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思想
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系, 维护和保护好广大农 民的利益 , 从基本理论 上解决
了社会 主义社会还需要实现社会和谐的问题 。
追 求。马克思 、 恩格斯是科学社 会主义 的创始 人 , 也是社会 主义 和谐社会 的真正创立者 , 在他们的著作 中, 仅直接肯 不 定 和使 用 了 “ 和谐 社会”的命 题 , 而且包含 有关 于和谐社会
的丰富 的思想 内容 , 这些思想 内容 , 同他们 的其他思想一 也
样 , 由其特定 的思想材料作 为前提的…。 是 马克思恩格斯和
思想 来看 , 中共提 出的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 的 目标
和任务 , 符合 马克思 主义 的基 本原理 , 合马克 思关 符
主义实践 的时间不 长 , 但是 他的有关社会 主义社会 和
谐 的思想 为落后 国家进 行社会主义建设 , 实现社会 主
于构建 和谐 社会 的科学构 想。所 以, 我们 必须沿 着马
一
靳 蕊 卉
步促 进马克思主义 的中国化具有重 大的理论意义 。 因此 ,
我 们必须 加强 马克思 主义社会 和谐思想 的研 究与宣传 , 坚
持党 的科学发 展观 , 用马克思 主义 的和谐 思想指 导 2 世纪 1
我 国社会 主义和谐 社会 的构建 , 开创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 业新局面 , 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的伟大理想 。
点也不 懂 国际主义的人们 的做 法 , 我们则要把二 者
紧密结合 起来 。毛泽东在 总结我 国社会 主义建设 经
验的基础上 , 以苏 为鉴 , 继承和发展 了列宁的思想 , 正 确处理 了人们 内部矛 盾 , 保持党与人 民群 众的血 来看 , 我们构建 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两种尺度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马克思主义两种尺度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和思想被提出和发展,其中包括两种尺度思想。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两种尺度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马克思主义的两种尺度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两种尺度思想指的是物质尺度和精神尺度的统一。
物质尺度是指社会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精神尺度则是指人们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马克思主义认为,必须把物质尺度和精神尺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两种尺度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物质尺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注重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只有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求,才能够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必须注重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
其次,精神尺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社会主义建设不仅仅是经济建设,更是思想建设、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应该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树立优秀的精神风貌。
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才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
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必须注重思想文化领域的建设,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水平。
马克思主义的两种尺度思想不仅仅是理论观点,更是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重要原则。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两种尺度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和发展。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由于中国坚持了物质尺度和精神尺度的统一。
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物质尺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贫困人口逐渐减少,人民的物质需求得到了基本的满足。
与此同时,中国还注重发展教育事业、文化事业和卫生事业,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水平,提升人民的整体素质。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探析
黑龙江教育 学院学报
Ju a o i nj n ol eo d ct n or l f l gi gC l g f ua o n Heo a e E i
Ma 0 1 v2 1 V 13 . 0 . 0 No 5
di1 .99 ji n 10 —73 .0 0 .0 o: 3 6/.s .0 1 8 6 2 1 .5 0 3 0 s 1
马 克 思 和 谐 社 会 思 想 探 析
杨 颧 觏
( 新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 院 , 乌鲁木齐 8 00 ) 30 0
摘
要: 随着现代科 学技术的发展 以及人类文明社会的推进 , 今社 会 的时代 主题 已经发 生 了剧烈的 变化 , 当 从
以前 出于为“ 社会 革命 ” 寻找 出路 的“ 斗争理论 ”逐渐 转变为倡 导“ , 和平与 发展 ” 时代 主题 的 “ 和谐社会理论 ” 。从
哲学中包 含着 丰富的和谐社会思 想 , 研究和分析 马克 思和谐 理念对当今 时代的发展起着 至关 重要的作用。
一
往所谓的“ 战斗 的马克思 主义 ” 向当代 “ 和谐 的马克思主义”
的总体性转变 。
( 社会和谐的价值 目标和历史诉求 是“ 二) 以人为本” 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 是为 了创造 良好 的生存条 件和发
出未来和谐社会是 “ 代替那存 在着阶级和 阶级对立的资产 阶 级旧社会 的 ,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 那里 , 在 每个人 的 自由发 展是一切人的 自由发 展 的条件 ” 。这 些 构成 马克 思 主义 J 的和谐社会理 念 , 充分 体现 了 “ 谐论 ” 和 的重要 地位 。根据
抗” 当时研究的主导 ,冲突论” 看做是 马克思 主义 社会 是 “ 被
马克思主义“两种尺度”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马克思主义“两种尺度”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摘要:马克思主义“两种尺度”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蕴含着丰富的和谐理念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之一。
