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自读文本 伍员之死 巩固提升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杨修之死教案(五)人教版
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五单元杨修之死教案(五)教材分析1、本课在教材、新课标中的地位《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第五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典小说名著,从设计意图看,绝对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内容。
而是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杨修之死》一文在创作上体现了我国古代小说突出的艺术成就。
教学目标及重点:1、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②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2、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在“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部分提到:“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
”因此,本节课的重点确立为: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教学难点确立为: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伍子胥
一. 教学内容:《伍员之死》学习目标1. 通过自读,联系前面学过的文章,巩固拓展所学文言知识2. 进一步加深对“英雄悲歌”话题的理解3. 检测自己筛选整合信息及鉴赏评价能力学习重点1. 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2. 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与赏评3. 对伍子胥悲剧结局的思考学习难点1. 较难翻译的语句2. 对伍员形象的鉴赏评价文本解读一. 伍子胥简介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谋略家。
本为楚国人。
性刚强,青少年时,即好文习武,勇而多谋。
周景王二十三年,因遭楚太子少傅费无忌陷害,父、兄为楚平王所杀,被迫出逃吴国,发誓必倾覆楚国,以报杀亲之仇。
入吴后,知公子光有大志,乃助其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
辅佐吴王阖闾修法制以任贤能,奖农商以实仓廪,治城郭以设守备。
又举荐深通兵学的孙武为将,选练兵士,整军经武,使吴成为东南地区一强国。
阖闾死后,继事吴王夫差。
二十六年,吴、越夫椒之战,越惨败几于亡国,夫差急于图霸中原,欲允越求和之时,伍子胥预见到两国不能共存之势,又洞察勾践图谋东山再起之心,力谏不可养痈遗患,而应乘势灭越。
夫差不纳,坐视越国自大。
三十六年,及见夫差欲率大军攻齐,越王勾践率众朝贺,再度劝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以除心腹之患,又遭夫差拒绝。
知夫差昧于大势而不可谏,吴国必为越国所破灭,为避祸而托子于齐国鲍氏,反遭太宰伯嚭诬陷,被逼自杀。
死后仅十年,越灭吴,终应其言。
春秋末期吴国兴亡,伍子胥举足轻重。
其治国用兵,以务实为旨,远见卓识,谋略不凡。
二. 研讨探究1.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伍员的政治眼光?提示:①提醒吴王不与越讲和,要果断灭越②阻止吴王不先伐越而伐齐的做法③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④预示勾践将灭吴国。
2. 伍员悲剧发生的因素是什么?提示:①吴王的刚愎自用,好大喜功,不分忠奸。
②小人的诋毁、挑拨。
三. 拓展延伸司马迁塑造伍子胥这一悲剧人物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提示:通过伍子胥的陨落说明,死正是人类走向更高境界必须付出的代价,从而启发人们认识到了超出悲剧世界之上的关于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使悲剧人物的死能在黑暗中给人以光明,在毁灭中给人以希望,在否定中给人以肯定。
《伍员之死》课件设计
拓展延伸:
后人眼中的伍员:
屈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 干菹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陈轸: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孝己爱其 亲,天下皆欲以为子。 司马迁: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 义,雪大耻,名垂於後世。……故隐忍就功名, 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李贽:伍子胥绝孝纯忠,惊天震地,楚之烈也。 梁启超:伍子胥智勇深沉,真一世之雄也。
谒伍相祠
明 高启
地大天荒霸业空,曾于青史叹遗功。 鞭尸楚墓生前孝,抉目吴门死后忠。 魂压怒涛翻白浪,剑埋冤血起腥风。 我来无限伤心事,尽在吴山烟雨中。
随堂练习:
请你根据自己对伍子胥的了解,以《伍 员,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注意 运用修辞,感情丰富,字数不限。
课堂总结: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历史上像伍員一样,一心为国 却难遇明君,身遭陷害含恨离去的忠臣良将还有很多,他 们人性中的光芒为后人的成长指明了方向,我们应铭记这 些伟大人物,激励自己成长为一个正直的人高大的人 。
检查预习:
正字音: 伯嚭( ) 夫湫( ) 重味( )
劓殄(
) 微伺( ) 立祠( )
盘庚之诰( ) 俾( )无遗育 专愎( )强谏
检查预习:
正字音: 伯嚭(pǐ) 夫湫(jiǎo) 重味(chóng)
劓殄( yì tiǎn) 微伺(sì) 立祠(cí)
盘庚之诰(gào) 俾(bǐ)无遗育 专愎(bì)强谏
伍员教案
《伍员之死》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熟读文本,提高阅读能力。
2、品读文本,把握人物形象。
3、合作探究,评价人物命运。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和品读,理解文本,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着重体会人物的英雄品质,分析造成人物悲剧的原因,从而对人物的悲剧命运作出历史的评价。
教学重点:把握人物形象教学难点:评价人物命运教学方法:诵读涵泳、启发诱导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以诵读带串讲文言文文本,以诵读带整体感知文本,以诵读完成对文本人物的分析。
授课过程和步骤:一、导入在历史上,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悲剧性人物,在他们身上或洋溢着英雄的气概,或保持着不阿与刚正,但最终他们却往往以生命为代价,演绎出一幕幕慷慨悲壮的命运悲剧。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另一位悲剧英雄,春秋末期吴国大夫伍子胥,我们来学习《伍员之死》二、明确目标1、熟读文本,提高阅读能力。
2、品读文本,把握人物形象。
3、合作探究,评价人物命运。
三、了解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谋略家。
本为楚国人。
性刚强,青少年时,即好文习武,勇而多谋。
周景王二十三年,因遭楚太子少傅费无忌陷害,父、兄为楚平王所杀,被迫出逃吴国,发誓必倾覆楚国,以报杀亲之仇。
入吴后,知公子光有大志,乃助其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
辅佐吴王阖闾修法制以任贤能,奖农商以实仓廪,治城郭以设守备。
又举荐深通兵学的孙武为将,选练兵士,整军经武,使吴成为东南地区一强国。
阖闾死后,继事吴王夫差。
二十六年,吴、越夫椒之战,越惨败几于亡国,夫差急于图霸中原,欲允越求和之时,伍子胥预见到两国不能共存之势,又洞察勾践图谋东山再起之心,力谏不可养痈遗患,而应乘势灭越。
夫差不纳,坐视越国自大。
三十六年,及见夫差欲率大军攻齐,越王勾践率众朝贺,再度劝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以除心腹之患,又遭夫差拒绝。
知夫差昧于大势而不可谏,吴国必为越国所破灭,为避祸而托子于齐国鲍氏,反遭太宰伯嚭诬陷,被逼自杀。
语文(史记)鲁人版第五单元自读篇目(伍员之死)教案
语文(史记)鲁人版第五单元自读篇目(伍员之死)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把握人物形象。
2、联系前面学过的文章,强化拓展所学文言知识。
教学方法自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复习旧课,检查预习略。
【二】导入新课由前面所学的悲剧人物引至本课。
【三】整体感知1、伍员及相关背景伍员〔?~前484〕字子胥,封于申地,故又称申胥。
春秋时期楚国人。
吴国大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伍子胥性刚强,青少年时,即好文习武,勇而多谋。
伍子胥的祖父伍举、父亲伍奢、兄伍尚俱是楚国忠臣。
春秋初年,楚庄王励精图治,扩张国力,曾一度取得中原霸主的地位。
传至平王时,由于荒淫残暴,国势日衰。
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楚平王怀疑太子“外交诸侯,将入为乱”,遂迁怒于太子太傅伍奢,将伍奢、伍尚杀害,伍子胥逃往吴国,发誓必倾覆楚国,以报杀亲之仇。
伍子胥入吴后,助吴公子姬光谋得王位。
伍子胥又举荐深通兵学的大军事家、齐国人孙武为将。
吴王阖闾采纳了伍子胥的建议,托付他筑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
自此,吴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逐渐得到加强,阖闾图谋大举攻楚。
周敬王八年〔前512〕,伍子胥鼓动吴王出兵攻楚。
最终吴军以灵活机动的战法,击败楚军主力于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一说今汉川北〕,并展开追击,长驱攻入楚都郢〔今荆沙江陵西北〕,终成破楚之功。
伍子胥掘开了楚平王的墓穴,鞭尸三百,以报当年杀父、兄之仇。
由于怀有强烈的个人复仇愿望,在楚未能安抚民心,激起楚国上下反对,致使吴军难以立足。
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越王允常死,其子勾践继承王位。
吴国乘机攻越。
越军利用吴军的疏忽,采取偷袭战术打败吴军于檇李〔今浙江嘉兴西南〕,阖闾重伤身亡,将死时嘱太子夫差勿忘越杀父之仇。
夫差继承王位后,任命伍子胥为相国,伯嚭为太宰,积极训练军队,重振吴国军事力量。
二十六年,吴国为报前仇,出动精兵在夫湫〔今江苏吴县西南太湖中椒山〕大败越军。
课文故事由此开始。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5单元英雄悲歌自读文本5.1伍员之死课件鲁人版
如果按照正常的生命轨迹,伍子胥(伍员)必定成为一个铁杆的楚 国热爱者。他的祖先伍举,就是那个劝说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的名臣,楚国后来成为超级大国楚庄王后来成为 “霸主”就有伍举的一份大功,所以伍家后代在楚国一直很有名气。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已经是太子建的太傅了,哥哥叫伍尚,哥俩都以德 才兼备为大家称叹。这种情况下,伍子胥爱国还爱不及呢,怎么可能 有叛国念头? 可是,楚平王失去了人性。太子建信任太傅伍奢,不信任少傅费无 忌,费无忌羞嫉交加,阴险地使了连环计:楚平王派费无忌到秦国为太 子建挑选媳妇,秦女十分漂亮,费无忌诱引平王:“秦女绝美,王可自 娶。”楚平王于是另外给太子建娶妻而自娶秦女并极度喜爱她,很快 生下了儿子熊轸。费无忌继续挑拨平王:太子对你很有意见啊。伍 奢知费无忌陷害太子建,气愤地说:“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 亲乎?”费无忌火上浇油开导了一句:大王不采取行动,必被太子所擒。
