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蜀道难》2公开课优秀教案
教案:《蜀道难》公开课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蜀道难》公开课优秀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高中课时:1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蜀道难》全文;(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3)分析诗的结构和艺术特色,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蜀道难》;(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蜀道壮美景色的赞美之情;(2)体会诗人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内容的把握;(2)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3)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诗中生僻词语的解释;(2)诗歌意境的体会;(3)诗人创作背景的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创作特点;(2)提问:同学们对“蜀道难”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蜀道难》,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3)让学生分析诗的结构,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欣赏:(1)让学生感受诗中描绘的蜀道景色,体会诗人的赞美之情;(2)让学生分析诗的艺术特色,如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3)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坚定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本诗的感受;(2)教师引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蜀道难》;2. 写一篇关于《蜀道难》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选择一首李白的诗歌,进行鉴赏分析。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蜀道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描绘的壮美景观。
《蜀道难》语文公开课教案
《蜀道难》语文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蜀道难》的背景和作者李白。
1.2 学生自主阅读《蜀道难》,理解诗歌的大意。
1.3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蜀道难》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2 学生分组讨论,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
2.3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解释诗歌中的难懂词语和句子。
第三章:文化背景3.1 教师介绍蜀道的地理和历史背景。
3.2 学生通过图片或地图了解蜀道的路线和地理位置。
3.3 教师讲解蜀道的重要性和对古代交通的影响。
第四章:诗歌创作背景4.1 教师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4.2 学生阅读李白的其他诗歌,感受其创作风格。
4.3 教师分析《蜀道难》中的李白个人情感和思想。
第五章:课堂互动5.1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诗歌中的场景。
5.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主题和寓意。
5.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六章:深度探讨6.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蜀道难》中“难”的的多重含义。
6.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诗歌中的难句和难点,分享解读心得。
6.3 教师点评学生的小组合作,解答学生的疑问,点拨诗歌理解。
第七章:比较阅读7.1 教师提供与《蜀道难》主题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供学生比较阅读。
7.2 学生选取一首作品,分析其与《蜀道难》的异同点。
7.3 学生分享比较阅读的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八章:创意写作8.1 教师提出以《蜀道难》为灵感,进行创意写作的题目或主题。
8.2 学生现场进行创意写作,可以是对诗歌的续写、改编或以此为背景的故事创作。
8.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九章:综合活动9.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与《蜀道难》相关的综合活动,如辩论赛、戏剧表演等。
9.2 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展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个人才华。
9.3 教师对活动进行总结,强调活动的教育意义和学生的表现。
教案:《蜀道难》公开课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蜀道难》公开课优秀教案2. 学科领域:语文3. 教材版本:人教版4. 课时安排:2课时5.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蜀道难》全文;(2)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3)了解作者李白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2)学会鉴赏古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李白豪放洒脱的个性和对理想的追求;(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蜀道难》全文;(2)理解诗文中的意象、典故和寓意;(3)掌握作者李白的相关知识。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2)对诗歌主题思想的深入剖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白及其文学地位;(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蜀道难》,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遇到生僻字词自行查阅资料;(2)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讨论。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2)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剖析诗文主题;(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5.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的意象、典故和寓意;(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蜀道难》全文;2. 收集有关李白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分析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蜀道难》公开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蜀道难》公开课优秀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蜀道难》的背景及意义。
