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经络循行与穴位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十四经络图解》课件
少阳经
2
发于目外眦,出耳后,会头上小陵与督
脉相接,下会颈阔肌上缘,注入颈部。
3
太阴经
4
起于手心,上行沿着前臂内侧,达肘部,
再从肘部到上臂,最后至胸部。
5
厥阴经
6
发于腰部,上行沿着股内侧至肚脐,再
向上抵达胸膜和肺部。
7
阴跷足经
8
起于足小指,上行沿着小腿内侧至膝盖,
再向上穿越股部,至胯下。
对于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提高 治疗效果、探索生命本质和伦理 道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 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 义。
经络学研究的现状和未来 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研究方法 的不断创新和提高,将会有更多 的科学证据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 《黄帝内经》 • 《伤寒杂病论》 • 《针灸大成》 • 《本草纲目》
对于人们理解生命本质、探 索疾病本质、提高治疗水平、 促进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重要 作用。
经络学基础知识
经络的定义
一种联系五脏六腑、顺流而下的 通道系统,贯穿全身,维持着机 体的生命活动。
经络的分类
按照经络的走向、内外部联系、 上下部位等不同的特征,分为经 脉、络脉和皮部络脉三类。
经络的特点
循环性、相互联系、运行规律性、 内外贯通性和重要性。
《中医十四经络图解》 PPT课件
探索中医经络,学习十四经络图解,开启身体内部的奥秘之旅。
背景介绍
中医学的起源
源远流长,拥有悠久的历史 和丰富的理论体系,是中华 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学的发展
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学派的传 统,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 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 得到证明。
2
发于目外眦,出耳后,会头上小陵与督
脉相接,下会颈阔肌上缘,注入颈部。
3
太阴经
4
起于手心,上行沿着前臂内侧,达肘部,
再从肘部到上臂,最后至胸部。
5
厥阴经
6
发于腰部,上行沿着股内侧至肚脐,再
向上抵达胸膜和肺部。
7
阴跷足经
8
起于足小指,上行沿着小腿内侧至膝盖,
再向上穿越股部,至胯下。
对于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提高 治疗效果、探索生命本质和伦理 道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 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 义。
经络学研究的现状和未来 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研究方法 的不断创新和提高,将会有更多 的科学证据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 《黄帝内经》 • 《伤寒杂病论》 • 《针灸大成》 • 《本草纲目》
