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现代性”与“现代化”
启蒙、现代化与现代性
治者的不成 熟则表现 为他 们没有 勇气运 用 自然所赋
予他 们 的 能 力— — 理 性 。 所 以 启 蒙就 从 开 启 民智 开
始 。一 旦 人 们敢 于 “ 开 地 运 用 自 己的 理性 ” , 治 所 呼唤 的新 文 明 便 是 现代 文 明 。 蒙 是 现代 化 的前 期 公 了 统 启
者所编造的那个天大的谎 言就会被揭穿。 穿了那个 工作 , 揭 或是 “ 代 化 就 诞 生 于 启 蒙 运 动 ” 现 。所 谓 现 代 化
天 大 的谎 言 , 们 会 发 现 一 个 全 新 的 价 值 世 界 , 这 也 就 是 由传 统 社 会 向 现代 社 会 的转 变 。 天从 更 宽广 人 在 今 个价 值 世 界 中最 突 出、 值得 追 求 的价 值 是 : 最 自由 、 平 的 文化 视 野 中看 , 统 社 会 可 以指 西方 中世 纪的 宗教 传
福 ” 人 也 不 必再 把 自己绑 缚在 教 会 之 上 了 , 会 也 只 化 的 今 天 , 早 已 实现 现 代 化 的发 达 国 家 以 外 , 。 社 除 几乎 是 个 让 个 人 施 展 抱 负、 求 幸福 的 竞 技 场 , 个 由契 所有国家都 正全 力以赴地追求现代化 , 追 是 具有 不同文化
握 ,那便 意味 着人类在 宇宙 中越 来越 能够 “ 为所欲 项 目和 现 代 人 所珍 惜 的种 种 价 值 I标 。 里 所说 的建 / 1 这
为” 。这 便 是 启 蒙 所 昭 示 于我 们 的“ 真理 ” 。 设 项 目 包括 社 会 制 度 方 面 的 建 设 项 目和 物 质 文 明建 启 蒙也便 是 克服 旧文 明建 立 新 文 明 的努 力。 蒙 设 项 目。 些 项 目和 目标 实 际上 都 包含 在 启 蒙 思 想 的 启 这
浅析现代化与人的现代性的关系
浅析现代化与人的现代性的关系摘要:本文通过国内外关于“现代化”这一进程的研究,通过比较“现代化”与“人的现代性”两者的概念和外延之间的异同,认为:(1)提升人的现代性是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内在要求;(2)提升人的现代性是加快现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现代化人的现代性内涵关系一、现代化的内涵现代(Modern),通常作为一段时间的概念来定义。
主要指当今这个时代,可以涵盖“当代”和“近代”两个时期,古今对于“现代”一次释解各异。
我国著名的现代化理论研究专家北京大学教授罗荣渠就曾对“现代”一词做过这样的解释:“Modern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者最先使用的,是相对于Medieval 即中世纪而言的,即把文艺复兴看作一个与中世纪相对立的新时代。
”今普遍的看法是:现代不是一个绝对时间概念,而是一个相对于传统而言的词语。
“现代化”一词来源于现代,主要是用以概括人类社会近期发展急速转变的一个过程。
因此,“现代化”一词是表示一个动态的,不断进步的过程,而非固定的、静止的状态。
1.国外学者对现代化的释解国外对于现代化的研究可追溯到二战以后,但较集中的研究还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自美国兴起。
当时的研究中心主要是传统社会如何向现代社会过渡;发展中国家如何向现代化国家过渡,研究认为不发达国家落后的主要根源是社会内部的传统性矛盾。
对于现代化的研究学者们的研究方面各有侧重。
部分学者从历史发展纵的方面对现代化进行说明,如学者戴维·波普诺说:“现代化指的是发生在一个传统的前工业社会的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发生的主要的内部变革。
”部分学者却认为现代化是一个整体,是整个社会的全面变化。
从上述国外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普遍的共识是从十六世纪以来,伴随着工业化所发生的一系列深刻的、全面的、总体性的社会变革包括着社会的各个方面。
然而由于各学者关注的焦点及所站的立场不同,故强调的方面也不尽相同。
二、人的现代性对于人的现代性目前缺少统一、标准的定义的。
哈贝马斯的_现代性_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2008·6一、现代性还是后现代性18世纪被后世学者视为现代主义的开端。
启蒙运动启动了现代性的快车,工业化的车轮飞速滚动,科学主义凯歌猛进,理性主义旗帜高扬,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逐渐上升为主流文化的核心。
文明从那个年代开始真正张开了它的双翼(物质与精神),施展它从未有过的抱负。
即使是今天,我们也不得不叹服人类文明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然而,当我们冷静地用古希腊哲人“好生活”的标准来重新审视我们的文明时:我们无法忘记昔日那两场旷古罕见的世界大战,现代性能够保障永久和平吗?甚至今天的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精神危机、生态危机都或多或少地与现代性粘连到一起。
20世纪60年代,西方卷起了一场后现代主义的飓风,旨在消解资本主义发展给社会所带来的政治﹑经济﹑生活和生存环境诸方面的压力和危机。
它有如“一股强劲的台风,以摧枯拉朽之势,把传统的哲学连根拔起,视为‘敞尿徒’,抛之荒野;又如一把利剑直接刺向资本主义,使资本主义的弊端在文化领域暴露无遗”[1]。
反对同一性、拒斥总体性、克服本质主义、去中心化无疑构成了后现代主义旗帜鲜明的时代立场。
在法国后现代主义者利奥塔看来,“后现代”不应理解为和现代断裂的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它不是位于现代之后而是隶属于现代的一部分。
后现代主义不是穷途末路的现代主义,而是现代主义的新生状态。
“后现代主义的‘后’字意味着一连串历史性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可以清楚地确定。
‘后’字意味着一种类似转换的东西:从以前的方向转到一个新方向。