2. 激发学生对《蜀道难》的阅读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蜀道难》的创作背景。
2. 讲解《蜀道难》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蜀道难》的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
2. 学生阅读《蜀道难》,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作业:1. 学生预习下一章节的内容。
第二章:诗句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蜀道难》中的重点诗句。
2. 培养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感知能力。
教学内容:1. 解析《蜀道难》中的重点诗句。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教师解析重点诗句,解释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作业:1. 学生抄写并背诵重点诗句。
第三章:课堂讨论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蜀道难》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 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思考《蜀道难》中的主题和情感。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活动: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蜀道难》的主题和情感。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作业:1. 学生准备小组讨论的汇报PPT。
第四章:创意表达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创意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以绘画、音乐或舞蹈等形式表达《蜀道难》的意境。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表达作品。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以绘画、音乐或舞蹈等形式表达《蜀道难》的意境。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表达作品,并进行分享和交流。
作业:1. 学生完成创意表达作品,并准备展示。
第五章:课程总结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回顾和总结《蜀道难》的学习内容。
2. 激发学生对后续课程的期待。
教学内容:1. 回顾《蜀道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预告下一章节的学习内容。
蜀道难》公开课优秀教案
蜀道难》公开课优秀教案蜀道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人XXX的生平。
2.明确诗歌的基本内容及行文脉络。
二、过程与方法:1.研究给诗歌划分节奏,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情感。
2.重点赏析诗歌的主要诗句的深刻含义,把握诗歌的主旨。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品味诗歌的特色,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调,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高中阶段学生对诗歌的正式接触是必修三的第二单元,学生对古典诗歌有一定了解,但仅停留在机械的记忆层面。
学生对诗歌的文体特征、时代特点及创作背景都比较陌生。
另外,学生对诗歌的赏析知之甚少。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从研究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二、教学难点: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多媒体影音(自主研究,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我国盛唐时期,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XXX”。
他是谁?(明确:XXX)XXX在文学上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XXX”XXX对他极为倾服,称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今天我们再研究一首XXX的代表作品《蜀道难》。
二、诵读感知风格之奇1、朗读诗歌的技巧1)节奏划分节奏,一般有两种依据:音节划分或语意。
在朗读时停顿的一般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音节或语意。
例: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2)语速:在表达忧郁、悲伤、痛苦的情绪时,语速应该比较缓慢;而快速的动作、紧张的场面或表达兴奋、激动的情绪时语速应快。
例: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
朝避猛虎,XXX,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又闻子规啼XXX,愁空山。
3)语调:表达高昂激动的感情或疑问、命令的语气,用升调;表达低沉平缓的感情用降调;仅是叙述的话,用平调。
例:噫吁嚱,危乎高哉!问君西游何时还?2.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范读,正字音。
高中语文 蜀道难教案2 语文版必修2
蜀道难(A)·教学设计教学目的一、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扫清文字障碍,熟读成诵。
二、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三、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掌握本诗重点诗句的深刻含义和用典。
教学设想《蜀道难》是李白诗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内容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为历代文学家及文学评论家所公认。
关于这首诗的政治寓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教学过程中,第一,对诗的政治寓意不必深究;第二,应该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允许他们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应给予更多的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以帮助学生自读自学,迅速提高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的重点,应该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捋清全诗的思路:围绕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全诗的主旨,分别写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险、蜀中战祸之烈。
在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不必整齐划一,言之成理即可。
本诗的教学难点是对诗中典故的运用和作者政治思想的把握。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在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提问的同时,教师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和有关资料,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本诗设计两种教学方案:1.学生自主学习式教学方案。
