以逻辑的推理和证明为依据的历史主义。
通过上述问题的探讨,笔者认为,罗素提出的“历史事实原则”是当代人对于事实原则的一种新的发展,也是对于历史主义的一个重要贡献。
“历史事实原则”强调要把个人的意见从历史事实中区分出来,避免用人类的意见去代替或取消历史事实。
罗素曾指出,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历史上的观点当作事实的观点,也不能把相互矛盾的事实观点当作事实来接受,而应当把它们作为人们说明和阐明历史的材料。
从“历史事实原则”出发,罗素从根本上反对那种抹杀主观因素和影响的纯客观主义的历史主义观点,他认为历史事实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因而,历史事实也是多元的。
罗素
罗素生平经历于1872年5月18日出生于英国蒙茅斯郡的拉文斯克洛夫特的一个贵族世家。
1890年,罗素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攻读数学。
3年后,他通过了学位考试。
从第四年开始,罗素改学哲学。
一开始,他是新黑格尔主义者,后来,他成为新实在主义者。
189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哲学系毕业。
罗素一生到过许多国家讲学。
1896年,他应邀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布林·马尔大学讲学。
1910年,他在母校剑桥大学讲授逻辑和数学原理。
1914年,他赴美国哈佛大学主持“洛威尔讲座”。
1920年,他应“中国讲学会”的邀请在中国讲学。
1938年到1944年,他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纽约市立大学等处讲学。
1950年,他到澳大利亚、美国讲学等。
频繁的讲学活动使罗素的思想在许多国家传播开来,也丰富了他本人的思想。
罗素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他一生都在呐喊和平,反对战争。
为此,他屡遭迫害。
如:1918年,他因“侮辱盟军罪”被判6个月的监禁;1961年,他又因“鼓动”群众搞静坐示威被判处两个月的监禁等。
但是,这些挫折都未曾使他屈服。
他在去世前一个多月还发表政治声明,谴责以色列空袭埃及和巴勒斯坦难民营。
罗素为人类和平所作的努力提高了他的声望,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罗素的教育实践活动主要表现在他和妻子朵拉创办的皮肯希尔学校上。
这所学校的办学风格充分体现了罗素的教育思想。
从1927年学校的创建到1935年,他把全副精力都投入到了这所学校中。
学校唯一的财政来源是他自己的稿费。
他亲自掌管校务,教育学生。
皮肯希尔学校的显著特征是倡导自由,避免压制。
1935年,罗素与朵拉离婚后,离开了这所学校。
1940年,这所学校关闭。
罗素的一生很辛劳,也碰到许多挫折。
但他始终以开朗、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1970年2月2日,他以98岁高龄谢世在于其研究的方向(哲学研究更广泛的内容),但他们的研究方法应该是相同的。
哲学和数学一样,通过应用逻辑学的方法就可以获得确定的答案,而哲学家的工作就是发现一种能够解释世界本质的一种理想的逻辑语言。
伯特兰·罗素史学思想述评
· 97 ·
织 ,1814- 1914}和《西 方哲 学史 》。① 其 中 ,《西方 哲学史 》最 为知 名 。该书影 响巨大 ,畅销 至今 。 基 于 罗素史 学思 考 的丰富 和相 关研究 的不 充分 ,本 文试 图从 时代 语境 、历史 观 、史 学 观 和史 学 研究
③ 何兆武 :《译序 :反思 的历史哲学 》,罗素著 :《论历史 》,何 兆武 、肖巍 、张文杰 译 ,北京 :三联书店 ,1991年 ,第 1—40页 ; 冯崇 义 :《罗素历史哲学述论 》,《历史教学 》,1992年第 9期 ;徐圻 :《罗素 的“史学非科学论 ”和“历 史非决定 论”述评 》, 《贵州大学学报 》1993年第 3期 ;陈颖 :《试论罗素 的史 学审美思想 》,《史学集 刊 》2006年第 2期 。
由于 罗素 在数 学 、逻 辑学 和哲 学 领域 里 贡献卓 著 ,同时其 又 在政 治 议 题 的讨 论 中扮 演 过 重要 角 色 , 因此无 论是 国内还 是 国外 ,罗素在 上 述两 方 面上 的成绩 都 得到 了深 入探 讨 。相较 之 下 ,学 者们 对罗 素史 学 思想 的关 注 不够 。举 例来 说 ,在 英 文世 界 中 ,悉 尼 ·胡克 、肯 尼斯 ·斯 通克 、柯克 ·威 利斯 等 为数 不 多 的几 位 学者 注 意到 了罗 素 的史 学 思想 ,认 为可将 其 视 为反思 式 的历史 哲 学 ,其 中包 含 了辉格 派史 学 观念 的成分 ,并 透露 出对 历史 进步 抱 以谨慎 乐 观 的态度 。②在 中文 世 界 中 ,何兆 武 、冯 崇 义等 人 关注 了罗素 的 史 学思 想 ,其 中尤 以何兆 武 的考察 最 为系统 。③但 尽 管如 此 ,学者 们也 通 常只是 就其 一 面加 以探讨 ,而并 未将 其 史学 思想 与更 广 泛 的学术 建树 及更 广 阔 的历 史 语 境联 系 起来 ,这样 的情 况 与罗 素 在 史 学及 历 史 问题 上 的思 考所 得是 不相 称 的 。