”[2]依照这种理解,哈贝马斯完全可以称得上一个后现代主义者,只不过他不矜持于名称的新颖,依然使用“现代性”这个概念而已,而反思“现代性”一直是其矢志不渝的工作。
哈贝马斯是后现代主义阵营里一位比较特殊的人物,尽管人们对他是否是一位后现代主义者存在争议,但涉及后现代主义都无法绕开哈贝马斯。
任何对现代主义的介绍,都不能忽略他对后现代主义及其代表人物的批判。
何谓现代性
“现代性” 指社会的一种类型、模式或阶段。
最初,它限于指西欧国家从文艺复兴到大众传媒的崛起的这段历史;其特征是,先前处于封闭、孤立状态的区域群落(local communities)被大规划地整合,从而告别传统和宗教,走向个体主义、理性化或科学的社会组织、平等主义等。
处在现代性状态的社会被称作现代社会(modern society)。
一个社会演变成为现代社会的过程就叫现代化(modernization)。
最能用来定义现代阶段的事件包括:民族国家(nation state)的兴起;工业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代议民主制的崛起;科学与技术发挥的作用愈益增大;城市化;大众传媒的增生和扩散(proliferation)。
西欧历史较为具体地体现在: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法国革命;美国革命;工业革命;人们通常认为,正是上述的这些事件或其中的部分事件,使得现代社会在欧洲得到了较为完整的实现。
现代性的主要特征人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从在社会学的角度,以期弄清楚究竟什么是现代性这一问题。
许许多多的名词和术语被用以描述社会、社会生活、驱动力、思想病症,以及现代性的许多其它层面。
这些名词和术语分别是:科层制、世界的除魅、理性化(工具理性)、世俗化、异化、商品化、非文本化、个体主义、主体主义、线性发展、客观主义、普世主义、还原论、混沌、工业社会、同质化、一体化、异类杂成、多样化、民主化、集中化、位阶组织、机械化、极权主义等。
人们通常通过对现代社会与前现代社会或现代社会与后现代社会的比较,来透视和反衬现代性的特征。
而对那些非现代社会状况的认识也远未取得一致。
每个社会都有其不同的历史背景,尤其是欧洲以外的社会,更不用说从前现代性的社会形态演化到后现代性社会形态所走过的三个阶段了,因此,从一定意义讲,要想找到一个能够充分描述各类社会所具有的不同现实(realities)的词,其可能性值得人们怀疑。
现代化与现代性——历史·理论·关系
出 了 “ 亡 图 存 ” “ 国 强 兵 ” 类 的 口 号 , 提 出 救 、富 之 即
也 是 现 代 化 革 命 的 前 奏 曲 时 期 , 伦 布 发 现 新 哥
大 陆 达 ・ 玛 找 到 了 去 东 7 的 航 线 , 洲 掀 起 了 价 伽 5 - 欧 格 革 命 和 全 球 性 商 业 贸 易 , 现 代 科 学 技 术 应 用 于 生 产 领 域 , 对 利 润 和 领 土 的 追 求 促 进 了 资 本 主 义 生 产 方 式 和 社 会 生 产 力 的 发 展 。 西 方 国 家 开 始 了 现代 化进 程 。 进 入 现 代 化 进 程 的 西 7 国 家 , 凭 着 资 本 主 义 5 - 制 度 的 优 势 , 全 球 扩 张 , 受 其 影 响 的 地 区 和 国 向 给 家 带 来 了 许 多 苦 难 , 破 坏 了 它 们 的 传 统 制 度 而 使 其 陷 入 危 机 之 中 , 同 时 t 促 成 它 们 的 先 进 人 士 提 t z
“ 义 的 现 代 化 主 腰 是 指 自二 业 革 命 以 来 现 代 生 广
产 力 导 致 的 生 产 力‘ 的 大 变 革 , 引 起 世 界 经 济 的 式 加 速 发 展 和 社 会 适 应 性 变 化 【 大 趋 势 … … 狭 义 的 I 《 ]
决 于 个 人 的 进 取 能 力 ; 三 , 传 统 社 会 人 们 相 信 其 在 命 运 , 在 现 代 化 社 会 人 们 看 重 科 学 的 、 证 的 价 而 实
现代性和现代化
现代化更侧重经济和物质层面,以工业化为 基础,是经济起飞到社会追求高消费及生活 质量的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是现代性形成的真 正标志,建立在科技革命基础上的工业化是 现代化进程的肇始。
从经济基础和科学技术看,现代化意味着科 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是工业化的原动 力。近代科技的加速发展,更日益成为倍加 的生产力,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 。Fra bibliotek现代性
建立在理性之上的一种时代精神,即科学精 神、人文精神和法治精神,是自由、民主、 平等、民主理念的体现,核心是“祛魅”, 摆脱愚昧、迷信、专制,追求理性、科学、 自由。
现代化
广义指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的生产 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的加速发展和 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 狭义指第三世界经济落后国家采取适合自己 的高效率途径,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 和学习世界先进技术,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 以迅速赶上工业化国家和适应世界环境的发 展过程。
现代性思想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启示论文
现代性思想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启示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西方的现代化理论作为一种学术的解放力量,曾经风靡过中国学术界。
现代性这一概念正是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国内。
然而现代性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却可以追述到一个世纪之前。