2.教师导学式教学方案。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方案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蜀道难》的基本内容及行文脉络,反复诵读,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调。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
蜀道艰难险阻,无论是通行还是战争,自古这里就充满着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墨客对此不乏感叹之辞,那么蜀道究竟有怎样的传奇和艰险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看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给你们做的介绍。
(板书)二、布置、检查预习作业。
1.布置预习作业(此项内容为上节课布置或课下通过课代表布置给同学)。
(1)通过回忆过去学过的李白的其他作品,了解李白的生平和他的诗歌风格。
(2)通过查阅其他资料(网络、图书等)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
(3)结合课下注释和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并反复诵读,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
优秀公开课教案:《蜀道难》公开课教案设计
优秀公开课教案:《蜀道难》公开课教案设计优秀公开课教案:《蜀道难》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概述本公开课教案以《蜀道难》为蓝本,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内涵,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课程共分为三个部分:背景介绍、文本解析和互动讨论。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参与度。
本教案所需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课件、古筝曲《高山流水》等。
二、课程设计1、背景介绍(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和简短文字,介绍《蜀道难》的创作背景和诗人李白的生平经历,使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有初步了解。
2、文本解析(25分钟)通过朗诵、讲解和品读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诗歌的内涵。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朗诵:播放配有古筝曲《高山流水》的《蜀道难》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讲解:教师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
(3)品读: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互动讨论(1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提问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交流,分享各自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和观点进行点评和引导,让学生在讨论中进一步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1、理解《蜀道难》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3、深入品味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4、通过互动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文字、朗诵视频等素材,用于展示诗歌背景和解析文本。
2、古筝曲《高山流水》:用于配合诗歌朗诵,营造诗意氛围。
3、教学软件:用于播放多媒体素材和控制教学进程。
4、实验器材:用于演示诗歌中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
五、课堂组织1、组织学生按小组就座,便于开展互动讨论。
2、指定小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和记录讨论成果。
3、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按时完成。
教案:《蜀道难》公开课教案
精品教案:《蜀道难》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蜀道难》的背景、作者和文学地位。
(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
(3)能够鉴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音乐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3)通过朗读、背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蜀道的敬畏之情,培养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2)体会诗人对奋斗精神的赞美,激发学生的拼搏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蜀道难》的背景、作者和文学地位。
2. 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的分析。
3. 诗歌的韵律、节奏和音乐性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的解释。
2. 诗歌表达技巧的掌握。
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1. 讲授法:讲解诗文背景、作者、意象等知识点。
2. 互动法:提问、讨论,激发学生思考。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比喻、象征等表达技巧。
4. 朗读法:引导学生朗读、背诵,提高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蜀道难》的背景、作者和文学地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
4. 案例分析:讲解诗中的表达技巧,如比喻、象征等。
5. 诗歌鉴赏:分析诗的韵律、节奏和音乐性,提高鉴赏能力。
6. 总结拓展: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诗文背景、作者、意象等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 过程与方法: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案例分析等环节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其分析、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态度、观点,以及课后作业中的表现,评估其对诗人敬畏之情、拼搏精神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以确保教学效果。
蜀道难-语文版第二册教案
蜀道难-语文版第二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诗人李白的传奇人生和重要作品《蜀道难》的背景和意义;
2.学习《蜀道难》的大意、结构和意象;
3.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感知、理解和创造能力;
4.提升学生的剖析文本和表达思想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蜀道难》的诗歌分析;
2.学生的情感认同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
1.《蜀道难》的审美理解和抒情表达;
2.学生的创新设计和文化体验。
四、教学过程
1.引入(5分钟)
介绍李白和他的诗歌创作,让学生认识《蜀道难》的背景和意义,并听一段《蜀道难》的朗诵。
2.讲解(15分钟)
让学生阅读《蜀道难》,解释其中比喻和意象的意义和作用,梳理其主题、结构和表现手法。
