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流传热基础及微分方程组
V4-第五章-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2014
单位时间热对流传递到微元体的净热量: 1 + 2
t t Q对流 c p u v dxdy y x
Q导热 + Q对流 = U热力学能
单位时间导入导出的净热量: 单位时间热力学能的增量:
2t 2t Q导热 2 dxdy+ 2 dxdy x y
t y
y 0
h
t
t y
y 0
λ:流体导热系数; ∂t/∂y: 贴壁流体层的温度梯度 注意与导热问题第三类边界条件的区别
例5-1: 热边界层中特定位置x处的温度分布由下式给出 , t ( y) A By Cy 2 其中 A,B,C为常数。试求相应的局部换热系数hx的表达式。 分析:计算hx的公式主要有:对流换热微分方程式和努塞尔数准则。根据 本例条件,应该采用对流换热微分方程式计算。 解:
惯性力 体积力 压力梯度 粘性力
能量守恒方程:热力学第一定律 Q=∆E+W
[导入与导出的净热量] + [热对流传递的净热量] + [内热源发热量]
= [总能量的增量] + [对外膨胀功]
Q — Q导热 Q对流 Q内热源
E — U 热力学能 U K(动能)
假设: 无内热源,低速流动,流体不对外作功
1. 流动边界层及其厚度的定义
普朗特 实验发现:流体近壁面流动时基于粘性力的速度梯度 主要存在于近壁面的薄层,主流区速度梯度很小。
yx
du dy
速度边界层的定义 固壁表面附近流体速度剧烈变化的薄层称为速度边界 层 ,速度边界层外的主流区速度梯度视为零。
Ludwig Prandtl 1875-1953
Q导热 + Q对流 = U热力学能
5.34边界层型对流传热解析
三、边界层换热微分方程组
边界层概念的引入 + 数量级分析 = 简化的换热微分方程组
二维、稳态、强制对流、层流、忽略重力
u v 0 x y
u u p 2u 2u (u v ) ( 2 2 ) x y x x y 2 2 v v p v v (u v ) ( 2 2 ) x y y x y 2 2 t t t t c p u x v y x 2 y 2
u x
雷诺(Reynolds)数
普朗特数
Pr
a
注意:特征 尺度为当地 坐标x
Re:惯性力与粘性力之比的量度。 Nu:壁面上流体的无量纲温度梯度。 Pr:粘性(动量)扩散能力与热扩散能力的量度。
与 t 之间的关系
对于外掠平板的层流流动:
u const ,
2
dp 0 dx
1 1 (1 1
1
)
1 1 ( 2 1
2
2
1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2
v v p v v (u v ) ( 2 2 ) x y y x y
1 (1
1
)
(
2
12
) 2
p ~ 0( ) y
p ~ 0(1) x
边界层内的压力梯度仅沿 x 方向变化,而边界层内法向的压力梯度极小
3个方程、3个未知量:
u、v、t,方程封闭
如果配上相应的定解条 件,则可以求解
du dp u dx dx
hx
流体无相变时的对流换热
Nu = c Re Pr 令 Re = const C ′ = c Re n
n m
lg Nu = lg C ′ + m ln Pr m可求,同理使 Pr = const
Nu lg 0.4 = lg C + n lg Re Pr C, n可得
Nu = 0.023 Re 0.8 Pr 0.4 (管内紊流)
如:强制对流换热和自然对流换热,虽然都是对流换热现象, 但它们不是同类现象。点场和温度场也不是同类现象。 两个物理现象相似时,其有关的物理量场分别相似。 重要性质:彼此相似的现象,它们的同名准则必定相等。
换热微分方程式:α = − 现象a: 现象b:
λ ∂t
∆t ∂y
y =0
α′ = − α ′′ = −
Pe′ = Pe′′ --贝克利准则
uL νuL Pe = = = Pr⋅ Re a νa 对于自然对流,则须
(Pr⋅ Re)′ = (Pr⋅ Re)′′
Gr ′ = Gr ′′
--格拉晓夫准则
βg∆tL3 Gr = ν2
几个准则的物理意义: 雷诺准则:反映流体的惯性力与粘滞力之比的相对大小。 格拉晓夫准则:反映流体的浮升力与惯性力的相对大小。 普朗特准则:反映流体的动量传递能力与能量传递能力的相对 大小。 努谢尔特准则:反映实际热量传递与导热分子扩散量传递的比 较;Nu越大,则换热越强。 Bi和Nu的区别: 1、λ不同。前者为固体,后者为流体 2、物理意义不同。 αL 公式Nu =