基础导练
问题导读
一、识记字音 伯嚭 (pǐ) 夫湫 (jiǎo) 会 稽(kuài) . . . 子胥 (xū) 劓殄 (yì tiǎn) 俾 无遗育(bǐ) . .. . 易 种(yì ) 专愎 (bì ) 沮 毁(jǔ) . . .
微伺 之(sì ) 鞅 鞅(yàng) 鸱 夷革(chī) . . . 二、通假字 (1)无使易种于兹邑(易,通“施yì ”,延长,延续) (2)乃属其子于齐鲍牧(属,同“嘱”) (3)常鞅鞅怨望(鞅鞅,通“怏怏”,不满意) (4)我顾不敢望也(顾,通“固”,本来,实在是) (5)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县,同“悬”)
“伍胥未至吴而疾,止中道,乞食。”风餐露宿、昼伏夜出、饥寒惊 惧、无衣无食,伍子胥重病民,上天还算有眼,让他活了下来,他从江 苏的丹阳一路要饭来到了吴国的苏州。 吴王僚非常赏识伍子胥,答应出兵楚国为他报仇。然而事情没有 那么顺利,他成了别人的夺权工具。吴王僚的堂弟公子光先劝哥哥 不必为一个外国人伍子胥而与楚国结怨,转而对一筹莫展的伍子胥 说:如果你能帮我杀死吴王僚我一定帮你伐楚! (有删改)
《伍员之死》教学用共29页文档
《伍员之死》教学用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巩固提升案:第五单元自读文本 伍员之死
一、积累运用1.下列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无使易种于兹邑B.乃属其子于齐鲍牧C.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D.益疏子胥之谋解析:选D。
A.“易”通“施”,延长,延续;B.“属”通“嘱”,嘱托,托付;C.“鞅”通“怏”,不满意。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劓殄灭之殄:绝灭B.吴人怜之怜:同情C.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习:熟悉D.必树吾墓上以梓树:种植解析:选C。
习:训练,操练。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汝与吴俱亡,无益也尽与韩信B.且欲有所用之也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C.益疏子胥之谋犹人之有腹心疾也D.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然今卒困于此解析:选D。
A.和;给。
B.将要;况且。
C.助词,的;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D.都表转折。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越王为人能辛苦B.子胥以为不可C.此商之所以兴D.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解析:选B。
A.古义:经受艰苦困厄;今义:身心劳苦。
B.古今义相同,都是认为。
C.古义:表原因,……的原因;今义:表结果。
D.古义:亲自出征;今义:自己(做)。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
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
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
而今王又复伐齐,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
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
王不可不备,此起祸不难。
且嚭使人微伺之,其使于齐也,乃属其子于齐之鲍氏。
夫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
愿王早图之。
”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
”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
”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
我令若父霸。
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
第五单元自读文本 伍员之死
之而有大功。子胥耻其计谋不 兵而且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子胥因自己计谋没被采纳而感到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英雄悲歌
(2)动词的活用 ①使.子胥于齐 动__词__的__使__动__用__法__,__使__…__…__出__使__ ②后必悔.之 动__词__的__为__动__用__法___,__为__…__…__后__悔_ (3)形容词的活用 子胥耻.其计谋不用 形__容 __词 __的 ___意__动__用__法__,__以__…__…__为__耻_
第五单元 英雄悲歌
自读文本 伍员之死
第五单元 英雄悲歌
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谋略家。本为楚国人。 性刚强,青少年时,即好文习武,勇而多谋。周景王二十三年, 因遭楚太子少傅费无忌陷害,父、兄为楚平王所杀,被迫出逃 吴国,发誓必倾覆楚国,以报杀亲之仇。入吴后,知公子光有 大志,乃助其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辅佐吴王阖闾修法制以 任贤能,奖农商以实仓廪,治城郭以设守备。又举荐深通兵学 的孙武为将,选练兵士,整军经武,使吴成为东南地区一强国。
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且《盘庚 攻克齐国,就好像占领了一块石田,没有丝毫用处。何况《盘庚
之诰》曰:‘有命令的,就要采用劓刑和死刑
灭之,俾无遗育,无使易种于兹邑。’ 消灭他们,使他们没有后代,不要让他们在这个地方上延续种族。’
