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教程文件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
ppt
作业、思考题
1.花朝节的习俗有什么?
课后小结
系部主任签字:年月日
授课时间
地点
授课班级
2012级五年制治安管理班
教材及主
要参考书
《中国传统文化》
章节名称
第二讲中国汉族主要民间节日风俗
第三节上巳节
教
学
过
程
与
方
法
课堂教学
目的要求
通过本课的教学,应当使学生掌握中国传统节日上巳节的由来、时间,节日习俗并了解相关民间传说。
教学重点难点
1、重阳节的习俗
2、腊八节节日习俗
教学方法手段
讲授法、举例法、课后练习法
教具
ppt
作业、思考题
1.重阳节的习俗有什么?
2、腊八节节日习俗有什么?
课后小结
系部主任签字:年月日
教具
ppt
作业、思考题
1.正月十五的习俗有什么?
2、正月初一的习俗有什么?
课后小结
系部主任签字:年月日
授课时间
地点
授课班级
2012级五年制治安管理班
教材及主
要参考书
《中国传统文化》
章节名称
第二讲中国汉族主要民间节日风俗
第二节花朝节
教
学
过
程
与
方
法
课堂教学
目的要求
通过本课的教学,应当使学生掌握中国传统节日花朝节的由来、时间,节日习俗并了解相关民间传说。
教学内容学时分配
1、中秋节的由来、时间(1课时)
2、中秋节节日习俗(1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1、中秋节的习俗
教学方法手段
讲授法、举例法、课后练习法
中国传统文化教程文件
中国传统文化教程文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
“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
《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
”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
“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
”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
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
有些还包括小吃,风俗等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特征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纵览简介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自然养生、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2024版《中国传统文化》ppt课件完整版
佛教文化对于心理治疗、 生命教育等方面也有重 要的贡献。
佛教的修行方法对于提 高个人修养和心灵成长 具有帮助。
06
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
书法艺术与鉴赏
书法艺术概述
阐述书法的起源、发展及主要流 派,如篆书、隶书、楷书、行书
和草书等。
书法技巧与笔法
分析书法的基本技巧,如用笔、 用墨、结构和章法等,以及不同 流派的笔法特点。
01
02
03
《论语》解读
阐述孔子的教育思想、政 治主张及伦理道德观念。
《大学》解读
探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的理念及实践方法。
《中庸》解读
阐述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 及在人生、社会等方面的 应用。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治理
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等理念在现代社 会治理中的应用。
儒家思想与个人修养
历代绘画流派及代表画家
介绍历代著名的绘画流派及其代表画 家和作品,如文人画、工笔画、山水 画、花鸟画等。
绘画鉴赏与收藏
探讨绘画作品的鉴赏方法、收藏价值 及市场动态。
音乐舞蹈表演艺术
中国传统音乐概述 阐述中国传统音乐的起源、发展及主要
特点,如五声调式、民族乐器等。
音乐舞蹈与民俗文化 探讨音乐舞蹈在民俗文化中的地位和 作用,以及不同地域和民族的音乐舞
02
03
易行。
华严宗以《华严经》为主要 经典,强调万物圆融无碍的
思想。
04
05
天台宗以《法华经》为主要 经典,注重止观双修和实相
论。
佛教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01
佛教文化在现代社会中 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涉 及哲学、艺术、文学等 领域。
《中国文化教案》课件
《中国文化教案》课件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特点,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本课件共包含十五个章节,每章节都涵盖了一个或多个中国文化的重要方面。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包括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汉字的演变、中国历史的分期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对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四、教学方法本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结合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
本课件还设置了互动环节,以便学生更好地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古代文明的图片,引起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汉字的演变、中国历史的分期等内容。
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感悟。
4. 总结: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5.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案细节1. 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视频片段等,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工具:使用投影仪、计算机等设备,进行多媒体教学。
3.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互动讨论的质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安排1. 课时:每章内容安排2-3个课时,共计30个课时。
2. 进度:按照教案设计的顺序,逐章进行教学。
3. 复习:在每个章节结束后,安排一次复习课,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互动、作业和测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并提供反馈。
中国传统文化十讲PPT课件
秦始皇
阿房宫复原图
明清两朝皇帝所穿龙袍
茂陵
乾陵
三、掌握全国社会和军政信息的渠道:奏 事(面奏、书奏)、朝议(集议、廷议)、 刺察(通过监察机构、特务机构、亲自巡 行等)
