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汇总

合集下载

中医外科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医外科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医外科知识点总结归纳一、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1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防治,包括感染性疾病、创伤性疾病、先天性畸形、恶性肿瘤等各种外科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生活护理。

1.2 中医外科学的特点(1) 以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为指导。

中医外科学认为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与整个环境和周围状态密切相关,必须综合分析,深入了解,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2) 明确治疗原则。

中医外科学强调辨证施治,根据病情、病位、病因及个体特征,选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因人因病施治。

(3) 牵连全身。

中医外科学治疗外科疾病不仅仅是关注病灶或者症状,也要注意全身的调理和康复。

二、中医外科学的病因病机2.1 外感病因外感病因即指外感风寒湿热等六淫因素所致的病因,病因病位较明确,以外感临床疾病为主要内容。

2.2 内伤病因内伤病因指诸如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审乱过度、劳倦过度等引起的病因,是外科疾病的重要病因。

2.3 其他病因其他病因包括创伤、肿瘤、畸形等病因。

这些病因多种多样,常常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全面辨证施治。

三、中医外科治疗3.1 急性损伤急性损伤患者需要迅速的救治,中医外科治疗需要首要考虑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危重程度,采用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

3.2 伤口愈合伤口愈合是外科患者治疗的关键环节,中医外科治疗需要采用适当的药物和方法来促进伤口的愈合,防止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3.3 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是外科疾病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中医外科治疗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综合施治,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4 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是外科疾病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医外科治疗需要注意抗感染,促进患者的康复,避免传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四、常见中医外科疾病及治疗方法4.1 伤科中医外科科目是中医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科目,治疗活络伤科疾病是中医外科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治疗方法有活络镇痛、疏通经络、调畅气血等。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1.最早的外科医生叫医句,形成外科的年代是汉代,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贡献很大;2.华佗是我国历史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堪称外科鼻祖;3.晋·龚庆宣撰写了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载有内治、外治处方140个,该书最早记载了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指出破脓时,切口在下方;4.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论述病因病机的专著,对传染病病因病机的认识;5.唐·孙思邈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外,善证与恶证多指全身的表现;顺证与逆证多指局部表现;10. 疖<3cm 疖:表皮横向痈3~9cm 纵向痈:发于皮肉之间发>9cm 疔:发于肌肉、骨间,最深11.外科疾病的发生,大致有①外感六淫②情志内伤③饮食不节④外来伤害⑤老伤虚损⑥感受特殊之毒⑦痰凝瘀血手太阴:桂枝,升麻,白芷,葱白手厥阴:柴胡,丹皮手少阴:黄连、细辛足太阴:升麻、苍术、白芍足厥阴: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足少阴:独活,知母,①消散药:内消散;②提脓祛腐药:升丹;③腐蚀药和平胬药:白降丹、三品一条枪;④祛腐生肌药:阴证:回阳玉龙散;阳证:月白珍珠散、拔毒生肌散;⑤生肌收口药:生肌散;⑥止血药:桃花散;⑦清热收涩药:青黛散、三石散;⑧酊剂:复方土槿皮散;⑨洗剂:三黄洗剂20.手术疗法:常用的方法有切开法、烙法、砭镰法、挑治法、挂线法、结扎法等切开法:适用于成脓期;脓成:皮薄、光亮、应指、中软切口的选择:选择脓腔最低最薄弱处进刀,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免伤血络;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切开,免伤乳络,乳晕部位弧形切开;肛旁脓肿,以肛管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开;4.丹毒:是患者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好发:春秋季多见,好发于小腿、颜面部局部特点:色如丹涂脂染,发病急,迅速扩散,边界清楚,多伴有全身症状;预后:小腿丹毒→橡皮腿走黄特点:①疮顶突然凹陷,色黑无脓,肿势迅速扩散;②伴有心烦作躁,神智昏聩等七恶证;③继发于疔疮的称为走黄内陷特点:①疮顶突陷,脓腐未尽而干枯无脓,脓尽红活的疮面变光白板亮;②伴邪毒盛,热极或正虚邪盛或阴阳两竭的全身症状脉痹:由于各种因素所致血液在深浅静脉管内所发生异常凝固所引起静脉阻塞,血液回流葬爱而产生的血栓性、炎症性的血管疾病;股肿:指血液在血管内发生异常凝固,使静脉阻塞血液回流障碍,从而引起早起以患肢突发性广泛性肿胀疼痛为主,后期遗留深静脉功能不全的深静脉血管病;①好发:卧床病人、外伤病人如骨折、产后②局部特点:单侧肢体肿胀、疼痛,局部皮温升高,浅静脉怒张,静脉血管病③预后:容易形成栓塞西医病因:①血液成分变化②血管壁损伤③血流缓慢湿热下注:四妙勇安汤。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外科学是中国传统医学技术与外科手术结合的一种医学学科,是
一种能够在以辩证论治为基础,以中药、物理推拿、外科手术为主要治疗
手段,在西医外科的基础上,运用把西医外科结合中医外科理论的思想和
实践,开展外科性病的辩证论治的一种医学。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1)以辩证论治为基础,结合中药、物理推拿、外科手术治疗。

