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导学案
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一、【课程标准】1.理解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的形势,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认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战争的反思及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二、【重点难点】重点: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难点: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三、【预习自学】(三)开眼看世界1、代表人物(1)林则徐:《四洲志》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
(2)魏源:《海国图志》“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
(3)徐继畲:《瀛寰志略》近代中国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2、评价:(1)积极方面:是对西方国家侵略、挑战的积极回应,为早期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开创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河;(2)局限性:①没有脱离阶级和时代的限制,对西方的学习是肤浅的,局限在器物(技术)层面;②根本目的是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③没有付诸实践;四、【思考探究】如何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五、【知识拓展】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谓半殖民地,是相对于殖民地而言的。
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非全部的独立自主权。
它是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政府,但是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形态。
即主权不能完全自主。
所谓半封建,也是相对于完全封建而言的。
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状态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
即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2、领事裁判权领事裁判权也被称为“治外法权”,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特权。
1843年英国通过《五口通商章程》首先在中国攫取到该项非法特权,据此特权,英国在华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约束和法院审判,在中国犯了罪或成为民事诉讼的被告时,只受英国领事依照英国法律审判,中国政府不得过问。
随后,美、法、俄等国也取得了此种特权,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3、片面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及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3.教师对学生的反思与评价进行指导和反馈,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习能力;
4.反思与评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监控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导入将采取情境创设的方式,让学生从一开始就置身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当时的中国社会状况,以及鸦片战争的起因,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可以通过展示林则徐的禁烟令和英生建立起对历史事件的时间和空间的认识,激发他们对课程内容的兴趣。
2.树立爱国主义情怀,珍惜来之不易的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
3.培养国际视野,了解历史事件的国际背景和影响;
4.学会尊重历史,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评价,不偏激、不盲目;
5.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所学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自身素质。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注重情景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氛围。具体措施包括:
在作业小结环节,教师将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作业可以包括撰写心得体会、论文等形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观点。同时,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
五、案例亮点
1.情景教学的引入:本案例通过引入多媒体手段和生动的语言描述,成功地创设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情景,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增强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二)问题导向
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具体措施包括:
第16课 鸦片战争(导学案)
统编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导学案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课程标准】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学习重点】鸦片战争的史实和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1.历史史实:①1840年中国与英国发生鸦片战争。
②中国战败与列强签订一系列条约。
2.历史解释:①为何是1840年?不是1740?②为何是中英之间?不是中美?③这场战争为什么被称之为“鸦片”战争?④这场战争为什么会以中国战败告终?⑤这场战争对战争的双方有什么影响?【名词解释】1.半殖民地:有自己的政府,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到外国殖民主义控制和压迫的社会形态。
2.半封建:形式上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
3.闭关锁国政策: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实行的一种政策。
它是指把对外交往和贸易完全置于清政府的严密监控之下。
清初,为孤立郑成功等反清力量,清政府曾两次下令实行海禁。
后来中外贸易只留下广州一处,并实行“公行制度”,即由专门的行商垄断对外贸易。
4.领事裁判权:也称“治外法权”,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
5.片面的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
此种待遇称为“最惠国待遇”。
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
但清朝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得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
6.租界:租界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其条约规定的口岸或城市划出的作为外侨“居留或经商”的一定区域。
租界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各种侵略和罪恶活动的据点。
中外历史纲要上导学案(原创)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
首先同学们看教材的引言部分,然后看下面的史料,你得到什么信息?【史料实证】史料:中国正当清嘉庆道光两朝国势开始下降的时候…英国,已经变成走遍世界寻求殖民地的头等侵略国了……随着工业的发展,英国涌现了许多新兴工业大城…这些工业城市具有大规模的工厂,制造着各种工业品……由于英国工业的飞跃发展,提高了商品对殖民地和其他国家输出的要求;又由于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英国得以广辟新市场和新殖民地。
在印度,英国侵略势力继续向广大腹地推进,获得剥削殖民地的无限利益。
