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诗歌赏析 第十四讲 郑敏
郑敏诗歌《无声的话》原文及赏析

郑敏诗歌《无声的话》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郑敏诗歌《无声的话》原文及赏析【导语】:《无声的话郑敏》全文与读后感赏析无声的话,不是话只是震波聋了的耳朵能听见它一个天南一个海北背靠着背目光瞧向相反的方向突然,那听不见的竖琴琴弦颤动所有的树叶都颤抖《无声的话·郑敏》全文与读后感赏析无声的话,不是话只是震波聋了的耳朵能听见它一个天南一个海北背靠着背目光瞧向相反的方向突然,那听不见的竖琴琴弦颤动所有的树叶都颤抖了他们转过身来听着树叶的信息感谢自己是聋子这是《心象组诗》之十二。
郑敏的诗歌意境研究

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郑敏的诗歌意境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20090501摘要郑敏是九叶诗人中为数甚少的女诗人之一,更重要的在于她是九叶诗人当中创作时间最长的一位诗人。
直到20世纪90年代,她的创作还甚为活跃,甚至还能不断地超越自我,这使其诗歌艺术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作为一位女诗人,郑敏的诗歌具有一般女性诗歌的敏感与细腻,但她的诗歌肯定不具有常见的女性诗歌的那种委婉与轻柔。
这主要是因为诗人所关注的不仅是个人内心中的某些细致入微的感触,而且还包括由个人感受生发出来的对整个生命的思考、对寂寞的诠释、对存在的理解。
细致阅读郑敏的诗会发现,她对生命有独特的解读:首先,是对生命本质的定位,这里面涉及最多的话题是生命中的冲突——爱与恨、生与死、苦与乐等等。
第二,是对本真的生命的渴求,诗人崇尚生命的创造,羡慕生命的宁静,但那不是死水一潭,而是在变化中得到这样的境界。
第三,为了上述两种艺术目标,诗人从不同角度去理解生命,大而言之是个人体验与人类观照两个板块,细而言之,诗人是自我解剖、自然观照、艺术沉思、现实打量等方面去思考生命的。
最后,生命是一种复杂的存在,诗歌必然对应这种存在,因此,郑敏诗歌的意向选择与众不同,个人化倾向十分明显,流动而不散漫,松滞而不凌乱,这是一种哲学与人体融为一体的方式。
郑敏诗的耐人寻味,还在于在她的前期诗歌中,有一种称之为“寂寞”之物,被看作世间万物的核心,得到由衷礼赞。
她的成名作《寂寞》(1944)便对这浸透了丰富内心体验的“寂寞”进行了思考。
寂寞作为从宇宙众相和现实人生中抽绎出来的存在的根本性状态,由于它是本真的,反而获得了一种难以磨灭的美。
诗人说,人是本然寂寞的:人独自面对这个世界,这世界在顷刻之间就万物湮灭,谁能倾听他人的笑声、哀泣?谁能触摸他人内心的恐怖、憧憬?正是寂寞,与人的存在如影随形。
但是诗人没有囿于寂寞的自我返观和咏叹,而是立足于寂寞,从寂寞里发现存在的真谛:诗人在寂寞无时无刻的围裹里忽然领悟到,寂寞实在是“一个最忠实的伴侣”,当“整个世界都转过他们的脸去,/整个人类都听不见我的招呼,/它却永远紧贴在我的心边”,因此她“将在‘寂寞’的咬啮里/寻得‘生命’最严肃的意义”—寂寞所引起的对宇宙人生的新鲜感和惊异感,寂寞对人的一切“渺小、可笑、狠琐”的摒弃不正给人莫大警示吗?“寂寞”在九十年代郑敏复出以后又进一步升华,引出了“不在的存在”,使后者出场并与之合为一体。
澄明的智慧 静默的哲思——郑敏诗赏析

澄明的智慧静默的哲思——郑敏诗赏析
郑敏以超现实主义及浪漫主义风格表现出精致细腻的诗篇,在他的诗作中,智慧语言与抒情表达巧妙结合,诉说着一片美好境界。
郑敏的诗言简意赅,思想深邃,报千古的信念与坚守诚实,总结有言“一语堪折千树上”梗概生动形象,他的诗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星河,照耀着智慧艳阳,勾勒起弦外之音,与众不同。
“几多辛苦拿不回来 / 只剩微笑再荡漾 / 宁静夜色带
着温柔 / 细雨萧瑟云上岚烟”,这首《素素宁静的夜》,郑
敏用模糊文字展现出一番淡淡的哲思,显示出郑敏深沉的智慧,他的朗朗诗句似乎在诉说一种淡然的心境,如柔丝般的诗词带给我们一种空灵虚实的意境,也显示出郑敏温柔且坚定的优良品质。
