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论与突现论之争
因果排他性问题研究
因果排他性问题研究作者:石东浩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05期摘 ; ;要:因果排他性问题,是精神因果的一个重要论题。
它因为涉及个体的行为责任,故在心灵哲学界得到广泛讨论。
非还原物理主义,否认精神属性可以还原为物理属性,但面临因果排他性问题的威胁。
Menzies和Dretske,分别通过构建出兼容的因果模型和分析随附性概念,试图为精神属性的因果作用辩护。
但是,由于主体视角及反事实依赖因果概念的不足,他们混淆了因果关系与因果解释关系。
实体而不是属性,是因果作用的载体。
属性,只有因果解释的相关性。
关键词:物理主义 ; ;因果关系 ; ;属性 ; ;反事实依赖 ; ;因果解释当代心灵哲学的讨论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對于灵魂(soul)概念的阐释。
亚里士多德提出生命是对象有无灵魂的界限,生命的表现在于思想、感知、运动。
同时,他提出由于永恒的实在秩序,灵魂可以作为引起身体运动的内在原因,对身体运动具有因果效力[1](42-82)。
灵魂能够独立地开启因果序列这一特征,使得伦理学中的意愿行为成为可能,进而说明个体的行为责任。
针对心物关系,笛卡尔采取了与亚里士多德不同的处理策略。
他将亚里士多德的“灵魂”概念改造为“心灵”(mind)概念,排除了运动,还取消了感觉与思维的区分[2](83-90)。
这个改造的过程是将心物完全割裂开来的过程,由此诞生实体二元论,即身体的根本属性是广延,心灵的根本属性是思想。
两者作为对立的实体。
由于笛卡尔对心物关系的阐明,之前隐藏在神的秩序之中的被亚里士多德视为当然的心灵(灵魂的部分功能)的因果效力要重新接受人们的审查。
从机械力学的角度出发,笛卡尔的理论存在这样的问题:既然身体运动状况的改变需要与具有广延之物在空间上的直接接触,作为思维之物的心灵如何对作为广延之物的身体产生因果效力?当代对心物关系的讨论可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随着物理科学和神经生物学的发展,基于物理主义的心物同一理论,或者说大脑状态理论,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最基本的是物理主义与非物理主义的争论,进一步的在物理主义内部还有还原论物理主义与非还原论物理主义的冲突。
读《羊脂球》有感(荷塘月色)
莫泊桑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
暑假中,我有幸阅览了莫泊桑的著名作品《羊脂球》。
书中除了《羊脂球》外还有包括我们课本上学习过的《我的叔叔于勒》等三十几篇短篇小说,内容涉及到普法战争;小资产阶级和公务员;农村的生活;怪诞的故事;以及婚姻、家庭生活这几方面。
“艺术是有选择的、有表现力的真实”莫泊桑排除了一切与其主题无关的内容,阐明了本质的、有特点的东西,令其每篇小说都短小精悍又简单易懂。
从这一个个平凡的小故事中,作者想要赞美的或是讽刺的,一切想要表达的都传递给了每一位读者。
其中最盛名的自然是本书的同名作品《羊脂球》。
主人公羊脂球是一位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受人歧视的妓女。
作者与众不同地把她作为正面人物描写,并用其与一群以“正人君子”视人的上流社会资产阶级人物作对比,揭示了后者道貌岸然的外表下,自私虚伪连最基本的爱国情感都荡然无存的肮脏内心。
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那些拥有高尚身份的人在利益前后那巨大的态度变化。
当那些高贵的伯爵、富有的老板们需要羊脂球的帮助才能脱离德国军官的扣留时,他们“和蔼可亲。
心平气和地跟她讲道理,用感情打动她,非常殷勤地恭维她,讨她的喜欢。
赞扬她的牺牲将帮了大家大忙,大家将对她有多么感激。
”而后,当羊脂球没有利用价值了,这些人“不约而同地掉转头去,好像没看见她一样。
”高贵的伯爵挽起他的夫人,“对她避得远远的”老板的妻子傲慢地“瞪了她一眼”,“大家都离她远远的,如同她的裙子里带着什么传染病似的。
”简洁的语言,强烈的对比,把那些拥有高贵身份的人的假仁假意、虚伪做作刻画地如此精准而又深刻,把这些人高贵、雍荣外表遮盖下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出来,令我们每个读者不禁对这些伪君子嗤之以鼻。
莫泊桑的小说揭示了人性的美与丑。
当我们在为其笔下那个世态炎凉、人情淡薄的社会感到悲哀的同时,也会自然地联想到自身。
我们现在身处的社会与19世纪的法国社会当然相差甚远,但是,从莫泊桑笔下那些假仁假意的伪君子身上,以及那个毫无人情味、充满资产阶级等级观念的社会中,更让我们感觉人与人之间真诚地相待是多么的可贵!充满相互关爱、相互帮助氛围的社会是多么温暖!我们是幸运的,我们没有生活在莫泊桑笔下那种只有利益与等级观念,人心却相隔万里的可悲社会中。
还原论
还原论还原论(Reductionism)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的一种哲学观点。