四、皇权的继承:“立嫡立长”、(立嫡不 立庶,立长不立贤)秘密立储制。
五、外戚制度与宦官制度:所谓外戚,是 指皇室的外姓亲戚、后妃系统以及皇家公 主的夫族。
会试:在乡试次年春二月,故称“春闱”。地点 在北京。考取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主持。考中的称“进士”,第一名 称“状元”。
发榜时分为三甲: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 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明清科举考试最大变化是考试内容和形式的变化: 八股取士。
祭祀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祭祀土神、 谷神的地点叫社稷;祭祀的祭仪也叫社稷。
明清太庙
北京社稷坛
天坛、祈年殿
灶君
关帝 山西解州关帝庙
湄州妈祖庙
三、凶礼
凶礼:一般指丧葬礼仪。
古人临死时称“属纩”;招魂曰“复”;小 敛、大敛(饭含)、殡、安葬。
丧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太平御览卷606引1973年12月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轪侯利苍儿子的墓中出土了30多种12万多字的帛书其中有老子甲本乙本经法十大经称道原周易战国策等古籍还有用帛绘制的导引图地图驻军图街坊图等1957年5月在西安市灞桥古墓中发出一片大麻纤维纸
中国传统文化十讲
主讲人:杨绪敏教授
讲授目录 第一单元、我国古代礼制与礼俗 第二单元、我国古代皇帝制度 第三单元、谥号、庙号、年号 第四单元、我国古代选官制度 第五单元、秦汉隋唐明清中央决策行政体制 第六单元、我国古人的姓名字号 第七单元、我国古人的避讳 第八单元、我国古代货币 第九单元、我国传统节日与习俗 第十单元、我国古代典籍概说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讲授提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提纲目录第一部分(张显成教授讲授部分):中国古代的文献专题之一:古文献的载体与古书形制专题之二:古文献的分类专题之三:简帛文献及其价值第二部分(王化平副教授讲授部分):略说中国古代思想一、孔孟之道二、老庄之道三、法家之道四、黄老思想五、谶纬思想六、《周易》的内容及其思想七、略说朱熹、王阳明的思想第三部分(李发副教授讲授部分):中国古代的文字※此部分由李发老师在11月28日的课堂上拷贝给学生。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的文献专题之一:古文献的载体与古书形制中国的古文献极其丰富,据不完全统计,计有古书10万余种。
在几千年的漫长时间中,其文献载体形式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和多种形式的嬗变。
一、文献载体文献载体主要有:甲骨:迄今所知,这主要是流行于商、周时代的文献载体,甲是龟甲,骨是兽骨(主要是牛肩胛骨)。
商周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并将占卜之内容用当时书体契刻在甲骨之卜兆旁,称“卜辞”;另外,还有少部分是为记事而契刻的,即内容与占卜无关,称“记事刻辞”。
甲骨文除契刻外,还有少部分是书写的。
青铜器:青铜器,多称“金”。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称金文,又称钟鼎文。
我国的青铜器分布非常广,青铜器造型丰富、品种繁多,包括礼器、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印玺等等。
中国青铜器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的青铜器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许多青铜器铸刻有文字。
金文的主体是商周金文,通常专指殷、周、秦、汉铜器上的文字。
竹、木、丝帛:简帛是简牍与帛书的合称。
简,指简牍,即竹片木片;帛,指帛书,即丝帛。
这是在纸张发明和广泛运用以前我国的主要书写材料,主要运用于殷商至汉魏西晋时期。
石:即石料、石头。
将文字刻于石上(极少部分是用墨写出的),多见于刻于碑上。
将文字刻在石上的文献,称石刻文献。
我国的石刻文献极其丰富。
这些石刻文献大部分是从地下出土的,另有一部分是地面上保存下来的。
石刻文献主要有以下类型:碑。
我国传统文化讲义[教学案]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案2007 ~20 08 学年第一学期教研室: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课程名称:文化概论课程类型:校选课适用专业:各专业主讲教师:郑汉生讲师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制二○○七年九月第一章文化简论【教学目的要求】掌握有关“文化”的界说、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重点、难点】重点:中国文化的特点。
难点:有关“文化”的界说【教学方法】讲授辅以课堂讨论【所用课时】 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章文化简论本章论述文化的概念及中国文化的特点。
一、文化的概念文化包括的范围极广,人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婚丧纪庆、社会交往,社会意识形态、典章制度、文学艺术、器用物品等都涉及文化。
文化渗入人类社会的每个时期、每一角落,人们无时无地不在接触文化。
“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指文治与教化,是与“武功”(军事手段)相对应的一种统治手段。
其与现代的文化概念有很大差别。
现代汉语“文化”一词的概念是在近代从国外输入的,其词义最早源于拉丁文Cultura ,意为耕种、培育、发展等。
18世纪,法国学者把“文化”与个人素养相联系,使其与教育、知识、文学、艺术等有了关联。
1871年,英国学者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将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与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泰勒的定义奠定了“文化”的现代解释的基础,在文化研究方面起了先河的作用。
泰勒之后,各种文化定义不断涌现,迄今为止已有数百种之多。
在诸多文化定义中,对文化结构的分析有多种说法。
如,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分说,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分说,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四分说。
无论哪种区分方法,都未脱离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的观念。
人们还常用狭义文化与广义文化的概念,狭义文化一般指精神文化,特别用于指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宗教、教育、历史、文学、艺术等;广义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
《中国传统文化》ppt课件完整版
REPORTING
春节与元宵节
春节的起源和历史
介绍春节的起源、发展历程及 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