对于人们理解生命本质、探 索疾病本质、提高治疗水平、 促进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重要 作用。
经络学基础知识
经络的定义
一种联系五脏六腑、顺流而下的 通道系统,贯穿全身,维持着机 体的生命活动。
经络的分类
按照经络的走向、内外部联系、 上下部位等不同的特征,分为经 脉、络脉和皮部络脉三类。
经络的特点
循环性、相互联系、运行规律性、 内外贯通性和重要性。
《中医十四经络图解》 PPT课件
探索中医经络,学习十四经络图解,开启身体内部的奥秘之旅。
背景介绍
中医学的起源
源远流长,拥有悠久的历史 和丰富的理论体系,是中华 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学的发展
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学派的传 统,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 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 得到证明。
十四经络循行 PPT
2020/9/23
2020/9/23
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联
系心系、肺、咽及目系,属 心络小肠,从肺部浅出腋下, 循行于上肢内侧后缘,至掌 后豌豆骨部,入掌内,止于 小指桡侧端。
本经左右各9穴,起于极泉, 止于少冲。主治心、胸、神 志病。
2020/9/23
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尺侧端,
循行于上肢外侧的后缘,绕行肩 胛部,内行线从缺盆进入,下行 络心,属小肠,联系胃、咽;上 行线从缺盆至目外眦、耳,分支 从面颊抵鼻,止于目内眦。
本经左右各19穴,起于少泽, 止于听宫。主治头、颈、五官病; 热病及神志病。
2020/9/23
足太阳膀胱经
膀胱足太阳经起于目内眦,循行
至头顶并入络脑;分支至耳上角;主干 经脉从头顶向下到枕部,循行于脊柱两 侧,经过背腰臀部,入内属膀胱络肾, 向下贯臀,止腘窝;枕部分支向下循行 于背腰部主干经线外侧,至腘窝部相合 后循行于小腿后侧,经过外踝之后,前 行止于小趾外侧端。
鼻外侧(承泣)下行,入上齿,环绕口唇, 交会承浆,循行过下颌、耳前,止头角;主 干线从颈下胸,内行部分入缺盆,属胃络脾; 外行部分循行于胸腹第二侧线,抵腹股沟处, 下循下肢外侧前缘,止于第2趾外侧端,分支 从膝下3寸和足背分出,分别到中趾及足大趾。
左右各45穴,起于承泣,止于厉兑。主治 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热病及本经 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左右各67穴,起于睛明,止于至阴,主 治头项五官、项、背、腰、下肢及神志 病及背俞穴主治的相应脏腑及神志病。
足少阴肾经
肾足少阴起于足小趾之下,斜走足心,
经舟骨粗隆下、内踝后侧,沿小腿、腘窝、 大腿的内后侧上行,穿过脊柱,属于肾, 络膀胱;另有分支向上行于腹部前正中线 旁0.5寸,胸部前正中线旁2寸,止于锁骨 下缘。肾部直行脉向上穿过肝、膈,进入 肺中,再沿喉咙上行,止于舌根两旁;肺 部支脉,联络于心,流注于胸中。
2020/9/23
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联
系心系、肺、咽及目系,属 心络小肠,从肺部浅出腋下, 循行于上肢内侧后缘,至掌 后豌豆骨部,入掌内,止于 小指桡侧端。
本经左右各9穴,起于极泉, 止于少冲。主治心、胸、神 志病。
2020/9/23
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尺侧端,