它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可看成是更低级、更基本的现象的集合体或组成物,因而可以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
还原论派生出来的方法论手段就是对研究对象不断进行分析,恢复其最原始的状态,化复杂为简单。
原论信念在还原论方法的解析下,世界图景展现为前所未有的简单性。
早在19世纪,德国物理学家亥姆霍兹(Helmholtz.Von)就曾认为“一旦把一切自然现象都化成简单的力,而且证明自然现象只能这样来简化,那么科学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 现代物理学借助“还原”,把世界的存在归于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生物学家开始相信分子水平的研究将揭开生命复杂性的全部奥秘。
复杂的世界经由还原被清晰地分割为可以重组的简单粒子、部分,关于世界的知识也被分解为种种不同、分类庞杂的学科与部门。
卡普拉(Fritjof Capra)对此指出:“过分强调笛卡尔的割裂成碎片的方法成为我们一般思维和专业学科的特征,并且导致了科学中广泛的还原论态度——一种相信复杂现象的所有方面都可以通过将其还原为各个组成部分来理解的信念” ,即我们由还原论方法嬗变为本体论意义上的还原论信念。
还原论信念是一种本体论预设、一种关于实在的观念与态度。
还原论信念及其还原主义主要根源于一元论哲学(monism) ,预设“表面上不同种类的存在物或特性是同一的。
它声称某一种类的东西能够用与它们同一的更为基本的存在物或特性类型来解释。
”[9]还原论信念的核心理念在于“世界由个体(部分)构成”。
牛顿力学观盛行的18-19世纪是还原论信念的高峰。
古代有机的、生命的和精神的宇宙观被把世界看作“钟表机器”的观念所取代。
还原论信念的持有者相信客观世界是既定的,世界是由基本粒子等“宇宙之砖”以无限精巧的方式构成,宇宙之砖的性质与相互作用从根本上决定了世界的性质,最复杂的对象也是由最低层次(同时也是最根本)的“基本构件”组装而成。
认知科学的几个基础理论问题
认知科学的几个基础假设刘晓力一、认知科学概况认知科学是以研究人类认知过程、智能和智能系统、大脑和心灵内在运行机制的一门学科。
20世纪70年代(50年代?)兴起,是心理学、语言学、神经生理学、计算机科学、哲学和人类学的交叉学科。
认知科学不同的研究进路认知科学依据不同的问题领域和研究方法划分为不同的研究进路心理学进路语言学进路生物物理学进路神经生理学进路人工智能进路广义进化论进路复杂性科学进路认知科学的起源认知科学起源于不同学科领域,特别是:图灵机概念的产生人工智能研究的兴起心灵哲学中以普特南(H.Putnam)和福多(J.Fodor)为代表的“功能主义”理论的确立心理学和语言学乔姆斯基(A.N.Chomsky)等反对激进行为主义的“认知革命” .认知科学所引发的一些基础问题成为20-21世纪之交涉及领域广泛、争论最为激烈的世界性的科学和哲学的热点问题。
认知科学不同的研究进路,决定了关于它的哲学观上的巨大分歧和各种研究范式的激烈竞争。
二、认知科学的几个基础假设D.Kirsh (1991)提出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的五大问题1)知识和概念化是人工智能的核心吗?2)认知能力及其所预设的知识能否脱离其有机体进行研究?3)认知的知识形态或信息形态的轨迹是否可用类自然语言描述?4)学习能否与认知相分离加以研究?5)是否有对于所有认知的统一结构?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们对于心灵哲学中的三个方面问题的困惑和困难1、意向性问题2、意识问题3. 心灵是否是涉身的?Mark Johnson总结30年来认知科学的成就对传统哲学的挑战时说,认知科学的三大发现是:心灵本质上是涉身的;思想大部分是无意识的;抽象概念大多是隐喻的。
70年代以前认知科学主要是基于理性主义的符号运算传统。
70年代以后,许多人认为,“理性绝不是宇宙的先验特征,理性也不是与身体无关的人类心灵的先验特征。
心灵依赖于身体的生理结构,是由人的身体的特殊性质,由人脑的神经结构的特殊细节,由我们在世界中的日常举止的特殊情况塑造的,理性、心灵、概念、推理、思维等都是涉身的。
宇宙构成的第四要素信息能之研究
医学信息 20 年 4 09 月第 2 卷第 4 M dcln r a o. p. 0 9 V 12 . o 2 期 e i f m t n A r2 0 . o 2 N . aI o i . 4
1 9 ,1 :- . 9 5 (0)5 8
编辑/ 任鸿兰
宇宙构成 的第四要素信息能之研究
段 占祺 , 赵 宁 , 新 政 金
( 中科 技 大 学 同济 医 学 院 医 药信 息 系 , 北 武 汉 4 0 3 ) 华 湖 30 0
摘 要 : 文首 先介 绍 了从 医 学信 息 学 发展 中催 生 的信 息 能 的 概 念 。 信 息 运动 的真 正 动 力 、 息增 生的 机 理 和 信 息科 学 的 需求 本 从 信
的结果 , 阴阳二气 的相互作用 , 促成了事物的发生 , 推动着 并
使得处于整体 中的局部不 同于游离于整体之外的局部。所 以 局部必定包含整体的信息 , 了解局部 有助 于了解 整体。应 当 看到 , 系统在整体上涌现 出新性质是需要付 出代 价的。部分 在 独立状态下呈现的许多特征 , 它们整合进 系统 以后就被屏
5 结 束 语
学报 ,0 6 1()1 6 2 0 ,41:- .
