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师成为研究者
教师成为研究者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一直认为自己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意识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仅仅具备教学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我开始尝试将自己从传统的“教书匠”转变为一名研究者。
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颇丰,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成为研究者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研究过程中,我不断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教育领域的最新动态,从而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同时,我通过对教学实践的反思,逐渐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个性、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
这种认识让我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我的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
其次,成为研究者让我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方法的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使得我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加有效地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我通过研究发现,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因此在课堂上,我尝试将小组合作学习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再次,成为研究者让我在团队协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研究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协作,共同完成研究任务。
这种团队精神不仅使我在研究过程中受益匪浅,而且对我的教学工作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与同事交流的过程中,我不断吸取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提升。
此外,成为研究者让我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在研究过程中,我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和价值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这种关注使我的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也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成为研究者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职业信念。
在研究过程中,我不断遇到困难和挫折,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信念。
我相信,只有不断学习、研究,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为学生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个课程关键:让教师成为研究者
一个课程关键:让教师成为研究者只有当“ 叙事研究” 成为广泛流行的“ 教育研究方法” 之后,教育研究领域中一度推崇的“ 质的研究” ,才有可能显示出它的真实魅力,也只有当“ 叙事研究” 成为中小学教师普遍采用的“ 学校教育研究方法” 之后,中小学教师才有可能享受“ 教育研究” 的益处。
否则,“ 科研兴校” 、“ 教师成为研究者” 、“ 反思性教学” 、“ 行动研究” 之类的教育倡导,便有些可疑多年前我就注意到加拿大学者康纳利(F. Michael Connally) 和克兰迪宁(D. J. Clandinin) 的著作和文章。
在我的印象中,他们两人是“ 叙事研究” 领域中比较有影响的倡导者和执行者。
2000 年他们发表了《叙事研究:质的研究中的经验与故事》( 参见Clandinin ,D. and Connelly ,F. (2000) Narrative Inquiry :Experienceand Storyin Qualitative Research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Publishers) 。
但是,他们对叙事研究的操作与实践以及大量的故事与案例,却隐藏在早几年发表的《教师成为课程设计者》(Teachers as Curriculum Planners) 这本书中( 参见[ 加] 康纳利、克兰迪宁著,刘良华等译《教师成为课程研究者》,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序) 。
该书的关键词与其说是“ 经验” ,不如说是“ 个人经验” 。
与之构成呼应关系的关键词是“ 个人知识” 、“ 个人化实践知识” 。
只有承认了“ 个人知识” 或“ 个人化实践知识” 的合法性之后,叙事研究才有可能鸣锣出场。
为了有效地关注教师的“ 个人经验” 或者“ 个人知识” ,该书倡导了一系列教师叙事的方法。
作者说,这本书是献给教师的。
它是为准教师、教师新手以及经验丰富的教师而写,它真正密切关注每一位教师的经验。
教师成为研究者
教师成为研究者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
教师成为研究者,就是要让研究与实践合一成为教师教育工作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这样的生活中,生成教师的生活和生命的意义,生成学生生活和生命和意义。
这样的教育生活将是一种智慧的生活,能提升生命的境界。
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就是要求教师要以研究者的态度和方式进入教育教学裎之中去,让研究与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有机融合,让研究成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成为教师生活的一部分。
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就是要求教师从哲学的层面和教育学的层面,对教育教学的每一环节、对每一堂课、对每一个概念、每一道题目进行反思,探寻其意义,寻找行为改进和完善的可能性。
对于教师而言,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应当是直接合一的。
成为研究者的教师应当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工作中的探究意识和态度,把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有机地融合到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之中。