位。
春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 狮、吃年夜饭、压岁钱等。
元宵节的起源和历史
介绍元宵节的起源、发展历程 及其与春节的关联。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吃元宵、猜灯谜、放天灯 等。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赏月、吃月饼、燃灯等。
重阳节的起源和历史
介绍重阳节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与 菊花的关联。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登高、插茱萸、吃重阳糕等。
其他传统节日与习俗
01
02
03
04
七夕节
介绍七夕节的起源、传说和传 统习俗,如穿针乞巧、拜织女
等。
中元节
介绍中元节的起源、传说和传 统习俗,如放河灯、祭祖等。
冬至节
介绍冬至节的起源、传统习俗 和食俗,如吃饺子、汤圆等。
腊八节
介绍腊八节的起源、传统习俗 和食俗,如喝腊八粥等。
PART 05
中国传统文化的科技成就
REPORTING
四大发明及其影响
造纸术
印刷术
发明于东汉时期,改进于唐朝,大大促进 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唐代的雕版印刷和宋代的活字印刷,推动 了书籍的广泛传播和知识普及。
古代园林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追求意境和美感,如山水园林、江南园林等 。
PART 06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与发展
REPORTING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现
1 2
道德伦理
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 ”、“礼义廉耻”等观念,对现代社会仍具有指 导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讲电子教案
授课课程:中国传统文化授课教师:
授课日期
学时数
2学时
教学课题
中国传统礼仪制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五礼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吉礼、嘉礼的基本内容。:使学生能通过中国古代五礼的具体内容功用来认识中国的社会习俗和文化传承。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的关系,树立历史使命感、责素质目标:任感和时代感,从而更好的为现实社会服务。
教学重点
1、中国古代五礼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吉礼、嘉礼。1、中国古代五礼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讨论法作业展示法
教学过程设计
注备
课题引入
国家礼仪引出本节课课通过请同学列举自己所知道的现代社会家庭、题,导入教学。
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
中国素以“礼义之邦”著称于世。中国古代,礼仪是一整套大到国家政治体制、朝廷法典小到婚丧嫁娶、待人接物的繁琐、细密、等级森严、礼仪的范畴才逐渐缩小到了近代,包罗万象的文化思想体系和政治体系。到仅指礼节仪式。儒家学者整理而成的礼学专著——《周礼》、《仪礼》、《礼记》是古代各朝制订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被称为“三礼”。清代秦蕙田编著的《五礼通考》,内容翔实,是研究礼学的重要著作。一、中国传统的五礼(一)吉礼吉礼的主要内容包括:祭祀天神,指吉礼即祭祀之礼,为五礼之首。对上帝、日月星辰等祭祀;祭祀地祗,指对社稷、五岳、山林川泽等的祭祀;祭祀人鬼,指对先王、先祖、先圣、先贤的祭祀。1、祀天古也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天在古人眼里不仅是自然万物的缔造者,”。周代,天帝的形类文献记载,虞舜、夏禹时代已有祭天之礼,称为“象被人格化,周王被称为“天子”,作为天的儿子,代表天来统治人民,但只能采取不同只有周王才有祭天的资格,其他各级君主虽也崇拜上帝,形式的助祭。圜丘是一个圆形的祭坛。)“圜丘祀天”——是周代祭天的正祭。(1圜丘祀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所以建圆形的祭坛祭天,建方形的祭坛祭地。祀天是我国古代最天于每年的冬至日在国都南郊举行,故又称“郊祀”。隆重的政治宗教活动,祀天之日,天子身着饰有日、月、星、辰、山、龙等图案的衮服,外着大裘,头戴前后垂有十二旒的冕,腰插大圭,于清晨立于圜丘东南侧,天子手持镇圭,率百官来到郊外。鼓乐声中,面向西方,报知天帝降临享祭。然后,由周天子牵着献给天帝的牺牲,把它宰杀,和天子点燃积柴,烟火高高升腾于天,让天帝玉帛等祭品一起放在柴垛上,”。随后,由活人扮演的作为天帝化身的“尸”登嗅到气味,称为“燔燎在盛放玉帛等祭品的礼器前就坐后,“尸”待代表天帝接受祭享。上圜丘,、先向其献牺牲的鲜血,随后依次献五种质量不同的酒及全牲、大羹(肉汁)
《中国文化教案》课件
《中国文化教案》课件第一章:中国文化的概述1.1 介绍中国文化的定义和特点1.2 讲解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1.3 强调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第二章:中国传统节日2.1 介绍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2.2 讲解节日庆祝活动中的传统食品、服饰、民间艺术等元素2.3 分析传统节日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文化传承意义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3.1 介绍《论语》、《道德经》、《庄子》、《孟子》等儒家、道家、墨家经典著作的内容和思想3.2 讲解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故事情节和文化内涵3.3 分析传统文化经典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价值观念传递第四章:中国传统艺术4.1 介绍中国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传统艺术形式的特点和历史演变4.2 讲解传统艺术在表达方式、技法、审美观念等方面的独特之处4.3 分析中国传统艺术对现代艺术的影响和传承意义第五章:中国饮食文化5.1 介绍中国菜系的起源和发展,包括川菜、粤菜、苏菜、浙菜等地方菜系的特点5.2 讲解中国传统烹饪技法和食材搭配的原则5.3 分析中国饮食文化对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和健康观念传递第六章:中国传统建筑6.1 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和风格,如宫殿、寺庙、园林等6.2 讲解建筑中的传统风水学说和建筑布局原则6.3 分析中国传统建筑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和传承意义第七章:中国哲学思想7.1 介绍儒家、道家、佛家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核心观念和代表人物7.2 讲解中国传统哲学在道德修养、人生哲学等方面的影响7.3 