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经济增长要素对资源环境影响分析

合集下载

区域产业结构转变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区域产业结构转变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2o 年 ;张建等 ,2o 年 ) O5 o8 。
义农业) 、林业、牧业 、渔业 ,第二产业包括工业 、建筑
业等 ,第三产业 包括 除了上述 产业 以外 的其 他各行 业 ,
改革 开放 以来 ,江苏省成为经济 发展快 、经济总量 大 、综合实力 强的地 区之 一 ,环 境建设 取得 一定 成效。 然而 ,高投入 、高消耗 、高污染 、低效益 的粗 放型经济 增长模式不可避免地给江苏地 区带来 了较为严重的环境
胁 ,可持续发展能力亟 待提高。当前 ,江苏省 已处于工
业化中后期的一个重要转折 点 ,面l 着如何实 现产业结 I 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构战略性调整 和优 化,提高 产业 发展层次 和水平 ,提高 产业 自主创新 能力 ,推动产业实 现可持续发展 等重 大历 史性课题。妥善处理好江苏产业发展 与生态环境保 护之 间的关系成为 区域经济社会 持续 、快速 、协调发展 的关 键 。本文通过 以江苏省产业结构 及其演变 为对 象 ,分析
建等 ,2o ;张 健等 ,20 年 ) 05年 0r 7 。从 研 究方 法看 ,有 . 做定性 、相关分 析 的 ( 晋仁 ,19 ;周景博 ,19 倪 98年 99
产业分类依据的是产业的同质性 与功 能。18 ,我 国 98年
开始使用三次产业分 类法 ,即第一产业包括种 植业 ( 狭
年 ;郑锋 等,20 年 ) O4 ,有 做定量综合评 价的 ( 彭建等 ,
第 2卷 7
28 第 1 0 年1 2期 o 2 月
工 业 技 术 经 济
v.. 02 总 o 7N 1 1 第 . 2
12 8 期
区域 产业 结构转 变对 生态 环境影 响 的实证 分析

工业化对环境与社会的影响分析

工业化对环境与社会的影响分析

工业化对环境与社会的影响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化成为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然而,工业化带来的环境与社会影响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对工业化对环境与社会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环境影响1. 资源消耗与污染工业化过程中,大量自然资源被耗竭,并改变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

传统能源的大量消耗导致了能源供应的紧张,并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同时,工业活动产生的废物和排放物也增加了环境污染的风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

2. 生态系统破坏工业化导致的环境破坏不仅仅是资源消耗和污染,还包括生态系统的破坏。

工业活动对土地的开垦、林业伐木和水资源的过度利用,破坏了许多珍稀物种的栖息地,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这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3. 气候变化工业化过程中大规模使用化石燃料,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加速了全球气候的变化。

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以及海平面上升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

二、社会影响1. 经济增长工业化在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推动了国家整体的繁荣。

工业化可以改变农业社会的面貌,提高生产力,增加国家的产出和财富。

同时,工业化也促进了城市化进程,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2. 社会结构变化工业化改变了社会结构,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都市社会转变。

农民纷纷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工业区工作,使得城市人口快速增长。

这种社会变迁引发了许多问题,如城市拥堵、住房短缺以及社会福利的分配不平等等。

3. 需求演变工业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需求。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物质财富和消费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这也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使得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同时,工业化也使得社会观念和价值观发生变化,从尊重传统向注重个人利益和物质享受转变。

总结工业化对环境与社会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负面影响。

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关系的分析判断-区域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关系的分析判断-区域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关系的分析判断-区域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问题的提出1999 年国家正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自此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1991 年至2011 西部地区的实际GDP(1990 年为基期) 年均增长速度为11. 6%,2007 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4. 1% 以上,增速最快并超过了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2011 年以14. 0%的速度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738. 26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高于东部地区 3. 4%,高于中部地区1. 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 3%; 西部地区GDP 与全国经济总量对比,1998 年西部地区GDP 占全国GDP 的14. 6% ,2011 年占全国GDP 的比重达到了19. 2% ,为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西部地区的经济腾飞主要得益于工业的发展,1998 年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不到40%,2011 年工业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 2%,伴随第二产业的蓬勃发展是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 2011 年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2. 8: 51. 7: 35. 5,可见第二产业是西部经济增长的强驱动因素。