λ
3.相似准则之间的关系 Nu = f (Re, Pr) 紊流强制对象: 过渡区: Nu = f (Re, Pr, Gr ) 自然对流:
Nu = f (Pr,Gr )
其中:
对流传热基础及微分方程组课件
THANK YOU
03
对流传热微分方程组
对流传热微分方程组推导
推导过程 方程形式
对流传热微分方程组求解
求解方法
数值求解
对流传热微分方程组应用实例
应用领域
实例分析
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对流传热微分方 程组的求解过程和结果,包括温度场、 速度场和浓度场的变化,以及流动和 传热现象的模拟和预测。
04
数值解法
有限差分法
强制对流在散热器、换热器、反 应器和生物反应器等领域有广泛
应用。
强制对流案例通常需要考虑外部 力、流体阻力和热传导等因素。
混合对流案例
混合对流是同时存在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的流体流动现象,例如自然风 驱动的建筑通风和工业通风系统。
混合对流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重力、外部力、流体阻力和热传导等。
混合对流案例在建筑环境、工业通风和气候模拟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对流传热系数
02
微分方程组
微分方程定 义
微分方程是描述物理现象变化率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
微分方程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通过将物理现象的变化率表示为函数,来描 述这些变化率之间的关系。这些变化率可能是速度、加速度、温度等。
微分方程类型
线性微分方程是指可以表示为一次或 多次线性组合的微分方程。非线性微 分方程则是指不满足线性条件的微分 方程,通常更为复杂和多样化。
及微方件
• 对流传热基础 • 微分方程组 • 对流传热微分方程组 • 数值解法 • 案例分析
01
对流传热基础
对流传热定义 01 02
对流传热类型
自然对流
混合对流
由于流体内部密度变化而引起的对流。
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同时存在的对流。
传热学-5 对流传热原理
5-4 相似原理简介
1)几何相似 对应的长度量成固定比例,对应的角度相等。
若(1)(2)相似
a' a ''
b' b ''
c' c ''
h' h ''
' ''
P' P ''
CF
5-4 相似原理简介
4)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相似 保证定解条件一致。
几何相似是运动相似和动力相似的前提; 动力相似是决定流动相似的主要因素(保证); 运动相似是几何相似和动力相似的表现。
y
u
u
tw x
5-1 对流传热概述
特点: (1)导热与热对流同时存在的复杂热传递过程; (2)必须有流体和壁面的直接接触和宏观运动, 也必须有温差; (3)由于流体的黏性和受壁面摩擦阻力的影响,紧 贴壁面处会形成速度梯度很大的流动边界层; (4)紧贴壁面处同时形成温度梯度很大的热边界层。
5-1 对流传热概述
偏微分方程+定解条件
速度场和温度场
表面传热系数h
2 实验法
相似原理指导下通过实验获得表面传热系数的 计算式(是目前工程计算的主要依据)。
对流传热问题的研究方法
3 比拟法
通过研究热量传递与动量传递的共性或类似特性, 建立起表面传热系数 h 与阻力系数 cf 间的相互联系, 通过较易测定的阻力系数来获得相应的表面传热系数 值。
主流区:速度梯度为0, 0 可视为无粘性理想流
对流传热
对流传热第一题:知识点总结(一)对流传热概述1、对流传热:流体流过固体壁时的热量传递。
传热机理:热对流和热传导的联合作用热流量用牛顿冷却公式表示:Φ=hA△t其中对流传热面积A,温差△t,对流传热系数h2、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因素(1)流动的起因:>由于流动起因的不同,对流换热分为强迫对流传热与自然对流传热两大类。
(2)流动速度:>根据粘性流体流动存在着层流和湍流两种状态,对流传热分为层流对流传热与湍流对流传热两大类。
(3)流体有无相变:同种流体发生相变的换热强度比无相变时大得多。
(4)壁面的几何形状、大小和位置:对流体在壁面上的运动状态、速度分布和温度分布有很大影响。