分 别作 为传统物 质世界与信 息世界领 域研究 范式 的理 论基础 的” 还原论” ” 现论 ”都 是关 于整体与部分 的关 系 与 涌 , 的理论 , 从信息观点看 , 它们代表关 于部分信息 和整体信息 之关 系的不 同理论 。还原论认定整体信息是局部信息 之和 , 而涌现论则揭示 了整体信息与局部信息 的辩证关 系 : 整体信 息不等 于局部信息之和 , 而是在整合局部信息的基础上涌现 出具有新质 的信息 , 消除那些不合时宜的旧信息 ; 另一方 面 , 整体 的新信息一经涌现 出来 ,就会在每个局部 中有所反 映 ,
系统科学中整体论思想的历史渊源
系统科学中整体论思想的历史渊源作者:张珍来源:《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3期[摘要]整体论思想是系统科学的核心。
以《周易》思想和老子哲学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明与以巴门尼德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文明均含有朴素而丰富的整体观念,主要强调整体的不可分性。
近代笛卡尔机械论时代的整体主义思潮与以英国突现主义学派和机体论为代表的整体主义思想进一步发展,凸显出整体论与还原论的争论焦点。
现代系统科学整体论研究的深入本质上是对古代和近代整体论思想的扬弃,兼容并超越了还原论,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整体主义思维方式。
[关键词]系统科学;整体论;还原论[中图分类号]B5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3.03.007对整体论思想的研究是当代系统科学与科学哲学的核心课题。
近代,由于还原论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巨大成功,整体论曾一度被忽视,其学术地位甚至被边缘化。
系统科学的兴起与发展使整体论的思想和方法重新受到重视,系统科学的创始人、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和哲学家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明确地把一般系统论定义为关于整体性的科学,因而系统科学的理论研究要追溯整体论的历史并理清其与还原论的争论。
本文拟就此做一正本清源式的梳理与厘定。
整体论主要指的是,特定系统(生物的、化学的、社会的、经济的、心理的、语言的等)的性质不能由各自独立的组成部分之和来确定或解释,而是整体的系统以某种权威的方式决定各个组成部分的行为。
为了回应1920年代的还原论思想,南非政治家、哲学家扬·克里斯蒂安·斯马茨受古希腊语Holos(意思是“所有的、一切的、全体的、整个的”)的启发,于1926年在《整体论与进化》一书中首次提出“整体论”(holism)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在创造性的进化过程中,形成整体的自然趋向要大于部分之和”。
[1]一般认为,整体论的思想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整体不等于部分和”的命题。
论心理学中的还原论-最新年文档
论心理学中的还原论还原论( reductionism )在心理学中遭遇尴尬。
一方面,还 原论在哲学内部一直不具备好的名声 [1] 。
在一些人本心理学家 眼中更几乎成了“粗暴地简化”的代名词。
另一方面, 还原论在 心理学界仍然大行其道, 持续得到官方与民众的欢迎与支持。
有 美国心理学家就抱怨联邦财政机构、 国会以及普通大众对还原论 的支持过多,使得“钟摆”向还原论方向明显地“偏离太 远” [2] 。
那么,到底什么是心理学中的还原论?怎样评价它的 是非功过,以还原“还原论”在心理学中的本来面目?以下内容 将审慎地讨论这些问题。
1 什么是心理学中的还原论不同的方面来确定它的意义” [3] 。
它有时更像学界流传的一种信仰,许多人都急于宣称赞同它、反对它,试图要超越它或者取 代它,却少有人真正从本质上反思与把握它的确切意义。
要澄清心理学中还原论的意义, 有必要追溯哲学中还原论的 发展历史。
事实上,哲学还原论思想源远流长。
古希腊哲学始祖 泰勒斯就认为世界由水构成,他的后辈留基伯、德谟克利特、伊 壁鸠鲁、 卢克莱修等均持朴素的原子论观点, 把世界还原成微小 的、不可再分的粒子,认为万物就是这些粒子的组合、分离或改 组。
近代以来,笛卡尔认为世界就是像时钟一样的机器,可以通 过研究构成机器的组件来达成对整个机器的了解, 从而开创了近 代意义上的还原论传统。
此后,这一传统在由伽利略肇始, 集其大成的经典物理学中得到了广泛而成功的应用, 成为了影响 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一大方法论体系。
需要指出的是, 虽‘还原论'是一个日常语言 中所使用的通俗概念, 可以从还原 论应该得到澄清,而不是简单地将其抛弃” [4]。
然还原论思想早已存在,但“还原论”作为一个哲学用词还是在20 世纪中期蒯因批判逻辑实证主义时首次提出的。
后来历经内格尔、亨普尔、奥本海姆、普特南等科学哲学家的发展,才逐渐在哲学中形成比较精致的还原论思想。
“突现”在库恩科学发展模式中的地位
强调 的是不 同层 次 间静态 的结构 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 响。但由于库恩对“ 范式” 的论述很 含糊 功能方面大于或优于部分 , ( 据统计 有 2 0多种不 同的定义 )造成了对库恩思想研究的一 性关系。突现是指在复杂系统的 自组织过程中出现的新 颖的 , 模 p t rs 和性 质 , e 相对 于它 们所 出 自的 大困难 。系统科 学中对 “ 突现” 问题的研究 与这 种情况非常相 和连贯的结构 、 式 (at n ) 突现现象 是在宏观层 次上 出现 似, 而且库恩在《 科学革命 的结构》 一书中也曾多次提到了“ 微观层次的组成部分和过 程, 突 不可知性关注“ 突现 ”在原有 , 现” 这一术语 , 么,突现” 那 “ 在库 恩科学 发展模 式 中究竟扮 演 的现象。另一 方面是用 新奇性 、 是整体 与整体之 间的转变 , 强调的 了什 么样的角色?本 文希 望从 系统 科学 的观点 和结论 出发 , 整体基础上生成新的整体 , 来把握库恩的科 学发展思想 。
多种不 同的观点。而对 “ 突现” 含义 的界定 也主要从两个方 面 而贯穿其 中的核心概念 就是“ 范式 ” 。范式 具有 这样 的成 就 :
[ 收稿 日期]0 6 6 2 2 0 —0 — 6 [ 作者简介] 刘程岩(99 , 黑龙江鹤 岗人 , 17 一) 男,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 04级博士研究生 ; 颜泽 贤(9 4 , 湖北洪湖人 , 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 , 14 一) 男, 广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 博士生导师。
论或新发现的发展模式 ; 是将“ 二 突现” 为一种 关系。这 两 两个方面 同样不能绝对地分开 。 作 总之 , 静态 的科学 发展模 式正在逐 渐与动 态的科学 发展 种 含义相互交织在一起 , 了研究的需要 , 为 只能相对地 划分其
2021年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考研招生专业目录、报录比分析、参..