罗素的中国文化观
罗素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数学家,他在其著作《西方哲学史》中,曾谈到了他对中国文化的看法。
他认为,中国文化有其独特的优点和价值,以下是一些罗素的中国文化观点:
罗素认为,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传统,这种历史传统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罗素赞赏中国文化对于和平和谐的追求。
他认为,中国文化强调“中和”思想,即在事物的对立面中寻找平衡点,这种思想可以在促进社会和谐和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罗素认为,中国文化强调个人责任和道德修养。
他认为,中国文化注重个人的修养和自律,这种精神可以使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行为和言语,从而提高个人品质和社会道德水平。
罗素认为,中国文化重视文化的连续性和传承性。
他认为,中国文化对于历史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文化,从而使文化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总之,罗素对于中国文化持有积极和肯定的态度,认为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可以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论罗素对知识的看法
论罗素对知识的看法
罗素是20世纪西方哲学领域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他对知识的看法影响了许多人。
罗素认为,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可动摇的真理,而是一种不断扩展和修订的知识体系,只有持续不断地探索,才能逐渐接近真理。
首先,罗素认为,知识是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等方法得到的,而这些方法并不是绝对可靠的,因为它们都依赖于人的感觉和思维能力。
例如,眼睛可能会欺骗我们的视觉,而推理也可能会出现逻辑上的漏洞。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质疑和检验自己的认识,以确保它们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罗素认为,知识是通过不断的修订和精进而得到的。
他强调,人们需要不断地探索、新发现、新实验,以不断扩大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罗素认为,知识的修正不是一种消极的行为,而是一种积极的推进过程,它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人类。
另外,罗素对知识的看法还体现在他对历史和科学的研究中。
罗素认为,历史是人类思想进化的记录,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人类的智力发展和文明进程。
而科学则是一种系统性的、可预测的知识,它的发展是通过不断的观察、实验和推理来实现的。
通过对科学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本质规律。
总之,罗素的知识观是认为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可动摇的真理,而是一种不断扩展和修订的知识体系。
我们需要不断地质疑和检验自己的认识,以确保它们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知识的发展必须是通过不断地探索、新发现、新实验,以不断扩大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罗素的这种知识观对于人们探索真理、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文明进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罗素《论历史》
罗素《论历史》
罗素《论历史》
伟⼤⼈物是并不孤寂的,在夜阑⼈静时就会出现已经过世了的⼈们的声⾳,清晰⽽⼜勇敢;他们就这样地经历许许多多的时代在前进着,那是⼀个威武的⾏列,骄傲、⽆畏⽽不屈。
参加到这个⾏列⾥来,浸沉于对命运所征服不了的这些⼈们的不朽的赞歌⾥,----这可能并不是幸福;但是对于灵魂被这样⼀曲天外的⾳乐所充满了的⼈们,幸福⼜算的了什么呢?他们所得到的乃是⽐幸福更美好的东西:那就是善于与伟⼤⼈物为伍,⽣活于对崇⾼思想的渴望之中,并且在每⼀次困惑中都会被⾼贵和真理的⽕光所照亮。
年复⼀年地,同志们逝去了,种种希望都证明了只是虚幻,理想消失了,青春的迷⼈国度变得更加遥远了,⽣活之路变得越发使⼈厌倦了;尘世的负担不断增加,只到⾟劳和苦痛变得沉重得⼏乎⽆法忍受;欢乐从⼤地上各个疲惫的民族中间消逝了,未来的残暴统治耗尽了⼈们的⽣机;我们所爱的⼀切都在凋谢,从⼀个正在死亡着的世界⾥凋谢。