(2)结合西医外科理论的思想和实践,开展外科性病的辩证论治。

(3)重视肌肉骨骼系统病的诊断和治疗,如肩颈病、颈椎病、骨折、扭伤等。

(4)关注胸廓外科病的整体治疗,如胸膜炎、食道瘢痕、食管炎、
食管癌等。

(5)重视头颈部病症的辨证论治,如鼻窦炎、扁桃炎、耳石、头痛等。

(6)发展腹外科疾病的辨证论治,如胆囊炎、胆绞痛、肝炎、脾肿
大等。

(7)重视男性生殖系统病的诊断治疗,如前列腺炎、精索静脉曲张、精囊炎等。

(8)关注妇科外科病的辨证论治,如子宫肌瘤、不孕症、盆腔炎、
外阴炎等。

(9)开展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如脊髓损伤、头痛外科疾病、神经炎等。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总结大全电子版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总结大全电子版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总结大全电子版第一章:中医外科基础知识1. 中医外科的进步历程中医外科起源于古代中国,其进步历程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难经》等古籍中,经过不息的实践总结和理论创新,逐渐形成了奇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2. 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包括中医病理学、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等。

其中,中医病理学主要探究外科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理变化;中医诊断学则以望、闻、问、切等四诊法为主要手段,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症状,辨识疾病的本质;中医治疗学则包括针灸、推拿、药物疗法等治疗手段。

3. 中医外科的疾病分类中医外科疾病可分为创伤外科、疮疡外科、骨伤科、血管外科等。

创伤外科主要探究外伤引起的各种毁伤,如骨折、切割伤等;疮疡外科探究皮肤疾病,如疮疡、瘘管等;骨伤科主要探究骨折、脱位等骨骼疾病;血管外科则探究血管疾病,如动脉瘤、静脉曲张等。

4. 中医外科的诊断方法中医外科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和面色,裁定疾病的性质;闻诊则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声、心跳声等,了解疾病的状况;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得到疾病的信息;切诊则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腹部等部位进行触诊,裁定疾病的病机。

5. 中医外科的治疗方法中医外科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

手术治疗是中医外科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切除病变组织、修复创伤等;药物治疗则是通过中药的配方和服用,改善患者的症状;针灸治疗是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患者的气血流淌;推拿治疗则是通过按摩和推拿,改善痛苦和血液循环等。

第二章:中医外科常见疾病与治疗1. 创伤外科疾病创伤外科疾病指因外力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各种毁伤,主要包括骨折、切割伤、挫伤等。

中医外科治疗创伤外科疾病的方法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推拿治疗等。

2. 疮疡外科疾病疮疡外科疾病指皮肤及其下组织发生的各种感染性病变,主要包括疮疡、瘘管等。

中医外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外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外科知识点总结中医外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

外科疾病指的是以外伤、烧伤、创伤、手术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中医外科通过中医理论和治疗手段,综合运用针灸、推拿、刮痧、拔罐、草药等治疗方法,对外科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以下是中医外科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外科病证与辨证施治1. 外科病证的特点外科病证是指外伤、烧伤、创伤、手术等因素引起的疾病。

外科病证的特点是病情变化快,病情严重,易引起并发症,需要及时明确病因、诊断和治疗。

2. 典型的外科病证典型的外科病证包括骨折、脱位、挫伤、切割伤、烧伤、交通事故伤、刀伤、枪伤、手术后并发症等。

3. 辨证施治中医外科辨证施治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分为寒热虚实、气血阴阳、肝肾脾胃经络等进行辨证施治,采用针灸、推拿、刮痧、拔罐、外敷和内服药物等综合治疗手段。

二、外伤的处理和治疗1. 外伤的解剖生理特点外伤是机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引起的组织损伤,包括软组织损伤和骨折等,外伤的主要解剖生理特点包括组织损伤、出血、炎症反应、组织修复等。

2. 外伤的处理原则外伤的处理原则包括急救、止血、消肿、抗炎、止痛、促进组织修复等,针对不同类型的外伤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 针灸治疗外伤外伤后可采取针灸治疗,包括针刺、拔罐、刮痧等手段,刺激穴位,促进气血畅通,加快组织修复,缓解疼痛。

4. 推拿按摩治疗外伤推拿按摩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外伤的方法,可通过推、拿、拉、摩等手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散瘀血,改善组织营养,促进愈合。

5. 中药外敷治疗外伤中药外敷可以通过药物的局部作用,促进伤口愈合,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促进修复。

三、烧伤的处理和治疗1. 烧伤的分类烧伤按照烧伤部位分为头颈部、胸腹部、四肢、躯干、全身烧伤等类型,另外还有晒伤等。

2. 烧伤的处理原则烧伤的处理原则包括急救、止痛、防感染、保湿、促进愈合、改善疤痕等,早期积极处理,减少伤情发展。

3. 针灸治疗烧伤烧伤后可采取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相应穴位,促进局部微循环、消炎、止痛,促进皮肤再生。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外科学第一单元疮疡一. 疮疡暑疖1.内治:1、暑热浸淫证;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加味。

2、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3、阴虚毒恋,阴虚内热证;养阴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加减。