本文试从现代性概念的梳理、限定,现代性在中国的接受与拒绝的原委的辨析,来探讨现代性思想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启示。
一、“现代”,“现代化”与“现代性”当我们试图将西方学理概念引入到东方学术视野中时,不可避免的会遭遇困境。
一方面西方学术思想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逐渐的演变发展的,比如说文学就先后经历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我们要在一个动态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某个特殊历史时期将这些理论概念同时拿来吸收理解,弹劾容易。
另一方面,中西文化的差异又注定了此种研究具有了比较的性质。
汪晖将此描绘为“一种时间性的空间关系”。
而回到现代性问题,就变成了现代性程度有差别的中西关系。
现代性理论以中性的理性化为特征,将空间上时间并列的文化关系置换为时间上的普遍关系。
现代化被理解为与西方趋同的时间性赶超关系。
理解现代性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影响,绕不开对西方现代性概念进行梳理,而将现代、现代化与现代性的概念进行辨析,可以更好的帮我们理解现代性的内涵。
根据英国学者的考证,“现代性”(modernity)一词首先出现于1672年,主要是在音乐方面使用的,亦即现代性主要与声音和语调有关。
而一般公认的、并有较大影响的则是法国文学评论家波德莱尔的一句名言:“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另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
”今天,现代性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有了更多的内涵。
而透过众说纷纭的关于现代性的界说,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四种见解:1、现代性就是理性化。
马克斯·韦伯是首位对现代社会进行合理化分析的理论家。
在韦伯看来,现代社会的最大特征就是“合理性”,可以说,欧洲的现代化和合理化是同一历史过程,而这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化的理性化、经济理性化以及政治法律的理性化。
从“现代化”到“现代性”
从“现代化”到“现代性”作者:邹平林杜早华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12年第05期摘要:就近现代以来的中国而言,“现代化”是一个贯穿始终的核心主题,而与之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现代性”主题的凸显则要晚得多。
在中国语境下,“现代化”理论侧重于探讨中国如何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而近几十年才在中国兴起的“现代性”理论则更多地探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从“现代化”到“现代性”的理论嬗变,昭示出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问题的迁衍。
应当及时厘清从这一理论嬗变中折射出来的问题迁衍,以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现代化;现代性;理论嬗变;问题迁衍中图分类号:F1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02(2012)05-0025-06一、“现代化”主题的凸显及其在中国语境中的独特内涵面对西方列强入侵所带来的民族危机,向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思潮,一种思潮更多地强调中国自身的独特性和主体地位,这一思潮从“天朝儒学道统论”到“国粹论”,再到“中西互补论”,然后再到“中国本位论”;另一种思潮则更多地强调向西方学习的重要性,这一思潮从“天朝儒学道统论”进展到“中体西用论”,再到“中西互补论”,再到“西化论”和“全盘西化论”。
在“中西互补”这一点上,两种思潮达到了一定阶段上的某种融合,而后又沿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这两种思潮分别是对中国历史进程中不同方面的认识与强调,其各自的发展都表明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
20世纪20、30年代,两种思潮则再次出现合流的趋势,其产物就是“现代化”理论以及“中国式的现代化理论”。
[1]“现代化”概念和理论的提出,表明人们开始以一种世界史的眼光来审视中西文明之关系,这既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天朝上国”这样一种“天下观”的束缚,承认西方现代文明的先进性,从而也就承认并强调“现代化”的必要性;又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现代化就是西化”这样一种西方中心论的束缚,看到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弊病,看到中国之不同于西方的独特性,从而意识到走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性。
论“现代性”的含义及其与“现代化”之关系
) 男, 北 部 州人 , 中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羞 授 , 学礓 士 , 吏 学博 士 。 , 湖 华 文 所
维普资讯
现是作 为 资 本 主 义政 冶 、 济 过 程 的现 代 性 概 经
一
神话式 的时 间认 识 框 架 完 全 相 反 的 历 史 观 [] 1 (2。据 此 看 来 , 含义非常 不确 定 的“ 代 性 ” P )” 在 现