分析中国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和个体成长的启示第八章:中国传统服饰8.1 介绍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演变和特点,如汉服、旗袍等8.2 讲解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象征意义8.3 分析中国传统服饰对现代时尚产业的影响和创新发展第九章:中国民间信仰和宗教9.1 介绍中国传统民间信仰和宗教的起源和发展,如道教、佛教、儒家等9.2 讲解民间信仰和宗教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9.3 分析中国民间信仰和宗教对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和传承意义第十章:中国现代文化发展10.1 介绍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10.2 分析中国现代文化在文学、艺术、影视等方面的创新和突破10.3 探讨中国现代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交流互鉴的可能性重点解析本《中国文化教案》课件涵盖了十个章节,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
罗吉宏:中国传统文化说课课件(完整版)
本 课 程 的 重 点 和 难 点
2、认识中华民族的特征— —目的是增加学生的认识元 素,扩充他们的方法库。通 过剖析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和心理特 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正确认识中国人,正确认识 世界中的中国。
本 课 程 的 重 点 和 难 点
3、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因素——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分 析和判断素质。让学生明确要 保持世界文化的进化,就要赋 予世界文化多元性、对比性、 互补性和多种选择性。因此, 只要是在历史演进中证实自己 的生命价值的民族和国家,都 潜藏着现代化的因素,都有走 向现代化的可能。
•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可以成为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一 部分。比如,我们可以从传统礼仪文化中吸取营养,熏染 学生,增强其礼仪、礼貌意识,养成讲文明、有礼貌、守 秩序的良好习惯和品德,不仅能够体现自身的文明修养、 树立高职学生良好的社会形象,而且有助于良好人际关系 的形成与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构建。再如,传统文化把 “信”作为人立身处世基本的道德条件,要求人们“敬事 而信” “言而有信” ,这与当代倡导的诚实守信、爱岗敬 业的职业道德教育有相通之处。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具有良好的育人因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如果加以精 心设计,深入开掘其中的育人因素,可以成为学校德育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理论与史料结合。教材应该以史料为 主,以问题引出经典作品原文,以作品印证 问题。把教材建立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再 来进一步探讨问题,或者通过探讨问题,引 起学生进一步阅读文本的兴趣,也就是说, 既不能一味讲空理论,也不能仅仅编个作品 选就丢给学生,而是两者的巧妙结合。比如, 我们要讲孔子的“仁爱”思想,我们就引用 孔子的言论,让学生读懂,并对它进行分析, 让学生在对这些言论的阅读分析中得到有关 孔子的“仁爱”思想,为此,我们在备课过 程中准备了很多有关孔子言论的语料。
传统文化教程文件
≡和服〃簡介≡
和服是日本炫耀世界的 民族服飾,也是震驚歐 洲進而帶動日本風潮的 服飾。綜觀日本上古時 代的粗布服裝,窄袖斜 襟與古代中國穿著十分 相似。但是,真正有文 字記載,將中國服引進 日本,並將之制度化, 應該是從奈良時代開始。
≡日本〃主要宗教≡
日本主要宗教團體是 神道與佛教, 但也有基督教、天主
≡花道〃簡介≡
■「花道」又稱「華道」,「華」乃「蓮華」之簡稱。 古人在佛前供奉人工製「蓮華」,稱「供華」,「花 道」就是從「供華」演變而成。最初的插花只是將花 隨意的插入花瓶,它真正作為一門藝術,是從佛教傳 入日本以後開始的,由於佛教的故鄉印度有著供花的 習俗,因此隨著佛教的廣泛流傳,供花一事也在日本 普及,從純宗教儀式擴展到給死者的遺像供花,並將 能同時體現過去(結果實)、現在(開花)、未來 (蓓蕾)的蓮花作為供花的首選材料,面對花草生命 力不可思議之活動的敬畏和恐懼,以及試圖仿效那種 力量的日本人的傳統心理,則為這種插花儀式提供了 內在的基礎。
≡日本〃傳統文化≡
→六年十二班← →29號← →張語洛← →製←
≡日本〃傳統簡介≡
■日本的社會是古老傳統與 現代文明交互混合的,可以 說是新舊並存;日本的文化 是先接受中國文化,又接納 西方文化,依循日本傳統延 續而發展成日本獨有的文化。 如今日本已成為高度工業化 的國家,卻仍喜歡住榻榻米 的房屋、穿和服,每逢節慶 就同千百年前一般,以古裝 古禮來祭祖奉神。它的整個 社會與我國相似,家族觀念 深厚,民族主義的色彩極為 濃郁。
教等許多宗教團體。
≡日本〃地理位置≡
日本是亞洲東部太平洋上的一個群島國家 , 西隔東海、 黃海、朝鮮海峽、日本海 , 同中國、朝鮮、俄羅斯相 望 , 東臨太平洋。領土由本洲、北海道、九州、四國 四個大島和 3900 多個小島組成 , 面積 37.77 萬平方 千米。本州島是日本最重要的島嶼,面積 22.74 萬多 平方千米 , 約佔全國總面積的 60% 。 海岸線總長將 近3萬千米。南北長約 3000 公里 , 山脈縱貫列島中央 , 短而湍急的河 流注入周圍大海。山地和丘陵地帶佔國 土總面積的 70% 左右 , 人口集中在河流周圍及沿岸平 地等有限地帶。火山多 , 地震更多。因為山多平地少 , 日本的隧道技術、農業技術、灌溉技術得以提高。日 本火山總共約有 80來座 , 最高峰富士山 (3776米) 也 是火山。
《中国传统文化》PPT课件
仁
“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孔子以前已有“仁”的概念,但孔子丰富了“仁”的内涵,升华了“仁”的意义。
孔子的“仁”,其内容有四个含义,一曰“仁者,人也。”认为“仁”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二曰“仁”即“爱人”(《颜 渊》),并进一步阐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为“仁”,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三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他认为政治的最高境界是以“仁”治天下,象尧舜一样“南面而己。” 子 张问“仁”,孔子更具体指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这五者就是“恭、宽、信、敏、惠”。四曰:“克己复礼为仁。一 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他倡导以“孝悌”为基础的伦理观念,指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学 而》)。甚至“仁”的精神也渗透到他的教育思想当中,提出“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指出“博学而笃志,切问 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为什么能达到中国文化的颠峰状态