4、体虚毒恋,脾胃虚弱证;健脾和胃,清化湿热,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2.外治:1)初期:千捶膏黄金散玉露散2)珠疖:清黛散3)成脓:切开排脓4)溃后:九一丹.太乙膏贴5)并发湿疮:清黛散疖病1.内治:祛风清热利湿─防风通圣散2.外治:千捶膏.三黄膏二. 疔疮颜面疔1.内治: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2.外治:1)初期:箍毒消毒─玉露散.千捶膏2)中期:提脓祛腐─九一丹.八二丹.玉露膏.千捶膏3)后期:生肌收口─太乙膏.红油膏.红丝疔1.外治:1)初起:太乙膏掺红灵丹2)成脓:切开引流3)溃后:八二丹.九一丹药.红油膏4)脓尽:生肌散.白玉膏三. 痈颈痈1.内治:1、火毒凝结证;清热解毒,行瘀活血,仙方活命饮加减。

2、热胜肉腐证;和营清热,透脓托毒,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3、气血两虚证;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加减。

2.外治:1)初起:金黄膏2)溃后:八二丹.金黄膏.红油膏3)脓尽:生肌散.白玉膏四. 丹毒1.内治:风热毒蕴证;疏风清热结毒,普济消毒饮加减。

2、肝脾湿火证;清肝泻火利湿。

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或化斑解毒汤加减。

3、湿热毒蕴证;利湿清热解毒,萆薢渗湿汤合五神汤加减。

4胎火蕴毒证: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五. 发锁喉痈1.内治:1)初起:.清热解毒.化痰消肿─普济消毒饮2)溃后:清养胃阴─益胃汤2.外治:玉露散.双柏散有头疽1.内治:1)初期.1、火毒凝结证;清热泻火,和营托毒。

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2、湿热壅解证;清热化湿,和营托毒,仙方活命饮加减。

3、阴虚火炽证:滋阴生津,清热托毒,竹叶黄芪汤4、气虚毒滞证;扶正托毒。

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完整word版)中医外科学必背知识点汇总

(完整word版)中医外科学必背知识点汇总

中医外科学必背知识点汇总导读中医外科学的内容学起来比较琐碎,不易掌握,其中相似的疾病也很多,需要抓住要点鉴别。

学习不是反复的从头到尾无目的地看,需要不断地梳理知识,这样做题的时候才能灵活运用。

1.致病因素:外科疾病的发生,尤以“热毒”、“火毒”最常见。

2.阴阳辨证: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也是一切外科疾病辨证的总纲。

3.全身症状初起常伴有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症状渐次消失初起一般无明显症状,酿脓期常有骨蒸潮热、颧红,或面色(白光)白、神疲自汗、盗汗等症状,溃后尤甚。

预后顺逆易消、易溃、易敛,预后多顺(良好)难消、难溃、难敛,预后多逆(不良)辨肿:(1)风肿: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无定,见于痄腮、大头瘟等。

(2)湿肿: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见于股肿、湿疮。

(3)痰肿: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见于瘰疬、脂瘤等。

(4)气肿: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

见于气瘿、乳癖等。

(5)瘀血肿:肿而胀急,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至消退。

(6)脓肿:皮肤光亮,剧烈跳痛,按之应指。

见于外痈、肛痈等。

(7)实肿:肿势高突,根盘收束。

(8)虚肿:肿势平坦,根盘散漫。

4.辨痛:(1)气痛: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

见于乳癖等。

(2)痰痛:疼痛轻微,或隐隐作痛,皮色不变,压之酸痛。

见于脂瘤、肉瘤。

(3)化脓痛:痛势急胀,痛无止时,如同鸡啄,按之中软应指。

见于疮疡成脓期。

5.痒的病因:痒是因风、湿、热、虫之邪所致。

6.辨脓:(1)硬度:按之坚硬,指起不复,未有脓;按之半软半硬已成脓;按之大软,指起即复为脓成。

(2)确认成脓的方法:按触法(应指),透光法(适用于指、趾部甲下辨脓),点压法(适用于指、趾部脓液很少),穿刺法,B超。

7.辨溃疡形态:(1)化脓性溃疡,疮面边沿整齐,一般口大底小,内有少量脓性分泌物。

(2)压迫性溃疡(缺血性溃疡),多见于褥疮。

(3)疮痨性溃疡,疮口多呈凹陷形或潜行空洞或漏管,经久难愈。

中医外科学专业知识点总结

中医外科学专业知识点总结

中医外科学专业知识点总结一、基础理论1. 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1)中医外科学的概念;(2)中医外科学的起源;(3)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历程;(4)中医外科学的特点。

2. 外科学基本知识(1)解剖学基础知识;(2)生理学基础知识;(3)病理学基础知识;(4)病理生理学基础知识。

3. 中医外科学中的其他专业知识(1)中医药学基础知识;(2)医疗卫生法规及伦理知识;(3)中医外科学的实验方法及相关技术。

二、疾病诊治1. 中医外科疾病分类及诊断(1)外科常见疾病分类;(2)中医外科疾病诊断标准;(3)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及辨证施治。

2. 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原则(1)中医外科治疗原则;(2)中医外科治疗技术;(3)中医外科手术原则。

3. 外科学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1)外科疾病的药物治疗;(2)外科疾病的手术治疗;(3)外科疾病的其他治疗手段。