3.分析(20分钟)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认识,通过讨论、写作和分享等方式,深入挖掘《蜀道难》的内涵和魅力。
4.创作(30分钟)
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以《蜀道难》为主题,创作诗歌、散文、绘画等作品,表达自己对于生活和世界的理解和感悟。
5.总结(10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表现,点名表扬优秀的学生和作品,并对于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点评。
五、教学实施
1.教学材料:诗歌《蜀道难》原文、注释、诠释等;
2.教学方法:讲授、分析、讨论、创作、点评等;
3.教学评估:观察学生课堂表现、检查作业和作品、听取学生反馈等。
六、教学参考
1.《古诗十九首》(朱光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识字·识世界》(杨婕,杨琳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蜀道难2篇
高中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蜀道难高中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蜀道难精选2篇(一)教案主题:蜀道难教案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蜀道的背景和历史背景,并能够理解蜀道难的意义和价值。
2. 理解和分析蜀道难的诗意结构和诗意表达手法。
3. 能够通过分析诗歌语言和表达手法,理解作者写作蜀道难的深意和主题。
4.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高中语文教科书。
3. 诗歌《蜀道难》的课文和注释。
【教学过程】【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历史上的蜀道,介绍其背景和历史背景,并让学生了解蜀道的困难和艰险程度。
2. 让学生观看蜀道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讨论蜀道的困难和特点。
【阅读理解】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蜀道难》。
2. 学生自主翻阅课文注释和课文后的解读,理解课文的含义和背景。
3. 学生交流和讨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诗歌分析和表达手法】1. 分析诗歌的诗意结构,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维过程和表达方式。
2. 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借用、拟人、排比等,让学生理解作者用诗歌形式表达情感和意境的方式。
3. 解读诗歌的语言和形象,让学生理解作者写作蜀道难的深意和主题。
【诗意解读和主题思考】1. 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背景和思想内涵出发,理解蜀道难的主题和核心价值观。
2.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写下自己对蜀道难的理解和感悟。
【诗歌欣赏和鉴赏】1. 聆听老师朗读蜀道难,引导学生用心感受诗歌的音韵和节奏感。
2. 分析诗歌的魅力所在,引导学生欣赏和鉴赏古代诗歌的美。
3.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受和意见。
【作业布置】1. 阅读和分析其他的古代文学作品,比如《滕王阁序》、《赤壁赋》等,写下自己的分析和感受。
2. 阅读和分析现代文学作品,比如诗人余光中的《蜀道雨居》等,写下对现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蜀道难的背景和历史背景有了更深的认识,对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手法有了更多的了解。
教案:《蜀道难》公开课教案
精品教案:《蜀道难》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蜀道难》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生平等信息。
分析并欣赏《蜀道难》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歌手法。
领会《蜀道难》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与作者介绍诗歌结构分析诗歌意象与修辞手法解析诗歌思想内容探讨文学鉴赏与批判性思维训练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蜀道难》诗歌的整体结构和主要内容。
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歌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的理解。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较为复杂的修辞手法的解读。
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层思想和哲理的领悟。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作者生平和诗歌结构等内容。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和欣赏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文本、相关图片和影像资料等。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诗歌、评论和学术研究的网络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视野。
讨论板:设置线上讨论板,方便学生发表观点和互相交流。
第四章:教学安排与步骤4.1 教学安排课时:本章节共计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教学进度:按照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进行教学,确保每个教学目标得到充分实现。
4.2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展示《蜀道难》的题目,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讲解:介绍诗歌背景、作者生平和诗歌结构等内容。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和欣赏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价值观念。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和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作业与练习:评估学生作业和练习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完整版)《蜀道难》公开课教案
完整版)《蜀道难》公开课教案本课主要通过诵读和鉴赏《蜀道难》,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唐代诗歌的风貌和XXX这位诗人的作品和人格魅力。
同时,针对学生在表达上封闭的问题,通过诗歌教学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他们敢于开口诵读,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到学生对散句的情感把握难度较高,因此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诵读诗歌。
同时,要注意到学生可能会因为XXX艰深的用词而抑制兴趣,因此可以通过诗歌的丰富想象世界和情感世界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诵读。
总之,本课的设计旨在通过诵读和鉴赏《蜀道难》,让学生深入了解唐代诗歌和XXX这位诗人的作品和人格魅力,同时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他们敢于开口诵读,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2、引导学生注意停顿,掌握诗歌的情感节奏。
3、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朗读方式,如快慢、高低、轻重等,体验诗歌的不同韵律和情感表达。