循行于上肢外侧的后缘,绕行肩 胛部,内行线从缺盆进入,下行 络心,属小肠,联系胃、咽;上 行线从缺盆至目外眦、耳,分支 从面颊抵鼻,止于目内眦。
本经左右各19穴,起于少泽, 止于听宫。主治头、颈、五官病; 热病及神志病。
2020/9/23
足太阳膀胱经
膀胱足太阳经起于目内眦,循行
至头顶并入络脑;分支至耳上角;主干 经脉从头顶向下到枕部,循行于脊柱两 侧,经过背腰臀部,入内属膀胱络肾, 向下贯臀,止腘窝;枕部分支向下循行 于背腰部主干经线外侧,至腘窝部相合 后循行于小腿后侧,经过外踝之后,前 行止于小趾外侧端。
鼻外侧(承泣)下行,入上齿,环绕口唇, 交会承浆,循行过下颌、耳前,止头角;主 干线从颈下胸,内行部分入缺盆,属胃络脾; 外行部分循行于胸腹第二侧线,抵腹股沟处, 下循下肢外侧前缘,止于第2趾外侧端,分支 从膝下3寸和足背分出,分别到中趾及足大趾。
左右各45穴,起于承泣,止于厉兑。主治 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热病及本经 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左右各67穴,起于睛明,止于至阴,主 治头项五官、项、背、腰、下肢及神志 病及背俞穴主治的相应脏腑及神志病。
足少阴肾经
肾足少阴起于足小趾之下,斜走足心,
经舟骨粗隆下、内踝后侧,沿小腿、腘窝、 大腿的内后侧上行,穿过脊柱,属于肾, 络膀胱;另有分支向上行于腹部前正中线 旁0.5寸,胸部前正中线旁2寸,止于锁骨 下缘。肾部直行脉向上穿过肝、膈,进入 肺中,再沿喉咙上行,止于舌根两旁;肺 部支脉,联络于心,流注于胸中。
经络循行与穴位歌诀课件
穴位, 阳明起承泣 ,四白巨髎地 ,大迎颊 车关 ,头维迎水气 ,缺盆气房屋 ,膺窗二 乳不 ,承满梁关门 ,太乙滑肉顾 ,天枢外 陵巨 ,水道归来气 ,髀关伏兔阴 ,梁丘犊 鼻里 ,条口二虚中 ,丰隆解溪冲 ,陷谷与 内庭 ,厉兑胃经终 。
足太阴脾经
循行,脾经起与大趾端 ,足背内则内踝来自 手阳明大肠 经
循行, 手阳明大肠 ,起始于商阳 ,示指桡 侧行 ,一二骨间藏 ,经腕入前臂 ,过肘 外前航 ,肩部锁骨窝 ,入肺属大肠 ,支脉 过面颊 ,入齿绕唇上 ,交叉于人中 ,止对 侧迎香。 。
穴位 , 阳明商阳起步 , 二间三间合谷 , 阳溪偏历温溜 , 二廉三里入肘 , 曲池肘髎五里 , 臂臑肩髃巨骨 , 天鼎上接扶突 , 禾髎迎香结束 。
足少阴肾经
循行, 肾起小指下端 ,斜向脚心涌泉 ,出 舟骨隆踝后 ,分支进入脚跟 ,上沿小腿内 侧 ,穿过腘窝内缘 ,大腿内侧入腹 ,通过 脊柱属肾 ,向下联络膀胱 ,直行向上过肝 , 贯通横隔过肺 ,沿喉上夹舌根 ,一支肺出 络心 ,沿胸接手厥阴 。
穴位
穴位,肾起涌泉然谷 ,太溪大水照复 ,交
大陵内关劳宫,最后一穴中冲。
手少阳三焦经
循行,少阳三焦经脉 ,起与无名指端 ,经 手背部直上 ,桡尺两骨之间 ,贯通尺骨鹰 突 ,沿上臂外向肩 ,入盆下连心包 ,属与 三焦终然 ,支脉缺盆分出 ,循经上行耳 边 ,耳后进入耳中,终于眉梢外端 。
穴位
穴位, 少阳三焦经脉。关冲液门中诸, 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四渎, 天井清冷消臑,肩天天翳瘈颅, 角孙耳门和髎,最后一穴丝竹。
针灸学基础-经络学说腧穴十四经脉ppt课件
指出:
太阳经头痛——羌活 少阳经头痛——柴胡
阳明经头痛——白芷
厥阴经头痛——吴茱萸
28
第二节 腧穴
一、腧穴的概念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