凡是停滞的时期都是个⼈感到⽆能为⼒的时期,凡是进步的时期,都是⼈们感到可能有伟⼤成就的时期,都是他们愿望着⾃⼰也能够在其中有份的时期。
哲学家罗素的生平及其哲学思想
中国农业大学课程论文(2013-2014学年秋季学期)论文题目:哲学家罗素的生平及其哲学思想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任课教师:姓名:学号:学院:理学院哲学家罗素的生平及其哲学思想摘要:罗素有自己独特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他首先将哲学定义为介乎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并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多次谈到哲学是种生活方式的观点,同时他把哲学视为宽容的学问,最终怀揣着浪漫情怀评述哲学史上灵动的哲学家和哲学思想。
透过《西方哲学史》可以读出身为哲学家的罗素在陈述哲学思想时的严谨;又可以读出身为普通人的罗素在评述哲学家和哲学思想时的丰沛情感。
关键词:罗素;哲学观;哲学史观1.罗素的生平伯特兰.罗素(1872-1970)是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
在数学上,从事过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的研究。
以他命名的“罗素悖论,”曾对二十世纪的数学基础发生过重大影响。
与怀特合著的《数学原理》(三卷),企图建立逻辑主义数学体系把整个数学归结为逻辑学。
在哲学观点上,罗素最初是新实在论者,二十世纪初转向逻辑实证主义,并提出逻辑原子论,要求从相当于逻辑上原始命题的原始事实出发,以这种事实作基本元素,,由此构造出整个世界。
罗素认为这种原始事实是主观的感觉经验,而且这些元素之间,彼此毫无联系,因此他的学说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产物,实际上继承了马赫主义的理论。
罗素又认为,人所感觉到的是“事实”或“事实”的集合体,它既不能被认为是物理的,也不能被认为是心理的,而是“中立”的。
他把这种说法叫做“中立一元论”,这一理论企图超出唯物、唯心之外,实际上却仍然是唯心主义。
他在教育观点上,主张自由教育,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应该是培养“活力、勇气、敏感、智慧”四种品质,更多地发展个人主义。
在政治态度上,反对侵略战争,主张和平主义。
他的主要著作有:《数学原理》、《哲学问题》、《心的分析》、《物的分析》、《哲学大纲》、《西方哲学史》、《教育与美好生活》等。
2.罗素的哲学思想罗素在其经典之作《哲学问题》中指出,研究哲学不是像物理学家所做的那样,是为了寻找那些问题的具体的、确定的,这样或那样的答案,而只是为了这些问题本身。
罗素西方哲学史
罗素西方哲学史引言西方哲学历史悠久而复杂,涵盖着许多伟大哲学家的思想和观点。
其中,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对西方哲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罗素对西方哲学史的贡献进行探讨,包括他对知识论、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等领域的重要观点。
罗素的知识论观点罗素是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逻辑和经验在知识获取中的重要性。
罗素认为,真正的知识来源于经验和逻辑推理,而不是信仰或主观感受。
他提出了著名的“分析哲学”理论,强调通过逻辑分析来解决哲学问题。
对于罗素来说,知识应该是清晰、逻辑严密的,而非模糊和不确定的。
罗素的伦理学观点在伦理学领域,罗素强调人的道德责任和理性思考的重要性。
他反对宗教的道德观,认为道德应该建立在人类尊重和思考的基础上,而不是基于宗教信仰或权威。
罗素主张道德应该是客观的,而非主观的,应该遵循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
罗素的形而上学观点罗素在形而上学领域也有着重要观点,他质疑宗教和超自然现象的存在,并主张通过逻辑和经验来解释现象和事物。
他反对对超自然领域的干预和信仰,提倡理性和科学的方法来认识世界和宇宙。
罗素的形而上学观点对后世哲学家和科学家的思考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语总的来说,伯特兰·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观点在当时是颠覆性的,对现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知识论观点强调逻辑和经验的重要性,伦理学观点强调理性思考和道德责任,形而上学观点质疑宗教和超自然现象的存在。
罗素的思想不仅在哲学领域有所贡献,也对现代科学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我们持续探讨和思考。
论罗素对知识的看法
论罗素对知识的看法