二、深入分析诗歌内涵,探究情感主旨。
一)、“剥皮抽筋”法分析诗歌情感主旨。
1、剖析“蜀道难”四个字,引出诗歌主题。
2、分析诗歌结构,找出情感。
3、分析诗句,找出情感转折点。
4、总结情感主旨。
二)、诗歌意境分析。
1、分析诗歌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2、分析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体会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三、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以朗诵和情感分析为主线,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诗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和感受诗歌,避免过于机械化的朗读和分析。
同时,教师也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教师提问学生应注意的朗读要素,包括节奏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
然后,以首段为例,教师示范并指导朗读。
教师解释了“噫吁嚱”这两句的重要性,并指出全诗主旨自明。
接着,教师分析了“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段的朗读要求,包括用叙述调读、读得轻而平缓,以及渲染正意等。
教师还指导学生如何朗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蜀道难2篇
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蜀道难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蜀道难精选2篇(一)教案名称:《蜀道难》教学年级:高二上册教学科目:语文教学内容:《蜀道难》赏析及相关知识掌握【教学目标】1.了解《蜀道难》的背景与作者;2.分析《蜀道难》中的意象、思想及艺术特点;3.学会鉴赏古文中的修辞手法;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5.能够在适当的场合背诵《蜀道难》。
【教学重点】1.理解《蜀道难》中的主题与意义;2.分析《蜀道难》中的艺术手法和形象描写;3.运用现代文化背景解读《蜀道难》。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蜀道难》中的内涵和意义;2.分析《蜀道难》中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课堂板书、多媒体课件;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蜀道难》的相关知识并阅读原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1.通过展示一幅插图或播放一段相关视频,引发学生对《蜀道难》的兴趣和瞭解;2.提问:你们对《蜀道难》有了解吗?知道它的背景和作者是谁吗?Step 2:文本解读(15分钟)1.指导学生自读全文,了解整个故事情节;2.解释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3.分析《蜀道难》中的意象、寓意和主题;4.引导学生讨论法力山河,险且无崖谷,对诗人的象征意义以及表达出的思想感情;5.引导学生理解古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
Step 3:情感体验(10分钟)1.播放相关音频,让学生感受《蜀道难》的音乐之美;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3.让学生试着背诵《蜀道难》,体会其中的韵律和美感。
Step 4:拓展阅读(10分钟)1.介绍与《蜀道难》相关的名言警句及典故;2.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评论文章,加深对《蜀道难》艺术特点的理解;3.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关于蜀道的诗词,进一步了解蜀道的文化内涵。
Step 5:知识回顾与拓展(10分钟)1.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2.提问:除了《蜀道难》外,你们还知道其他的古诗名篇吗?请举例说明其艺术特点。
教案:《蜀道难》公开课教案
精品教案:《蜀道难》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蜀道难》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创作意图。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简介杜甫和《蜀道难》的背景。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探讨诗的意义和主题。
第二章:教学方法和过程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杜甫和《蜀道难》的背景知识。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
鉴赏法: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2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杜甫和《蜀道难》的背景。
讲解:讲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诗的意义和主题。
总结:总结课堂内容和重点。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课本:《蜀道难》原文。
投影片:展示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图片。
视频或音频:播放相关的诗歌朗诵或解析视频。
3.2 教学材料学生笔记本:用于记录课堂内容和思考。
参考书籍:提供更深入的分析和解说。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作业:检查学生对诗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2 教学反馈课堂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
作业反馈:提供具体的评价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教学延伸组织诗歌朗诵活动: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表达能力。
参观文化遗址:深入了解《蜀道难》的背景和文化价值。
5.2 教学拓展阅读其他杜甫的诗作:扩展学生的文学知识。
开展诗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想象力。
第六章:教学设计6.1 课程结构导入:5分钟讲解:20分钟讨论:15分钟总结:5分钟6.2 教学策略使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
提供相关的参考材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第七章:课堂活动与互动7.1 课堂活动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小组分享: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7.2 互动环节提问环节: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
蜀道难公开课优秀教案
《蜀道难》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蜀道难》的背景和作者李白的生平。
2.分析李白在《蜀道难》中所表达的主旨思想。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和鉴赏水平。
4.通过学习《蜀道难》,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坚韧精神。
二、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几张图片向学生展示川西地区的险峻地理环境,引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