发掘马克思主义“两种尺度”中有关和谐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内容。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物的尺度;人的尺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种充满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意蕴的社会治理理念,是我们党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善于结合我国实际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也成为新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重大战略任务。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两种尺度”思想为理论背景,试图阐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两种尺度”相统一思想在我国当今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继承、丰富和体现。
一、马克思主义“两种尺度”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两种尺度”的思想集中体现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是与他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探索联系在一起的。
马克思观察人、研究人的方法论前提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他深刻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
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1〕(P46)人之为人的质的规定性就在于人活动的性质与方式。
人和动物都是生命有机体,都必须通过自身的感性活动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
从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来看,人与动物根本不同,动物只能消极地适应自然以维持自己的生存,人的需要不能单靠从自然界中取得现成物品来满足,天然的自然之物并不都能够满足人的需要,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劳动力图改变自然的自在状态,赋予它以新的存在形式,使之适合人的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因此,人是“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
”〔1〕(P46)“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马克思主义的主义理想与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主义理想与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现实与变革的理论体系,旨在为人类社会解放和进步提供科学指导。
其中,“主义”一词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原则和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主义理想是以人类社会共同富裕、人民共同团结、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公平正义的美好社会。
一、马克思主义的主义理想1. 社会共同富裕的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社会的共同富裕,即消除贫富差距、实现资源公平分配的理想。
马克思认为,社会贫富分化是剥削制度的产物,只有消除剥削,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基本生存需求,才能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2. 人民共同团结的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主张人民共同团结,即要求人民以团结的精神互相支持、共同努力,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理想中,人民的团结不仅仅是追求个人利益的和谐,更是追求整个社会的和谐。
3. 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即追求身体、智力、道德和身心等多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只有在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中,人们才能充分实现自己的潜能,获得全面的人的发展。
二、主义社会的实现路径1. 经济制度的变革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可避免地产生剥削和压迫的根源。
为了实现主义社会,必须通过推翻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度。
公有制度将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实现资源公平分配,消除剥削。
2. 政治体制的革命在马克思主义理想下,主义社会的建立需要通过革命的方式来推翻旧的统治者,并建立以工人阶级为主导的人民政权。
这样的政治体制能够实现人民的权力真正体现,推进社会的民主进程。
3. 文化观念的转变主义社会的建立还需要在思想和文化层面进行转变。
马克思主义主张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观念,鼓励人们传承和发展真善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样的文化观念能够引导社会的道德风尚,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的主义理想与主义社会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主义理想与主义社会的实践在20世纪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
谈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的特质
谈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的特质邱月明(白城师范学院政教部,吉林白城137000) 摘要: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一致、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和谐社会的核心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
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坚持了其思想体系的一贯精神特质,即历史的、人道的、实践的唯物主义思想。
这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宝贵思想资源。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资源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3118(2006)0120029203收稿日期5作者简介邱月明(66———),女,白城师范学院政教部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思想理论研究。
本文为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为5。
美国社会学家艾尔巴比在其所著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基础》中把马克思理论归为冲突的理论范式。
[1]在国内由于历史等多方面原因,存在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斗争哲学的偏激论调。
殊不知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蕴涵着丰富的社会和谐思想。
一、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概述建立“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思想先驱们的理想。
傅立叶在《全世界和谐》一书中预言,不合理不公正的现存制度将被新的“和谐制度”(“和谐社会”)所代替。
