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长恨歌》
《长恨歌》古诗赏析
《长恨歌》古诗赏析《长恨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古诗,该诗描绘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同时也反映了唐朝盛世壮美的景象。
本文将对《长恨歌》进行深入赏析,从诗歌的意境、艺术特点以及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阐述。
《长恨歌》描绘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展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和相互思念之情。
诗中以杨贵妃的视角叙述,情感真挚动人。
首两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直接点明了明皇对杨贵妃的深情厚意以及他们之间因政治权力无法圆满的爱情。
接下来的描述“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则与前文构成鲜明对比,呈现出杨贵妃出身贵族却被世人忽视,又在宫中幽禁的形象。
在描写杨贵妃出宫后,作者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与意象,使整首诗笔触丰富生动。
例如,“黄泉无识鬼神惊”一句通过“黄泉”暗喻杨贵妃死去,表达出她因爱情悲剧而失去生命的悲凉。
又如“乐游原上作别繁华,复入小楼吹彻玉箫”的描写,展示了杨贵妃在世事变迁中的自省与忧伤。
同时,诗中巧妙地穿插了对唐朝盛世的描绘,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繁荣与文化底蕴。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这样的文字表达了大唐盛世的浩荡气势。
“千载谁堪伯仲间,惟有杨家听不完”一句则呈现了贵妃莫名的荣耀与苦涩。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长恨歌》诗歌形式上的特点。
诗中以七言绝句的形式表现,每句都独立完整,句式通顺,押韵工整。
这种形式相对简练、凝练,使得诗歌表达更加清晰流畅。
最后,对于《长恨歌》诗歌赏析,还需要考虑到其历史背景。
《长恨歌》创作于唐代盛世,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被看作是封建君臣之间的爱情悲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压抑和禁锢。
总之,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其悲剧性的爱情故事、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长恨歌》的赏析,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唐代文化与社会风貌,感受古人对爱情和人生的独特思考。
谈谈你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
谈谈你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
《长恨歌》是一首由白居易创作的长诗,以唐代皇帝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为背景,描绘了杨玉环从贵族出身到宫廷生活中的沉浮和命运的转变。
这首诗的主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
首先,《长恨歌》的主题之一是爱情。
诗中描绘了杨玉环与李隆
基之间的深情厚意,展现出他们彼此间互相扶持、相互依赖的感情。
这段爱情不仅仅是个人的感情,更是两个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碰撞、交织与冲突。
这段爱情被描绘得如此真挚,引发了人们对于爱情、命运和个人价值的思考。
其次,《长恨歌》的主题还涉及到权力与政治。
诗中描绘了杨玉
环在宫廷中的沉浮与命运的转变,展现了权力与政治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尽管杨玉环因美貌而得到了皇帝的宠爱,但她也因此陷入了宫廷斗争的漩涡,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这种权力与政治的斗争也是诗中的主题之一,通过杨玉环的遭遇,揭示了权力与政治对个人命运的摆布与束缚。
最后,《长恨歌》的主题还可以理解为对于历史与命运的反思。
诗中通过杨玉环的故事,展现了历史和命运对于个人的影响与塑造。
杨玉环的命运不仅受制于她的出身,还受到了历史的局限和政治的环境所限制。
这使得读者思考个人命运与历史的关系,以及个人在历史中的存在和价值。
总的来说,我对《长恨歌》的主题的理解是:爱情、权力与政治,以及对于历史与命运的反思。
这些主题在诗中相互交织,展现了一个
动人而复杂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对于爱情、权力、历史和命运等话题的思考。
《长恨歌》古诗文化解读
《长恨歌》古诗文化解读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作的《长恨歌》,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瑰宝。
这首诗以优美的叙述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古代女性的坚贞爱国之情,同时也反映了社会政治的风云变幻。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意象表达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对《长恨歌》进行解读。
一、历史背景《长恨歌》创作于唐玄宗年间,当时唐朝已经经历了700多年的繁荣和辉煌。
唐玄宗统治时期,国势渐微,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白居易以一首动人心弦的长诗,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忧虑。
二、意象表达1. 春宫图:诗中“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一句,通过“洞房昨夜停红烛”这一意象,表达了杨玉环作为皇帝的妃子,正值春宫之乐的背后,却要离开家人远嫁他乡的无奈和忧愁。
2. 蜀道难:诗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通过描绘艰险的蜀道,抒发了杨玉环近乡情怯、身世无依的孤独和无助之情。
这一意象表达了主人公对离故土、远嫁他乡的惋惜和不甘。
3. 云想衣裳花想容:诗中“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一句,通过描述杨玉环美丽的形象和身姿婀娜的风采,表达了主人公对自身美貌的自豪与自怜,以及对将要面对的艰难境遇的无奈与苦闷。
三、情感表达1. 爱国情怀:诗中“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一句,表达了主人公对国家国运的担心与忧虑。
通过与自身的经历相对照,使诗歌中的爱情悲剧更具有普世意义,使之引发读者对国家兴衰的思考。