2.了解背景(10分钟)向学生简要介绍《蜀道难》的背景,即公元公元742年至756年,唐朝时期,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曾在蜀地逃难的经历。
3.朗读(15分钟)请学生自愿朗读《蜀道难》,并辅助解读难词和句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4.讨论与分析(20分钟)分组讨论《蜀道难》中的难题和李白的表达方式。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引导学生分析李白在诗中所表达的主旨思想。
5.理解与解读(20分钟)老师针对诗中较难理解的部分,进行解读,并请学生给出自己的解读,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6.诗歌欣赏(15分钟)播放由著名朗诵家朗诵的《蜀道难》,学生闭眼聆听,感受诗歌语言的韵律和节奏。
7.擅长写作的学生展示(15分钟)选择几位擅长写作的学生,邀请他们上台进行《蜀道难》的创作分享,鼓励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8.总结与反思(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
三、课后作业:1.背诵《蜀道难》。
2.根据《蜀道难》的内容,写一篇感想文章。
3.了解其他李白的作品,并选择一首进行朗读。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和鉴赏《蜀道难》的艺术价值。
难点:深层次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
五、教学扩展活动:1.请学生自行查找关于唐朝时期的历史资料,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
2.以《蜀道难》为题,进行绘画创作,表达学生对蜀道艰难的理解。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蜀道难》的舞台剧表演。
六、板书设计:《蜀道难》公开课教案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蜀道难》的背景和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加深了对李白的诗歌鉴赏能力。
精品教案:《蜀道难》公开课优秀教案
精品教案:《蜀道难》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蜀道难》。
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把握诗歌的大意。
学习诗歌中夸张、比喻、想象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诗歌的感知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对蜀道艰险的感叹和对人生道路坎坷的感慨。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旨,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赏析诗歌中独特的艺术手法,如夸张、比喻等。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寄托的复杂情感。
理解诗歌中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蜀道的视频或图片,展示蜀道的艰险和壮丽,然后提问学生:“看到这样的蜀道,你们有什么感受?”从而引出课题《蜀道难》。
(二)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3、点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三)理解诗意1、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自主疏通诗歌的大意,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合作,讨论诗歌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教师答疑解惑。
3、教师抽查学生对诗歌大意的理解情况,进行总结和补充。
(四)赏析诗歌1、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蜀道之难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从历史、地理、神话传说等方面描写了蜀道的艰险。
2、提问: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蜀道之难?学生讨论后,教师点拨:夸张,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喻,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想象,如“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等。
李白《蜀道难》优秀教案
李白《蜀道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李白《蜀道难》的背景和作者生平;2. 掌握《蜀道难》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3. 培养学生对诗歌欣赏和鉴赏能力;4. 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蜀道难》的主题思想;2. 《蜀道难》的文学价值和意义;3. 学生诗歌欣赏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1. 李白《蜀道难》的背景介绍和作者生平;2. 《蜀道难》的诗文解析和主题思想探讨;3. 通过诗歌欣赏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蜀道难》的内涵;4.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写作《蜀道难》相关的文章或感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诗歌《蜀道难》。
2. 学习篇章(1)诗歌鉴赏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蜀道难》,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味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和豪放不羁的个性。
(2)主题思想通过讨论和分组研讨,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蜀道难》所表达的困难与挑战,表现出诗人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3. 拓展延伸(1)与现实生活联系通过分组讨论或课堂演讲,让学生联系《蜀道难》的主题,探讨当代社会中的困难与挑战,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应对困难与抉择。
(2)写作练习以《蜀道难》为题,要求学生撰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文章,展现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通过课堂讨论和学生作业,评价学生阅读与理解《蜀道难》的情况,以及对诗歌表达能力的提升情况。
2. 学习效果通过小测验或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蜀道难》的理解和消化程度,检验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果。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反思教学策略和方法,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七、总结本节课通过对李白《蜀道难》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古典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帮助他们提升人文修养和审美情操,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蜀道难》公开课教案2