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环境质量发生巨大变化。

1991 -2011 年西部地区GDP 与工业污染三废的排放量表现出整体增长的趋势如图 1 所示,由于数据单位不统一,以对数值来缩小差距。

可以看到,工业烟尘的增长几乎与经济增长是同步的,工业废水的变动与GDP 增长的关系不是很紧密,二氧化硫、烟尘、粉尘伴随GDP 增长整体出现下降,1991 至1995 年、1996 至2006 年有局部上升的表现。

2011 年,西部地区工业SO2、工业烟粉尘、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的增长率分别为7. 79% 、6. 25% 和78. 66% ,而工业废水出现了负增长16. 46%。

工业化对社会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工业化对社会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工业化对社会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工业化作为现代社会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对社会环境和经济增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环境污染、资源利用、人口流动以及经济增长四个方面,深入分析工业化对社会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环境污染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空气、水和土壤等多种环境问题。

高能耗和高污染排放的工业生产过程使得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不断增加,导致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水源污染也因工业废水排放增多而加剧,不仅对水生生物造成威胁,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用水安全。

此外,由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工业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给土壤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食品安全。

尽管环境问题形势严峻,但工业化也催生了环境治理的需求和技术创新。

在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的背景下,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防治措施,包括加强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处理与排放标准,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加强环境监管等。

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也为环保产业的兴起提供了市场机会,促进了经济增长。

二、资源利用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对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对自然资源构成了巨大压力,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资源短缺的风险加大。

尤其是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工业化追赶过程中的资源依赖度相当高,这给其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然而,工业化也通过推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替代促进了经济增长。

在资源稀缺背景下,人们开始关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太阳能、风能和水力能等。

同时,工业化也催生了节能技术和资源回收的创新,使得同样的生产产出更少的资源消耗,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三、人口流动工业化过程中的城市化现象使得大量人口涌向城市,导致城市人口急剧增加。

人口快速流动给城市社会环境和公共服务带来了压力,包括交通拥堵、住房短缺、医疗教育资源不平衡等问题。

与此同时,农村地区面临人口减少和劳动力外流的困境,农业生产受到了影响。

中国区域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中国区域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中国区域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一、本文概述1、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研究热点。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问题更是备受关注。

在此背景下,研究中国区域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从理论角度来看,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中国各区域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深入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各区域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状态,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从现实角度来看,中国各区域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导致各区域在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方面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通过对各区域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研究,可以揭示各区域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为各区域制定针对性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研究中国区域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不仅有助于推动环境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的发展,而且对于促进中国各区域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具体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可能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进行调整和完善。

2、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评价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成为了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

国内外在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国内研究方面,我国学者在环境效率评价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

通过构建环境效率评价模型,对我国各地区的环境效率进行了评估和分析。

同时,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模型,深入探讨了环境规制、技术创新等因素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

然而,国内研究在数据获取和处理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导致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一定影响。

2020届地理新导学大一轮讲义:区域地理 第三章 江苏乡土地理 第40讲 江苏省自然和人文概况 .doc

2020届地理新导学大一轮讲义:区域地理 第三章 江苏乡土地理 第40讲 江苏省自然和人文概况 .doc

第40讲江苏省自然和人文概况一、自然地理环境1.位置、范围和行政区划地跨东经116°18′~121°57′,北纬30°45′~35°20′,东临黄海。

陆地面积10.72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3.75万平方千米,共26个海岛。

江苏省简称“苏”,省会南京,共辖13个地级市。

江苏省政区图2.地形(1)地势:地势最低的省区,绝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米以下。

地面高程在45米以下的平原低地占总面积85%, 其中半数以上在5米以下。

(2)地形:以平原为主,占总面积的70%以上,由苏北平原、黄淮平原、江淮平原、滨海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组成。

低山丘陵集中在西南部,占江苏省总面积的14.3%。

连云港云台山玉女峰为江苏最高峰,海拔625米。

3.气候(1)类型:以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一线为界,以北属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以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2)特征:四季分明、季风显著、冬冷夏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雨热同季、雨量充沛、降水集中、梅雨显著、光热充沛、气象灾害多发。

江苏省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 补充点拨 1月份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由南向北递减;7月份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温度由沿海向内陆增加。

