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经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国经济发展轨迹
韩国经济发展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945年8月独立至1962年实施第一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前为一个阶段——动荡与恢复阶段;1962年至1992年为第二个阶段——高速增长阶段;1993年7月公布“新经济五年计划以后为第三个阶段——调整改革发展阶段[①]。
(一)动荡与恢复阶段(1945年~1961年)。
韩国摆脱日本殖民统治后,经历了大规模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动荡。
1948年成立的政府为恢复生产、抑制通货膨胀做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1950年6月爆发的朝鲜战争,使其生产设施几近毁灭。
1953年停战后,在美国及联合国的经济援助下,经过近三年的恢复,于1956年在很大程度上完成重建工作,控制了恶性通货膨胀。
尽管一般认为20世纪50年代是韩国经济停滞的时期,但是,1954年韩国政府实施的“有偿征用”和“有偿分配”的农村土地所有制改革,即政府从土地所有者那里购买土地分配给实际耕作的农民,结果一种佃农耕作制度取代了传统的收益分成佃农耕作制度,使农业部门的生产率得到提高。
事实上,在这个时期政府实施的几个重要政策目标,成为60年代经济较快增长的基础。
1953年至1962年,韩国经济年均增长3.7%,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0.7%[②]。
(二)高速增长阶段(1962年~1992年)[③]。
1961年5月,朴正熙军事政变上台后,开始以政府主导、出口导向和不均衡发展等战略,推进了韩国经济的有计划开发。
1962年开始连续实施了6个五年经济开发计划。
这一阶段又细分为三个发展时期。
20世纪60年代可谓外向型经济形成时期。
“一五”期间作为振兴出口、引进外资、引进技术的步骤之一,1965年韩国和日本实现了邦交正常化。
60年代,韩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都达到7.6%[④]。
1962年至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由23亿美元增至81亿美元,增加2.5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87美元增至252美元[⑤]。
“二五”计划结束时的1971年,出口额由1962年的5480万美元[⑥]增至10.68亿美元[⑦]。
70年代是韩国实施第三、第四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继续推进自立经济建设、解决发展不均衡时期[⑧],也是重化工业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针对韩国国内外经济条件的变化,提出“各地区均衡发展”、“划时代地扩大出口”、加紧“重化工业建设”等目标[⑨],改善了地区间、产业间的不平衡发展。
为了继续扩大出口,1973年制定了重化工业发展计划,将造船、汽车、钢铁、石化及有色金属等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对重化工业进行大规模投资。
在此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1.2%,创造了该时期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的最高纪录。
同时,产业结构向工业化方向前进了一大步。
1976年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的比重31%超过了第一产业的比重24.8%。
“四五”计划期间(1977年~1981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仅为5.8%[⑩]。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朴正熙总统遇刺,1980年光州事件及粮食的大幅度减产,重化工业投资失控,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尽管如此,应该说整个七十年代韩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
政府对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重化学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农业生产和农村面貌在“新村运动”的推动下发生了巨大变化。
但是,由于当局在宏观调控上的失误,出现了工业投资过猛,工业设备运转率过低等问题。
1971年至1979年,国民生产总值由95亿美元增至614亿美元,增加5.5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288美元增至1662美元;出口由10.68亿美元猛增至150.6亿美元,年均增长39.7%[⑪]。
进入80年代,韩国政府针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及国内经济波动的新形势,提出“稳定、效率、均衡”的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了改革,在经济政策和结构调整中求发展。
“五五”计划(1982年~1986年)和“六五”计划(1987年~1991年)期间,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9.2%和9.3%。
八十年代上半期,韩国出口增长率超过进口,贸易赤字逐渐减少,1986年终于出现盈余。
1984年~1985年韩国同其出口市场的发达国家产生贸易摩擦,使得出口增长速度放慢。