4. 中医外科疾病的预防与保健(1)中医外科疾病的预防措施;(2)中医外科疾病的保健方法;(3)中医外科疾病的康复指导。

三、临床技能1. 中医外科临床检查技能(1)中医外科临床常见检查方法;(2)中医外科临床检查技能操作规范;(3)中医外科临床检查误诊与漏诊的避免方法。

2. 中医外科临床操作技能(1)中医外科常见手术操作技能;(2)中医外科特殊手术操作技能;(3)中医外科手术操作规范及安全措施。

3. 中医外科临床护理技能(1)中医外科术后护理技能;(2)中医外科患者康复护理技能;(3)中医外科患者疼痛管理技能。

以上是中医外科学专业知识点的大致概述,涵盖了中医外科学的基础理论、疾病诊治和临床技能等方面。

希望对中医外科学专业知识有所了解的读者有所帮助。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归纳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归纳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归纳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归纳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门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通过中医理论和方法来促进病人的康复。

以下是对中医外科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纳。

一、中医外科学概述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运用中医疗法对外科疾病进行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的科学。

其特点是早期干预、微创治疗、个体化诊疗、综合调理。

中医外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创伤、骨科疾病、手术后康复等。

二、创伤外科创伤外科是中医外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各种外伤的诊断、治疗和康复。

创伤外科主要包括骨折、软组织损伤、脊柱损伤、关节脱位等。

中医外科学治疗创伤外科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推拿按摩、中药熏洗、针灸等。

三、骨科疾病骨科疾病是中医外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骨折、骨质疏松、关节炎等。

中医外科学在骨科疾病的治疗中,主要运用中医经络学说、调理气血、扶正祛邪等原则,辅以针灸、推拿、药物治疗等方法。

四、手术后康复手术后康复是中医外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主要研究手术后的恢复和康复。

中医外科学在手术后康复中,注重调理气血、扶正祛邪、改善体质等方面。

运用针灸、推拿、中药调理等方法,辅以科学的运动康复和饮食调理。

五、中医外科学的挑战和展望中医外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目前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是技术和理论的不足,中医外科学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充实理论体系,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

二是与现代医学的融合,中医外科学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和思维,形成更加科学和有效的诊疗方法。

展望未来,中医外科学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方面,随着人们对综合医疗的需求增加,中医外科学将在外科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医外科学将有更多机会与现代医学进行深度融合,形成独特的临床优势。

总结:中医外科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学科,其研究内容涵盖创伤外科、骨科疾病和手术后康复等方面。

中医外科学的发展需要充实理论、提高技术,并与现代医学进行融合。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1.传统治疗方法:中医外科学注重探索和总结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并
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提炼和创新。

其中最重要的基础是经络学说,即通
过调整人体的经络系统,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损伤和创伤治疗:中医外科学着重研究和应用中医疗法对各种外伤、骨折、脱臼、扭伤等创伤问题的治疗。

这些疾病在现代医学中多以手术为主,但中医外科学则通过推拿、针灸、艾灸等手法进行治疗,注重运用中
医经络学说来调理患者的气血运行,加速康复。

3.皮肤病治疗:中医外科学也着重研究和应用中医疗法对各种皮肤病
的治疗。

中医外科学将皮肤病视为经络系统的一种表现,认为通过调整经
络系统的运行,可以有效治疗皮肤病。

因此,中医外科学在疥癣、湿疮、
疮疖等皮肤病的治疗上有独特的优势。

4.运动损伤治疗:中医外科学较为擅长对各种运动损伤的治疗。

中医
外科学认为,运动损伤主要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而通过调整经络
系统的运行,可以加速受伤组织的修复和康复。

中医外科学在运动保健和
康复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治疗方法。

5.病因病机的辨析:中医外科学强调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准确的辨析。

中医外科学认为,只有明确病因病机,才能制定准确的治疗方案,提
高治疗的效果。

因此,中医外科学对于肌肉骨骼系统、皮肤系统等疾病的
病因病机的研究非常重要。

总之,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和应用对外科疾
病的治疗具有独到的优势和方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外科学
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医外科学考点记忆口诀汇总

中医外科学考点记忆口诀汇总

中医外科学考点记忆口诀汇总一、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1.中医外科学,妥善解决伤患痛。

2.伤寒、脚气属古代,中医外科现代提。

3.伤寒七窍、脚气先启,外科兼而治之,真理日渐显。

二、外科理论与实践1.外科切症:先看后摸,分寒热,切石五法,寒热居心斩髓。

2.病情判断:六经文,过儿主,寒三阳,热阴争。

3.伤寒微热,阳寒见寒态;大热微寒,阴火怒飞扬。

4.脚气起,先看脉,脉结弦多脓肿。

气挑高,脓筒长,是阳明病温毒藏。

5.外伤辨证:外经经络并组织,内经水土双胁肝;通过四诊来确定病情,寒热湿燥阴阳。

三、外科常用技术与方法1.小手术,导刀先、切石法,擎宫剪。

2.大手术,需冷静,清酒麻醉,缝合伤口。

3.常用药物,活血化瘀消肿痛,武田丹,川芎、益母草。

四、外科疾病诊疗要点1.痛经依脉寻,头痛肚痛都牵脉,调和肝脾月经正,频频月经恼人烦。

2.七窍病,先分清,鼻先流,不通明;目视花,鼻嗅病,循经论治不责怪。

3.脾疝若心血争,脾经液泻肝气脏;治则提心调脾胃,疏通肝胆宣利胆。

4. 手指关节肿—youfen7,肩背疼痛shiyou依然;溃烂亲—外科治,带解毒—中医行。

5.五种疮:丹疮,阑尾疮,专疮、痔疮,癫疮。

丹疮热劲血浊深,呕恶艾灸解淋巴,中药佐治止疮虫;阑尾疮陷脾肺热,手术去除胆汁回,术后饮食宜小碎;专疮颈纉疭瘤消肿块,指纹主药湿热软;痔疮长大痛肿劲,气滞血瘀外科便;癫疮由肾主药饮食,癫病气实要禁食。