(2)实践中的理论引领和自觉,能自觉地把理论运用于指导自己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理论,让抽象的理论具体化。
对于教师来说,行动是理论的结果,理论本身就是实践的过程。
(3)研究能力和教育智慧的提升,形成敏感和探索的习惯,形成反思和不断改进的习惯,保持教育教学行为的持续创新能力。
教师要在自己的工作中从事教育研究,必须明确研究什么,为什么研究,怎么研究这三个基本的问题。
根据我的经验,这三个问题的基本答案是:一、研究什么?就是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即研究自己的每一天工作,研究自己的每一堂课,研究自己的每一次思考和收获二、为什么研究?就是要为了改进自己的实践而进行研究。
通过研究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行为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三、怎么研究?就是要坚持“反思实践+行为改进”的实践路径和基于这个操作的不断循环,这是最佳的研究方法。
用理论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实践,在实践的反思和改进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水平。
《教师成为研究者》课件
04
CHAPTER
教师研究的策略与方法
教师研究的基本策略
确定研究问题
教师需明确自己的研究 问题,这通常与教学实 践中的困惑或挑战相关
。
收集资料
教师可以通过文献回顾 、课堂观察、学生和同 事的反馈等方式收集资
料。
分析资料
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 析,寻找模式、趋势和
关联。
形成结论
基于分析结果,教师得 出结论并提出改进建议
合作与交流
优秀教师积极参与同行交流与 合作,分享经验,共同成长。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
某小学英语教师通过开展英语角 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
案例二
某初中数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 果。
案例三
某高中语文教师结合地方文化特色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 学生的文化素养。
05
CHAPTER
教师研究的实践与案例
优秀教师研究的实践经验分享
持续学习
优秀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更 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专业素
养。
创新教学方法
优秀教师善于尝试新的教学方 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主动性。
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
优秀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 和需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 的个性化发展。
02
CHAPTER
教师研究的重要性
教师研究对教师自身发展的影响
01
02
03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通过研究,教师可以深入 了解学科知识,提升教学 技能,增强专业素养。
促进教师自我反思
研究过程需要教师进行自 我反思,发现教学中的问 题,寻找改进方法,有助 于教师的成长。
增强教师创新能力
教师成为研究者
层次性
1 2 3
专门机构 教师作为实践者 学 校 教师作为参与者 教 师 教师作为操作者
2、实践性和应用性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对象:课堂与学生
来源:日常教学工作中发现
结果:解决教育教学中具体问题
3、群众性和日常性
?专职教育科研人员
群众性 ?兼职教育科研人员
选题的时机:相关理论的进展 研究工具 各条件成熟 过早过晚都不适宜
3、课题的来源
? 来源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 ? 来源与学科理论的深化和拓展 ? 来源于个人对教育实践的分析 ? 来源于已有研究成果中的新问题 ? 来源于各级课题指南
(二)关于课题的选择
? 1、课题选择的原则 ? 需要性原则:有意义 有价值 ? 创新性原则:有创造 有新意 ? 可行性原则:问题能被研究
教育科研是一门充满智慧和 技巧的学问
其实质是对教育领域未知的 问题做出答案
教师专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什么是 教育科研
谁来做 教育科研
为什么要做 教育科研
怎样做 教育科研
一、什么是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的含义 教育科研的性质 教育科研的特点
(一)教育科研的含义
? 教育科学研究是采用科学而系 统的方法,对教育现象和教育 实践进行研究,从而发现和认 识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客观规律 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课题名称 (一)研究背景分析 1、选题背景 2、核心概念的界定 3、选题的意义、目的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及目标 1、研究内容 2、研究目标 (四)研究的方法及具体措施 1、研究方法 2、研究的具体措施(过程分析与预测) (五)研究人员分工及步骤 1、课题组成员分工 2、研究步骤:准备阶段 实施阶段 总结阶段
校本教研教师成为研究者
校本教研教师成为研究者随着教育教学中质量的不断提高,校本教研成为了现代教育的热门话题。
校本教研旨在通过学校内部共同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优化学生学习效果。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校本教研教师究竟需要做些什么,才能成为真正的研究者呢?校本教研教师需要具备的能力1.学会提出研究问题教师想要成为研究者,首先需要掌握研究的本质,即探究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及各种之间的关系。
在进行校本教研时,教师需要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情况,从实践中找到值得研究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研究问题。
2.掌握研究方法和技能研究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能,校本教研也不例外。
教师需要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技能,比如问卷调查、访谈、纪录片制作、统计分析等,以便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
3.深入探究课题进行研究需要有一定的研究深度,教师需要通过深度探究,找到根本原因,并尝试解决问题。
通过对问题的深入探究,教师才能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并将其运用于实践当中。
4.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校本教研一般是由多名教师协同合作完成,教师需要在研究报告、研究团队会议等环节中有着高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才能促进团队的紧密协作及研究成果的实现。
校本教研教师需要具有的态度和思想1.积极参与校本教研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不论是自愿还是由学校组织,都要认真对待。