但是,1986年以后,进入低汇率、低油价、低国际利率的所谓“三低”时期,使
出口连续几年大幅度增加(1986年增加14%,1987年36%,1988年28%),经济增长率连续三年达到11%,1991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6757美元[⑫]。
(三)调整改革发展阶段(1993年7月至今)。
1992年开始实施第七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
可是,1992年12月当选的韩国历史上第一位文人民选总统金泳三,1993年2月上台后提出了“新经济五年计划(1993年~1998年)”。
在此计划中提出行政改革、产业结构和金融体制改革。
1992年与中国建交。
由于韩国具有的较强的价格竞争力和对日本出口大幅度增加、设备投资增加等因素,1994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6%;1995年也保持了这种良好势头,增长甚至超过1994年,达8.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了一万美元大关(10037美元)。
1996年由于日元升值导致韩国出口下降和设备投资减少,经济增长率回落为7.1%[⑬],可是,在这一年韩国成为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这标志着韩国基本上摆脱了发展中国家的地位,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然而,1997年10月开始韩货价值暴跌,被卷入亚洲金融危机漩涡之中。
97年11月末,韩国可用外汇储备降至73亿美元,陷入无法支付外债之困境。
韩国政府不得不于当年11月21日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申请金融救助,并于12月1日与IMF签订了金融救济协议。
550亿美元的紧急资金救助计划实施后,不稳定的外汇状况随着1998年1月韩国政府同国外债券组织签订短期外债向中长期转换的协定后开始趋于稳定。
以IMF的金融救济为契机,韩国摆脱了全国范围的危机。
而受到金融危机洗礼的韩国经济,九十年代末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和改革。
进入21世纪以来,调整改革中的韩国经济,于2000年显示出有力的增长,其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2001年有较大幅度的回落,增长3.8%。
2002年新当选的卢武玄总统提出了四大方面的经济施政纲领[⑭]。
2002年经济年均增长7.0%。
而2003年仅增长3.1%,国内生产总值为6012亿美元,人均为12646美元[⑮]。
纵观韩国经济的发展,“根据霍利斯·钱纳里(H.B.Chenery)的研究,韩国经济的主要转换增长时期(transitional growth)为1963年~1983年。
1963年随着第一次经济五年计划的制定实施,工业化正式启动。
1970年韩国成为了新兴工业化国家(newly industrialization country)。
1983年韩国经历了1979年的第二次能源危机,1980年负增长后经济得以恢复,并在经济稳定基础上促进自律化、开放化。
”[⑯]而经历了1997年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发展历史上最为惨痛的挫折之后,韩国经济正在进行全面改革,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韩国现代化成因浅析
摘要:韩国仅用30多年的时间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第十一大经济实体,它发展的每一步,无不与国际背景和国际经济有关。
韩国善于抓住一切可以
利用的机遇和国际条件,为本国经济发展服务;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主
动把自己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敢于利用国际组织的要求与国际经济的运行规则,对内不断进行改革,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要求。
经济全球化为韩国经济发展创
造了腾飞的机会,而韩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则是韩国经济腾飞的真正原因。
关键词:韩国;经济腾飞;全球化
著名的历史学家沃勒斯坦曾经为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列举出三种发展战略:一是加入世界经济体系,二是抓住机会搞进口替代工业化,三是和世界资本主
义体系完全脱钩搞自己的生产。
许多拉丁美洲国家走的是第二条路,事实证明,尽
管在一段时间内,可以起到在一定程度上推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但并不能长久。
冷
战时期广大社会主义国家坚持搞“平行市场”,关起门来摘自己的建设,经济上的
落后是有目共睹的。
韩国却选择了第一条道路,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它
成功的经验就在于,善于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遇,始终将自己的经济发展和世
界市场紧密相连,尤其是紧紧抓住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调整的空隙,发挥自己的优势
,实现自己产业的更新换代:利用国际经济体制和运行规则,对内进行改革,使之
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主动融入全球化浪潮,这就是韩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原因。
一、抓住西方发达国家产业升级提供的历史机遇
韩国在其第一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中,采取了“进口替代”战略作为总体的指