(5)流体的热物理性质:影响对流传热系数有热导率λ,密度,比定压热容,流体粘度,体积膨胀系数。
综上所述,影响对流传热系数h的主要因素,可定性地用函数形式表示为h=f(v,l,λ,,,或,,)(二)流动边界层和热边界层1、流动边界层特性:(1)流体雷诺数较大时,流动边界层厚度与物体的几何尺寸相比很小;(2)流体流速变化几乎完全在流动边界层内,而边界层外的主流区流速几乎不变化;(3)在边界层内,粘性力和惯性力具有相同的量级,他们均不可忽略;(4)在垂直于壁面方向上,流体压力实际上可视为不变,即=0;(5)当雷诺数大到一定数值时,边界层内的流动状态可分为层流和湍流。
2、热边界层定义:当流体流过物体,而平物体表面的温度与来流流体的温度不相等时,在壁面上方形成的温度发生显著变化的薄层,称为热边界层。
热边界层厚度:当壁面与流体之间的温差达到壁面与来流流体之间的温差的0.99倍时,即=0.99,此位置就是边界层的外边缘,而该点到壁面之间的距离则是热边界层的厚度记为。
与δ一般不相等。
3、普朗特数流动边界层厚度δ反应流体分子动量扩散能力,与运动粘度有关;而热边界层厚度反应流体分子热量扩散的能力,与热扩散率a有关。
==它的大小表征流体动量扩散率与热量扩散率之比(三)边界层对流传热微分方程组1、连续性方程+=02、动量微分方程根据动量定理可导出流体边界层动量微分方程流体纵掠平壁时3、能量微分方程热扩散率a=边界层能量微分方程式:+=4、对流传热微分方程-------x处的对流传热温差------流体的热导率-------x处壁面上流体的温度变化率(四)、管内强迫对流传热1、全管长平均温度可取管的进、出口断面平均温度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全管长温度的平均,即=()2、层流和湍流的判别由雷诺数Re大小来判别针对管内流动,当Re<2200时为层流;Re>1×时为湍流;2200<Re<1×时则为不稳定的过渡段(1)管内流动:(2)板内流动:湍流强迫对流传热管内强迫对流平均对流传热系数特征数关联式为:=0.023R P:考虑边界层内温度分布对对流传热系数影响的温度修正系数;:考虑短管管长对对流传热系数影响的短管修正系数;:考虑管道弯曲对对流传热系数影响的弯管修正系数。
2.2 对流换热
1904年由德国科学家普朗特(L.Prandtl)提出
定义:u=0.99u 处离壁的距离为
速度边界层厚度 。
流场划分为两个区:
边界层区:反映流体动量传递的渗透程度。 ― 粘性力起主导作用 ― 流体流动遵循粘性流体运动微分方程(N-S方程) ― 存在层流和紊流流动状态,速度梯度很大
l
贝克列准数:
Pe ul lu Cp Pr Re
Pr1 Pr2
普朗特准数Pr
Pr= Cp
上面分析可以将描述对流换热的微分方程组转化为准则数方程:
f(Ho,Fr,Eu,Re,Fo,Pe,Nu )=0
将有关准数变形、整理,还可以得到新的准数
如:.
Ga
Fr Re2
gl u2
ul
2
h : w / m2 0C MT 3 1
v:m/s
LT 1
: kg / m3
ML3
: w / m k LMT 3 1
: Pa s L1MT 1 l : m L
Cp : j / kg 0C L2T 2 1
gT : N / kg
LT 2
(1)以1 对v流al换bh热c 系d 数h和(1)基本量纲1组 成hl Л 1N函u 数,即
数值解:参阅 陶文铨著,《计算传热学的近代进展》
2返0 回
2.2.2.4.对流换热问题如何分类?(掌握)
外部
无 相
强制对流
内部 圆管内强制对流换热 非园管
无限大空间
对
变 自然对流 有限空间
流
混合对流
池沸腾
换
沸腾换热
热
有 相
管内沸腾 水平管外
第5章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资料
由于粘性作用,流体流速在靠近壁面处随离壁面的距离的缩短而逐渐 降低;在贴壁处被滞止,处于无滑移状态。
从 y = 0、u = 0 开始,u 随着 y 方向离壁面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大;经过厚度为 的薄层,u 接近主流速度 u
体物性为常数、无内热源;(4)粘性耗散产生的耗散热(高速气
体的流动除外)可以忽略不计。
2.微元体能量收支平衡的分析
二维、常物性、无内热源的能量微分方程:
c
p
(
t
u
t x
v t ) y
( 2t
x 2
+ 2t ) y 2
扩散项:导热引起的扩散作用
非稳态项:控制 对流项:流体流进与流出控制
容积中,流体温 容积净带走的热量