教师参与研究活动,是对自身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的检验,也是提高教师成长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2.学会从研究中学习研究形成的成果要不断地通过教学实践得到检验、升华。
教师应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改进的行动计划和教育教学的实际操作,实现教师的反馈,使研究成果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3.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作为研究者,教师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教师们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发掘新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策略,以此来满足不断变化的学生需求。
校本教研是教育教学中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们协同合作完成研究,以期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提高教育质量,教师应成为研究者
摘要: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加以反思、研究,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教师只有成为研究者,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才能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乐趣,才能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学习的促进者 答题的指导者 资源的开发者 创新型教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要以促进公平为重点,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纲要》为教育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管理、质量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永恒主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加以反思、研究,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教师只有成为研究者,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才能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乐趣,才能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研究新课改体系下的“学困生”和“问题生”。“问题生”和“学困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一是学习目的不明确、思想懒惰型;二是自控能力差、坏习惯多的意志薄弱型;三是身体有病、不能正常学习,即使学习也事倍功半的身体病态型;四是知识链脱节、形成断层的知识断层型;五是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造成的环境困惑型;六是智商欠缺的智力低下型。对不同类型,教师可采取“消除疑惧,密切关注,调查研究,找出症结;正面引导,以理服人;扬长避短,长善救失;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家庭沟通,形成合力;结合实际,改变评价;点拨引导、传授方法”等转化他们。
二、教师要研究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教师要成为研究者,还要研究新课程体系下的课堂教学。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新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要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突破教师中心的观念,凸显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第二,新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要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第三,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现实生活带进课堂,把现代技术带进课堂。
教师如何成为研究者
教师如何成为研究者?新课程中提出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研究者?我考虑了一下,是不是可以分以下方面:1 教学方面:教师要注重反思,同时要注重课型的研究。
2 课题研究:教师要本着解决问题就是课题研究的态度,研究一些现象,解决一些问题。
3 理论研究:教师要善于将已有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并通过实践改进某些理论,形成有自己特色的、适合自己的一些理论。
请大家继续补充、修正。
一线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研究者: 首先是专家引领下研究。
虽然我们认可“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观念,但是许多教师对研究感觉到比较茫然。
原因是大部分教师基本上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对基本的教育理论还没有足够的了解,在教育科研方法和技巧上比较欠缺。
针对这种情况,一个比较理想的模式是教师与专家进行实践性的合作研究,在专家的指导下设计研究的行动策略,掌握科研方法技巧,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扩大理论视野,提高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的能力。
其次是集体教研中研究。
新课程提出“教师的合作”的要求。
集体教研应是教师合作最佳途径,教师们可以围绕教例展开集体研讨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比如,优秀教师的示范课,为教师提供了可参照的学习榜样;每学期开展的研究课,教师在集体研究讨论中,提升教学研究能力,拓展教学思路。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集体教研的优势,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
再次是日常教学中研究。
一线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研究位置,课堂、学生就是研究的对象。
所以在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中,教师要寻找最佳的教学策略,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教学行为,充分利用教室这块“实验田”,进行教学研究,使日常教学成为教师研究的主阵地。
最后要着重强调的是不要把研究当作方法,而把它当作一种态度,对待未知事物的态度;不要把研究当作工作,而把它当作一种生活;不要把自己当作教书匠,要让自己成为研究者,达到教师职业的最高境界,享受创造和研究的每一天。
教学叙事:让教师真正成为研究者