导思想。
其出发点是试图凭借本国的资源、技术和劳动力,生产经济建设中所需要
的机械设备和生活用品,以此来尽量减少进口,缓和政府在国际收支上的紧张局面。
所以,韩国政府采取了许多限制外国商品进口和保护本国产业的措施。
这种贸易
保护主义从表面上看,在短时间内起到了明显的保护幼稚民族产业的作用,得到了
部分民族资本家的支持和拥护。
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战略是不适合韩国发展的。
因
为就韩国而言土地面积小,人口密度大,自然资源比较贫乏,国内市场有限成为制
约其经济进一步增长的障碍,长期的战争和政治上的混乱则使人民的购买力较低,
企业资本积累不足。
正如有识之士指出的:“韩国在这一时期所实行的…替代进口
‟政策,实际上是…闭关自守‟政策。
这种政策的致命弱点是:把发展经济的基点
只放在当地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没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充分利用外
部条件来发展自己的经济。
”
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所带来的这个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正好解决了这个
发展难题。
1961年朴正熙上台之后,针对国内市场狭小、资源短缺和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实际情况,抓住美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提出了“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开始推行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外向型发展战略,并于1 964年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出口主导型经营机制,从而带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从总体上看,韩国的外向型发展战略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阶段是在2
0世纪60年代以轻纺工业品为主的出口导向战略;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重化工业品为主的出口导向战略。
之所以采取这两个战略,如果从大的国际背景
来说,就是抓住了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调整,相对让出市场的有利契机。
第一阶段,是由于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像轻纺工业品这样的
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发达国家渐渐变得无利可图的背景下产生的。
从1964年开始,韩
国政府正式将出口量作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重点发展以轻纺工业为中心的
劳动密集型产业,政府出面采取了一系列的相关措施。
这个战略由于充分抓住了有利的国际机遇,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韩国自身的
优势,扬长避短,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韩国经济快速增长,出口
额大幅度攀升,从1962年的0.65亿美元增加到1970年的8.35亿美元,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年出口增长率平均为38.1%,这种发展速度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
出口量的
增加还使整个的产品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业制成品的比例不断上升,从而带
动了整个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受到了强烈的挑战。
随着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加大出口加工区的行列,韩国原有的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已经逐渐丧失
,而且在生产这些科技附加值较低的产品时,由于竞争异常激烈,利润迅速下降,
已经没有太大的发展前景;同时,这种发展战略本身也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原材
料和机械设备,初级产品对机械设备和高科技产品的比价也在不断恶化之中,所以
想继续扩大出口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且,进口物资升值和出口相对萎缩会造成国际
收支逆差的出现。
韩国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对外向型发展战略进行不断升级。
而这一时期,发达国家由于受到能源危机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相继将
一些耗费能源和原材料多,技术含量不高,对环境污染严重的重化工业转移到国外。
这就为韩国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提供了有利的机遇。
因为这种工业和以前的
轻纺工业相比,具有生产附加值高、市场广大、收益明显等优势。
因此,从1972年
开始,政府开始向重化工业倾斜。
1973年,韩国发布《重化工业宣言》,《宣言》
指出:首先,60年代实行的以发展轻工业为主的经济战略受到了阻碍出口增长的壁垒,已经举步维艰了,所以必须集中力量开发比轻工业品具有更高价值的造船、机械、电子、钢铁、化学等产品,以世界市场为对象,努力谋求出口增加;其次,为