收 稿 日期 :0 10 —1 2 0 —72 怍者 简 介 : 三 岁 (9 3 张 15 一
在汪晖对“ 现代性 ” 词源学考 察中 , 注 的 我 意到他试图加以区分 的一个要点问题。他强 调 “ 现代 性 ” 是一 个含 义 很 广 泛 的 ( 及 到政 治 、 涉 经 济 、 化 )整 体 性概 念 ” 同 时 又 是 一个 具 有 内 文 “ ,
及从整体性和时 间观上反思这个概念 , 可见其内涵实在太 繁杂 , 太宽泛了。 现代性 ” 现代 化 和“ 这两个概 念有区别 , 前者内台要大大超过后者 , 而两者部分 外延叉相 互重叠 。 中国在推进 现代化 进程 的同时 , 要充
分 意 识 到 现 代 性 反恩 的 不 可 或 缺 。
维普资讯
20 年第 1 02 期 第l 5卷 ( 5 总 7期 )
海南 师范学院学报 C 人文社舍科学版 )
J OURNAL OF HAI NAN NORM AL UNI VERS TY I
N0 12 O . O 2
Ge e a n r lN0. 7 5 Vo . 5 t 1
己 的 意 义 。 []P ) ”3 (3
念与现代主 义前卫艺术 的美学 的现代性概念的
现代化_现代性和世界近现代史_上_
科学时报/2009年/6月/15日/第A03版观察现代化、现代性和世界近现代史(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纪坡民对国内这方面的学术动向,我了解不多,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实说,我有点晕;尤其是关于“后现代化”这种相当“玄”的问题,想不到国内已经有这么长篇大论的学术文章。
“现代化”和“现代性”,无疑是个异常庞大的问题,讨论起来,使人颇有老虎吃天之感;这样的问题,不是哪一门具体的学科,比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能够独自解释清楚的。
中国古人有云:“欲明大道,必先读史。
”我想,对“现代化”和“现代性”这样范畴巨大的问题,要想对大致情况有一个比较轮廓的认识,我们或许可以从历史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自二十世纪后期,一个重要的历史性转变是世界迎来新一轮的“全球化”,中国不仅深深地卷入“全球化”的浪潮,而且由于抢得先机,处于极好的位势,从而受益良多,大大加快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不过,这“全球化”其实并不是什么新事物。
说起来,世界历史的“全球化”进程,截止到今日,已经有五百年的历史了。
因此,我们讨论“现代化”和“现代性”问题,要从历史中受益,不是仅指中国历史,而是指世界历史,主要是世界近现代史,尤其是欧洲的近现代史。
对“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这么长”的反思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思想界,曾经热烈地讨论过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什么这么长?后来有人论述道:这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是所谓“超稳态结构”。
这似乎已经成为一个有相当共识的结论,但是否能够得到学术上的认可,却并不十分明确。
照我看来,这个结论其实并没有回答人们心中的疑问。
从学术上说,这个回答,没有对中国社会的经济、社会、政治的状况和沿革以及思想和知识的资源进行任何具体的叙述和分析,既不是归纳综合,也不是推理演绎,实际上只是同义反复、一种循环论证、一个文字游戏,不过是用一种提法代替了另一种提法而已。
或许,如果把这个问题反过来问: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为什么是“超稳态结构”?我们可以这样回答:因为中国的封建社会特别长。
现代性、後现代主义与中国的现代化
现代性、後现代主义与中国的现代化" 摘要:现代性是在欧洲社会母体中孕育出来的以科学和理性为代表的一种社会文化形式。
後现代主义是西方对现代性的又一次启蒙,是现代性的延续和调整,它是对现代性弊端的批评,而不是对现代性的终结。
现代性是唯一的,并不存在与西方现代性不同的中国的现代性。
中西差距实乃“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差距,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就是现代性取代“传统性”的过程,中国必须选择现代性,不可能“直通式”进入後现代社会。
一、现代性解说蒸现代性(modernity)的社会学意蕴是甚麽?它是用来说明现代社会的社会与文化特徵的术语,吉登斯(A.Ggiddens)曾指出:“现代性是指大约从十七世纪的欧洲起源的一种社会生活(SocialLife)或组织(organisation)的模式,之後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全球。
”宋林飞认为,“现代性是一个历史断代的术语,是指接踵中古世纪或封建制度而来的新纪元,涉及各种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以及文化的转型。
”台湾学者叶启政认为,“现代性这个概念基本上是‘历史的’,也是‘文化的’,其所呈现与反映的是欧洲人自某特定历史阶段起的一种认知和期待心理、价值、信仰、态度与行动基调。
扼要地说,现代性是西方‘理性’的一种历史性的表现形式,它得以让‘理性’以不同的转形样态表现在社会中不同的面相。
”概言之,现代性是在欧洲社会母体中孕育出来的以科学和理性为代表的一种社会文化形式。
现代性与现代化有着不同的内涵。
我们通常理解的现代化是指以工业化为发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精神等方方面面的整体性的社会变迁,它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
无疑,现代性具有这方面的“面相”,它可以“大略地等同於‘工业化的世界’”。
然而,现代性更多地是在欧洲社会现代化基础上抽象与提炼出来的一种东西,现代性是唯一的,现代化却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虽然现代化是现代性“化”的过程,但现代性却不是任何一种现代化的结果。