2. 怀才不遇:诗中“时维乎君侧,语是云间珠”一句,表达了自己聪明才智却未能得到发挥的无奈和苦闷。
借由主人公的遭遇,诗人将自身的感受融入其中,抒发了对当时社会政治风气的不满和对朝廷官员傲慢无能的批评。
以上是对《长恨歌》的一些主要解读。
通过历史背景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歌创作的时代环境和背后的深意。
意象表达和情感表达则使诗歌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引发读者对功利与名利、爱国与个人命运的思考。
总之,《长恨歌》作为一首具有重要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的古诗,通过对杨玉环的形象描绘和情感表达,展示了唐代女性的聪慧与身世的无奈,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和思考。
对长恨歌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对长恨歌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长篇叙事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一段悲壮而感人的爱情故事。
在我看来,《长恨歌》的主题可以概括为“爱情的悲剧”。
整首诗中,白居易通过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展现了爱情的美好、执着和无奈,以及在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中的脆弱和无助。
首先,白居易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爱情的描写,展现了爱情的美好和执着。
他们彼此深爱着对方,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种爱情在诗中表现得十分动人,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和美好。
其次,白居易也通过对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的描写,揭示了爱情的脆弱和无助。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受到了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的影响,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这种描写让人深刻地认识到了爱情在政治和社会背景下的无奈和脆弱。
总之,《长恨歌》的主题是“爱情的悲剧”,通过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展现了爱情的美好、执着和无奈,以及在政治斗争和
社会变迁中的脆弱和无助。
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本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白居易的《长恨歌》解读
白居易的《长恨歌》解读引言白居易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创作了众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这首诗以其深情而广为传颂,描绘了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本文将对《长恨歌》进行解读,分析其中所表达的主题、情感和艺术手法。
主题分析《长恨歌》主要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并通过对于历史事件的回顾而使人们思考珍惜当下,不重蹈覆辙。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题:1.爱情与权力:诗中描述了唐玄宗深深地爱上了杨贵妃,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成全彼此之间的感情。
这一主题反映出个人感情与政治权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2.美丽与陷落:杨贵妃是当时唐朝最美丽的女子之一,然而她的美貌却不幸导致了她命运的转折。
这一主题探讨了美丽与命运、荣耀与灭亡之间的复杂关系。
3.历史寓言:《长恨歌》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为线索,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溯,引发人们对历史轮回和人性的思考。
诗中表达了对权力腐败、内外交困等社会问题的关切。
情感描写白居易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悲欢离合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用生动动人的文字,描绘了他们甜蜜相恋、相互思念、无法圆满结合以及最终凄惨分离等一系列情节。
通过这些情感描写,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两人深深地爱意,也能够体会到他们因爱所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艺术手法白居易在《长恨歌》的创作中运用了一系列的艺术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和感人。
其中包括:1.对景抒情:白居易巧妙地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和思绪,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2.以物喻情:他巧妙地利用一些具体物象,如瑶池、仙乐等来象征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使得诗歌更富有意境和象征性。
3.细腻叙事:白居易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方式,将故事情节展示得十分真实、引人入胜。
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当时场景的真切。
结论《长恨歌》是白居易在唐代创作的一首优秀诗篇。
它通过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爱情悲剧的叙述,深刻地涉及了爱情与权力、美丽与陷落以及历史寓言等多重主题。
诗人之悲:白居易《长恨歌》解析
诗人之悲:白居易《长恨歌》解析引言《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珍丽瑰宝。
这首长达一千余字的长篇叙事诗,以细腻、富有感情的笔触勾勒出了唐皇李隆基和杨贵妃之间的悲剧故事。
本文将通过对《长恨歌》的解析,探讨其中所折射出的诗人之悲。
正文1. 背景介绍在正文部分,我们需要对白居易创作《长恨歌》时所处的背景进行介绍。
白居易是唐朝中后期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他在政治和文学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然而,在他晚年时期,他因为某些原因(例如,贪污指控和政治反对派),被贬到乡间甚至被流放。