4.河流、湖泊江苏跨江滨海,水网密布,湖泊众多。

陆地水域面积1.73万平方千米,占15.7%。

主要河流有长江、淮河和京杭大运河,主要湖泊有太湖、洪泽湖。

5.自然资源耕地和海域面积广阔。

耕地面积占全国的3.97%,人均占有耕地0.99亩。

湿地资源丰富,海岸湿地、湖泊、河流、沼泽等类型众多,沿海滩涂面积占全国的1/4。

东部沿海渔场面积达10万平方千米,其中包括著名的吕四、海州湾、长江口、大沙四大渔场。

江苏省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徐州的煤、连云港的磷、沿海淮北盐区的盐、宜兴的陶瓷土等全国闻名。

二、人文地理环境1.人口2016年末,常住人口7998.6万人,比2015年末增长0.3%。

2010年末常住人口7 866.09万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与2000年相比,年均增长率为0.56%。

外部环境影响分析报告

外部环境影响分析报告

外部环境影响分析报告一、经济环境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1.1 不稳定的经济环境对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挑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着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环境的影响。

经济的不稳定性如金融危机、通货膨胀和汇率波动等,对企业的竞争力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以应对不稳定的经济环境带来的挑战。

1.2 经济增长对企业的市场机会带来积极影响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

随着国内市场的扩大和消费能力的提升,企业可以通过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和提升品牌影响力来获得更多的收益。

二、技术环境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2.1 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对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出挑战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企业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如何及时了解和应用新技术,对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只有不断跟进技术的最新趋势,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

2.2 技术环境对企业业务模式的改变随着技术的进步,许多传统企业的业务模式受到了冲击。

如电子商务的兴起,改变了传统零售行业的格局。

企业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业务模式,以适应技术环境的变化,否则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三、社会文化环境对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的影响3.1 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消费者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关注,不仅仅关注产品的质量和价格,还关注企业的环保和社会公益等方面。

企业如果能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关注环境保护和社会问题,将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

3.2 社交媒体对企业形象的传播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影响力不断增加,成为了企业宣传和形象塑造的重要平台。

企业需要积极借助社交媒体,与消费者进行互动,传递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提升企业的口碑和品牌认知度。

四、法律环境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4.1 法律法规对企业经营行为的规范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实施对企业经营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

企业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自身经营活动的合法合规,以避免执法风险和法律纠纷的发生。

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要素投入(即劳动力、资本和土地资源等)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即产出相对于各要素投入的效率)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探讨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分析其相互关系和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

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通过增加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投入,可以扩大产出规模,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例如,当一个国家有更多的劳动力参与生产过程时,可以使得生产潜力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增加总产出。

同样,通过增加资本投资,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

此外,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因此,要素投入是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要素投入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遇到边际递减的问题。

这意味着在一定限度内,增加要素投入可能会带来递减的增长效果。

例如,当一个国家劳动力供应已经相对充分时,进一步增加劳动力投入可能会导致就业机会的减少,从而阻碍经济增长。

同样,过度的资本积累可能会导致投资回报率的下降,从而限制经济增长潜力。

因此,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非线性关系,而是具有一定的限制。

全要素生产率是另一个重要的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全要素生产率衡量了产出相对于各要素投入的效率。

当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时,可以实现同样要素投入下的更多产出,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创新和改良生产过程等方式实现。

例如,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同时,提高管理水平、改善制度环境等也可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方面,要素投入的增加可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例如,通过增加资本投资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另一方面,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也可以促进要素投入的优化配置。

例如,提高劳动力技能水平、改善创新环境等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降低劳动力投入的需求。

苏北与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探析

苏北与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探析

苏北与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探析一、本文概述苏北、苏中、苏南作为中国江苏省内部的三个地理区域,各自在经济发展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差异。

本文旨在探讨这三个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过程及其成因,以期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江苏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的重要省份,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位于全国前列。

在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的省份内部,苏北、苏中、苏南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苏北地区,位于江苏省的北部,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工业化起步较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苏中地区,处于江苏省的中部,经济发展水平介于苏北和苏南之间,近年来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正在逐步优化而苏南地区,包括苏州、无锡等城市,是江苏省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经济发展速度快,产业结构先进。