第一,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 第二,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 第三,激烈的兼并战争,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第四,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 第五,宫廷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
第一节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
从周平王迁都(公元前722年)到秦始皇统一中原(公元前221年)这500多年间,习惯上划分 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公元前476年以前为春秋时期,这段时期同孔子所编的鲁国史书《春 秋》的时间大体上差不多。公元前475年到秦统一中国为战国时期。在春秋时期,诸侯各国 “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战国时期发生大小战220余次,因此春秋和战国是中国历史上 一个动荡与变革的时期,就是在这动荡与变革的时期,中国文化却奏起了辉煌的乐章。
《中国传统文化教程》-教学大纲.doc
中国传统文化一、课程信息课程编号:A000053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课程类别:必修先修课程:无学分:2学时:32(28理论+4实训)适用专业(方向):所有专业开课学院:所有学院二、课程简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拓展课程,本课程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中国传统哲学、中国古代教育、中国传统文学,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中国传统艺术、中国传统生活方式七大专题。
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中国文化的来源、历史文脉、思想精髓和辉煌成就,学生还会了解到作为一个中国人,将传承怎样的传统文化,并将如何发扬下去。
并且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以及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本课程是专科学生的人文公共选修课课程,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特征,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培养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力、审美水平,并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必修课,在教学中旨在落实四项根本教育任务:一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讲授,让学生畅游于优秀文化海洋,提高学生对优秀文化的了解和把握。
二是培养提高学生的处世社交能力。
在课程中通过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的讲解,为今后的工作生活和处世社交提供方便。
三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在课程中通过传统生活风俗、礼仪的讲解,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是拓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和深远的,通过课程学习,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目标《中国传统文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专题内容、主题人物、欣赏经典传统文化、评析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等环节,促进学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读解的方法:分别从传统文化影响力的视角、文化的研究等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此增强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和水平,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讲课稿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讲课稿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1.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特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1.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讨论和提问,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布置相关的作业和论文,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2.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和伦理原则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观和家庭观念2.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和伦理原则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观和家庭观念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分享利用相关的故事、案例和文献材料2.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讨论和提问,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布置相关的作业和论文,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3.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领域的知识欣赏和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作品3.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领域的知识欣赏和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作品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示范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分享利用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3.