此商之所以兴。愿王释齐而先越; 这就是商朝兴盛的原因。希望大王放下齐国先攻打越国;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英雄悲歌
④今不见用 被__动__句___ 译文:现__在__不__被__采__用__。__ ⑤败越于夫湫 状__语__后__置__句___ 译文:在__夫__湫__战__胜__越__国__的__部__队__。__
《〈史记〉选读》《伍员之死》教案
《〈史记〉选读》《伍员之死》教案鲁人版高二《〈史记〉选读》《伍员之死》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熟读文本,提高阅读能力。
2、品读文本,把握人物形象。
3、合作探究,评价人物命运。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和品读,理解文本,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着重体会人物的英雄品质,分析造成人物悲剧的原因,从而对人物的悲剧命运作出历史的评价。
教学重点:把握人物形象教学难点:评价人物命运教学方法:诵读涵泳、启发诱导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以诵读带串讲文言文文本,以诵读带整体感知文本,以诵读完成对文本人物的分析。
授课过程和步骤:一、导入在历史上,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悲剧性人物,在他们身上或洋溢着英雄的气概,或保持着不阿与刚正,但最终他们却往往以生命为代价,演绎出一幕幕慷慨悲壮的命运悲剧。
在历代的王侯将相、英雄豪杰中,一定有谁的悲剧命运曾深深震撼了你的心灵,那么请你为大家讲讲他的命运悲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另一位悲剧英雄,春秋末期吴国大夫伍子胥,我们来学习《伍员之死》。
(目的是用情境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二、明确目标1、熟读文本,提高阅读能力。
2、品读文本,把握人物形象。
3、合作探究,评价人物命运。
(目的是明确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很好地达成这些目标。
)三、文本学习(一)初读:正音释义,整体感知1、请学生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
伯嚭(pǐ)夫湫(jiǎo)重味(chóng)劓殄(yì tiǎn)微伺(sì)立祠(cí)盘庚之诰(gào)俾(bǐ)无遗育专愎(bì)强谏请一位同学读以上字音,教师纠正,然后全班齐读一遍。
2、解决课前学生的字词质疑:微子之言。
微:没有使人微伺。
微:暗中子胥耻其计谋不用。
耻:意动今不见用。
见:表被动要求学生把重要的知识点写在学案上。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杨修之死》教案新人教版
(一)拓展内容
1. 阅读材料:
- 《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中关于杨修的记载。
- 《世说新语》中与杨修相关的篇章,如“杨修论才”等。
- 《资治通鉴》中对三国时期曹操与杨修事件的记载。
- 现代文学作品对杨修、曹操形象的解读和分析。
- 学术论文探讨《杨修之死》的历史价值和文学意义。
2. 视频资源:
- 电子教材
- 课文相关的PPT课件
- 古代文学鉴赏教学视频
5. 教学手段:
- 课堂讲授
- 分组讨论
- 角色扮演
- 案例分析
- 互动问答
- 课后自主学习指导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杨修之死》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设计预习问题,如“杨修的性格特点有哪些?”和“曹操与杨修的冲突背后反映了什么?”,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杨修之死》内容做好准备。
四、教学资源
1. 硬件资源:
- 课堂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
- 教学挂图或板书工具
- 学生用书、笔记本、文具
2. 软件资源:
- 课文朗读音频
- 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 杨修与曹操的人物分析资料
- 成语典故解释和例句
3. 课程平台:
- 学校教学管理系统
- 课堂互动平台(如班级群、学习平台)
4. 信息化资源:
- 历史纪录片《三国演义》中关于杨修的片段。
- 文学鉴赏节目中对《杨修之死》的解读和分析。
- 古装剧或电影中涉及杨修、曹操的精彩片段。
(二)拓展要求
1. 自主学习:
- 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主阅读相关材料,加深对杨修、曹操等人物的了解。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杨修之死教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湖南省迎丰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杨修之死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湖南省迎丰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杨修之死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湖南省迎丰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杨修之死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杨修之死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掌握课文内容和叙述顺序。
2、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述事件要点。
3、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杨修、曹操的性格特点。