这段时间正是他写下《长恨歌》的时候。
2. 杨贵妃与李隆基的爱情与悲剧接下来,我们将分析《长恨歌》所描述的杨贵妃与李隆基的爱情与悲剧。
诗中描绘了杨贵妃美丽的形象、她与皇帝之间的深情厚意以及你死我活的爱恋。
然而,这段爱情最终被政治斗争和宫廷权谋所破坏,导致了杨贵妃的悲惨结局。
白居易通过描写这一悲剧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无尽哀伤。
3. 白居易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在《长恨歌》中,白居易不仅仅关注杨贵妃和李隆基之间感人而悲惨的爱情故事,他同时也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思考。
白居易在诗中呼吁和平、正义和公平,并批评那些背离道德准则的人和政治家。
4. 诗人之悲:文学创作中抒发个人情感最后,我们来讨论“诗人之悲”在《长恨歌》中体现出来。
白居易巧妙地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个人遭遇的悲伤和沮丧。
诗人面对自身命运和社会风云不断变幻的现实,抒发了内心深处的悲凉之情。
结论《长恨歌》是白居易才华横溢的作品,通过对杨贵妃与李隆基之间爱情与悲剧的描绘,诗人成功地展示了他独特的审美观、思想观与“诗人之悲”。
这首诗既是对个人命运的抒发,又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中令人痛心的事物。
白居易通过精湛的笔墨和细腻动人的描写,使《长恨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以上是对白居易《长恨歌》解析,并探讨其中所折射出来的“诗人之悲”的文档内容编写。
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该篇作品。
长恨歌艺术解析1000字
长恨歌艺术解析1000字《长恨歌》是中唐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以其优美动人的语言描绘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展示了爱情的伟大与悲剧命运的无常,从而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结构、叙事、人物形象和语言艺术等方面对《长恨歌》进行艺术解析,从而揭示这首诗歌的深远内涵和艺术魅力。
一、《长恨歌》的结构特色《长恨歌》采用了三段式的叙事结构,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分别描绘了他们的相遇、相爱和离别,以及随后的政治纷争和人物命运的转折。
这种结构既展示了爱情的浓烈与悲壮,也表现了社会政治的波澜起伏,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欣赏到诗歌的美妙语言,也能深切地体会到爱情与政治的相互交织和影响。
二、《长恨歌》的叙事艺术特色《长恨歌》在叙事方面采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如比喻、对偶、夸张等,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为读者提供了极富情感冲击力的叙述。
三、《长恨歌》的人物形象分析《长恨歌》中的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唐明皇和杨贵妃这两个主要角色在诗歌中都展现了各自的鲜明性格和情感变化。
唐明皇的形象充满了浪漫与痴情,他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展现出了不屈不挠的勇气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杨贵妃的形象则充满了悲情与无奈,她在政治漩涡中的挣扎与痛苦令人扼腕叹息。
这些形象的塑造,为整首诗歌增添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四、《长恨歌》的语言艺术分析《长恨歌》的语言优美动人,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充满了唐诗特有的韵味和诗意。
诗歌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夸张等,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同时,诗歌的语言也充满了感情色彩,表现了诗人对于爱情和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思考。
综上所述,《长恨歌》以其优美动人的语言描绘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展示了爱情的伟大与悲剧命运的无常,从而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结构、叙事、人物形象和语言艺术等方面,《长恨歌》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首抒发诗人情感的诗歌,也是一部反映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文学巨著。
白居易《长恨歌》的爱情观分析
白居易《长恨歌》的爱情观分析1. 引言《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诗,以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故事——王昭君入汉为妃为背景,描述了唐明皇和王昭君之间的爱情故事。
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深入探讨白居易的爱情观。
2. 爱情观的深意2.1 御赐红罗作裙带这一描写表现了服饰之美,突出了唐明皇对王昭君极高的宠爱,在文中流露出浓烈的欢愉和幸福感。
2.2 感官与美丽白居易通过字面上皇后穿着华丽衣物来展示他对美丽感官和外貌的迷恋。
这反映了他对于外在形式美感受过度关注的一面。
2.3 长恨歌旨在表达怀念与哀伤虽然主题是爱情,但整个诗作并不只局限于一个浪漫故事。
它还包含了怀念和哀伤的情绪,表达了对美好过去的思恋和无尽的遗憾,将爱情与命运紧密结合。
3. 白居易眼中的爱情3.1 爱情的力量白居易在诗中描绘了唐明皇对王昭君深深地爱,并用琉璃瓦与金银堂形容两者关系之密切。
这显示出白居易对于爱情绝对忠诚,并相信爱可以超越一切。
3.2 爱与道德约束尽管有着强烈的感情,白居易通过描述后来昭君回国就成为他人妻子的事实,反映了他对于传统道德标准高度重视的观点。
尽管有着强大的感情冲动,但白居易也意识到个体在社会中要承担责任与义务。
3.3 爱情与宿命白居易也提及自己命运多舛。
这种安排揭示出一种信仰或命运主义,暗指了一种不可抗拒或是被迫完成某项责任。
4. 结语通过对白居易《长恨歌》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在诗中对爱情有着复杂而真实的理解。
白居易将爱情与美丽、命运和道德等多个因素相融合,揭示了他对爱情的思考和颇具洞见的见解。
需要注意的是,这篇文档内容仅是一个概览,详细论述可根据需要进行补充。
《长恨歌》古诗解析
《长恨歌》古诗解析《长恨歌》是中国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诗,记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本文将从结构、意境、艺术手法等方面对《长恨歌》进行深入解析。