《蜀道难》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蜀道难》全诗;(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点;(3)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领会诗人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蜀道难》;(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蜀道的敬畏之情,体会人生的艰难险阻;(2)树立远大志向,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3)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2. 诗中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点的理解;3. 诗的意象、节奏和韵律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生感悟;2. 诗人写作技巧的领会;3. 古典诗歌的欣赏和鉴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蜀道的艰险和壮美;3. 对比分析其他描写蜀道的文学作品,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蜀道难》的背景和作者;2.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点;3. 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写作技巧;4. 合作探讨,深入解读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生感悟;5. 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六、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蜀道难》全诗;2. 整理诗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点,制作词卡;3. 写一篇关于《蜀道难》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4. 选取一首其他描写蜀道的诗歌,进行鉴赏分析。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3. 读后感:评估学生对《蜀道难》的理解和感悟,检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4. 诗歌鉴赏:欣赏学生对其他描写蜀道诗歌的鉴赏分析,考察学生的文学素养。
《蜀道难》第二课时教案
《蜀道难》第二课时教案中国古代文学名篇《蜀道难》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蜀道险峻崎岖的自然景色以及诗人对困难艰险道路的感慨和思考,展现了人们面对困难挑战时的顽强和勇气。
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深入了解这首诗的诗意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伟大作品。
一、课前准备1. 整理并准备好教材:包括《蜀道难》的原文、注释及相关解读资料。
2. 确保教室环境整洁有序,准备好学生所需要的学习工具和教学辅助设备。
3. 提前安排好课堂活动和教学内容,确保教学过程有条不紊。
二、教学内容1. 朗读《蜀道难》原文,并解释诗中的生字词汇及难点理解部分。
2. 分析诗中自然景色描写的意境和写景技巧,引导学生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3. 阐述诗中诗人对蜀道险峻和穿越之路的思考,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道路上的艰难困苦与奋斗不息。
4. 通过朗读赏析和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文学情趣和表达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方法1. 听写与默写:让学生逐句听写《蜀道难》原文,再进行默写,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2. 诗词鉴赏:通过讲解和解读《蜀道难》,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情感内涵和文学艺术价值。
3. 朗读表演: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表演,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四、课堂活动1. 诗歌分享: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古诗或现代诗进行分享,增强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理解。
2. 朗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蜀道难》朗读比赛,评选出最佳表演者,并给予奖励。
3.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创作一首类似《蜀道难》的诗歌,展示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五、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蜀道难》这首经典诗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对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修养。
希望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发扬诗歌的魅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道难》教案
李白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多媒体影音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天地是怎么形成的?(盘古开天辟地)可是在我们西南部有一个传说,天是男神造的,地是女神造的,因为女神太勤快,把地造得太
大,没法和天合起来,于是她便把地折叠起来,形成了高山、低谷,这样天地就吻合了也许是西南部的崇山峻岭给了人们灵感,让他们创造了这个神话,也许是西南的山山水水给了我们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以灵感,让他创作了诗歌《蜀道难》(PPT展示)
说起《蜀道难》唐代的诗评家殷番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究竟这首诗奇在何处,今天,我们就通过诵读和鉴赏共同感受诗歌的奇特之处
二、诵读感知风格之奇(PPT展示)
1、[活动]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老师诵读,听时要注意感受诗歌风格。
2、[活动]生诵读。
3、[提问]通过通过诵读和听读感受这首诗歌又怎样的风格?
[明确]雄浑、豪放。
4、[活动] 诵读诗歌主旋律再次感悟雄浑豪放的风格(PPT展示)。
5、[提问] 主旋律是那几句话?在诗中出现了几次?
[明确] 噫吁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
6、[活动]指导诵读,感受诗风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有“风人之义”,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下面试分层加以解说:
①“噫吁……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能使红润的脸色枯萎,应读出害怕的感情,声音也应该越来越低沉。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小结]通过对主旋律的诵读,诗歌一唱三叹的风格就体现出来了。
三、品读涵泳意境之奇
欧阳修这样评价《蜀道难》“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PPT展示)李白的这种于众不同的风格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营造的,他反复咏叹蜀道难,蜀道到底难在哪儿?请同学们抓住文章的主旋律,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个角度突出了蜀道难,选择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加以赏析,注意句子所用的表现手法。
1.赏析第一小节
(1)[提问] 第一处的难是从什么角度写蜀道难的?