了改变收支恶化的局面,也必须实现出口替代产业的高级化,首先发展重化工业。
为此,1979年韩国政府成立了以国务总理为首的“重化工业促进委员会”,采取了
一系列有效措施推进这一战略的实现:确定重点发展产业,从信贷和税收上给予大
力支持;开辟专门用于重化工业生产的出口基地;将政府投入的60%以上用于集中
发展基础设施,以解除重化工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培植大型企业,也支持中小企业
的发展。
这一战略决策的顺利实行使韩国的产业结构迅速向高级化方向转变,在很短的
时间内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提高了技术水平,从而大大缩短了工业化
的进程。
总的来说,韩国在20世纪50-70年代现代化的迅速发展是和这一时期国际经济
,尤其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战后“黄金时代”的整体繁荣的大背景息息相关的。
韩
国充分地利用了这一时期世界市场上“三低现象”的有利条件,利用发达国家进行
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知难而上,独立自主地制定出自己的发展战略,实现工
业化发展质的突破。
在美国和日本的支持下,大力吸收外来的资金和技术,勇敢地
融入了世界经济潮流之中,从而实现经济腾飞的奇迹。
可以说,韩国现代化进程的
关键在于韩国实行了正确的国际化战略。
二、通过APEC走向国际
韩国经济属于对外依附性较强、以出口为主导的外向型结构。
过去,韩国是靠
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战略,改
变其贫穷落后面貌,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的。
可是,后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西
方发达工业化国家不仅首先从本国经济利益出发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和地区主义政策
,而且还要求韩国在国际市场上与发达国家同等竞争。
因此,韩国必须选择加入世
界性的经济合作组织,在其保护与协调下,谋求新的生路。
尤其是上个世纪80年代
后期,世界经济区域化及集团化的迅速形成与发展,地区贸易保护主义的日趋严重,对韩国经济的发展构成极大的威胁。
为此,韩国政府又重新调整对外经济发展战
略,努力寻找打破困境的途径与办法。
韩国选择了加入APEC。
韩国利用自己的实力和国际威信,在亚太地区积极发挥
引导而不是领导的作用,以此来刺激自己经济的增长,同时对日本和美国进行有效
的牵制。
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中坚持中间立场、保持中立,是韩国的重要战略之一。
韩国鉴于自己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中的地位,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寻求平衡,可借助双方的势力获得双重利益,对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采取依靠方
式,对发展中国家采取同情、支持方式,以赢得双方的好感,既利于从发达国家引
入资金及尖端技术,确保美、日市场,又可借助发展中国家的力量减轻美国要求开
放市场的压力,防止超级大国势力抬头(指日本),扩大对外贸易、投资市场,改变
对美、日过分依赖的局面,斡旋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所以韩国(还有澳
大利亚)率先提议建立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APEC)。
自1989年亚太地区经济合作
组织成立以来,就以创始国(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贸
易、投资议长国的身份积极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各项事务,努力扩大同区域内
各国的经济交往,力图发挥“核心”、“先导”、“桥梁”、“调节”等作用,以
提高自己在亚太地区及世界的政治、经济地位及影响力。
韩国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
中始终保持中立国立场,充当矛盾调解人,提出易被各方接受的弹性方案,以利于
韩国与各成员国保持融洽的合作关系,提高其影响力。
三、实行世界化战略全面走向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直至1989-1991年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动,世界经济全
球化进程有了新的发展,但真正进入全球经济的,主要还是局限于二三十个工业发
达国家,这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工业化国家无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同时也提供了很多机遇。
与全球化并行不悖的另一发展趋势,是世界经济地区化倾向在最近10年间明显
增强。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亚太经合组织的应运而生,推动了区域内国家之间经济
一体化进程,也促进了各地区国家之间的密切交往与合作。
这些合作与交往除了区
域优势外,还与世界各国普遍选择市场经济之路密切相关。
由于韩国特殊的地理位
置及其在世界经济集团化、区域化中的有利地位,推行世界化战略乃睿智之举。
韩
国正是在这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世纪之交,从1995年开始制订了自己的“世界化战略
”。
其目的是:改革国内政治和经济体制,与新的国际经济秩序接轨;进一步增强
国际竞争力,使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全面走向世界。