首先,从结构上看,《长恨歌》共有九十九段,每段四个字,以七言绝句的形式呈现。
这种结构严谨而规整,让人感受到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另外,整篇诗以宫廷为背景,通过描写宫墙、梨园、玉树等元素,展示了大唐盛世的繁华景象,为诗中的爱情悲剧增添了更多戏剧性和对比效果。
接着,从意境上来看,《长恨歌》以宫廷爱情为主线,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相思之苦为核心,穿插了各种宫闱纷争和帝王寂寞等元素,展现了唐朝宫廷生活的辉煌和虚幻。
诗中贯穿了对爱情的追求、痛苦、幸福等复杂情感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梦幻般的仙境。
此外,在艺术手法方面,《长恨歌》也有其独特之处。
首先,该诗采用了大量的对仗和押韵,使整篇诗歌韵律和谐,旋律流畅。
其次,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对比、夸张、拟人等,使诗情更为丰富多样,给读者以强烈的感官冲击。
再次,诗中运用了许多象征意象,如“罗幕轻寒”、“月华如练”等,通过形象的描写,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总体来说,《长恨歌》是一首意境深远,艺术技巧高超的古诗。
白居易以独特的结构、丰富的意境和巧妙的艺术手法,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至今仍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传颂。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长恨歌》虽然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为主题,但在对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存在一些片面和夸大的倾向。
此外,诗中对宫廷生活的描绘也显得过于理想化和浪漫化,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距。
因此,在欣赏《长恨歌》时,我们应该保持一定的批判性思维,理性对待其中的艺术表达和历史看待。
总结起来,《长恨歌》是一首古老而优美的诗歌作品,它通过结构的严谨、意境的深远以及艺术手法的独特,展现了唐代宫廷爱情的辉煌与悲剧。
正因为如此,《长恨歌》在我国古典文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永远珍藏。
《长恨歌》古诗分析
《长恨歌》古诗分析《长恨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它以细腻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深情厚意,表达了作者对权力腐败与变故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欣赏。
本文将对《长恨歌》的诗歌形式、主题意境以及艺术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诗歌形式《长恨歌》属于七言律诗,共计长达一千五百余字,被誉为古代叙事诗的经典之作。
整首诗共分为一百二十九副,每副四句,单绝句形式。
白居易巧妙地运用了律诗的规则,使整首诗呈现出流畅的节奏和和谐的音韵。
二、主题意境《长恨歌》的主题为爱情悲歌。
诗中描绘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倾慕之情,表达了他们之间的深情厚意。
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权力腐败与变故的感慨,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爱情的升华和无奈,以及历史的传承和变迁。
三、艺术特点1. 绚丽的描写:白居易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相思之情。
他巧妙地运用比喻手法,用花卉、月光等意象来表达爱情的美好与残缺。
2. 丰富的情感表达:诗中融入了对权力腐败的抱怨和无奈,展现了作者对社会变迁的思考。
这种情感的抒发使得诗歌更富有内涵和思想性。
3. 独特的句法结构:白居易巧妙地运用了排比、倒装等技巧,使整首诗既有流畅的语言节奏,又具备了艺术上的变化和张力。
四、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长恨歌》是唐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独特的诗歌形式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成为中国古代七言律诗中的经典之作。
它的主题意境深远而广泛,凸显了唐代社会的风云变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长恨歌》对后世的影响不可忽视。
它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诗人创作的重要参照。
其优美的诗歌形式和丰富的情感描写,激发了后人对唐代文化的追求和传承。
同时,《长恨歌》也被翻译成多种外语,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总而言之,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其独特的诗歌形式、深邃的主题意境和丰富的艺术特点,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长恨歌深度解读
长恨歌深度解读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长诗,全诗共900余字,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最终的悲剧结局。
这首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为主线,通过描写他们的相识、相爱、相离和最终的悲剧,表达了作者对于爱情、权力、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以下是我对《长恨歌》的深度解读:
1.爱情的美好与悲哀
《长恨歌》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被描绘得十分美好,但也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他们的爱情是真挚而深刻的,但却无法抵挡政治斗争和宫廷利益的摧残。
这种美好而悲哀的爱情,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爱情的脆弱和无奈。
2.权力的诱惑与危险
《长恨歌》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背后,是政治斗争和权力的诱惑。
唐玄宗为了追求自己的政治目标,不惜牺牲杨贵妃的幸福和生命。
这种权力的诱惑和危险,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权力的可怕和危害。
3.人性的悲欢离合