【学院简介】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是以科学与人文交叉学科见长的研究和教学机构。
学院设有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哲学2个博士学位点,科学技术史、哲学、新闻传播学3个硕士学位点,以及科学技术史、哲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
下设科学技术史系、哲学系、历史学系、新闻传播学系、考古学与人类学系、体育教研室等机构,学院教师担任《自然辩证法通讯》、《科学技术史杂志》、《工程研究》和《科学文化评论》等期刊的主编。
利用国科大在理工各学科的优势,学院拓展科学技术与人文社科的交叉研究,成立中国现代科学家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在科学技术史、科学哲学、科学传播及相关人文与社会科学等领域,招收和培养研究生。
学院现有教师66名,其中正高级职称25人,副教授18人,他们在国内外学界担任重要学术职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研究工作发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教学奖多项。
学院除了建立本专业完备的研究生课程体系,还为国科大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大量的科技史、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门类的公共选修课,组织《明德讲堂》等系列讲座,开展人文通识教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厚国科大的人文底蕴,以一流的人文为建设一流的国科大服务。
学院培养出一批具有文理交叉学科背景的优秀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在不同的行业做出重要贡献,有的已经成长为国内外研究型大学的学术带头人。
学院向每位非在职学生提供普通奖学金,以及助研、助教和助管等三类有偿兼职工作机会,并向优秀学生提供国家奖学金、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等。
欢迎不同专业学子,尤其理工科背景学生报考我院!说明:(1)本学院2020年预计招收硕士研究生24人,不含少数民族骨干计划招生人数。
(2)本学院各专业均接收推免生。
(3)科技考古方向招生信息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招生专业目录。
【考试科目】010108科学技术哲学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14科学技术史④939科学哲学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03高等数学(丙)④806普通物理(乙)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03高等数学(丙)④823普通化学(乙)【研究方向】01.(全日制)科学哲学02.(全日制)技术与工程哲学03.(全日制)科学技术与社会04.(全日制)科技伦理05.(全日制)科学文化【参考书目】《科学技术史》1.麦克莱伦第三等2007.《世界科学技术通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格里宾2014.《科学简史:从文艺复兴到星际探索》.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3.杜石然等2012.《中国科学技术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科学哲学》1.亚历克斯·罗森堡,《科学哲学:当代进阶教程》,刘华杰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中原子论的基本思想。
7-8页答:原子和虚空作为存在和非存在,都是构造自然万物的本原。
原子是构造万物的基本粒子,虚空为原子提供位移运动的场所。
所谓原子论方法,是主张对客观事物进行解剖研究,通过把整体分解成各个基元(原子或元素),从这些基元的属性及它们之间的简单联系中去寻找整体变化原因,并把整体的特征归结为各个基本单元性质的总和。
原子论方法适用于那些可以被分割,并且可以把研究对象归结为可用较少性质便可概括的,具有缓慢变化和不变特性的基元,基元之间具有单向的因果关系的研究对象。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II页答:(1)前提与基础:1、人与自然的两分2、自然的数学设计3、物理世界的还原论说明4、自然与机器的类比(2)主要观点:1、物质观认为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最小的粒子——原子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卜\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也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2、时空观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3、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
4、因果观认为可以把经典力学的因果关系推而广之,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5、相互作用观认为物质粒子之间或由它们构成的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的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
6、人类统治自然认为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总体而言,机械论自然观提供了一幅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图景。
在这幅图景里,自然界绝对不变,自然界的•切从来如此,并将永远如此;万事万物只是在时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
(3)特点:1唯物主义:世所谓原了.论方法,是主张对客观事物进行解剖研究,通过把整体分解成各个基元(原了•或元素),界是物质的、从自处本从这些基元的属性及它们之间的简单联系中去寻找整体变化原因,并把整体的特征归结为各个基本身来理解自然、拒斥目的因2形而上学:恩格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陷入不可解决的矛成,因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了它们的相互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了它们的产生和消失;看到它们的静止,忘了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7)医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7)医学发展的三个阶段(7)医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哲学研究告诉我们,⼀个正确理论的产⽣有三个阶段。
第⼀是感性阶段,第⼆是分析研究阶段,第三是理论研究阶段。
医学是⼈类对⽣命规律的认识,这个认识也离不开哲学所揭⽰的这三个阶段。
与认识过程这三个阶段相对应,医学也就出现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与感性认识阶段对应的是古代经验医学,与分析研究阶段相对应的是现代实验医学,与理性认识阶段相对应的应当是系统医学(后现代理论医学)。
⼀古代经验医学许多有悠久历史民族都有⾃⼰经验医学,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我们中国的中医学。
经验医学就是将经验直接应⽤于临床⽽对医学机制的说明,不是⽤医学这门⾃然科学,⽽是⽤物质运动的⼀般理论,即⽤哲学理论来解释。