郑敏有才华,又能淡定从容,懂得淡雅静谧,更善于理解,在他的作品中坚守诚实信念,契合心灵之深处,追求宁静较真。
他将心灵中智慧与哲思合而为一,让我们体会到珍贵的智慧美好,在低调沉静中了解心灵深处的美妙。
思想的雕塑——论郑敏诗中的意象世界

思想的雕塑——论郑敏诗中的意象世界尽管现代主义诗人提前走了不少弯路,也出现了很多误解,但这些已经成为过去,毕竟,时间早已证明了这些现代诗人在中国诗歌史上做出的杰出的贡献,因为这是他们缩小了中国文学与世界先进文学的距离。
郑敏19世纪40年代作为九叶诗派的一个著名诗人, 60年来她在创作的道路上不懈追求,诗歌从19世纪40年代发展到今天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她总是在试图超越自己,并试图沟通古老和现代,把东方与西方融于一体。
在这个孤寂的小房间里,郑敏不仅思考生活和周围的事物,但也将延长的艺术视角,以整个宇宙和人类,并通过潜意识的深处去探索生命的终极意义,从而塑造在她的诗歌鲜明的一群群个性鲜明的思想的雕塑——诗歌意象。
一、引言:诗歌王国一枚长青的绿叶诗坛的“世纪之树”94岁的郑敏先生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和不懈的旅程,在诗歌和诗歌理论上取得值得称道的双丰收。
郑敏先生的诗集主要有:《诗集1942-1947》(1949)、《寻觅集》(1986)、《心象》(1991)、《早晨,我在雨里采花》(1991)和《郑敏诗选1979-1999》。
她的主要诗歌理论著作有:《英美诗歌戏剧研究》《结构——解构视角:语言•文化•评论》《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
她的诗歌和诗学理论都深受读者喜爱,在文学史有着重要价值和地位。
郑敏先生的终身写作,以其宁静和复杂的诗歌文本,独特而深刻的诗歌理论和高尚的人格成为历史和诗歌在空间坐标的毕生心血。
她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伟大奇迹。
郑敏作为九叶诗派甚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少数的女性诗人,是九叶诗派诗人中创作激情保持得最为长久的一个,也是中国现当代女性诗人中创作生命最长的一位。
郑敏的创作至今依然非常活跃,并且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开拓诗歌艺术的新境界。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郑敏的诗歌世界,一起探索郑敏诗歌意象思想雕塑的创新价值,体味这份真善美的感动。
二、思想的雕塑——意象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我掩起我的耳朵,遮着我的眼睛不要知晓那飞跃的鸟,和它的鸣声,还有那繁盛的花木和其间的微风我的石头向我低语:宁静,宁静,宁静我錾着,凿着,碰着,磨着在黎明的朦胧里在黄昏的阴影里我默视着石面上光影游戏的白足沉思着石头纹路的微妙地起伏于是一天,我用我的智慧照见一尊美丽的造像,她在睡眠,阖上她的眼睛,等待一双谦逊的手一颗虔诚的心,来打开大理石的封锁将她从幽冷的潜藏世界里迎接到这阳光照耀下的你们的面前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多少次我掩起我的耳朵,遮着我的眼睛为了我的石头在向我说:宁静,宁静开始工作时,我退入孤寂的世界那里没有会凋谢的花,没有有终止的歌唱完成工作时,我重新回到你们之间这里我的造像将使你们的生命增长这不是遗弃,是暂时的分离说从无生命里唤醒生命他所需要的专诚和寂静使他暂时忘记他自己的生命那在有限时间里回旋沸腾的河流我对于你们没有遗弃,假如有只是因为我要在你们之间永远停留。
疲倦而静默的母爱——郑敏《金黄的稻束》细读

疲倦而静默的母爱——郑敏《金黄的稻束》细读疲倦而静默的母爱——郑敏《金黄的稻束》细读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
静默。
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了人类的一个思想。