第5章 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
5.1 对流传热概说 5.2 对流传热问题的数学描写 5.3 边界层型对流传热问题的数学描写 5.4 流体外掠平板传热层流分析解及比拟理论
第5章 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
1
5.1.1 对流传热的影响因素 对流换热是流体的导热和对流两种基本传热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流体流动的起因; (2)流体有无相 变;(3)流体的 流动状态; (4)换热表面的几何因素; (5)流体的热物理性质。
那么,如何从流体中的温度分布来进一步得到表面传热系数呢? 表面传热系数h与流体温度场间的关系:
第5章 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
4
当粘性流体在壁面上流动时,由于粘性的作用,在靠近壁面的地方 流速逐渐减小,而在贴壁处流体将被滞止而处于无滑移状态。
(精品)传热学课件:对流传热
hx
t
t y
w,x
计算当地对流传热系数 hx
§5-2 对流传热问题的数学描写
对流传热系数的确定方法
1 微分方程式的数学解法
a. 精确解法(分析解):根据边界层理论,得到
边界层微分方程组 常微分方程
求解
b. 近似积分法: (本课程不介绍) 假设边界层内的速度分布和温度分布,解积分方程
c. 数值解法:近年来发展迅速(本课程不介绍) 可求解很复杂问题:三维、紊流、变物性、超音速
2v y2 )
c
p
t
u
t x
v
t y
2 t x 2
2t y 2
h x
tw
t
t
y
y 0, x
§5-2 对流传热问题的数学描写
前4个方程,4个未知量 —— 可求得速度场(u,v)和温度场(t) 以及压力场(p), 既适用于层流,也适用于紊流(瞬时值)
前面4个方程求出温度场之后,可以利用牛顿冷却微分方程:
§5-1 对流传热基本概念
对流传热过程微分方程式
hx
tw
t
t y
w,x
hx 取决于流体导热系数、温度差和贴壁流体的温度梯度。 ••
温度梯度或温度场取决于流体热物性、流动状况(层流或 紊流)、流速的大小及其分布、表面粗糙度等
温度场取决于流场。
速度场和温度场由对流传热微分方程组确定:
质量守恒方程、动量守恒方程、能量守恒方程
cp
2t x2
+
2yt2
u
t x
v
t y
t
§5.2 对流传热问题的数学描写
二、对流传热微分方程组: 4个未知量: u、v; t; p (常物性、无内热源、二维、不可压缩牛顿流体)
传热学第五章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
实验数据如何整理(整理成什么样函数关系) 强制对流:Nu f (Re,Pr); Nux f ( x' , Re,Pr)
自然对流换热:Nu f (Gr, Pr) 混合对流换热:Nu f (Re, Gr, Pr)
Nu — 待定特征数 (含有待求的 h)
Re,Pr,Gr — 已定特征数
特征关联式的具体函数形式、定性温度、特征长度等的确 定需要通过理论分析,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经验性。
2
流体流过固体表面时,。。。
普朗特边界层理论:粘性流体流过固体表面时,粘滞性 起作用的区域仅仅局限在靠近壁面的薄层内。
3
2. 对流传热系数
u∞ ; t ∞
tw
由傅里叶定律:
q t y w
W m2
对流传热的定义式: q ht h tw t [W/m2 ]
在边界层不脱落的前提下:
q ht = t y w
x为当前点与板前缘的距离。 Pr=
a
1
1
hx x
0.332
u x
2
a
3
Nux 0.332Re1x 2 Pr1 3
上述理论解与实验值吻合。
注意:层流
18
2. 对于外掠平板层流分析解的几个讨论
(1)局部对流传热系数,平均对流传热系数
局部对流传热系数
Nux
hx x
11
0.332Rex 2 Pr 3
第五章 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
1
5.1 对流传热概述
1. 对流传热的定义、研究对象
流体流过固体表面时,流体与固体之间的热量传递。
工程上约定的计算习惯:
若tw t,Φ hA(tw t ) W 若tw t,Φ hA(t tw ) W
河海大学传热学--第五章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PPT课件