4、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重点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述事件要点;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杨修、曹操的性格特点。
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法学法指导教法:讲授法问题驱动法学法: 圈点勾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提要环节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或完成的任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聆听,并进入新课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
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刘备。
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
三国有无数的智者,有被重用的的幸运者,也有被埋没甚至被残杀的不幸者,今天,让我们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共同来关注杨修的命运,并从杨修身上得到一些启示。
目的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投入,为走进文本创设气氛。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杨修之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杨修之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掌握文中的文言词语。
2.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1.掌握文章内容,学习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2.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培养根据文本内容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重点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难点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1.问题导读法:抓住题目“杨修之死”中的“死”字提问,引导学生做深入探究。
2.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补充《三国志》等史书中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归纳小说与史料的不同点,认真探究,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加深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
1.曹操的画像。
2.杨修的文字资料。
1课时一个是雄才大略、文武俱通的豪雄,一个是才华横溢、心高气傲的人杰;一个手握大权,一个恃才崭露头角——他们就是曹操和杨修。
当这两个人产生了矛盾并且碰撞出火花时,会有怎样的结局呢?同学们,请随我打开课本,走进《杨修之死》。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
经历了元末社会动乱,曾参加过农民起义,明统一后专心从事文学创作。
有关他的生平资料保存下来的很少,从他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对黑暗腐败的封建政治很不满,痛恨暴君、暴政,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向往一种以封建纲常为支柱的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
作品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等小说,另外还有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和一些乐府等。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课文。
(考查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的效果)2.跳读课文,把握情节。
(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其体会应该怎样读书)(1)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请你给每个小故事定小标题。
(督促学生深入课文,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小标题,意在把握小说的情节)(2)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细读课文,抓关键词)课件演示:故事曹操心理1.鸡肋事件杨修被杀2.改建园门心忌之3.分食酥饼心恶之4.杀近侍事件愈恶之5.吴质事件愈恶之6.教植斩吏操大怒7.巧作答教欲杀之1.课文题目为“杨修之死”,那么杨修是怎么死的呢?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8 杨修之死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襄阳专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 杨修之死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襄阳专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 杨修之死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襄阳专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 杨修之死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17 杨修之死错误!1.理清文章脉络,探讨杨修的死因。