1943年一“金黄的稻束”象征什么?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初读《金黄的稻束》,整体印象是似懂非懂。
它不像浪漫主义抒情诗那样单纯和透明,也不似现代主义诗歌那样晦涩,令人如堕雾中,“伸手不见手指”,而是让人感到有点隔,有点朦胧,总之是捉摸不透。
种“似懂非懂”“捉摸不透”的感觉,是因为《金黄的稻束》并不是浪漫主义抒情诗,而是现代主义诗歌。
据英美新批评研究:浪漫主义诗歌是“近取譬”,是明喻;现代主义诗歌是“远取譬”,是隐喻。
(1)但多数研究者和读者,都是用浪漫主义的“近取譬”,来解读《金黄的稻束》现代主义的“远取譬”,于是,误读中必然产生雾里看花、摸不着脑的朦胧。
如果按照“近取譬”展开联想:金黄的稻束——丰收的喜悦——劳动的辛劳——农村母亲的伟大……;很多人都是自觉或不自学地沿着这条习惯性的传统思路来联想、解读。
在这个已经相对固定的想象模式中,很容易就把诗中的“母亲”,当作在田里割稻的农村母亲。
所以,2000年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试卷的出题者,就是这样理解并出题:“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2)胡洪亮先生在解读中,也忆起童年在农村时,母亲劳作的艰辛:“成熟的稻束黄了,叶片上多了些许风雨和虫豸侵扰而生的斑点,多了些许皱纹,正如母亲在辛苦劳作中流逝了少女的美丽,粗糙了原来细腻的皮肤,悄悄收藏起原本惹人眼目的衣服一样,金黄的稻束和母亲一样在岁月中成熟,成为孕育生命的伟大力量。
(3)钟文先生这样分析:“从诗的一开始的暗示,我们已经可以想象,这里的弯腰的形象既是指稻束,也指正在收割的、弯着腰的劳动妇女。
浅析郑敏的组诗《诗人与死》的论文

浅析郑敏的组诗《诗人与死》的论文浅析郑敏的组诗《诗人与死》的论文在中国的现代诗歌史上,有着一位杰出的女诗人,那就是郑敏,作为“九叶派”诗人中的代表之一,她的诗歌总能触动人的心灵,给人以沉思和玄想。
《诗人与死》是郑敏在九十年代所创作的作品,与她前期的创作相比,在感性的形象中更多了一分理性的思考。
《诗人与死》是由好友唐祈的去世而引发写成的,唐祈因为医疗事故而死,死得很冤枉,死后还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郑敏在创作时曾说:“我这首诗写的时候意图是讲诗人的命运,在我们特有的情况下,我们诗人的命运,也可以说是整个知识分子的命运,同时还有我对死的一些感受。
”1由此可见,郑敏正是以唐祈的死来引发了对整个知识分子乃至全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思考。
郑敏在愤怒、悲痛的心情中写下了这组诗,诗中没有太多的哀怨与悲情,而是以整齐的十四行诗为结构,融入了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学思想,从而给人以严厉、肃穆和沉静。
一、音乐性与绘画性郑敏受西方音乐、绘画的影响很大,在创作时,也将音乐与绘画的艺术形式表现在诗歌当中。
音乐性使诗歌中的意象得以展开,强烈的情绪、复杂的情感冲破了静态的文字。
组诗《诗人与死》采用了十四行诗的形式,由十九首诗组成。
郑敏受其师冯至的影响极深,并且继承了冯至最擅长的十四行诗体,用于自己的创作中。
虽然十九首诗都采用了十四行体,但每首诗的节奏都不相同。
它不同于那种结构严谨的鸿篇巨制,在紧张、平衡的.整体中,作者的情感和人生经历支配着诗歌的内在结构。
朗读时就会感到一种参差的节奏美,在音乐性的支配下,语言也变得更有韵味。
郑敏的诗歌还非常重视视觉效果,诗歌《诗人与死》中大量的意象都带有明显的绘画特征:我们都是火烈鸟/终生踩着赤色的火焰/穿过地狱,烧断了天桥/没有发出失去身分的呻吟/然而我们羡慕火烈鸟/在草丛中找到甘甜的清水/在草丛上有无边的天空邈邈/它们会突然起飞,鲜红的细脚后垂这段诗如同一幅画,让我们看到了一只“踩着赤色的火焰”的火烈鸟在自由的环境中无拘无束的飞翔的画面。
挺立中国现当代诗坛的长青树——论郑敏的诗歌创作与诗学理论