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疗法施术的部位。 二、腧穴的分类 十四经穴—凡属十二经脉与任脉、督脉的腧穴称“十四经穴”简称“经穴”。是腧穴的主要部分。 经外奇穴—十四经穴以外,临床逐渐发现有奇效的穴位;或一个穴名有几个刺激点而无从归经的穴位,称 “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阿是穴—以病痛局部或与病痛有关的压痛点为腧穴,“以痛为腧”。还有“天应穴”、“不定穴”等之称。
19
四、经络的作用
1、沟通联系作用 2、运输渗灌作用 3、感应传到作用 4、调节平衡左右
20
经络的作用——沟通联系作用
经络具有联络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的作用 主要表现:
1.脏腑与外周肢节的联系——经筋、 皮部 2.脏腑与五官九窍的联系——经别 3.脏腑之间的联系
(1)十二经脉分别络属一脏一腑,加强了相为表里关系的脏腑之间的联 系
38
第二节 腧穴——特定穴的意义
(九)八脉交会穴 1.含义: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交会的八个腧穴。 2.分布:肘膝关节以下 3.应用:治本经及奇经八脉的病变。 (十)交会穴 始见于《甲乙经》) 1.含义:两经及两经以上的经脉相交或会合的腧穴。 2.分布:头面、躯干部 3.应用:治本经及相交经脉的病变。
21
经络的作用——运输渗灌作用
经脉为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具有运行气血,营养脏腑组织的作用 《灵枢·脉度》:“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灵枢·脉度》:“内溉脏腑,外濡腠理”
22
经络的作用——感应传导作用
十四条经络养生ppt课件
精选编辑ppt
45
主要的穴位
❖ 涌泉 位置前脚掌下凹陷处
作用高血压、哮喘属上实下虚之症。此穴按 摩时要对着心脏方向。
❖ 太溪 位置脚内踝紧贴骨后侧
作用肾虚引起的牙痛,腰酸痛
❖ 大钟 位置太溪穴下一点
作用治疗慢性疾病。发烧后因肾虚引起的失 音
❖ 复溜 位置太溪穴上一点
作用淤血症,干咳、哮喘可以通,月经,可 以帮助伤口愈合,滋肾阴
精选编辑ppt
20
足太阴脾经
精选编辑ppt
21
精选编辑ppt
22
主治疾病
❖ 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消化不良、便秘、痢疾; 妇科病的痛经、闭 经、附件炎、盆腔炎;其 他疾病的周身不明原因疼痛、关节炎。
精选编辑ppt
23
脾经主要的穴位
❖ 隐白 位置足大趾内侧
作用肺气不足,鼻出血,月经不调, 痛经,有止血的疗效。(可灸此穴,无艾 灸可以香烟代替)
精选编辑ppt
32
精选编辑ppt
33
治疗疾病
❖ 治疗肩背、颈椎等关节肌肉痛, 脸部、耳朵 等五官病。
精选编辑ppt
34
小肠经主要的穴位
❖ 少泽 位置小指指甲跟外侧 作用热症,如咽喉痛、发烧、牙肿 (用刺
血的方法效果最好) ❖ 后溪 位置掌横纹末端骨下凹陷处骨缝中
作用落枕、肩膀痛、腰椎间盘突出、腰痛、 神志不清、记忆力差 ❖ 养老 位置手心向下平伸摸茎骨向外翻转后凹陷 处 作用眼睛昏花、耳聋、耳鸣、高血压(此 穴对老年人很重要 ) ❖ 支正 位置腕横纹上5寸骨内侧
精选编辑ppt
46
❖ 阴谷 位置膝后横纹内端骨侧内窝
作用尿潴留症,不孕症,阳痿早泄,利尿 祛湿,女士阴道瘙痒,男士阴囊湿疹 (肾经中最 重要的一个穴。治脏腑及肾经的主要疾病,专门 通膀胱,有利尿去湿的功效。主人的生殖功能 )
中医---经络ppt课件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指导针灸治疗
• 腧穴的选取——循经取穴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 针灸方法的选用