本文首先回顾了苏北、苏中、苏南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历史,分析了各自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

接着,文章通过对比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指标,如GDP增长率、产业结构、人均收入等,揭示了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本文还深入探讨了造成这些差异的成因,包括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导向、人才集聚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对苏北、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的探析,本文旨在为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提供政策建议和实践指导。

文章最后强调,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区域特色和优势,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同时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江苏省乃至全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苏北、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历史回顾追溯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江苏省内部的苏北、苏中、苏南三区域经济发展历程展现出显著的阶段性差异和变迁轨迹。

苏南地区,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紧邻上海,率先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红利,尤其是苏州、无锡、常州等地依托原有的乡镇企业基础和临近长三角核心地带的有利条件,迅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产业集群,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被誉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增长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发展目标。

然而,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一、资源的消耗经济增长需要大量的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矿产等,这些资源的消耗导致资源的减少,尤其是对非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一旦耗尽将难以替代。

此外,资源的挖掘、加工、运输等过程也会产生一定的环境影响,如土地破坏、水污染、空气污染等。

二、环境污染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密不可分。

许多工业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这些废物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一些城市和工业区因为长期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世界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环境污染会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极大的威胁。

三、生态环境破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每一年都有大片的森林被砍伐、河流被污染,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被破坏。

这些行为都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损害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甚至导致了生态灾害。

四、气候变化经济增长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工业活动、交通运输、农业生产等都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引发了极端气候事件,如洪涝、干旱、风暴等,对全球经济和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代价。

五、研究创新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问题是相互交织的,如果我们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进行研究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有信心在未来找到一些环保新技术,将其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向着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前进。

六、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既要满足现代化发展需要,又要保持环境质量的目标。

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则,推出一系列适合自己国家的环保政策,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法律环境。

总之,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是复杂而严重的。

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责任,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资源禀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资源禀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资源禀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资源禀赋是指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分布情况。

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差异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

资源的丰富与否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而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则是实现持续经济增长的关键。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来分析资源禀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资源禀赋的差异直接决定了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特点的差异。

资源丰富的地区通常会形成以资源开发与加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比如石油资源富集的中东地区,以及煤炭、钢铁等资源富集的中国北方地区。

而资源匮乏的地区则更倾向于发展以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比如新加坡和香港等地。

资源禀赋的差异使得各地区有了自身独特的经济特点和发展优势。

其次,资源禀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涉及到人才流动和技术创新。

资源禀赋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到各地区的劳动力市场,资源丰富的地区通常会吸引更多的人力资源流入,从而形成相对集中的人口和劳动力,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资源匮乏的地区可能会缺乏吸引人才的竞争力,导致人力资源外流和人才断层现象。

同时,资源禀赋的差异也会影响到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水平,资源丰富的地区通常能够更多地投入于技术研发,并形成创新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此外,资源禀赋还会对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产生影响。

资源禀赋的差异会导致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的不平衡,比如资源丰富的地区可能会形成与其他地区的依赖关系,通过资源输出带动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

这种联系和合作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形成资源互补的经济格局。

然而,这种依赖关系也可能会导致一些问题,比如资源价格波动对经济的不稳定性等。

最后,资源禀赋还会对区域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资源开采和利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资源禀赋丰富的地区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需要注意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而资源匮乏的地区则更需要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保产业的发展,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对环境破坏的影响

经济增长对环境破坏的影响

经济增长对环境破坏的影响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不可避免地对环境产生了影响。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经济增长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核心目标。

然而,我们也要意识到,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许多好处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本文将探讨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首先,经济增长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方面。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规模不断扩大。

这种过度的资源消耗导致很多自然资源面临枯竭的风险,同时也引发了水源污染、土壤退化等问题。

另外,经济增长也对能源消耗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使得化石能源的使用量剧增,导致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加剧了全球变暖的程度。

其次,经济增长还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人类的活动不仅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也破坏了许多珍贵的生态系统,比如森林、湿地等。

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很多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不断被破坏,生态平衡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这不仅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造成了威胁,也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

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经济增长就一定对环境带来破坏。

事实上,经济增长也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随着社会对环境质量的日益关注,环保产业逐渐壮大,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的推动,出现了许多环保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对环境影响较小。