罗素是20世纪最杰出、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对知识的看法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罗素的哲学思想深受其数学背景的影响,他认为知识应该是建立在理性、证明和经验的基础上的。
罗素认为知识应该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
他认为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推理,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罗素强调逻辑推理在知识获取中的重要性,他提出了严谨的数学逻辑理论,为哲学思考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罗素认为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人们才能逐渐摆脱迷信和无知,获得真正的知识。
罗素对证明的态度非常重视。
他认为知识应该是建立在可证明性的基础上的。
罗素通过逻辑和数学证明的方法,试图建立起一套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
他强调了证明的重要性,并将其应用到不同领域,如数学、哲学和科学等。
罗素认为只有通过证明,人们才能确信自己所获得的知识是真实可靠的。
罗素将经验作为知识获取的重要途径。
他认为通过感觉经验,人们可以获得对世界的更深入的了解。
罗素强调通过观察和实证可以验证知识的有效性。
他提出了对知识的经验主义观点,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经验才能不断丰富和改进自己的知识。
罗素主张人们应该通过亲身实践和经验来验证和纠正自己的知识,不断进步和发展。
罗素与萨特对历史哲学的解读近现代哲学中的历史与社会观点
罗素与萨特对历史哲学的解读近现代哲学中的历史与社会观点(正文开始)近现代哲学中,罗素与萨特是备受瞩目的两位重要思想家,他们对历史哲学的解读和对历史与社会观点的阐述都具有独特的贡献。
本文将以罗素与萨特的观点为基础,探讨他们对历史哲学的解读以及对历史与社会的不同看法。
1. 罗素的历史哲学解读罗素是20世纪初期英国著名哲学家,他对历史哲学的解读强调了逻辑、理性和基本原理的重要性。
他认为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通过思辨和推理可以揭示出历史的规律性和趋势。
罗素注重分析历史事件与思想之间的关系,深入挖掘历史的本质和意义。
2. 萨特的历史哲学解读与罗素不同,萨特是法国哲学家,他对历史哲学的解读充满了存在主义的思想。
萨特认为历史是人类的创造和选择的产物,个体和群体在历史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他关注人类存在的困境和选择的自由,认为历史是联系个体和人类群体的桥梁。
3. 历史与社会观点的差异在历史与社会观点上,罗素和萨特也存在一些差异。
罗素强调理性和逻辑,他的历史观点主要关注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趋势,追求客观、普遍的真理。
而萨特则更注重个体和自由的存在,他的历史观点强调历史的主观性和个体选择的重要性,对历史中的困境和选择给予了关注和思考。
4. 影响与启示罗素与萨特对历史哲学的解读和对历史与社会观点的阐述,不仅仅体现了两位思想家个人的见解和追求,更为我们带来了一些思考和启示。
罗素的理性与逻辑思维方法,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一种科学化的思路;而萨特的关注个体和自由的观点,则提醒我们要重视个人的力量和责任,推动社会的前进。
总结起来,近现代哲学中的罗素和萨特对历史哲学的解读以及对历史与社会的观点略有不同,但都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角度。
罗素的理性和逻辑主义,被视为对历史研究的一种科学化方法,而萨特的关注个体和自由,则使我们更加关注了人的选择和历史的主观性。
通过对这两位思想家的学说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并从中汲取宝贵的智慧和启示。
对罗素历史理论的一点理解
作者: 周照梅
作者机构: 湖南师大马列室 讲师
出版物刊名: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页码: 34-36页
主题词: 罗素;早期人类社会;生态危机;恩格斯;地球;人类历史;马克思;历史理论;因果关系;自然环境
摘要: <正>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在他的《辩证唯物主义》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历史理论。
罗素说:“我想以比较谦虚的态度,提出下述有关工业革命因果关系的另一种理论:工业制度是由于近代科学而产生,近代科学是由于伽利略,伽利略是由于哥白尼,哥白尼是由于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由于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由于土耳其人的迁徙,土耳其人的迁徙是由于中亚细亚的干旱。