Y934023I学校代码:10135l论文分类号;l学号:l研究生类别:同等学力囟喜乏许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挺立中国现当代诗坛的长青树——论郑敏的诗歌创作与诗学理论AnEvergreenTreeinTheRecentModernPoeticCircle——-17heStudyOilZhengMin’sPoetryCreationandTheory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学科、专业:研究方向:申请人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文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含台港文学董瑞生付中丁教授2006年4月10日中文摘要郑敏是当今仍活跃在诗坛上的一棵常青树。
本文对这位九叶派诗人做了整体性研究,共分为十一部分。
第一:生命意识是郑敏诗歌持之以恒的中心。
本文研究了其中几对矛盾,探讨了生命的复杂性以及它的寂寞与迷茫在郑敏诗中的表现。
第二:女性意识。
郑敏最浑厚也最丰富的地方是找到了“女性与时代”建立言说关系的自我背景。
第三:郑敏诗歌的艺术特色首先是诗歌意象显现出一种凝定性。
第四:高层结构。
郑敏曾说:“高层次就像一座雕像,给读者强烈的立体感。
”第五:知性的哲学。
郑敏的诗蕴含了多种哲理,突出的是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第六:无意识。
郑敏说:“我的素材必须在无意识中自行转换、酝酿,直到它形成自己的塑形。
”第七:音乐性。
主要是诗的节奏感。
第八:试验诗。
郑敏探索了新的诗歌写作方式,使诗像艺术品一样悬挂于居室。
第九:郑敏诗歌的语言魅力,首先是语言陌生化,郑敏采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词语的特殊组合,给日常生活事物新奇的魅力。
其次善于运用矛盾语制造诗的张力感。
再次是语言玄远感,郑敏说:“在诗和语言面前要沉静一下容易喧嚣的自我……诗来自高空,也来自自己心灵的深处。
”第十:郑敏的诗学理论。
郑敏的诗学理论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生命诗学,强调诗歌的本质在于生命,诗歌力量的源泉在于人雕j/-4=命中的无意识结构。
二是语言诗学,诗的语言以它自身的生命而存在,诗人应倾听语言,敬畏语言,中国古典诗歌对诗语美的追求为新诗的语言创造提供了十分有益的传统资源.第十一:郑敏的新诗批评,其中许多观点体现出诗人见解的原创性。
对存在意义的诗意追问_郑敏后期诗歌解读

瞬间的感受,体现悟性美的灵感闪光。
了一种解构性的张力,云游在虚与实,有与无,在场与非
在场之间,寻求诗化超越。诗人所结构的存在空间,是诗 二
之屋宇,以一种话语的存在形式栖居,在生命与存在的
郑敏的早期诗作大部分写于 1943 年前后,即她在 困境中进行揭示或抗拒,以其个人对生与死的敏感及其
西南联大攻读西方古典哲学的时期。后来在 80 年代中 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整体性关怀为基础,表达其盘根错
西方传统哲学文化的两大源头是存在学(希腊哲学
有生与死;圆形体现自然万物与人类作为整体性生命运 精神)和神学(犹太 - 基督教神学),郑敏接受的是自柏
动的规律,时间回归起点。然而,郑敏常常将时间的空间 拉图开始的哲学传统,尝试跨越现象的感性世界考察本
化处理,以独特的方式诠释自己对时间的具体化、情感 体的理念世界,并在后现代性的解构意识中摈弃了理想
化、想象化的艺术性感悟。空间被赋予各种存在意义的 主义的绝对信念。在《心中的声音》里“我不知道”一诗中,
时间概念,这样就解除了时间的线性流动性,过去、现 她表明了自己对于信仰的疑惑“:信仰总是在:烟雾缭绕
在、将来、永恒之间的界限消失了。由于对各种意义的宇 中 / 信仰只能是:/ 雾中的重山。”在“五台山的佛像”一
必须根据其心灵的意识形态来描述和定义。在经验自我 诗的副标题写着一个人名:J·德里达;针对这个人名,诗
进行个性生命体验的同时甚至之前,先验的自我就对自 末有一小注:“见‘书写与歧异’64 页,德里达转述诗人 E.