针灸、按摩、刺血、拔罐、刮痧 • 预防疾病 灸足三里、按摩大椎、灸关元
第二节 腧穴
概念: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 —— 通 “输”—— 输注、转输 穴 —— 孔隙——经气所居之处
中医 经络
一 、经络概论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 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路径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主干,深,里(经络的主体部分)
络:网络 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分支,浅,表。
经脉与络脉的比较
经络系统的基本组成
脏腑 (五官九窍)
足阳明等有联系
故称“十二经之海”
小腿内侧,并足太阴、厥阴上行至咽喉合于任脉 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 足跗外侧,并足少阳经上行,至颈后会合于督脉。 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跷脉 足跟内侧,伴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 脉会合
调节肢体运动,司 阳跷脉 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 眼睑开合
脉会合
别名 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内经》; 孔穴——《针灸甲乙经》; 穴道——《太平圣惠方》; 腧穴——通称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穴位——俗称
腧穴与经络、脏腑
生理 脏腑化生气血,通过经络运行,输注气血到
腧穴 病理
脏腑气血异常变化通过经络反映于相应的腧 穴部位,疾病的反应点 治疗
刺激腧穴可调理经络气血从而对相应脏腑的 功能活动进行调整,针灸的施治之处
“阿是”的称谓,最早见于唐代《千金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陽經:有陽氣減弱之意義,其位置在半表、半裡,屬於太陽與陽明之間
陽明經:是陽氣發展之最後階段,亦是在太陽和少陽兩經陽氣之基礎上, 繼續發展之意義,故陽明者為兩陽合明之簡稱,其位置在太陽與 少陽之裡面,故有陽明為合之稱。
二、陰經
太陰經:有陰氣旺盛之意義,因為其位於三陰經之最表層,故有太陰為 開之稱。
少陰經:有陰氣減弱之意義,其位置在太陰與厥陰之中間,故有少陰為 樞之稱,亦即本經在兩陰經之間,起著樞紐之作用。
,肩前臂有發炎的症狀與運動不易。 4.亢進時出現的病症:便秘,腹脹痛,頭痛,
肩與前臂部疼痛,指痛,體熱,口乾, 在熱的情況下變糟糕。 5.衰弱時出現的病症:腹瀉,腹痛,腸功能減弱, 暈眩,上肢無力,身體冰冷,皮膚異常 (出疹、搔癢,咽喉炎),輕微咳嗽, 在熱的情況下好轉。
12
足陽明胃經
循行路線 1.起於眼下 2.繞面 3.入齒 4.還唇 5.循喉嚨 6.下膈 7.屬胃絡脾 8.下挾臍 9.至膝下 10.入足中指
7
十二經脈&任督兩脈
8
手太陰肺經
循行路線 1.起於中焦 2.下絡大腸 3.還循胃口 4.上膈屬肺系 5.出腋下 6.至肘中 7.入寸口 8.出大指之端
9
手太陰肺經
肺經共11穴,原穴為太淵穴,絡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偏歷穴, 是陰氣最盛的經絡,主治裡症虛症,與大腸經為表裡。
1.主要器官與組織:鼻,肺,皮膚。 2.器官功能:呼吸,代謝,局部影響,部分的分泌機能