因此,在探索历史因果关系时,基本的研究乃是水文地理。
”①罗素这种历史理论,既追溯了近代工业革命的远因,又概括出了整个人类历史因果关系的普遍公式。
这是一个需要重新认识而令人激动的。
论罗素的历史观
论罗素的历史观摘要罗素(1872——1970)是当代西方最著名和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也是最为当代中国知识界所熟悉的西方思想家之一。
①(罗素《论历史》译序译者注)。
罗素也被认为是与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和怀特海一同创建了分析哲学。
作为一个哲学家、历史学家,罗素在逻辑实证主义学派之中是具有其特有的影响力的。
罗素的历史哲学或他对历史的解说,既不是思辨的历史哲学,也不是分析的历史哲学。
而是作为一种“反思的历史哲学在二十世纪直至今天仍有其特殊地位。
㈠历史是一门艺术或科学19世纪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是被排斥在自然科学之门之外的。
工业革命之前的传统肯定说法就认为历史是一门艺术。
而后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改革改变了人们对科学的看法——科学至上,科学观念随之占据学术领域。
这时,科学也冠到历史学上。
也开始了历史是科学还是艺术亦或是两者兼有的争论。
罗素对此认为这样的争论是毫无意义的。
他认为应该清楚地是历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他的论点是历史是一门科学,并且它的科学不会减损一本艺术史著作的艺术价值②(论历史54页)。
也就是出于对历史的肯定,从科学或是艺术,历史学都会有其独特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又是对于一切能对人生进行思考性的观察的人而言的。
据其宣扬的纯粹是一项科学的原则和其对人性的分析,对着历史有着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刨开这些之外,他的历史观念是带有其特有的真实性的。
因此,罗素的历史哲学被悉尼•胡克称作是“反思的历史哲学。
他在追寻历史价值的过程中:他着重探讨社会与人的关系式,他以以权力欲等政治欲望奠定自己的政治理论,当然他更乐意去追求自由、民主、平等。
”也许,我们可以说多元化的人性论是其在历史观念形成中更乐意去研究的,而他在历史作为一门艺术的理论成果要比科学来的更可爱一些。
⑴罗素坚持纯粹是一项科学的原则。
他认为历史学是有价值的,首先它有真实性,历史著作也应该以文献研究为基础。
可以看出罗素是将真实性置于感觉和材料之中的。
历史,指已经过去的事物、现象或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罗素的历史观摘要罗素(1872——1970)是当代西方最著名和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也是最为当代中国知识界所熟悉的西方思想家之一。
①(罗素《论历史》译序译者注)。
罗素也被认为是与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和怀特海一同创建了分析哲学。
作为一个哲学家、历史学家,罗素在逻辑实证主义学派之中是具有其特有的影响力的。
罗素的历史哲学或他对历史的解说,既不是思辨的历史哲学,也不是分析的历史哲学。
而是作为一种“反思的历史哲学在二十世纪直至今天仍有其特殊地位。
㈠历史是一门艺术或科学19世纪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是被排斥在自然科学之门之外的。
工业革命之前的传统肯定说法就认为历史是一门艺术。
而后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改革改变了人们对科学的看法——科学至上,科学观念随之占据学术领域。
这时,科学也冠到历史学上。
也开始了历史是科学还是艺术亦或是两者兼有的争论。
罗素对此认为这样的争论是毫无意义的。
他认为应该清楚地是历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他的论点是历史是一门科学,并且它的科学不会减损一本艺术史著作的艺术价值②(论历史54页)。
也就是出于对历史的肯定,从科学或是艺术,历史学都会有其独特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又是对于一切能对人生进行思考性的观察的人而言的。
据其宣扬的纯粹是一项科学的原则和其对人性的分析,对着历史有着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刨开这些之外,他的历史观念是带有其特有的真实性的。
因此,罗素的历史哲学被悉尼•胡克称作是“反思的历史哲学。
他在追寻历史价值的过程中:他着重探讨社会与人的关系式,他以以权力欲等政治欲望奠定自己的政治理论,当然他更乐意去追求自由、民主、平等。
”也许,我们可以说多元化的人性论是其在历史观念形成中更乐意去研究的,而他在历史作为一门艺术的理论成果要比科学来的更可爱一些。
⑴罗素坚持纯粹是一项科学的原则。
他认为历史学是有价值的,首先它有真实性,历史著作也应该以文献研究为基础。