1842年,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里,把资本主义称为“病态社会”,把社会主义直接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且指出,新社会的“和谐”不是“个人和谐”,而是“全体和谐”。
马克思曾经称赞这本书是工人阶级“史无前例光辉灿烂的处女作”。
[2]不难看出,在马克思的思想中,不但不排斥社会和谐,而且还对社会和谐给予了足够的关注。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前人、尤其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基础上,对和谐社会进行了探索。
在马克思看来,和谐就是矛盾的同一,即事物之间的一致、统一、互相依存、互相合作等,而社会和谐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就是人的各种需要和功能之间的和谐。
[3]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和自由人联合体的理论,实质上是一种追求和谐社会的理论,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理想社会的本质特征,是消除阶级对立和脑体差别,使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和谐一致,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既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马克思将其概括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4]。
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的指导与支持
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的指导与支持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思想体系,它对于解决社会问题、实现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支持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包括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阶级斗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剩余价值等,这些观点深刻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民族关系的建立。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的指导和支持。
一、马克思主义倡导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为民族团结提供了坚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全球无产阶级是革命的核心力量,他们无论国籍、种族、文化背景如何,都应当团结起来,为实现共同利益而斗争。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强调各个民族之间应该相互支持、相互理解,摒弃民族主义狭隘观念,以促进全球人类共同发展。
这为民族团结提供了强大动力。
二、马克思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社会和谐提供了科学指导。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应该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马克思主义要求社会各个阶级和各个民族之间实现平等、参与和谐的社会生活。
只有当社会各个成员的利益得到平衡和满足,社会和谐才能实现。
三、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提供了物质保障。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动力,是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的基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升,资源分配更加公平合理,民众生活水平提高,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差距缩小,这将有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相适应,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思考方法,可以创造出更加和谐的社会。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对于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的指导与支持不可忽视。
它强调全球无产阶级的团结合作,为民族团结提供了重要基础;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社会和谐提供了科学指导;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提供了物质保障。
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学习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的不断提升。
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
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作者:杨健来源:《新闻世界》2010年第11期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理想,不仅是社会主义社会人们所追求的目标,而且也是人类世代的一种期盼。
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实现社会和谐是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理想,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佳归宿和价值体现。
一、中外思想家有关社会和谐思想的设想和论述在中国历史上,和谐社会的思想和追求绵延不绝。
从孔子“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理想憧憬;墨子的“兼相爱”、“爱无差等”的价值设定,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务使天下共享”的太平社会以及康有为的“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等等,都闪耀着和谐社会的思想光辉。
但是,处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和存在阶级压迫和剥削的社会发展阶段,以往关于社会和谐的理想难免带上历史的和阶级的烙印,只是一种情感和道德的诉求,而不可能是一种实现的向往。
与中国文化中具有共同点的是,在西方传统哲人那里,也有着丰富的“和谐”和“和谐社会”的思想。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将和谐作为哲学和美学的基本范畴来理解,他说“整个天是一个和谐”;“什么是最美的——和谐!”。
柏拉图在“公正即和谐”思想指导下,构建起一个由哲学家治理的理想国。
在这个国家中,他把公民分成三个等级,同时用人的伦理的本质来区分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坚持“他的美德”,每个人都做适合他的天性的工作,各安其所,把工作都做得很好。
但柏拉图的和谐社会的致命弱点在于排斥了个人选择他的等级的自由,认为个人等级的划分是天生的,不可改变。
他取消了一切私有财产,取消了家庭。
因此可以看出,在这种理想国中压制了人的个性。
因此,使得理想国变得不理想。
在文艺复兴以后,笛卡尔、赖布尼茨、黑格尔等人也把和谐看作重要的哲学范畴,如莱布尼茨认为“宇宙是一个由数学和逻辑原则所统率谐和的整体”。