34 18.07.2020 4:47 杨祥花
• 例1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热能与动力工程系—传热学
35 18.07.2020 4:47 杨祥花
§5-3 边界层型对流传热问题的数学描写
边界层概念:当粘性流体流过物体表面时,会形成速度梯
度很大的流动边界层;当壁面与流体间有温差时,也会产
生温度梯度很大的温度边界层(或称热边界层)
综合: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
u v 0 x y
( u u u x v u y) F x p x( x 2 u 2 y 2 u 2)
v v v
p 2 v 2 v
( u x v y) F y y( x2 y2)
tu x tv y tcp( x2t2 y2t2)
hx
第五章 对流传热 的理论基础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热能与动力工程系—传热学
1 18.07.2020 4:47 杨祥花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前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热能与动力工程系—传热学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18.07.2020 4:47 杨祥花
???xtdyx???ytdxy1单位时间以导热的方式进入流体微元的单位时间以导热的方式进入流体微元的净热流量导热为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热能与动力工程系传热学2018年1月3日5时2分杨祥花???????xdxxxtdxdydxxxx???????ydyyytdydxdyyyy22???xxdxtdxdyx22???yydytdxdyy2222导热????ttdxdyxy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热能与动力工程系传热学2018年1月3日5时2分杨祥花2单位时间以对流方式进入元体的净热流对流为xpctudyypctvdx?xxdx???xxdxx???pcutdydxx?yydy???yydyy???pcvtdxdyy对流??????ppcutdycvtdxdxdyxy??????pputvtcdxdycdxdyxy???????????????pttuvcuvttdxdyxyxy
3.2 单相对流传热
uDe c p uDecp Pe Re Pr ( )( ) k k
外掠管束 优点:换热强 缺点:阻力大
叉排
t f tw 2
定性速度: u 定型尺寸:x(l)
适用场合:
Re c 5 105
对流换热问题的计算步骤: 定性 温度 物性 Re(Gr) ,Pr 准则 方程 Nu h
由于流体的流动被限制在特定空间,管内流动换热模型与外掠平板 完全不同,且换热情况更为复杂,难以用分析法进行求解,因此必 须在对其特殊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实验方法加以研究。
几个无量纲数及准则
Nusselt Number (Nu) = Reynolds Number (Re)× Prandtl Number (Pr)
流速 密度 粘度
热导率
比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流动直径
Nusselt Number: Nu = h・D/κ
“Nu” 反映实际热量传递与导热分子扩散热传递的比值, “Nu” 越大换热越强
临界雷诺数
判断流态的准则——临界雷诺数
u xc Re c 5 10 5
热边界层
定义:距离壁面
其中:
t
0 . 9 9 f
处以内的流体层
t tf
与流动边界层的关系——取决于黏性系数与热扩散率的相对大小
普朗特准则
Pr
a
低Pr
温度边界层
高 Pr
温度边界层
T1
壁面
T1’
壁面
低热流量
q=h(T1-T2) T2
高热流量
q’=h’(T1’-T2’)
δ1 > δ2
T2’
在低 Pr 的流动中, 热传导占主要地位,因此温度边界层较厚;相反,在高 Pr常数的 流动中,对流传热占主要地位,温度边界层变得很小。 因此,从上图可以看出,低的Pr常数代表着低的热量传递,而高的Pr常数代表着高 的热量传递。也就是说,Pr常数与对流传热有很大的关系。