这个贪婪强暴而又在印度积有经验的英国海盗,对清政府统治下的封建中国,抱着极大野心,一刻也不肯放松侵略的机会,是势所必然的。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教师总结】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经常称第一次中英战争或“通商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表面因鸦片而起,通称鸦片战争,实际上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大门,开拓和占领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本课的第一个内容 首先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第二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鸦片战争前中西文明发展的本质差异。
学生回答后总结:教材第一、第二自然段实际上揭示了鸦片战争前中西文明发展的本质差异:西方已经迈进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阶段;中国还处于落后的农耕文明时代(或封建社会)。
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封建专制统治顽固,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等。
关注思考点:同学们讨论并回答。
(1)社会状况:(2)处境:【概念解读】殖民主义:资本主义强国采取军事、政治和经济手段,压迫、奴役和剥削落后国家和地区,反它们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的一种侵略政策。
【史料实证】阅读下面的史料,你得到什么信息?史料:马戛尔尼一行到达热河行宫,受到隆重款待,然而在觐见乾隆帝礼仪的问题上与清方产生分歧,拒绝按中国传统行跪拜礼。
清廷称“向闻西洋人用布扎腿”,对其“跪拜不便”表示理解,但仍然劝说“叩见时暂时松解,行礼后再行扎缚”,最终达成折衷意见,改行免冠屈一膝之礼。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导学案)学生版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导学案【学习目标】1.分析鸦片战争的背景,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2.梳理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分析理解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归纳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认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内容和意义。
【学习重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的内容【学习难点】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理解【基础知识梳理】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1.19世纪中期的世界(1)经济方面①后半个多世纪,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②英国社会生产力飞速增长,对和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2)外交方面:各国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掌握着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
①英国在美洲、非洲争夺殖民地的同时,把目标对准了。
②法国从打开侵入亚洲的缺口。
③19世纪40年代,势力侵入中国东北和新疆地区。
④美国也积极参与到侵华活动中。
⑤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都把矛头指向了。
2.19 世纪中期的中国:清政府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1)政治:中国社会仍然停留在,统治依旧顽固。
(2)经济:自给自足的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科技。
(3)军事:八旗和绿营作战能力低下,使用的武器主要是,远远落后于英国的热兵器。
(4)阶级: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3.中国英国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政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军事军备废弛,装备落后,冷兵器船坚炮利,热兵器对外闭关锁国殖民扩张文化思想僵化,科技落后思想解放,近代科技迅猛发展综合封建统治、危机四伏综合国力强大,掌握资本主义世界霸权二、两次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1840--1842)(1)原因①根本原因:完成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要把中国变成它的和。
②直接原因(导火线):林则徐的。
英国认为中国损害了英国的利益,决定对华发动战争。
思考:清政府派林则徐禁烟的原因有哪些?虎门销烟有何积极影响?提示:鸦片导致大量白银外流,损害中国人的健康,加剧了政治腐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危及了清政府的统治。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四)总结归纳
1.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
2.引导学生从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等方面对两次鸦片战争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3.通过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影响和启示等方面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掌握鸦片战争及相关历史事件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史实,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
3.能够运用史料,通过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对两次鸦片战争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理解。
4.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判断和评价,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对中国近代史上重要历史事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两次鸦片战争的严重性和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
3.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由无数个平凡人的努力和奋斗构成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案例亮点
1.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两次鸦片战争的战争场面、历史图片和相关文献,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兴趣。
2.问题导向: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提出问题:“为什么两次鸦片战争会发生?它们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导学案 第16课 天朝的“倾斜”---通过近代大运河看《两次鸦片战争》课标要求:1、分析鸦片战争的背景,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2、梳理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分析理解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归纳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分析理解其影响。
新课讲解一、 觊觎天朝—析鸦片战争之因请同学们结合教材90页-91页内容和上面这个时间轴,完成下列表格。
材料一:中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
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
——摘编自《安得鲁· 韩德森致拉本特函》 材料二:在我们重新审视鸦片战争时,也很有必要将之放入现代历史发展大潮的背景中进行考察。