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讨论和提问,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布置相关的作业和论文,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4.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和庆祝方式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的起源、意义和习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习俗和礼仪4.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和庆祝方式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的起源、意义和习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习俗和礼仪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分享利用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4.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讨论和提问,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布置相关的作业和论文,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5.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和重要文献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论语》、《道德经》、《庄子》等经典著作的内容和思想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价值5.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和重要文献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论语》、《道德经》、《庄子》等经典著作的内容和思想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价值5.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分享利用相关的故事、案例和文献材料5.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讨论和提问,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布置相关的作业和论文,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第六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6.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体系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道家、佛家等哲学流派的主要思想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6.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体系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道家、佛家等哲学流派的主要思想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6.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分享利用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6.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讨论和提问,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布置相关的作业和论文,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第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成就7.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形式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特点和代表作品欣赏和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作品7.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形式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特点和代表作品欣赏和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作品7.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示范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分享利用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7.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讨论和提问,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布置相关的作业和论文,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第八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工艺8.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工艺和技艺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陶瓷、丝绸、漆器、剪纸等工艺品的制作技术和艺术特点欣赏和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工艺品8.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工艺和技艺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陶瓷、丝绸、漆器、剪纸等工艺品的制作技术和艺术特点欣赏和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工艺品8.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示范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分享利用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8.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讨论和提问,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布置相关的作业和论文,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第九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文化9.