对社会和谐的追求,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的空想社会主义那里,有着令人欣喜的设想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当今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而作为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思想之一,马克思主义在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意义,并探讨如何通过贯彻马克思主义原则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首先,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
马克思主义既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是历史唯物主义,他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并提出了无产阶级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
这一理论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点,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具体指导。
其次,马克思主义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相契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主体,应该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社会成员应该享有平等的机会,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
只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此,贯彻马克思主义的人本原则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第三,马克思主义倡导共同富裕的理念,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契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消除贫困和不平等。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追求物质财富的公平分配和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倡导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则为我们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路径。
最后,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公正和法治建设,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契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以平等、公正和法治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依法治国,促进社会公正。
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为我们确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治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贯彻马克思主义原则,我们可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将能够建设一个更加美好、公正和和谐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
他与恩格斯合著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 、共产党宣 言》 等书中, 一再“ 提倡社会和谐” 。在人与社会的
关系上,马克思说:“ 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 人一样, 社会也是由 人生产的。他认为, ” 人是社会 的人, 社会是人的社会。换句话说:人应当融人社 会, 社会应当融人人, 这才是高度和谐。马克思的 和谐社会观首先是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阐述。
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 标和最高价值取向。 它主张 人与自然对立统一, 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经济发 展和人的发展并进, 政治、 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
矛盾统一。 一、 人的本质
真正把 “ 和谐社会”提到理论高度的是马克 思。 马克思在其《 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以及 1844 ,
论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
圃 多吉次仁 马恩瑜
西 截 成 瓜 格 帐 2 〔 况 乐 . 1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赖特 米尔斯(r ght i Mil s) 曾经说到“ l 如果不了解马克思的思想, 就
无法了解 19 世纪以来的社会思想史……近百 年来社会研究和政治哲学的发展 ,在很多方面 都或多或少是同马克思进行的长期答辩。这种 社会学答辩往往是隐蔽的, 但是不管它是否被 人民意识到, 这的确是现代社会思想的历史发 展的一条主要线索。 川 ” 马克思对人类的贡献被 恩格斯归结为划时代的两大发现: 一是发现了 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二是发现了现代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 运动规律。 马克思提出的科学的社会理论, 不仅 揭示了人类社会普遍的发展规律,也考察了资 本主义的社会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为人类指 出了一条光明的道路即通往全面自由发展的和 谐社会— 共产主义的道路。马克思不仅是一
为都是社会生活的表现 ,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 什么样的人。人是社会的人 , 社会是人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思想有
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文章编号: 1671- 055X(2006)04- 0012- 03
Marx, Engels' Social Harmony and Contemporary Values
XIAO Xing- yan
(Political Education Depar ment, Liupanshui Teachers Col ege; Shuicheng 553004,China ) t l Abstract: The founders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Marx and Engels critical y inherited 19th centur utopian l y socialist theories and ideas , discussing the historical inevitabilit , the pursuit of value, preconditions, the y main content, and other issues of social harmony. Understanding and grasping M and Engels' social arx harmonious idea has a model function for us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 . y Key words: M Engels; harmonious society; real function arx,
和商业正为新世界创造这些物质条件,正像地
质变革创造了地球表层一样。只有在伟大的社
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 然史 和人类史。但这两个方பைடு நூலகம்是不可分割的,只要