……如果不是英国,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至于重点是鸦片、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回答1.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2. 鸦片战争的借口:思考:如果没有虎门销烟,这场中英之间的战争能避免吗?二.风雨天朝---历鸦片战争之程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材料:英国人本以为“倾全国工厂的生产,也不够供应中国一省的衣料”,而现实却是“和中国开放贸易十年后”,“其消费能力竟不及荷兰的一半”,“甚至落在巴西和土耳其之后。
——摘编自1852年3月《密切尔报告书》思考: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目的:三.天朝梦碎---感鸦片战争之殇(一).思考:你认为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一: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
彼之放炮.....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是技不熟也。
——摘编自林則徐《致姚椿、王柏心》 (1842) 材料二:(大清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通过问题链的方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脉络和影响。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子课题,进行合作学习和研究。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每个教学案例都有其独特的亮点。以上五个亮点正是本节课的突出之处,它们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个生动、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历史课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以期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案例背景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旨在通过深入剖析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使高中生深刻理解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认识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危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本节课内容涉及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结果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重要部分。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的基本知识,了解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同时,本节课的教学案例也注重引导学生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历史事件,以期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的目的。
2.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充分讨论和交流,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各小组展示研究成果,进行互评和师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总结和反思,提高其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
2.通过自评、互评和师评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多元化和多角度的评价。
2023-2024学年统编版必修纲要上册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学案)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课标要求】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学习目标】1 .唯物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了解先进的资本主义打败落后的封建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时空观念:结合教材、运用地图,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始末。
3 .历史解释:利用多种史料,探寻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及对中国的影响。
理解地主阶级开眼看世界的意义和局限性。
4.家国情怀:运用教材,概述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形势、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影响、两次鸦片战争的关系。
学习难点: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时空定位】r —太平大阊运动II算片我争:第二次色片战争中法故争甲午中U 战X 八网收军侵华..., ......... 4 ...................... 4∙∙∙∙4 ...... 4 ............ ............+......4 .......................... 4—F .. (II)1840∣A42IftSIIR56I8601864 18InIHHS1894IR95IOoo1(M)1(年)【阶段特征】1、政治方面: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激化了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同时中国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对外开放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2、经济方面: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3、思想文化方面:列强肆意破坏中国文化遗产,传播宗教和西方文化;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科技和思想,促进了中国思想、教育的近代化。
【名词解释】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设置具有启发性的历史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探究精神。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导入:以两次鸦片战争的战争画面或相关历史文物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兴趣和好奇心。
2.问题导入: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两次鸦片战争是如何爆发的?”、“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等,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3.情景导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够分析两次鸦片战争中各方的立场、动机和目的,提高历史分析能力。
3.学会运用史料实证,对两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评价,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战争画面、史料展示等手段,引导学生直观感受两次鸦片战争的残酷,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设置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史料分析等环节,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同时,采用历史小论文、历史地图绘制等方式,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展示两次鸦片战争的战争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战争的残酷,增强学生的现实体验。