古代的这种容⾃然科学与哲学为⼀体的哲学叫做“⾃然哲学”从原因到结果之间的⼀段空⽩,只能⽤哲学推理相联系。
⼈们公认,这种理论属“⿊箱理论”。
经验医学所产⽣的时代是在⼈类社会的古代,它所研究的物质对象是⼈体的整体,它所⽤的研究⽅法是⿊箱理论,它思维⽅法是朴素的辩证法。
本⽂在《⼆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中的《(⼆)感性认识阶段——古代⾃然哲学——朴素辩证法》⼀节的论述中,已经对:1 古代整体论科学。
2 关于整体论的说明(1)整体论的特点:(2)整体论的局限3 朴素辩证法不是辩证法等内容进⾏了说明。
中医学作为⼀个古代经验医学,完全符合这些论述所说的内容。
这⾥就不再重复。
中医问题是本⽂讨论的重点。
但是,我们的⽅法是在准备了必要的知识以后再开始讨论。
我们为⼤家准备的知识,是关于科学发展和医学发展的过程和内容的全⾯的宏观的知识。
知道了科学技术总的发展情况,知道了医学技术总的发展情况,也就知道了中医在宏观科学技术和宏观医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位置,也就知道了中医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法。
在我们传统的讨论中,⼤家往往是就事论事,就⾃⼰的知识发表⾃⼰的意见,因为每个⼈知识⾯的不同,意见也不相同,并且因为没有共同的知识结构,也不能使⾃⼰接受别⼈的意见。
50年之后的心-身问题
我认为“随附性”的观念在70、80年代的显赫部分在于填补了这一空白。心理属性随附于物理属性之上的学说似乎很好地满足了后还原论的物理主义者在心的形而上学探索方面的要求;因为随附性观念承诺表明一种物理域及其规律占首要地位的清晰而且坚定的意识,因此为大多数功能主义者的物理主义承诺进行辩护同时又能从物理还原论的重负中解放出来,因而也捍卫了作为一种自律的域的心理事物。进而,通过允许随附的心理属性存在多重的物理基础,随附性观念也能与心理属性的多重实现性相融合。许多哲学家,特别是那些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已经对心理的物理主义还原论不抱希望的人,试图使心-身随附性成为一种避免了还原论的物理主义的令人满意的形而上学论断。在70年代后期,那种被N.布洛克恰当地称作“反还原论者的共识”在他的论文《反还原论者的回击》中。牢固地确立了其地位。这促使将“非还原的物理主义”推崇为一种新的正统学说,不仅在心-身关系方面是这样,而且更普遍地,在所有其它的域中关于“高层”属性和下面的“低层”属性之间的关系方面也是如此。因此,随附性的进路作为一种额外的附赠还产生了关于特殊科学和基础物理学之间关系的一种原则性的普遍观点。
以上回顾清晰地表明,尽管斯马特-费格尔的物理主义是短命的,但是它却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种贡献比其作为一种心的理论的盛行更为持久。我始终记得的是,斯马特-费格尔的物理主义理论有助于为以后的争论设定基本的要素——一系列广泛的物理主义假定和目标,这些今天仍然指导着和限制着我们的思想。这一点表明了如下事实:当大脑-状态理论失败后,哲学家们并没有返回到笛卡儿主义或二元论的其它严格形式中。在这场争论中的几乎所有的参与者都留在了物理主义的框架中,甚至那些在斯马特-费格尔唯物论的终结中起到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的人都继续忠于物理主义世界观。这一事实在定义我们的问题方面起到巨大作用:从70年代、80年代一直到现在,心-身问题(我们的心-身问题)从根本上及本质上说一直是在物理的世界中为心灵找到一个地位。如果C. D. 布罗德今天再写他那本1925年的书时,他可能将书名更合适地定为《心灵及其在物理世界中的地位》。
金在权随附性论证及其融洽性探究兼评其条件还原策略的有效性
第29卷,第2期科学技术哲学研究Vol.29No.2 2012年4月Studies in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pr.,2012金在权随附性论证及其融洽性探究———兼评其条件还原策略的有效性王佳(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北京100875)摘要:当代物理主义背景下,因果排斥性问题成为各类非还原物理主义理论必须面对的重要挑战。
金在权提出的用以支撑因果排斥性问题的随附性论证揭露了非还原物理主义蕴含的内在矛盾,同时他提出条件还原主义作为解决心理因果性问题的物理主义形式。
然而,随附性论证的内在结构是否协调一致,条件还原主义是否能够自洽地解决因果排斥性问题依然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非还原物理主义;因果排斥问题;随附性论证;条件还原主义中图分类号:N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062(2012)02-0019-07一随附性论证蕴含下的因果排斥性问题金在权(Jaegwon Kim)最先引入因果排斥性问题(the problem of causal exclusion)用以揭露非还原物理主义在面对心理因果性问题时所遭遇到的理论困难,这种困难集中体现在非还原物理主义对本体论物理主义与性质二元论的共同诉求所引发的矛盾上来。
因果排斥性问题表明,无论某个心理事件何时被设想为另一个心理或物理事件的原因,它作为原因的地位都会受到一个作为原因的物理事件在先取代的威胁。
因此,该问题的引入不但迫使非还原物理主义者重新面对强还原论(类型同一论)业已消解掉的心-身关系问题,并且由于非还原物理主义对心-身随附性关系的一贯维系,致使心理领域的因果自治性首次遭遇到物理方面的威胁,因为尽管传统的笛卡尔式的二元论无法为心-身交互性提供融洽的解释,却有理由在本体论层面为心理领域的因果自治性留有位置。
与当代其他心理因果性问题①不同,因果排斥性问题集中展现了非还原物理主义阶段心理因果性问题的新内容;最为广泛地涵盖了物理主义和二元论的基本理论原则,揭露出非还原物理主义立场的内在矛盾;同时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也为物理主义者寻求解决心-身关系问题提供了可能的出路。
医学科技哲学4.0
1、人们对哲学与医学之间的关系有三种不同的认识:医学中的哲学(philosophy in medicine)、哲学和医学(philosophy and medicine)、医学的哲学(philosophy of medicine)。
谈谈你对这三种认识的理解。
医学和哲学包括两门学科间重叠的问题,他们常见共同考虑的问题包括意识、身心、感知和语言等,这种关系更趋向于合作,两者保持他们的个体属性。
医学中的哲学是用哲学的方法解决医学知识和实践的哲学问题,是指哲学的传统工具——批判性反思,辩证推理的应用价值和目的的揭露,或求一阶问题--一些医学上定义的问题。
这种关系可能涉及逻辑或认识论的问题,但最为大多数关注的是医学中的伦理问题。
医学的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两个学科之间的关系较上述的医学和哲学的关系而言,共同考虑更多的问题。
这种关系也不单是医学中的哲学,哲学家们不仅用医学来做哲学,而是去理解医学的本质。
这种关系可以具体定义为形而上学和本体论,认识论和用来进行医学认知和实践的不同模型的价值和伦理分析。
2、比较生物医学模型和人本化医学模型在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价值论上的差异。
形而上学立场:前者为一元论后者为二元论形而上学预设:前者为还原论,后者为还原论/突现论认识论:生物医学模型中的医学实践基于客观或科学知识,并依赖于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医学科学的技术发展。
该模型中的医学认知通常基于机械因果关系。
认识论要求生物医学模型来自于从实验室实验结果和临床研究中获得的命题陈述的逻辑关系。
在该模型中,对于医生或患者的直观或情感维度的空间通常很少(如果有的话),因此医学认知通常是非人格的。
虽然人本化医学模型与生物医学模型共享许多认识论特征,但它们还依赖于从业者的情绪和直觉。
情绪和直觉有时使医生能够获得除了如实验室检测等量化指标意外的病理信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信息是主观的和人性化的。
在这种模型中获得的知识类型取决于信息因果关系,其中患者的社会心理维度是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因素。
整体论、系统论与复杂性理论及其归宿