《长恨歌》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经历了悲欢离合的过程。
他们的爱情曾经美好而真挚,但最终却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这种悲欢离合的人性,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人性的复杂和无常。
4.文学的力量
《长恨歌》是一首文学杰作,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爱情、权力和人性的复杂关系。
这种文学的力量,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文学的魅力和意义。
总之,《长恨歌》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和感悟的文学作品,它通过对于爱情、权力和人性的描写和思考,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了这些问题的复杂和深刻。
唐诗长恨歌赏析
《长恨歌》赏析《长恨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长篇叙事诗,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
诗中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描绘了生动的历史画面和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美与丑、悲与欢。
以下是对《长恨歌》的赏析:1. 故事背景:《长恨歌》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诗人当时三十五岁。
诗中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背景,通过叙述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风景以及皇室家族的生活。
2. 人物形象:《长恨歌》塑造了唐玄宗、杨贵妃等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
唐玄宗被描绘为一个荒淫无度的皇帝,为追求美色而不顾国家社稷;杨贵妃则被塑造成一个美艳动人、善良忠诚的女子,她的悲剧命运令人同情。
此外,诗中还描绘了陈玄礼、高力士等历史人物,各具特色。
3. 艺术手法:白居易运用丰富的艺术手法,如抒情、叙事、描绘、讽刺等,将故事娓娓道来。
诗中对人物心理、情感的刻画细腻入微,如“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一句,揭示了故事的悲剧根源。
同时,诗中采用民歌俚曲的风格,语言生动活泼,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4. 情感表达:《长恨歌》抒发了诗人对杨贵妃悲剧命运的同情和对爱情的理解。
诗中既揭示了皇室家族的荒淫无度,也歌颂了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真挚的爱情。
诗人通过对人物情感的刻画,使读者感受到爱情的美与悲剧,引发人们对命运的思考。
5. 历史价值:《长恨歌》作为唐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诗中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风俗习惯,为我们了解唐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同时,诗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也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
总之,《长恨歌》是一首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诗歌。
通过生动的故事叙述和人物描绘,诗人展现了人性的美与丑、悲与欢,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这首诗不仅成为了唐代诗歌的瑰宝,也是后世文学和艺术创作的重要借鉴。
浅谈白居易《长恨歌》的爱情主题
浅谈白居易《长恨歌》的爱情主题《长恨歌》是一篇非常优秀和著名的长篇叙事诗,这首诗不但词藻华丽,它还蕴含着创白居易丰富的感情,与此同时又叙述了安史之乱的部分经过,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关于白居易创作这首名篇的意图,各方也有不同的猜测。
有人认为《长恨歌》是一首讽喻诗,讽刺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有人认为白居易写此诗是为了歌颂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同时白居易为他们的爱情悲剧感到惋惜,因此写了一个奇幻的结局;有人认为白居易写此诗既有讽刺唐玄宗之心,亦有歌颂爱情之意。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第三种,不过我认为白居易写这首诗主要是为了表达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惋惜和遗憾,讽刺唐玄宗也是为了表达他心中强烈的惋惜和遗憾。
这首诗中讽喻的部分也很明显,比如开篇第一句就是“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这句话给人的感觉就是唐玄宗似乎是个不太靠谱的皇帝,整日沉迷于女色。
再比如这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更是直接指责唐玄宗不思朝政,整日只知道陪美人享乐,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得知杨贵妃姿色不凡,备受恩宠,以至于成为了“红颜祸水”。
接下来笔锋一转,“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这一段开始写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仓皇出逃,而将士们不满于唐玄宗对杨贵妃过分的恩宠,要求处死杨贵妃,否则“六军不发”。
唐玄宗万般无奈,无力保护杨玉环,于是杨玉环死于马嵬坡。
可以说安史之乱既是大唐国运的重大转折点,又是唐玄宗一生的转折点,亦是本诗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对长恨歌双重主题观点及理由
对长恨歌双重主题观点及理由
《长恨歌》是一首非常优美而又凄美的抒情诗,它隐喻着人们大多有
着无法突破的限制和恒久不变的憧憬,表达了一种不断孤独而坚定的
坚持。
1. 首先,《长恨歌》以爱情为主题,传达了人们在这个爱情里所承受
的无限苦难。
它夹杂着深刻的哀愁,表达出对困境无法超越的无奈,
以及苦苦挣扎无法实现的恋爱梦想。
通过主人公的无助状态,诗人传
达出一种为爱而无可奈何的痛苦。
2. 《长恨歌》还蕴含着无可奈何的诗意悲剧感。
此首诗歌让人感到无
言以对,它唤醒了他们心中对爱情、对生活等深刻的感受。
它使人对
自己无可奈苦的重压,也使人们能够从另一个角度体会到人生的意义。
3. 最后,《长恨歌》不仅仅强调了爱情的力量,还强调了坚强的毅力。
在人们的挣扎与坚持中,也能体会到人生的真谛。
诗人在苦苦挣扎中,仍旧清楚的知晓彼此之间的缘分终将拉近,尽管费尽心机仍然遭到无
情的拒绝,但仍旧满怀希望的把握着未来,坚持期盼最终可以实现自