五、外科相关重点1.癌症治疗:克服疾病痛苦,中医外科务实。

2.骨科治疗:诊断要准确,学医要有信心;骨脱位轻移手,骨不移手补君。

3.肛肠疾病:痔疮、肛瘘、肛裂,消化小故事,排除肛肠病。

4.外科全科:出血高位置压迫,切勿拔掉物体胸腔,沙眼哭喊手术室,外科全科才对头。

这些是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外科理论与实践、外科常用技术与方法、外科疾病诊疗要点以及外科相关重点的记忆口诀。

掌握这些口诀,可以方便记忆和理解中医外科学的相关知识,并在实践中运用这些口诀进行诊疗,提高临床效果。

(完整版)中医外科学重点

(完整版)中医外科学重点

中医外科总论1.(1)周代中医外科成为独立专科如“食医"“疾医”“疡医"“兽医”(2)第一部外科学专著:晋末。

《刘涓子鬼遗方》龚庆宣撰(3)华佗乃中医外科学鼻祖,创立麻沸散,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4)最早临床实用百科全书:唐。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脏器疗法、葱管导尿)(5)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地方性疾病,甲状腺肿(6)两晋南北朝,葛洪《肘后备急方》提出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提出用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7)明清陈司成《黴疮秘录》我国第一部梅毒专著2。

明清时期外科学术流派影响较大的三大流派:正宗派、全生派、心得派(1)正宗派:以陈实功《外科正宗》为代表《外科正宗》一书详载病名,各附治法,条理清晰,十分完备,自唐到明的外科治法大多收录,因此后人有“列证最详,论述最精”的评价特点:①重视整体观念②内外兼治,手术与药物相结合③丰富了消托补三大原则④重视调理脾胃⑤精于外科与手术(2)全生派:以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①以阴阳为辩证论治纲领;②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丹药及刀针;③主张以“阳和通凑、温补气血”的原则治疗阴证.如阳和汤、醒消丸、犀黄丸、小金丹(3)心得派:以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①用三焦辩证提示了外科病因与发病部位的联系和规律,确立了“审部求因"的诊治规律。

A、疡科之证,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B、疡科之证,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湿性下趋故也;C、疡科之证,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多发于中也;②将温病学说用于临床治疗中,主张以卫气营血辩证为主3.疾病命名原则:(1)以部位命名:颈痈、背痈、腿痈、乳痈、子痈、对口疽;(2)穴位:人中疔、委中毒、环跳疽、膻中疽;(3)脏腑:肠痈、肺痈、肝痈;(4)病因:破伤风、冻疮、漆疮、水火烫伤;(5)症状:翻花疮、浸淫疮、脓疱疮;(6)形态:蛇头疔、岩、鼠乳、鹅掌风;(7)颜色:丹毒、白驳风、黧黑斑;(8)疾病特性:烂疔、流注、面游风、湿疮;(9)范围大小:小者为疔,大者为痈,更大者为发;(10)传染性:疫疔、梅毒;(11)病程长短:千日疮、走马牙疳。

中医外科笔记期末总结范文

中医外科笔记期末总结范文

中医外科笔记期末总结范文一、引言中医外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与治疗外科疾病。

外科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的主要范畴之一,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临床技术和实际操作方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对中医外科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此,我对本学期的学习进行总结,以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为将来的临床实践做好准备。

二、中医外科学基本理论1.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学科,主要研究与治疗外科疾病的理论和技术,包括病因病机、病证辨析、治疗原则和临床操作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为基础,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方法。

2.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包括四个方面内容,分别是病因病机、病证辨析、治疗原则和临床操作。

其中,病因病机是中医外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它主要通过分析疾病的起因、发展和转归等方面的规律来揭示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理。

病证辨析是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它主要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和求证等手段,分析和判断疾病的特点、病程和类型,为治疗提供依据。

治疗原则是中医外科学的指导原则,它主要包括辨证论治、调经扶正、调理气血、调理阴阳、调理脏腑等方面的内容。

临床操作是中医外科学的实际操作方法,它主要包括穴位刺激、按摩推拿、针刀操作、熏洗热敷等技术。

三、中医外科临床技术1.中医外科临床技术的基本原理中医外科临床技术是中医外科学的实际操作方法,它主要包括病因治疗、疑难杂症治疗、手术治疗和外科康复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外科临床技术是中医学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的具体体现,它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注重诊断精准、治疗独特、效果确切。

中医外科临床技术具有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疗效确切等优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治疗一些传统外科难治的疾病。

2.中医外科临床技术的操作方法中医外科临床技术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穴位刺激、按摩推拿、针刀操作、熏洗热敷等技术。

中医外科学笔记总结

中医外科学笔记总结

中医外科学笔记总结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研究和应用中医理论和方法进行外科治疗。