整体论、系统论与复杂性理论及其归宿葛永林【摘要】系统本体化与理论的同源是整体论、系统论与复杂性理论的共性.但是,它们也在分类形态、问题域、方法论、话语体系等四个方面表现出差异性.复杂性理论要实现对整体论的超越,成为一种科学研究范式,还需夯实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基础.【期刊名称】《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28)002【总页数】5页(P22-26)【关键词】整体论;系统论;复杂性理论【作者】葛永林【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8自从1926年斯穆茨(J.C.Smuts)提出“整体论”以来,它在近百年的演化发展中呈现出了很多的形态及其分类体系,其中就包括所谓的系统论与复杂性理论,有不少人直觉地把它们混为一谈。
为了使系统科学或复杂性理论的发展能够更加科学、准确和规范,有必要从哲学层面对它们进行固本清源。
一之所以经常有人混淆这三个概念,主要的原因在于它们有两个重要的相同点:系统本体化与理论的同源。
系统本体化意味着系统是最根本的实在、万事万物存在的方式。
贝塔朗菲(L.V.Bertalanffy)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开篇就说“无处不在的系统”[1]1。
这一概念遍及一切科学领域,从大众思想,到专业术语,再到舆论,无不如此。
在系统哲学家拉兹洛(szlo)看来,任何实在的基本构件都是系统,都是自然-认知系统。
他说:“本体论在系统哲学中已经成为系统本身的一般性理论。
”[2]167现代科学已经开始放弃了仅仅把单个实体作为研究对象的做法,更多地开始关注由各种实体组成的系统或构成实体本身的等级层次系统。
系统科学与复杂性理论就是在这种整体性思维的指导下,试图超越具体事物特殊性综合形成一般性理论解释自然系统复杂性的。
因此,比各门具体学科更具一般性的系统认识、系统方法与系统哲学就成为了科学探索的必要条件。
心理学专业英语总结(完整)
心理学专业英语总结——HXY随意传阅·顺颂试安注释:1.“*”在书上是黑体字,但感觉不重要背了也没什么卵用2.“”背景色项表示答案恰好有三项,可能出选择3. 人名已加黑,可能连线或选择4. 每章节的末尾有方便记忆的单词表(只包括这篇总结中出现的关键单词)5. 方便理解记忆,已在各项下方注明中文释义6.“,”大部分都是作为点之间的分割,类似于逗号,前后不连成句子Chapter 1——Perspectiv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纵览Section 1: Approaches to psychology 心理学入门●What is psychology? 心理学是什么Definition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behaviour and mental processes.定义:对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研究Psychology come from: ①philosophy, ②biology ③physics.心理学来源于:哲学、生物学和医学When: 1879 as a separate scientific discipline.形成于:1879年,作为独立学科History (develop): structuralism, functionalism, psychoanalysis, behaviourism, cognitive psychology, humanistic approach, biological approach.历史发展:结构主义,机能主义,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人本主义,生理。
●The psychoanalytic approach to psychology 精神分析理论Origins & history: Sigmund Freud, unconscious mental causes, treat as the causes of mental disorders, built up an theory.历史来源: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心理动机,把它视为心理疾病的原因,并建立理论。
演化经济学理论梳理
山西农经//2020年3期DOI :10.16675/14-1065/f.2020.03.006演化经济学理论梳理□刘云摘要:“演化经济学”概念最早在1989年由凡勃伦提出,随着经济学不断发展演化,演化经济学研究纲领、研究范式及研究理论也得到不断深化。
以制度与演化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为切入点展开阐述,从演化经济学的研究纲领和研究范式层面梳理演化经济学理论,进而剖析演化经济学企业理论。
关键词:演化;制度;演化经济学;创新文章编号:1004-7026(2020)03-0018-03中国图书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81)杰弗里·M ·霍奇逊(Geoffrey.My Hodgson )是世界著名制度经济学家和演化经济学家,是旧制度经济学的当代传人,在其对制度与演化经济学的探讨之下给人们创造了一个更新的演化经济学视角。
主要通过梳理霍奇逊著作《演化与制度:论演化经济学和经济学的演化》的主要观点,借以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并对文章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归纳。
1演化经济学理论1.1..演化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第一,“演化经济学”概念。
凡勃伦最早于1898年提出了“演化经济学”概念。
老制度主义者认为,制度经济学相当于演化经济学,演化经济学只是制度经济学的另一种表述方式。
由此,为演化经济学深层次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二,“新熊彼特”学派。
熊彼特是接纳新事物并使用还原论的学者,他反对生物学方法,更注重非均衡与质变,高度重视企业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新熊彼特”学派主要探讨创新、竞争、企业规模和市场结构等因素,提出了技术、制度及产业结构的演化增长理论,发展企业能力理论,研究科学、技术、知识经济以及创新体系方面。
第三,奥地利学派。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卡尔·门格尔将研究目的聚焦于制度结构,霍奇逊把门格尔看成是经济演化思想的先驱,奥地利学派的思想于20世纪40年代在米塞斯、哈耶克的著作中才得到复现。
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身二元论和还原论
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身二元论和还原论1. 引言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综合性的医学模式,用于解释和理解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在该模式中,将人的健康问题看作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文将重点讨论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心身二元论和还原论。
2. 心身二元论心身二元论是指将人的身体(生物)和心灵(心理)视为两个相互独立但又密切关联的实体。
根据这一观点,人的健康问题可以归因于身体或心灵方面的原因,或者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2.1 身体因素在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身体因素指涉及到人体器官、组织、细胞等方面的问题。
例如,遗传因素、内分泌失调、免疫系统异常等都可以导致身体上的疾病发生。
2.2 心灵因素与身体因素相对应,心灵因素指涉及到人的心理状态、情绪、信念等方面的问题。