对於现代性,可以从两个不同的逻辑起点进行理解。
现代性、后现代性与中国的现代化
宣扬 用 一 种正 在 出现 的现 代 自然科 学 新 的实验 方 性 的复 归 , 扬理 性 , 求 世 俗 生 活 。 新 肯 定 人 高 追 重
收 稿 日期 :0 昏-5 仃 20 0一
成 了推 动启 蒙 的 主要 因素 .与科 学 革命 和启 蒙 运 证 . 的 “ 大 批 判 ” 证 了科 学 与 道德 的可 能 性 他 三 论
动 的开展相 伴 随的 , 是对宗 教 的猛烈 批判 。社会 表 条 件 , 这些 条 件从 根 本上 说 就 是理 性 . 论 是认 识 无
现 为一 个世 俗 化 的过 程 .它 改 变 了人 们 的思 维 方 还 是 道德 的最 终 根 据都 在 于 主体 的 理性 .一 切 都
启 蒙 运 动用 以替 代 上帝 作 为价值 之 源 对现 存 事 物 蒙 时 代 的 人们 在摆 脱 了宗 教 蒙 昧 的 束 缚 之后 . 又
进 行 评 判 的标 准 .是 人们 判 定一 切 存 在 的合 理 性 受 到 了极 端发 展 的理性 的束 缚 。 的法 庭 。培 根 强调 人 的理 性 。 其 《 工具 》 , 在 新 中 他
式 与世 界观 . 形成 了人 们 的理性 意 识 . 动 了反 宗 围绕 着理 性旋 转 . 是 认识 论 上 的一 场 “ 白尼 式 推 这 哥
教 蒙昧 的运 动 . 生 了 主体性 意识 。 生 了近代 的 的革命 ” 促 产 。康 德 之后 , 希 特 、 费 谢林 、 格 尔都 分 别 黑 自由 、 等 、 爱 等 价值 观 念 。所 有这 些 观 念 为 现 以不 同的方 式 发展 了 自我 的学说 。 平 博 尤其 是 黑格 尔 。
现代性,现代化,现代主义
鉴于今天讨论的关键词是“现代”,那我们就有必要稍加了解“时间”这个概念。
仔细思考我们身边的表示时间的概念的词,无论是昨天今天明天还是上个月下个月或者是周一周二这些词都是相对存在的,彼此是彼此存在的证据,也就是说我们所说的时间只能在定格在相对的时间段里,不存在独立存在的,就连我们活在的当下也是在我们相对的过去定义的当下。
由于时间上未来的不可知,自然我们无法轻易断定时间里面的上游,下游。
就好比生活在康熙年间的人们知道这是清朝初期,一定不知道19世纪就已经是晚清。
我们现在完整的时间定义方式来自机械时钟的广泛应运。
在十四世纪的欧洲钟表工业的革新和个人时钟的拥有量增加,那时代人们以拥有怀表为荣,大家看电视剧,电影都是知道,怀表到民国都被认为是一种稀罕玩意呢。
时钟带来的就是时间划分的更加细致和准确,也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
在时间细化的推广过程中,钟表承载着一种新的文化从上流社会慢慢向民间发展,最后得到大部分民众的接受和认可(这里说大部分是因为还有一小部分的细节和人是用其他的方式,比如说我们中国人说的一盏茶,一炷香,现在还有使用,也有一些国家或地区在使用其他的方式,比如念几次“别了,玛利亚”这句话就可以确认一个鸡蛋是否煮熟了),以至于现在这种工业的时间主宰控制着世界。
所以说,我们概念里的时间对于人类而言,既是生产力的也是文化,是他们互相融合产生的。
那么人类社会从对时间的模糊概念发展的到细化就是步入现代的过程,一种关于时间的客观的,科学的意识成为了现代性时期的标准。
也就是说时间逐渐占据支配地位的历史时期被称为是现代性。
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把现代性视为一项“未完成的设计”。
当现代性遭到后现代主义者纷纷质疑的时候,哈贝马斯则认为自 18 世纪启蒙运动开始的现代进程并未走到穷途末路,其历程仍未完结。
哈氏有一句名言:“我们仍然是与首次出现在 19 世纪中叶的那种美学同时代的人。
”哈贝马斯并不认为现代性完美无缺,但他坚持认为现代性在其早期是值得肯定的,只是后期出现了问题,他为现代性的辩护就是要激发现代性的潜力,使之在当代生活实践中依然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现代性、现代化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现代性、现代化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一、现代性的起源与分类按照一般的说法,现代性发源于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到18、19世纪之交初步形成,是一个摆脱迷信、愚昧和专制的过程,也是一个追求理性、科学和自由的过程。
[1]但其实,现代性的来源要复杂得多。
姚斯认为它于十世纪末期首次被使用,它用于指称古罗马帝国向基督教世界过渡的时期,目的在于把古代与现代区别。
卡林内斯库在《现代性的五种面具》中,认为现代性观念起源于基督教的末世教义的世界观。
历史学家汤则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黑暗时代(675-1075),中世纪(1075-1475),现代时代(1475-1875),后现代时期(1875-至今)。
他划分的“现代时期”是指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
而他所认为的后现代时期,即是指1875年以来,理性主义和启蒙精神崩溃为特征的“动乱年代”。
现在一般意义上把现代性视为与资本主义同源的东西,但即便如此,资本主义的起源依旧是一个含糊的时间段而决非明晰的时间点。
现代性无疑是一个意识形态范畴的概念,内涵比较庞杂。
因此,如果要进行详细的辨析最好先对其进行分类。
韦伯从宗教和形而上角度分离现代性,从而得到科学、道德和艺术三个方面。
加拿大学者Charles Taylor的文章《两种现代性》中,他综合了一般国外学者对于现代性的理解,提出了现代性的两种模式,其一就是从韦伯的思路发展出来“科技的传统”,出发点在于所谓现代性的发展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从西方的启蒙主义以后,理性的发展,工具的理性,工业革命到科技发展,甚至民族国家的建立、市场经济的发展,加上资本主义,这一系列的潮流是不可避免的。
韦伯当时创出了一个名词,叫“合理化”。
这个传统后常为一般的社会学家所用。