以下是中医外科学的一些学习笔记和总结:
1. 中医外科学的特点: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外科学知识和技术,对外科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学科。

它与西医外科学相比,强调整体观念、个体化治疗和辨证施治。

2. 中医外科学的理论基础:中医外科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经络学说、辨证论治原则等。

中医外科学强调外科疾病与人体整体功能和平衡的关系,关注疾病的根本原因和整体调理。

3. 中医外科的诊断方法:中医外科学采用多种诊断方法,包括四诊合参、望闻问切等。

四诊合参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通过观察、听取患者的呼吸声和语言、询问病情和按诊患者的脉象等进行诊断。

4. 中医外科的治疗方法:中医外科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针灸、推拿等。

其中,手术治疗是中医外科的一项重要方法,常用于外科疾病的治疗,如骨折、创伤、瘤病等。

5. 中医外科的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外科治疗时,需要注意患者的个体差异、病情的变化和治疗的整体调理。

同时,还需要遵循医学伦理、操作规范和安全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综上所述,中医外科学是一门结合中医学和外科学的学科,它通过中医理论和方法对外科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通过学习中医外科学,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中医外科学重点个人整理版

中医外科学重点个人整理版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总论1、最初的外科治疗方法: 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

2、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殷商时期甲骨文最早外科病名记载。

3、专科形成: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4、春秋时期从理论到实践有了较大提高(1)《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2)《黄帝内经》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膏梁之变,足生大疔.”“诸痛疡疮,皆属于心.”5、汉代中医外科有了较大发展(1)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的贡献较大。

(2)汉末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堪称外科鼻祖。

(3)我国有记载的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瘈疭方》(三)发展:(两晋——金元时期)(1)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2)《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7、唐代:《千金方》: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的记载,脏器疗法:食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等经验被后世医家证实了其科学性及有效性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进入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

汪机《外科理例》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陈司成《霉疮秘录》,我国第一部梅毒专著8、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①“正宗派”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②“全生派”清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③“心得派”以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1、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1发病部位:如子痈,乳痈,对口疽等2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3疾病特征:烂疔,流注,湿疮等基本术语: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3、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一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发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4、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总结大全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总结大全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总结大全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分支学科之一,主要探究和应用中医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来诊断和治疗外科疾病。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对于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奇特的优势和价值。

本文将对中医外科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总结,以期加深对中医外科学的了解和应用。

二、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1. 阴阳学说:中医外科学信奉阴阳学说,认为人体存在阴阳两个方面,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在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需要依据患者的阴阳失衡状况来进行调理。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在外科疾病中也有应用。

依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干系,可以评估疾病的转归和预后,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中医外科学的诊断1. 四诊法:中医外科学同样接受四诊法来进行疾病的诊断,即望、闻、问、切。

通过观察病情、听取病史、询问症状和进行望诊切诊等方法,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以便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2. 脉诊:中医外科学重视脉诊,通过观察和感知患者的脉搏来裁定疾病的性质和程度。

四、中医外科学的治疗方法1.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外科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加速病情的康复。

2. 拔罐疗法:拔罐疗法是中医外科学中一种常用的外科治疗方法,通过贴上罐子并加热,来产生负压,刺激皮肤和组织,增进血液循环和淋巴排泄,加速病情的恢复。

3. 外敷疗法:中医外科学中常用的外敷疗法包括贴敷药物、草药熏洗等,通过药物的渗透、吸纳和刺激,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五、中医外科学中常见的疾病1. 外伤:中医外科学在外伤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奇特的优势,尤其擅长于治疗跌打毁伤、骨折、脱位等病症。

2. 疮疡:中医外科学在治疗疮疡方面也有较好的疗效,通过草药的外敷和局部的针灸治疗,可以加速疮疡的愈合。

3. 神经系统疾病:中医外科学也可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如面瘫、颈椎病等,通过针灸等方法可以改善症状和增进康复。

中医外科期末重点总结

中医外科期末重点总结

中医外科期末重点总结一、外科学概述外科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病理变化引起的各种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中医外科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医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进行治疗的外科学分支。

中医外科学与传统外科学相辅相成,在外科手术、创面处理和伤口愈合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二、中医外科的特点1. 病因:中医外科注重病因的分析,认为疾病的形成与人体的机体平衡失调有关,疾病的发生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 治则:中医外科治疗以扶正驱邪为主要原则,重视调整机体功能,增强人体自身抵抗力,帮助机体恢复平衡。

3. 方法:中医外科采用中药治疗、外科手术和康复治疗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进行治疗。

三、中医外科常见疾病1. 外伤:包括骨折、脱位、创伤性软组织损伤等。

中医外科注重整体治疗,通过中药内服和外敷,促进组织修复和创面愈合。

2. 疝病:包括腹股沟疝、脐疝、股疝等。

中医外科治疗主要以调理脾胃、祛除湿热,配合外敷疗法,以加强腹壁肌肉收缩力,避免腹内压力过大。

3. 痔疮:中医外科治疗痔疮主要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要方针,辅以保持大便通畅,加强饮食调节。