写 自己的教 学故 事 开始 。 反 思 与 每 日生 活 同 在 的教 学 实 践 。 这 种 致 力 于 解决 实 际问题 的 教学 行动 研究 , 就 是 极 为 珍 贵 的 实 践 研 究 。 这 种 实
词” 则 以“ 火 眼金 睛 ” 取代 , 也 看 不 到 “ 连线 ” 题, 美其名 日“ 拉拉 手” 或“ 最 佳 搭档 ” , “ 扩写 句子 ” 叫做“ 拉拉 , n J 子橡皮 筋” , “ 归类 ” 改 成 了“ 紧 急 集
一
“ 夹” 到你的“ 菜碟” 中吧 !新 颖 别 致
的语 言洋溢着童 真 , 散 发着温馨 , 一 改 以往 标准 化 的冷 面孑 L , 使 做 作 业 成 了极 富 情 趣 的 智 慧 之 旅 。 此外, 我 还 鼓 励 学 生 在 作 业 本
究 的 自信 , 为“ 引 导 每 一 位 教 师 走 上
践 研究 使 教师 更加 清楚 地 意识 到 :
研 究并 不 是专 家 的专利 , 发 生在 自 己 身 边 的每 一 桩 教 学 事 件 都 可 能 成
为 研 究 的 素 材 。 每 位 教 师 都 可 以
“ 用 自己的声 音说 话 ” “ 让 自 己 的 声 音 被别人 听到” 。大家终 于明 白, 这 种 讲 述 和 反 思 本 身 就 是 在 进 行 原 创 性 的研究 , 教 学 叙 事 树 立 了 教 师 研
“ 椰壳效应” 给 了 我 深 刻 的 启
示: 同样是作业 , 用 学 生 喜 爱 的 形 式 做, 学 生 就 能 自主 地 完 成 好 , 作 业 的 效果 、 巩 固 的 程 度 自然 也 与 强 制 作 业 大 不 相 同 。现 在 在 我 们 班 学 生 的 作业 中, 已看 不 到 “ 组 词” 这些标题 , 取而 代之的是“ 找朋友 ” , “ 形 近 字 组
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成为研究者
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成为研究者一、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涯中,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和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要求。
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对于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教师专业发展可以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
教师专业发展可以使教师掌握更多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知识,掌握更多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能,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和促进学生发展。
其次,教师专业发展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必备条件之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专业发展可以使教师了解更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知识,掌握更多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巧,从而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最后,教师专业发展可以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
职业发展是教师个人成长的重要方面之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教师专业发展可以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力,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和职业发展。
二、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意义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研究的方式,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的过程。
教师成为研究者对于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教师成为研究者可以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
教师成为研究者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知识,掌握更多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能,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和促进学生发展。
其次,教师成为研究者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必备条件之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成为研究者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教育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知识,掌握更多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巧,从而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让教师成为新课改中真正的研究者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出了高层次、全新的要求。
教师要摆脱对教材、教参、教研员及专家的依赖,在教学活动中学会探究、验证、思考,成为实践的研究者、探索者。
教师要把自己塑造成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型教师,真正转变成为一名研究者,逐渐步入学者型、专家型研究者行列。
关键词:新课改;教师;研究者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实是学校的一场教育重组活动,最根本的核心内容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作用和身份的转变。
而目前多数学校的教育者还不能有效地把新课改所倡导的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的教育教学要求、新的教育教学方式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
笔者认为:在新课改的视野下,学校教育者(领导和老师)一定要更新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科研理念,提高学校管理者和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素质和水平。
因为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教学情境中的问题逐渐增多而且复杂,因此“让教师成为真正的研究者”这一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一、让教师成为真正研究者的基本依据长期以来,大多数教师的工作方式没有质的飞越和改变,工作方式仍然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虽然干劲有余,但是工作效率不高,教学质量不高。
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思考研究不足。