己的梦想。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长恨歌》蕴含着复杂的象征意义,把爱情里隐
藏的哀伤原色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它以纯粹、写意的方式抒发出人
们对爱情和生活无比渴望和坚持的情感,启发人们勇敢面对苦难,无畏挑战,奋勇向前。
长恨歌的情感书写
长恨歌的情感书写
《长恨歌》是一首描绘爱情悲剧的长诗,情感书写深沉、复杂。
以下是对这首诗情感书写的分析:
首先,诗中表现了爱情与命运的交织。
在诗的开头部分,诗人通过历史人物和传说的创造,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这个故事是悲剧性的,因为玄宗的纵欲和沉于酒色导致了他对朝政的忽视,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
这是爱情的悲剧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
在第二部分,诗人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后玄宗的仓皇出逃和杨贵妃的死。
这部分描绘了玄宗的悲伤和相思,以及他对杨贵妃的深深怀念。
这些情感是“长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酸恻动人的语调,揪人心痛,催人泪下。
第三部分,诗人写玄宗借助道士的力量在蓬莱仙山中找到了杨贵妃的踪影。
这部分描绘了玄宗对杨贵妃的深情厚谊,以及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同时,通过描绘杨贵妃在仙境中的形象,诗人再次强调了“长恨”的主题。
在诗的结尾部分,诗人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
这句诗表达了爱情与命运的无奈和无力,也表达了对生命和爱情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总的来说,《长恨歌》的情感书写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复杂,以及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于爱情的信仰。
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了自己的心情。
长恨歌主旨的理解
长恨歌主旨的理解长恨歌是一首描绘爱情的史诗,它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背景,通过精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人类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无法逃脱的命运。
这首诗的主旨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理解:1. 对美好爱情的赞美长恨歌中描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美丽、温柔、深情和无奈,以及他们为了追求爱情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和痛苦。
这首诗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赞美,它告诉我们,即使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真正的爱情也能够经受住考验,并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 对权力与爱情的反思在长恨歌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与唐朝的政治历史紧密相连。
唐玄宗为了杨贵妃不惜发动宫廷政变,引发了政治动荡和社会不安。
这使得人们开始反思权力与爱情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于人类命运的影响。
这首诗告诉我们,权力与爱情并不是对立的概念,它们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但需要我们保持理智和清醒的头脑,不要被它们所迷惑。
3. 对命运的无奈和反抗长恨歌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充满了命运的无奈和反抗。
他们的爱情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最终只能以悲剧收场。
这首诗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反抗,它告诉我们,人类无法完全掌控自己的命运,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来改变命运的方向和轨迹。
4. 对人性的揭示和思考长恨歌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的描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首诗让我们思考人性的本质和价值,以及我们在追求爱情和权力时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的丑陋和缺陷。
它告诉我们,人性是复杂的、多样的,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人性和行为,以保持内心的纯洁和善良。
总之,长恨歌主旨的理解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它不仅是一首描绘爱情的史诗,也是一首对人性、权力、命运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反思的诗篇。
对长恨歌的理解
对长恨歌的理解
《长恨歌》是一首由白居易创作的古文诗歌,描绘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首诗歌以唐玄宗的视角展示了他对杨贵妃深深的爱恋之情,以及他们之间被政治和命运所阻隔的悲剧。
《长恨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深情厚爱。
诗中描述了杨贵妃的美貌与才情,以及她对皇帝的深深吸引。
唐玄宗在诗中表达了对杨贵妃的无尽思念和对她的执念,无论是在白日梦中还是在黑夜里。
这种深情的描绘使得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两人之间的爱情之强烈。
然而,诗歌中也透露出了政治与命运对这段爱情的阻碍。
唐玄宗在诗中提到了各种政治因素,如宫廷的争斗和权力的斗争。
这些因素使得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逐渐被扭曲和破坏,最终导致了杨贵妃的悲剧结局。
唐玄宗在诗中表达了对自己无力保护杨贵妃的懊悔和痛苦,这种无奈的感觉令人心生怜悯。
《长恨歌》中的爱情故事也反映了历史与命运之间的冲突。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被时代的变迁所困扰,他们的命运被政治的漩涡所左右。
这种历史和命运的冲突使得他们的爱情更加悲壮和动人。
诗歌通过唐玄宗的叙述,向读者传达了历史的无奈和人类命运的脆弱。