4. 乳腺疾病:中医外科治疗乳腺疾病主要以清热解毒、祛湿化瘀为主要方法,帮助乳腺恢复正常。

5. 手术创面愈合:中医外科重视术后创面处理,采用中药湿敷、外敷等方法,促进创面愈合,防止感染和瘢痕形成。

四、中医外科的诊断方法1. 望诊:通过肉眼观察患者外在的表现,如面色、体态、舌色等,了解疾病的程度和性质。

2. 闻诊:通过嗅觉感知患者体味,如口臭、腋臭等,辅助诊断病情。

3. 问诊:与患者交谈,了解疾病的起因、病程、症状等,帮助诊断病情。

4. 切诊:通过对患者脉搏的触诊,了解患者体内的病理变化,辅助诊断病情。

五、中医外科的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外科主要采用中药治疗疾病,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通过调理气血、祛除湿热、活血化瘀等方式,促进病变的恢复和创面的愈合。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总结汇总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总结汇总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总结汇总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总结汇总一、中医外科学概述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主要研究的是中医治疗外科疾病的理论和临床应用。

中医外科学早在古代就有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至今仍然被广泛地运用于临床实践中。

中医外科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整体观念,追求标本兼治,注重辩证施治。

二、中医外科学的主要疾病分类1. 外伤疾病:包括创伤、骨折、脱臼等外伤性疾病,主要以外科手法进行治疗。

2. 疮疖溃疡类疾病:包括脓肿、疖子、疔疮等疾病,主要以湿热病机为主要病因,通过清热解毒等方法治疗。

3. 瘿瘤肿瘤类疾病:包括甲状腺肿瘤、淋巴结肿大等疾病,治疗主要以化瘀散结的方法为主。

4. 疝气类疾病:包括腹股沟疝、脐疝等疾病,治疗主要以整复脱垂、扶正固本为主。

5. 痔疮类疾病:包括内痔、外痔等疾病,治疗主要以活血化瘀、固涩止血为主。

三、中医外科学的治疗方法1. 手术治疗:中医外科学强调手术的准确性和适应症的把握。

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手术可以采用针刀手术、刺灸手术、拔罐手术等不同形式。

2. 药物治疗:中医外科学注重辨证施治,根据具体的病情病机选用不同的药物。

常见的药物有活血化瘀药、消肿止痛药、温通活络药等。

3. 中药外用:中医外科学常常采用中药外用的方法,直接将药物涂抹于患处或采用熏洗、灌注等方式进行治疗。

4. 针灸治疗:中医外科学中广泛使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5. 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按摩来刺激经络、疏通气血,对外科疾病具有较好的辅助疗效。

四、中医外科学的独特理论和方法1. 标本兼治:中医外科学认为疾病的外在表现只是病灶所致,必须从根本上治疗疾病的本质。

因此,中医外科学强调标本兼治,既要治疗病因,又要治疗症状。

2. 辩证施治:中医外科学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不同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病机,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这是因为同一种疾病的发病原因可能不尽相同,应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最早的外科医生叫医句,形成外科的年代是汉代,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贡献很大。

2.华佗是我国历史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堪称外科鼻祖。

3.晋·龚庆宣撰写了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载有内治、外治处方140个,该书最早记载了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指出破脓时,切口在下方。

4.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论述病因病机的专著,对传染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5.唐·孙思邈《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6.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补充和完善了判断外科疾病转归及预后的五善七恶学说。

7.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正宗派→“列证最详、论治最精”,重视脾胃清·王维德→《外科全生集》→全生集→阴阳辩证
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心得派→“疡科实从内出论”引入三焦学说
8.中医外科学的范围:①疮疡②乳房疾病③瘿④瘤、岩⑤皮肤及性传播疾病⑥肛门直肠疾病⑦泌尿男性疾病⑧周围血管疾病⑨其他外科疾病
9.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破溃的疮面。

痈:痈者,壅也。

指气血被邪毒雍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一般分为内痈和外痈两大类。

外痈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疽:疽者,阻也。

指气血被邪毒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

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五善:“善”就是好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善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好。

“五善”包括心善肝善、脾善、肺善、肾善。

七恶:“恶”就是坏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恶的症状,表示预后差。

“七恶”包括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脱证)。

顺证:“顺”就是正常的征象,但并不是指生理功能的正常情况,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称为~
逆证:“逆”就是反常的征象,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以顺序出现而出现不良的症状者称为~
善证与恶证多指全身的表现;顺证与逆证多指局部表现。

10. 疖<3cm 疖:表皮
横向痈3~9cm 纵向痈:发于皮肉之间
发>9cm 疔:发于肌肉、骨间,最深
11.外科疾病的发生,大致有①外感六淫②情志内伤③饮食不节④外来伤害⑤老伤虚损⑥感受特殊之毒⑦痰凝瘀血
手太阴:桂枝,升麻,白芷,葱白手厥阴:柴胡,丹皮手少阴:黄连、细辛
足厥阴
15.辨脓:宜稠不宜稀,宜明不宜污,宜腥不宜臭。

16.上消化道出血,一般呈柏油样黑便,为远血;直肠、肛门的便血,血色鲜红,为近血。

尿血:一般无痛,以肿瘤多见。

血淋:有痛,以结石、炎症多见。

17.肿疡期→脓疡期→溃疡期
18.内治法三个总则:①消法②托法③补法
内治法德具体治法: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痰,理湿,行气,和营,内托,补益,调胃
19.外治法是运用药物、手术、物理方法或配合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
病变部位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外治法的药物疗法常用的有:①膏药②油膏③箍围药④草药⑤掺药
膏药:
是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现称软膏。