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导学案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课标要求】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重点难点】①分析鸦片战争的背景,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②梳理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分析理解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③归纳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分析理解其影响【自主学习】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鸦片战争的背景)1.世界(1)资本主义发展: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各国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纷纷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
(2)英国的崛起:英国掌握着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社会生产力飞速增长,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3)鸦片走私:为打开中国市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非法走私鸦片2.中国(1)政治: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统治仍很顽固。
(2)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
(3)文化: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的思想(4)科技:科技落后。
(5)军事:八旗和绿营作战能力低下,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冷兵器。
(6)社会状况: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二、第一次鸦片战争1.导火线:虎门销烟(1)原因:①外国鸦片商人逐年扩大对华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②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前往广州禁烟。
(2)经过:林则徐将英美鸦片商人呈缴的走私鸦片烟土两万多箱,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向世界表明中国禁烟的决心。
(3)影响:英国大鸦片贩子认为中国禁烟措施损害了英国的利益,英国政府对华发动战争。
2.战争概况(1)时间: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
(2)结果①《南京条约》: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中国被迫割让香港岛、赔款2 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等。
②其它不平等条约(附件):1843年,清政府又与英国签订《虎门条约》。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学案
两次鸦片战争第一部分课标解读,聚焦学习内容第二部分紧扣教材,自主预习部分一、两次鸦片战争(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面对愈演愈烈的,1839年,皇帝特命湖广总督林则徐前往广州禁烟。
林则徐将鸦片商人呈缴的走私鸦片烟土两万多箱,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史称。
此举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的决心。
此事被英国作为了发动的借口。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9世纪50年代,英国等侵略者为进一步,要求修约,被清政府拒绝。
1856年,两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两国以调停人面目出现。
(三)两次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签订的影响1.《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鸦片战争从此成为的开端。
2.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外国侵略者把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在中国身上,中国的、和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
二、开眼看世界(一)背景:鸦片战争前后,皇帝和高层对“岛夷”情况一无所知充分反映了清朝统治阶级高层的、愚昧和。
(二)概况1.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期间,开办译馆,罗致译员,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汇译成等书稿,供时参考。
2.林则徐的好友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一书。
这部书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
魏源在书中提出了的思想。
3.福建布政使在处理对外交涉事务,留心搜集外国事物和西人著述,撰成《》一书,该书内容丰富,叙述完备,尤重的考察和介绍,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著作。
(三)意义、、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这些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的主张。
第三部分独立思考,材料分析部分材料1:思考1:表格中反映出什么问题,其原因是什么?材料2: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者,十室而九”…思考2:通商口岸开放后民众大量购买洋布说明了什么?材料3: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产品出口情况思考3:从经济角度思考,自然经济基础下农产品呈现什么趋势?第四部分随堂小练,巩固提升部分『随堂小练』一、选择题:1.费正清在《鸦片的动力》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是英国人为谋取自身利益而采取的典型的侵略行动。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导学案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唯物史观运用联系发展、客观辩证的方法,评价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1.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结果与影响2.难点:多角度认识两次鸦片战争的时空背景和历史影响基础认知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1、19世纪中期的世界形势:19世纪中期,世界形势发展到___的格局。
________后半个多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_______等国逐渐占据____地位。
英国_______飞速增长,对_______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________的斗争日趋激烈。
当时,英国掌握着_________的霸权。
英国在___、___夺取殖民地的同时,把目标对准了___。
___从越南打开侵入___的缺口。
19世纪40年代,___势力侵及中国___和____地区。
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都把矛头指向了____。
____商人活跃于世界各地,美国资产阶级成了英国侵华的____。
2、19世纪中期的中国形势:当欧洲进入______发展时代,_____作为中国的统治者对_______的变化浑然不觉。
中国社会仍然停留在______,______统治仍很顽固。
自给自足的_______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科技处在____状态。
武备落后,________作战能力很差,使用的武器主要是_____,远远落后于英国的_____。
社会____矛盾正在激化中,各地______此起彼伏。
二、两次鸦片战争1、第一次鸦片战争:(1)直接原因:鸦片战争前,外国______逐年扩大对华___走私,使中国一年流失的___在1000万两以上。
面对广州外海的鸦片走私,道光皇帝特命湖广总督_____前往广州严厉___。
林则徐将英美鸦片商人呈缴的走私鸦片烟土2万多箱,在______公开销毁。
此举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和______的_____。