因此,我们应该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结合起来,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立法和监管,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和政策。

同时,也应该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环保投入,推动绿色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其次,我们要加强环境教育和公众意识的提高。

只有人们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并愿意为之行动,我们才能共同保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

此外,在个人层面,我们也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做出一些改变。

我们可以减少能源消耗,比如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合理使用电器等。

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关系

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关系

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关系在当今社会,经济增长成为各国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而资源环境承载力则是限制和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经济的持续增长必然会对资源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而资源环境的恶化也会限制经济的继续增长。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及重要性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自然环境和资源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和利用的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力反映了一个地区或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是否可持续的重要指标之一。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升可以有效保障生态环境的稳定,并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至关重要。

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经济增长往往伴随着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污染,尤其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

工业生产和消费活动大量耗用能源和原材料,排放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导致环境污染加剧。

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土地开发、交通拥堵等问题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这些都凸显了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

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制约资源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会对经济增长造成严重制约。

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的恶化会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影响人类的健康,增加社会的治理成本,最终阻碍经济的发展。

此外,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也会导致生产成本的提高,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从而限制了经济的增长。

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平衡为了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平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制定严格的资源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限制和规范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排放。

2. 推进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倡导低碳、节约型和循环经济模式,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

3.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教育,提升公众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行动能力。

4.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清洁能源和绿色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负荷。

在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平衡的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自然资源禀赋、环境规制与区域经济增长

自然资源禀赋、环境规制与区域经济增长

自然资源禀赋、环境规制与区域经济增长*谢众张先锋卢丹【摘要】摘要:文章利用2000—201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自然资源禀赋和环境规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实证结果表明,现阶段,自然资源禀赋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资源诅咒”假说并不成立;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且环境规制强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呈倒U型关系;环境规制能够部分抵消自然资源禀赋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

【期刊名称】江淮论坛【年(卷),期】2013(000)006【总页数】7【关键词】自然资源禀赋;环境规制;经济增长;区域经济;环境保护一、引言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

然而,自Auty于1993年提出“资源诅咒”假说以来,学者们就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具体作用处于不断的争论之中。

有学者认为丰裕的自然资源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而有些人认为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存在着“资源诅咒”的现象,诸如尼日利亚和委内瑞拉等许多自然资源丰富地区的经济增长却不尽如人意就是很好的例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步伐加快,但也带来大量的自然资源消耗及诸多的环境问题,而随着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正在成为体现生活质量的一种产品,人们对环境污染的容忍度降低,国家对环境规制逐步强化,环境标准也越来越高。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在环境规制目前严格背景下,自然资源禀赋对区域经济增长究竟起着什么样的作用,环境规制、自然资源禀赋与区域经济增长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的回答,对于探索经济增长与环境相容的均衡发展模式,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促使我国中西部自然资源禀赋相对较高省份的经济快速增长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近年来,学术界对“资源诅咒”问题进行一系列的研究。

资源诅咒是经济学中的一个经典假说,是指丰富的自然资源并不一定带来经济增长,它也可能是经济发展的诅咒。

对此,学者们利用不同的样本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但结果并不一致。

宏观经济学中的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中的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中的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的关系在宏观经济学领域,经济增长和资源利用是相互关联且互为影响的重要议题。

经济增长指的是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以及经济各个方面的发展。

而资源利用则涉及到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有着密切的联系。

经济增长需要大量的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等等。

资源的充分利用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而不合理的资源利用则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资源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在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作用。

自然资源作为一种有限的资源,其开发和利用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举例来说,采矿业可以利用地下矿藏进行资源开采,从而提供原材料供给,推动工业生产的发展。

然而,资源开采的不合理以及过度利用可能导致资源短缺,造成经济增长的停滞甚至倒退。

因此,合理利用资源是保障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

其次,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的关系还涉及到环境影响。

经济增长往往伴随着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大规模的工业生产、能源使用等都会对自然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这种环境影响一方面会限制经济增长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

因此,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重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在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的关系还需要通过政策的引导和调控来实现平衡。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鼓励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环境保护政策、节能减排政策等来控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污染,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总之,宏观经济学中的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密不可分。

资源作为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合理利用资源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同时,经济增长的过程也需要充分考虑资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通过政策调控来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只有在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到平衡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江苏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机制分析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江苏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机制分析