多年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我们学校和教师一直追求的目标,但是一直没有新的突破和转变。
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缺乏研究精神与能力,一些教师只凭自己的“经验”吃老本,只知道埋头苦干,却没有创新的思想和理念。
工作有些成绩,找不出取得成绩的原因;工作有些失误,也不知道为什么,也不去深入研究。
甚至也有靠苦干、靠加重学生负担来换取的所谓“高质量”,结果学生高分低能,师生、家长身心疲惫,苦不堪言。
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教师忽视了作为教育教学研究者的角色意识,难以用研究和创新的科学方法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不能很好地总结提炼经验,巧妙地弥补不足。
二、让教师成为真正研究者的重要性新课改以前,基础教育课程的确定性十分明显。
本地区乃至全国都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教参、统一的标准,同年级同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同小异。
最新新课改: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新课改论文: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新课改论文: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教师作为研究者,我认为应该具备四种意识,即问题意识、文献意识、对话意识和反思意识。
提出问题是一切研究的出发点,也只有能智慧地发现高质量的问题,我们才可能创造性地进行高水平的研究,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比解决10个问题更有价值。
文献意识,是说我们在作研究之前必须查阅相关文献,弄清楚前辈和同时代的人对于相同的命题都做过哪些研究,他们研究出了哪些已经得到共识的结论。
再来看对话意识,一个问题的研究,只用引证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引证不能代替论证,论证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新问题的解决必须有这样一个过程。
反思意识,这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强劲的支撑动力。
志从趣生,志能生趣。
志向、趣味、学识积累、学术训练,这些应该是作为研究者所必备的学术品质。
那么,教师为何要成为研究者?一是教师营造有品味的、精彩人生的需要。
研究会赋予研究者理性、客观、求真务实、严谨审慎等品格。
而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就应该做到:见多识广,梦想成真;丰衣足食,情有独钟;服务社会,受人尊敬。
这里"见多识广"中的"见"和"识",绝非通过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得到的,也不是鹦鹉学舌式的简单传播,而是建立在研究基础之上的理解、思考所得,是经得起质疑和推敲的,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是融入了个性观点的,唯如此才能使之变成自己成长的资源。
二是成为更加卓越教育者的需要。
我们经常喊,要从优秀走向卓越,但究竟什么是卓越却仍是一个难以名状的定位。
我们先看看"教师"的定义,教师就是引领学生与有教养的人进行对话的人。
这个"引领"其实就是价值引导:引领学生成为我们所希望成为的人。
对引领者的要求有:对学生的要求合理、明确;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学识渊博、精深;方法、手段高明;教育方向正确。
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教育方向要正确,即我们要为怎样的社会培养怎样的人。
让教师成为研究者
试论教研相长作为教师,我们要有进步,要有教育成效,就必须边教边学,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只有时常研究学问,时常找到新理,才能教诲丰富,才能学生得益。
陶行知也告诉我们说,教学要合一,教师的责任在教学生学,教师的教法必须根据学生的学法,教师须一面教一面学。
做研究型教师是我们教学的需要,也是我们小学教师发展的目标。
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对学校来说,新课程将引发一场教育的重组活动,其中教师是变化的核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身份的转变是变化的重心。
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新课程增加了教学中本来就存在的不确定因素:第一,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有多元表现。
第二,教学对象的不确定发生。
不使用统一规格的评价标准,进行个别化教育。
第三,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
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和教参的内容为教师留有较大的发挥和创造空间。
第四,教学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
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将更为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
第五,教学评价的不确定性。
分数逐渐被淡化,不再起支配作用,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查找资料,补充教材的内容。
在这种充满多样性、变动性的课程环境下,教师不能再是一位执行者和旁观者,而必须成为一个研究者,那么如何成为研究者呢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必要性过去,基础教育课程的确定性十分明显。
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教参,统一的标准,全国同年级、同学科的课堂教学如出一辙。
教师教学的依据是教学大纲,教师只要按照大纲的要求,忠实于教材,认真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这种课程环境下,教师最关心的是,对于提高自己工作效率有直接意义的具体方法或操作程序。
这样,“教师们本身对理论和态度是既尊重又怀疑:之所以尊重,是因为他们认为理论难学;之所以怀疑,是因为理论并不能明确地作出具体的决策,告诉他们下星期一早上该干什么。
让教师成为真实的研究者
让教师成为真实的研究者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深入,注重内涵发展已经成为幼儿园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如何摒弃假大空的研究范式,追求有效的幼儿园教科研,已成为当前幼儿园教育面临的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为此,幼儿园提出组织教师开展“项目式研究”的新举措,旨在使幼儿园的课题研究回归儿童、回归教师、回归教育实践的本真,让教师成为真实的研究者。
一、一种适合教师的研究方式“项目式研究”是幼儿园教育科研中的一个新“名词”,所谓“项目”是指幼儿园中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或者是一项具体而富有创意的工作。
对于教师来讲,项目是具体的工作。
所谓“项目式研究”,是指教师为了解决幼儿教育中的问题,围绕一项需要改进的具体工作,或一项有创意的活动,有计划地行动、研究,创造性地完成该项目的过程。