和谐社会思想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和谐社会思想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高 放 胡应南摘 要 本文说明和谐社会思想与当今社会发展六个方面的需求相适应,即与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构建和谐世界相适应。
和谐社会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运用与发展。
和谐社会是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词、主旋律,是中国腾飞世界、影响世界的核心软实力、巧实力。
关键词 和谐社会 社会发展 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者高放,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关系学院教授 (北京 100872);胡应南,北京大学国家软实力研究院课题组研究员 (北京 100871)。
当今社会的主题就是要以 和谐社会思想处理中国的内政外交,并构建中国新世纪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以推进生产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社会 均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发展。
和谐社会的理论内涵与历史逻辑适应21世纪中国以及国际社会发展的需求,实践证明和谐社会思想理论是当代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紧密相结合的思想结晶。
一、和谐社会思想是与后工业文明时代向生态文明时代转变相适应,是新世纪人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需求目前,人类文明正处在从后工业文明时代向生态文明时代转变。
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的全球气候大会,证明生态文明的时代理念已经彰显。
近些年来,全球变暖,人类生存环境恶化告诫人们,为了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寻求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思维与方式。
在世界多种文化价值观的选择中,中国和谐社会的理念得到世界的普遍认同。
欧盟曾发出文件,赞同中国和谐社会思想。
美国基辛格博士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当选为美国2008年!时代周刊∀政治封面人物时,撰文指出:中国提出的和谐社会思想,赢得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尊敬。
事实上,近几十年以来,世界上一流的科学家都在向中国 天人合一的哲理靠拢。
爱因斯坦、惠勒、波尔、李约瑟这些当代的科学思想大家,对中国 天人合一这一文化核心都由衷赞美。
马克思主义学对社会治理与社会和谐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学对社会治理与社会和谐的思考马克思主义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科学理论,对社会治理与社会和谐的思考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学的基本原理出发,探讨它对社会治理与社会和谐的思考以及相应的实践意义。
一、社会治理的马克思主义思考社会治理是指社会中各种力量协调合作,共同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行为方式。
马克思主义学为社会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首先,马克思主义学认为社会是由对立面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治理应当通过解决社会矛盾来实现社会和谐。
其次,马克思主义学强调了阶级斗争的存在,社会治理要关注劳动者的权益,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最后,马克思主义学认为,社会治理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主体地位,实现人民群众对社会生活的管理权力,推动社会治理的民主化、法治化。
基于以上马克思主义原理,社会治理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注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通过多方参与的方式,促进社会治理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其次,要关注社会矛盾的解决,通过政府的调节和公共议程的设置,推动社会治理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另外,要依靠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提高社会治理的效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最后,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和规范,确保社会治理的有序进行。
二、社会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思考社会和谐是指社会成员之间关系和谐、社会各方面发展协调一致。
马克思主义学对社会和谐的思考贯穿于其理论体系中。
首先,马克思主义学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
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进步。
其次,马克思主义学认为社会的和谐离不开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和社会公平的实现。
只有通过消除剥削、保障劳动者的权益,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最后,马克思主义学倡导了社会主义道德观念,为社会和谐提供了伦理基础。
社会成员应该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发展共同的价值观念,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学对社会治理与社会和谐的思考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主体向度
动 得 以实 现 , 但是 黑格 尔 视 域 中的 劳动 仅 限 于抽 象
的精神 劳动 。费 尔 巴哈力 图以唯物 主义视 角重 新确 立 人 的 自然 基础 , 以感性 客 体取 代 黑格 尔 的 思维 对 象, 但是 , 费 尔 巴哈关 于 人 的理 解 陷入 了抽象 化 , 仅
仅 把人看 作 是感性 的对 象而 不是感性 的活动 。无论
马 克 思社 会 和 谐 思 想 的主 体 向度
许 华
安徽 大学马 克 思主义研 究院 , 安徽 合肥 , 2 3 0 0 3 9
摘要 : 人 的主 体 性 原 则 是 马 克 思 哲 学世 界 观 基 本 原 则 。 马 克 思 社 会 和 谐 思 想主 体 性 向度 以现 实人 的 主 体 地 位 为 前
复存 在 。其 次 , 现实 的人不 仅仅是 具有 生命 的“ 类 的
存 在物 ” , 更 是具 有 主 体性 的 “ 对 象性 存 在 物 ” , 是 从 事 实际活 动的人 。存在 物都 是 以 自身 以外 的对象 以 及对 象性 的关系 为存在 的根 本 。马克思 认 为 , “ 对 象 性 的存在 物是进 行对 象性 活动 的 ” L 1 ] , 人 类 只有通 过 自身 以外 的对象 性 活动才 能够反 映 出人类 自身 主体 性 生活本 质 。人 的对 象性 的活 动是其 主体 性 的最本 质 的表 现 。 这种 主体性 正是 人类 在改 造 自然 、 社 会 的
或 旧唯物 主义 关 于现 实人 的理 解 的 内在缺 陷 : 脱 离 现 实社会 实践 联系 , 缺乏 现实 的物质基 础 。 与 旧的直
观 的 唯物 主义 和思 辨 唯 心 主义 不 同的 是 , 马克 思 把
构建和谐社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渊源
Vo . 3 NO 4 I2 .