阳证:金黄膏;阴证:生肌玉红膏、回阳玉龙膏
箍围药:古称敷贴,是药粉和液体调制成的糊剂,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多用于疮疡初期,促其消散。

掺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称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的部位,谓之掺药,古称散剂,现称粉剂。

①消散药:内消散;②提脓祛腐药:升丹;③腐蚀药和平胬药:白降丹、三品一条枪;
④祛腐生肌药:阴证:回阳玉龙散;阳证:月白珍珠散、拔毒生肌散;⑤生肌收口
药:生肌散;⑥止血药:桃花散;⑦清热收涩药:青黛散、三石散;⑧酊剂:复方土槿皮散;⑨洗剂:三黄洗剂
20.手术疗法:常用的方法有切开法、烙法、砭镰法、挑治法、挂线法、结扎法等切开法:适用于成脓期。

脓成:皮薄、光亮、应指、中软
切口的选择:选择脓腔最低最薄弱处进刀,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免伤血络。

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切开,免伤乳络,乳晕部位弧形切开。

肛旁脓肿,以肛管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开。

1
2.疔:一种发病于颜面、手足,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好发:颜面、手足。

发病特点:发病急,肿胀甚,疼痛剧,初起有脓头,根深而硬,多伴有全身症状。

预后:颜面容易走黄。

手足部疔疮。

蛇眼疔→甲沟炎;蛇头疔→化脓性指头炎;蛇腹疔→化脓性腱鞘炎托盘疔→掌中间隙感染;足底疔→足底皮下脓肿;红丝疔→急性淋巴管炎
4.丹毒:是患者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好发:春秋季多见,好发于小腿、颜面部
局部特点:色如丹涂脂染,发病急,迅速扩散,边界清楚,多伴有全身症状。

预后:小腿丹毒→橡皮腿
面部丹毒→易内陷,一般不会化脓
走黄特点:①疮顶突然凹陷,色黑无脓,肿势迅速扩散;②伴有心烦作躁,神智昏聩等七恶证;③继发于疔疮的称为走黄
内陷特点:①疮顶突陷,脓腐未尽而干枯无脓,脓尽红活的疮面变光白板亮;②伴邪毒盛,热极或正虚邪盛或阴阳两竭的全身症状
7.
8.皮肤病病因:风、湿、热、虫、毒、血瘀、血虚风燥、肝肾不足
自觉症状:①瘙痒②疼痛③灼热感、蚁走感、麻木感
常见症状原发性皮损:①斑疹②丘疹③风团④结节⑤疱疹⑥脓疱
他觉症状:
继发性皮损:①鳞屑②糜烂③溃疡④痂⑤抓痕⑥皲裂⑦苔藓样变
⑧色素沉着
苔藓样变:为皮肤增厚、粗糙、皮纹加宽、增深、干燥、局限性边界清楚地大片或小片损害,常为一些慢性瘙痒性疾病的主要表现,多由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致。

21.筋瘤:是以筋脉色紫、盘曲突起如蚯蚓状、形成团块为主要表现的浅表静脉病变。

特点:①好发于长久站立工作者或怀孕妇女,多见于下肢的两小腿②筋脉色紫、盘曲突起如蚯蚓状、形成团块③易伴发湿疮、臁疮(慢性溃疡)
21.臁疮:是指发于小腿下1/3臁骨部位的慢性皮肤溃疡。

特点:①好发于老年人,有下肢筋瘤者②发于小腿下1/3臁骨部位的慢性皮肤溃疡伤口苍白、或紫红,边缘凹陷,形如缸口,周围有色素沉着③易破不易愈,
反复发作,有恶变
22.脱疽:是指发于四肢末端,严重时趾(指)节坏疽脱落的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又称为脱骨疽。

特点:①多有吸烟史,多见于青壮年男子、老年人或糖尿病病人,好发于四肢末端,以下肢多见②初期患肢末端发凉、怕冷、苍白、麻木,可伴有间歇性跛
行,继则疼痛剧烈,人就患肢趾(指)坏死变黑,甚至趾(指)节脱落分期:一期:局部缺血期;二期:营养障碍期;三期:坏死期或坏疽期
23.肠痈:是指发生于肠道的痈肿,属于内痈。

特点: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伴恶心、呕吐、发热,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

变证:①慢性肠痈②腹部包块③湿热黄疸④内、外瘘形成
24.间歇性跛行:行走一定距离时,出现下肢腓肠肌及其他部位的酸胀感及痉挛感,压迫患者停步歇息,约1~5分钟症状缓解或消失,再恢复行走会出现。

脉痹:由于各种因素所致血液在深浅静脉管内所发生异常凝固所引起静脉阻塞,血液回流葬爱而产生的血栓性、炎症性的血管疾病。

股肿:指血液在血管内发生异常凝固,使静脉阻塞血液回流障碍,从而引起早起以患肢突发性广泛性肿胀疼痛为主,后期遗留深静脉功能不全的深静脉血管病。

①好发:卧床病人、外伤病人(如骨折)、产后②局部特点:单侧肢体肿胀、疼
痛,局部皮温升高,浅静脉怒张,静脉血管病③预后:容易形成栓塞
西医病因:①血液成分变化②血管壁损伤③血流缓慢
湿热下注:四妙勇安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