可以看出罗素是将真实性置于感觉和材料之中的。
历史,指已经过去的事物、现象或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③《史学概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第4页)。
历史自身包含的真实性、过去发生的事物的客观性以及出于对过去的痕迹,人类行为的尊重,一些极具代表性质的历史的点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对现在、未来提供了历史的教训的,甚至于在某种时刻它是可以作为一个里程碑去为未来带来一些经典的呈现的,像方向的引领。
不过,他又认为在历史学中,有那么多琐碎的,偶然性的条件都是有关的,以至于我们不可能有任何广泛而又简单的一致性。
而且历史的教训在理论上却是不健全的。
历史确实是相当繁琐复杂的,有着复杂性,我们若将史拆分开来更是繁琐而又无比庞大臃肿的。
所以人们对于史不可能微观到事无巨细的去记载、去给一个定论。
只能从宏观上去把握一些历史的点,普遍性中的一常例。
特殊性中的一个特例,以去体现某种社会行为。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忽略掉那些尚未摊开的历史。
而这就恰好需要我们怎样从宏观上去处理微观、怎样从微观上去把握宏观的事情了。
⑵天才决定论他认为:有大型的历史学,也有小型的历史学;两者各有价值,但他们的价值不同。
大型的历史学帮助我们理解世界是怎样发展成为现在的样子的;小型的历史学则使我们认识有趣的男人们和女人们,推进我们有关人性的认识(论历史11)。
同时他宣扬着历史学在增进我们对人性知识方面的无可估价。
他期望着历史学家们能够写出伟大的历史著作,他强调着个人的作用,他他认为在人类的事务中,最值得了解和赞美的东西,必定是与个人而不是与社会有关的。
(论历史66)我觉得历史学家门自己对史实、史事予以综合并加以解读。
他们的史料必须是真实的,结论也是为人接受的,但解读后得的结论却是百家之言,各有侧重。
不是说他们不够严谨,而是历史本身的包罗万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免得宽泛,甚至于一个历史面就可以散出很多历史的零散点,一些点是可以找到一条线索去牵引的,然而也有少数的点就是孤单零散的存在。
对于这些历史的点。
历史的线、历史的面,历史学家们在客观的基础之上是携带了一些主观想象的。
本来历史就是一种可以令人放大想象的艺术。
他们除了保留历史的真实性外,并没有人限制他们除了综合其他历史学家的认识之外有着自己的思想气质。
历史学家们自身出于对历史的尊重、敬仰的态度,凭借于他们自身的史德,自然会对史学理论加以科学而严谨的处理,因为他们的责任就在于给人们,给后世展现真实存在的过去或现在。
而尽责任之余,他们附加上自己的见解,这种见解抛却科学或带有某种艺术色彩。
毕竟一本正经的通篇罗列下来,不如捎带浪漫、诙谐的艺术气息,来的更加让人容易接受或理解。
当然,前提是对史料的绝对尊重。
而罗素的历史观可以说也是带了艺术思维的一个矛盾的。
他不承认历史决定论,但他有对天才的个人褒奖之至。
罗素认为马克思忽略了把智力当做一种原因。
“从一种纯粹科学的观点来说…….伟大的事件主要过程有时候是取决于一个人的行动的。
”他屡次在自己的理论的表达之时,去宣扬、去强调着天才决定论的。
这种说法其实不然,历史发展就其本身而言,即使将其置于时代的洪流下,与其他社会形态纵横交织,他仍有着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精神特质,抛却这个伟人,仍旧会有其他的人去顺应这种方向,去完成特定的历史使命。
历史的科学性以及它和哲学、社会学的亲密关系,也不允许我们以一种天才的个人去决定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的。
⑶多元的人性论和自由主义思想罗素的历史观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对人性的分析、人与社会的关系式、人性置于社会形态下又是一种怎样的化学反应。
他从人性出发,去和一个时代,一种社会的力量好比凝聚力结合,从而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并且从中完善自己的政治观点。
罗素为此勾画了一种政治心理学。
他将人性分解为占有欲、竞争心、虚荣心和权利欲等,而这四种欲望促使人们积极地活动,去参与人的一切活动,像对政治、科学技术等的追求,其中权力欲更是一种可压倒一切的动机。
这些动机也毫无疑问的刺激着人们的社会行为,去造就着一些历史事件。
人自身有着对社会的诉求,而人处于一个群体,一个政治性的群体中,或许他的某些诉求有些时候是与他人,与这个群体相冲突的,自然就产生了矛盾与分歧。
而这种时候,道德如果无力解决,就突显了权威的重要性。
当然大多时候权威是可以解决一些事情的,就像是我们虽然知道政府除却其积极职能外,也有着其消极职能,却没有人利用这一点在一个国家里宣扬无政府那样。
“在某种程度上看来是可取的某种有秩序的社会生活,要有赖于某些缓慢发展起来的观念和体制——政府、法律、个人自由和民主——的综合和平衡。
”罗素毫无疑问的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他要求宗教自由、言论自由以及经济上的经营自由。
但他同时主张对自由的限制。