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文化和地方特色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地域的民俗、建筑、饮食、语言等文化特点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文化对全国文化的影响和融合9.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文化和地方特色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地域的民俗、建筑、饮食、语言等文化特点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文化对全国文化的影响和融合9.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分享利用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9.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讨论和提问,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布置相关的作业和论文,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第十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创新10.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形式和影响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10.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形式和影响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10.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分享利用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10.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讨论和提问,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布置相关的作业和论文,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重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展开,分为十个章节,全面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核心价值、艺术表现、节日习俗、哲学思想、文学成就、传统工艺、地域文化以及现代传承与创新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
“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
《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
”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
“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
”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
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
有些还包括小吃,风俗等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特征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纵览简介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自然养生、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农家、农民起义;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中国传统文化诸子百家1.道家(老子、庄子、列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南华经》《道德经》《管子》2.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3.法家(李悝,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4.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公孙龙子》)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8.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9.小说家(虞初《虞初周说》)10.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思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自此书。
)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中国传统文化琴棋书画笛子、二胡、古筝、萧笛、鼓、古琴、琵琶。
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学主要是指诗词曲赋。
《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节日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
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
如下是15个主要节日: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百花生日)、上巳节(三月三)、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
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戏剧京剧、越剧、秦腔、潮剧、昆曲、湘剧、豫剧、曲剧[1] 、二人转、河北梆子、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脸谱、梨园戏、歌仔戏等。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建筑亭阁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民宅中国传统文化汉字汉语汉字是世界四大自源文字之一(另外三种是埃及圣书字、苏美尔楔形文字、玛雅文字),唯一一种使用至今,并仍然充满活力、历久弥新。
汉字作为表意(语素)文字的杰出代表,独霸世界文字之林半边天(另一半是各种字母、表音文字)。
汉字及其所记录的汉语,精妙绝伦,其艺术性盖诸文字之冠。
产生了古典格律诗、对联、字谜、测字算卦等世间仅有的艺术。
少有文字的书写能成为一门艺术,更无一能达到汉字书法艺术之高度。
碑帖、篆刻、牌匾、楹联、尺幅、扇面,样样精妙绝伦。
汉字的一笔一划,无不体现祖先们的智慧和对世界的理解。