构建和谐社会 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渊源
索军 明
Hale Waihona Puke ( 山东 师 范 大 学 政 法 学 院 , 东 济 南 20 1 ) 山 5 04
[ 摘 要 ] 实现社会和谐, 建设美好社会, 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 内
的 马克 思 主 义政 党不 懈 追 求 的一 个 社 会 理 想 。社 会 主 义 和 谐社 会 的提 出既 符合 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 , 是 对 马 克 也
思主 义 关 于社 会 主 义社 会 建设 理 论 的丰 富和 发 展 。首 先 。 克 思 、 格 斯 关 于 和 谐 社 会 的 思 想 是 在 批 判 和 继 承 空 马 恩 想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思 想 的基 础 上 提 出的 ; 次 , 克 思 、 格 斯 关 于 和谐 社 会 思 想 的 科 学 设 想 是 自 由人 联 合 体 ; 其 马 恩
20 0 9年 l 2月 第 2 卷 第 4期 3
中 国石 油 大 学 胜 利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f h n l C l g ia Unv ri fPerlu o r a e g i ol eChn iest o toe m o S e y
D e .2 09 c 0
[ 者 简 介] 索军 明 ( 9 5 ) 男 , 东 淄博 人 , 东师 范 大 学 政 法 学 院 硕 士 研 究 生 。 作 18 一 , 山 山
36
索 军 明 : 建 和 谐 社 会 的马 克 思 主义 思 想 渊 源 构
《 全世 界和谐 》 文 , 出 现存 资 本 主 义制 度 是 不 合 一 指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稳定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稳定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其理论体系囊括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各种理论,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理论。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稳定的理论,旨在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这一重要概念。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概述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是指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关系、经济结构和政治体制等方面相对稳定,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社会运转呈现出一定的平衡状态。
稳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国家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社会主义社会稳定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稳定的内在逻辑是通过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形态和新型政治体制,减少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确保社会成员的共同发展。
1. 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构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经济制度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形态应该以公有制为主体,同时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经济。
公有制经济可以有效调控资源配置,保障社会生产的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经济可以激发社会创造力和活力,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2. 新型政治体制的建立除了经济方面的改革,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还需要建立新型政治体制。
这一体制应该是以工人阶级为主导的,实行人民民主,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对国家政权的参与权利。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实现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人民民主,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稳定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社会主义社会稳定的实现路径社会主义社会稳定的实现需要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努力,下面将从这些方面进行论述。
1. 经济发展的稳定性经济是社会的基础,经济发展的稳定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至关重要。
为了实现经济发展的稳定,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计划,统筹推进各个领域的发展,确保经济的均衡增长。
同时,加强创新,提高科技水平,提高生产能力,增加就业机会,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物质保障。
马克思主义两种尺度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马克思主义两种尺度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一种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关注社会发展的尺度问题,提出了两种尺度思想,即宏观尺度和微观尺度。
这两种尺度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宏观尺度思想是指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各种相互联系的矛盾组成的,各种矛盾相互作用并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强调要从宏观的视角来把握社会矛盾,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宏观尺度思想要求我们研究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把握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统筹谋划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
只有从宏观尺度上正确把握社会发展,才能找准社会主义建设的路径和策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微观尺度思想是指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待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认为个体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
马克思主义倡导个体的自由发展,注重个体的平等和尊重。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微观尺度思想要求我们关注每个个体的需求和权益,倡导个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保障每个人的平等发展机会。
同时,微观尺度思想也要求我们关注个体之间的互动和共融,促进社会各个群体的和谐共处。