[明确]第一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中的“难”主要是说山势之高。
(2) [提问] 哪些句子可以体现这一特点?选择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一句来鉴赏一下。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
[小结] 主要用了神话,突出了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意象可谓阔大雄奇。
②“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蜀道的难写出了古代人与自然的斗争和改造自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这句话显得很有气势,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而且这句话还运用了传说故事极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③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山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
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
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
⑤“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
通过摹写神情、动作侧面: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这也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说明】根据学生所选句子进行诵读指导
[小结]由此可知,第一小节里有大胆的夸张,有丰富的想象,还引用了神话传说,虚实结合,意象十分的雄奇、壮阔,感情奔放,读来确实有摄人魂魄的效果充分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5)[活动] 生再齐读整个第一小节读的时候注意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激情。
2.赏析第二小节
(1)[活动] ①这是第一小节,我们通过诵读一起来鉴赏了一下接下来看二小节,第二小节有两处描写的文字,请分别把它勾画出来。
(2)[提问] 这两处描写展示了蜀道的什么特点?
[明确] 描写了蜀道的险
(3)[提问] 这两处文字是怎样来变现蜀道的险峻的?
[明确]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
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小结]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绝非虚言!
(4)[活动] 生齐读
3.赏析第三节
[提问]第三段是从什么角度写蜀道的呢?
[明确]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表现了蜀道易守难攻,地势的险要所守或匪亲,……杀人如麻蜀地凶险。
[活动]生读这几句话,感受蜀地的凶险读出紧张的语气
[小结]蜀道如此的高峻,如此的险阻,猛兽如此的凶恶。
[提问]如果让你们进蜀山,走蜀道,你们会有什么感受?(生可能答害怕)。
[明确]雄奇可怖(PPT展示)这就是李白这首诗给我们营造的奇特的意境。
同样是写蜀道,我们看三秦民谣怎么写的: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孤云两角,去天一握山水险阻,黄金子午蛇盘鸟栊,势与天通(《三秦民谣》)(PPT展示)武功县的太白山很高,离天只有三百尺孤云、两角二山,离天只有手一拳那么近;山高水急的子午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蛇盘、鸟栊两座山,山势曲折险峻,高耸接天。
[提问] 同样是写蜀道,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首民谣和李白的事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相同好不同之处?
[明确] 相同:夸张不同:想象神话传说侧面描写虚写映称。
[小结] 李白的这种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奔放的激情,就构成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手法多样造意境奔放的激情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
(PPT展示)
四、精读揣摩意蕴之奇
[提问] 那么李白为什么要极写蜀道难呢?请看教材注释①
这首诗是为送别友人而作“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同样是送别,却没有一点送别的哀婉之情,而是极写蜀道难,目的是为了劝有人不要去,哪些句子体现了他的意图?
[明确]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PPT展示)
[提问] 这三个句子中那些字需要重读?
[明确] 何时、不可、胡为、早
[活动] 分组朗诵
看来是极力劝友人不要去那么这是不是全诗的所有意图呢?(PPT展示):写作背景
李白二十六岁时只身出蜀,四十二岁才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并无实职唐玄宗沉迷于声色,任用奸臣李白气质傲岸,桀骜不驯,蔑视权贵,不久,得罪权贵,而被谗言毁谤,排挤出京
天宝初年, 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藩镇割据,怀觊觎之心者,非徒安史请同学们结合背景以及诗歌的第三小节讨论一下,诗人有没有言外之意?(PPT展示)
[明确] 言外之意两种解读
第一种:融入身世之感,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不如放浪形骸,回归精神家园
第二种: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谨防军阀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PPT展示)
[小结]李白是在一番奇语倾吐一腔幽愤之情,一副狂态难掩一颗赤子之心(PPT展示)
结束语:全体诵读,感受诗人的这幅心肠吧。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