2.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错误!1.客观全面认识杨修这个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错误!本课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文章主要节选自中国古典白话文小说,多数是浅易的文言文,并不难懂。
学生已经是初三毕业班的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积累,他们已具备了借助工具书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本文选自名著《三国演义》,学生已经相对熟悉小说的整体情节,也比较感兴趣。
《杨修之死》脉络清晰,情节跌宕,能够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因此学生在阅读和学习课文上没有太大的障碍。
但在由于学生阅历和逻辑思维发展程度不同,在分析“杨修真正的死因”这个问题上有一定难度,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分析。
错误!1课时错误!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教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一、情景导入与文学常识介绍1.由《三国演义》开篇词(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猜歌曲来自哪位作家的哪部文学作品,引入罗贯中和《三国演义》,播放图片.2.学生完成并显示作家作品资料卡,介绍作者罗贯中及《三国演义》。
(播放PPT课件)3.检测字词预习。
(播放PPT课件)二、阅读课文,并完成《杨修死因调查报告》(播放PPT课件)《三国演义》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相信同学们都很感兴趣,今天我们就穿越回三国时期,去调查一件杀人事件.1.一读课文,找出事件涉及的人物(明确小说中的人物);讨论并归纳小说叙述了哪些事件(理清并归纳小说情节)2.二读课文,根据事件及描述归纳人物性格特征(抓住情节和人物描写概括人物性格) 3.三读课文,讨论凶手杀人的动机(深层挖掘曹操杀杨修的根本原因,探究主题)被害人:杨修凶手:曹操涉案事件:(梳理情节后补充:插叙)1.因传“鸡肋"被杀事件2.改建花园大门事件3.分食塞北酥饼事件4.道破“梦中杀人”事件5.告发曹丕阴事事件6.教曹植斩门吏事件7.为曹植作答教事件8.死后被操厚葬事件被害人性格特征: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卖弄聪明、言行不谨……凶手性格特征:虚伪奸诈、老谋深算、阴险多疑、嫉贤妒能……杀人动机(杀人原因):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8 杨修之死教案1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陕西省石泉县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 杨修之死教案1 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陕西省石泉县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 杨修之死教案1 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陕西省石泉县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 杨修之死教案1 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杨修之死》年级九年级科目语文任课教师授课时间课题517、《杨修之死》授课类型新授课标依据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一、教材分析本文篇幅比较完整,由几个小故事组合而成,但情节上一脉相承,一环紧扣一环,细致展现了杨修被曹操杀害的全过程。
这样的文本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也可激发学生对“真智慧"的冷思考,从中了解关于权利的残酷政治斗争.二、学情分析网络时代,喜欢三国的孩子越来越少。
若有,也是男生。
拟定请看过的男生谈阅读感受。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诵读课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了解罗贯中及《三国演义》的有关文学常识。
2、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学习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过程与方法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3、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做人要谦逊自持,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
2、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积累运用1.下列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无使易种于兹邑B.乃属其子于齐鲍牧C.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D.益疏子胥之谋解析:选D。