例如,压力、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可以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导致身体上的疾病。
2.3 身心相互作用心身二元论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灵是相互作用的。
即使一个问题起源于身体方面,也会对心理产生影响;同样,一个问题起源于心理方面,也会对身体产生影响。
例如,长期的压力和焦虑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增加患病风险。
3. 还原论还原论是指将复杂的生命现象分解为更基本、更简单的组成部分,并通过研究这些组成部分来理解整体现象。
在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还原论强调对生命现象进行科学解释和理解。
3.1 生物学还原论生物学还原论从生物学角度解释健康与疾病。
它将人类看作是由细胞和分子组成的系统,并通过研究细胞和分子层面上的变化来解释健康问题。
例如,遗传突变、基因表达异常等生物学变化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3.2 心理学还原论心理学还原论从心理学角度解释健康与疾病。
它将人的行为、思维和情感等心理现象看作是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并通过研究这些心理现象来解释健康问题。
例如,心理因素如压力、应对方式等可能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3.3 社会学还原论社会学还原论从社会学角度解释健康与疾病。
系统自然观
克思主义自然观具有突出的整体主义特征,可以将其发展历程分为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 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是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在当时形而上学机械论、还原论自然观盛行的历史时期形成的,重视联系和发展、结构和演化,并指明元素与元素之间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正是这种对立统一使事物获得发展变化的初始动力,而后事物遵循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规律运动、变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则进一步探究元素之间的关联为何、如何会使整体突现生成部分所不具备的性质与功能,其发展经历了“三次浪潮”: 一是标志着系统科学形成的控制论、信息论、一般系统论; 二是以自组织为主要特征的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 三是代表复杂系统科学兴起的混沌、分形、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在机理研究方面引入了突现、层次、通讯、控制、下向因果关系等概念体系,在机制探索方面涌现出自组织、元胞自动机模拟等理论与研究方法。
系统论与唯物辩证法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系统论是现代科学的产物,但在系统论的创立过程中,马克思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起过重大作用。
所以,系统论的创立者贝塔朗菲把马克思和黑格尔的辩证法作为系统论的理论先驱。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是系统论的理论先驱,系统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的新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具有明确的系统论特征以上可见,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系统科学特别是复杂性科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时代特色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从系统科学发展的三次浪潮及其所产生的概念和思想体系出发,可以总结出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的基本特征,即层级整体性、自组织突现性、动态开放性和跨层次因果性。
1.层级整体性系统论首先表达和倡导的是整体主义思想,这也是贝塔朗菲创立一般系统论的独到之处。
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的首要特征就是整体性,即整体大于组成它的各个部分之和的非加和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2013级)生命科学哲学作业作业题目:还原论与突现论之争学院:物理与电子技术学院学号:060学生姓名:王艳丽2014年05月目录中文摘要(关键词) (1)关键词(Keywords) (1)前言 (1)1还原论及其信念和研究成果 (1)1.1 还原与还原论的辨析 (1)1.2还原论信念与研究成果 (1)1.2.1 还原论信念 (1)1.2.2还原的研究成果 (2)2 突现论的提出及其历史演变 (3)2.1还原与突现的辨析 (3)2.2突现论的实质 (4)2.3突现论的发展 (4)3还原论与突现论之争 (4)3.1争论实质 (4)4现代生物学 (6)4.1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6)4.2分子生物学中还原论与突现论 (7)参考文献 (8)致谢 (9)还原论与突现论之争中文摘要突现论与还原论的关系问题是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在还原论和突现论概念的提出及其历史演变的基础上,阐明其争论的实质。
进而从现代生命科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思考还原论与突现论。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还原论突现论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ergence and Reductionin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ery Morden Life Science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ergence and reduction is a primary issue in the field of philosophy. On the basis of conception and their historisal evolution of emergence and reduction to clarify the debate. Then from the Morden Life Science that the evelution of molecular biology to dileberate emergence and reduction.Keywords: Molecular Biology Reduction Emergence前言自从20世纪初著名哲学家奎因首次使用“还原论”一词并把它看作是逻辑经验主义的“第二个教条”后,还原论和突现论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而且日趋激烈。
几乎所有的科学哲学家都对这个问题发表过自己的见解,有多次世界性的科学哲学大会都把这个问题作为会议的中心主题。
1 还原论及其信念与研究成果1.1 还原与还原论的辨析“还原”很早就被使用,意思是“减少”、“化简”、“把一种形式变换为另一种更为简单的形式”和“把一种语言变换成另一种语言”等。
科学中运用是在18世纪,意思是指把化合物变化成相对简单的元素(其反义词是“氧化”)[1]。
还原论(Reduction)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的一种哲学观点。