··//理论探索/DOI :10.16675/14-1065/f.2019.22.001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江苏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机制分析□蒋艳芝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了全新的时代,我国农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基本条件,促进了市场经济改革与深化,但鉴于我国农业发展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要想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持续不断地投入,实现数量型增长,但就目前发展现状而言,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一目标,进而影响农业经济效益。

因此,创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机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以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江苏省农业全要素生产为例,提出了合理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搭建健全的财政支农制度、因地制宜实行差异化控制等不断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的措施,以期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增长。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江苏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机制文章编号:1004-7026(2019)22-0001-03中国图书分类号:F327文献标志码:A(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江苏南京210003)推动各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变化与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内容。

需要不断加快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建设,创建完善的制度环境,采取增加要素投入或是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方式,逐步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001—2014年江苏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为3.7%,明显高于全国生产率水平,主要通过先进的生产技术来推动进步。

地区经济发展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有直接关系。

因此,研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路径,对促进江苏省农业转型的升级,推动当地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江苏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背景通过对当前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由于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对各个地区的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农业部门要按照时代发展进程,尽快适应城市化发展步伐,通过综合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改革体制,促使农业事业持续发展,避免发生经济衰退现象。

江苏省经济增长与环境影响关系分析——基于生态效率理论

江苏省经济增长与环境影响关系分析——基于生态效率理论

三 、江 苏 省 经 济 发 展 和 环 境 负荷 分析
1 经济 发 展 目标 分 析 .
对 江苏 省 1 9 年 ~20 年 G P 行指 数拟 合 ,R= 5 拟合 1 9 06 D进 2097
程 度 高 。获 得 的指 数 趋 势 预测 方程
G =226 68 。 8 e
生态效率 =
由该 方程 可算 得江 苏省 在 19 年 ~2 0 1 9 0 6年期 间 G P D 的年 平均
为8 744 9 0 . 5亿元 。
8% 5 00 D 2 9 亿 0 5 D 续 发展 商业 理事 会 WB S j 次提 出 ,是 “ ( C D首 生态 资源 满 足人 类需 增 长率 为 1 .5 。2 1 年 的 G P为 4 93 8 元 ,2 1 年 的 G P

度 .才能 满 足 在 经 济 高速 增长 的 同 时 .且 对 环 境 的 影 响 最 小 。


生 态 效 率 的 定 义
生产 态效 率 (c eo— ef i c ) fce y ”概 念在 1 9 i n 2年由 世界 可持 9 要 的效 率 ” 经 济 指 标 与资 源 或 环境 指 标 的 投 入产 出 比 ,强 调 经 济 效 益 和 环 境效 益 的统 一 。生 态 效 率 是将 资源 、经 济 和 环 境 三个 指 标 连 接 起 来 的 在 最优 秀 的经 济 目标 和 最 优 秀 的环 境 目标 之 间 建 立 一 种 最 佳 的链 接 。
G = 01 ) G (+g

( 5) ( 6)
资 源 供 给 有 限 ,单 位 产 品资 源 消 耗 量 又 过 大 , 致 经 济 高 速 增长 导

土地利用对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以江苏省和山西省为例

土地利用对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以江苏省和山西省为例

1 引言1.1 土地利用现状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自然条件复杂,自然资源丰富,中国东部区域,拥有丰饶的物产和天然资源,适合耕种,但可利用土地有限。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实力雄厚,既有人才培养机制,同时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利用科学技术,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点。

同时,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急速推进,大量的农业土地开始服务于工业建设、城市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相关问题。

我国中部地区的发展影响程度大,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了影响。

利用富饶的土地资源和生产力资源,加上技术创新的优势,可以很好地承接北部、南部、东部、西部等地区的不同需求。

而西部地区,地貌形式繁复,形成了以高原和盆地为主的自然地貌特征,自然状况多姿多彩、错综复杂。

但是多数地区由于土壤的质地问题,不适合生产,耕地可用面积少,经济发展以粗放型资源开采与加工方式主,经济增长速度较慢。

且大多数企业的传统技术和设备都相对落后,虽热它不具备主要的竞争优势,但也造成了明显的环境问题,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