英国________认为中国禁烟措施损害了英国的利益,英国___通过决议批准政府对华_______。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3.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沟通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培养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爱国情怀,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他们勤奋学习、努力进取的精神风貌。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导入:以林则徐禁烟的故事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兴趣和好奇心。
2.问题引导: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鸦片战争吗?它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和回忆相关知识。
3.展示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鸦片战争的战场图片、视频等资料,创建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
(二)讲授新知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案例背景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是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的重点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结果以及对中国的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经过和结果,了解中国在这一时期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以及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
3.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之情,使他们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我可以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塑造。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方法,我力求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既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又能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
(五)作业小结
1.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两次鸦片战争》导学案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课程目标:1.鸦片战争前世界的形势和中国的社会状况。
(背诵)2.战争后签订一系列条约的具体内容、性质以及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背诵)3.战争后先进中国人的反思,开始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及局限性;(背诵)根据教材,结合《金版学案》完成以下问题:1. 阅读教材第一子目,自主概括鸦片战争前世界的形势和中国的社会状况,思考2. 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回顾初中所学知识以及《历史填充图册P45》,自主梳理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及其结果,完成以下结构导图:**分析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关系,谈谈你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 【重点】 鸦片战争 1840-1842 1.原因: 【直接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经过:3. 结果:签订了中国第一批不平等的条约(内容:P92)4. 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1.原因: 【直接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经过:6. 结果:签订了中国又一批不平等的条约(内容:P93)7. 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继续和扩大”?3.阅读教材第三子目,归纳两次鸦片战争后哪些仁人志士展开了什么样的救国寻课外补充:1.五口通商中英《南京条约》签订,要求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实行自由贸易,史称五口通商。
两次鸦片战争导学案(定稿)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导学案)通过阅读、分析材料,认识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一)一种追求永不停息材料1: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
……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供世界各地消费。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材料2:中国幅员是那么广大,居民是那么多,物产是各种各样,……就面积而言,中国的国内市场,也许并不小于全欧洲各国的市场。
——摘自(英)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材料3:乾隆、嘉庆时期,英国先后派出使团来华,希望扩大贸易、增加通商口岸。
清朝皇帝在写给英国国王的“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教材P86 探究与拓展材料4:19世纪初,英国从中国大量输入茶叶和生丝,而销往中国市场的棉纺织品有限,对华贸易出现逆差。
——教材P96导言问题:①英国对中国有什么“追求”?②英国为实现“追求”做过哪些尝试?结果如何?为什么?(二)一种毒品来势汹汹材料5:从18世纪末到鸦片战争前夕,走私到中国的鸦片达40多万箱,英国从中国掠走了3亿至4亿银元。
——部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展示图片《正在抽食鸦片的清朝人》(见PPT)问题:①林则徐为何一定要禁烟?②如果没有虎门销烟,战争还会发生吗?二、中国为何战败?通过分析中外历史大事时间轴,对比战争前中国与世界文明的差距,认识中国战败的必然性。
问题: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有何不同?三、战争带来什么?表格梳理不平等条约内容,并借助图片回归历史情境中,感受两次鸦片战争带来的“劫难”。
通过分析材料,对比当时上层统治者与下层老百姓对战争结果的态度,认识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时代进步性。
(一)帝国劫难:沉沦向下问题:不平等条约涉及哪些内容?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二)死水见澜:进步向上材料6:(清朝谈判大臣耆英认为)曲(即“犯罪”)在内地商民,由地方官究治;曲(即“犯罪”)在英人,由领事官究治。
16课 两次鸦片战争(一轮复习导学案)
第16讲两次鸦片战争(基础落实案)【课程标准】1.中外历史纲要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地主阶级抵抗派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2.选择性必修1.1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
(选必1第16课)2.1了解工业革命后工厂制传入中国的影响。
(选必2第5课)2.2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选必2第11课)2.3了解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选必2第14课)3.1了解人口地域转移在当地社会中产生的文化认同,认识华工对美洲及大洋洲开发作出的贡献。
(选必3第7课)3.2了解西方的殖民扩张与文化扩张。
(选必3第12课)【考情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在新旧教材中均作为重要知识呈现,在高考中也是高频考点,山东卷考察集中在列强侵华和中国人民的探索方面,考查方向主要侧重于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角度。
【时空框架】【概念清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殖民主义、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关税自主权、“师夷长技以制夷”【知识梳理】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思考:1、在鸦片战争前,中国输向英国的主要商品是什么?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中英两国地位如何?为了改变这种地位,英国采取了什么措施?参考答案:中国输向英国的主要商品是茶叶;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贸易顺差)地位,而英国处于入超(贸易逆差)地位;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2、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的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损害中国人的健康,加剧政治腐败;削弱军队战斗力;加重劳动人民负担。