总的来说,《长恨歌》是一首表达了深情爱恋与命运阻隔的诗歌。
它
以唐玄宗为视角,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与杨贵妃之间的深情厚爱,同时也展示了政治和命运对这段爱情的摧残。
这首诗歌使我们反思了爱情与命运的关系,以及历史对于个人命运的重要影响。
长恨歌主要观点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关于《长恨歌》的主要观点,历来有多种解释,以下是几种较为常见的观点:
1. 爱情说:认为《长恨歌》歌颂了李杨之间真挚缠绵的爱情,诗人通过对唐玄宗与杨贵妃悲剧的描绘,表达了对忠贞不渝爱情的赞美。
2. 讽喻说:认为诗中通过唐玄宗荒淫误国的故事,揭示了统治者沉迷于声色犬马而导致国家衰败的教训,是对后世君主的警示。
3. 双重主题说:认为《长恨歌》既有讽喻的成分,也有对爱情的歌颂。
诗的前半部分可能更多地揭示了唐玄宗的荒淫和误国,而后半部分则转向对李杨爱情的同情和歌颂。
4. 感伤说:认为诗人通过对这一爱情悲剧的叙述,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美好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深刻同情。
5. 无主题或泛主题说:认为《长恨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或者说诗中包含了多种主题,诗人通过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叙述,展现了多种情感和思考。
不同的观点反映了学者们对《长恨歌》主题的不同理解和解读。
在欣赏和研究这首诗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结合诗歌的内容、情感以及历史背景,来探索和体会诗中的深层含义。
长恨歌赏析
从内容方面赏析长恨歌
《长恨歌》是一首长诗,全文共分为三大段,第一段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爱情效果,以及由此导致的荒政乱国和安史之乱的爆发;第二段写马嵬驿兵变,杨贵妃被杀,以及此后唐玄宗对杨贵妃朝思暮想,深情不移;第三段写唐玄宗派人上天入地到处寻找杨贵妃和杨贵妃在蓬莱宫会见唐玄宗使者的情形。
从内容方面赏析《长恨歌》,可以看到这首诗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这首诗具有鲜明的主题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诗中通过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剧爱情故事,揭示了专制统治者纵情声色、荒淫无度和政治腐败的弊端,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公正、道德正义和人性尊严的关注和呼声。
其次,这首诗在叙事上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诗人通过巧妙地运用情节、人物和环境等文学手段,将爱情、政治和神话等多个主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整个故事情节紧凑有序、生动有趣。
再次,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人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排比、夸张等,使得诗歌语言优美、形象生动,极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和韵律,使得诗歌具有了很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最后,这首诗也表现出了作者白居易对于爱情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他通过杨贵妃和唐玄宗的悲剧爱情故事,表达了人生短暂、爱情永恒的哲理,使得这首诗具有了很强的人文内涵和思想深度。
综上所述,从内容方面赏析《长恨歌》,可以深刻感受到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同时也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关于人生、爱情和道德等方面的启示和思考。
《长恨歌》点评
《长恨歌》点评
《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被誉为古代抒情诗的巅峰之作。
它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唐代盛世的繁华与衰落,以及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首先,从艺术角度来看,《长恨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诗人白居易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语言,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描绘得栩栩如生。
诗中既有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深情赞美,也有对他们荒淫误国的批判。
这种爱恨交织的情感表达,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历史震撼力。
其次,从思想角度来看,《长恨歌》也具有深刻的内涵。
诗人通过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表达了对权力和美色的批判,以及对忠贞爱情的赞美。
诗中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展示了人在权力、美色和爱情面前的无奈和挣扎。
这种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启示性。
此外,《长恨歌》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它生动地描绘了唐代盛世的繁华与衰落,以及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唐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精神,感受那个时代的风貌和气息。
综上所述,《长恨歌》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高度艺术成就和重要历史价值的优秀诗歌。
它不仅展现了唐代盛世的繁华与衰落,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这首诗对于我们理解历史、认识人性、探索人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诗词鉴赏课程论文
--浅谈《长恨歌》之“恨”
10级应用物理学02班
李锐
浅谈《长恨歌》之“恨”
《长恨歌》是白居易极为有名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这首诗叙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每当我们拿起这首诗,我们会有感于这段动人的悲剧爱情、会细心斟酌这富有魅力的艺术特色、会深深思索为何要恨?又为什么是“长恨”?