在科学现代性方面,现代性标志着资本主义新的世界体系趋于形成,世俗化的社会开始建构,世界性的市场、商品和劳动力在世界范围的流动;民族国家的建立,与之相应的现代行政组织和法律体系……。
现代性与现代化
会相比的根本变化,以及社会在城市化、 信息化、教育普及、知识程度提高等方面 的巨大进步。
三. 现代性与现代化的关系
(1)现代性和现代化是极具复杂性和多样性
的,其范围广泛,集社会、经济、政治、
文化、教育和心理于一体。
(2)中国经历了各种动荡和革命还有社会整
合,直到中国经济大规模增长伴随着现代 性转型到现代化。现代性很大程度上仅仅 是一种产物,但现代化则不仅是产物,同 时更是目的和过程。
特征:世界性,历史性
二. 现代性与现代化的概述
(1)现代性是表现一种状态,具有现代的特
征和属性,相对落后的状态而言。它体现 了对现代文明发展历史进程,是对现代文 明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的现实性和现实 存在的矛盾的反映。
现代性的研究涉及到哲学、政治、社 会与文化等领域,从而有了哲学、政治学 、社会学以及文化和审美等意义上的现代 性。现代性则主要是一个哲学范畴,着眼 于从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上把握现代化社 会的属性,把握“ 现代” 应有 的时代意识与 精神。
(3)现代性是社会在工业化推动下发生变革 而形成的一种属性,是现代化的属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现代化的过程产生了现代性的特征。
(5)以自由为核心,现代性形成的关键在于 建立起公平合理的权利关系。
(6)现代性不是现代社会的专利,不为发达
的现代国家所独有。可以说,一个国家和
社会,其文明程度和现代化程度越高,其
现代性也就越强。 (7)现代化意味着动乱、滋生着动乱或引起 动乱,现代性意味着稳定,孕育着稳定或 带来稳定。
(2)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发展的趋势,朝现代
方向发展,相对前工业社会阶段的发展而
言。它是被用来描述和评价近代以来人类
现代性与现代化
现代性与现代化作者:管堃洁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19期【摘要】文章从概念的界定入手,以传统社会、现代社会和中间型社会为框架,对现代性与现代化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
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传统社会历经全面变迁而获取现代性的过程,而以社会的理性化、政治的民主化、经济的产业化、文化的世俗化及现代人格的形成为标志的现代性,则是现代化的结晶。
中国在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同时,要充分意识到现代性反思的不可或缺。
【关键词】现代化;现代性;资本主义一、现代性的含义现代性这个词是用来描述“现代”这样的状态。
如果将历史区分为三大时期的话,现代可以表示所有在中世纪之后的欧洲历史。
这三大时期为:上古时代、中古时代与现代。
现代也会特别用来指称1870年到1910年这段期间开始的一个时期,一直到现在。
如果还要更特定的话,则是指1910年—1960年这段时期。
按照“现代性”最权威的理论家哈贝马斯的说法,“现代”一词为了将其自身看作古往今来变化的结果,也随着内容的更迭变化而反复再三地表达了一种与古代性的过去息息相关的时代意识。
哈贝马斯指出:“人的现代观随着信念的不同而发生了变化。
很显然,我们现在理解的“现代性”是指启蒙时代以来的“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
一种持续进步的、合目的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的时间观念。
正如汪晖所概括的那样:“现代”概念是在与中世纪、古代的区分中呈现自己的意义的,“它体现了未来已经开始的信念。
这是一个为未来而生存的时代,一个向未来的’新’敞开的时代。
这种进化的、进步的、不可逆转的时间观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历史与现实的方式,而且也把我们自己的生存与奋斗的意义统统纳入这个时间的轨道、时代的位置和未来的目标之中。
”法国历史学家费.布罗代尔则把“漫长的16世纪”看成资本主义起源的时期,但他甚至把萌芽上溯至12、13世纪,他认为那时就产生资本主义的萌芽。
布罗代尔赋予工业革命决定性的作用,并把世界的时间划分为两个阶段:即18世纪前和18世纪后,18世纪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真正诞生的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性”与“现代化”陈嘉明“现代性”是自上世纪末叶以来,不仅西方学术界所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而且也是中国学术界所关注的一个热点。
对于我国学者来说,研究这一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中国正处于现代化的进程之中,因此探讨现代化过程的本质及其结果,即“现代性”,是尤其有意义的。
特别是在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出现之后,它对现代性的批判更加引起我们对现代性问题的关注,因为这一批判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现代性问题,思考中国的现代化应当产生什么样的现代性。
在进行这一思考时,什么是“现代性”,它正确的内涵是什么,与“现代化”概念有什么区别,无疑是首先应当辨明的。
一、现代性的诸种界说对“现代性”的研究涵盖了哲学、政治、社会与文化等不同领域,因此这一概念的运用也就相应有了学科上的差别,从而有了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意义上的,以及文化和审美等意义上的现代性。
吉登斯对现代性的研究是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的,因此他将现代性看做是“后传统的秩序”。