二、两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因为根本原因和性质相同,所以是继续。
)(一)鸦片战争(1840.6—1842.8)1、导火线:虎门硝烟(1)原因:鸦片战争前,外国商人逐年扩大对华鸦片走私,使中国一年流失的白银超过1000万两。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学案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课程标准: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材料那次的战争我们称之为鸦片战争,英国人则称之为通商战争,两方面都有理由。
关于鸦片问题,我方力图禁绝,英方则希望维持原状:我攻彼守。
关于通商问题,英方力图获得更大的机会与自由,我方则强硬要维持原状:彼攻我守。
就世界大势论,那次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试解释上述材料中,为什么会对那次战争有不同的称谓?材料一“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巾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乾隆帝复英王乔治三世》材料二“洪惟我大皇帝,抚绥中外,一视同仁,利则与天下公之,害则为天下去之,盖以天地之心为心也。
贵国王累世相传,皆称恭顺。
”——摘自《林则徐使粤两广奏稿》问题一:请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乾隆皇帝及林则徐的观点。
材料三中西的关系是特别的。
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问题二: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这一叙述进行解释。
材料一中西的关系是特别的。
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问题三: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这一叙述进行解释。
材料二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材料三中国士大夫便逐渐了解以中国为中心的华夏中心主义的荒诞性。
帝国的朝贡体系崩溃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被迫纳入到新的等级性的现代国家主权体系之中。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材料四以往先进文明与落后文明碰撞的结果......19世纪以后出现的情况则要复杂得多:“先进”与“落后”的文明涵义已被资本主义形态下的奴役和被奴役的经济涵义以及侵犯主权与丧失主权的政治涵义所取代。
学案2: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知识梳理】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1. 世界——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都把矛头指向了__________。
2. 中国——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二、两次鸦片战争1. 鸦片战争(1)虎门销烟外国鸦片商人对华鸦片走私逐年扩大,________将英美鸦片商人呈缴的走私鸦片烟土在_________海滩公开销毁。
(2)概况①时间:1840~1842年。
②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_________》。
(3)后续①1843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虎门条约》。
②1844年,美国、法国分别迫使清政府签订《_________》《黄埔条约》。
③影响:通过这些条约,英、美、法三国从中国获得了________、_________、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
(4)影响:《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_________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 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侵略者在鸦片战争中未能达到___________合法化的目的;列强想进一步打开中国_____________;列强向清政府提出___________的要求被拒绝。
(2)概况①1856年,_______、_______两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②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两国签订《_________》。
③1860年10月,英法联军迫使清政府签订《_________》。
(3)结果①英、法获取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等大量权益,实现了_________合法化。
②俄国借机迫使清政府签订《_____________》,并承认《瑷珲条约》,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
(4)影响:从《____________》到《北京条约》,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_______________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唯物史观运用联系发展、客观辩证的方法,评价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1.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结果与影响2.难点:多角度认识两次鸦片战争的时空背景和历史影响基础认知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1、19世纪中期的世界形势:19世纪中期,世界形势发展到___的格局。
________后半个多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_______等国逐渐占据____地位。
英国_______飞速增长,对_______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________的斗争日趋激烈。
当时,英国掌握着_________的霸权。
英国在___、___夺取殖民地的同时,把目标对准了___。
___从越南打开侵入___的缺口。
19世纪40年代,___势力侵及中国___和____地区。
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都把矛头指向了____。
____商人活跃于世界各地,美国资产阶级成了英国侵华的____。
2、19世纪中期的中国形势:当欧洲进入______发展时代,_____作为中国的统治者对_______的变化浑然不觉。
中国社会仍然停留在______,______统治仍很顽固。
自给自足的_______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科技处在____状态。
武备落后,________作战能力很差,使用的武器主要是_____,远远落后于英国的_____。
社会____矛盾正在激化中,各地______此起彼伏。
二、两次鸦片战争1、第一次鸦片战争:(1)直接原因:鸦片战争前,外国______逐年扩大对华___走私,使中国一年流失的___在1000万两以上。
面对广州外海的鸦片走私,道光皇帝特命湖广总督_____前往广州严厉___。
林则徐将英美鸦片商人呈缴的走私鸦片烟土2万多箱,在______公开销毁。
此举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和______的_____。
英国________认为中国禁烟措施损害了英国的利益,英国___通过决议批准政府对华_______。
(2)战争经过与结果:1840年,英国远征军总司令____(G.Elliot)率军舰40余艘,士兵4000多名,开进____海口,发动侵略战争。
清政府组织了___。
这场反击英国侵略的战争,以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_______而结束。
这个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________的____条约,中国被迫割让_____、赔款____万银元、接受______以及开放______等。
1843年,清政府又与英国签订________。
1844年,美国、法国先后迫使清政府签订_________________。
通过这些条约,英、美、法三国从中国获得了_______、________待遇以及通商口岸_____、内河航行_____等。
鸦片战争由此成为_______的开端,《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__________的进程。