《传热学》第5-6章-对流换热
dxdy
λ
∂ 2t ∂x2
+
∂ 2t ∂y 2
dxdy
−
ρc
p
∂
(ut
∂x
)
+
∂
(vt
∂y
)dxdy
=
ρc p
∂t ∂τ
dxdy
ρc
p
∂t ∂τ
+ u ∂t ∂x
+ v ∂t ∂y
+
t
∂u ∂x
+
∂v ∂y
=
λ
∂ 2t ∂x 2
+
似,已很少再用
5-2对流换热的数学描述
1) 对流换热微分方程
取边长为∆x, ∆y, ∆z=1的微元体为研究对象
当粘性流体在壁面上流动时,由于 粘性的作用,流体的流速在靠近壁 面处随离壁面的距离的缩短而逐渐 降低;在贴壁处被滞止,处于无滑 移状态(即:y=0, u=0)
在这极薄的贴壁流体层中, 热量只能以导热方式传递
∂ρ ∂T
p
λ ↑⇒ h ↑ (流体内部和流体与壁面间导热热阻小)
ρ、c ↑⇒ h ↑ (单位体积流体能携带更多能量)
µ ↑⇒ h ↓ (有碍流体流动、不利于热对流)
α ↑⇒ 自然对流换热增强
5) 换热表面的几何因素
对流换热分类
1
对流换热的主要研究方法
v (1) 分析法——解析解 v (2) 数值法——近年发展的方法 v (3) 实验法——主要方法(拟合公式) v (4) 比拟法——热量传递与动量传递 的相
在层流边界层与层流底层内,垂直于壁面方向上的热量传递 主要靠导热。紊流边界层的主要热阻在层流底层。
第五章对流传热理论基础
简化
流动
普朗特 速度边界层
类比
对流换热
波尔豪森 热边界层
38
传热学
一、流动边界层
1、流动边界层及其厚度 定义:当流体流过固体壁面时,由于流 体粘性的作用,使得在固体壁面附近存 在速度发生剧烈变化的薄层称为流动 边界层或速度边界层。
实际流动 ≈ 边界层区粘性流动+主流区无粘性理想流动
大空间自然对流 有限空间自然对流
沸腾换热 有相变
凝结换热
大容器沸腾 管内沸腾
管外凝结 管内凝结
14
传热学
六、研究对流传热的方法(确定h的方法)
四种:1)分析法;2)实验法;3)比拟法;4)数值法
适当介绍
重点介绍 一定介绍
不作介绍
1)分析法
解析:二维、楔形流、平板 边界层积分方程(近似解析)
2)实验法
u∞
y δ
0x xc
粘性底层
掠过平板时边界层的形成与发展
湍流核心 缓冲层
41
传热学
层流: 流体做有秩序的分层流动,各层互不干扰,只有分子扩散,
无大微团掺混
湍流: 流体微团掺混,紊乱的不规则脉动
粘性底层 :速度梯度较大、分子扩散—导热
湍流边界层
缓冲层 :导热+对流 湍流核心 :质点脉动强化动量传递,速度变化
换热表面的形状、大小、换热表面与流体运动方向的 相对位置及换热表面的状态(光滑或粗糙)
内部流动对流传热:管内或槽内 外部流动对流传热:外掠平板、圆管、管束
10
传热学
11
传热学
(5) 流体的热物理性质:
热导率 [W (m C)] 比热容 c [J (kg C)]
对流传热微分方程组共有几类方程
对流传热微分方程组共有几类方程
流体传热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由于其具有复杂的物理特性和现象,针对流体传热的数学模型和相应的微分方程组也比较复杂,可以分为凝聚态和气体态两类。
其中,凝聚态的流体传热方程组由湿度、热量、压力和质量方程组构成,其中湿度方程独立于其他流体参数,它只描述水分的变化;热量方程组由热输运方程、温度方程和热量源项三部分构成,主要用来描述热能的穿透和传递;压力方程组由压强和密度构成,主要用于研究流体压力作用对流体温度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质量方程组描述流体物质的输入和流动。
气体态的流体传热方程通常由热传导方程、热共振方程和浸入方程三部分构成,主要用来描述气体传热的特性及其与温度、湿度以及环境温度等参数的关系;此外,还有力学方程组,用于描述流体对外界力学作用的响应和发展趋势。
总之,流体传热微分方程组共有凝聚态和气体态两类,凝聚态方程组包括湿度、热量、压力和质量方程组,气体态方程组主要由热传导方程、热共振方程和浸入方程组成,力学方程则是描述流体对外界输入的响应和发展趋势的方程组。
这些方程组所研究的物理现象都是十分复杂的,因此在科学实验中提供的数据也是极其丰富且严谨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十分有必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h, x h, y
ut vt cp dxdy y x
控制体总能量随时间的变化率为