己的生活目的和价值有着某种预设性的给定。对于郑敏 贾布语。”这就清晰地表明了诗的标题的来源。“诗的话
究
人的心愿”一诗,副标题取为“致寻找真和美的人”;诗集 躯为什么不知疲劳?/ 它没有浸在欢乐里,它的眼睛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集1942-1947》(1949) 《寻觅集》(1986) 《早晨,我在雨里采花》(1991) 《心象》(1999) 《郑敏诗集:1979-1999》 (2000)
(三)、郑敏的诗歌资源与诗学观念
(1)古典文学影响 :李商隐、李清照 (2)玄学派诗人的影响
跳蚤
约翰· 多恩
注意观察这只跳蚤,就会看到 你对我的拒绝显得多么渺小; 它首先吮吸我的血液,然后轮到你, 于是我们的血液在它的体内融为一体。 你知道,这根本谈不上是一种罪孽, 也不是羞耻或是失去少女的贞洁。 然而它没有求婚就尽情享受, 身体膨胀,对合而为一的血液过于迁就, 这一点啊,比我们的行为更胜一筹。
(3)里尔克的影响:图像;深远的幽思 秋日
主呵,是时候了。夏天盛极一时。 把你的阴影置于日晷上, 让风吹过牧场。 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 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 催它们成熟,把 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
——玛利亚· 里尔克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 在林荫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叶纷飞。
有一个青年人推开窗门, 像是在梦里看见发光的白塔 他举起他的整个灵魂 但是他不和我们在一块儿
他在听:远远的海上,山上,和土地的深处。
扩展阅读
金黄的稻束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4)艾略特的影响:玄思与情感的克制;传 统
郑敏:《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文 学评论》 1993年第3期)
20世纪汉语的“一次断裂与两次转变”:五四白话文运动:与传统断裂;
50年代初的转变:政治;70年代末的转变:复归传统
奚密:《中国式的后现代?——现代汉诗的文化政治》(《中国研 究》1998年9月号)
秘密
天空好像一条解冻的冰河 当灰云崩裂奔飞; 灰云好像暴风的海上的帆, 风里鸟群自滚着云堆的天上跌没; 在这扇窗前猛地却献出一角蓝天, 仿佛从凿破的冰穴第一次窥见 那长久已静静等在那儿的流水; 镜子似的天空上有春天的影子 一棵不落叶的高树,在它的尖顶上 冗长的冬天的忧郁如一只正举起翅膀的鸟; 一切,从混沌的合声里终于伸长出一句乐句。
哦,停手,别伤害一只跳蚤中的三条性命, 我们在它体内几乎享受着比婚后更多的温情。 这只跳蚤就是你和我的共同形象, 这是我们的婚床和婚礼的殿堂; 尽管父母反对,你也不愿,我们依然相融, 并且隐居在黑玉色的活生生的墙壁之中。 尽管出于习惯你具有将我谋杀的用心, 可也不要再增添自杀和亵渎神灵 以及谋杀三条性命的三种罪行。
既然用无辜的血液将你的指甲染红, 这是一种多么残忍的出人意料的行动? 这只跳蚤究竟犯了什么样的罪孽, 无非是从你的身上吮吸了一滴血液? 而且你也以胜利者的口吻说过 你发现你我现在都没有变得更弱。 的确如此,那么,惧怕就显得毫无必要, 屈从于我,你的名誉也不会损失丝毫。 否则就虚度年华,如跳蚤之死也将你生命消耗。
郑敏《秘密》
(一)郑敏生平
郑敏,“九叶派”诗人之一;1920年 生于北京,祖籍福建。 1943年毕业于西南 联大哲学系;1949年到美国布朗大学英国 文学系留学, 1952年获得硕士学位;1955 年回国,任社科院外文所助理研究员, 1961年起任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英美文学 教授。
(二)郑敏主要作品