它首先指的是在后封建的欧洲所建立、而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影响的行为制度与模式,或者说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
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性大致等同于“工业化的世界”。
其次是指资本主义,包括其竞争性的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商品化过程中的商品生产体系。
西方结构功能学派所概括的现代性的特征,同样是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的。
它从社会的变动方式着眼,立足于“现代性”与“传统”的区别,由此对现代化进程及其产生的现代性属性作出界说。
在这一理论中,“传统”与“现代性”分别是前现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特征。
现代性是社会在工业化推动下发生全面变革而形成的一种属性,这种属性是各发达国家在技术、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这些特征是:①民主化;②法制化;③工业化;④都市化;⑤均富化;⑥福利化;⑦社会阶层流动化;⑧宗教世俗化;⑨教育普及化;⑩知识科学化;⑾信息传播化;⑿人口控制化,等等。
结构功能学派的上述现代性界说的一个优点是较好地辨析了“现代化”与“现代性”的关系,把后者看做是前者的“属性”。
不过这一界说主要是从社会学方面进行的,因此具有经验概括的特征,列举了现代性在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教育等领域的标志,但没有深入到哲学反思的层次,从本质特征上把握现代性。
哲学意义上的现代性探讨,比较著名的有两个。
其一是哈贝马斯,他把现代性看做是一种新的社会知识和时代,它用新的模式和标准来取代中世纪已经分崩离析的模式和标准。
作为一个时代的现代性的特征与贡献,是个人自我选择,实现主体价值的自由。
其次是福柯,他把现代性理解为“一种态度”,而不是一个历史时期,不是一个时间概念。
“所谓态度,我指的是与当代现实相联系的模式;一种由特定人民所作的志愿的选择;最后,一种思想和感觉的方式,也就是一种行为和举止的方式,在相同的时刻,这种方式标志着一种归属的关系并把它表述为一种任务。
无疑,它有点像希腊人所称的社会的精神气质(ethos)。
”按照福柯的这种解释,现代性主要指的是一种与现实相联系的思想态度与行为方式,一种时代的意识与精神,因此它关涉到的是某个社会的道德与价值观念、思想方式与行为方式,或者说,关涉到的是某一社会的主流性的哲学理念以及相应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方面的制度安排与运作方式。
二、“现代性”与“现代化”概念的区别国外学者布莱克曾经这样说明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从上一代人开始,‘现代性’逐渐被广泛地运用于表述那些在技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诸方面处于最先进水平的国家所共有的特征。
‘现代化’则是指社会获得上述特征的过程。
”这是从因果关系的角度来说明现代化与现代性两概念之间的区别。
现代化是动态性的“因”,现代性则呈现为静态性的“果”;由现代化的过程,产生了现代性的特征。
不过,虽然这一说明点明了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但他的有关说明则是主要从“技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的,而“现代性”概念的最深的层面,却是属于哲学的,属于哲学反思所把握的时代本质与精神。
就这一意义来说,现代化主要是一个在经济学与社会学层面上谈论的范畴,表明社会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表明社会在这一文明变化过程中在生产力、生产方式、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上与传统农业社会相比的根本变化,以及社会在城市化、信息化、教育普及、知识程度提高等方面的巨大进步。
“现代性”则主要是一个哲学范畴,从哲学的高度审视文明变迁的现代结果,着眼于从传统与现代的对比上,抽象出现代化过程的本质特征,着眼于从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上把握现代化社会的属性,把握“现代”应有的时代意识与精神。
为了有助于这一对比,下面我们来看看有关“现代化”概念的界定。
1960年欧美和日本学者在日本的箱根举行了“现代日本”国际研讨会。
这是“国际上第一次认真而又系统地讨论现代化问题”的会议,它为现代化首次确定了如下的8项标准:①人口相对高度集中于城市之中,城市日益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②较高程度地使用非生物能源,商品流通和服务设施的增长;③社会成员大幅度地互相交流,以及这些成员对经济和政治事务的广泛参与;④公社性和世袭性集团的普遍瓦解,通过这种瓦解在社会中造成更大的个人社会流动性和更加多样化的个人活动领域;⑤通过个人对其环境的世俗性和日益科学化的选择,广泛普及文化知识;⑥一个不断扩展并充满渗透性的大众传播系统;⑦大规模的制度的存在,如政府、商业和工业等,在这些制度中科层管理组织不断成长;⑧在一个单元(如国家)控制之下的大量人口不断趋向统一,在一些单元(如国际关系)控制之下的日益增长的互相影响。
上述标准集中于从人口、商业服务、环境、教育、管理等社会领域来考虑问题,因此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的现代化标准。
它作为第一个制定的标准,相对于后来的标准而言,显得比较粗糙,考虑的问题不够广泛、具体。
我们可以再列出几个标准用以对比。