所谓中国哲学,在汉字的构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春联、倒「福」字,到「招财进宝」,以及「福禄寿」字画,还有洞房里火红的「囍」字,灵堂前肃穆的「奠」字,汉字就是活生生的民俗与文化。
汉字维系中华一统数千年。
九州四海、古人今人用的是同一种汉字,交流无碍。
今天的人们仍可阅读秦简汉帛、唐碑宋贴,在世界所有文明中,堪称绝无仅有的奇迹。
对联、谜语(灯谜)、歇后语、熟语、成语、射覆、酒令、打油诗等……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中医中医、中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中国传统文化宗教哲学儒、道、佛、周易、阴阳、五行、干支、罗盘、八卦、占卜、风水、面相等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工艺潮绣、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人、面塑、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凤眼、千层底、檐、鹫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武术太极拳、咏春拳、少林、武当中国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中土文化、潮汕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乡、塞北岭南、大漠风情、蒙古草原、黑土地、青藏高原、天府之国、大西北、桂林山水、天涯海角、中原文化、巴陵文化……民风民俗礼节、婚嫁(红娘、月老、聘礼、洞房)、丧葬(孝服、纸钱、头七)、祭祀(天地祖先);门神、年画、鞭炮、汤圆、饺子。
中国传统文化衣冠服饰汉族衣冠服饰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各朝代形制不同,汉族服饰中国还有受其他民族文化影响而诞生的中山装、唐装、旗袍,各少数民族服饰、各类传统及现代的佩饰、鞋、帽等。
中国传统文化饮食厨艺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道;酒文化、中国菜、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湘、徽)、饺子、汤圆、粽子、年糕、月饼、筷子;鱼翅、熊掌、海参、鲍鱼……中国传统文化传说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天仙配、梁祝、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白蛇传......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
可见,传统音乐包括“国乐”但不包括“新音乐”,但它们都是“中国音乐”。
传统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音乐与新音乐的区别并不在于创作时音的先后,而是在于其表现形式及风格特征。
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渔舟唱晚》虽是近代音乐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属中华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传统音乐。
相反,学堂乐歌、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乐形态特征借鉴了西方音乐,故不是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的划分最早见于中国音乐研究所编写的《民族音乐概论》,分为五大类: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但大多院校在教学中把歌舞音乐并入民歌,于是就变成四大类:民歌、民族器乐、曲艺(即“说唱”)音乐、戏曲音乐。
实际上,“民族音乐”、“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又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民族音乐”包括传统音乐和新音乐;而“民间音乐”只是传统音乐的一个类别。
且中国的民族音乐是非常丰富的,除了民间音乐,还包括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文人音乐。
杜亚雄先生则将中国传统音乐分类如下: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其中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诗词吟诵调、文人自度曲;宗教音乐包括道教音乐、佛教音乐、伊斯兰教音乐、萨满教及其它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包括祭祀乐、朝会乐、喜迎及巡礼乐、宴乐。
“戏曲”戏曲“四大声腔”四声腔,展辉煌,对戏曲,有影响;昆山腔,经改良,艺术上,有开创。
弋阳腔,节奏强,加滚白,调高亢;梆子腔,声响亮,花苦音,巧用上。
皮黄腔,二合一,称二黄,和西皮;西皮刚,二黄抑,后发展,成京剧。
声腔中以昆山腔、弋阳腔、梆子腔、皮黄腔为典型。
中国古典十大名曲:《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对联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
关于中国最早的楹联,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
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南北朝。
在中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
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
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
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
《易经》卦爻辞中已有一些对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视,跛能履。
”(《履》卦“六三”)、“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明夷》卦“上六”)《易传》中对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见,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系辞下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则各从其类也。
”律偶,格律诗中的对偶句。
这种诗体又称近体诗,正式形成于唐代,但其溯源,则始于魏晋。
曹魏时,李登作《声类》十卷,吕静作《韵集》五卷,分出清、浊音和宫、商、角、徵、羽诸声。
另外,孙炎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创始人。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道教文化、禅宗文化、饮食文化、孝贤文化、慈善文化、中医文化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清明节、五月初五端午节、七月初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