A.“易”通“施”,延长,延续;B.“属”通“嘱”,嘱托,托付;C.“鞅”通“怏”,不满意。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劓殄.灭之殄:绝灭B.吴人怜.之怜:同情C.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习:熟悉D.必树.吾墓上以梓树:种植解析:选C。
习:训练,操练。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汝与.吴俱亡,无益也尽与.韩信B.且.欲有所用之也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C.益疏子胥之.谋犹人之.有腹心疾也D.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然.今卒困于此解析:选D。
A.和;给。
B.将要;况且。
C.助词,的;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D.都表转折。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越王为人能辛苦..B.子胥以为..不可C.此商之所以..兴D.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解析:选B。
A.古义:经受艰苦困厄;今义:身心劳苦。
B.古今义相同,都是认为。
C.古义:表原因,……的原因;今义:表结果。
D .古义:亲自出征;今义:自己(做)。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
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
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
而今王又复伐齐,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
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
王不可不备,此起祸不难。
且嚭使人微.伺之,其使于齐也,乃属其子于齐之鲍氏。
夫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
愿王早图之。
”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
”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
”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
我令若父霸。
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
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
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
”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乃自刭死。
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
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隙:嫌隙 B .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猜贼:猜忌,狠毒 C .王卒.伐之而有大功 卒:最终D .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 沮:通“诅”,诅咒 解析:选D 。
沮:诋毁。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B.⎩⎪⎨⎪⎧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因辍谢,详.病不行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D.⎩⎪⎨⎪⎧且嚭使人微.伺之微.子之言,吾亦疑之 解析:选B 。
A 项,动词,进谗言,说坏话;名词,谗言。
B 项,意动用法,以……为耻。
C 项,“详”通“佯”,假装;了解。
D 项,暗中,悄悄地;没有。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吴国太宰嚭和伍子胥不和,为排除异己在吴王面前毁谤伍子胥,吴王听信谗言而大怒,派人杀了这一忠直老臣。
B .伍子胥因自己的计谋屡屡不被吴王采纳而怏怏生怨,还将其子送到齐国以防不测。
C .伍子胥是位忠直老臣,死前仍念念不忘国家,告诉门客,吴国将因太宰嚭反叛作乱而灭亡。
D .伍子胥被害,不仅因太宰嚭的谗言,还因吴王也开始对他产生疑心,伍子胥死,吴国百姓在江边立“胥山”祠,表现出老百姓对伍子胥的同情和怀念。
解析:选D 。
A 项,让伍子胥自杀;B 项,“因自己的计谋屡屡不被吴王采纳而怏怏生怨”的说法错;C 项,“告诉门客,吴国将因太宰嚭反叛作乱而灭亡”的说法错。
8.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
译文:(2)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
译文:答案:(1)因为伍子胥的劝谏没被大王采纳,就停止劝阻,假装有病,不随大王出征。
(2)就把伍子胥的尸身装进皮革制的口袋里,把它抛在江中。
三、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孝公既用卫鞅①,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乡邑大治。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
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
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②于孝公,诸侯毕贺。
秦封之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赵良③见商君,曰:“君之危若朝露,则何不归.十五都,灌园于鄙,劝秦王显岩穴之士,养老存孤,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