著名的美国社会学家阿历克斯·英格尔斯(AlexInkeles)给出了一个量化的社会现代化指标,其具体参数如下: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3,000美元以上;②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12%—15%以下;③服务业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以上;④非农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为70%以上;⑤识字人口的比重在80%以上;⑥适龄年龄组中大学生的比重为10%—15%以上;⑦每名医生服务的人数在1,000人以下;⑧平均预期寿命70岁以上;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0%以上;⑩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
这一现代化的量化指标尤为具体,其特点是主要围绕生活质量来设置指标,并且具有可操作性的优点,便于使用者进行衡量、对照与评判。
帕森斯的学生利维也曾为现代社会提出了六项标准,这些标准构成现代社会的基本条件,现代化的过程则是向这些标准靠拢。
这六项标准是:认识方面的理性主义;人际关系方面的普遍性原则;社会机制方面的特定功能;情感方面的克制与回避;目标取向上的责任感;社会结构方面的非等级制。
这六项标准的特点是着重于从人的意识与精神的角度考虑现代化问题,包括认识的、情感的、意志的(道德责任),以及人际间的关系。
与此相应也就撇开了现代社会的物质的标准方面。
我国学者罗荣渠曾经对有关的现代化理论进行整理,归纳出有关现代化含义的四类界说,它们分别是:首先,现代化指在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上落后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
中国共产党及其政府领导人在阐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方针与政策时所一贯明确表述的,正是这一思想。
其次,把现代化视为工业化,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
在罗荣渠看来,这种观点与第一种的实质内容并无区别,只是前者的特殊之点在于它的政治立论。
第三,现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统称。
按照这种观点,人类社会在现阶段发生的史无前例的变化,不仅限于工业领域或经济领域,同时也发生在知识增长、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等各个方面。
罗荣渠指出,这种现代化观点与上一种观点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着眼于工业化的纯粹经济属性,而是注意到社会制度即结构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认为科学革命具有改变人类环境的巨大力量,造成特殊的社会变迁方式,而社会各单元对于这一新环境和变化的适应和调整的过程就是现代化。
第四,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换句话说,现代化可以看做是代表我们这个历史时代的一种“文明的形式”,这主要是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的角度考察现代化的。
这方面的观点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We鄄ber)为代表。
从韦伯学派的观点看来,现代化就是“合理化”,是一种全面的理性的发展过程。
按照韦伯的说法,“归根到底,产生资本主义的因素乃是合理的常设企业、合理的核算、合理的工艺和合理的法律,但也并非仅此而已。
合理的精神,一般生活的合理化以及合理的经济道德都是必要的辅助因素。
”罗荣渠的概括展现了现代化概念的诸种含义,使我们对现代化概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从他上面的概括以及联系到前面有关的现代性含义,我们可看出现代化含义有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方面的侧重或不同,但不管怎样,它们都不是哲学意义上的,这一点构成现代化与现代性概念的一个基本区别;也就是说,只有现代性概念才提供了哲学上的思考,深入到了哲学的层次;虽然现代性概念也有从类似的政治学、社会学与经济学等层面上进行界说的,但它的根本规定却是在哲学层次上的。
此外,现代性与现代化概念的另一个基本区别在于,现代性乃是现代化的结晶,是现代化过程与结果所形成的属性,有如下面我们所要论述的。
三、“现代性”之我见首先,从特征上说,现代性标志着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表现为与某些传统的断裂。
文化中本来有其亘古不衰的东西,这是文化中得以延续的传统。
这除了一些可直观的人文艺术形式、风俗习惯之外,还包括一些基本的社会道德伦理准则,如孝悌仁爱,不偷盗,不淫乱等。
但文化中也存在一些与社会进步不相符的传统,它们是现代性需要与之割断的。
中国文化由于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因此如何对待传统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显得尤其突出,并就此有着长期的论争。
特别是中国的现代化诉求属于外源性的,是一种被西方列强的侵略激发起来的图强愿望,因此传统与现代性的关系就与是否等于“西方化”,以及与此相关的民族自尊情结联系在一起,从而无形中使民族主义成为抗拒现代性的强大因素。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加上“左”的意识形态作用的“新传统”因素,如姓“资”还是姓“社”的思想禁锢,更是对现代化的推动构成严重的阻碍。
可幸的是,当今社会的信息传播已远非古代可比,信息使广大民众至少直观地懂得什么是“现代化”,现代化国家对人民意味着什么样的“生活世界”。
因此,“现代化”对于广大民众来说不仅不是洪水猛兽,而是成为民心之所向。
再顽固的传统,也经不起现代化信息对民众的现实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