它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可看成是更低级、更基本的现象的集合体或组成物,因而可以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
[2]1.2 还原论信念与研究成果1.2.1 还原论信念在还原论方法的解析下,世界图景展现为前所未有的简单性。
早在19世纪,德国物理学家亥姆霍兹(Helmholtz.Von)就曾认为“一旦把一切自然现象都化成简单的力,而且证明自然现象只能这样来简化,那么科学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 现代物理学借助“还原”,把世界的存在归于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生物学家开始相信分子水平的研究将揭开生命复杂性的全部奥秘。
复杂的世界经由还原被清晰地分割为可以重组的简单粒子、部分,关于世界的知识也被分解为种种不同、分类庞杂的学科与部门。
卡普拉(Fritjof Capra)对此指出:“过分强调笛卡尔的割裂成碎片的方法成为我们一般思维和专业学科的特征,并且导致了科学中广泛的还原论态度——一种相信复杂现象的所有方面都可以通过将其还原为各个组成部分来理解的信念” ,即我们由还原论方法嬗变为本体论意义上的还原论信念。
还原论信念是一种本体论预设、一种关于实在的观念与态度。
还原论信念及其还原主义主要根源于一元论哲学(monism) ,预设“表面上不同种类的存在物或特性是同一的。
它声称某一种类的东西能够用与它们同一的更为基本的存在物或特性类型来解释。
”[9]还原论信念的核心理念在于“世界由个体(部分)构成”。
牛顿力学观盛行的18-19世纪是还原论信念的高峰。
古代有机的、生命的和精神的宇宙观被把世界看作“钟表机器”的观念所取代。
还原论信念的持有者相信客观世界是既定的,世界是由基本粒子等“宇宙之砖”以无限精巧的方式构成,宇宙之砖的性质与相互作用从根本上决定了世界的性质,最复杂的对象也是由最低层次(同时也是最根本)的“基本构件”组装而成。
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构想,卢克莱修的原子和无限虚空说,到近代牛顿的具有一定质量和运动的物体,又经道尔顿的原子论,并最终发展到当代还原论者的对原子内部的基本粒子和能量的确认。
既然世界由不同层次的基本单元构成,那么那个最终无法还原的最小实体就是宇宙的本质与本原。
由此,根源于还原论方法理念的还原论信念反过来强化了还原论方法,并对科学方法论产生一个普遍影响:各种复杂现象被认为总可以通过把它们分解为基本建筑砌块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来加以认识;不同科学分支描述的是实在的不同层次,但最终都可建立在关于实在的最基本的科学——物理学之上。
1.2.2 还原的研究成果1.2.2.1生物学领域生物学研究中的还原论表现最为明显,有人试图把生命运动形式归结为物理-化学运动形式,用物理-化学运动规律取代生物学规律。
20世纪初的还原论者把人类社会运动还原为低等动物的运动,把生物学规律还原为分子运动规律,再继续还原为物理-化学过程。
现代生物还原论借用分子生物学取得的成就,认为就像遗传过程可以还原为化学相互作用一样,所有生物现象都可归结为物理-化学运动。
生物学中的还原论还主张学科之间的还原,如果一门学科的理论、规律可以说明另一学科的理论、规律,则后一学科可以向前一学科还原。
1.2.2.2科学哲学领域科学哲学还原论的著名代表为德国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R.卡尔纳普。
他应用还原论研究逻辑语言的分析问题,主张可以从直接观察到的物体来给一切科学理论下定义或进行解释,复杂的知识经验体系都可分解为简单的因素,科学规律等同于许多观察报告的组合。
1.2.2.3心理学领域心理学研究中的还原论痕迹十分明显。
心理学独立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构造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意识经验的内容或构造,从而找出意识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它们连接成为各种心理过程的规律。
E.B.铁钦纳反对机能心理学派重视意识功用的特点,他只对确定组成意识经验的心理元素感兴趣,至于这样做有什么用处,他并不进行回答。
铁钦纳在经过所谓分析之后,找到能意识到的44000-50000种最简单的感觉元素,这些感觉情感这两种最基本心理元素范畴内。
显而易见,构造心理学元素分析的方法与还原论显然是同出一辙的。
20世纪前半期风靡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也采用了还原论立场。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J.B.华生认为,心理学应以客观的、可观察的行为为研究对象,放弃对捉摸不定的主观心理状态或意识状态进行探讨。
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就是有机体的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心理学规律”就应用S-R联结对行为的不同描述。
实际上行为主义者在反对“心理”存在的过程中早已把“心理”还原为物理-化学变化了,因此行为主义被讥笑为“没有头脑的心理学”。
行为主义者在对本能、习惯、情绪、动机、语言、思维的解释中贯穿了还原论的基本观点。
例如,华生认为,言语动作就像打球、游泳一样,只不过是喉头内部一组肌肉的协调动作;言语习惯只不过是动作习惯的缩短或代替,婴儿学习言语的过程和养成其他动作习惯的过程是一致的。
对于思维,华生也把它归结为细小的肌肉运动。
华生还原论的最终归宿必然是将心理等同于身体变化的心身同一论。
2 突现论的提出及其历史演变2.1 还原与突现的辨析“突现论”和“还原论”概念一样是一个含义很多,经常引起混乱的概念。
为了清楚地界定和领会突现论的含义,我们也从“突现论”概念的提出过程谈起。
从历史上看,最先使用“突现”一词的是刘易斯(G.H.Lewes),但刘易斯使用这个概念又是依据逻辑学家穆勒(l)关于因果关系类型的区分。
在《逻辑的系统》一书中,穆勒曾专门用了一章的内容讨论原因的组成问题。
〔4〕穆勒认为,单一原因产生单一结果与许多这类单一原因一起相互作用产生一综合结果之间存在着以下两种不同的联结方式:⑴在自然界的一些领域里,如果我们知道每个原因单独起作用时的结果,我们通常也能够逻辑地推导出这些原因联合在一起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即是说,如果我们知道原因C(,1)产生结果E(,1),原因C(,2)产生结果E(,2),……,原因C(,n)产生结果E(,n),那么,我们就可逻辑地推导出C(,1),C(,2)……C(,n)以某种方式互相结合时可能产生的综合结果E是什么。
比如力学中,我们如果知道几个力单独作用于某一物体会产生什么样的运动,我们就能逻辑地推导出这几个力以某种方式共同作用于这个物体会产生什么样的运动。
⑵在自然界的另外一些领域,比如化学领域则完全不同:“两种物质的化学合成,众所周知,产生出第三种物质,这种物质具有不同于前两种物质独立存在时的任何一种的性质,也不同于把它们放在一块的性质。
从氢和氧的性质中看不到任何它们化合在一起的水的性质。
糖的味道并不是它们组成部分的和……。
”〔5〕在这种区分的基础上,刘易斯把第一种情况叫做“合成”,把第二种情况称为“突现”。
〔6〕根据这种说法,突现特性在生物学中就更加明显:“生物现象与那些被看作仅仅是物理客体的那种任何结果都可以由它的组成部分的活动所产生的现象全然不同。
”〔7 〕用穆勒的话说就是,多种原因的联合结果与它们各自独立起作用的结果的和是不同的。
2.2 突现论突现论在科学界得到许多科学家特别是生物学家的支持。
综合进化论的创始人杜布赞斯基认为,进化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它的结果是不可预见的。
因为,一方面基因的重组和突变是一种产生独特个体的不可预见的事件,即在两个既定的亲代的子代可能拥有的成千上万种可能的基因组合中,只有一种为特定的组合得以实现,这种成千上万分之一的事件是不可能提前预见的;另一方面,环境的异质性和发展过程中基因的相互依赖性使特定的进化史具有独特性。
进化论权威人士迈尔也认为,进化过程“既是不可预见的,也是不可重复的”,因为“新属性在高层次的出现在逻辑上是不可能从其组成部分的属性中预见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