随着城镇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越来越多的土地问题以及环境恶化。

江苏省位于我国中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的中心地带,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之一,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依托沿海地区的优势,同时大力发展内陆资源,使得其工业化和城镇化进展迅速,GDP增速一度名列前茅。

但土地资源长久以来的不合理利用,生产方式过于粗放,环境治理成本的不断提高,使得江苏省土地恶化,直接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增长。

山西位于太行山之西,地形较为复杂,多山地、高原。

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其中以煤、铝土、铁等为最,山西省在全国发展水平处于较低阶段。

山西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处于高原地带,因此土地利用效率并不如其他地区高,土地利用的边际效率提升对其区域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们一方面享受着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生活的巨大改变,另一方面也承受着由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恶劣环境问题。

经济发展对环境影响的路径依赖性

经济发展对环境影响的路径依赖性

经济发展对环境影响的路径依赖性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和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我们必须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即使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仍然不可避免,这种影响往往具有路径依赖性。

首先,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性体现在资源利用的方式上。

在初期的经济发展阶段,由于人们对资源的需求和利用方式的局限性,往往会选择采用与环境相对冲突的高能耗、高污染的方式进行生产。

例如,过去几十年间,许多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依赖于煤炭等高污染能源,这导致了大量的空气和水污染,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这种路径依赖性的影响,使得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更加突出。

其次,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性还表现在技术创新的方向上。

长期以来,由于环境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技术创新过程都是以经济效益为导向,忽视了环境可持续性。

例如,在汽车工业领域,部分制造商追求产量和市场份额,忽视了燃油效率和尾气排放的改善。

这种路径依赖性的影响使得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推广变得困难,因为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和庞大的传统产业体系。

第三,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性还体现在政策导向上。

政府经常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做出选择。

由于经济增长一直被视为最高优先事项,政府往往更倾向于制定支持经济发展的政策,而环境保护政策则相对滞后。

这种路径依赖性的影响使得环境问题被忽视,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不力,从而造成环境破坏的恶性循环。

要改变这种路径依赖性,促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环境意识和教育。

通过提高市民意识和环境教育,可以增强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认识,使人们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开采。

其次,推动技术创新和发展。

鼓励和支持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扶持,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使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

第三,加强政府的监管和管理。

政府要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和处罚力度,确保环境保护的真正执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经济增长要素对资源环境影响分析
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

运用Commoner模型及LMDI分解法计算出江苏省资源环境的三大影响因素的影响累积效应。

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规模的扩大和人口总量的增长加剧了资源消耗量并造成环境污染的加重,而技术进步则减少了资源环境的压力。

最后给出了保持江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降低环境污染的政策建议。

标签:经济增长要素;资源环境;Commoner模型;LMDI分解法
1 前言
近年来飞速发展的经济给资源环境带来了不容小觑的压力,江苏省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的环境污染也日益加重,如何处理好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迫在眉睫,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必然成为了重中之重。

本文通过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得出了江苏省近年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现状,借此探索经济、生态和社会三者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2 江苏省资源环境分析
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以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为标志,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江苏省人口保持极为缓慢增长的同时,其能源消耗量却大大的提高了,当然这也为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好处,由图1可知,江苏省的不变价GDP连年大幅增长,从2005年的18272.12亿元发展到2014年的49964.15亿元,每年的GDP增长率均超过10%。

由此可见,江苏省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在资源环境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工业碳排放量严重、工业“三废”排放严重等问题。

尽管近年来对江苏各地的环境整治力度不断加强,使得部分资源环境有所好转,但先天环境条件不足,加上长期以来的污染和破坏,江苏省的资源环境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

由图2可以看出,江苏省工业能源消耗碳排放量最大,且仍有增长的趋势,从2005年到2011年工业碳排放量持续增长,从原来的3911.67万吨增长到4847.30万吨。

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已较为稳定且呈缓慢减少的趋势,由2005年的131.2万吨减少为2014年的87.02万吨。

工业废水排放量也大幅减少,从2005年的29.6亿吨到2014年的20.49亿吨。

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相较于前两种工业“三废”,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却连年增长,从2005年的5757万吨到2013年的11443.77万吨,2014年有所改善。