可见,项目式研究,实际上是做一项具体而富有创意的工作或活动。
项目式研究,属于行动研究范畴,通过创造性地进行某项实践工作,挖掘其教育价值,并进而对该项目进行反思与总结。
项目式研究的基本程序为:调查与发现问题—提出与论证项目—组建项目组—制定项目计划—项目实施行动—项目效果观察—分析解释形成项目报告。
开展项目式研究,可以把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具体的研究项目,可见“项目式研究”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为了改进工作和创新幼儿园的教育方式,它的内容来自真实的教育实践,它的成果最终将得到实践的检验。
因此,“项目式研究”不同于课题研究,课题是需要系统研究的一个主题,相对而言内容多,时间长,要求高。
而项目就是创造性地去做一项实践性工作,不过是把研究的意识渗透到工作之中。
它不需要十分繁琐的课题设计和计划等,但是,项目式研究却能把实践研究的鲜活本性保留下来。
因而,项目式研究是一种真实的研究,它更适合幼儿园教师的特点和需要,因此,教师更愿意做项目而不愿意做课题。
通过做项目研究,教师的专业意识、教育观念和实践创新能力都能得到较快的提升,而且会有一种工作的成就感。
让教师成为研究者
让教师成为研究者作者:王吉根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年第06期今天的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并处在急剧的转型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开展基于实践的研究,在实践中科学地探索教育改革方向。
因此,培育教师科研取向,激发教师内驱力,已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教育科研种子教师项目”,让经验型教师发展成为研究型教师,引导教师在学校实践现场,在充分表达、共同分享、相互讨论的基础上,认识、学习和完成各项主题活动,不断提升自身教科研能力与水平,探索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
“教育科研种子教师项目”有四大特点。
研修一体,突出实踐性和实用性。
研修一体化、参与式研修是推进种子教师研究项目的重要方式。
找准教师研究的兴奋点,找准教师研究的成长点,从心理学、教学论、系统论等角度深入把握研究活动的各个环节,强调组织者与教师在思维、情感、信息以及环境等方面的相互作用,最终实现情感共鸣、思维共振、信息共享。
跨界研究,突出开放性和融通性。
种子教师团队是一个来自不同学校,在年龄、阅历、学历、任教班级、学习意愿和能力、专业发展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诸多不同的群体。
这就决定了种子教师研究活动必须是打破学校、学科、学段界限的跨界综合的融通式研究活动。
其特点是:保持中小幼学段学科的打通,探寻教育的本质;关注课堂,与学生发展相结合;关注教师研究与学校发展;了解各校的发展和研究特色。
这种开放融通的研究方式,综合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帮助教师形成教育性思想而非仅仅是学科性思维。
体验式研讨,突出自主性和参与性。
种子教师研究活动通过体验式的研讨,更多地让研究者积极参与其中,既有知识、经验的内化整合,又有触及研究者教育行为和理念深刻变化的学习过程。
体验式研讨提高了每一位研究者的思维活跃度和参与积极性。
教师全身心地参与研讨,交流经验,获得新知,并将这些所得进行内化和整合,形成新的认知,有助于指导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相互参看,突出经验性和学术性。
[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教师成为研究者含义
[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教师成为研究者含义1.教师成为研究者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迫切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不断创造成了这个时代得以存在的命脉。
人类的社会生存、经济生活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转向对自身素质的依赖。
随之,以培养和发展人为直接目标的教育便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并面临着深刻的历史性变革。
要求教师不仅要传递知识,而且要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素质,尤其是创新意识与能力。
为此,教师要探讨育人规律、反思自身的教育实践而成为教育的研究者。
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是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发展。
2.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学理性提升的呼唤。
学校教育的价值主要靠教学来实现,因而千百年来人们在教学实践的开发与教学理论的提升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使教学的理性程度不断提高显露融合势头然而尽管如此,当代教学仍没有走出传统操作教学。
时至今日,人类教学已走到了反思性教学的前夜:教学主体开始怀疑和反思自己的行为;教学目的强调学生诸方面的发展;工具理性与人文理性开始的范畴,其理性仍有待提升。
让教师成为研究者,使他们能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反思性研究,正是应教学理性提升的呼唤,将教师从操作性的活动者转变为反思性活动者。
3.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趋势。
长期以来,教师职业是否称得上专业一再受到怀疑。
尤其广大中小学教师;无论是从技术和科学的创造性上来说,都不是一个专家,而只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拿专业的各项标准来度量教师职业,则其很难称得上是一门专业。
鉴于此,英国课程专家L斯腾豪斯认为,教师专业拓展的关键在于专业自主发展的能力。
途径有:(1)通过系统的自学;(2)通过研究其他教师的经验;(3)在教室里检验已有的理论。
最后一条途径尤为重要,因为课程研究和课程编制应该成为教师自己的事情,实践业已显示它是有前途的方式,当然也不得不承认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如果大多数教师而不只是少数人掌握了研究技巧,那么教师的自我形象和社会地位就会得到改善。
斯腾豪斯关于教师专业化的观点可以看作是教师从机械地传递文化和遵照执行中解放出来。
对“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思考
流 的教育需 要 一 流 的教 师 , 新课 改 的成 败 ,
关键 在 于教 师 ! 目前 , 国 正处 于新 一 轮 基 础 教 我
育 课 程 改 革 的 全 面 实 施 阶 段 , 从 现 状 来 看 , 师 但 教 的 素 质 明 显 滞 后 于 新 课 改 的 需 要 , 多 教 师 在 面 许
究 者研 究 的对 象 , 是 一 个 参 与 甚 至 主 动行 动 的 更 研究者 , 当他发 现 问题 时 、 到 困惑 时 、 乏对 策 遇 缺 时 , 再 依 靠 外 在 的研 究 者 , 是 自 己去 探 索 问 不 而 题, 自己去 解决 问题 . 们 注 意 到 : 功 的 数学 教 我 成 育 家都 是 大数 学家 , 都是 在 数学研 究 上有 所 发现 、
有 所创 新 的. 师 成 为 研 究 的 主 体也 是 整 个 教 育 教
创 新 的 活 力 所 在 . 学 研 究 通 常 以 教 学 中 面 临 的 教
师倦 态 ” 文章则 认 为 : 师倦 态 主要 归 因于教 师 的 教 工 作 的创 造 性 以及 由此 而产 生 的情 感 缺失 !