君尚将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亡可翘足而待!”商君弗从。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
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
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
”去之魏,弗受,遂内.秦。
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
(《史记·商君列传》节选) 【注】①卫鞅:即商鞅,因受封商、於(wū)两地十五个都邑而故名。
②胙(zuò):天子祭祀所余之肉;“致胙”,天子尊显诸侯的仪式。
③赵良:秦国隐士。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而循礼者不足多.多:称赞,赞扬B.何不归.十五都归:回归,回到C.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捐:捐献,献出D.弗受,遂内.秦内:通“纳”,接纳,收容解析:选A。
B项,句中的“归”应为“归还”之意;C项,句中的“捐”应为“舍弃、抛弃”之意,“捐宾客”,意谓“去世”;D项,句中的“内”应为“送回”之意。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商鞅坚决变法的一组是()①反古者不可非②“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③为田开阡陌封疆④公子虔复犯约,劓之⑤宠秦国之教⑥劝秦王显岩穴之士A.①③⑤ B.②④⑥C.②③⑤ D.①②④解析:选D。
③是实施新法;⑤是赵良认为商君过于热衷掌大权;⑥是赵良让商君多劝秦王招贤纳士。
这些都与“坚决变法”无关。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孝公想变更法度,但又心存顾虑,商鞅援引古时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进行论证,坚定了孝公的决心,于是孝公下令变法。
B.变法初期遇到来自上下两方面的阻力,但未能阻止商鞅。
变法取得成功之后,先前反对变法的天子、诸侯、平民都改变了态度,对商鞅表示嘉许、祝贺、满意。
C.商鞅变法得罪了很多权贵,赵良指明商鞅处境危险,孝公一死,祸即及身,劝他不要贪恋富贵、权势,而应弃爵归田,以避祸患。
D.孝公死,太子即位,于是派人搜捕商鞅。
商鞅被迫逃亡,但其所定之法反使自己陷入困境,没有办法他只好逃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解析:选B。
文中没说天子、诸侯“反对变法”,且天子嘉许、诸侯祝贺的对象是孝公,而不是商鞅。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译文:(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
译文:(3)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
译文:答案:(1)所以商汤、周武不遵循古制而称王,夏桀、殷纣不革新旧礼却亡国。
(2)新法令在百姓中推行了一周年,秦国百姓中到京师诉说新法令不方便的人可以用千来统计。
(3)商鞅出逃到关下,准备住进一家客店。
秦孝公起用卫鞅后,想采用他的建议变更法度,但又顾忌国人非议自己。
卫鞅说:“治理国家不必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一定非要效法古制。
所以商汤、周武不遵循古制而称王,夏桀、殷纣不革新旧礼却亡国。
背离古制的人不应该受到非议,而遵循旧礼行事的人也不值得称赞。
”孝公说:“讲得好。
”便任用卫鞅担任左庶长,终于制订出变法的条令。
新法令在百姓中推行了一周年,秦国百姓中来到京师诉说新法令不方便的人可以用千来统计。
正在这时,太子触犯了法令,卫鞅说:“新法令之所以得不到很好的推行,就是因为有来自上层的人在违犯它。
”于是准备依法处治太子。
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对他施刑,于是就处罚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还将太子的师傅公孙贾处以黥刑。
第二天,秦国百姓都迅速地奉行新法令了。
新法令施行了十年以后,秦国的百姓十分高兴,没有人去拾取别人遗失的东西,山林里没有强盗和山贼,家家户户丰衣足食,乡镇和都市秩序井然。
秦国百姓中一些当初说新法令不好的人又有前来称赞新法令好的。
过了三年,秦国在咸阳建造修筑了城阙宫廷,就把国都从雍地迁到了咸阳。
卫鞅把若干小的村落、市镇合并起来组建为县,设置县令、县丞来管理,一共设置了三十一个县。
而后又挖开原有的田路疆界,建立新的田亩制度,来使赋税公平。
新法实行了四年,公子虔又触犯了法令,被卫鞅处以割鼻之刑。
五年后,秦国强盛起来,周天子赏赐祭祀过的肉给秦孝公,诸侯们也纷纷前来祝贺。
秦王把商、於两地十五座城邑也封赏给卫鞅,称他为“商君”。
商君担任秦相十年,秦国宗室的皇亲贵戚中有很多怨恨他的人。
有位叫赵良的人来会见商君,提醒他说:“你现在的危险处境就像早晨的露水一样,那么你为何不归还秦王赏赐给你的十五座城邑,隐居到边远的地方去浇灌田园呢,你可以不时地劝告一下秦王要重用隐居山林的贤士,收养无依靠的老人,抚养无父兄的孤儿,推介有功劳的人,尊重有德行的人,这样你就可能得到一些平安,而你如果还要贪恋商、於封地的富庶,醉心秦国的教令,积聚百姓的怨恨,那么秦王一旦舍弃他的客卿(去世)不再当政了,秦国想要收捕你的人,难道还会少吗?你的败亡之期抬抬脚就会到来!”商君没有听从赵良的劝诫。
五个月后秦孝公死了,太子即位。
公子虔的党徒便告发商君想要谋反,朝廷于是派遣刑吏捕捉商君。
商君出逃到关下,准备住进一家客店。
客店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君,说:“商君颁布的法令规定,凡留宿没有凭证的客人就是违法犯罪。
”于是商君只好离开秦境去投奔魏国,可是魏国不愿接受他,就将商君又送回到秦国。
商君重回秦国之后,就逃到了自己的封地商邑去了。
四、语言表达13.阅读下面的材料,用一句话概括弘一法师是个怎样的人。
(20字以内)弘一法师艺术成就斐然,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20世纪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