2、第二次鸦片战争:(1)背景原因:英国等侵略者从鸦片战争中获得了种种特权,但是未能达到_________的目的。
为进一步打开______,他们便要求____。
清政府以《南京条约》不是商约为由,拒绝修约。
(2)战争经过与结果:_____年,___两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___两国以______面目出现。
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两国签订_______。
次年,英法拒绝按照清政府指定路线进京换约,进攻____炮台,遭到清军反击,英军损失很大。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抢劫、焚毁______后,进入____城,迫使清政府签订_______。
通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英法获取了割地、赔款、开放______等大量权益。
鸦片以“____”名义,纳税进口,实现了______合法化。
俄国借机迫使清政府签订_______,并承认_______,抢占______________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还把俄方提出的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为此后大规模侵占_______制造根据。
3、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外国侵略者把_________体系强加在中国身上,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______,中国从一个独立的_______演变为__________社会。
三、“师夷长技以制夷”1、背景:《南京条约》签订后,___皇帝仍不知道英国位于何方,充分反映了清朝统治阶级高层的颟顸、____与____。
2、表现:(1)林则徐:林则徐具有_____的品格。
他面对英美官员交涉______,需要______,便在广州开办译馆,罗致译员,收集有关_______的_______和国际知识,包括________,汇译成_______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
(2)魏源:林则徐被贬后,把《四洲志》交给他的朋友魏源。
魏源注意收集_________,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_______一书。
这部书按照世界_____介绍各国___________现状,介绍外国____和科技,是近代中国____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_______”。
魏源在书中提出了“___________”的思想。
(3)徐继畬:福建_____徐继畬是又一位_______的人。
他在福建处理对外交涉事务,留心搜集外国事物和西人著述,撰成________一书。
《瀛寰志略》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___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______、_______、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尤重对___各国的考察和介绍。
这些睁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的主张。
深化探究探究一“领事裁判权”与“租界”、“片面最惠国待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解读1.领事裁判权帝国(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在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攫取的一种特权,即它的侨民在当地的民事、刑事诉讼,所在国法庭无权审理,而由它派驻当地的领事依照本国法律审判。
这种特权亦称“治外法权”,严重侵犯了所在国的司法主权。
2.租界帝国(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通商都市内“租借”给他们“居留和经商”的地区。
在该地区,该资本主义国家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
因此,租界也被称为“国中之国”,严重破坏了半殖民地国家的司法主权和领土主权的完整。
3.片面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权等待遇。
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以条约为根据,一般是相互的。
片面最惠国待遇,就是外国要求中国给予最惠国待遇,但它们并不把最惠国待遇给予中国,因此是“片面”的、单方面的。
4.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指主权部分丧失,包括政治、经济、思想各方面,半封建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不断发展,不能理解为政治上半殖民地,经济上半封建。
两者都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要素。
探究二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剧变探究三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扩大(1)从目的看,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从战争过程看,侵略者的数量由英国变为英、法、俄、美等国,侵略时间由两年延长为四年,侵略范围由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扩展到整个沿海地区,并侵入天津、北京。
(3)从影响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清朝统治者开始投靠外国侵略者,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探究四中国外交从“朝贡体系”向“不平等条约体系”转变1.“朝贡体系”立足点是“华夷观”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定位。
在该体系下,“朝贡—册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实质上是宗主认同外交,形成了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景象。
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与儒家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2.“不平等条约体系”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立的西方列强在华特权制度的总称。
其法律依据是1842年《南京条约》以来的所有不平等条约。
这个“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本质特征是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签订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1834年,在与英国首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有关往来文书、通商等问题的交涉中,两广总督卢坤得出这样的认识:“该夷船止有两只,所持铜炮之利,可以及远摧坚……且该夷素性凶狡,向来恃其船坚炮利,蚕食诸夷,一旦创之太甚,必不甘心,以后势必狡焉思逞”。
这表明卢坤( ) A.对西方的认识停留在表象层面B.已经摆脱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C.夸大战争威胁为妥协制造借口D.认识到中英差距产生防范心理答案 D2.阅读下面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统计图表。
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B.五口通商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C.中国的民族资本抵制了英国的商品倾销D.英国对中国表现为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答案 B3.近代中国的租界制度以最早建立的上海租界为蓝本,租界最主要的特点是不由租借国派遣总督,而是成立市政管理机构——工部局,该局具有市政、税务、警务、工务、交通、卫生、公共事业、教育、宣传等职能,兼有西方城市议会和市政厅的双重职能。
这表明,近代中国的“租界”( ) A.已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B.凸显了浓厚的半封建色彩C.把西方民主照搬到中国D.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答案 D4.据档案记载,1840年7月,中英厦门之战中,清军战死的9名士兵的年龄从22岁至59岁不等,其中英军无伤亡。
据此可知,清军( )A.兵役体制落后B.腐败问题较为严重C.军备废弛严重D.武器装备悬殊较大答案 A5.请看右图书影。
下列项中对该书内容解读错误的是( )A.开始探索新知B.寻求强国御侮之路C.冲破“天朝上国”观念D.形成思想解放潮流答案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