厥陰經:是陰氣發展之最後階段,開始重新向陽之方面轉化過程,亦即 是在太陰和少陰兩經陰氣交盡之際,其位置在太陰與少陰之裡
4பைடு நூலகம்
經絡之作用
經絡系統密切聯係周身的組織和臟器,在生理、病理和防治疾病 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1.運行氣血,協調陰陽 經絡系統在正常情況下,起著運行氣血,協調全身陰陽的作用。 《靈樞‧本藏》說:「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 利關節者也。」指出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路,縱橫交錯,分佈於 體內和體表,「營行脈中,衛行脈外」,使人體的內外、表裡、 上下、左右保持密切的聯係,並維持正常功能活動的相對平衡。
足厥陰肝經(裡) 手少陰心經(裡) 足太陰脾經(裡) 手太陰肺經(裡) 足少陰腎經(裡) 手厥陰心包經(裡)
3
配對 配對 配對 配對 配對 配對
足少陽膽經(表) 手太陽小腸經(表) 足陽明胃經(表) 手陽明大腸經(表) 足太陽膀胱經(表) 手少陽三焦經(表)
陰陽經之意義
一、陽經
太陽經:指陽氣旺盛之意義,因為其位於吾人身體的最表層,感受外邪後 ,亦最先發病之經脈。
(排泄機能)。 3.主要疾病:上呼吸道、肺、皮膚、手臂發生病變。 4.亢進時出現的病症:體熱,汗出,氣喘咳嗽,痰多,
支氣管哮喘,血液充於頭部,背、肩部酸痛, 肩部肌肉緊繃,掌部疼病不可觸摸,粗咳胸痛。 5.衰弱時出現的病症:寒慄,冷汗出,鼻炎, 咽喉乾燥,鎖骨、胸部疼痛,四肢末端麻木或發冷 ,皮膚異常,失眠,面色改變,咳嗽嘶啞。
經絡學
1
經絡之意義
※「經」者有「徑」之意思,如路徑可通達各處, 且是直行之幹線;
※「絡」者有「網」之意思,縱橫連結之網路, 是橫出的旁枝;
此絡網可將人體的上下、左右、前後、內外等連結, 進而或深或淺地將五臟、六腑、頭面、軀幹、四肢等 都連繫起來,用真氣來促進全身細胞生理的作用, 顯現生命的現象。 五臟:(肝、心、脾、肺、腎、心包) 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
6
經絡之作用
3.傳導感應,調整虛實 經絡系統在防治疾病時,起著傳導感應、調整虛實的作用。 針灸等治法是通過體表的輸入來影響經絡,經絡接受來自體表的 刺激,傳導於有關的臟腑,達到疏通氣血和調整臟腑機能目的, 以治療疾病。《千金翼》說:「凡孔穴者,是經絡所行往來處, 引氣遠入抽病也。」即說明經絡能將針刺的感應傳向遠方以治病。 《靈樞‧根 結》說:「用針之要,在於知調陰與陽。」指出針灸 的治療作用主要是通過經絡的協調陰陽作用未實現的。針刺時的 『得氣』現象,是經絡傳導感應的功能表現,而針刺療效與得氣又 有密切的關係。故《靈樞‧九針十二原》說:「刺之要,氣至而有 效。」《靈樞‧終始》說:「凡刺之道,氣調而止。」針刺的得氣 和補瀉法的應用,都是為了調氣。這些都離不開經絡的作用。
5
經絡之作用
2.抗禦病邪,反映證候 經絡系統在疾病的情況下,則起著抗禦病邪、反映全身或局部證候 的作用。《靈樞‧邪客》說:「肺心有邪,其氣留於兩肘;肝有邪 ,其氣留於兩腋;脾有邪,其氣留於兩脾;腎有邪,其氣留於兩膕 。」說明內臟有病時,可在其相應的經脈循行部位出現各種不同的 症狀和體徵。有時內臟疾病還可在頭面五官等部位出現異常反應。 例如心火上炎可致舌部生瘡,肝火升騰可致兩眼赤腫,腎氣虧虛可 致兩耳失聰等。此外,在正虛邪盛的情況下,經絡又是病邪傳注的 途徑;經絡病可以由淺入深,傳入內臟;反之,內臟病也可傳及經 絡。如《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 「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 等。
13
足陽明胃經