3 Commoner模型介绍及数据来源
3.1 Commoner分解模型
Commoner(1972)认为环境质量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1)人口增长因素,它主要由人口总规模进行反映;(2)经济增长因素,主要由人均产值进行反映;(3)技术进步因素,主要由单位产值的污染排放量进行反映。

即:污染物的排放数量一人口×(产量/人口)×(污染物排放量/产量),具体表示为:
(1)上式中,I表示污染排放量,P表示总人口,G表示GDP。

方程右边第一项表示经济规模效应,第二项表示人口增长效应,第三项表示技术进步效应。

基于(1)式进行因素分解分析,会有三种结果:如果某要素对环境的效应为正值,则表明该要素增加了环境压力;如果某要素对环境的效应为负值,则表明该要素减少了环境压力,有利于协调发展;如果某要素对环境的效应为零,则表明该要素不产生环境压力。

在Commoner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对数权重平均分解法(LMDI)对上述三种要素进行分析。

LMDI分解法是完全的分解方法,不会产生残差,而且乘法和加法两种分解形式易于转换,选择任何一种都是无差异的,本文采用加法形式。

具体如下:
I=E×P×C (2)
其中,E表示经济规模效应,P表示人口增长效应,C表示技术进步效应。

(3)
(4)
式(3)中,为污染排放从年的变化,为年的污染排放量,为O年的污染排放量。

为经济规模对污染排放的影响;为人口增长对污染排放的影响;为技术进步对污染排放的影响。

式(4)中的表示各因素变化对污染排放变化的效应值。

根据Ang的LMDI分解方法,可将式(3)右边的各项表示为:(5)(6)(7)
3.2 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江苏省2005~2014年时间段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研究。

其中,GDP、人口、能源消耗量、工业三废等数据均来自相应年份的《江苏统计年鉴》,工业碳排放的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的能源平衡表中的终端消费量的数据,根据表1的各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转化系数计算而得。

GDP根据《江苏统计年鉴》中的不变价转换指数转换为2005年不变价GDP。

4 资源环境的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增长离不开经济规模、人口数量、技术进步的共同作用。

在研究人类各项生产生活行为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程度中,经济规模、人口数量、技术进步是影响资源环境的重要因素,因此将着重从上述三个因素来分析江苏省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研究。

根据前文所获得的数据计算出各影响因素对污染排放的贡献量,具体结果见表2。

4.1 经济规模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分析
经济发展对环境资源的巨大压力和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主要困难和突出矛盾。

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由表2可知,2006~2014年江苏省经济规模增长效应都是正值,并且逐年上升,可见经济规模的扩大加剧了资源消耗量并造成环境污染的加重,并且起到了主导作用。

4.2 人口规模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分析
人口的增长必然要求经济活动水平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才能维持日益增长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需求。

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也存在着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口界限。

图1表明,江苏省人口总量控制得相当不错,但是人口的增长贡献了均值为8589.79万吨环境污染。

可见,人口规模的增大加重了江苏省的资源、生态环境的压力,但它并非主导作用。

4.3 技术进步对环境质量影响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到,技术进步效应在2006到2014九年中是负值,表明在这九个时期技术进步效应减缓了江苏省的资源环境压力,该时期的技术进步从整体上来说属于“环境友好型技术进步”,特别是在2013、2014年,技术进步效应分别达到-318539.20万吨及-34784.71万吨,说明这两个时期技术进步效应对改善该地区的资源环境压力起到了主导型作用。

5 结论
本文通过江苏省2005~2014年人口、GDP、污染排放等指标的计算发现,江苏省的经济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长均给资源环境带来了压力,而技术进步则减少了环境压力。

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加大了对工业废水的处理力度和措施,而废气、固体废物的处理技术还需进一步加强。

为了实现江苏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降低环境污染需做到:
(1)在各行各业推广清洁生产概念,实现从根本源头来降低废弃物和污染物的产生,鼓励企业推出绿色产品,设立、推广生态经济示范区。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进一步进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布局,
以实现经济增长由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双轮驱动;加大对新能源和环保节能产品的投入。

(3)推动技术创新,加大区域环保投入,促使企业改进产品工艺或流水线,使得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减少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

(4)加强区域合作,积极推进污染防治。

江苏省应该加强省内及与周边城市的区域合作机制,以共同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为共同目标,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和环境污染的共同治理,最大程度的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