在实践中,宏观尺度思想和微观尺度思想相互交融,相互作用。
宏观尺度思想为微观尺度提供了整体的指导方向,而微观尺度思想则为宏观尺度提供了具体的实施路径。
只有统筹运用两种尺度思想,才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实现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两种尺度思想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首先,我们要从宏观尺度思想出发,审时度势、科学分析,把握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确定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和路径。
其次,我们要从微观尺度思想出发,关注个体的需求和权益,保障每个人的平等发展机会,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同时,我们还要运用两种尺度思想来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探讨马克思主义对和谐社会的内涵与追求,并分析实现和谐社会的路径与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学理论体系,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包含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指导。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是解决人类社会矛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形式。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它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经济上,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政治上,要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体制,保障人民的权益和自由;文化上,要推动全民教育,开展多元文化交流;社会上,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和谐家庭关系和和谐社会关系;生态上,要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实现和谐社会的路径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首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方面协调统一起来;其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培养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同时,要建立健全公平正义的法律制度,切实维护社会公平和谐;此外,要加强社会组织和社会管理,推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社会治理;最后,要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建设和谐社会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谐社会将为人民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同时,和谐社会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能够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国家长治久安。
而且,和谐社会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世界的重要道义支撑,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经验和智慧。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密不可分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选题
正确
1.下列哪个不是指日常用语中人自身的和谐:
1. A 和气生财
2. B 和衷共济
3. C 家和万事兴
4. D 心平气和
正确
2.小康社会有哪些特点:
1. A 财产私有
2. B 生活宽裕,上下有序
3. C 社会理智文明
4. D 以上都正确
正确
3.公正即和谐的思想是谁提出的:
1. A 梁启超
2. B 柏拉图
3. C 孙中山
4. D 毛泽东
正确
4.马克思和恩格斯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包括:
1. A 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发展的动力和发展的规律
2. B 阐明了未来和谐社会产生的必然性、基本条件和基本特征
3. C 揭示了社会系统内部各种要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规律
4. D 以上都包括
正确
5.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
1. A 经济基础
2. B 上层建筑
3. C 意识形态
4. D 以上都包括
正确
6.任何社会的兴衰最终都是由什么来决定的:
1. A 生产力
2. B 生产关系
3. C 生产力以及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的发展程度
4.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
7.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主要有:
1. A 生产资料由私人占有
2. B 社会两极分化,贫富不均
3. C 人发展的异化,畸形发展
4. D 以上都包括
正确
8.资本主义社会里,变革资本主义旧制度、创建新社会的主体力量是:
1. A 无产阶级
2. B 劳动人民
3. C 以上都包括
4.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
9.未来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是:
1. A 没有贫富差距
2. B 自由人的联合体
3. C 没有战争
4.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
10.马克思恩格斯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揭示了:
1. A 社会结构中的各种关系间辨证关系
2. B 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辨证关系
3. C 人自身发展的各种辨证关系
4. D 以上都包括
正确
11.馬斯洛提出人的基本需要包括:
1. A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
2. B 社会归属需要、尊重的需要
3. C 自我实现的需要
4. D 以上都包括
正确
12.自由全面的发展内涵有:
1. A 人们的能力和潜能充分发挥
2. B 人的各种需要不断得到满足
3. C 人的社会关系日益丰富
4. D 以上都包括
正确
13.中国共产党处理与各党派之间的基本方针不正确的是: 1. A 和谐相处
2. B 互相监督
3. C 肝胆相照
4. D 荣辱与共
正确
14.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是:
1. A 改革是动力
2. B 发展是中心目标
3. C 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保证和条件
4.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
15.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是什么
1.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 B 最高人民法院
3.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治协商大会
4. D 以上都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