胃經共45穴,原穴為衝陽穴,絡穴為足太陰脾經之公孫穴 陽明象徵陽氣極盛的經絡,故在適應力量上, 對裡熱和實證就容易發揮它的特點。
10
手陽明大腸經
循行路線 1.起於食指之端 2.出合谷 3.行曲池 4.上肩 5.貫頰 6.夾鼻孔 7.下齒 8.入絡肺 9.下膈屬大腸
11
手陽明大腸經
大腸經共20穴,原穴為合谷穴,絡穴為手太陰肺經之列缺穴 為陽氣盛極的經絡,主治陽症實症,也治發熱病,與肺相表裡
1.主要器官與組織:口(齒),肩,皮膚,鼻。 2.器官功能:消化,局部影響(上肢末端、頸、耳),排泄機能 3.主要疾病:齒、鼻、咽喉、皮膚、大腸方面的疾病
所言經絡者在修行者言,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 十二經筋、十五絡,以及很多絡脈和孫絡脈等總稱之名。
2
陰陽經之意義
正經十二經脈含三陽、三陰脈,手、足具足合共十二經脈。 故臟腑、陰陽經脈具有表裡相互配對者。 在陰陽經中除其臟腑名外,有其代表氣勢的經名。 在中醫學上五臟屬陰屬裡故為內,六腑屬陽屬表故為外, 有相互表裡配偶之意,而陰經屬陰、屬內,陽經屬陽、屬外 ,所以陰經和陽經同臟腑表裡關係一樣,配成一對一對, 其配對情形如下:
陽明經:是陽氣發展之最後階段,亦是在太陽和少陽兩經陽氣之基礎上, 繼續發展之意義,故陽明者為兩陽合明之簡稱,其位置在太陽與 少陽之裡面,故有陽明為合之稱。
二、陰經
太陰經:有陰氣旺盛之意義,因為其位於三陰經之最表層,故有太陰為 開之稱。
少陰經:有陰氣減弱之意義,其位置在太陰與厥陰之中間,故有少陰為 樞之稱,亦即本經在兩陰經之間,起著樞紐之作用。
,肩前臂有發炎的症狀與運動不易。 4.亢進時出現的病症:便秘,腹脹痛,頭痛,
肩與前臂部疼痛,指痛,體熱,口乾, 在熱的情況下變糟糕。 5.衰弱時出現的病症:腹瀉,腹痛,腸功能減弱, 暈眩,上肢無力,身體冰冷,皮膚異常 (出疹、搔癢,咽喉炎),輕微咳嗽, 在熱的情況下好轉。
12
足陽明胃經
循行路線 1.起於眼下 2.繞面 3.入齒 4.還唇 5.循喉嚨 6.下膈 7.屬胃絡脾 8.下挾臍 9.至膝下 10.入足中指
7
十二經脈&任督兩脈
8
手太陰肺經
循行路線 1.起於中焦 2.下絡大腸 3.還循胃口 4.上膈屬肺系 5.出腋下 6.至肘中 7.入寸口 8.出大指之端
9
手太陰肺經
肺經共11穴,原穴為太淵穴,絡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偏歷穴, 是陰氣最盛的經絡,主治裡症虛症,與大腸經為表裡。
1.主要器官與組織:鼻,肺,皮膚。 2.器官功能:呼吸,代謝,局部影響,部分的分泌機能
厥陰經:是陰氣發展之最後階段,開始重新向陽之方面轉化過程,亦即 是在太陰和少陰兩經陰氣交盡之際,其位置在太陰與少陰之裡
4பைடு நூலகம்
經絡之作用
經絡系統密切聯係周身的組織和臟器,在生理、病理和防治疾病 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1.運行氣血,協調陰陽 經絡系統在正常情況下,起著運行氣血,協調全身陰陽的作用。 《靈樞‧本藏》說:「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 利關節者也。」指出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路,縱橫交錯,分佈於 體內和體表,「營行脈中,衛行脈外」,使人體的內外、表裡、 上下、左右保持密切的聯係,並維持正常功能活動的相對平衡。
足厥陰肝經(裡) 手少陰心經(裡) 足太陰脾經(裡) 手太陰肺經(裡) 足少陰腎經(裡) 手厥陰心包經(裡)
3
配對 配對 配對 配對 配對 配對
足少陽膽經(表) 手太陽小腸經(表) 足陽明胃經(表) 手陽明大腸經(表) 足太陽膀胱經(表) 手少陽三焦經(表)
陰陽經之意義
一、陽經
太陽經:指陽氣旺盛之意義,因為其位於吾人身體的最表層,感受外邪後 ,亦最先發病之經脈。