“就一个所具有的自由来说,他需要一种个体道德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他要求人们必须分出习惯的权威和法律的权威,毕竟,社会秩序还尚可接受。
这就体现了罗素自由主义所具有的浓厚的社会主义倾向。
㈡反思的历史哲学和马克思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关于历史观的概念是这样的一个处理: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看法,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历史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性概括。
他作为社会文化观念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定经济生活的产物,而不是超然于他们之上的某种抽象的精神或观念的产物。
而由罗素所奠定的逻辑实证主义却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归为形而上学。
在罗素的历史观中,他觉得马克思的历史哲学是有其缺点的,不过他并不全盘否定。
他反对唯物史观永远从经济基础出发,认为马克思的理论中关于生产方式变革的原因最需要改变,不过他大体觉得马克思的经济史观是确实的。
然而,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历史观,是可以对罗素的反思的历史哲学给予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的。
罗素对历史学价值的论证,对人类社会的未来的构想,对人与社会关系的研究等等虽有偏颇,却也有着其可取之处。
他要求历史保留真实性,虽然他对着他所认为的伟大的历史著作有着一些狂热的情感;他的权力论或许有些反动,但这并不影响他对自由主义的热情,也没有损失对道德与法的尊重;除却其历史观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权力论外,他的天才决定论以个人决定历史也是有悖于唯物史观的,的确一个开明的君主有着很大的作用,然而这并不能撼动历史本身的发展规律,就像二战的爆发并不是希特勒一个人的结果那样。
除却这些,也不能看出,罗素是主张对材料的分析为主的,而纵其历史观,这也就突出了罗素的历史观的一个缺点:过于注重分析,而且这种分析也可能是混杂的,也就缺少了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所以罗素历史观的科学性是要让人打上问号的,虽然他说历史学既是一门科学有事一门艺术,我个人觉得罗素在历史学是一门艺术这方面做的要比其科学性论证的要好一些。
㈢结束语历史观和现代社会的汇合(这里的历史观为唯物史观)历史观不仅是历史学的理论指导,它也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和社会历史的辩证运动。
就当下中国社会而言,中国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产生,是有着极大的意义的。
1.它作为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向我们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使我们在研究历史时,能够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从而可以做出有效的判断。
2.唯物史观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它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这就有利于我们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去认识和了解资本主义国家,以指导我们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合作和交流,并随着交往的加深和时事不断丰富我们的外交方针,要增强我国的国际地位。
3.它向我们解释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规律,以及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为我们妥善解决经济、政治、科学技术等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以便政府较好的解决阶级矛盾问题,使社会主义国更好的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4.中国马克思唯物主义史官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并为我们不断的丰富发展,注入了属于中国国情和时代背景的元素,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基础,这一理论已推动且在推动并将继续推动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