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散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程东文
在上课前,临时问了一下学生,知道授课老师有让大家提问质疑的好习惯,甚至鼓励大家“明知故问”,——这倒是与我提倡的“有疑而问”“求证而问”等方式差不多。

于是临时就在ppt上加上了一条,让学生找出不懂的问题来多提问。

主要是藉此了解学生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水平,同时也刚好解决几个重要的语言点。

齐读完毕,结合学生的提问,随手板书,就把几个知识点综合呈现了出来。

一是“名词作状语”,如“西行”“西南而望”和“斗折蛇行”“犬牙差互”等;二是“使动用法”,如“凄神寒骨”“如鸣佩环”等,三是“意动”,如“心乐之”。

讲的时候尽量不用术语,但还是将词性与用法都说了一遍,看来学生也基本明白了。

接下来是课文内容的主体,分三个环节来展开。

第一环节,写了什么
一、写了什么:
【投影】圈画出标示行踪和方位的词语,然后再旁边写出对应的景物。

这份工作是让学生用游戏的方式来做的,各小组派人上黑板,一个人在左边写“地点”,另一个在右边写“景物”。

实际操作中,是有人将左右两个部分都写了的。

这样也好,分别写的有默契,一人写完的积极性高。

黑板上出现了五行字。

左边是地点,如“小丘西行”“伐竹取道”“近岸”“潭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等,右边则是对应的景物。

写这些课文内容的目的,一是要让大家了解文章写了什么,对于各个部分的具体内容有明确的了解;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大家注意到,每一个地点的变化,都带来景物内容的变换。

其实这就是本文的第一个要点:移步换景。

为了让学生对此有更深刻的印象。

我们先还讨论了“小石潭”到底多“小”的问题。

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见鱼儿之少,“全石以为底”显布局之限,“明灭可见”观水源之窄……。

这么小的潭,只有用明确的空间方位来确定角度,写景才能层次分明,内容才能多而不乱。

板书图:
第二环节怎么写的
其实,这个环节的内容也应该包括刚才说到的“移步换景”,只是不想人为割裂教学进程才没有说。

在讲第二环节的时候,我先是问大家:如果让你去鉴赏一段文字,你会从哪里入手?
学生的说法和我预期的一样,都说先会研究“修辞手法”。

从小学到现在,学生最熟悉的可能就是“比喻”“拟人”这些修辞格了。

我先让大家说说课文中明确出现的几处比喻,学生说来亦简明而准确。

于是,我打出自己准备的ppt,也是我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关注的几个点,为了配合本次公开课,稍微精简了说法。

然后,让学生根据这几点作讨论,从文章中找出例子来印证。

我没有太多去解说这几句话,一般说来,初二学生都见过这些说法,只是没有系统整理过而已。

让他们按照这几条去分析,应该不是很难的事情。

板书图:
还是用刚才“移步换景”的那张现成的ppt,这次用于分析写法。

学生最先指出的是“潭中鱼可百许头”这一部分,“佁然不动”与“俶尔远逝”之间的动静结合,然后是以鱼之清晰可见的侧面描写来衬托潭水之清,还有开头的听觉描写与全文的视觉描写的结合等等。

学生说得比较清楚,看得出来大家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第三环节为什么这么写
这一环节是为了切入课文的主题。

先是要求“找出文章中表现心情的词句,试着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

学生都能找出文章前面的两个“乐”字,也大多能够划出后面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那么,问题就很容易提出:作者先乐后悲,是不是矛盾了呢?
也许有人批评这是一个“伪问题”,因为这种文章里头自然不会出现逻辑性的矛盾。

而我让大家来思考,也无非是寻找一个切入口:一个被贬谪的官员,忧谗畏讥之中,山川风物的一点点优美之处,就足以使人忘却现实的苦闷;而当周围的景物使人联想到现实的残酷与黑暗时,又会使人顿生凄凉之感。

这时候,自然插入作者的生平简介: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时艰不可济,唐祚难振兴,谤毁兼至,贫病交加,老母病故,居处遭火。

他满怀忧惧之情,多藉山水以排遣。

《小石潭记》就写于此时。

同时,引入《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一段话,作为互文资料:
自余为僇(lù)人,居是州,恒惴(zhuì)栗(lì)。

其隙(xì)也,则施施(yíyí)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回到课文中,抓住文章中的一句话,“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关键在于这个“其境过清”上。

到底小石潭的风景是如何的“过清”,而现实官场的黑暗又是怎样的“过清”,我们又进行了一番讨论。

这样的讨论,旨在引导学生讲“情”与“景”结合起来,讲眼前风景与社会现实沟通起来,文章主题的现实性,融情入景的自然性,就比较容易体会了。

总结
这节课,从章句入手,也伴以讨论,抓住“移步换景”“融情入景”两个特点,最后,从正面肯定了柳宗元的正直人格与文学上的独特魅力。

正如评课时候一位老师所说的那样,这节课更像是一种“样式”课,一种“体例课”,似乎可以适用于这一类的写景抒情的文言文章。

我也知道这节课没有在这一篇课文的独特性上下功夫,而是专注于让学生掌握学习这一类课文的能力;或者说,“工具性”的内容比较明显一些,“人文性”的独特之处并未彰显。

不过,这也正是我追求的地方,让学生实实在在掌握学习文言文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不也是很重要的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