( e) dE dxdydz
1 2 其中e U (u v 2 w 2 ) 2
利用以上各项的具体表达,得能量守恒方程为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密度ρ为常量,则得到连续性方程:
二维连续性方程:
u v 0 x y
u v w 0 三维连续性方程: x y z
取微小六面体ABCDEFGH,其平 行于坐标轴各边的长度为dx,dy, dz,其质量为:M=ρdxdydz。 单位质量流体所受的质量力在三 个坐标轴方向的分量为:X,Y,Z. 现着重分析作用在六面体表面上的 表面应力。 在六面体的各表面上,除了与受 压面垂直的法向应力p外,还有切向 应力τ分别垂直于p而平行于作用面 的坐标轴。
焓是一个热力学系统中的能量参数,公式仅为数值上相等。规 定由字母H(单位:焦耳,J)表示。焓具有能量的纲,但没有 明确的物理意义。 可以理解为恒压且只做体积功的特殊条件下,Q=ΔH,即反 应的热量变化。因为只有在此条件下,焓才表现出它的特性。 例如恒压下对物质加热,则物质吸热后温度升高,ΔH>0,所以 物质在高温时的焓大于它在低温时的焓。又如对于恒压下的放 热化学反应,ΔH<0,所以生成物的焓小于反应物的焓。 比焓可以理解为:工质进出热力系统,带入和带出的热力 学能u和推动功p/ρ之和,它代表工质在流动中,沿流动方向向 前传递的总能量中取决于热力状态的部分,因此焓可以看成是 随工质转移的能量。
(5) 换热表面的几何因素
换热表面的几何形状、尺 寸、相对位置以及表面粗糙 度等几何因素将影响流体的 流动状态,因此影响流体的 速度分布和温度分布,对对 流换热产生影响。 影响对流换热的因素很 多,表面传热系数是很多变 量的函数,
特征长度(定型尺寸)
h f
u,
t w , tf , , , c p , , , l ,
对于闭口系统,质量是守恒的,对于开口系统,通过系统的 质量是“连续的”。同流体力学一样,我们选取流场中的某一微 元体作为研究对象,建立质量、动量和能量的守恒关系。 对流换热的发展与流体力学密切相关。正确理解和掌握传热 学和流体力学的基本规律是研究对流换热的基础。微元体和控制 体的方法始终贯穿于对流换热的分析之中。
热对流:依靠流体的流动将热量从一处传递到另一处的现象,
即运动的流体质点以热焓形式将热量带走。能量传递中,流体是 能量的携带者或传递者。 热对流只发生在运动的流体中。流体运动时,流体微团运动 的同时,伴随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即导热,热对流与导热同时 发生,两者密不可分。
对流换热:工程概念,指流动流体与固体壁面或其他界面之间
( ue) ( ve) ( we) T d x d y d z ( ) y z x x x T T ( ) ( )dxdydz dW ( e)dxdydz y y z z
单位质量流体的总能量e
1 2 2 e U (u v w2 ) 2
单位时间内流体通过界 面净携入控制体的能量
( ue) ( ve) ( we) dxdydz y z x
dQconv
若以焓的形式来表达,则通过热对流携入的净能量:
的换热。
对流传热是由流体宏观流动所产生的热量转移 (热对流)以及流体中分子的微观热运动所产生的热 量转移(热传导)联合作用的结果。 即: 对流传热 = 热对流 + 热传导
对流换热的换热量用牛顿冷却公式计算。对单位面积有: 对面积为A的接触面: q = h( tw-tf ) =h tm
= A h( tw-tf ) = Ahtm
对流传热过程中,壁面与流体的对流传热量应当等于贴壁处流
体薄层的导热量。不妨假定tw>tf,则:
对流传热量:
q h(tw t f )
t y
y 0
通过静止薄层导热量: q
t 由于两式相等,故有: h(t w t f ) y
y 0
t 整理得: h (t w t f ) y
紊流
(3) 流体有无相变
(4) 流体的物理性质
沸腾换热 凝结换热
热导率,W/(mK), 愈大,流体导热热阻愈 小,对流换热愈强烈; 密度,kg/m3 比热容c,J/(kgK)。 c反映单位体积流体热容量 的大小,其数值愈大,通过对流所转移 的热量愈多,对流换热愈强烈; 动力粘度,Pas;运动粘度=/,m2/s。 流体的粘度影响速度分布与流态,因 此影响对流换热;
( u ) ( v) 通过消去控制体体积得: 0 x y
( u ) ( v) ( w) 拓展到三维表达式为: 0 x y z 其矢量形式为 div ( V ) 0
D divV 0 D
式中,tm为换热面积A上的平均温差。约定q及总是取正值,因此t及tm也 总是取正值.