白居易到底是想要表现“汉皇重色思倾国”的寄讽,还是“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感伤和同情?全诗的核心围绕一个“恨”字展开,我们该怎样去理解这个“恨”字,下面我将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谈一谈自己对这个“恨”的理解。
“情到深处便为诗”,一首好诗一定是作者内心深处最真实情感的流露,一定有着一种对生命的感发,倘若没有这一点,绝称不上好诗,更不可能被称为“千古绝唱”,再好的词句,再美的韵律,如果没有感发,那不过是给一具尸体穿上了一件华丽的外衣,是没有活力的。
因此,我猜想作者能发如此之感叹,一定是“吾手写吾心”,有着自己最深刻,最触动内心的情感。
这首诗作于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白居易与好友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而作。
仙游寺位于陕西省周至县楼观台的西边,作者当时正在鏊厘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他与友人同游此地,深受感触。
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与萧史的爱情故事发生在这里。
当作者站在这样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地方,最先触动作者内心的一定是作者自己的爱情体验,就比如当我们刚经历失恋后,看到一对相爱的恋人幸福的样子,心里一定不会是平静的,那种
苦涩、酸楚的感情一下子就会涌上心头。
此刻作者也经历了自己爱情的不幸,再加上自己身处在这个安史之乱之后风雨飘摇的大唐,兴也玄宗,衰也玄宗,自然而然会对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满怀感叹,缘何会很?我们需要先从作者的爱情经历去思考。
白居易11岁时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
之后在那里与一个比自己小4岁的女孩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俩人自小一起玩耍,形影不离,青梅竹马。
到了19岁,俩人开始相恋。
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白居易29岁考上了进士,于是恳请母亲要求与湘灵结婚,但封建思想沉重的母亲,因不是门当户对,拒绝了。
无奈之下,作者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
贞元二十年,白居易回长安作官,再次恳求母亲,但是,母亲同样还是拒绝了,并且全家迁离,不再让他们见面,从此两人的婚姻无望了。
作者的爱情带给了他深深的伤痛,面对着爱情的失意,面对着支离破碎的国家,面对着这个写着爱情故事的地方,“弄玉和萧史”、“玄宗和贵妃”、再加上自己,《长恨歌》应然而出。
我想,此时此刻作者心里一定不会是会充满愤恨的。
所以,从这一方面看,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同样也是作者自己爱情的真实写照,《长恨歌》的恨应该是对这段动人爱情的惋惜和同情,其中也包含着自己内心的苦涩。
另外,这个“恨”也可能是作者心中的一种遗憾。
唐玄宗和杨贵妃这段传奇的爱情最后的结局却让人悲叹,一个大唐帝国的皇帝、那个缔造了开元盛世的伟大帝王、九五之尊啊,可最后面临着逃亡的命运,
此时此刻就连自己最心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是为叹息啊。
更何况作者自己,面对着相爱却无法相守的悲剧,也只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叹惋和失望。
这种情感上的强烈共鸣,心里的痛惜之情悄然流露。
因此,“长恨”代表着深深地思念、惋惜应是比较合理的。
再者,这个“恨”也有可能传达出作者心中的幽怨之情。
在经受了爱情的沉重打击,经受着山河破碎的心痛,“怨”也是情理之中的。
他怨这个封建礼教摧残了自己的爱情,他怨自己的母亲活生生地拆散了他们,他怨“世情薄,人情恶”,所以这最可能是作者心里那种无奈的埋怨。
再由于,在古代这些文人中,他们“忠君”、“孝悌”思想根深蒂固、作者心里的情感不会像中国人一提起叫日本人一样,那种无比的愤恨。
白居易一生经历了八位皇帝,也就是说,他生活的年代是悲惨的、不幸的,朝内君主更替、宦官误国;朝外藩镇割据,江山飘摇。
在这样的环境下,白居易自小刻苦读书,怀着一颗忠君报国的热心。
27岁考上进士,开始了自己的为官生涯,辗转几次又继入朝为官,在此期间,不畏权贵近臣,直言上书论事。
由此可见,作者并没有对自己的国家失望,没有对自己的君主愤恨不满,没有对社会厌恶而避退,相反是积极入仕,报效国家。
所以《长恨歌》也自然不会有对政治的不满,对君主的怨恨之情了。
《长恨歌》是作者讽喻题材诗的代表,再比如《卖炭翁》也同样是一首讽喻诗。
“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像牛头充炭值”,这是作者对唐末官场腐败,欺压百姓的黑暗社会现实的披露,这是作
者诗风的体现。
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的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为道,言而文明之则为诗,谓之讽喻诗……”因此长恨歌与社会政治相关联,写的意激气烈、直而切、朴而实。
这也正是作者新乐府诗倡导的标准,这是文学的精华。
另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他哪敢用这样言辞犀利的文章去讽刺统治者呢?除非他不想活了。
因此《长恨歌》之恨不会落在批判君主政治上,也不会有呵斥唐玄宗的荒淫,对现实的抨击之意了。
白居易去世于洛阳,享年75岁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
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在此看来,唐玄宗给了他如此高的评价,可见《长恨歌》之恨更不可能是对李唐皇室的讽刺和不满了。
《长恨歌》这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所传达出的意味值得深思体会,总体来说,我认为这个“恨”包含了作者极其复杂的内心情感。
《长恨歌》之恨到底还有那些更深层的意义,这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去探讨,去结合文章内容去分析体会,才会得到更中肯,更全面的认识。
注: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白居易
2.《唐诗三百首》
3.《叶嘉莹说诗稿》
2012年5月24日第三次修订
致老师:
老师好,我一直比较喜欢汉语言文学,但一直没有机会听到这些课程,现能有幸选到唐宋诗词鉴赏这门课,我非常的高兴,因我实在有不可抗拒的因素而却缺几次课,特向您表示歉意。
现在感到挺可惜的,转眼选修课已经结束,这是我的作业,这篇稿子是我反复修改之后定下的。
因我水平有限,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和条件查阅大量资料,来最好的完成这篇论文,文中一定避免不了会出现不少的错误,希望老师能够加以批评指正,谢谢老师。
李锐
2012/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