(排泄機能)。 3.主要疾病:上呼吸道、肺、皮膚、手臂發生病變。 4.亢進時出現的病症:體熱,汗出,氣喘咳嗽,痰多,
支氣管哮喘,血液充於頭部,背、肩部酸痛, 肩部肌肉緊繃,掌部疼病不可觸摸,粗咳胸痛。 5.衰弱時出現的病症:寒慄,冷汗出,鼻炎, 咽喉乾燥,鎖骨、胸部疼痛,四肢末端麻木或發冷 ,皮膚異常,失眠,面色改變,咳嗽嘶啞。
經絡學
1
經絡之意義
※「經」者有「徑」之意思,如路徑可通達各處, 且是直行之幹線;
※「絡」者有「網」之意思,縱橫連結之網路, 是橫出的旁枝;
此絡網可將人體的上下、左右、前後、內外等連結, 進而或深或淺地將五臟、六腑、頭面、軀幹、四肢等 都連繫起來,用真氣來促進全身細胞生理的作用, 顯現生命的現象。 五臟:(肝、心、脾、肺、腎、心包) 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
6
經絡之作用
3.傳導感應,調整虛實 經絡系統在防治疾病時,起著傳導感應、調整虛實的作用。 針灸等治法是通過體表的輸入來影響經絡,經絡接受來自體表的 刺激,傳導於有關的臟腑,達到疏通氣血和調整臟腑機能目的, 以治療疾病。《千金翼》說:「凡孔穴者,是經絡所行往來處, 引氣遠入抽病也。」即說明經絡能將針刺的感應傳向遠方以治病。 《靈樞‧根 結》說:「用針之要,在於知調陰與陽。」指出針灸 的治療作用主要是通過經絡的協調陰陽作用未實現的。針刺時的 『得氣』現象,是經絡傳導感應的功能表現,而針刺療效與得氣又 有密切的關係。故《靈樞‧九針十二原》說:「刺之要,氣至而有 效。」《靈樞‧終始》說:「凡刺之道,氣調而止。」針刺的得氣 和補瀉法的應用,都是為了調氣。這些都離不開經絡的作用。
5
經絡之作用
2.抗禦病邪,反映證候 經絡系統在疾病的情況下,則起著抗禦病邪、反映全身或局部證候 的作用。《靈樞‧邪客》說:「肺心有邪,其氣留於兩肘;肝有邪 ,其氣留於兩腋;脾有邪,其氣留於兩脾;腎有邪,其氣留於兩膕 。」說明內臟有病時,可在其相應的經脈循行部位出現各種不同的 症狀和體徵。有時內臟疾病還可在頭面五官等部位出現異常反應。 例如心火上炎可致舌部生瘡,肝火升騰可致兩眼赤腫,腎氣虧虛可 致兩耳失聰等。此外,在正虛邪盛的情況下,經絡又是病邪傳注的 途徑;經絡病可以由淺入深,傳入內臟;反之,內臟病也可傳及經 絡。如《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 「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 等。
13
足陽明胃經
胃經共45穴,原穴為衝陽穴,絡穴為足太陰脾經之公孫穴 陽明象徵陽氣極盛的經絡,故在適應力量上, 對裡熱和實證就容易發揮它的特點。
10
手陽明大腸經
循行路線 1.起於食指之端 2.出合谷 3.行曲池 4.上肩 5.貫頰 6.夾鼻孔 7.下齒 8.入絡肺 9.下膈屬大腸
11
手陽明大腸經
大腸經共20穴,原穴為合谷穴,絡穴為手太陰肺經之列缺穴 為陽氣盛極的經絡,主治陽症實症,也治發熱病,與肺相表裡
1.主要器官與組織:口(齒),肩,皮膚,鼻。 2.器官功能:消化,局部影響(上肢末端、頸、耳),排泄機能 3.主要疾病:齒、鼻、咽喉、皮膚、大腸方面的疾病
所言經絡者在修行者言,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 十二經筋、十五絡,以及很多絡脈和孫絡脈等總稱之名。
2
陰陽經之意義
正經十二經脈含三陽、三陰脈,手、足具足合共十二經脈。 故臟腑、陰陽經脈具有表裡相互配對者。 在陰陽經中除其臟腑名外,有其代表氣勢的經名。 在中醫學上五臟屬陰屬裡故為內,六腑屬陽屬表故為外, 有相互表裡配偶之意,而陰經屬陰、屬內,陽經屬陽、屬外 ,所以陰經和陽經同臟腑表裡關係一樣,配成一對一對, 其配對情形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