走 出 这 一 怪 圈 ? 笔 者 认 为 : 目前 新 课 改 背 景 下 , 在
其次 , 师成 为研 究 者 , 教 是教 师克 服职业 倦 怠 的有 效方 法 . 数学 被誉 为 “ 创造 性 的科 学” 那 么 数 , 学教 师就 应该 是 创 造 性 的职 业 , 们 的工 作 就应 他
上 . 活 源 于 激 情 , 情 在 于 创 造 . 师 应 该 满 怀 生 激 教 激 情 , 生 会 因教 师 的 激 情 而 热 爱 生 活 ; 师 会 因 学 教
教育教学论文教师成为研究者
教师成为研究者——教育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摘要]“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命题,既是信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更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
教师在工作中,积极提高自我反思的意识和信息技术能力,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寻找问题,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是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教师;研究者;信息技术;专业发展一、教师成为研究者命题的提出早在1908年,就出现了使教师进入研究的努力。
20世纪初期,教师已经被认为是发现和解决教学问题的人。
教师进行研究的早期倡导者Bukingham于1926年指出:“教师拥有研究的机会,如果他们能够抓住这个机会,他们将不仅能有力地和迅速地推进教学的技术,并且将使教师工作获得生命力和尊严。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1980年,世界教育年鉴曾将“教师专业发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作为该年的主题,此后又多次召开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的国际会议,教师专业发展日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热点,并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主题之一。
二、教师为什么要成为研究者1.教师成为研究者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迫切要求随着时代的变革,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即将到来,人类社会的生存状态正在发生着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巨大变革。
教育作为走在人类社会变革前沿的一种实践活动,教育的任务和教师的职业要求发生了质的变化,教育再也不是以传递和继承人类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文化知识和传统道德为主,教育从传递和继承人类文化本身,走向以人类文化教育为载体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轨道上来。
也就是说,教师要承担的当代教育的功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从立足于教育的继承性功能到突出教育的发展性功能。
2.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认为:教师职业是“通过特殊的教育或训练掌握了业经证实的认识(科学或高层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的特殊技能,从而按照来自非特定的大多数公民自发表达出来的每个委托者的要求从事具体的服务工作,借以为全社会利益效力的职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王艳霞王艳娟王绍瑞[摘要]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理念就是教师成为研究者。
然而,教师成为研究者在我国仍是一个有争议的命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实践中的失范现象。
因此,需要对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内涵、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实质加以澄清和辨析,以便走出误区,消除失范现象。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研究目的,并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是实践者与研究者的统一。
[关键词] 教师;研究者;实践者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也是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然而,在我国,教师成为研究者应该说仍是一个有争议的命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实践中的失范现象,而一些学者和教师也对教师成为研究者存在质疑,因此,需要对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内涵、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实质加以澄清和辨析,以便走出误区,消除失范现象以及对教师成为研究者存在的质疑。
一、“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内涵传统观念认为,教师是技术人员,他们的任务就是熟练地掌握一些传授知识的技能和技巧以及一定的课堂管理技术。
他们的作用就是充当专家和学生之间的中介,即把理论付诸实践。
因此,长期以来,人们通常认为教育研究应该是专业人员的事情,而教师由于在理论水平、操作技术和研究策略等方面存在诸多欠缺,不能进行教育研究,也就不能成为研究者,并因此对教师进行教育研究表示怀疑,给教育研究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事实上,“研究”这个词来源于法语recheicher(周游或调查),它是指为发现和确立事实及关系而采取的周密的、系统的调查。
教育研究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一定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步骤去认识教育现象、探索教育规律、改进教育实践的活动。
而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实践者与行动者所进行的教育研究与专业研究者的教育研究是有区别的。
史密斯(Cochran Smith)将教师做研究定义为:“教师对学校和课堂工作进行的一种系统的、有目的的探究,是教师与研究者、教学与研究的统一。
”[1] 这一界定将教师做研究与专家学者做研究区分开来。
教师所做的研究直接与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相关,是为了实践、通过实践和在实践中的研究,研究对象是与学校和教育教学实践相关的人、事、物和观念等。
而教育专家的研究对象更多的是普遍意义上的或宏观层面上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因此他们的研究未必能解决教师所面对的一些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
理查德·普林格在《教师是研究人员》一文中说:“当我谈到教师是研究人员的时候,我并没有把他们同那些用控制组和实验组进行复杂实验,并用各种技术手段来验证和测量成果的人相比,而只是想到他们是那种认真地使实践理论化或者是能够系统而严格地考虑本人所从事的工作的人。
”[2] 教师做研究表现为教师反思自己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教学观念并改变教育教学行为,探讨自己或他人的成功的教育经验等。
它实际上包含两类主体(教师和研究者)和两种过程(教学和研究),在教师做研究中的两类主体实际上合并成了同一主体,也就是教师即研究者;而两种过程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边教学,边研究;边研究,边教学。
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
由此可见,教师所要成为的研究者与理论研究者又是有区别的,教师所进行的研究是从反思和研究的视角,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思考和探究。
其研究的目的是发现并解决教育情境中的问题,改进教育实践。
也就是说,教师的研究以改进实践为基本取向,以应用性和发展性研究为主;立足于教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以微观研究为主;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展开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
