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一期末语文解析版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鉴赏专题

郑州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③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④

【注】①甲帐:汉武帝所造帐幕。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④逝川: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魂销”一词与“茫然”呼应,极言苏武出使时的伤感无奈、茫然失意。

B.颔联诗人想象苏武望雁南归、荒塞归牧的情景展现了苏武牧羊的孤寂生活。

C.尾联运用借代、化用等手法,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汉武帝的追悼思念之情。

D.本诗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抚今追昔,虚实结合,意蕴丰厚。

16.本诗颈联和李商隐《马嵬》颈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都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和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比较阅读一般涉及形式、内容以及主题,解读时应该结合诗人、背景、诗作,抓住关键点进行答题。解答感情类试题一要关注诗歌中的“情语”,这些关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二要关注诗歌中的“景语”,景物的特征和意境特点与情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三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解答】(1)A.“极言苏武出使时的伤感无奈、茫然失意”错误,诗歌首联“魂销”表现了苏武突然见到汉使得知他可以回国时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

故选A。

(2)《苏武庙》“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中第一句句说苏武十九年后归国时,往日的楼台殿阁虽然依旧,但武帝早已逝去,当日的“甲帐”也不复存在,流露出一种物是人

非之感,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第二句说回想当年戴冠佩剑,奉命出使的时候,苏武还正当壮盛之年。可是归汉之“回日”,汉室江山虽然依旧,然而人事却迥然有异于前了,这里面包含了极其深沉的感慨。这两句通过对时间转换的形象描绘,显示了苏武留胡时间之长,也说明了十九年中苏武所经受的磨难之多。

《马嵬》颈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表现了诗人对玄宗荒淫误国致使国家陷入动荡、百姓饱受战乱之苦的批判余极端的讽刺之情。

答案:

(1)A

(2)①《苏武庙》颈联将苏武归国时,楼台依旧“甲帐”不存,与出使时戴冠佩剑、正当盛年形成对比。形象地展现了一个历尽艰苦、白头归来的爱国志士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苏武的崇敬和赞美。(或者表达了对人事迥异,世事沧桑的叹惋之情。)②《马嵬》颈联将唐玄宗与杨贵妃曾经“七夕笑牵牛”的恩爱与如今的“六军同驻马”的狼狈落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致使国家陷入动荡、使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讽刺和批判。

译文:

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时光不还。

鉴赏:

《苏武庙》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创作的一首咏史诗,是唐诗中的名篇之一。此诗是作者瞻仰苏武庙时所作,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苏武所怀的敬意,热情地赞扬苏武的民族气节,寄托着作者的爱国情怀。全诗借凭吊古迹而致慨,遥念先贤,启迪后进,感情极为真挚。艺术方面,其一,在有关时、空描写方面,诗篇深得纵横捭阖、驰骋自如之妙;其二,灵巧、活泼的用典,使诗歌更加情思永,耐人寻味;其三,灵巧的对仗,增加了诗歌的绘画美。

【点评】诗词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词,整体把握诗词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词,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句子,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词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词内容合理地推断出选项内容。

洛阳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13题。

声声慢•秋声

蒋捷①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②,丽谯③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④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注]①蒋捷:宋末元初词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 7 4 )进士。宋亡后,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本词作于宋亡之后。②二十五点:指更点。古代用铜壶滴漏计吋,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分为五点,所以叫更点。③丽谯:华丽的高楼。④蛩:俗名蟋蟀。

12.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词通篇咏秋声,由“豆雨声”起,以“雁声”收,十个“声”字,以“声”字为韵,

一韵到底,层层铺叙,谱写了一曲悲凉凄婉的交响曲。

B.“黄花”即“黄菊”,开头三句点明这是菊花盛开、红叶掩映的深秋时节',“凄凉”

是把词中各种声音串联起来的线索。

C.下片“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用时间的悄然流逝和军营中人马骚动

暗示了有外敌入侵,国家战事紧急的现状。

D.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秋虫伴着那捣衣

的女子整夜“碎哝哝”地诉着愁,曲折表达出词人内心的愁苦。

13. 本词以秋夜中的数种声音入笔,意味独特。同人以秋声写出了自己怎样的心声?请联系全

词概括并分析。(6分)

【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

【解答】(1)D.“足见词人内心烦躁”理解错误。“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意思是,谁知她一边捣衣一边咕咕叨叨地诉说着愁苦,一直诉说到天明,碎碎琐琐咕咕哝哝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