研究对流传热问题的关键和难点是确定公式中的表面传热系数h。 牛顿冷却公式只是对流传热表面换热系数h的一个定义式,它 没有揭示出表面传热系数与影响它的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对流换热是流体的导热和对流两种基本传热方式 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凡是影响流体导热和对流的 因素都将对对流换热产生影响。主要有五个方面:
y 0
上式建立了流体温度场和表面传热系数之间的关系,也称为“对流传热 微分方程式” 。(公式对流体被加热或被冷却均成立),注意与我们将 要讨论的 “对流传热微分方程组”(用来描述流体压力、速度和温度分 布的方程组)进行区分。
Q&A: 对流传热微分方程式和导热问题的第三类边界条件形式上有 些类似,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1)流动的起因:影响速度分布与温度分布。
强制对流换热 自然对流换热 一般情况下,自然对流的流速较低,因此自然对流换热通常 比强制对流换热弱,表面传热系数要小。 (2) 流动的状态 层流 :流速缓慢,流体分层地平行于壁面方向流动, 垂直于流动方向上的热量传递主要靠分子扩散 (即导热)。 :流体内存在强烈的脉动和旋涡,使各部分流 体之间迅速混合,因此紊流对流换热要比层流 对流换热强烈,表面传热系数大。
类似可得在y方向和z方向上作用力的净 功:
( xy v ) ( yyv ) ( zyv ) ( pv ) Fyv dxdydz x y z y
( xzw ) ( yzw ) ( zzw ) ( pw ) F w z dxdydz x y z z
答:导热问题的第三类边界条件中,h是作为已知量给出,
而在对流传热微分方程中,h是未知量;另外,第三类边界
条件中,λ为固体的导热系数,而此处,λ为流体的值。
对流换热问题完整的数学描写包括对流传热微分方程组及其定解 条件。前者包括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及能量守恒这三大守恒定律 的数学表达式。首先,就我们已经比较熟悉的质量守恒、动量守 恒微分方程式的推导作扼要说明: 由于由二维流场的结论很容易推得三维的情况,故在推导过 程中,优先采用二维讨论,并在最后给出三维的结论。
由傅里叶定律
qx
T x
可得x方向的净导热量:
T dxdydz x x
则单位时间内通过各界面净导入控制体的能量
x T T T x y y z z dxdydz
以左图中的微元体 作为研究对象, 单位 时 间由导热进入微元体的 净热量和由对流进入微 元体的净热量之和等于 微元体热力学能的增加
以上关系式对于三 维情况同样适用 ,如左 图所示。
dQ conv dQ cond dW dE
(Q conv )
x方向净导入的能量为
q x q x dxdydz (q x dx ) dydz x
制 作
【学习任务】 本章首先从对流传热物理过程的角度,定性的分 析对流传热的影响因素,然后较为深入地讨论对流传热 过程的数学描写。我会尽可能为大家建立一个较为全面 的对流传热概念框架,为接下来几章更为深入学习对流 传热打下基础。 【主要学习提纲】 1.热对流和对流传热的概念 2.工程中热对流的概念(边界层的导热与其它部分的热 对流) 3.影响对流换热的因素分析 4.建立温度场与表面传热系数的数学联系 5.对流换热基本方程(主要是能量方程的推导) 6.其他补充内容
几何因素
分析法 数值法 试验法 比拟法
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实验研 究相结合是目前被广泛采用的解决 复杂对流换热问题的主要研究方式。
除稀薄气体外,连续介质的假设同样适用于对流换热,因而 连续介质力学与热力学的一些基本定律仍然适用,微元体和控制 体的方法始终贯穿于对流换热的分析当中。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解决对流换热的数学描述问题,和流体 力学中相似,我们需要从质量、动量角度建立平衡方程,而相比 流体力学,我们要重点讨论能量方程,也就是热的平衡方程的讨 论。 我们再来解决进入正题之前的最后一个问题——
如何从解得的温度场来计算表面传热系数
分析法和数值法得到的直接结果是流体的温度分布,但我们一般需要的
是表面传热系数。两者之间有何关系?
当粘性流体流过壁面时,在贴近壁面处存在一个静止的极薄的流体层 (流体力学中的无滑移边界条件),如图所示:
壁面与流体的热量传递必须要穿过该静止薄层。很显然,热量穿过该薄 层的传递方式只有导热一种方式(忽略辐射),而不可能有热对流。
引入连续性方程,上式也可整理成
De T T T dxdydz ( ) ( ) ( )dxdydz dW D x x y y z z
在x方向上,单位时间内粘性应 力、净压力和体积力对控制体 内流体所做的净功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