[3] 15-19 “教师的教育研究主要是一种指向实践、重在改进教育的研究;理论工作者的研究主要是一种以理论取向的、重在描述和解释教育的研究。
可以说,前者指向变化中的教育现实和教育未来,而后者指向教育的过去,解释教育的现实。
”[4]二、教师成为研究者:实践者与研究者的统一当前,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学科教学研究,即学科教研活动,主要解决诸如教学重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就研究的内容和形式而言,主要是漫谈式,缺乏主题和深度;二是科研课题研究,主要由学校少数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组,研究的内容往往脱离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对大多数教师来说,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研究目的。
也就是,教师自己研究,研究自己,并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行为并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
这样,“教师成为研究者”就是教师成为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者、教育教学问题解决的行动研究者和教育教学实践的改进者,是实践者与研究者的统一。
(一)教育教学问题解决的行动研究者和教育教学实践的改进者中小学教师的行动研究以探究、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改进实践为目的,研究与行动相结合。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总会遇到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要解决问题,首先是明确问题、分析问题,然后是解决问题(包括计划、实施),最后是对行动过程与结果的反思。
行动研究的目的就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改进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也就说,教师所进行的研究以改进实践为基本取向,是一种指向实践、重在改进教育的研究。
因此,教师成为研究者其研究目的就是改进教育实践,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展开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的行动研究者和教育教学实践的改进者。
(二)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者反思就是行为主体对自身既往行为的意义及其相关思想观念自觉进行的再认识活动。
这种对自身的认识是以反向回顾为特征的思维与心理活动,这种反向的自我认识总是发生在主体的行为之后。
也就是说,当实践主体回过头来审视自身既往的行为和伴随行为的意识、认识或理念时,其认识事物与思考问题的角度同先前是不同的,或者说是异位的。
它是对自己在活动过程或某个环节的思想或行为重新审视,对其合理性、成败得失进行判断与思考,具有价值评判的性质。
教师成为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者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自我审视和分析的过程,从而寻求行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也就是,行动符合先进的理念,而且目标的达成度高。
因此,教师的反思主要基于理念和行动两个层面。
在理念层面,通过反思发现自己既有的理念与先进理念的差距,以先进的理念纠正自己对问题认识上的偏差,从而使自己的行动目标和策略的选择符合先进理念的要求,增强行动的合理性;在行动层面,通过反思发现自己的行动效果和目标之间的差距并调整和改进自己的行动方式以提高行动的有效性和目标达成度。
事实上,教师作为实践者,其专业知识结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知识,即教师应具有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二是实践知识,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获得的课堂情景知识及相关的知识。
这类知识的获得靠他人的传授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依靠教师自身的实践与反思。
反思是经验总结的重要基础。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因此,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他说:“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平上。
”[5]三、“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认识误区和实践中的失范现象在认识层面上,当前,我国对“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认识存在误区:一种是几乎将教师的研究等同于“基于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教师专业发展。
对“教师成为研究者”强调的是“行动者的研究”(actor’s research )而不是“研究者的行动”(researcher’s action)或“研究者辅导教师”,认清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才能正确理解“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实质;另一种是教师的研究没有体现一定的教育理论的视角,缺乏必要的、内隐的教育理论的支撑,偏离了“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真正内涵。
“由于缺乏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深刻理解,中小学教师的研究工作或是停留在经验性汇报的水平上,或是完全模仿理论工作者的研究,这两者都没有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6]在实践层面上,教师做研究存在失范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追求课题立项,认为只有承担课题才叫研究;二是写论文,认为只有发表学术论文才叫研究;三是模仿实证主义研究范式,认为只有遵循观察和实验研究的方法、得出事实、建立假设与验证假设、得出严格规范的结论才是研究;四是研究问题的认定模拟专业研究过程,结题论证、构建理论、评价获奖等。
[7] 这就造成了“许多一线的教师畏惧研究、拒斥研究,致使包括中小学教师在内的研究者们认为只有以学术为专业的专业研究人员所做的研究才算真正的研究、正规的研究,而教师做的研究则是非正规的研究,不能成为研究”[8] 。
有的学者就指出:“教师成为研究者,并不像有人所以为的,就是要求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去写论文、做课题,它的意义和实际要做的事情远不止于此,要丰富、深刻和广阔得多。
它在今天愈益显现的意义在于它意味着一场教育的根本性变革。
这个变革的根本所在,是从认识走向实践。
教育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但是近代以来的认识论传统遮蔽着它原本丰富的实践意义,是时代的变革使教育的实践意义在今天益愈彰显。
”[9]因此,提倡中小学教师做科研,是为了教育教学实践发展的需要,不在于创造、创新多少理论,而在于解决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教师个人和学校的发展。
以改进教育教学实践为基本取向,意味着教师的研究不是可有可无的“身外之物”,是教育教学实践行动的一种形式,不是游离于教育教学实践行动之外的活动。
“教师每天置身于复杂多变的教育教学情境中,面对各种各样的大量现实问题,实践各种教学理念,因此,较之专家学者,教师更了解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更了解教育生活中的对象及其特征,更便于把握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而丰富的教育教学生活蕴含大量的科研选题。
”[3]17教师研究应该走出误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反思和行动研究,消除各种失范现象,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能够改变教师自己的生存方式。
在这种方式中,教师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并实现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