为此,韩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全面实施世界化战略,在内政和国际关系方面都制定了有效措施。
1.积极推动企业经营和管理体制变革。
韩国政府努力使自己的企业向世界化发
展,对外开展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对话,加强与西欧、特别是与西欧联盟的合作,
积极开发第三世界国家的新市场。
在企业能动性转变方面,要求企业实行柔性生产
体系,企业摆脱对政府的依赖,扩大国内企业与国际企业的交流,充实企业内部的
开发,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等。
在这一原则方针的指导下,政府对企业的转变采
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推动企业经营和管理体制变革。
2.积极投身于世界一体化潮流。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韩国逐渐认识到,以“
产业化”时期取得的成就为基础,凭其现有实力,加快世界一体化、亚太地区一体
化进程,它占据较为有利的国际战略地位。
于是,韩国积极主张推进世界一体化和
亚太一体化进程。
为此,韩国努力转换对外战略,全方位开展外交活动,积极参加
国际组织。
特别是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虽然国内农民强烈反对,但韩国还是接受
了这次谈判内容,并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
与此同时,韩国深感地区、国家间的合作这些“小圈圈”的重要性,他们不但积极参与地区性组织,而且努力把亚太地
区的国家“捆在一起”,要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中起“中坚作用”,并欲与
他国竞争。
3.积极推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
韩国是亚太经合组织的重要成员,并一心想发
挥核心作用,主张亚太经合组织应成为亚太地区推行贸易自由化、消除贸易壁垒的
工具。
韩国为推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计划每年将限制进口的商品种类减少50种,
逐步实现无限制的进口多边化,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完全统一,实现韩国经济发
展与世界化趋势相吻合。
在放宽进口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对出口的支持,努力
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为此,韩国成立了“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委员会”,
废除了100多项不利于提高竞争力的规章制度,全力保护骨干出口产品。
1995年初
还提出了“巩固发展西欧市场,开发第三世界国家市场”的口号。
四、依靠外力对内改革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韩国政府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合作,就可以充分说明韩
国善于抓住机遇,主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利用国际组织的力量,进行内部体制
改革,从而使本国经济体制符合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陷入危机的国家推行自己的改革药
方。
金大中在大选获胜之后就与IMF商讨解决危机的对策。
IMF紧急制定了一项从未
有过的援助计划,向韩国提供570亿美元的贷款,但有非常苛刻的条件,即韩国必
须进行经济方面的彻底改革,对过去的发展模式做出重大改变,要向美英式的自由
市场经济模式靠拢。
面对挑战,金大中明确表示,他的新政府“将完全执行与IMF
商定的协议”。
其实,金大中接受IMF要求,并不完全出于无奈。
实行改革也是金
大中长期以来的政治追求。
他认为,IMF的改革要求对韩来说看似灾难而实际是得
福之事。
金大中试图利用IMF的药方来改革韩国的经济制度,以便经济再次振兴。
因此,金大中明确要把革除沉疴、整治“韩国病”作为首要任务,以改革推动韩国
经济的重新崛起。
所以,他当选后毫不犹豫地与IMF合作。
在就职演说中,金再次
向国民表示改革决心,保证通过改革来振兴国家经济,消灭腐败现象并结束集权统
治。
他还承诺将建立一个规模较小但更能反映人民呼声的政府,并表示要在大力推
进民主的同时努力发展经济,在最短时间内废除一切不必要的政府限制和优惠,铲
除官治经济的根源。
韩国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提出的改革条件,目的是将韩国置于国际经济体
系中,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这既是韩国尽快摆脱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也是韩
国现代化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韩国现代化发展的每一步,无不与国际背景和国际经济
有关。
韩国善于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遇和国际条件,为本国经济发展服务,积极
参与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主动把自己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并敢于利用国际
组织的要求与国际经济的运行规则,对内进行改革,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要求。
可
以说,经济全球化为韩国经济发展创造了腾飞的机会,而韩国积极投入经济全球化
的大潮,则是韩国经济腾飞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